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空气和氧气 拔高训练 2025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答案)

专题一空气和氧气(拔高训练)——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备考合集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冰水共存物 B.净化后的空气
C.清澈的泉水 D.高锰酸钾制氧气后的残留固体
2.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氧气能支持燃烧——作燃料
B.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制霓虹灯
C.明矾能使杂质沉降——可用于净水
D.通常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填充食品包装,防腐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氧气能供给生物呼吸,约占空气质量的21%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来延长食品保质期
C.稀有气体可用于制造电光源
D.利用氩氦刀治疗肿瘤
4.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锰是所有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B.加入二氧化锰催化剂,过氧化氢生成的氧气增加
C.过氧化氢中不加二氧化锰,化学反应不能发生
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
5.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操作会使测定结果偏大的是( )
A.装置漏气
B.药匙中放入的红磷量不足
C.点燃红磷伸入瓶中时,没有立即塞紧瓶塞
D.红磷燃烧结束后,没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弹簧夹
6.夹紧以下装置的弹簧夹并进行相关操作,下列情形中,装置漏气的是( )
A B C D
7.高锰酸钾()是一种受热或见光易分解的晶体,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反应原理为。溶液可用作消毒剂。
下列关于高锰酸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高锰酸钾应保存于棕色试剂瓶
B.高锰酸钾受热不易发生分解
C.高锰酸钾难溶于水
D.制氧气时高锰酸钾中氧元素全部转化为氧气
8.实验室用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9.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放出热量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固体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基本监控项目的是( )
A.浓度 B.浓度 C.浓度 D.浓度
11.下列有关缓慢氧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缓慢氧化一定能引起反应物燃烧
B.食物腐烂属于缓慢氧化
C.缓慢氧化不属于氧化反应
D.植物的光合作用、细胞的呼吸作用都不属于缓慢氧化
12.做实验一定要注意先后顺序,如果先后顺序错误,可能会导致实验失败,甚至产生严重后果。下列有关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中,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用手握紧试管的外型,再把导管伸入水中
B.加热时,先对试管进行预热,再对准药品部位进行加热
C.先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实验完毕,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移出水面
13.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1)图乙实验中,硫燃烧的实验现象 ,集气瓶底部加少量水的作用 。相同条件下,图乙比图甲实验现象较为剧烈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图丙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中,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是因为集气瓶中的气压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外界压强。
14.化学学习小组同学想利用下图所示装置用两种不同方式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步骤如下(注射器在20mL处,三口瓶体积为60mL,量筒内水体积为30mL):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在燃烧匙中放入足量白磷。用弹簧夹夹住三口瓶中右侧口导管上的乳胶管。
②加热三口瓶至白磷燃烧。
③当冷却至室温后,读出注射器的体积。
④改动图1装置再次进行实验,将注射器移除,左瓶口连接压强传感器装置,重新点燃白磷。
⑤待实验结束装置冷却后,打开右瓶口导管处弹簧夹,当量筒内水不再进入三口瓶后,读出剩余水的体积。
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红磷燃烧的现象是 。
(2)③中注射器的读数为_______。
(3)白磷燃烧中,气球先膨胀后变瘪,变瘪的原因是 。
(4)使图2中DE处压强变大的操作是 。
(5)图1中用注射器和量筒测定氧气的含量,哪个方法更准确,请写出原因 (写出一条即可)。
15.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1)如图仪器①②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
反应原理:
(2)写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装置选择:
(3)①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的组合是______(填字母);
②若主要操作有:
①装固体试剂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固定装置 ④点燃酒精灯 ⑤排水法收集气体
⑥熄灭酒精灯 ⑦从水槽中移出导管 请选择合理的操作顺序是______(填字母)。
A.①②③④⑤⑦⑥ B.②①③④⑤⑦⑥ C.②①③④⑤⑥⑦
实验过程:
(4)①实验过程中发现水槽中的水变为红色,可能的原因是 ;
②为确保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更纯,加热后,要等到导管口有 的气泡冒出时再开始收集;
气体收集和检验:
(5)①可以用E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
②若C装置收集氧气,检验氧气集满的方法为 。
③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______管口进入集气瓶。(填“a”或“b”)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冰水共存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正确;B、净化后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错误;C、清澈的泉水中含有水和多种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错误;D、高锰酸钾制氧气后的残留固体,含有锰酸钾、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属于混合物,故错误。故选A。
2.答案:A
解析:A、氧气能支持燃烧,但氧气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故选项说法错误。B、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霓虹灯,故选项说法正确。C、明矾溶于水能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可用作净水剂,故选项说法正确。D、通常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填充食品包装,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
3.答案:A
解析:A、氧气能供给生物呼吸,约占空气体积的21%,故A错误;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来延长食品保质期,故B正确;C、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则可做霓虹灯电光源,故C正确;D、氩氦刀冷冻治疗肿瘤,故D正确。故选:A。
4.答案:D
解析:A.二氧化锰可以用作过氧化氢和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但是对于其他化学反应不一定能起到催化作用,如实验室用浓硫酸催化草酸制备一氧化碳,但二氧化锰就不能做该反应的催化剂,故A选项错误;B.催化剂可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最终产生氧气的质量不变,故B选项错误;C.过氧化氢中不加二氧化锰,化学反应也能发生,只是反应的速率较慢,故C选项错误;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故D选项正确;故选D。
5.答案:C
