微专题2 溶解度图表的分析与应用(学生版+教师版) 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专题复习(人教版)

微专题2 溶解度图表的分析与应用
类型1 溶解度曲线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解读溶解度曲线
(1)曲线上的点:t1 ℃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是 g。
(2)曲线交点:P点的含义为 。
(3)溶解度比较:t1 ℃时,甲、乙、丙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 。
点拨:比较溶解度大小时,必须指明温度。
(4)变化趋势: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 ,且乙物质受温度的影响较 。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填“饱和”或“不饱和”)
(1)M点表示t2 ℃时甲物质的 溶液,乙的 溶液;P点表示t2 ℃丙物质的 溶液。
(2)t2 ℃时,将15 g甲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是 溶液。
(3)将t1 ℃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 ℃,得到的是 溶液。
归纳总结:记加入溶液的固体试剂质量为m。若<,则为不饱和溶液;若=,则为饱和溶液;若>,则为饱和溶液,且有未溶解的固体试剂。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1)将接近饱和的甲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 、 。
(2)将接近饱和的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 、 。
(3)将N点表示的甲溶液转化为P点表示的甲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恒温蒸发溶剂、增加溶质。
4.物质提纯或结晶的方法
(1)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可采用加水溶解后 (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2)当乙中含有少量的甲时,可采用加水溶解后 (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物质。
归纳总结:
溶解度曲线升降 结晶或提纯方法
陡升型(如甲) 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缓升型(如乙) 恒温蒸发溶剂
下降型(如丙) 蒸发结晶或加热
5.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与比较
(1)t2 ℃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2)t1 ℃时将50 g丙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精确到0.1%)。
(3)t4 ℃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6.改变温度时溶液中各种量的变化
(1)将甲的饱和溶液从t1 ℃升温至t3℃,溶质质量分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分别将100 g甲、乙的饱和溶液由t4 ℃降温到t1 ℃,析出晶体较多的是 。
(3)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1 ℃升温至t3℃,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4)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4 ℃降温到t2 ℃,所得溶液的质量关系为 。
归纳总结:改变温度时饱和溶液各种量的变化如下:
温度升高 温度降低
上升型 下降型 上升型 下降型
溶解度 增大 减小 减小 增大
溶质质量 不变 减小 减小 不变
溶液质量 不变 减小 减小 不变
溶质质量分数 不变 减小 减小 不变
类型2 溶解度表
下表是KCl和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20 30 40 50
溶解度/g KCl 34.0 37.0 40.0 42.6
KNO3 31.6 45.8 63.9 85.5
由表可知,KCl和KNO3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是 ℃。溶解度相等时的溶解度范围为 g。
类型3 与溶解度有关的操作流程图
室温时,取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固体放入烧杯中,如图所示加水搅拌,使之充分溶解。
1.溶质质量变化:乙→丙的过程中,烧杯中溶质质量 ;丁→戊的过程中,溶质质量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乙和丙烧杯中一定是 溶液,丁烧杯中 (填“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下同)是饱和溶液,戊烧杯中 是不饱和溶液。
1.(2023毕节7题3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t1 ℃的三种物质饱和溶液升温后,溶质质量分数均不变
B.t2 ℃,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将t2 ℃的100 g甲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析出甲(b-a)g
D.t3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丙>乙
2.固体甲、乙、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所示,若甲、乙、丙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不含结晶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甲 0.18 0.16 0.14 0.12 0.09
乙 35.7 36.0 36.6 37.3 38.4
丙 13.3 31.6 63.9 110 169
A.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20 ℃时,丙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1.6∶100
C.分别将等质量的乙、丙饱和溶液由60 ℃降温到20 ℃,溶液中溶质质量大小:丙>乙
D.分别将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由60 ℃降温到20 ℃,溶液中溶剂质量大小:甲>丙
3.(2024黔西南州9题3分)如图为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3 ℃时,甲、乙、丙三物质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2)t2 ℃时,甲和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
(3)P点对应的混合物中,甲、乙、丙三种物质处于不饱和状态的是 。
4.(2024重庆中考)某课外活动小组学习了溶液的知识后进行了如下实验。(固体M不含结晶水,忽略实验过程中溶剂的蒸发)
(1)丁中溶液的质量为 g。
(2)如图为实验过程中烧杯内液体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①溶液开始降温的时间是 (填“t1”或“t2”);
②丙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③乙中的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④0~t2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b点到c点溶剂质量不变
B.c点表示丁中溶液的质量
C.a点到b点表示乙变至丙的过程中溶液质量的变化量
5.[2024贵阳10(3)题4分]水常用作物质溶解的溶剂。
图1 图2 图3
(1)K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 g。
(2)KNO3中混有少量NaCl,提纯KNO3可采用的方法是 。
(3)10 ℃时,将等质量的KNO3、NaCl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搅拌,充分溶解,现象如图2所示。烧杯中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填“KNO3”或“NaCl”)溶液。
(4)Ca(OH)2溶解度曲线如图3所示,要将A点对应的Ca(OH)2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可采取的方法是 。微专题2 溶解度图表的分析与应用
类型1 溶解度曲线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解读溶解度曲线
(1)曲线上的点:t1 ℃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是50g。
(2)曲线交点:P点的含义为t2 ℃时,甲、丙的溶解度相等,均为25 g。
