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雷州市第二中学2024-2025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化学试题(答案)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雷州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
化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金刚石、石墨、木炭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下列关于这四种物质叙述正确的是( )
A.C60是一种化合物
B.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
C.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D.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
2.安全重于泰山,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上必须张贴警示标志。装运汽油或乙醇的运输车上所张贴贴的警示标志是( )
A.腐蚀性物质 B.毒性物质
C.易于自燃的物质 D.爆炸性物质
3.规范的操作方法是实验安全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放入铁钉
B.过滤
C.检查气密性
D.量取液体
4.乙烯()完全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A、B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3
C.生成物中物质C与物质D都是氧化物
D.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5.下列化学用语所表达的意义正确的是( )
A.——亚铁离子 B.——2个钾元素
C.——2个氢原子 D.——2个二氧化硫分子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错误的是(  )
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 B.金刚石裁玻璃
C.聚氯乙烯用于食品包装 D.用硬铝制造飞机外壳
7.下列科学家对测定相对原子质量作出卓越贡献的是( )
A.拉瓦锡 B.道尔顿 C.门捷列夫 D.张青莲
8.青铜中含有少量的锡,锡元素的有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金属元素 B.锡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0
C.二氧化锡的化学式为 D.锡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强
9.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制取硝酸有一个关键反应是:氨气(NH3)和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加热,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如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H3中氮元素化合价为+3
B.乙和丙都属于氧化物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发生了改变
D.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10.一种新型纳米催化剂能实现二氧化碳的合理消耗,如图所示是在其表面发生的反应微观示意图。下列对该反应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中存在两种氧化物
B.反应过程中乙、丁的质量比是3:4
C.生成物丙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50%
D.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
11.化学观念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示例说法错误的是( )
A.组成观: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相同
B.能量观: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能量变化
C.守恒观:8g硫和10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18g二氧化硫
D.变化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生锈属于缓慢氧化
12.安全警钟应时刻长鸣,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
A.家用燃气泄漏时,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B.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在煤炉上放一壶水
C.不慎将燃着的酒精灯碰倒,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身子靠近地面跑离着火区域
13.下列实验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 )
A.监控氧气气流速度
B.探究二氧化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细铁丝燃烧
D.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4.某同学设计化学“消消乐”游戏,点击灰色格,与该格中物质能反应的相邻物质就一起消失(反应条件为常温、加热或点燃),点击下图灰色格,剩余物质最少的是( )
A. B.
C. D.
15.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B.高锰酸钾固体充分加热
C.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6 小题,第 16 小题 7 分,第 17 小题 8 分,第 18~21 小题各 10 分, 共55 分。
16.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
(1)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棉绳炷和   。
(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时   ,上层盏内油温升高,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   ,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3)“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在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____(选择序号填空)。
