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
化学开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四川省博物院内有各种文物,如青铜器、陶瓷、书画等。下列有关文物的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青铜腐蚀 B.墨水氧化 C.布料破损 D.纸张燃烧
2.下列关于物质的应用及分析错误的是( )
选项 应用 分析
A. 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炼铜 木炭具有可燃性
B. 自来水净化过程中用活性炭除去异味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C. 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长时间保存而不褪色 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
D. 用飞机在云层中撒布干冰,实施人工降雨 干冰升华吸热
A.A B.B C.C D.D
3.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含量最高的是氮气
B.二氧化碳可以导致温室效应,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C.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D.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空气
4.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微粒观: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根据转化观: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C.根据结构观:氩原子和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D.根据守恒观:冰加热变成水,变化前后质量相等
5.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因此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C.离子都带有电荷,因此带电的微粒全都是离子
D.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因此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
6.如图为铯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铯离子符号Cs B.铯元素位在第五周期
C.铯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55 D.铯原子和氢原子化学性质相似
7.化学用语是连接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下列对化学用语的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A.表示60个碳原子
B.表示钙元素显+2价
C.中氧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
D.读作氯化铁
8.近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其中一种火箭推进剂在火箭发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不变
B.反应中甲和丁的分子个数比是1∶1
C.乙物质由6个原子构成
D.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香云纱是顺德特产,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真丝绸面料,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特点。主要过程有:绸缎准备、薯莨液制备(薯莨是一种多年生藤本植物)、浸莨水、煮绸、过泥、晾晒、摊雾等。回答问题。
9.薯莨液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儿茶素(化学式为CsH4Ox,相对分子质量为290)。下列有关儿茶素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化学式中x-6
B.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完全燃烧只生成水和CO
D.由15个碳元素、14个氢元素和6个氧元素组成
10.下列对制作香云纱的过程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过程 解释
A 过泥”过程,河泥中铁离子会与儿茶素分子发生反应 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B “晾晒”过程,水分蒸发 水分子间隔变大
C “摊雾”过程,选择傍晚时分,温度较低,保持丝绸湿软度 温度较低时,水分子停止运动
D “煮绸”过程,水沸腾使房间空气湿度变大 房间空气中水分子数目增多
A.A B.B C.C D.D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固体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B.氧气(O2)与臭氧(O3)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两种单质
C.Cu既可以表示一种元素,又可以表示一种单质
D.水通电产生氢气与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12.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是各种运动的量度。给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两个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都通过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能量
B.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C.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D.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13.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石油、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
14.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鉴别羊毛和棉线 分别取样,点燃,闻气味
B 分离Cu粉和Fe粉 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C 除去KNO3中混有少量NaCl 降温结晶、过滤
D 除去NaCl中少量Na2CO3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再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15.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分离二氧化锰和铁粉 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
B 鉴别木炭粉和氧化铜 观察颜色
C 探究乙醇中是否有氢元素 取样,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
D 除去少量的气体 点燃混合气体
A.A B.B C.C D.D
16.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证明能与水发生反应 向集满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适量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B 证明乙醇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点燃乙醇,在火焰上方依次罩一个干燥烧杯和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C 除去CO中的 将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然后干燥气体
D 区分木炭粉和二氧化锰粉末 取等量两种粉末分别加入等量水中,搅拌,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17.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B.在密闭容器中燃烧一定质量的镁条
C.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
D.电解水实验产生气体的质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8.2020 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丁仲礼院士认为“碳中和”是让人为排放的 CO2,被人为努力和自然过程所吸收。
(1)I.碳排放
现阶段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 和天然气。化石燃料燃烧会放出 CO2。从图 1 可以看出,动植物呼吸 (填“能”或“不能”)释放 CO2。
(2)II.碳中和
自然吸收:从图 1 可以看出,CO2的自然吸收途径有 (填图中序号)。
(3)人为努力:工业上一种利用 NaOH 溶液实现“碳捕集”技术的流程如图 2 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CaO 和 。写出反应室、分离室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III.利用
2021 年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科学家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在实验室实现以 CO2和 H2为原料人工合成淀粉[(C6H10O5)n],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取得原创性突破。若用 44gCO2人工合成淀粉(假设反应过程中无含碳物质的加入和损失),理论上制得淀粉的质量为 g。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0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9.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一批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8g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杂质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
稀盐酸的用量 剩余固体的质量
第一次加入10g 5.5g
第二次加入10g M
第三次加入10g 1.2g
第四次加入10g 1.2g
(1)从以上数据可知,这四次实验中,第 次实验后石灰石样品中的碳酸钙已完全反应?
(2)求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
(3)上表中M的数值应为 ?
(4)第一次加入稀盐酸后能得到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g(写出解题过程)?
