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
题型一 溶液的形成与组成
1.下列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
A.蔗糖 B.冰块 C.豆油 D.面粉
2.夏日里想随时喝到凉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冰箱”,即把一种化学试剂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就可以形成低温的小环境,这种试剂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
A.食盐 B.硝酸铵 C.浓硫酸 D.氢氧化钠
3.下列物质与水能形成乳浊液的是( )
A.熟石灰 B.香油 C.白醋 D.食盐
4.溶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C.硝酸铵固体在溶于水时会吸收热量
D.油和水可以形成溶液
题型二 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
5.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40g
C.升高温度可以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D.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6.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P点的含义是t1℃时,A、G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t2℃时,70g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0g
C.将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升高温度、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D.t1℃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忽略水分的蒸发),所得溶液的质量大小关系是B>A>C.
7.一瓶某溶液,现将该溶液蒸发掉 10 克水后析出 3 克晶体,继续蒸发 10 克水后析出 6 克晶体,如 果我们再将该溶液蒸发掉 10 克水,析出的晶体应该是( )
A.3 克 B.4 克 C.6 克 D.9 克
8.下列因素中,不会对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产生影响的是( )
A.温度 B.压强 C.溶剂体积 D.溶剂种类
9.溶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__(填序号)。
A.食盐 B.面粉 C.泥沙
氯化铵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 NH4Cl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2)1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 g。
(3)20℃时,将20g氯化铵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为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4)60℃时,将60g硝酸钾溶于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5)将60℃相同质量的氯化铵饱和溶液和硝酸钾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氯化铵 硝酸钾(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6)20℃时,向50g质量分数为12%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固体,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7)“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若过滤操作过程中滤纸破损,将导致精盐的产率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0.请根据如图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在 ℃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在t2℃时,向盛有50g a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3)若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最好采用 的方法提纯。(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4)将t2℃时等质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将a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B.将t1℃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其溶液的质量一定减小
C.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b物质溶液,若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其它操作均正确,则配制的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偏高。
11.溶液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下表是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依据此表回答。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21 32 46 64 86 110
(1)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从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获得较多固体常采用 (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的方法;
(2)40℃时,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溶液进行以下操作(不考虑结晶水),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烧杯A中的水的质量为100g
B.烧杯A和烧杯B的溶液均属于不饱和溶液
C.四个烧杯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B>C>D
D.若将烧杯B中的溶液恒温蒸发掉50g水,析出固体质量为16g
题型三 溶液的浓度
12.为制作叶脉书签,某同学在实验室配制的NaOH溶液,部分操作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3.探究学习小组在制作叶脉书签时,需要将树叶放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下图是该小组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上述操作中有一个明显错误的是操作②
B.若③中烧杯内壁有水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小
C.若④中量取水时俯视读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大
D.将配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溅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小
14.实验室需用到5%的Na2CO3溶液,若配制100g该溶液,需要称取Na2CO3的质量为( )
A.95g B.90g C.20g D.5g
15.3%的硼酸溶液可用于清洗皮肤的小面积创伤,实验室用硼酸固体溶解于水配制该溶液。下列关于实验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等
B.计算:加入硼酸固体与水的质量比3:100
C.溶解:为加快溶解速度,可以用玻璃棒搅拌
D.装瓶: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洒出一部分,会使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16.如图所示是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的流程图。请回答:
(1)配制该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 g,所选用量筒的量程最好是 (填“10mL”“50mL”或“100mL”),若在量取水的过程中俯视读数,会造成配制的溶液浓度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2)若称量NaCl固体时指针向右偏转,则应 ,直到天平平衡。
(3)取上述溶液10g加水稀释到 g,可得到5%的NaCl溶液。
(4)在溶解的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5)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在 (填“广口瓶”或“细口瓶”)中,并贴上标签。
1.(2024·青海·中考真题)把下列少量厨房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
A.食盐 B.香油 C.蔗糖 D.白醋
(2024·北京·中考真题)硼酸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20℃时,进行如下实验。完成下面小题。
资料: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4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8.7g。
2.①~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50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③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
A.104g B.105g C.106g D.108g
4.下列关于①~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若②升温至40℃,溶质质量变大
C.若向③中加水,溶液质量变大 D.若④升温至40℃,得到不饱和溶液
