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项练习 燃料的燃烧(解析版)


燃料的燃烧
题型一 燃烧的条件
1.【新考向】(2024·福建宁德·一模)世界第一支城市消防队诞生宋朝!专用台词——“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消防装备——水袋、水囊、唧筒、麻搭、火钩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囊水袋用来运水以灭火——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B.麻搭蘸吸泥水用于灭火——隔绝氧气并降低温度
C.火钩用于拆除火势蔓延的小屋,切断火路——清除可燃物
D.“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物质燃烧需要多种条件
2.【新情境】(2024·福建宁德·二模)马灯是上世纪中国一种常见的照明工具,用一段时间后,玻璃灯罩会变黑。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加油口添加煤油,是增加可燃物
B.转运拉杆调节灯芯长短,可控制火焰大小
C.玻璃灯罩虽可防风,但也易造成煤油燃烧不充分
D.吹灭马灯的原理是隔绝氧气
3.【教材素材改编】(2023·四川成都·二模)实验小组用图1装置探究白磷燃烧温度变化,在试管中加入5g白磷,连接好装置后放入60℃热水中,5秒钟后推注H2O2溶液,测得数据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磷的着火点是60℃
B.左边试管内有大量白烟生成、气球逐渐变瘪
C.15s时,白磷停止燃烧
D.温度由545.7℃变为606.5℃,证明氧气能助燃
4.【新实验】(2023·福建漳州·二模)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而进行的实验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观察到甲中的白磷未燃烧,乙中的白磷燃烧
B.该实验可以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该实验可以探究燃烧需要氧气
D.可反复呈现白磷燃烧与熄灭的现象
5.【新考法】(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为进一步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小明同学将铜丝网放置在蜡烛火焰中上部,发现铜丝网下方蜡烛正常燃烧,上方没有火焰,如图所示。请分析铜丝网上方没有火焰的原因是

A.铜丝网隔绝氧气或空气
B.铜丝网上方没有石蜡蒸气等可燃物
C.铜丝网散热,其上方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灭火就是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
题型二 燃料燃烧的调控
6.【新考法】(2024·山西·模拟预测)燃料的变革预示着文明的进步,我国家用燃料使用的大致顺序为:木柴→煤炭→天然气和电力等。现在有很多地区依然保留着柴火灶(内部结构如图),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为保证充分燃烧,添加木柴时需要堆积紧密
B.通风口的作用是为木柴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
C.为提高加热效率,铁锅与铁栅应尽量靠近
D.观察到烟囱口有浓烟,则说明燃烧很充分
7.汽车发动机中将汽油喷成雾状后点燃,其目的是
A.使汽油充分燃烧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C.减少氧气消耗 D.除去汽油中的杂质
8.(2023·四川巴中·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高楼发生火灾,用高压水枪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图书、档案等物品着火,可以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油锅着火迅速盖上锅盖,应用了隔绝空气灭火的原理
D.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9.(2023·湖北荆州·中考真题)作为中学生应该具备应对火灾的安全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B.遭遇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跑离着火区域
C.扑灭电器失火不可用水基型灭火器
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砍伐出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10.(2024·江苏无锡·一模)消防用自动感温喷淋头结构如图所示。当喷淋头附近温度升高到喷淋头设定值时,丙三醇将热敏玻璃球胀破,喷淋头自动喷水灭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玻璃球胀破的原因是丙三醇分子变大
B.热敏玻璃球能迅速将外界的热量传递给丙三醇
C.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
11.(2024·黑龙江哈尔滨·三模)燃料充分燃烧,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非常重要。请根据燃料充分燃烧通常考虑的两点,将下列做法进行分类,可将 (填字母),依据为:均是 ;
A.把煤做成蜂窝煤再燃烧 B.调大燃气灶进风口 C.焚烧秸秆时经常翻动秸秆
题型三 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2.(2024·云南楚雄·模拟预测)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必修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室内起火,应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B.点燃甲烷、一氧化碳、氢气等可燃性气体时,要先验纯
C.高楼发生火灾时,应乘电梯逃生
D.易燃﹑易爆物应露天存放,紧密堆积
13.(2024·河南周口·二模)2024年4月9日,上海一小区门口电动车自燃引发火灾。从安全角度考虑,下列场所应张贴的安全图标不正确的是
A.居民楼电梯口 B.运输汽油的油管车
C.学生宿舍 D.面粉厂
题型四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4.下列化学反应中,吸收热量的是
A.氧化钙与水反应 B.镁与稀盐酸反应
C.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D.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C.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1. 【新思路】(2024·福建三明·二模)材质相同的大小两支蜡烛在水中的燃烧情况如图所示:与水接触的石蜡围成一圈“石蜡墙”,大蜡烛在“石蜡墙”里持续燃烧,小蜡烛的“石蜡墙”很快被破坏,水慢慢流入小蜡烛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石蜡墙”的形成与水吸收热量有关
B.大蜡烛能持续燃烧是因为着火点更低
C.小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隔绝氧气
D.小蜡烛“石蜡墙”被破坏是因为放出热量更多
2. 【新考法】(2024·江苏常州·一模)1823年德贝莱纳发现H2在空气中遇到铂催化会起火,研制出如图中甲所示的世界上第一个化学打火机,乙图为该打火机的结构简图。使用时,将顶盖上的开关打开,从内筒中冲出的被点燃;开关关闭堵住喷嘴,火焰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氢气遇到铂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打开开关时内筒气体分子间空隙变小
C.关闭开关后内筒内立即不再产生氢气