四、(本大题共10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0.结合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名称:① ,② 。
(2)用高锰酸钾制取O2,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用装置D收集O2的理由是 。
(3)实验室用Zn与稀硫酸反应制取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发生装置C相对于装置B的优点是 。
(4)用图1装置制取CO2并探究其性质。图2表示装置H中溶液的pH与实验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
已知:此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的pH≈11.6,NaHCO3溶液的pH≈8.3。
①装置G的作用是 。
②实验50s时装置H溶液中的溶质是 。
③实验150s时显示器中曲线pH<7的原因是 。
五、推断与流程(本大题共11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1.羰基铁粉在国防军工领域有重要应用,我国是少数几个掌握其生产技术的国家之一。制备羰基铁粉的过程如图1所示。
(1)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反应1的化学方程式为,用100kg含铁96%的海绵铁,理论上可制备的质量是 。
(3)反应2的化学方程式为,196 kg分解生成羰基铁粉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在时,剩余 未分解;在 时,恰好完全分解。
(4)制备羰基铁粉过程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六、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3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2.兴趣小组在课外实验中意外发现:将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有白色沉淀生成。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了系列探究活动。
探究1: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经查阅资料和讨论,根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且反应物中含有 三种元素,作出如下猜想:
①氢气;②二氧化碳;③氢气和二氧化碳。
【实验1】取适量镁条、100 mL Na2CO3溶液于反应装置A中,按如图1所示方案进行实验,B中石灰水不变浑浊;C处气体燃烧,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猜想①正确。
(1)反应装置A应选用图2中的 (填写序号)。
(2)小组同学讨论认为,上述实验中“烧杯内壁有水珠”作为“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的证据不可靠。为使这一证据可靠,且仍能一次性地验证三个猜想,只需在图1所示方案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你的改进方案是 。
探究Ⅱ:快速产生气体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科】镁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Na2CO3溶液显碱性,其溶液中除Na+、CO32﹣外,还有OH-。
【作出猜想】可能是Na2CO3溶液中的某一种离子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
【实验2】按图3所示方案进行实验。G、I中缓慢产生气泡,H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说明是CO32﹣而不是Na+、OH﹣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
(1)G中实验的作用是 。
(2)试剂X是 。
探究Ⅲ: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中是否含有MgCO3?
【实验3】取实验1反应生成的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试剂Y,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白色沉淀中含有MgCO3.试剂Y及实验现象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思交流:有些伟大的发现就是从异常现象中得到启发,通过深入研究而实现的。
答案解析部分
1.C
2.A
A、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炼铜,利用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分析错误,符合题意;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故自来水净化过程中用活性炭除去异味,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C、墨是用炭黑制成的,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长时间保存而不褪色,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用飞机在云层中撤布干冰,实施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根据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分析判断。
3.B
A. 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所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含量最高的是氮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二氧化碳可以导致温室效应,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错误,符合题意;
C. 稀有气体通电后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植树造林可净化空气,有利于保护空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A、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B、根据二氧化碳可以导致温室效应,但属于空气成分之一分析。
C、根据稀有气体通电后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分析。
D、根据植树造林可净化空气分析。
4.B
A、根据微粒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B、根据转化观: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氧化碳燃烧:2CO+O22CO2 碳在高温下与二氧化碳反应原理:C+CO22CO;符合题意;
C、根据结构观:氩原子和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化学性质不相同;不符合题意;
D、根据守恒观:冰加热变成水,属于物理变化,与质量守恒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A、根据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分析;
B、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相互转化分析;
C、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分析;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变化遵循的定律分析。
5.B
A.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错误;
B. 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则分子改变的反应一定为化学变化,故正确;
C. 离子为带电的微粒,但质子和电子也为带电的微粒,则带电的微粒不一定为离子,故错误;
D. 元素为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但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为同种元素,如水分子和氖原子的质子数相同,故错误;
故答案为:B。
A、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分析。
B、根据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分析。
C、带电的微粒有离子、质子、电子等。
D、根据元素的概念分析。
6.C
A、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铯离子,铯离子表示为Cs+,不符合题意;
B、铯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层,铯元素位在第六周期,不符合题意;
C、铯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原子序数=55,符合题意;
D、铯原子属于金属元素,氢原子属于非金属元素,二者化学性质不相似,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A、根据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右上角的字母表示元素符号分析;
B、根据元素周期数即为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分析;
C、根据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分析;
D、根据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学性质不同分析。
7.C
8.D
9.D
10.C
(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元素质量比中占比越大,元素质量分数越大,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元素只讲种类,不论个数分析;
(2)根据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是分子间隔发生改变,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水沸腾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分析。
9.A、 儿茶素相对分子质量为290,则12×15+14+16x=290,x=6,不符合题意;
B、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15):14:(16×6),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不符合题意;
C、 由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完全燃烧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不符合题意;
