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 几种常见的盐及复分解反应 课时作业 (答案)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下册

10.3.1 几种常见的盐及复分解反应——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下册
同步课时作业
1.果蔬专用洗涤盐中含有小苏打。小苏打属于( )
A.酸 B.碱 C.盐 D.混合物
2.下列日常生活中的物质与其用途不对应的是( )
A.—配制生理盐水 B.NaCl—用作调味品
C.—用作补钙剂 D.—焙制糕点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俗称苏打 B.可用作补钙剂
C.俗称火碱 D.属于复合肥
4.下列化学方程式及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5.向一定体积、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中缓慢加入硝酸银溶液(硝酸钠溶液显中性)。采用氯离子传感器采集的实验数据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B.a点时溶液的pH<7
C.b点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D.c点时溶液中的离子为
6.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下列劳动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反应
A 撒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熟石灰具有碱性,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B 小苏打发面和蒸馒头 碳酸钠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松软
C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隔绝氧气
D 食醋能与水垢主要成分碳酸钙、氢氧化镁发生反应 用食醋除去热水瓶内壁的水垢
7.如图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表示和固体分别溶于室温下足量的水中
B.表示用胃舒平[主要成分]治疗胃酸过多时,胃液中pH的变化情况
C.表示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
D.表示向和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溶液
8.于谦的《石灰吟》中有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其中蕴含着石灰石分解的原理(如图示中的①,“→”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甲、乙中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化学式为 B.3个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
C.乙易溶于水 D.利用反应②可鉴别碳酸钙和甲
9.课外实验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等特点。鸡蛋壳成分的探究过程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
A.实验①证明蛋壳成分是 B.实验②可证明蛋壳中含钙元素
C.实验③得到的固体能与水反应 D.实验中每步操作都是规范的
10.下列除杂所用试剂和主要实验操作均正确的是( )
类别/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所用试剂 主要实验操作
A 适量稀盐酸 蒸发,结晶
B 铜粉(锌粉) 过量稀硫酸 过滤,洗涤,干燥
C 水 过滤,蒸发结晶
D 适量稀盐酸 蒸发结晶
11.已知溶液显中性。向与盐酸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溶液,边加边搅拌,用pH计测得混合溶液pH的变化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个数保持不变 B.AB对应反应为中和反应
C.BC对应反应无明显现象 D.CD表明属于碱
12.将10g混合物与足量盐酸充分反应后,下列有可能产生4.4g二氧化碳气体的组合是( )
A.和 B.和
C.和 D.和
13.现有下列九种物质:①;②;③;④CaO;⑤;⑥;⑦CO;⑧;⑨。请用上述物质的序号填空。
(1)俗名叫纯碱的是_______,叫熟石灰的是_______,叫胆矾的是_______。
(2)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是_______,空气中会导致酸雨形成的是_______,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导致生物体中毒的是_______。
(3)属于盐类的是_______。
14.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动态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法。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为指导者、引导者和支持者,学生则为主动学习者,通过实践和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项目活动一:实验老师拿出一瓶未盖紧的氢氧化钠固体药品,让小组同学设计实验验证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并确定其成分。
资料: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实质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碳酸钠和水。
方案一:
(1)利用酸碱指示剂进行验证。小红同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配制成溶液,向试管中滴滴酚酞溶液,只根据溶液颜色的变化来确定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本组其他同学对该方案不赞同,依据是 。
方案二:利用压强变化进行验证。取适量样品于锥形瓶中,加适量蒸馏水配制成溶液,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并利用压强传感器绘制出装置内的压强变化坐标图像(如图2)。
完成下列问题:
(2)①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溶液pH的变化是 。
③d点后压强变小的原因: 。
④根据图2压强变化图像分析该样品的成分是 。
方案三:利用产生气体的质量进行验证。取样品10.6g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将产生气体的质量随滴加稀盐酸的质量绘制成坐标图像。经分析,氢氧化钠样品部分变质。
(3)请帮助完成图3坐标图像。
项目活动二:老师在复习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时,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魔壶”实验,将壶中的物质分别倒入3个杯子中,出现了不同现象。
(4)①观察到第1个杯子中溶液呈红色。
②经小组评议,第2个杯子中会有气泡产生,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请你猜测反应后第3个杯子中溶液的溶质可能是 。
④通过图4实验,可归纳出“魔壶”中这一物质的化学性质有 。
15.回答下列问题。
(1)为测定某胃药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向一锥形瓶中加入10 g该胃药,再逐渐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当观察到_______时,说明碳酸氢钠已完全反应。此时消耗稀盐酸的质量是50 g,测得锥形瓶内剩余物质质量是55.6 g(假设胃药中的其他成分不参与反应,不考虑稀盐酸挥发,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
(2)完全反应后,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g。
(3)计算该胃药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它由金属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构成,属于盐。
2.答案:A
解析: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碳酸钠不能用于配制生理盐水;氯化钠有咸味,可用作调味品;碳酸钙含有钙元素,与胃酸反应生成可溶性钙盐,可用作补钙剂;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气体,且能中和焙制糕点过程中产生的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糕点膨松。
3.答案:B
4.答案:D