D.使用一次后,喷嘴处的铂不需要更换
3.【新情境】(2023·福建·模拟预测)“贯穿式”燃烧过程如下图所示,煤粉在顶端点燃后,形成水平燃烧锋面向下稳定传播至底端不再移动,之后的较长时间内,顶端始终存在火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上部的燃烧剩余物中还含有煤粉
B.图中下部的煤粉未燃烧,是由于没有氧气
C.燃烧锋面向下传播,说明热量会向下传递
D.“贯穿式”燃烧过程中有可燃性气体生成
4.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P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沸腾,水分子质量和体积增大
B.P处水蒸气的作用是隔绝火柴与氧气接触
C.火柴燃烧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
D.火柴移离水蒸气,燃烧原因是
5.【新考向】“火柴虽小,明灭有度”。某项目小组以“火柴”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
【项目一】生火寻理
(1)小组同学利用火柴头进行了燃烧条件的探索。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三个火柴头,火柴头A放在实验台的陶土网上,火柴头B和C放在三脚架的陶士网上,且火柴头C用细沙覆盖。用酒精灯加热B和C的中间位置。 物质燃烧需要
(2)火柴划着后会有白烟产生,同时会闻到刺激性气味,小组同学十分感兴趣。
【查阅资料】
I.火柴头的主要成分是氟酸钾、二氧化锰和硫。火柴盒侧面涂有红磷,三硫化二邻和玻璃粉。
II.玻璃粉不可燃,表面粗糙,主要起摩擦生热的目的。三硫化二锑【Sb2S3】是可燃物,燃烧后会生成三氧化二锑【Sb2O3】,同时释放出二氧化硫。
请写出划着火柴后产生刺微性气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
【项目二】驭火有道
(3)野外旅行者常用防水防风火柴,该火柴被点燃之后能在水下持续燃烧,满足野外旅行者野外生存需要。该火柴中额外加入了燃烧剂,燃烧剂中含氯酸钾,并且表面覆盖蜡质涂层,可以隔绝水的入侵,使其内部温度不会迅速降低。
① 为防水防风火柴在水下燃烧挑供了氧气。该火柴旦被点燃不易被熄灭,请你想出一种方法让燃着的防水防风火柴熄灭: 。
②2022年北京冬奥会首次实现机器人水下火炬接力传递,为保障火炬在水下燃烧,此火炬需要做出哪些特殊的设计? (答一点即可)。
【项目三】灭火有法
(4)燃烧一旦失控,会造成火灾。不同种类的火灾需要不同种类的灭火器。
火灾可分为五种主要类型:
A.类含碳固体火灾,指建筑物京具等使用材质,如木材、纸张、棉织物等固体可引起的火灾;
B.类可燃液体火灾,指石油、油漆类、植物油类等液体引起的火灾;
C.类可燃气体火灾,指石油气、天然气、乙炔气等气体所引起的火灾;
D.类金属火灾,指由钾、钠、镁、锂等可燃性金属及禁水性物质所引起的火灾;
E.类带电火灾,指电压配线、电动机器、变压器等通电电器设备所引起的火灾。
火灾分类及灭火器
灭火器火灾分类 水 泡沫 二氧化碳 卤代烷 干粉
ABC类 BC类 D类
A类火灾 ○ ○ × × ○ ×
B类火灾 × ○ ○ ○ ○ ○ ×
C类火灾 × × ○ ○ ○ ○ ×
D类火灾 × × × × × × ○
E类火灾 × × ○ ○ ○ × ×
注:○记号表示适合,×记号表示不适合
①火柴等木材引起的火灾属于 类火灾。
②石油气所引起的火灾属于C类火灾,此类火灾可用 (写一种即可)灭火器灭火。
1.(2024·福建·中考真题)下列灭火方法主要是利用“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原理的是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 B.关闭燃气灶阀门熄灭火焰
C.用水浇灭炭火 D.用锅盖盖灭油锅火焰
2.(2024·辽宁·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水浇灭燃着的木柴——降低着火点
B.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熄灭——隔绝空气
C.设置隔离带,防止森林火灾蔓延——降低温度
D.红磷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红磷不是可燃物
3.(2024·广西·中考真题)野外烧烤结束后,以下做法不合理的是
A.撤走剩余木炭 B.用水浇灭火堆
C.对火堆置之不理 D.用沙土盖灭火堆
4.(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安全责任重如山,防火防灾记心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冬季在家里用木炭生火取暖,应注意开窗通风
B.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而起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
C.实验中,不慎打翻酒精灯引起失火,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5.(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利用可调节温度的电炉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红磷的着火点是,氯化钠不是可燃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温度为时,只有①处白磷燃烧
B.为控制变量,①②③④处所取白磷、红磷、氯化钠的质量应相等
C.当温度为时,②处红磷燃烧、③处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D.当温度升至时,④处氯化钠可能燃烧
6. (2024·重庆·中考真题)利用红磷和白磷进行燃烧条件探究,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处物质为白磷 B.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
C.a、b两点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D.c处通入氧气白磷能燃烧
7.(2023·江苏无锡·中考真题)兴趣小组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
(1)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

Ⅰ.试管中白磷燃烧;
Ⅱ.水中白磷未燃烧;
Ⅲ.试管中红磷未燃烧;
Ⅳ.气球a先变大后变小。
①由现象Ⅰ、Ⅱ可推知的结论是 。
②由现象Ⅰ、Ⅲ可推知的结论是 。
③从现象Ⅳ分析:气球a先变大的原因是 。
(2)利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实验测得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①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②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氧气并未耗尽,氧气的含量约为10%。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 。
8.(2023·辽宁大连·中考真题)火的使用是化学认识的开端,人类在长期的观察、实践和探索中认识了火。

(1)《庄子·外物篇》载:“木与木相摩则燃”,其原理是 。成语“火上浇油”是指在燃烧的木材上浇少量的油,火焰瞬间变大,木材燃烧更剧烈,解释原因 。
(2)图1是探究密闭装置中蜡烛(主要含碳、氢元素)熄灭影响因素的一组对比实验(所用蜡烛及装置均相同),乙瓶中氧气与二氧化碳体积比为1:4。图2是利用氧气传感器测定的实验过程中甲瓶内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曲线。实验中观察到甲、乙两瓶中现象相同:蜡烛均先正常燃烧,而后同时慢慢熄灭。图1对比实验设计的目的是 ;除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及上述探究因素外,再写出一条导致蜡烛熄灭的可能因素及理由: 。根据上述实验及信息,推测乙瓶中蜡烛熄灭后,氧气与二氧化碳最终的体积比约为 (填字母序号)。