5.(2023·江苏南京·中考真题)下列物质加入一定量的水中,能使液体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浓硫酸 B.氯化钠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6.(2024·四川宜宾·中考真题)为探究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行下图所示的操作(忽略水的蒸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20 40 90
溶解度/g 34 40 54
A.①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 B.②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C.②的溶液降温到时会析出固体 D.③的溶液质量是
7.(2024·重庆·中考真题)已知K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40℃时KCl的溶解度为40g,在该温度下,依据下表所示的数据,进行KCl溶于水的实验探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KCl的质量/g 10 20 30
水的质量/g 50 60 70
A.在上述实验所得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①>②
B.实验③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7
C.将实验②、③的溶液分别降温,一定都有晶体析出
D.将实验①、③的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得到与②浓度相等的溶液
8.(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生活在盐碱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其中“盐”是指NaCl,“碱”是指Na2CO3。NaCl和Na2C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Na2C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B.30℃时Na2CO3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20℃,变为Na2CO3的饱和溶液
C.夏天晒“盐”需要经过降温结晶的过程使NaCl结晶析出
D.冬天捞”碱”是利用Na2CO3的溶解度在冬天变小而结晶析出
9.(2024·内蒙古兴安盟·中考真题)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烧杯①溶液中的溶质是硝酸钾
B.烧杯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20%
C.时,将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硝酸钾溶液析出晶体少
D.时,将30g硝酸钾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125g溶液
10.(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题)氯化钠溶液常用于农业选种。实验室配制氯化钠溶液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取用氯化钠 B.称量氯化钠
C.量取水 D.溶解氯化钠
11.(2024·重庆·中考真题)用密度为的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NaCl溶液,下列实验步骤①计算 ②称量 ③量取 ④溶解 ⑤混匀,正确的组合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12.(2024·广东深圳·中考真题)、溶解度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0℃时,思考乐琴琴同学将放入100g水中得到100.14g溶液
B.40℃时,的饱和溶液降温后仍是饱和溶液
C.40℃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1.7%
D.40℃时,溶解度比溶解度大
13.(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的蔗糖溶液
(1)需蔗糖 g,水 g。
(2)含有相同质量氧元素的和的质量最简比为 。
14.(2023·四川遂宁·中考真题)某兴趣小组用硝酸钾进行了图甲所示的实验,硝酸钾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乙。
(1)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克;
(2)②中硝酸钾溶液是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从硝酸钾溶液(含有少量氯化钠)中提纯硝酸钾的方法是 结晶。
15.(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甲、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表示的含义是 。
(2)t2℃时、将3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精确到0.1%)。
(3)t2℃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 B.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乙
C.若降温到t1℃时,溶液的质量:甲>乙 D.若降温到t1℃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
16.(2024·天津·中考真题)溶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_(填序号)。
A.食盐 B.面粉 C.泥沙
(2)氯化铵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NH4Cl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①1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 g。
②20℃时,将20g氯化铵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为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③60℃时,将60g硝酸钾溶于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④将60℃相同质量的氯化铵饱和溶液和硝酸钾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氯化铵 硝酸钾(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⑤20℃时,向50g质量分数为12%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固体,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17.(2024·山东济宁·中考真题)某同学在实验室配制50g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步骤如下图
请回答:
(1)该同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了 处错误;
(2)若完成溶液的配制,需要量取 mL的水(常温下水的密度为);
(3)用量筒量取水时,若像如图所示仰视读数,所配溶液的质量分数 2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和的溶解度(如表)和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A.曲线乙代表的溶解度曲线
B.时饱和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为
C.的值在之间
D.将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时,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是甲>乙
2.20℃时,甲、乙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等体积的水,向其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后升温至30℃(如图1、图2所示)。图3是A、B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试管中加入的是B物质
B.图2的乙试管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图2的乙试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是44.4%
D.图1的甲、乙两支试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3.氯碱工业是指用电解饱和NaCl溶液的方法来制取NaOH、和。小明学完溶解度的知识后,结合老师的指导在实验室成功模拟了氯碱工业的相关实验:20℃时,他先配制了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然后将其电解一段时间,实验过程如图甲(说明:本实验在通风橱中进行)。图乙为NaCl、NaOH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①中加入氯化钠的质量为36g
B.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41.9%
C.③电解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减小
D.提纯③中氢氧化钠可采取降温结晶法
4.溶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衣服上沾有的油污,可用汽油洗去,是因为汽油能 (填“溶解”或“乳化”)油污。
(2)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忽略水的损失)。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20℃时,NaCl的溶解度是 g。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 硝酸钾的溶解度(填“>”“=”或“<”)。把50g质量分数为9%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是 g。经检测,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不纯 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某同学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得到相应温度下的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计算结果精确到0.1%)。烧杯④中析出固体的质量是 g。