(3)溶解度比较:t1 ℃时,甲、乙、丙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丙>乙>甲。
点拨:比较溶解度大小时,必须指明温度。
(4)变化趋势: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乙物质受温度的影响较小。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填“饱和”或“不饱和”)
(1)M点表示t2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乙的不饱和溶液;P点表示t2 ℃丙物质的饱和溶液。
(2)t2 ℃时,将15 g甲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是饱和溶液。
(3)将t1 ℃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 ℃,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
归纳总结:记加入溶液的固体试剂质量为m。若<,则为不饱和溶液;若=,则为饱和溶液;若>,则为饱和溶液,且有未溶解的固体试剂。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1)将接近饱和的甲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增加溶质、蒸发溶剂。
(2)将接近饱和的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升高温度、增加溶质、蒸发溶剂。
(3)将N点表示的甲溶液转化为P点表示的甲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恒温蒸发溶剂、增加溶质。
4.物质提纯或结晶的方法
(1)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可采用加水溶解后降温(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2)当乙中含有少量的甲时,可采用加水溶解后蒸发(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物质。
归纳总结:
溶解度曲线升降 结晶或提纯方法
陡升型(如甲) 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缓升型(如乙) 恒温蒸发溶剂
下降型(如丙) 蒸发结晶或加热
5.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与比较
(1)t2 ℃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2)t1 ℃时将50 g丙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3.3%(精确到0.1%)。
(3)t4 ℃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甲>乙>丙。
6.改变温度时溶液中各种量的变化
(1)将甲的饱和溶液从t1 ℃升温至t3℃,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分别将100 g甲、乙的饱和溶液由t4 ℃降温到t1 ℃,析出晶体较多的是甲。
(3)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1 ℃升温至t3℃,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丙>甲。
(4)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4 ℃降温到t2 ℃,所得溶液的质量关系为丙>乙>甲。
归纳总结:改变温度时饱和溶液各种量的变化如下:
温度升高 温度降低
上升型 下降型 上升型 下降型
溶解度 增大 减小 减小 增大
溶质质量 不变 减小 减小 不变
溶液质量 不变 减小 减小 不变
溶质质量分数 不变 减小 减小 不变
类型2 溶解度表
下表是KCl和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20 30 40 50
溶解度/g KCl 34.0 37.0 40.0 42.6
KNO3 31.6 45.8 63.9 85.5
由表可知,KCl和KNO3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是20~30℃。溶解度相等时的溶解度范围为34.0~37.0g。
类型3 与溶解度有关的操作流程图
室温时,取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固体放入烧杯中,如图所示加水搅拌,使之充分溶解。
1.溶质质量变化:乙→丙的过程中,烧杯中溶质质量增加;丁→戊的过程中,溶质质量不变。(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乙和丙烧杯中一定是饱和溶液,丁烧杯中可能(填“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下同)是饱和溶液,戊烧杯中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1.(2023毕节7题3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A.t1 ℃的三种物质饱和溶液升温后,溶质质量分数均不变
B.t2 ℃,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将t2 ℃的100 g甲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析出甲(b-a)g
D.t3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丙>乙
2.固体甲、乙、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所示,若甲、乙、丙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不含结晶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甲 0.18 0.16 0.14 0.12 0.09
乙 35.7 36.0 36.6 37.3 38.4
丙 13.3 31.6 63.9 110 169
A.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20 ℃时,丙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1.6∶100
C.分别将等质量的乙、丙饱和溶液由60 ℃降温到20 ℃,溶液中溶质质量大小:丙>乙
D.分别将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由60 ℃降温到20 ℃,溶液中溶剂质量大小:甲>丙
3.(2024黔西南州9题3分)如图为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3 ℃时,甲、乙、丙三物质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丙<甲<乙。
(2)t2 ℃时,甲和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相等。
(3)P点对应的混合物中,甲、乙、丙三种物质处于不饱和状态的是乙。
4.(2024重庆中考)某课外活动小组学习了溶液的知识后进行了如下实验。(固体M不含结晶水,忽略实验过程中溶剂的蒸发)
(1)丁中溶液的质量为66g。
(2)如图为实验过程中烧杯内液体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①溶液开始降温的时间是t1(填“t1”或“t2”);
②丙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1∶10;
③乙中的溶液为不饱和(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④0~t2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填序号)。
A.b点到c点溶剂质量不变
B.c点表示丁中溶液的质量
C.a点到b点表示乙变至丙的过程中溶液质量的变化量
5.[2024贵阳10(3)题4分]水常用作物质溶解的溶剂。
图1 图2 图3
(1)K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g。
(2)KNO3中混有少量NaCl,提纯KNO3可采用的方法是加水溶解,然后降温结晶或冷却热的饱和溶液。
(3)10 ℃时,将等质量的KNO3、NaCl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搅拌,充分溶解,现象如图2所示。烧杯中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KNO3(填“KNO3”或“NaCl”)溶液。
(4)Ca(OH)2溶解度曲线如图3所示,要将A点对应的Ca(OH)2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可采取的方法是降低温度到50 ℃以下,同时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齐盛中学联考2024-2025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下一篇:[衡水金卷]广东省2024-2025学年度高二3月联考语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