A. B. C.
9.(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控制条件可以调控化学反应。“启航”小组以“调控化学反应”为主题展开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火有道】
(1)观察生活:小组同学观察到天然气、木炭能燃烧,而水和石头不能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实验探究:为继续探究燃烧的条件,小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图1所示实验。
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磷燃烧时产生污染空气的五氧化二磷白烟。
【现象与结论】
(2)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②小红根据 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评价与反思】
(3)①实验中小组同学认为图1装置存在不足,于是设计了图2所示装置。图2装置的优点为 。
②小明对小红的结论提出质疑,设计了图3所示装置,对燃烧过程中的氧气含量进行测定,得到图4所示图像。结合图像分析,“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应准确地表述为 。
【调控有术】
化学反应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为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小组同学分别取足量且等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完成了下列实验。
实验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二氧化锰粉末的质量/g 温度/℃ 10秒共收集到氧气的体积/mL
① 3% 0 10 几乎无
② 5% 0 20 几乎无
③ 5% 0.5 20 14
④ 10% 0.5 20 80
(4)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序号是 ;对比实验③和实验④,可得出的结论是 ;上述实验无法探究出 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写一条即可)。
【应用有方】
(5)通过探究,小组同学认识到,生活中也可以通过控制条件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
①用天然气做饭,发现炉火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这时需要 (填“调大”或“调小”)灶具的进风口。
②炒菜时如果油锅着火,可采取的灭火措施是 (写一条即可)。
10.(2024·宁夏·中考真题)实验活动课上,同学们进行“燃烧的条件”的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物质 白磷 木材 煤
着火点/℃(通常状况下) 40 250~330 700~750
【设计与实验】
(1)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 小木块燃烧,小石块不燃烧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
步骤2: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空气
步骤3: 小木块燃烧,小煤块不燃烧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问题与交流】
(2)甲同学对步骤2的实验结论提出疑问:空气中的哪种成分支持可燃物的燃烧?
乙同学认为可以通过课堂上老师演示的实验(如图1、图2所示),观察到 的现象,证明是空气中的氧气支持可燃物的燃烧。
(3)实验室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选择合适的药品为热水中的白磷提供氧气,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装置还能用于制取 气体。
【拓展与延伸】
(4)同学们通过实验步骤2还获得了一种灭火的方法。你还能用 方法使燃着的蜡烛熄灭,其原理是 。
答案和解析
题型一 燃烧的条件
1.【新考向】(2024·福建宁德·一模)世界第一支城市消防队诞生宋朝!专用台词——“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消防装备——水袋、水囊、唧筒、麻搭、火钩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囊水袋用来运水以灭火——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B.麻搭蘸吸泥水用于灭火——隔绝氧气并降低温度
C.火钩用于拆除火势蔓延的小屋,切断火路——清除可燃物
D.“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物质燃烧需要多种条件
【答案】A
【详解】A、水囊水袋用来运水以灭火,是因为水蒸发吸热,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符合题意;
B、麻搭蘸吸泥水用于灭火,可隔绝氧气,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C、火钩用于拆除火势蔓延的小屋,切断火路,是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D、“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新情境】(2024·福建宁德·二模)马灯是上世纪中国一种常见的照明工具,用一段时间后,玻璃灯罩会变黑。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加油口添加煤油,是增加可燃物
B.转运拉杆调节灯芯长短,可控制火焰大小
C.玻璃灯罩虽可防风,但也易造成煤油燃烧不充分
D.吹灭马灯的原理是隔绝氧气
【答案】D
【详解】A、煤油是可燃物,添加煤油可以增加可燃物,正确;
B、灯芯长短可以调节煤油与氧气的接触大小,灯芯适当增长,火焰会变大,正确;
C、防风罩主要防止空气对火焰的影响,空气不能充分进入,也会导致氧气不充分使煤油燃烧不充分,正确;
D、吹出的气体中也含有氧气,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错误。
故选:D。
3.【教材素材改编】(2023·四川成都·二模)实验小组用图1装置探究白磷燃烧温度变化,在试管中加入5g白磷,连接好装置后放入60℃热水中,5秒钟后推注H2O2溶液,测得数据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磷的着火点是60℃
B.左边试管内有大量白烟生成、气球逐渐变瘪
C.15s时,白磷停止燃烧
D.温度由545.7℃变为606.5℃,证明氧气能助燃
【答案】D
【详解】A、由数据曲线图可知,温度升高,说明白磷燃烧放出热量,所以白磷的着火点小于60℃,故A选项说法不正确;
B、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装置内气体体积膨胀,气压增大,气球逐渐变大,白磷燃烧完毕,恢复至室温过程中气球逐渐变瘪,故B选项说法不正确;
C、15s时,容器已知恢复至原来的温度,此时反应早已经完全,因此白磷应该在5-10s之间停止燃烧,故C选项说法不正确;
D、试管中的白磷放在60℃的热水中,白磷燃烧,通入氧气后,燃烧更旺,温度由545.7℃变为605.5℃,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故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4.【新实验】(2023·福建漳州·二模)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而进行的实验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观察到甲中的白磷未燃烧,乙中的白磷燃烧
B.该实验可以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该实验可以探究燃烧需要氧气
