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口前镇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检测
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10分。
1.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烟雾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白色固体
C.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产生蓝色沉淀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水是生命之源,氧气是生命之气”。氧气的下列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能让饭菜变酸 B.能支持蜡烛燃烧
C.加压降温可以变成淡蓝色液体 D.能供给呼吸
3.镁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24,钠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镁原子和钠原子都属于金属元素的原子
B.镁原子和钠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C.镁原子和钠原子的质量比为24:23
D.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中,镁原子比钠原子数目多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部分操作如图所示,其中错误的是
A. 检查气密性双手握锥形瓶
B. 仪器连接
C. 加入药品
D. 收集CO2
5.对图示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摩擦后的塑料梳子能吸引碎纸屑,说明纸屑与梳子带同种电荷
B.乙:在冰面上小明推小华,自己却向后运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丙:底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丁:进入瓶中的水约占瓶内原空气体积的1/5,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6.下列除杂所用试剂和主要实验操作均正确的是
类别/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所用试剂 主要实验操作
A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足量的氧气 点燃
B 铜粉(锌粉) 过量稀硫酸 过滤,洗涤,干燥
C 氮气(一氧化碳) CuO 通过灼热的CuO
D FeCl2溶液(CuCl2) 过量铁粉 过滤、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7.答题卡上条形码的黏性主要来源于胶黏剂——丙烯酸(化学式为),下列有关丙烯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组成中含有2个水分子
B.组成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C.由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D.属于有机物
8.下列有关铁的反应实验现象的描述有错误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铁钉置于稀硫酸中,表面产生大量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C.在潮湿的空气中,铁钉表面逐渐产生疏松的铁锈
D.铁钉浸没在硫酸铜溶液中,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物质
9.在天平两个托盘的烧杯中各放入等质量且过量的盐酸,调节天平使之平衡,再向两边烧杯中分别放入5g镁和5g铁,天平指针将会
A.偏向放入镁的一边 B.偏向放入铁的一边
C.仍然停留在原来的位置 D.不能确定偏向哪一边
10.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电解水产生气体的质量
B.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至固体质量不再改变
C.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
D.由图中数据可推知,W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11.回答问题
(1)化学用语是最简明、信息丰富、国际通用的语言。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氧元素 ;②钙离子 ;③2个二氧化氮分子 ;④标出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⑤3个氮分子 。
(2)3H2O:①数字“3”的意义 ;②数字“2”的意义 。
12.为核电荷数为 1~18 号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填字母)。
A.质子数不同 B.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C.中子数不同
(2)从原子结构方面看,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 数。
(3)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呈现的变化规律是 依次递增。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中 关系密切。
(5)在化学反应中,每个铝原子失去 个电子形成铝离子,其离子符号为 ;氯和铝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13.水净化系统中用明矾净水,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 悬浮于水中的杂质; 高铁酸钾(K2FeO4)不仅能净水,还能消毒, 高铁酸钾中铁的化合价为 。鉴别硬水和软水常用的试剂是 。
14. 联合国认为提升化学的全球认知至关重要,并将距离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50周年的2019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
(1)我国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的铟等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已成为国际标准。据图1、图2完成下列内容。
①铟属于 (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其核内质子数为 ,相对原子质量为 。
②图2中的 。
③铟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铝的化学性质相似,原因是 。
(2)铟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铟微观过程可表示为:
①请将B框中信息补充完整 。
②该反应中,铟原子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铟离子,铟离子的离子符号为 。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15.燃料作为重要的能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源危机也制约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成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
(1)化石燃料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如煤燃烧时排放出的 (填一种即可)等污染物会导致酸雨;煤不充分燃烧产生CO等污染物,为使煤充分燃烧通常考虑 (答一点即可)。
(2)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C2H6O)作为汽车燃料,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其中乙醇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能量变化 。
