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反应高频考点 专题练
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备考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B.CO与CO2能相互转化
C.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
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2. 关于红磷的燃烧反应4P+5O22P2O5,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反应会产生大量白烟 B.红磷发生了氧化反应
C.反应需要点燃表明该反应吸热 D.点燃使温度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3. 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曾记载了炼锡的方法,其化学方程式为:,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
A.C B.SnO2 C.CO D.Sn
4. 下列推理叙述正确的是
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酚酞,酚酞变红,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B.加入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的物质中一定含有碳酸盐
C.用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气体中,火焰熄灭,则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D.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也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5. 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有四种(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其中,化学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它们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反应中属于阴影“2”处的化学反应是
A.
B.
C.
D.
6. 碳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反应:,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
A.C B. C. D.
7. 某兴趣小组对钠和铜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Ⅰ.将铜片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铜片表面变黑
Ⅱ.趁热将钠置于铜片表面,钠剧烈燃烧,有淡黄色物质生成,将此淡黄色物质转移到试管中待用,再用蒸馏水冲洗铜片,观察到铜片上钠燃烧处出现了光亮的铜斑
Ⅲ.向盛装的试管中滴加蒸馏水,得到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Ⅰ产生的黑色物质是氧化铜
B.实验Ⅱ中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
C.实验Ⅲ中得到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
D.实验Ⅲ中褪色的原因是溶液最终呈酸性
8. 燃油汽车行驶中会产生CO、NO等多种污染物。图为汽车发动机及催化转化器中发生的部分化学反应,通过反应最终转化为无毒物质排放。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A.甲是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成分
B.乙是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
C.反应Ⅰ在常温下容易发生
D.反应Ⅱ中NO被还原
9.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有氧气参加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所以氧化反应一定有氧气参加反应
B.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蜡烛的组成里一定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
C.氯化钠、硫酸铜等盐中都含有金属元素,所以盐中一定都含有金属元素
D.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0. 一氧化氮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工业上利用氢气消除一氧化氮污染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关于该反应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保持不变
B.该反应能体现氢气的还原性
C.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的氮气和水的质量比为7:9
D.参加反应的氢气和一氧化氮的分子个数比为2:1
11. 学习化学要正确理解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一定是由原子构成的
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原子一定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D.氧化反应一定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
12. 用Pt-Rh合金催化氧化NH3制NO,其反应的微观模型如图①,含氮生成物产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H3制NO,NH3发生氧化反应
B.400℃时,生成的产物只有N2、NO
C.Pt-Rh合金催化氧化NH3制NO,适宜的温度为800℃
D.化学反应前后Pt-Rh合金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未改变
二、填空与简答
13. 一氧化碳与四氧化三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该反应中一氧化碳发生了 反应。
14. 从古至今,金属资源、能源、材料、环境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请从化学的视角分析下列有关问题:
(1)近日,三星堆遗址挖掘出的金面具是目前中国早期文明考古发现的最大金面具。历经数千年面具仍光亮如新的原因是 。
(2)有着“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青铜器出土后立刻惊动了全世界,青铜属于 (选填“复合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之一)。
(3)2021年6月2日华为公司宣布鸿蒙系统测试成功,该系统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产品,制造手机、平板电脑所需的电子芯片主要材料是硅。在制硅反应(SiO2+2CSi+2CO↑)中, (填物质名称)表现出氧化性。
(4)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发射用的火箭燃料之一为液氢,液氢燃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三、实验题
15. 回答:
(1)初中化学有许多实验,若按照实验方法分类,可将实验 (填字母)分为一类;分类的依据是 。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C.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D.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2)下列反应:,,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据查资料可知,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存在着电子转移。
①请从化合价变化角度分析 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②下列反应中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化合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四、科学探究题
16. 为助力“碳中和”,某小组同学开展CO2的探究学习。