D.可反复呈现白磷燃烧与熄灭的现象
【答案】B
【详解】A、甲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乙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能燃烧,故A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该实验的变量是是否与氧气接触,因此该实验可以探究燃烧燃烧需要氧气,不能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B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该实验的变量是是否与氧气接触,因此该实验可以探究燃烧燃烧需要氧气,故C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该装置可以通过反复的倒置呈现白磷反复燃烧与熄灭的现象,故D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新考法】(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为进一步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小明同学将铜丝网放置在蜡烛火焰中上部,发现铜丝网下方蜡烛正常燃烧,上方没有火焰,如图所示。请分析铜丝网上方没有火焰的原因是

A.铜丝网隔绝氧气或空气
B.铜丝网上方没有石蜡蒸气等可燃物
C.铜丝网散热,其上方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灭火就是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
【答案】C
【详解】A、铜丝网不能隔绝氧气或空气。A不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过程中,部分石蜡受热熔化,熔化后的液态石蜡气化成石蜡蒸气,热石蜡蒸气上升到铜丝网上方。所以铜丝网上方有石蜡蒸气等可燃物。B不符合题意;
C、铜丝的导热性很好,当火焰遇到铜网后,热量迅速被铜丝所散失,铜丝散热,使铜网上方温度下降至石蜡蒸气的着火点以下,即其上方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所以铜丝网上方火焰熄灭,即铜丝网上方没有火焰。C符合题意;
D、灭火就是要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即可。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C。
题型二 燃料燃烧的调控
6.【新考法】(2024·山西·模拟预测)燃料的变革预示着文明的进步,我国家用燃料使用的大致顺序为:木柴→煤炭→天然气和电力等。现在有很多地区依然保留着柴火灶(内部结构如图),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为保证充分燃烧,添加木柴时需要堆积紧密
B.通风口的作用是为木柴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
C.为提高加热效率,铁锅与铁栅应尽量靠近
D.观察到烟囱口有浓烟,则说明燃烧很充分
【答案】B
【详解】A、为了保证充分燃烧,应该使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因此添加木柴时应该留有空隙,不能堆积紧密,A错误;
B、通风口的作用是为木柴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B正确;
C、为了提高加热效率,应该使用外焰加热,不能使铁锅与铁栅靠得太近,C错误;
D、观察到烟囱口有浓烟,说明燃料燃烧不充分,D错误。
故选:B。
7.汽车发动机中将汽油喷成雾状后点燃,其目的是
A.使汽油充分燃烧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C.减少氧气消耗 D.除去汽油中的杂质
【答案】A
【详解】A、将汽油喷成雾状后点燃,能增大汽油和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该选项符合题意;
B、将汽油喷成雾状后点燃,不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将汽油喷成雾状后点燃,能增大汽油和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则能增大氧气消耗,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将汽油喷成雾状后点燃,不能除去汽油的杂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2023·四川巴中·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高楼发生火灾,用高压水枪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图书、档案等物品着火,可以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油锅着火迅速盖上锅盖,应用了隔绝空气灭火的原理
D.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答案】A
【详解】A. 高楼火灾时,用高压水枪灭火,水蒸发吸热,可以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符合题意;
B. 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大于空气,这就可以使二氧化碳气体覆盖在燃烧物上方,隔绝燃烧物与空气的接触,隔绝氧气而熄灭,液态二氧化碳喷出后气化不会有残留,不会对图书、档案等造成伤害,故不符合题意;
C. 用锅盖盖住着火的油锅隔绝氧气,会使油因不能与氧气接触而熄灭,应用了隔绝空气灭火的原理,故不符合题意;
D. 在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内必须严禁烟火,是因为在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2023·湖北荆州·中考真题)作为中学生应该具备应对火灾的安全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B.遭遇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跑离着火区域
C.扑灭电器失火不可用水基型灭火器
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砍伐出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答案】A
【详解】A、遇到室内起火,打开门窗通风可能增加室内氧气浓度,加剧火势,错误;
B、遭遇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对吸入气体过滤,可减少有毒有害气体与烟尘的吸入,跑离着火区域以尽快脱离危险,正确;
C、扑灭电器失火不可用水基型灭火器,以免水导电,发生触电危险,正确;
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砍伐出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利用移除可燃物的方法灭火,正确;
故选A。
10.(2024·江苏无锡·一模)消防用自动感温喷淋头结构如图所示。当喷淋头附近温度升高到喷淋头设定值时,丙三醇将热敏玻璃球胀破,喷淋头自动喷水灭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玻璃球胀破的原因是丙三醇分子变大
B.热敏玻璃球能迅速将外界的热量传递给丙三醇
C.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
【答案】A
【详解】A、温度升高,丙三醇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使玻璃球胀破,而不是分子变大,故A符合题意;
B、热敏玻璃球能迅速将外界的热量传递给丙三醇,故B不符合题意;
C、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蒸发带走可燃物的热量,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故C不符合题意;