A.水分子受热分解 B.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C.水分子间隔变大
17.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黄杨河是斗门的母亲河,小明从河边带回一瓶水,为了检验河水是硬水还是软水,需加入   振荡,观察现象,为降低水的硬度,生活中常见做法是   。
(2)水通电可分解生成氢气和   ,在下图1的实验装置中,生成的氢气存在于玻璃管   (填“A”或“B”)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科学家在研究利用水和天然气重整,得到合成水煤气。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上图2所示,请回答:
①在微观模型A,B,C,D中,表示水分子的是   (填字母代号)。
②反应物A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
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8.请结合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①的仪器名称:   。
(2)实验室加热氯酸钾选用A、D装置制取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过程中当观察到   (填写现象)时,开始收集气体。制O2的过程中,发现产生O2的反应速率很慢,经检查不是KClO3变质,也不是装置气密性不好,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集气瓶中气体集满取出后,接下来应先   (填“从水中取出导气管”或“熄灭酒精灯”)。
(3)NH3是一种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用(NH4)2SO4固体和熟石灰混合加热制取NH3,应选择的装置组合为   (填字母)。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的选择。
盐酸和硫酸是实验室常见的酸。实验室通常选用大颗粒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将发生装置由B改为F,其优点是   ,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是   (填字母)。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CO2,并验证CO2和CO的性质的实验,请看图后回答问题。
19.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从B装置出来的气体是    组成的混合气。
20.C装置的作用是    ;E装置的作用是    。
21.D中化学方程式为    。
22.F装置的作用是    。
23.2023年10月26日神州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又一次让国人振奋。而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宇航员生活的空间站核心舱配置了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包括电解制氧、冷凝水收集与处理、尿处理、二氧化碳以及微量有害气体去除等,实现水、氧气等物质的循环利用,保障航天员在轨长期驻留。这让同学们对于电解水有了新的认识。
任务一:多角度认识电解水
(1)如图是电解水微观示意图,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选填“变化前”或“变化后”)。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宇航员每天大约需要787g氧气,如果满足一天所需氧气需要电解水的质量   g(保留整数)。
(4)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是   ,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任务二:再探电解水实验。
实验课上,同学们做了电解水的实验。
(5)电解水时,因为纯水不导电,通常要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硫酸钠溶液,目的是   ;
(6)小红做电解水实验时,在水中加了氯化钠,小红发现与正极相连的石墨电极上出现黄绿色气体。这激发了小红探究的欲望。请你一起参与小红的探究活动吧!
【提出问题】
加入氢氧化钠的水通电时,石墨电极上分别生成了什么气体?
【查阅资料】
①氯气(Cl2)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常温下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Cl2;
②氯化钠溶液就是在水中加了氯化钠固体。
【提出假设】
假设1: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氧气和氯气;
假设2: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假设3:   。
【设计实验】小红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电解加了氯化钠的水。并收集两个电极上产生的气体。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①按照如图所示,连接好实验装置,通电一段时间后,用a、b两支试管分别收集两根石墨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观察气体的颜色。 a试管收集到黄绿色气体,b试管收集到无色气体。 通过对气体颜色的分析,说明假设   肯定是错误的。
②用拇指堵住b试管,移近点燃的酒精灯,松开拇指。 听到   。 证明b试管中收集的气体为氢气。
【实验反思】小红发现给加了氯化钠的水通电后生成两种气体外,还生成了氢氧化钠(NaOH),请写出在水中加入氯化钠通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反思与评价】联想电解水的实验,你认为在电解水时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加入少量的氯化钠溶液,原因是   。
(7)某城市住宅作用也的外面计算而图所示
(Ⅰ)步骤①的网格净水原理类似于步骤   (填“②”“③”或“④”等序号)。
(Ⅱ)地下水中的泥沙等难溶性杂质比湖水、河水等地表水中的少,请说出一个原因:   。
24.化学链燃烧技术是指用载氧体(金属氧化物)将空气中的氧传输至燃料的新技术。基于载氧体的甲烷化学链燃烧技术如题图所示:
(1)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填“>”“<”或“=”)。
(2)化学链燃烧可避免燃料和空气直接接触,便于分离和回收较纯净的,有利于减缓的环境问题是   。
(3)在燃料反应器中发生如下反应:,若要使充分反应,至少需要多少克的?(写出计算过程)
(4)从空气反应器排出的气体中体积分数随反应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空气反应器中最适宜的反应温度范围是____(填字母)。