探究一:验证二氧化碳有关性质。
步骤1:按如图-1连接好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步骤2:两注射器中各吸入50mLNaOH溶液、50mL稀HCl,再从中间瓶口通入CO2气体,将瓶装满,最后塞上带压强传感器的橡胶塞。
步骤3:通过打开或关闭弹簧夹1和弹簧夹2,先后将注射器a和注射器b中液体全部注入三颈瓶中,充分反应直至压强不再改变为止。
步骤4:打开两个弹簧夹,将两个注射器的活塞都拉回原位,再关闭两个弹簧夹,继续测量压强变化。装置内压强的变化如图-2所示。
(1)步骤1中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的实验操作是 。
(2)步骤3中,注射器a中吸入的是 (选填“NaOH溶液”或“稀HCl”)。de段压强迅速增大的原因,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3)步骤4,最终装置内压强低于起始值的可能原因 。
探究二:CO2的捕集
用纳米钙铜吸收剂(主要含CaO和CuO)捕集烟气中的CO2,可减少CO2排放,流程如下。
(4)“吸收”过程中CaO吸收烟气中的CO2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产物为 (填化学式)。
(5)“转化”过程中CuO与CH4反应生成Cu,说明CuO发生 (选填“氧化”或“还原”反应;CaCO3在“转化”过程中发生分解反应,则获得的气体X为 。
(6)该流程中能循环再利用的物质是 。
探究三:碳循环。
利用CO2与H2反应,产生有应用价值的液体有机物,属于碳中和技术。
(7)利用CO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五、综合应用题
17. 金属的冶炼和利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1)明代的《菽园杂记》总记载:“用矿二百五十萝...入大旋风炉,连烹三日三夜,方见成铜。”文中的矿指硫化矿,其主要成分是Cu2S。Cu2S和氧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与二氧化硫,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将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到的现象是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常见含铁矿石有赤铁矿、磁铁矿、菱铁矿(主要成分FeCO3)等,FeCO3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4)一些活泼金属可以将相对不活泼的金属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例如:2Al+Fe2O32Fe+ Al2O3,该反应中体现出还原性的物质是 。试计算270g铝发生上述反应时,理论上最多生成铁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5)等质量的Cu2S和Fe2O3中所含铜元素与铁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参考答案
1.C
A、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故选项正确;
B、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高温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所以 CO与CO2能相互转化,故选项正确;
C、碳单质、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故选项错误;
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C
2.C
A、红磷燃烧的实验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氧气具有助燃性,体现了氧化性,红磷发生了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磷在氧气中燃烧,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点燃条件是为了达到磷的着火点,不是表明该反应吸热,故选项说法错误;
D、磷在氧气中燃烧,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点燃条件是为了达到磷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3.B
根据可知,SnO2在该过程中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故选B。
4.D
A、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但使酚酞变红不一定是碱溶液,如碳酸钠溶液能使酚酞变红,但碳酸钠溶液属于盐溶液,选项错误;
B、盐酸与活泼金属反应能生成氢气,与碳酸盐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故加入稀盐酸后有无色气体产生的物质中不一定含有碳酸盐,选项错误;
C、用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气体中,火焰熄灭,则该气体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能是二氧化碳或是氮气,选项错误;
D、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石蜡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属于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也不一定是氧化反应,如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选项正确;
故选:D。
5.B
A、,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符合“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C、,不属于分解反应,且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B
在此反应中碳得氧发生了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氧化铜失氧发生了还原反应,是氧化剂;
故选:B。
7.D
A、铜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故实验Ⅰ产生的黑色物质是氧化铜,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实验Ⅱ中铜片上钠燃烧处出现了光亮的铜斑,是因为氧化铜与钠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氧化钠,在该反应中铜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反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故实验Ⅲ中得到无色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实验Ⅲ中溶液先变红是因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后褪色是因为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溶液褪色,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8.C
A、甲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甲和二氧化碳,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甲为氮气,氮气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成分,故A正确;
B、由A知,乙是二氧化碳,则乙是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故B正确;
C、由于氮气含有氮氮三键,因此反应Ⅰ在常温下不容易发生,在高温或放电条件下发生,故C错误;
D、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中氮显+2价,氮气中氮显0价,化合价降低,因此反应Ⅱ中NO是氧化剂,故D正确。
故选C。
9.B
A、氧化反应不一定有氧气参与反应,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属于氧化反应,但是无氧气参加反应,不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C、H、O,故反应物中一定含C、H元素,可能含氧元素,符合题意;