D、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防止玻璃球胀破,造成损失,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2024·黑龙江哈尔滨·三模)燃料充分燃烧,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非常重要。请根据燃料充分燃烧通常考虑的两点,将下列做法进行分类,可将 (填字母),依据为:均是 ;
A.把煤做成蜂窝煤再燃烧 B.调大燃气灶进风口 C.焚烧秸秆时经常翻动秸秆
【答案】AC/CA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而使燃料充分燃烧
【详解】煤做成蜂窝煤和调大燃气灶进风口,均为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而使燃料充分燃烧,故可将AC分为一类。
题型三 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2.(2024·云南楚雄·模拟预测)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必修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室内起火,应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B.点燃甲烷、一氧化碳、氢气等可燃性气体时,要先验纯
C.高楼发生火灾时,应乘电梯逃生
D.易燃﹑易爆物应露天存放,紧密堆积
【答案】B
【详解】A、室内起火,不能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故A说法错误;
B、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甲烷、一氧化碳、氢气等可燃性气体时,要先验纯,防止发生爆炸,故B说法正确;
C、在火灾情况下,电梯的供电系统会随时断电,或是电气线路被烧毁而停电,电梯受热后其轿厢会失控甚至变形卡住,人在其中很危险;烟雾会向电梯井道内蹿,浓烟很容易进入轿厢,最终导致人窒息而亡,因此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不能乘电梯逃生,故C说法错误;
D、易燃、易爆物不能露天存放,紧密堆积,防止发生火灾或爆炸,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13.(2024·河南周口·二模)2024年4月9日,上海一小区门口电动车自燃引发火灾。从安全角度考虑,下列场所应张贴的安全图标不正确的是
A.居民楼电梯口 B.运输汽油的油管车
C.学生宿舍 D.面粉厂
【答案】B
【详解】A、电动车不能进入电梯,防止电动车发生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在居民楼电梯口张贴此标志,故A不符合题意;
B、汽油属于易燃液体,非爆炸品,应张贴易燃液体标志,故B符合题意;
C、该图标为禁止吸烟标志,学生禁止吸烟,应在学生宿舍张贴此标志,故C不符合题意;
D、面粉厂的空气中存在易燃物质,应张贴禁止烟火的标志,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题型四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4.下列化学反应中,吸收热量的是
A.氧化钙与水反应 B.镁与稀盐酸反应
C.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D.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答案】C
【详解】A、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不符合题意;
B、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该反应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
C、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吸收热量,符合题意;
D、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放出大量的热,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C.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答案】A
【详解】A、能量的变化是化学反应的必然现象之一,故符合题意;
B、有些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但有些会吸收热量,如碳在高温的条件下还原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C、燃烧能放出一定的热量,但在不燃烧时有可能也会放出热量,例如氧化钙与水反应同样会放出热量,故不符合题意;
D、化学反应是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之一,电能、核能等也是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 【新思路】(2024·福建三明·二模)材质相同的大小两支蜡烛在水中的燃烧情况如图所示:与水接触的石蜡围成一圈“石蜡墙”,大蜡烛在“石蜡墙”里持续燃烧,小蜡烛的“石蜡墙”很快被破坏,水慢慢流入小蜡烛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石蜡墙”的形成与水吸收热量有关
B.大蜡烛能持续燃烧是因为着火点更低
C.小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隔绝氧气
D.小蜡烛“石蜡墙”被破坏是因为放出热量更多
【答案】A
【详解】A.水的吸热本领比空气强,“石蜡墙”的形成与水吸收热量有关,故A正确;
B.大蜡烛能持续燃烧是因为与空气充分接触,大蜡烛、小蜡烛着火点相同,故B错误;
C.小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水浇灭了火焰,故C错误;
D.小蜡烛“石蜡墙”被破坏是因为小蜡烛半径较小,“石蜡墙”石蜡熔化较快,故D错误。
故选:A。
2. 【新考法】(2024·江苏常州·一模)1823年德贝莱纳发现H2在空气中遇到铂催化会起火,研制出如图中甲所示的世界上第一个化学打火机,乙图为该打火机的结构简图。使用时,将顶盖上的开关打开,从内筒中冲出的被点燃;开关关闭堵住喷嘴,火焰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氢气遇到铂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打开开关时内筒气体分子间空隙变小
C.关闭开关后内筒内立即不再产生氢气
D.使用一次后,喷嘴处的铂不需要更换
【答案】D
【详解】A、根据“1823年德贝莱纳发现H2在空气中遇到铂催化会起火”可知,常温下氢气遇到铂温度达到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B、打开开关时内筒气压变小,气体分子逸出与铂接触,则筒气体分子间空隙变大。不符合题意;
C、关闭开关后,开始时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直到装置内气体增多将硫酸压离锌为止。不符合题意;
D、铂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所以使用一次后,喷嘴处的铂不需要更换。符合题意;
故选D。
3.【新情境】(2023·福建·模拟预测)“贯穿式”燃烧过程如下图所示,煤粉在顶端点燃后,形成水平燃烧锋面向下稳定传播至底端不再移动,之后的较长时间内,顶端始终存在火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上部的燃烧剩余物中还含有煤粉
B.图中下部的煤粉未燃烧,是由于没有氧气
C.燃烧锋面向下传播,说明热量会向下传递
D.“贯穿式”燃烧过程中有可燃性气体生成
【答案】B
【详解】A、图中上部存在可燃性煤粉,将煤粉在顶端点燃达到了煤粉燃烧所需的温度,氧气是从底部通入的,上部没有氧气,因此上部的煤粉会剩余,故A对;