D、该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只讲种类,不论个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A、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物质生成,分子种类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B、水蒸发是水分子间隔变大,不符合题意;
C、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较低时分子仍在不断运动,但运动速率会降低,符合题意;
D、 水沸腾使房间空气湿度变大,是由于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使房间空气中水分子数目增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D
A. 氯化钠属于离子化合物,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一个氧气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臭氧分子是由三个氧原子构成的,故氧气和臭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的单质,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Cu表示的含义有:①铜元素、②一个铜原子、③物质铜,又因为铜是单质,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A、氯化钠属于离子化合物,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B、一个氧气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臭氧分子是由三个氧原子构成的,故氧气和臭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的单质,故不符合题意;
C、金属单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只讲表示。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分析。
12.A
13.C
A、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属性,不能降低,只能降温到着火点以下来灭火,故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白磷的着火点是40℃,常温下的冷水温度是小于℃,通入氧气,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故不燃烧,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将块状的煤粉碎变成粉末状来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石油是三大化石燃料之一,为不可再生能源,而乙醇是可再生能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A、根据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属性,不能降低来解答;
B、根据可燃物燃烧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没有达到着火点,不会燃烧来解答;
C、根据可燃物燃烧的现象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成正比来解答;
D、石油是三大化石燃料之一,为不可再生能源,而乙醇是可再生能源来解答。
14.B
A、羊毛和棉线成分不同,燃烧产生不同的气味来鉴别,故该实验方案正确,不符合题意;
B、Cu粉和Fe粉都不溶于水,铁能被磁铁吸引,铜不被磁铁吸引,故可以用磁铁来分离铜和铁;不能加酸来除去铁,故该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符合题意;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 明显,除去硝酸钾的的氯化钠可以降温结晶来得到纯净的硝酸钾,故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除去氯化钠中的碳酸钠可以加入适量的盐酸除去碳酸钠转变成氯化钠后蒸发结晶,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A、根据羊毛和棉线燃烧产生的气味不同来解答;
B、根据磁铁能吸引铁,不吸引铜来解答;
C、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硝酸钾的方法是降温结晶来解答;
D、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来解答。
15.C
A、二氧化锰和铁粉都不溶于水,该方案错误,不符合题意;
B、木炭粉和氧化铜都是黑色固体,通过观察颜色无法鉴别,该方案错误,不符合题意;
C、 探究乙醇中是否有氢元素,取样,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说明乙醇燃烧有水生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得乙醇中有氢元素,该方案正确,符合题意;
D、除去少量的气体,应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该方案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A、根据二氧化锰和铁粉都不溶于水来解答;
B、根据木炭粉和氧化铜都是黑色固体来解答;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守恒来解答;
D、根据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来解答。
16.C
17.A
18.(1)石油;能
(2)④⑥
(3)氢氧化钠/NaOH;
(4)27
(1)三大化石燃料有煤,石油,天然气;化石燃料的燃烧会放出二氧化碳,动植物的呼吸会放出二氧化碳;
(2)自然界中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有:植物的光合作用、海水吸收二氧化碳;
(3)从图中可以知道,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有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反应室中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4)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44gCO2 中碳元素的质量=,可计算淀粉的质量=.
(1)根据三大化石燃料分析;
(2)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分析;
(3)根据流程图分析;
(4)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计算。
19.(1)三
(2)85%
(3)3g
(4)解:设第一次加入稀盐酸后能得到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第一次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8g-5.5g=2.5g
x=1.1g
20.(1)酒精灯;分液漏斗
(2)A;2KMnO4=K2MnO4+MnO2+O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成分反应
(3)Zn+H2SO4=ZnSO4+H2↑;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检验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是否除尽;Na2CO3、NaHCO3;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pH<7
(1) 仪器名称① 为酒精灯, ② 为分液漏斗。
(2) 用高锰酸钾制取O2, 应选择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即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产生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 选用装置D收集O2是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成分反应 。
(3) 实验室用Zn与稀硫酸反应制取H2, 同时生成硫酸锌,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 。发生装置C可通过开关弹簧夹,调节装置内压强,从而控制药品接触与分离,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
(4) ①盐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装置G的作用是 检验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是否除尽。
②由图2可知,实验50s时溶液pH在11.6-8.3之间,则溶液中的溶质是Na2CO3、NaHCO3 。
③实验150s时显示器中曲线pH<7,是由于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使pH<7。
(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产生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成分反应分析;
(3)根据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能控制药品接触与分离的装置,可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分析;
(4)根据盐酸的挥发性,氯化氢与硝酸银反应可产生氯化银沉淀,反应后溶液的pH及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pH,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
21.(1)3∶4
(2)336 kg
(3)98 kg;
(4)一氧化碳
(1)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2)解:设理论上可制备的质量是x
答: 理论上可制备的质量是 336kg。
(3)根据图示分析,在 氢基铁粉质量不变,说明恰好完全反应;而在时,剩余,未分解。
(4)制备羰基铁粉过程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是一氧化碳,可以防止空气污染。
(1)根据化合物中不同元素的质量来解答;
(2)根据铁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反应生成羟基铁粉的方程式中铁的质量来计算羟基铁粉的质量来解答;
(3)根据图示分析,在不同时间时的固体质量的变化来解答;
(4)根据制取羟基铁粉的化学反应中,一氧化碳可以循环使用来解答。
22.碳氢氧;D;在BC之间增加干燥装置;对比;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有气泡生成;MgCO3+2HCl═MgCl2+H2O+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