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拔高训练)——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备考合集
1.北京冬奥会用铯原子钟计时。铯(Cs)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铯属于非金属元素 B.铯原子的质子数为55
C.铯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g D.铯离子的符号为
2.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盐酸中存在的微粒有水分子和氯化氢分
B.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和结合生成水分子
C.和在该反应过程中没有被消耗
D.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
3.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
A.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关,因此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一定相似
B.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因此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C.原子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的阴离子,因此带负电的微粒一定是阴离子
D.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因此该化合物中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4.天官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展示了“错金属熔化与凝固”实验。如下图是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锆原子的中子数为40
B.锆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
C.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1.22g
D.锆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五周期
5.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研究分子运动,做如图实验。下列现象与结论错误的是( )
实验1:甲、丙烧杯中放入相同的酚酞溶液,乙烧杯中放入浓氨水
实验2:两只相同的烧杯放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再同时放入等量品红
实验3:先向试管内加入10mL水,再加入10mL酒精,用手堵住导管口,上下颠倒几次
A.实验1:甲烧杯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分子不断运动
B.实验1:丙烧杯溶液不变色,说明丙烧杯内分子不运动
C.实验2:品红在热水中扩散速度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实验3:最终玻璃导管内液面下降,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6.航天员饮用水属于小分子团水,小分子团水由5~8个水分子构成,一次饮用125mL小分子团水可维持6小时正常需水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分子团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B.小分子团水中的水分子是静止的
C.小分子团水的组成元素和普通水不同 D.小分子团水中的水分子间没有间隔
7.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及硫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氩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9.95
B.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C.X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D.图中三种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8.“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不发生改变
②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③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④和3N中的“3”都表示微粒的个数
⑤碳-14()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
⑥、和表示的微粒都带电荷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9.如图是五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上述五种微粒只涉及四种元素
B.②③⑤表示的微粒性质较稳定
C.①②④属于原子,③⑤属于阴离子
D.①④对应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F
10.科学研究中,实验设计的严密性是获得正确结论的前提。下列四种设计(图中透明瓶内是空气,深色瓶内是二氧化氮),当抽出玻璃板后,都会观察到密度比空气大的二氧化氮气体进入空气中,但其中不能说明二氧化氮分子不停运动的是( )
A. B.
C. D.
11.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根据下列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上述示意图所示粒子,共属于______种元素。
(2)A、B、C中属于原子的是______(填序号)。
(3)若D表示某元素的原子,则m=______,该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______(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4)原子在失去或得到电子变成相应的离子时,不会发生改变的有______。
①质子数
②中子数
③微观粒子的带电荷情况
(5)写出示意图E所示的粒子符号______。
12.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C是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离子的符号为_______。
(2)A为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其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_,A和C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______不同。
(3)图D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代表三种不同元素,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原子序数Z>Y B.核外电子数X=Y
C.Y和Z处于第三周期 D.X、Y的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铯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B、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则铯原子的质子数为55,故选项说法正确。C、铯原子的质子数为55,且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故选项说法错误。D、最外层电子数是1,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其离子符号为,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
2.答案:A
解析:氯化氢在水中解离出氢离子、氯离子,故盐酸中存在的微观粒子有水分子、氢离子、氯离子,不存在氯化氢分子,A不正确。
3.答案:B
解析:A、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关,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不一定相似,如氦原子和镁原子,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尽管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它们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选项类推结果错误。B、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因此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故选项类推结果正确。C、原子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但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阳离子,也可能是阴离子、电子等,故选项类推结果错误。D、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该化合物中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如硫酸铜中硫元素显+6价,故选项类推结果错误。故选:B。
4.答案:D
解析:A、锆原子的中子数为91-40=51,故选项不正确。B、锆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40,故项不正确。C、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1.22,单位不是g,故选项不正确。D、锆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是5,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五周期,故选项正确。故选:D。
5.答案:B
解析:A、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氨气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氨气溶于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甲烧杯中溶液会由无色变为红色,故A不符合题意;B、实验1:丙烧杯溶液不变色,说明空气中的成分不能使酚酞变色,作对比实验,故B符合题意;C、品红在热水中扩散速度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故C不符合题意;D、酒精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之间,使溶液的体积小于10mL+10mL=20mL,可观察到玻璃导管内液面下降,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答案:A
解析:A、小分子团水由5~8个水分子构成,所以小分子团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A正确;
B、分子始终在不断运动,小分子团水中的水分子是运动的,故B错;
C、小分子团水的组成元素和普通水相同,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C错;
D、分子之间都有间隔,故D错。
故选:A。
7.答案:B
解析:根据氟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氩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是39.95,A正确;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B错误;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X原子的原子序数为17,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7;核外有3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最外层上有7个电子,C正确;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分别是16、17、18,属于同一周期,D正确。
8.答案:B
解析: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①错误;冰雪融化属于物理变化,此变化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②正确;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只含有一种物质,是纯净物,③正确;中的“3”表示一个铁离子带有3个单位的正电荷,3N中的“3”表示3个氮原子,④错误;碳-14()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⑤正确;和分别表示,两者均带电荷,表示Ne,不带电荷,⑥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
9.答案:C
解析: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③④所示微观粒子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图中涉及四种元素,A正确;②③⑤所示微观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属于相对稳定的结构,B正确;①②④所示微观粒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③所示微观粒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⑤所示微观粒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阴离子,C不正确;①④所示微观粒子分别是氟原子、钠原子,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则①④对应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F, D正确。
10.答案:D
解析:D选项实验中当抽出玻璃板后,会观察到密度比空气大的二氧化氮气体进入空气中,可能是二氧化氮分子不断运动导致的,也可能是由于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在重力作用下进入空气中的,因此不能说明二氧化氮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11.答案:(1)4 (2)AC (3)7;得到 (4)①② (5)
解析:(1)图示粒子中质子数分别是1、11、16、17,所以共4个元素。
(2)ABC中AC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AC属于原子。
(3)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m=17-2-8=7,7﹥4,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
(4)在原子得失电子的过程中,原子核没有变化,所以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不变。
(5)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首先确实是硫元素,再对比质子数和电子数,确定该粒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推出粒子符号为。
12.答案:(1)失去;
(2)6;质子数
(3)B
解析:(1)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其离子符号为。
(2)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A为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其最外层电子数为8-2=6;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A和C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质子数不同。
(3)A、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原子序数Z>Y,故选项说法正确。
B、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原子序数Y>X,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核外电子数Y>X,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Y和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Y和Z处于第三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
D、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X、Y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X、Y的化学性质相似,故选项说法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