B、下部存在煤粉,且氧气从下部通入,其未燃烧,是温度未达到煤粉燃烧的着火点,故B错;
C、水平燃烧锋面向下稳定传播至底端证明燃烧会向下传递,煤粉燃烧会产生热量,因此热量会向下传递,故C对;
D、煤粉中含有碳单质,碳单质的不充分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故D对;
故选B
4.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P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沸腾,水分子质量和体积增大
B.P处水蒸气的作用是隔绝火柴与氧气接触
C.火柴燃烧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
D.火柴移离水蒸气,燃烧原因是
【答案】 C 与氧气接触
【详解】A、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物质的体积就变大,遇冷时缩小,物质的体积就变小.所以,水的沸腾现象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在这一变化中,分子的体积、质量、分子本身都没有变化,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水蒸气从铜管中冒出时温度较高能够使火柴达到着火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火柴燃烧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水蒸气从铜管中冒出时温度较高能够使火柴达到着火点,在铜管口水蒸气多,而氧气少,所以移离水蒸气是为了有充足的氧气,则移离水蒸气后,火柴与氧气接触且温度到达火柴的着火点,所以燃烧。
故选:C;与氧气接触。
5.【新考向】“火柴虽小,明灭有度”。某项目小组以“火柴”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
【项目一】生火寻理
(1)小组同学利用火柴头进行了燃烧条件的探索。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三个火柴头,火柴头A放在实验台的陶土网上,火柴头B和C放在三脚架的陶士网上,且火柴头C用细沙覆盖。用酒精灯加热B和C的中间位置。 物质燃烧需要
(2)火柴划着后会有白烟产生,同时会闻到刺激性气味,小组同学十分感兴趣。
【查阅资料】
I.火柴头的主要成分是氟酸钾、二氧化锰和硫。火柴盒侧面涂有红磷,三硫化二邻和玻璃粉。
II.玻璃粉不可燃,表面粗糙,主要起摩擦生热的目的。三硫化二锑【Sb2S3】是可燃物,燃烧后会生成三氧化二锑【Sb2O3】,同时释放出二氧化硫。
请写出划着火柴后产生刺微性气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
【项目二】驭火有道
(3)野外旅行者常用防水防风火柴,该火柴被点燃之后能在水下持续燃烧,满足野外旅行者野外生存需要。该火柴中额外加入了燃烧剂,燃烧剂中含氯酸钾,并且表面覆盖蜡质涂层,可以隔绝水的入侵,使其内部温度不会迅速降低。
① 为防水防风火柴在水下燃烧挑供了氧气。该火柴旦被点燃不易被熄灭,请你想出一种方法让燃着的防水防风火柴熄灭: 。
②2022年北京冬奥会首次实现机器人水下火炬接力传递,为保障火炬在水下燃烧,此火炬需要做出哪些特殊的设计? (答一点即可)。
【项目三】灭火有法
(4)燃烧一旦失控,会造成火灾。不同种类的火灾需要不同种类的灭火器。
火灾可分为五种主要类型:
A.类含碳固体火灾,指建筑物京具等使用材质,如木材、纸张、棉织物等固体可引起的火灾;
B.类可燃液体火灾,指石油、油漆类、植物油类等液体引起的火灾;
C.类可燃气体火灾,指石油气、天然气、乙炔气等气体所引起的火灾;
D.类金属火灾,指由钾、钠、镁、锂等可燃性金属及禁水性物质所引起的火灾;
E.类带电火灾,指电压配线、电动机器、变压器等通电电器设备所引起的火灾。
火灾分类及灭火器
灭火器火灾分类 水 泡沫 二氧化碳 卤代烷 干粉
ABC类 BC类 D类
A类火灾 ○ ○ × × ○ ×
B类火灾 × ○ ○ ○ ○ ○ ×
C类火灾 × × ○ ○ ○ ○ ×
D类火灾 × × × × × × ○
E类火灾 × × ○ ○ ○ × ×
注:○记号表示适合,×记号表示不适合
①火柴等木材引起的火灾属于 类火灾。
②石油气所引起的火灾属于C类火灾,此类火灾可用 (写一种即可)灭火器灭火。
【答案】(1) A、C不燃烧,B燃烧 温度达到着火点和氧气
(2) S+O2SO2 2Sb2S3+9O2 2Sb2O3+6SO2
(3) 氯酸钾 用细沙覆盖等 防水等
(4) A 二氧化碳/卤代烷/干粉
【详解】(1)取三个火柴头,火柴头A放在实验台的陶土网上,火柴头B和C放在三脚架的陶士网上,且火柴头C用细沙覆盖。用酒精灯加热B和C的中间位置,观察到A、C不燃烧,B燃烧,故填A、C不燃烧,B燃烧;
A不燃烧,B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B燃烧,C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即上述实验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和氧气,故填温度达到着火点和氧气。
(2)划着火柴后产生刺微性气味的反应有:1.硫与空气中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SO2,2. 三硫化二锑与空气中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三氧化二锑和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b2S3+9O2 2Sb2O3+6SO2,故填S+O2SO2和2Sb2S3+9O2 2Sb2O3+6SO2。
(3)①有题文可知,火柴中额外加入了燃烧剂,燃烧剂中含氯酸钾,氯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即氯酸钾为防水防风火柴在水下燃烧挑供了氧气,故填氯酸钾;
让燃着的防水防风火柴熄灭,可利用隔绝氧气的原理,用细沙覆盖等,故填用细沙覆盖等。
②2022年北京冬奥会首次实现机器人水下火炬接力传递,为保障火炬在水下燃烧,此火炬需要做出防水等措施,故填防水等。
(4)①有题文可知,火柴等木材引起的火灾属于A类火灾,故填A。
②石油气所引起的火灾属于C类火灾,由题文可知,此类火灾可用二氧化碳、卤代烷和干粉灭火器灭火,故填二氧化碳、卤代烷或干粉。
1.(2024·福建·中考真题)下列灭火方法主要是利用“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原理的是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 B.关闭燃气灶阀门熄灭火焰
C.用水浇灭炭火 D.用锅盖盖灭油锅火焰
【答案】C
【详解】A、灯帽盖灭酒精灯,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原理,不符合题意;
B、关闭燃气灶阀门熄灭火焰,利用的是清除可燃物的原理,不符合题意;
C、水汽化吸热,用水浇灭炭火,是利用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原理,符合题意;
D、用锅盖盖灭油锅火焰,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原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4·辽宁·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水浇灭燃着的木柴——降低着火点
B.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熄灭——隔绝空气
C.设置隔离带,防止森林火灾蔓延——降低温度
D.红磷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红磷不是可燃物
【答案】B
【详解】A、用水浇灭燃着的木柴,其灭火原理是降低木柴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熄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设置隔离带,防止森林火灾蔓延,其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红磷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2024·广西·中考真题)野外烧烤结束后,以下做法不合理的是