(3)工业上可以用甲醇(CH3OH)与水蒸气在加热及有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氢气,同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使用氢气作为燃料具有哪些优点 (答出一点即可)。
16.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比赛在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展开,首钢工业遗址成为北京冬奥会一大亮点。
(1)钢铁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大量使用的是合金而不是纯金属,这是因为合金具有更多优良性能,如钢的硬度比纯铁硬度 (填“大”或“小”)。
(2)工业上常以焦炭、赤铁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2O3)、空气等为主要原料炼铁,请写出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冬奥会场馆中被混凝土严密包裹的钢筋不易生锈的原因是 。我们校园铁质护栏通常采用的防锈措施是 。工业上常用稀硫酸来除铁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7.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注仪器的名称:① 。
(2)实验室选用装置组合制取并收集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当D中集气瓶里的水排完后,在水里用玻璃片 (填“磨砂”或“光滑”)一面盖住集气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 (填“正放”或“倒放”)在桌面上。
(3)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并收集氧气,可选 装置和E装置,检验收集的氧气的方法是 。验满的方法是 。
(4)B装置是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该装置的优点是 。
18.下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气体制备、干燥、收集和进行实验探究的部分装置,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其进行下列化学实验。
Ⅰ:第一组同学以石灰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制取、收集一瓶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
(1)①写出标号仪器a的名称 ;
②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为 (从左到右填写装置字母序号);
③生成二氧化碳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Ⅱ:第二组同学用气体(含少量水蒸气),进行还原的探究实验,所选仪器按“(含少量水蒸气)”的顺序连接,并检验装置气密性,先通入气体(含少量水蒸气),然后加热,观察现象;
(2)①上述实验装置中,装置E中出现的实验现象是 ;
②装置C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H的作用是 ;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9.用实验测定一定体积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有两种思路:一是通过测定氧气之外的其他气体体积后进行计算(a),二是通过直接测定氧气体积后进行计算(b)。可用如图实验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图中由注射器、硬质玻璃管和气球组成了密闭系统。请完成下列问题:
(1)本实验采用的测定思路属于题干中的 (填“a”或"b")。
(2)选择跟氧气反应的药品时,除了要考虑反应的可能性外,还需要考虑的因素:一是药品只能跟氧气反应,二是 。考虑到安全、环保等因素,本实验一般选择铜粉跟氧气反应。实验开始前注射器的活塞在20mL刻度处,玻璃管的容积是30mL(气球是瘪的)。加热时需要不断缓慢推拉注射器的活塞,目的是 。实验过程中你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该反应属于 (填“分解”或“化合”)反应。当看到现象时停止加热,直至玻璃管冷却。
(3)待装置冷却后,挤出气球内的气体,此时注射器活塞停留在9.4mL处。通过计算得知该实验测得的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是 %。下列实验操作:①铜粉不足;②加热温度不够;③反应时间过短;④装置未冷却即读数;⑤装置气密性不好。你认为可能会引起测量误差的是 (填序号)。
(4)请你判断:反应后密闭系统内气体质量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物质的总质量 。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0.甲硅烷(SiH4)可用于生产太阳能电池。用Mg2Si固体和稀盐酸反应制取甲硅烷的化学方程式为Mg2Si+4HCl=SiH4↑+2MgCl2.若146g稀盐酸与10gMg2Si充分反应后,Mg2Si有剩余,称得反应后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52.8g。计算:
(1)反应后生成SiH4的质量是 g;
(2)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C
2.C
A、能让饭菜变酸,是利用氧气能与饭菜发生缓慢氧化,属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能支持蜡烛燃烧,是利用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加压降温可以变成淡蓝色液体,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D、能供给呼吸,是利用氧气能与体内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根据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密度、硬度、软、溶解性、导电性、传热性、延展性、挥发性等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来解答。
3.D
A、钠字、镁字均带有“钅“字旁,均属于金属元素,因此钠原子和镁原子都属于金属元素的原子,A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钠、镁属于不同种元素,因此镁原子和钠原子的质子数不同,B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原子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因此镁原子和钠原子的质量比为24:23,C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镁原子和钠原子的质量比为24:23,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中,镁原子比钠原子数目少,D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A、钠字、镁字均带有“钅“字旁,均属于金属元素,据此分析;
B、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据此分析;
C、原子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据此分析;
D、相同质量的两种金属,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其所含的原子数目越少,据此分析。
4.C
A. 图示装置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由长颈漏斗注水,长颈漏斗的末端浸没在水中后,再用双手紧捂锥形瓶的外壁,若观察到导管口处冒出气泡,证明该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连接橡胶管和玻璃管时,先将玻璃管一端用水润湿,然后一手持玻璃管,一手持橡胶管,稍稍用力,转动插入,图示操作正确;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向锥形瓶中添加块状固体药品时,将锥形瓶倾斜,用镊子将大理石放到瓶口,然后将锥形瓶慢慢竖起,使药品滑落到容器底部,故错误,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图示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应从长管进入,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A、根据大气压原理分析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操作。