5.如图I所示t2℃时将质量均为m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溶解在100g的水中,再将两种溶液分别升温至t3℃时溶液的变化情况;图Ⅱ所示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2℃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其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甲 乙(填“>”或“<”或“=”或“无法比较”)。
(2)N表示物质 (填“甲”或“乙”)的溶解度曲线,
(3)根据图I和图Ⅱ信息,下列有关表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四个烧杯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③>①=②>④
B.若使④中的固体恰好全部溶解,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C.将③中溶液降温至t1℃时一定有固体析出
(4)t3℃时,将M曲线所代表的物质形成的不饱和溶液100g平均分为两份,第一份恒温蒸发10g水,析出2g固体,第二份蒸干水分,析出固体的质量为 g。
答案和解析
题型一 溶液的形成与组成
1.下列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
A.蔗糖 B.冰块 C.豆油 D.面粉
【答案】A
【解析】A、蔗糖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符合题意;
B、冰是固态的水,冰块放入水中,只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能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
C、豆油难溶于水,只能以小液滴的形式悬浮于液体里,形成乳浊液,不符合题意;
D、面粉难溶于水,只能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悬浮于液体里,形成悬浊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夏日里想随时喝到凉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冰箱”,即把一种化学试剂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就可以形成低温的小环境,这种试剂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
A.食盐 B.硝酸铵 C.浓硫酸 D.氢氧化钠
【答案】B
【解析】A、食盐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不符合题意;
B、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符合题意;
C、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下列物质与水能形成乳浊液的是( )
A.熟石灰 B.香油 C.白醋 D.食盐
【答案】B
【解析】A、熟石灰加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熟石灰与水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
B、香油加入水中充分搅拌,香油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乳浊液,符合题意;
C、白醋加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白醋与水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
D、实验加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食盐与水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溶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C.硝酸铵固体在溶于水时会吸收热量
D.油和水可以形成溶液
【答案】C
【解析】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也可能是水等纯净物,故说法错误;
B、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故说法错误;
C、硝酸铵固体在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故说法正确;
D、油不溶于水,水和油会分层,不能形成溶液,故说法错误。
故选C。
题型二 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
5.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40g
C.升高温度可以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D.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B
【解析】A、比较溶解度大小,必须指明温度,故A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40g,故B正确;
C、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降低温度可以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C错误;
D、t2℃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液没说是否饱和,不能判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故D错误;
故选:B。
6.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P点的含义是t1℃时,A、G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t2℃时,70g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0g
C.将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升高温度、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D.t1℃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忽略水分的蒸发),所得溶液的质量大小关系是B>A>C.
【答案】D
【解析】A、P点是AC溶解度曲线的交点,P点的含义是:t1℃时,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选项正确;
B、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40g,即100g的水中最多溶解40gA物质形成饱和溶液,当溶剂质量为100g,溶质质量为40g,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40g,即当t2℃时,70g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0g,溶剂质量是50g;所以70g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0g,选项正确;
C、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升高温度、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选项正确;
D、t1℃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A、B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溶液质量不变,C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所以所得溶液的质量大小关系是:B=A>C,选项错误。
故选D。
7.一瓶某溶液,现将该溶液蒸发掉 10 克水后析出 3 克晶体,继续蒸发 10 克水后析出 6 克晶体,如 果我们再将该溶液蒸发掉 10 克水,析出的晶体应该是( )
A.3 克 B.4 克 C.6 克 D.9 克
【答案】C
【解析】原溶液在蒸发掉10克水后析出了3克晶体,这并不能直接说明原溶液是饱和的,因为可能只是由于水分的减少,使得原本溶解在其中的部分溶质无法继续溶解而析出; 但是,当继续蒸发掉10克水后,又析出了6克晶体,这里两次蒸发的水量是相同的,但第二次析出的晶体量却比第一次多,说明在第一次蒸发后,溶液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或者至少是接近饱和),因为只有在饱和状态下,继续减少溶剂才会导致大量的溶质析出, 既然第一次蒸发后的溶液是饱和的,那么无论我们再蒸发多少水(只要不超过溶液的总水量),每蒸发一定量的水(这里是10克),析出的晶体量都应该是相同的,且等于该温度下该溶质的溶解度与蒸发水量的比值(在这里,这个比值是6克/10克水), 因此,当我们再次将该溶液蒸发掉10克水时,析出的晶体量应该是6克;
故选:C。
8.下列因素中,不会对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产生影响的是( )
A.温度 B.压强 C.溶剂体积 D.溶剂种类
【答案】C
【解析】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是溶质、溶剂的性质,外因是温度和压强,和溶剂体积无关;
故选:C。
9.溶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__(填序号)。
A.食盐 B.面粉 C.泥沙
氯化铵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 NH4Cl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2)1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 g。
(3)20℃时,将20g氯化铵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为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4)60℃时,将60g硝酸钾溶于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5)将60℃相同质量的氯化铵饱和溶液和硝酸钾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氯化铵 硝酸钾(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6)20℃时,向50g质量分数为12%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固体,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7)“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若过滤操作过程中滤纸破损,将导致精盐的产率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A
(2)33.3
(3)不饱和
(4)105
(5)小于
(6)20%
(7)偏大
【解析】(1)A、食盐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形成溶液,正确;