A. B.
C. D.
答案解析部分
1.B
A、C60只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B、 金刚石、石墨、木炭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都具有碳元素的化学性质 ,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C、 金刚石、石墨、木炭和C60为不同物质,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不符合题意;
D、石墨和金刚石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一定条件下,转化涉及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A、根据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分析;
B、根据碳元素的化学性质分析;
C、根据各碳单质碳原子排列不同分析;
D、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糖化为化学变化分析。
2.C
汽油或乙醇都属于可燃性的液体,属于易燃品, 装运汽油或乙醇的运输车上应张贴易燃液体标志。故答案为:A。
根据汽油或乙醇都属于可燃性的液体,属于易燃品,应该贴的标志是易燃液体分析。
3.C
A、向试管中加入铁钉,要先将试管平放,用镊子夹取铁钉放在试管口,然后将试管慢慢竖起,使铁钉滑落试管底部,不可将铁钉直接加入竖直放置的试管中,否则易导致试管破裂,该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过滤时,应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规则,需使用玻璃棒引流,图示缺少玻璃棒, 该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检查装置气密性时,用手紧握试管,若导管口产生气泡,且松开手后导管口上升一段液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该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D、选用量筒时,量程应等于或略大于所量取液体的体积,量取9.5mL液体,应使用10mL量筒,不能使用50mL量筒, 该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A、根据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是一横二放三直立,一横就是将试管横放,二放是用镊子取块状固体药品一至二粒于试管口,三立是慢慢地直立试管使固体药品缓缓地滑落到试管底部,防止药品打破试管来解答;
B、根据根据过滤操作中的一帖(滤纸紧贴漏斗)、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液体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漏斗、漏斗紧靠滤纸)来解答;
C、根据简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是先把导管放与水中后,再双手掌紧贴试管外壁观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来判别气密性来解答;
D、根据量筒量取液体选择所量体积数略大的量筒来解答。
4.C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乙烯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A、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参加反应的A、B两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3,A、B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2×2+1×4):(16×6)=7:24,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生成物中C物质是二氧化碳,D物质是水,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均属于氧化物,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该反应有单质氧气参加反应,氧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变化,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A、根据置换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来解答;
B、根据乙烯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方程式的计算来解答;
C、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来解答;
D、根据单质中的元素的化合价是0价,化合物中的正负价的代数和为0来解答。
5.D
6.C
A、稀有气体通电后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霓虹灯,A正确;
B、金刚石硬度很大,常用于裁玻璃,B正确;
C、聚氯乙烯有毒,不能用来盛装食品,C错误;
D、用硬铝制造飞机外壳,是利用硬铝硬度大,密度小,抗腐蚀性强,D正确。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7.D
8.A
A、元素的名称带“钅”,属于金属元素,符合题意;
B、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最下面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8.7,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锡的化学式为SnO2,不符合题意;
D、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锡元素在铝后,则锡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弱,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A、根据名称带“钅”属于金属元素分析;
B、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最下面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分析;
C、根据氧化物书写氧元素在后,其它元素在前分析;
D、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锡元素在铝后分析。
9.D
10.D
11.C
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B、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如反应时放热和吸热的现象,不符合题意;
C、由硫燃烧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为32:32=1:1,8g硫和10g氧气完全反应,只消耗8克氧气生成16克二氧化硫,剩余2g,符合题意;
D、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共同发生的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A、根据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分析;
B、根据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分析;
C、根据硫和氧气反应的质量比分析;
D、根据铁生锈为铁与氧气和水的反应分析。
12.B
13.A
A. 氧气通过水时会冒出气泡,通过冒泡的快慢,能起到监控氧气气流速度目的,故正确;
B. 探究二氧化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应控制变量即一个试管内加入二氧化锰,一个不加,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而此图中两管内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也不相同,故错误;
C. 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故错误;
D. 胶皮管处没有止水夹,红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会沿导管逸出,造成实验不准确,故错误。
故答案为:A。
A、根据氧气通过水时会冒出气泡,通过冒泡的快慢,能起到监控氧气气流速度目的分析。
B、根据探究二氧化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应控制变量是一个,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分析。
C、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分析。
D、根据胶皮管处没有止水夹,红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会沿导管逸出分析。
14.B
A项中碳与二氧人碳、氧化铜、氧气反应,剩余氖气,B项中氧气与镁、氢气、铁、磷都反应,没有物质剩余,C项中一氧化碳与氧气、四氧化三铁反应,剩余水和铜,D项中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剩余氧气、二氧化锰、氮气。