A.撤走剩余木炭 B.用水浇灭火堆
C.对火堆置之不理 D.用沙土盖灭火堆
【答案】C
【详解】野外烧烤结束后,为避免引发火灾,应对火堆进行灭火处理;
A、撤走剩余木炭,移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目的,做法合理,不符合题意;
B、用水浇灭火堆,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目的,做法合理,不符合题意;
C、对火堆置之不理,可能会引发火灾,做法不合理,符合题意;
D、用沙土盖灭火堆,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目的,做法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安全责任重如山,防火防灾记心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冬季在家里用木炭生火取暖,应注意开窗通风
B.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而起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
C.实验中,不慎打翻酒精灯引起失火,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D
【详解】A.冬季在家里用木炭生火取暖,应注意开窗通风,因为木炭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如果不注意通风会导致一氧化碳中毒,产生头昏等现象,严重者会出现窒息甚至甚至丢失生命,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电线因老化短路而起火时,先关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实验中,不慎打翻酒精灯引起失火,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熄灭原理是隔绝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5.(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利用可调节温度的电炉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红磷的着火点是,氯化钠不是可燃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温度为时,只有①处白磷燃烧
B.为控制变量,①②③④处所取白磷、红磷、氯化钠的质量应相等
C.当温度为时,②处红磷燃烧、③处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D.当温度升至时,④处氯化钠可能燃烧
【答案】D
【分析】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详解】A、当温度为60℃时,温度只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氯化钠不属于可燃物,故只有①处白磷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控制变量的原则,该实验只有“物质种类”一个变量,故①②③④处所取白磷、红磷、氯化钠的质量应相等,该选项说法正确;
C、当温度为260℃时,温度达到了红磷的着火点,②处红磷接触了氧气,该处红磷燃烧,③处红磷被细沙覆盖,隔绝了氧气,该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该选项说法正确;
D、氯化钠不属于可燃物,故当温度升至500℃时,④处氯化钠不可能燃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6. (2024·重庆·中考真题)利用红磷和白磷进行燃烧条件探究,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处物质为白磷 B.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
C.a、b两点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D.c处通入氧气白磷能燃烧
【答案】C
【分析】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240℃。
【详解】A、a处物质能燃烧,为白磷,故说法正确;
B、b处物质没有燃烧,是红磷,跟氧气接触,没有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故说法正确;
C、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能说明燃烧时温度需达到着火点,故说法错误;
D、c处通入氧气,水中的白磷燃烧,故说法正确。
故选C。
7.(2023·江苏无锡·中考真题)兴趣小组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
(1)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

Ⅰ.试管中白磷燃烧;
Ⅱ.水中白磷未燃烧;
Ⅲ.试管中红磷未燃烧;
Ⅳ.气球a先变大后变小。
①由现象Ⅰ、Ⅱ可推知的结论是 。
②由现象Ⅰ、Ⅲ可推知的结论是 。
③从现象Ⅳ分析:气球a先变大的原因是 。
(2)利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实验测得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①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②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氧气并未耗尽,氧气的含量约为10%。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 。
【答案】(1) 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白磷燃烧放出热量,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
(2)
燃烧不仅需要与氧气接触,还需要氧气足量
【详解】(1)①试管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水中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不燃烧,故由现象Ⅰ、Ⅱ可推知的结论是: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②试管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试管中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③气球a变大,是因为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
(2)①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氧气并未耗尽,氧气的含量约为10%。说明燃烧不仅需要与氧气接触,还需要氧气足量。
8.(2023·辽宁大连·中考真题)火的使用是化学认识的开端,人类在长期的观察、实践和探索中认识了火。

(1)《庄子·外物篇》载:“木与木相摩则燃”,其原理是 。成语“火上浇油”是指在燃烧的木材上浇少量的油,火焰瞬间变大,木材燃烧更剧烈,解释原因 。
(2)图1是探究密闭装置中蜡烛(主要含碳、氢元素)熄灭影响因素的一组对比实验(所用蜡烛及装置均相同),乙瓶中氧气与二氧化碳体积比为1:4。图2是利用氧气传感器测定的实验过程中甲瓶内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曲线。实验中观察到甲、乙两瓶中现象相同:蜡烛均先正常燃烧,而后同时慢慢熄灭。图1对比实验设计的目的是 ;除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及上述探究因素外,再写出一条导致蜡烛熄灭的可能因素及理由: 。根据上述实验及信息,推测乙瓶中蜡烛熄灭后,氧气与二氧化碳最终的体积比约为 (填字母序号)。