B、面粉不能溶于水,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形成悬浊液,错误;
C、泥沙不能溶于水,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形成悬浊液,错误。
故选A;
(2)从表中可知:1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33.3g;
(3)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37.2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铵37.2g,将20g氯化铵加入到100g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4)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110g,将60g硝酸钾加入到50g水中,最多能溶解55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5g+50g=105g;
(5)从表中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氯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故将60℃相同质量的氯化铵饱和溶液和硝酸钾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氯化铵小于硝酸钾;
(6)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概念,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7)若过滤操作过程中滤纸破损,会使得一部分不溶性杂质进入滤液中,导致蒸发后所得精盐的质量偏大,从而导致精盐的产率偏大。
10.请根据如图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在 ℃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在t2℃时,向盛有50g a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3)若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最好采用 的方法提纯。(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4)将t2℃时等质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将a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B.将t1℃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其溶液的质量一定减小
C.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b物质溶液,若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其它操作均正确,则配制的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偏高。
【答案】(1)t1
(2)75
(3)降温结晶
(4)b>a>c
(5)BC
【解析】(1)由图可知,在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在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故向盛有50g a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最多溶解a的质量为,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5g+50g=75g。
(3)由图可知,a、b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比b大,则若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最好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4)由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可知,溶解度越大,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因为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是:a>b>c,所以t2℃时a、b、c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a>b>c,降温后a和b溶解度降低,都析出晶体,仍然是饱和溶液,质量分数按t1℃计算,又因为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所以t1℃时,b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a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由于c物质降温后变为不饱和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要比较c物质在t2℃时的溶解度与t1℃时a、b的溶解度大小,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通过图表可知:b>a>c。
(5)A、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a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若采用升温的方法,则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B、将t1℃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其溶液的质量一定减小,因为有固体析出,故选项正确;
C、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b物质溶液,量取水时俯视读数,水量少了,其它操作均正确,则配制的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偏高,故选项正确。
故选BC。
11.溶液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下表是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依据此表回答。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21 32 46 64 86 110
(1)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从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获得较多固体常采用 (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的方法;
(2)40℃时,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溶液进行以下操作(不考虑结晶水),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烧杯A中的水的质量为100g
B.烧杯A和烧杯B的溶液均属于不饱和溶液
C.四个烧杯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B>C>D
D.若将烧杯B中的溶液恒温蒸发掉50g水,析出固体质量为16g
【答案】(1)110g 降温结晶
(2)ABD
【解析】(1)从表中可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变化较大,从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获得较多固体常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2)A、C中析出7g硝酸钾,则溶液饱和。继续降温至10℃,共析出18g硝酸钾。则从20℃降温到10℃析出晶体18g-7g=11g。从表中数据可知,含100g水的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10℃,析出硝酸钾的质量为32g-21g=11g。所以烧杯A、B、C、D中的水的质量为100g,正确;
B、如B为饱和溶液,则B从30℃降温到20℃析出晶体46g-32g=14g,而实际只析出7g。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所以烧杯A和烧杯B的溶液均属于不饱和溶液,正确;
C、A、B溶质与溶剂的质量均相同,则溶质质量分数相同。错误;
D、10℃含水的质量为100g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硝酸钾的质量为21g,则B中硝酸钾的质量为18g+21g=39g。30℃时,100g水中可以溶解46g硝酸钾,则蒸发50g水后还剩余50g水,可溶解23g硝酸钾,析出固体的质量为39g-23g=16g。正确;
故选ABD。
题型三 溶液的浓度
12.为制作叶脉书签,某同学在实验室配制的NaOH溶液,部分操作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A、取用NaOH时,要用药匙,瓶塞应该倒放,防止污染试剂,A错误;
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且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B错误;
C、倾倒液体时,量筒要倾斜,标签要向着手心,瓶口紧挨量筒口,C正确;
D、量取水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的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不能仰视或俯视读数,D错误;
故选:C。
13.探究学习小组在制作叶脉书签时,需要将树叶放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下图是该小组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上述操作中有一个明显错误的是操作②
B.若③中烧杯内壁有水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小
C.若④中量取水时俯视读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大
D.将配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溅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小
【答案】D
【解析】A、氢氧化钠具有潮解性质,称量氢氧化钠应放在小烧杯内称量,上述操作中有一个明显错误的是操作②,说法正确;
B、若③中烧杯内壁有水珠,会导致溶剂质量偏大,溶质质量不变,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小,说法正确;