B、根据连接橡胶管和玻璃管的操作分析
C、取用粉末、颗粒状药品应使用药匙或纸槽,步骤:“一横、二送、三直立”。
D、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分析。
5.A
6.B
A、通入足量的氧气,可引入新的杂质(氧气),故A不符合题意;
B、锌可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铜和硫酸不反应,通过过滤,可以使铜和滤液分离,再通过洗涤,干燥,可得到铜,故B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碳气体,不符合除杂原则,故C不符合题意;
D、铁粉能与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过滤可除去不溶物,可得到氯化铜溶液,蒸发结晶得到的是氯化亚铁固体,不是溶液,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A、根据除杂的原则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金属活动性的强弱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产物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物质的状态进行分析解答。
7.D
A、丙烯酸是由丙烯酸分子构成的,不含水分子,A答案错误;
B、丙烯酸的组成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2)≠3:2,B答案错误;
C、丙烯酸是由丙烯酸分子构成的,一个丙烯酸分子是由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C答案错误;
D、丙烯酸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D答案正确;
故答案选:D。
A、根据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分析;
B、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分析;
C、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析;
D、根据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有机物分析。
8.B
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不符合题意;
B、铁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 铁钉置于稀硫酸中, 可观察到其表面产生大量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符合题意;
C、铁生锈是铁与水和氧气共同作用,潮湿的空气中,铁接触水和氧气,表面会逐渐产生疏松的铁锈,不符合题意;
D、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铁钉浸没在硫酸铜溶液中,表面会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A、根据铁丝燃烧现象分析;
B、根据铁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分析;
C、根据铁生锈是铁与水和氧气共同作用分析;
D、根据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分析。
9.B
10.C
A、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正氧负氢,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质量比为1:8,A选项反应关系错误;
B、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先减小,然后不变,B选项反应关系错误;
C、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试管中固体物质的种类是开始2种,中间是3种,反应后是2种,C选项反应关系正确;
D、W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中二氧化碳和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是48g,所以W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D选项反应关系错误;
故选:C。
A、根据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正氧负氢,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进行分析;
B、根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C、根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进行分析;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11.(1)O;Ca2+;2NO2;;3N2
(2)3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
(1)①氧元素表示为:O。
②离子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和正负,数字在前,正负在后,故钙离子表示为:Ca2+。
③在化学式前加数字表示几个分子,故2个二氧化氮分子表示为:2NO2。
④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正负在前,数字在后,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标出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
⑤3个氮分子表示为:3N2。
(2)①数字“3”在化学式前,表示3个水分子。
②化学式中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数字“2”表示每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
(1)①根据元素符号的书写原则分析。
②离子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和正负,数字在前,正负在后。
③在化学式前加数字表示几个分子。
④元素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正负在前,数字在后。
⑤化学式前有数字表示多个分子。
(2)①数字在化学式前,表示分子的个数。
②化学式中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1)①氧元素表示为:O;
②离子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和正负,数字在前,正负在后,故钙离子表示为:Ca2+;
③在化学式前加数字表示几个分子,故2个二氧化氮分子表示为:2NO2;
④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正负在前,数字在后,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标出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
⑤3个氮分子表示为:3N2;
(2)①数字“3”在化学式前,表示3个水分子;
②化学式中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数字“2”表示每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
12.(1)A
(2)电子层
(3)最外层电子数自左向右
(4)最外层电子数
(5)3;Al3+;AlCl3
(1)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故答案为:A.