故选B。
根据碳、氧气、一氧化碳、水的化学性质分析,由各物质化学性质确定各选项中反应的物质 。
15.B
A、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不是质量比,该图示错误,不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有气体逸出,所以固体质量随着反应时间逐渐减小,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为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所以最终固体不为0,该图示正确,符合题意;
C、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会消耗掉容器内的氧气,最后装置内的压强小于原气压,该图示错误,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该图示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A、根据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来解答;
B、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来解答;
C、根据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会消耗掉容器内的氧气,最后装置内的压强小于原气压来解答;
D、根据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来解答。
16.(1)油
(2)放热;挥发
(3)B;C
(1)图中包含三种物质,其中水不具有可燃性,不属于可燃物,油和棉绳炷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
(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时,放热,上层盏内油温升高,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3)“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水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空气中,水分子间隔变大形成水蒸气,下层盏中水分子数目减少,所以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该变化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是水分子受热分解;
故选:BC。
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17.(1)肥皂水;煮沸
(2)氧气或O2;B;2H2O2H2↑+ O2↑
(3)B;7:2;CH4+H2OCO+3H2
(1)为了检验河水是硬水还是软水,需加入肥皂水,振荡,观察现象,泡沫较少的是硬水,现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为降低水的硬度,生活中常见做法是煮沸。
(2)水通电可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为2:1,故在下图1的实验装置中,生成的氢气存在于玻璃管B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 O2↑。
(3)①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故在微观模型A、B、C、D中,表示水分子的是B。
②反应物A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1×4)=7:2。
③由图知,该反应为甲烷和水高温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CH4+H2OCO+3H2。
(1)根据硬水、软水的特点分析。
(2)水通电可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为2:1。
(3)① 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② 在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
③ 甲烷和水高温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
18.(1)铁架台
(2)2KClO32KCl+3O2↑;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没有加催化剂(或没有加MnO2);从水中取出导气管
(3)AE
(4)CaCO3+2HCl=CaCl2+CO2↑+H2O;便于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C
(1)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为铁架台;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并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于刚产生的气泡中混有空气,则应待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若反应速率很慢,可能原因为没有加催化剂,收集满气体时,为了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中,引起试管炸裂,集气瓶中气体集满取出后,应先从水中取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
(3)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为加热固体混合物的反应,则发生装置选A,氦气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应该用向下排空气发收集,收集装置选E,则应选择的装置组合为AE;
(4)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F装置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若打开弹簧夹,固液接触生成气体,关闭弹簧夹,U型管右侧管内气压变大,将液体压入长颈漏斗,固液分离,反应停止,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则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是C。
(1)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来分析解答;
(2)根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并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来分析解答;
(3)根据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为加热固体混合物的反应,氨气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来分析解答;
(4)根据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来分析解答;根据F装置的特点和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来分析解答。
19.;CO、CO2
20.可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21.
22.防止CO污染空气
23.变化后;;885;+1;氧元素;增强水的导电性;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氢气和氯气;2;爆鸣声;;不可以;氯化钠参与反应,影响实验;③;地下水经过了沙石、土壤等的过滤(或地表水易被污染等)
24.(1)<
(2)温室效应
(3)解:设需要的质量为。
解得
答:至少需要64000克的
(4)A
(1)氧化亚铜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氧化铜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氧化亚铜中氧元素质量分数小于氧化铜。
(2)分离和回收纯净的二氧化碳有利用于减缓由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
(4)由图示可知,空气反应器排出气体中氧气体积分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即所给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消耗氧气越多,则空气反应器中最适宜的反应温度范围是,故选:A。
(1)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分析;
(3)根据甲烷的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氧化铜质量分析;
(4)根据图示中空气反应器排出气体中氧气体积分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分析。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4-2025高二下学期2月开学考试物理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7.3摩擦力 同步练习(答案) 2024-2025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