C、若④中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量取水的体积偏小,溶质质量不变,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大,说法正确;
D、将配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溅出,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说法错误;
故选:D。
14.实验室需用到5%的Na2CO3溶液,若配制100g该溶液,需要称取Na2CO3的质量为( )
A.95g B.90g C.20g D.5g
【答案】D
【解析】配制100g该溶液,需要称取Na2CO3的质量为:。
故选D。
15.3%的硼酸溶液可用于清洗皮肤的小面积创伤,实验室用硼酸固体溶解于水配制该溶液。下列关于实验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等
B.计算:加入硼酸固体与水的质量比3:100
C.溶解:为加快溶解速度,可以用玻璃棒搅拌
D.装瓶: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洒出一部分,会使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答案】C
【解析】A、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不需要漏斗,说法不正确;
B、假如配制3%的硼酸溶液100g,需要硼酸的质量为100g×3%=3g,需要水的质量为100g-3g=97g,则加入硼酸固体与水的质量比3:97,说法不正确;
C、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溶解时需要玻璃棒,其作用为搅拌,加速溶解,说法正确;
D、溶液具有均一性,配制好的溶液有洒出,不会影响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6.如图所示是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的流程图。请回答:
(1)配制该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 g,所选用量筒的量程最好是 (填“10mL”“50mL”或“100mL”),若在量取水的过程中俯视读数,会造成配制的溶液浓度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2)若称量NaCl固体时指针向右偏转,则应 ,直到天平平衡。
(3)取上述溶液10g加水稀释到 g,可得到5%的NaCl溶液。
(4)在溶解的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5)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在 (填“广口瓶”或“细口瓶”)中,并贴上标签。
【答案】(1)7.5 50mL 偏大
(2)向左盘中继续添加氯化钠固体
(3)30
(4)搅拌,加快氯化钠固体溶解
(5)细口瓶
【解析】(1)根据题意,所需氯化钠的质量是;
根据量筒的选择依据是能够一次性量取所需液体并量程与之最为接近,由水的体积是,故选择50mL量筒;
俯视读数偏大实际偏小,因此会导致所量取的水偏少,则导致配制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2)若称量NaCl固体时指针向右偏转,说明药品不足,因此应再向左盘中继续添加氯化钠固体直至平衡;
(3)根据加水溶质不变,设稀释后的溶液质量为x,则
(4)在溶解的过程中玻璃棒可以是溶质与水充分接触,故作用是搅拌,加快氯化钠固体溶解
(5)实验室的液体药品应存放在细口瓶内。
1.(2024·青海·中考真题)把下列少量厨房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
A.食盐 B.香油 C.蔗糖 D.白醋
【答案】B
【解析】A、食盐是氯化钠,易溶于水,能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
B、香油属于油脂,不溶于水,不能得到溶液,符合题意;
C、蔗糖易溶于水,能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
D、白醋易溶于水,能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24·北京·中考真题)硼酸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20℃时,进行如下实验。完成下面小题。
资料: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4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8.7g。
2.①~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50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③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
A.104g B.105g C.106g D.108g
4.下列关于①~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若②升温至40℃,溶质质量变大
C.若向③中加水,溶液质量变大 D.若④升温至40℃,得到不饱和溶液
【答案】2.A 3.B 4.B
【解析】2.A、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则该温度下,向100g水中加入2g硼酸,能全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g:100g=1:50,符合题意;
B、②中水的质量为100g,加入硼酸的总质量为:2g+2g=4g,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则该温度下,4g硼酸能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4g:100g=1:25,不符合题意;
C、③中水的质量为100g,加入硼酸的总质量为:2g+2g+2g=6g,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则该温度下,6g硼酸只能溶解5g,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5g:100g=1:20,不符合题意;
D、④中水的质量为100g,加入硼酸的总质量为:2g+2g+2g+2g=8g,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则该温度下,8g硼酸只能溶解5g,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5g:100g=1:20,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③中水的质量为100g,加入硼酸的总质量为:2g+2g+2g=6g,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则该温度下,6g硼酸只能溶解5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00g+5g=105g。
故选B;
4.A、由以上分析可知,①中水的质量为100g,加入硼酸的质量为2g,而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5g硼酸,则①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B、由以上分析可知,②中4g硼酸完全溶解,若②升温至40℃,升温后,硼酸的溶解度增加,溶质质量不变,符合题意;
C、由以上分析可知,③中6g硼酸只能溶解5g,则若向③中加水,硼酸能继续溶解,溶液质量变大,不符合题意;
D、④中水的质量为100g,加入硼酸的总质量为8g,若④升温至40℃,4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8.7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8.7g硼酸,则该温度下,8g硼酸能完全溶解,得到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2023·江苏南京·中考真题)下列物质加入一定量的水中,能使液体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浓硫酸 B.氯化钠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答案】C
【解析】A、浓硫酸加入一定量的水中,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故A错误;
B、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几乎不变,故B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故C正确;
D、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故D错误。
故选C。
6.(2024·四川宜宾·中考真题)为探究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行下图所示的操作(忽略水的蒸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20 40 90
溶解度/g 34 40 54
A.①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 B.②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C.②的溶液降温到时会析出固体 D.③的溶液质量是
【答案】B
【解析】A、根据表中数据可知,20℃时,KCl的溶解度为34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4gKCl,故15gKCl加入50g水中,固体全部溶解,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表中数据可知,40℃时,KCl的溶解度为40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40gKCl,故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gKCl,此时加入KCl的质量一共为15g+5g=20g,此时②的溶液为饱和溶液,故B符合题意;
C、由选项B可知,②的溶液为饱和溶液,根据表中数据可知,K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将②的溶液降温到20°C时会析出固体,故C不符合题意;
D、根据表中数据可知,90℃时,KCl的溶解度为54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54gKCl,则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7g,③中加入KCl的总质量一共为15g+5g+10g=30,最多溶解27g,此时溶液的质量为27g+50g=77g,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2024·重庆·中考真题)已知K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40℃时KCl的溶解度为40g,在该温度下,依据下表所示的数据,进行KCl溶于水的实验探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KCl的质量/g 10 20 30