(2)从原子结构方面看,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3)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呈现的变化规律是最外层电子数自左向右依次递增。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5)铝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每个铝原子失去3电子形成铝离子;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其离子符号为Al3+;氯元素在化合物中显-1价,铝元素显+3价,氯和铝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氯化铝,据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氯化铝的化学式为:AlCl3。
(1)根据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来解答;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电子层数决定元素的周期数来解答;
(3)根据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呈现的变化规律是最外层电子数自左向右依次递增来解答;
(4)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来解答;
(5)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得失电子数和元素的化合价,化合物中正负价的代数和为0来解答。
(1)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选:A。
(2)从原子结构方面看,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故填:电子层。
(3)由表可知,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呈现的变化规律是最外层电子数自左向右依次递增。故填:最外层电子数自左向右。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故填:最外层电子数。
(5)铝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每个铝原子失去3电子形成铝离子;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其离子符号为Al3+;氯元素在化合物中显-1价,铝元素显+3价,氯和铝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氯化铝,据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氯化铝的化学式为:AlCl3。故填:3;Al3+;AlCl3。
13.吸附;+6;肥皂水
14.(1)金属;49;114.8;18;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或最外层电子数都是3个)
(2);失去;
(1) ①铟名称带“钅”属于金属元素,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左上角数字为原子序数,最下面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铟原子的原子序数=质子数=49, 相对原子质量为114.8. ②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图2中的49-2-8-18-3=18. ③铟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铝的化学性质相似,是由于二者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 ①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B中粒子为3个氯分子,图示为 。 ②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该反应中,铟原子容易失去3个电子形成阳离子,铟离子符号为 。
(1)根据名称带“钅”属于金属元素,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左上角数字为原子序数,最下面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化学变化中易失电子形成阳离子,离子符号书写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上所带电荷数分析。
15.(1)二氧化硫或氮的氧化物;将煤打成煤粉
(2)可再生;;化学能转化成热能(光能)
(3)
(4)来源广(热值高、无污染)
16.(1)大
(2)3CO+ Fe2O32Fe +3CO2
(3)隔绝了空气和水;刷漆(合理即可);Fe2O3+3H2SO4=Fe2(SO4)3+3H2O
(1)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钢是铁的合金,所以钢的硬度比纯铁的硬度大;
(2)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O+ Fe2O32Fe +3CO2 ;
(3)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是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所以冬奥会场馆中被混凝土严密包裹的钢筋不易生锈的原因是隔绝了空气和水。 校园铁质护栏通常采用的防锈措施是刷油漆。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3H2SO4=Fe2(SO4)3+3H2O ;
故答案为:(1)大 ;(2) 3CO+ Fe2O32Fe +3CO2 ;
(3)隔绝了空气和水 ;刷漆(合理即可) ;Fe2O3+3H2SO4=Fe2(SO4)3+3H2O 。
(1)根据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及其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铁制品生锈的条件及防锈的措施,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及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行分析解答。
17.(1)锥形瓶
(2)2H2O22H2O+O2↑;磨砂;正放
(3)A;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4)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1)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为锥形瓶。
(2)实验室选用装置组合制取并收集氧气,即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当D中集气瓶里的水排完后,在水里用玻璃片磨砂面一面盖住集气瓶口,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氧气应正放在桌面上。
(3)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并收集氧气,属于固-固加热型,选择的发生装置为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具有助燃性,检验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4)B装置含有分液漏斗,可能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来控制反应速率。
(2)根据实验室选用装置组合制取并收集氧气,适合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并且由排水法收集氧气。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