C、氯化钠、硫酸铜等盐中都含有金属元素,但是盐中不一定都含有金属元素,如氯化铵属于盐,但是不含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D、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但是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如NH3和H2O中质子数相同,但是不属于同种元素,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D
A、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并结合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保持不变,选项正确;
B、由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为氢气和一氧化氮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氮气和水,氢气得到氧,体现了氢气的还原性,选项正确;
C、由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生成1个氮气分子和2个水分子,质量比为(14×2):[2×(1×2+16)]=7:9,选项正确;
D、由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有2个氢气分子和2个一氧化氮分子参加了反应,所以个数比为1:1,选项错误;
故选:D。
11.A
A.由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可知,分子一定是由原子构成的,故A正确;
B.单质是指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如氧气(O2),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O2)和臭氧(O3)的混合物,故B错误;
C.原子中不一定含有中子,如氢原子中没有中子,故C错误;
D.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但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如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也属于氧化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12.B
A、NH3制NO,NH3中氮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故A说法正确;
B、根据图2知,400℃时,生成的含有N元素的产物有N2、NO,由于N2产率大于NO,即两者产率和低于100%,说明产物中还有其他物质,故B错误;
C、800℃时,生成的含有N元素的产物主要是NO,产率接近100%,所以适宜的温度为800℃,故C说法正确;
D、Pt-Rh合金催化氧化NH3制NO,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未改变,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13. 氧化
一氧化碳与四氧化三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中一氧化碳作为还原剂,将四氧化三铁中的氧夺走,发生氧化反应,故填:;氧化。
14.(1)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2)金属材料
(3)二氧化硅
(4)
(1)面具历经数千年面具仍光亮如新的原因是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很难与其它物质反应;
(2)青铜是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3)在制硅反应中,二氧化硅失去氧,表现出氧化性;
(4)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5.(1) BD 均为控制变量法
(2) 化合价升高 C
(1)若按照实验方法分类,可将实验B、D分为一类;分类的依据是B、D都是控制变量法;
(2)①氢气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该反应化学方程式:,氢气是初中常见的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在该反应中氢气的化合价是升高的,从化合价变化角度分析化合价升高的物质有还原性;
②A、化合反应不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比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氢、氧元素化合价不变;
B、复分解反应一定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两种化合物彼此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
C、置换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单质的化合价为0,反应前后都有化合价改变;
答案:C。
16.(1)向外拉动或向里推动任一注射器的活塞,一段时间后松开手,观察到注射器恢复原位,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 NaOH溶液
(3)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并与水反应,可以使装置中气体减少,压强减小
(4)CaCO3
(5) 还原 二氧化碳/CO2
(6)CaO和CuO或“纳米钙铜吸收剂”
(7)
(1)步骤1中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实验操作,向外拉动或向里推动任一注射器的活塞,一段时间后松开手,观察到注射器恢复原位,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步骤3中,通过打开或关闭弹簧夹1和弹簧夹2,先后将注射器a和注射器b中液体全部注入三颈瓶中,bd段压强减小,是因为注入了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消耗,装置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de段压强迅速增大,是因为注入稀盐酸,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步骤4,由于部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可以使装置中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导致最终装置内压强低于起始值;
(4)“吸收”过程中CaO吸收烟气中的CO2发生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生成产物为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
(5)“转化”过程中CuO与CH4反应生成Cu,氧化铜失去氧,则说明CuO发生还原反应;
CaCO3在“转化”过程中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则获得的气体X为二氧化碳;
(6)用纳米钙铜吸收剂(主要含CaO和CuO)捕集烟气中的CO2,则该流程中能循环再利用的物质是CaO和CuO或“纳米钙铜吸收剂”;
(7)CO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7.(1)Cu2S+O22Cu+SO2
(2) 铝丝逐渐溶解,蓝色溶液变为无色 2Al+3CuSO4=3Cu+Al2(SO4)3
(3)+2
(4) Al 解:设270g铝发生上述反应时,理论上最多生成铁的质量是x。
= 解得x=560g
答:270g铝发生上述反应时,理论上最多生成铁的质量是560g。
(5)8∶7
(1)Cu2S和氧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与二氧化硫,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S+O22Cu+SO2。
(2)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铝,可观察到铝丝逐渐溶解,蓝色溶液变为无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CuSO4=3Cu+Al2(SO4)3。
(3)FeCO3中碳酸根离子的化合价为-2,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可知,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
(4)反应2Al+Fe2O32Fe+Al2O3中,Al从Fe2O3中得到O,使Al2O3被还原为Fe,表现Al的还原性。
解:设270g铝发生上述反应时,理论上最多生成铁的质量是x。
解得x=560g
答:270g铝发生上述反应时,理论上最多生成铁的质量是560g。
(5)设Cu2S和Fe2O3的质量均为ag,Cu2S中Cu的质量为=0.8ag,Fe2O3中Fe的质量为=0.7ag,即等质量的Cu2S和Fe2O3中所含铜元素与铁元素的质量比为0.8ag∶0.7ag=8∶7。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