水的质量/g 50 60 70
A.在上述实验所得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①>②
B.实验③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7
C.将实验②、③的溶液分别降温,一定都有晶体析出
D.将实验①、③的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得到与②浓度相等的溶液
【答案】D
【解析】A、在40℃时KCl的溶解度为40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40g氯化钾,则5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钾,6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钾,①中水的质量为50g,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为10g,可以完全溶解,得到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②中水的质量为60g,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为20g,可以完全溶解,得到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故溶质质量分数①<②,故A说法错误;
B、在40℃时KCl的溶解度为40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40g氯化钾,则7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钾,③中水的质量为70g,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为30g>28g,只能溶解28g氯化钾,得到饱和溶液,则实验③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8g:70g=2:5,故B说法错误;
C、由上可知,②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③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K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实验②、③的溶液分别降温,②不一定有晶体析出,③一定有晶体析出,故C说法错误;
D、将实验①、③的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即按照1:1混合,则得到的溶液中水的质量为50g+70g=120g,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为10g+30g=40g,可以完全溶解,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40g:120g=1:3,②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也为20g:60g=1:3,即将实验①、③的溶液按一定比例(1:1)混合可得到与②浓度相等的溶液,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8.(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生活在盐碱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其中“盐”是指NaCl,“碱”是指Na2CO3。NaCl和Na2C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Na2C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B.30℃时Na2CO3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20℃,变为Na2CO3的饱和溶液
C.夏天晒“盐”需要经过降温结晶的过程使NaCl结晶析出
D.冬天捞”碱”是利用Na2CO3的溶解度在冬天变小而结晶析出
【答案】D
【解析】A、不指明温度的情况下,无法比较NaCl和Na2CO3的溶解度大小,故A错误;
B、30℃时Na2CO3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20℃,不一定变为Na2CO3的饱和溶液,故B错误;
C、夏天晒“盐”的原因是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夏天温度高水分蒸发快,氯化钠是蒸发结晶而不是降温结晶,故C错误;
D、冬天捞”碱”是利用Na2CO3的溶解度在冬天温度降低的时候变小而结晶析出,故D正确。
故选D。
9.(2024·内蒙古兴安盟·中考真题)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烧杯①溶液中的溶质是硝酸钾
B.烧杯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20%
C.时,将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硝酸钾溶液析出晶体少
D.时,将30g硝酸钾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125g溶液
【答案】C
【解析】A、由图2可知,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则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结合图1可知,加入固体的质量应大于25g小于或等于氯化钾的溶解度,故烧杯①溶液中的溶质是硝酸钾,烧杯②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钾,故A不符合题意;
B、由选项A分析可知,加入固体的质量大于25g小于或等于氯化钾的溶解度,且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故烧杯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2可知,t2℃时,氯化钾的溶解度等于硝酸钾的溶解度,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故t2℃时,将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硝酸钾溶液析出晶体多,故C符合题意;
D、由图2可知,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g,即100g的水中最多能溶解25g硝酸钾,故将30g硝酸钾加入100g水,最多能溶解25g硝酸钾,此时形成溶液的质量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题)氯化钠溶液常用于农业选种。实验室配制氯化钠溶液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取用氯化钠 B.称量氯化钠
C.量取水 D.溶解氯化钠
【答案】B
【解析】A、取用氯化钠固体时,瓶塞应该倒放在桌面上,应该用药匙取用,图示操作错误;
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使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固体时,左右盘要各放一张相同的称量纸,氯化钠固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图示操作正确;
C、量取水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示操作错误;
D、溶解氯化钠固体时,不能在量筒中进行,应该在烧杯中进行,图示操作错误;
故选:B。
11.(2024·重庆·中考真题)用密度为的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NaCl溶液,下列实验步骤①计算 ②称量 ③量取 ④溶解 ⑤混匀,正确的组合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答案】B
【解析】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实验步骤为: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故顺序为:①③⑤。
故选B。
12.(2024·广东深圳·中考真题)、溶解度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0℃时,思考乐琴琴同学将放入100g水中得到100.14g溶液
B.40℃时,的饱和溶液降温后仍是饱和溶液
C.40℃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1.7%
D.40℃时,溶解度比溶解度大
【答案】A
【解析】A、4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为0.14g,将0.14gCa(OH)2放入100g水中恰好完全溶解得到100.14g溶液,该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降温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上升,40℃时,Ca(OH)2的饱和溶液降温后为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40℃时,K2CO3的溶解度为117g,故40℃时,K2C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40℃时,Ca(OH)2溶解度为0.14g,K2CO3溶解度为117g,Ca(OH)2溶解度比K2CO3溶解度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13.(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的蔗糖溶液
(1)需蔗糖 g,水 g。
(2)含有相同质量氧元素的和的质量最简比为 。
【答案】(1)10 90
(2)
【解析】(1)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需要蔗糖的质量为100g×10%=10g,需要水的质量为100g-10g=90g;
(2)含有相同质量的氧元素,则含有的氧原子的个数相同,2H2O与H2O2所含氧原子个数相同,故含有相同质量氧元素的H2O和H2O2的质量比为(2×18):(1×2+16×2)=18:17。
14.(2023·四川遂宁·中考真题)某兴趣小组用硝酸钾进行了图甲所示的实验,硝酸钾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乙。
(1)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克;
(2)②中硝酸钾溶液是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从硝酸钾溶液(含有少量氯化钠)中提纯硝酸钾的方法是 结晶。
【答案】(1)20.6
(2)不饱和
(3)降温