解析:A、装置气密性不好,在冷却过程中有外界的空气进入瓶中,结果偏小,故选项错误;B、红磷量不足,氧气没有完全消耗,结果偏小,故选项错误;C、点燃红磷伸入瓶中时,没有立即塞紧瓶塞,由于反应放热使瓶内气体逸出,则使气压差增大导致结果偏大,选项正确;D、实验没有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由于瓶内气体温度偏高,气压偏大,会导致测量结果小,故选项错误。故选C。
6.答案:C
解析:A、用手捂住试管,试管内温度升高,气压增大,导管内液面低于烧杯内液面,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A不符合题意;B、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向长颈漏斗内注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长颈漏斗内液面高度不变,说明装置内气压增大,不漏气,B不符合题意;C、夹紧胶皮管,上下移动,两边液面仍相平,说明左右两边气体压强相等,由此可知装置漏气,C符合题意;D、用手捂住仪器,温度升高,装置内气体压强增大,玻璃管中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说明装置不漏气,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答案:A
解析:A、高锰酸钾见光易分解,棕色试剂瓶可以避光,高锰酸钾应保存于棕色试剂瓶,正确;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错误;C、高锰酸钾易溶于水,错误;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可知,高锰酸钾中的氧元素只有部分转化为氧气,还有部分氧元素留在和中,错误;故选A。
8.答案:D
解析:A、催化剂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剂时,产生的速率较快,对应曲线的斜率更大,但催化剂不能改变产物最终质量,因此不论是否使用催化剂,最终产量应相等,而图中最终产量不等,A选项错误;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快速分解生成水、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大直至过氧化氢完全分解,此后氧气的质量保持不变,而图中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大,B选项错误;C、二氧化碳作为反应的催化剂,其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而图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不断减小,C选项错误;D、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水,因此开始反应前水的质量不为0,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快速分解生成水、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水的质量不断增大直至过氧化氢完全分解,此后水的质量保持不变,D选项正确。故选:D。
9.答案:B
解析: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错误;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正确;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故错误;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固体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错误;故选:B。
10.答案:C
解析: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其中主要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目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基本监控项目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及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A、二氧化硫属于空气污染物中的气体污染物,故选项错误;B、二氧化氮属于空气污染物中的气体污染物,故选项错误;C、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是空气污染物,故选项正确;D、属于空气污染物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故选项错误。故选:C。
11.答案:B
解析:A、缓慢氧化放出的热量及时散放出去,达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引起自燃,故A错;B、食物腐烂是食物与氧气发生的不易觉察到的氧化反应,属于缓慢氧化,故B正确;C、氧化反应分为缓慢氧化和剧烈的氧化反应,故C错;D、细胞的呼吸作用属于缓慢氧,故D错。故选:B。
12.答案:B
解析:A、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该选项顺序不正确;B、加热时,要先预热,后集中加热,该选项顺序正确;C、制取氧气时,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再装药品,该选项顺序不正确;D、实验结束时,为了防止水操作的水倒吸,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该选项顺序不正确。故选B。
13.答案:(1)淡蓝色火焰,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氧气浓度更高(2);小于
解析:(1)硫燃烧的现象是:产生明亮的紫蓝色火焰,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集气瓶底部留少量水的作用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空气中氧气只占空气体积的21%,其浓度比纯氧中浓度低,故硫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
(2)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待红磷燃烧停止并冷却后,由于消耗了氧气,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故打开止水夹,观察到集气瓶中吸入水,故填:;小于。
14.答案:(1)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2)4mL
(3)白磷燃烧,消耗氧气,温度降低,瓶内压强减小
(4)打开右瓶口导管处弹簧夹
(5)用量筒测定更准确、量筒的刻度的精确度比注射器高(或注射器读数误差大)
解析:(1)白磷在空气中燃烧是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2)参加反应的空气体积为20mL+60mL=80mL,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其中氧气体积为,完全反应并冷却至室温后③中注射器的读数为20mL-16mL=4mL;
(3)白磷燃烧中,气球先膨胀后变瘪,变瘪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氧气,温度降低,瓶内压强减小;
(4)图2中DE处压强变大,是打开右瓶口导管处弹簧夹,烧杯内的水进入瓶内造成的;
(5)用量筒测定更准确,因为量筒的刻度的精确度比注射器高(或注射器读数误差大)。
15.答案:(1)长颈漏斗;集气瓶
(2);分解
(3)AE;B
(4)试管口未放棉花;均匀连续
(5)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集满;a
解析:(1)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仪器②的名称是集气瓶。
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由于反应物的状态为固体,反应条件需要加热,发生装置应选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此方法收集的氧气较干燥,氧气不易溶于水,可采用排水法收集,此方法收集的氧气较纯净,故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的组合是AE。
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为查、装、定、点、收、离、熄,则合理的操作顺序是②①③④⑤⑦⑥,故选B。
(4)①实验过程中发现水槽中的水变为红色,可能的原因是试管口未放棉花,导致高锰酸钾随氧气流进入导管,流入水槽中,高锰酸钾溶于水,使得水槽中的水变为红色。
②为确保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更纯,加热后,要等到导管口有均匀连续的气泡冒出时再开始收集,刚开始冒出的气泡是装置内的空气,不能立即收集。
(5)①可以用E装置收集氧气,即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②若C装置收集氧气,即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检验氧气集满的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集满。
③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应从长管进入,即应从a管口进入集气瓶。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4-2025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物理试卷(答案)

下一篇:完形填空-备战2025年中考英语新课标(核心素养)一轮复习之题型特训(广东广州)(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