A. B. C.
【答案】(1) 摩擦产生热量,使温度达到了木材的着火点 油吸热汽化,与氧气接触面积变大,燃烧更剧烈,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更多未燃烧木材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发生了燃烧
(2) 探究甲中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因素 水蒸气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因素,因为蜡烛中含氢元素,燃烧有水生成 A
【详解】(1)《庄子·外物篇》载:“木与木相摩则燃”,其原理为:摩擦产生热量,使温度达到了木材的着火点,所以木材燃烧;成语“火上浇油”是指在燃烧的木材上浇少量的油,火焰瞬间变大,木材燃烧更剧烈,是因为油吸热汽化,与氧气接触面积变大,燃烧更剧烈,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更多未燃烧木材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发生了燃烧;
(2)图1对比实验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探究甲中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因素;除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及上述探究因素外,水蒸气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因素,因为蜡烛中含氢元素,燃烧有水生成;乙瓶中氧气与二氧化碳体积比为1:4,因为蜡烛主要含碳、氢元素,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所以乙瓶中蜡烛熄灭后,氧气与二氧化碳最终的体积比约为1:5,故选:A。
9.(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控制条件可以调控化学反应。“启航”小组以“调控化学反应”为主题展开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火有道】
(1)观察生活:小组同学观察到天然气、木炭能燃烧,而水和石头不能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实验探究:为继续探究燃烧的条件,小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图1所示实验。
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磷燃烧时产生污染空气的五氧化二磷白烟。
【现象与结论】
(2)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②小红根据 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评价与反思】
(3)①实验中小组同学认为图1装置存在不足,于是设计了图2所示装置。图2装置的优点为 。
②小明对小红的结论提出质疑,设计了图3所示装置,对燃烧过程中的氧气含量进行测定,得到图4所示图像。结合图像分析,“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应准确地表述为 。
【调控有术】
化学反应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为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小组同学分别取足量且等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完成了下列实验。
实验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二氧化锰粉末的质量/g 温度/℃ 10秒共收集到氧气的体积/mL
① 3% 0 10 几乎无
② 5% 0 20 几乎无
③ 5% 0.5 20 14
④ 10% 0.5 20 80
(4)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序号是 ;对比实验③和实验④,可得出的结论是 ;上述实验无法探究出 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写一条即可)。
【应用有方】
(5)通过探究,小组同学认识到,生活中也可以通过控制条件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
①用天然气做饭,发现炉火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这时需要 (填“调大”或“调小”)灶具的进风口。
②炒菜时如果油锅着火,可采取的灭火措施是 (写一条即可)。
【答案】(1)可燃物
(2)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 环保 可燃物与足够浓度的氧气接触
(4) ②③ 相同条件下,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催化剂的种类
(5) 调大 用锅盖盖灭
【详解】(1)小组同学观察到天然气、木炭能燃烧,而水和石头不能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天然气、木材具有可燃性,而水和石头不具有可燃性。
(2)①白磷和红磷都属于可燃物,且都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②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属于同一种物质,且着火点相同,小红根据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①实验中小组同学认为图1装置存在不足,白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污染环境,图2所示装置是在密闭环境中进行实验,不会污染环境,装置的优点为环保。
②由图3和图4可知:白磷燃烧消耗试管中的氧气,氧气的含量逐渐减少,当氧气浓度小于10%时,白磷不在燃烧,结合图像分析,“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应准确地表述为可燃物与足够浓度的氧气接触。
(4)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变量是有无催化剂,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反应时的温度必须相同,应选择的实验序号是②③;比实验③和实验④,催化剂粉末质量相同,反应时温度相同,只有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浓度越大,相同时间内收集氧气的体积越大,可得出的结论是相同条件下,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上述实验无法探究出催化剂的种类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5)①用天然气做饭,发现炉火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说明氧气不充足,燃烧不充分,这时需要调大灶具进风口,使燃烧更充分。
②炒菜时如果油锅着火,可采取的灭火措施是用锅盖盖灭,对应灭火的原理是隔绝空气。
10.(2024·宁夏·中考真题)实验活动课上,同学们进行“燃烧的条件”的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物质 白磷 木材 煤
着火点/℃(通常状况下) 40 250~330 700~750
【设计与实验】
(1)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 小木块燃烧,小石块不燃烧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
步骤2: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空气
步骤3: 小木块燃烧,小煤块不燃烧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问题与交流】
(2)甲同学对步骤2的实验结论提出疑问:空气中的哪种成分支持可燃物的燃烧?
乙同学认为可以通过课堂上老师演示的实验(如图1、图2所示),观察到 的现象,证明是空气中的氧气支持可燃物的燃烧。
(3)实验室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选择合适的药品为热水中的白磷提供氧气,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装置还能用于制取 气体。
【拓展与延伸】
(4)同学们通过实验步骤2还获得了一种灭火的方法。你还能用 方法使燃着的蜡烛熄灭,其原理是 。
【答案】(1) 烧杯外的蜡烛正常燃烧,烧杯内的蜡烛逐渐熄灭 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图1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图2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燃烧
(3) 2H2O22H2O+O2↑ 氢气(或二氧化碳)
(4) 水浇灭(或吹灭或剪掉烛芯)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或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或清除可燃物)
【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灭火的原理有三个,分别是: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灭火的方法有:①与空气(或氧气)隔绝;②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③撤走可燃物。
【详解】(1)步骤2中,观察到烧杯外的蜡烛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正常燃烧,烧杯内的蜡烛由于氧气被消耗,蜡烛与氧气接触逐渐减少,温度达到着火点,逐渐熄灭的现象,证明是空气中的氧气支持可燃物的燃烧;由于煤的着火点比木材高,因此步骤3中,小木块燃烧,小煤块不燃烧,据此可知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图1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图2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燃烧,由此可以证明是空气中的氧气支持可燃物的燃烧;
(3)实验室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是固体与液体混合不需加热的发生装置,制氧气所用药品是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室制取氢气所用药品是锌与稀硫酸,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这两个反应的反应物都是固体和液体,不需加热,属于固、液混合不加热型,该装置还能用于制取氢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4)灭火的原理是隔绝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或清除可燃物;因此灭火的方法很多,水浇法(水汽化吸热,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吹灭法(空气流动,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剪掉蜡芯法(清除可燃物)等;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2023-2024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数学试题

下一篇:2025年广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卷(含答案及听力原文无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