【解析】(1)由硝酸钾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图,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6g;
(2)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3.9g,则4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63.9g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②中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3)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则从硝酸钾溶液(含有少量氯化钠)中提纯硝酸钾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15.(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甲、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表示的含义是 。
(2)t2℃时、将3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精确到0.1%)。
(3)t2℃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 B.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乙
C.若降温到t1℃时,溶液的质量:甲>乙 D.若降温到t1℃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
【答案】(1)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30.6%
(3)BD
【解析】(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甲乙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P,故P点表示的含义是: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时44g,所以将3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只能溶解22g的甲物质,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3)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甲物质的溶剂少,乙物质的溶剂多,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后,均会析出晶体,且甲物质析出的晶体较多;
A、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故错误;
B、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乙,故正确;
C、若降温到t1℃时,甲乙的溶解度均减小,均会析出晶体,均变为t1℃下的饱和溶液,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则甲析出的晶体较多,溶剂质量不变,则溶液的质量:甲<乙,故错误;
D、若降温到t1℃时,甲乙的溶解度均减小,均会析出晶体,均变为t1℃下的饱和溶液,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所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故正确;
故选:BD。
16.(2024·天津·中考真题)溶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_(填序号)。
A.食盐 B.面粉 C.泥沙
(2)氯化铵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NH4Cl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①1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 g。
②20℃时,将20g氯化铵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为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③60℃时,将60g硝酸钾溶于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④将60℃相同质量的氯化铵饱和溶液和硝酸钾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氯化铵 硝酸钾(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⑤20℃时,向50g质量分数为12%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固体,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答案】(1)A
(2)33.3 不饱和 105 小于 20%
【解析】(1)A、食盐溶于水,形成溶液,故A正确;
B、面粉不溶于水,形成悬浊液,故B错误;
C、泥沙不溶于水,形成悬浊液,故C错误;
故选A;
(2)①从表中可知:1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33.3g;
②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37.2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铵37.2g,将20g氯化铵加入到100g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③6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110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铵110g,将60g氯化铵加入到50g水中,最多能溶解55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5g+50g=105g;
④从表中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氯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故将60℃相同质量的氯化铵饱和溶液和硝酸钾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氯化铵小于硝酸钾;
⑤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7.(2024·山东济宁·中考真题)某同学在实验室配制50g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步骤如下图
请回答:
(1)该同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了 处错误;
(2)若完成溶液的配制,需要量取 mL的水(常温下水的密度为);
(3)用量筒量取水时,若像如图所示仰视读数,所配溶液的质量分数 2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1)2
(2)40
(3)小于
【解析】(1)据图可知,称量氢氧化钠质量时,应左盘放氢氧化钠,由于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还要放在玻璃器皿中,右盘放砝码;图中该处错误;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会造成实际体积偏大。图中该处错误。所以该同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了2处错误。故填:2。
(2)若完成溶液的配制,需要NaOH固体质量=50g×20%=10g;需要水的质量=50g-10g=40g,则需要水的体积=。即若完成溶液的配制,需要量取40mL的水。故填:40。
(3)由于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会造成实际体积偏大,即水的实际质量偏大,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所以所配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将小于20%。故填:小于。
1.和的溶解度(如表)和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A.曲线乙代表的溶解度曲线
B.时饱和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为
C.的值在之间
D.将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时,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是甲>乙
【答案】A
【解析】A、根据溶解度表格,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大,故甲表示,乙表示,A项正确;
B、20℃时饱和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为,B项错误;
C、时,溶解度与相同,根据溶解度表中数据变化规律可知的值在之间,C项错误;
D、将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时,两者均有晶体析出,但两饱和溶液的质量未说明,因此析出晶体的质量不能确定,D项错误。
故选A。
2.20℃时,甲、乙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等体积的水,向其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后升温至30℃(如图1、图2所示)。图3是A、B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试管中加入的是B物质
B.图2的乙试管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图2的乙试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是44.4%
D.图1的甲、乙两支试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D
【解析】A、20℃时,甲、乙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等体积的水,向其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后,均没有完全溶解,故此时(图1)甲乙试管中均为饱和溶液,升温至30℃,甲试管周明华仍有少量未溶解的固体,乙试管中的固体全部溶解,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30℃时,溶解度关系为A>B,故乙试管中加入的是A物质,B试管中加入的物质是B物质,故A说法错误;
B、图2的乙试管中的固体完全溶解,得到的溶液可能是恰好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B说法错误;