根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分析集气瓶的放置方法。
(3)根据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选择的发生装置。
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采氧气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4)根据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来控制反应速率,进行分析。
(1)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为锥形瓶,故填:锥形瓶;
(2)实验室选用装置组合制取并收集氧气,即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当D中集气瓶里的水排完后,在水里用玻璃片磨砂面一面盖住集气瓶口,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氧气应正放在桌面上,故填:2H2O22H2O+O2↑;磨砂;正放;
(3)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并收集氧气,属于固-固加热型,选择的发生装置为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具有助燃性,检验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故填:A;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4)B装置含有分液漏斗,可能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来控制反应速率,故填: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18.集气瓶;ADBF;CaCO3+2HCl=CaCl2+H2O+CO2↑;红色粉末变黑;2NaOH+CO2=Na2CO3+H2O;收集尾气,防止残留的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19.(1)a
(2)生成物最好不是气体;将氧气完全耗尽;固体由红色变黑色;化合
(3)21.2;①②③④⑤
(4)减小;不变
(1)该实验的原理为铜粉消耗氧气,测量消耗氧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进而知道氧气的体积,则采用的测定思路属于题干中的a。
(2)结合该实验的原理,选择药品时,除了药品只能核氧气反应外,生成物最好不是气体;加热时不断缓慢推拉注射器的活塞,能使铜和氧气充分接触,进而将氧气完全消耗;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实验现象为固体由红色变黑色;该反应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3)由于注射器移动的体积为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则测得的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是;①铜粉不足,会导致装置内氧气未完全消耗,测出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②加热温度不够,影响铜与氧气的反应,导致测量结果偏小;③反应时间过短会导致反应不充分,导致测量结果偏小;④装置未冷却即读数会导致剩余气体体积读数偏大,测得消耗的氧气体积偏小,从而导致计算的氧气含量偏小;⑤装置气密性不好,会有气体进入装置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则①②③④⑤均会引起测量误差。
(4)铜粉消耗氧气,则密闭系统内气体质量减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因此密闭系统内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1)根据该实验的原理为铜粉消耗氧气,测量消耗氧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进而知道氧气的体积分析;
(2)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药品需能将氧气完全耗尽,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多变一”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分析;
(3)根据注射器活塞移动体积即为所体积,装置漏气、药品不足、未冷却读数等会影响结果分析;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气体发生改变时装置内压强改变分析。
(1)该实验的原理为铜粉消耗氧气,测量消耗氧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进而知道氧气的体积,则采用的测定思路属于题干中的a。
(2)结合该实验的原理,选择药品时,除了药品只能核氧气反应外,生成物最好不是气体;
加热时不断缓慢推拉注射器的活塞,能使铜和氧气充分接触,进而将氧气完全消耗;
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实验现象为固体由红色变黑色;
该反应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3)由于注射器移动的体积为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则测得的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是;
①铜粉不足,会导致装置内氧气未完全消耗,测出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②加热温度不够,影响铜与氧气的反应,导致测量结果偏小;③反应时间过短会导致反应不充分,导致测量结果偏小;④装置未冷却即读数会导致剩余气体体积读数偏大,测得消耗的氧气体积偏小,从而导致计算的氧气含量偏小;⑤装置气密性不好,会有气体进入装置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则①②③④⑤均会引起测量误差。
(4)铜粉消耗氧气,则密闭系统内气体质量减小;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因此密闭系统内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20.(1)3.2
(2)解:若146g稀盐酸与10gMg2Si充分反应后,Mg2Si有剩余,说明盐酸反应完全,设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x,
x=10%
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
(1)若146g稀盐酸与10gMg2Si充分反应后,Mg2Si有剩余,称得反应后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52.8g,SiH4为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SiH4的质量是146g+10g-152.8g=3.2g;
(1)根据反应后减少质量为生成气体质量分析;
(2)根据反应生成气体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出盐酸中溶质质量,由此计算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1)若146g稀盐酸与10gMg2Si充分反应后,Mg2Si有剩余,称得反应后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52.8g,SiH4为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SiH4的质量是146g+10g-152.8g=3.2g;
(2)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