解析:一氧化碳与氧气要在点燃的条件下才能反应,且没有配平;锰酸钾的化学式为;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后,不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
5.答案:B
6.答案:B
解析:A、撒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因为熟石灰具有碱性,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B、小苏打发面和蒸馒头,是因为碳酸氢钠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松软,故选项说法错误。C、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D、食醋能与水垢主要成分碳酸钙、氢氧化镁发生反应,则用食醋除去热水瓶内壁的水垢,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7.答案:C
解析: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所以温度先升高,后逐渐恢复;氯化钠溶于水没有明显温度变化,选项错误;
B、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造成酸性降低,溶液pH逐渐增大,但氢氧化铝不溶于水,所以最终pH不可能高于7,选项错误;
C、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固体逐渐减少,直到完全反应不再变化,选项正确;
D、将氢氧化钠加入盐酸和氯化锌的混合溶液中,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过程中没有沉淀生成,再与氯化锌反应产生氢氧化锌沉淀和氯化钠,沉淀的起点不是0,选项错误;
故选C。
8.答案:D
解析:A、由题文可知,图示中的①蕴含着石灰石分解的原理,则甲为氧化钙,其化学式为,选项错误;B、由图可知,反应①为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新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反应②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反应③是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选项错误;C、由图可知,乙为氢氧化钙,微溶于水,选项错误;D、由图可知,甲为氧化钙,能够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热量,碳酸钙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后无明显现象,即利用反应②可鉴别碳酸钙和甲,选项正确,故选D。
9.答案:C
10.答案:B
11.答案:A
解析:向与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溶液,溶液先与盐酸反应生成NaCl、和,待盐酸完全反应后,溶液继续与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和NaCl。由上述分析可知,反应过程中,没有形成沉淀或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个数保持不变,A正确;由图象可知,AB段混合溶液的pH从小于7变为等于7,该段对应的反应为与盐酸的反应,属于盐,盐酸属于酸,因此AB段对应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B错误;由于B点时盐酸完全反应,因此BC段对应的反应是溶液与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和NaCl,该过程中有白色沉淀生成,C错误;C点时完全反应,因此CD段加入的溶液剩余,溶液显碱性,但是由和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不属于碱,D错误。
12.答案:C
13.答案:(1)②;③;⑥
(2)①;⑨;⑦
(3)①②⑤⑥
14.答案:(1)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2);从大于7到等于7再到小于7;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氢氧化钠、碳酸钠
(3)
(4)/;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钠;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能与酸反应、能与碱反应
解析:(1)小红同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配制成溶液,向试管中滴1~2滴酚酞溶液,只根据溶液颜色的变化来确定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本组其他同学对该方案不赞同,依据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因此无论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加水配制成的溶液都会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2)①由图可知a~b段压强变化不大,说明该阶段发生的反应是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②由图可知b~d段压强逐渐增大,说明该阶段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增加使装置内压强增大,则取适量样品于锥形瓶中,加适量蒸馏水配制成溶液,该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故溶液显碱性pH大于7,随着稀盐酸的滴加,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氢氧化钠、碳酸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呈中性,继续滴加稀盐酸,溶液呈酸性,因此溶液的变化是从大于7到等于7再到小于7;
③d点后压强变小的原因: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气体减少使装置内压强减小;
④综上可知该样品的成分是氢氧化钠、碳酸钠;
(3)假设样品全部变质为碳酸钠,则10.6g碳酸钠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由于氢氧化钠样品部分变质,所以该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取样品10.6g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氢氧化钠先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因此生成气体的质量一开始为0,由于10.6g碳酸钠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则部分变质的10.6g氢氧化钠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不会大于4.4g,则产生气体的质量随滴加稀盐酸的质量绘制成坐标图像如图所示:;
(4)②由图可知,第2个杯子中装有稀盐酸或稀硫酸,将碳酸钠溶液倒入该杯子中有气泡产生,发生的反应是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或是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③由图可知,第3个杯子中装有氢氧化钡溶液,将碳酸钠溶液倒入该杯子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则反应后该杯子中溶液的溶质可能是氢氧化钠或者氢氧化钠、氢氧化钡,或是氢氧化钠、碳酸钠;
④通过图4实验,可归纳出“魔壶”中碳酸钠溶液的化学性质有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能与酸反应、能与碱反应。
15.答案:(1)不再产生气泡
(2)4.4
(3)解:设10 g该胃药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该胃药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胃药中的质量分数为84%
解析:(1)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能产生二氧化碳,向一锥形瓶中加入10 g该胃药,再逐渐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当观察到不再产生气泡时,说明碳酸氢钠已完全反应。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完全反应后,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 g+50 g-55.6 g=4.4 g。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专题07 “胡不归问题和阿氏圆”求线段最值问题专题—【押题专练】2025年中考数学高分冲刺压轴专题【全国通用】(原卷+解析卷)

下一篇:八省联考(河南卷)2025年1月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高三物理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