C、图2的乙试管中的固体完全溶解,得到的溶液可能是恰好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由A分析可知,乙试管中加入的是A物质,30℃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80g,当恰好为饱和溶液时,图2的乙试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当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时,溶质质量分数小于44.4%,故C说法错误;
D、20℃时,甲、乙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等体积的水,向其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后,均没有完全溶解,故此时(图1)甲乙试管中均为饱和溶液,20℃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则图1的甲、乙两支试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3.氯碱工业是指用电解饱和NaCl溶液的方法来制取NaOH、和。小明学完溶解度的知识后,结合老师的指导在实验室成功模拟了氯碱工业的相关实验:20℃时,他先配制了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然后将其电解一段时间,实验过程如图甲(说明:本实验在通风橱中进行)。图乙为NaCl、NaOH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①中加入氯化钠的质量为36g
B.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41.9%
C.③电解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减小
D.提纯③中氢氧化钠可采取降温结晶法
【答案】D
【解析】A、由图乙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因此,20℃时50g水里最多能溶解18g氯化钠;由题干信息可知,要配制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所以①中加入氯化钠的质量为18g,故A错误;
B、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B错误;
C、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有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因此电解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增大,故C错误;
D、③中溶液主要含有氢氧化钠,还可能含有少量氯化钠。由图乙可知,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因此若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可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氢氧化钠,故D正确。
故选D。
4.溶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衣服上沾有的油污,可用汽油洗去,是因为汽油能 (填“溶解”或“乳化”)油污。
(2)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忽略水的损失)。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20℃时,NaCl的溶解度是 g。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 硝酸钾的溶解度(填“>”“=”或“<”)。把50g质量分数为9%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是 g。经检测,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不纯 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某同学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得到相应温度下的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计算结果精确到0.1%)。烧杯④中析出固体的质量是 g。
【答案】(1)溶解
(2) 36.0 < 40 ①②③ 44.4% 48.4
【解析】(1)可用汽油洗去油污,是因为汽油能溶解油污。
(2)根据溶解度曲线,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0g。
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硝酸钾的溶解度。
把50g质量分数为9%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5%的氯化钠溶液,稀释过程,溶质质量不变,设需要水的质量为x,则,解得x=40g。
①氯化钠固体不纯,则氯化钠的质量偏小,导致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①选项正确;
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则所称量的氯化钠固体的质量包含纸片的质量,实际称量的氯化钠质量偏小,导致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②选项正确;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会导致读数偏小,所量取的水体积偏大,因此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③选项正确;
④溶液具有均一性,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④选项错误。
故填:①②③。
根据溶解度曲线,50℃时,KNO3的溶解度为85.5g,则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85.5g KNO3。根据图2,③溶液中水的质量为100g、KNO3的质量为,则KNO3全部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根据溶解度曲线,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则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31.6g KNO3。根据前面的分析,③溶液中含有80g KNO3,所以烧杯④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为
5.如图I所示t2℃时将质量均为m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溶解在100g的水中,再将两种溶液分别升温至t3℃时溶液的变化情况;图Ⅱ所示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2℃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其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甲 乙(填“>”或“<”或“=”或“无法比较”)。
(2)N表示物质 (填“甲”或“乙”)的溶解度曲线,
(3)根据图I和图Ⅱ信息,下列有关表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四个烧杯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③>①=②>④
B.若使④中的固体恰好全部溶解,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C.将③中溶液降温至t1℃时一定有固体析出
(4)t3℃时,将M曲线所代表的物质形成的不饱和溶液100g平均分为两份,第一份恒温蒸发10g水,析出2g固体,第二份蒸干水分,析出固体的质量为 g。
【答案】(1)=
(2)乙
(3)B
(4)21
【解析】(1)由图Ⅱ可知,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则该温度下,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则该温度下,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甲=乙,溶剂质量:甲=乙;
(2)t2℃时,将质量均为m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溶解在100g的水中,均全部溶解,再将两种溶液分别升温至t3℃,升温后,甲固体没有析出,乙固体析出,说明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则N表示物质乙的溶解度曲线,M表示甲的溶解度曲线;
(3)A、①和②溶液中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均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即溶质质量分数:①=②,升温至t3℃,升温后,甲固体没有析出,则溶质质量分数:①=②=③,乙固体析出,故与②相比,④中溶质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则四个烧杯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①=②=③>④,不符合题意;
B、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若使④中的固体恰好全部溶解,可通过升高温度的方法,此时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均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也可通过增加溶剂的方法,此时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符合题意;
C、加入甲、乙物质的质量均为mg,水的质量均为100g,t3℃时,④溶液有溶质析出,t3℃时,乙的溶解度为20g,说明m>20g,t2℃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40g,①和②溶液中溶质均全部溶解,则m≤40g,将③中溶液降温至t1℃,降温后,甲的溶解度减小,t1℃时,20g<甲的溶解度<40g,则不一定有固体析出,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t3℃时,将M曲线所代表的物质形成的不饱和溶液100g平均分为两份,每份溶液质量为50g,第一份恒温蒸发10g水,析出2g固体,析出固体后形成饱和溶液,剩余溶液的质量为:50g-10g-2g=38g,t3℃时,M曲线代表物质的溶解度为100g,则38g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故原50g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9g+2g=21g,则第二份蒸干水分,析出固体的质量为21g。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