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物理查漏补缺专题复习(浙江专用)
01 声现象
一、单选题
1.2023年11月30日,深圳市“无噪新潮舞”静音广场舞推广活动第八场在南山区开展。现场舞者一人一副耳机,所有耳机都能同步接收到同一首歌,他们像往常一样翩翩起舞,现场却没有大分贝的音乐声,受到舞团成员和围观群众一致好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蓝牙耳机中的发声部件没有振动
B.蓝牙耳机发出超声波,故围观群众听不到歌曲声
C.舞者佩戴的蓝牙耳机发出声音的强弱等级约为120dB
D.此活动的优点是在声源处减弱扰民噪声
2.下列关于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
B.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m/s
C.优美的音乐声一定不会成为噪声
D.邮电局的长途电话亭大都是用玻璃制造的,隔音效果好,这主要是因为玻璃能较好的反射声音
3.物理课上,老师用力吹一根较长的塑料吸管的同时,用剪刀一小段一小段地剪短吸管,如图所示, 同学们听到的声音( )
A.音色不变
B.音调变了
C.是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D.后排同学听到的与前排同学听到的相同
4.地震来临前,许多动物都有异常反应,其原因可能是( )
A.这些动物反应灵敏 B.这些动物能观察到地面的振动
C.这些动物能听到超声 D.这些动物能听到次声
5.如题图所示的贾湖骨笛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其由鸟类尺骨制成,骨笛上有多个气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骨笛发声是由于骨的振动产生的
B.吹奏时要按压不同的气孔,主要是改变音调
C.骨笛声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一样的
D.用力吹奏骨笛,骨笛音色会发生改变
6.有关声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①是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实验,该实验用到了理想实验法
B.图②中,用相同力度吹瓶子,从左往右音调逐渐降低
C.图③中,甲、乙两幅波形图均为乐音的波形图,音调最高的是乙,响度最小的是甲
D.图④是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实验,随着空气抽出,听到声音的音调不变,响度减小
7.小红在学校文化艺术节中用古琴弹奏名曲《茉莉花》,琴声宛转悠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琴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观众处的
C.琴声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D.琴声此时属于噪声
8.【从生活走向物理】小明假期从江门站乘坐复兴号高铁外出旅游,从江门站往南行驶几分钟,小明看到一道泛着金属光泽的蓝灰色拱形长廊覆盖在铁路上,如图所示,他了解到这是为了让近在800米外“小鸟天堂”不闻车声,让小鸟不受列车运行的干扰,这在噪声控制中属于( )
A.在产生处减弱噪声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在接收处减弱噪声 D.以上三种方式都用到了
9.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用不同的力敲响音叉,将叉股接触悬挂的小球,都能看到小球被弹开。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
C.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D.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二、填空题
10.演奏者敲击编钟,悠长的声音是由编钟 产生的,编钟振幅越大,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大;倒车雷达是利用 (填“超声波”“次声波”或“电磁波”)来工作的.
11.夏天,教室外蝉(知了)的叫声让上课的同学们心烦意乱,蝉声是靠蝉腹部下方一层薄薄的发音膜 引起的;为了不影响听课,窗边的同学关上了窗户,这是通过 的方式减弱噪声;为了让同学们听得更清楚,老师也提高了讲课的嗓门声,增大了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2.图甲所示的双层真空玻璃能显著减弱噪声,这是因为 ;通过乙图中的波形图判断,A、B、C三列声波中频率相同的是 。
13.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这种研究物理的方法叫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 。图乙为甲、乙两个音叉振动产生的声音在示波器上的波形图,由图可知它们的 不同。(填“音调”或“响度”或“音色”)
14.如图所示,用小锤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 ; 可以传声,且声音能传递 。
15.(1)如图所示,将一把长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观察 振动的情况;
(2)轻拨与重拨,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
(3)当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很大时,尽管用非常大的力拨动钢尺,也听不到声音,其原因是 。
16.在医学上,利用超声波能诊断病情,说明声波能传递 ;利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能传递 。现代社会,很多中老年人喜欢跳广场舞锻炼身体,如图所示,是某广场旁边用来提醒人们控制音箱发出声音 的分贝仪显示屏,以便在 处减弱噪声,避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休息。
17.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 (选填“大”或“小”)。真空中的光速为 m/s,为实现我国的探月计划,科学家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约需2.6s,则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是 m。
18.眼镜店里的超声波清洗机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 来清洗眼镜上的污垢,医生通过听诊器判断病人是否生病,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三、实验探究题
19.小明在探究音调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做了下列实验。
(1)如图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频率越 (选填“快”或“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选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是由 决定的;
(2)如图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保持锯条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加大拨尺力度,这些为了说明响度与 有关。其中“保持锯条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是为了保持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变。
20.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A、B、 的琴弦进行实验;
(2)选择E作为其中一根琴弦验证猜想三,则E琴弦的长度应为 cm;
(3)选用编号为A、D、F的琴弦进行实验时,A的音调最高,其次为D,F的音调最低,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本实验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与下列哪个实验相同
A.研究声音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静的水面,观察水花是否溅起。
B.研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时,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声音的变化,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C.研究材料的隔声性能时,要用同一声源。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0.76
E 铜 1.02
F 铜 100 0.76
G 钢 80 1.02
H 尼龙 80 1.02
四、计算题
21.某地区铁路钢轨每根长12.5m,坐在匀速行驶的火车上的小敏同学从听到第一次火车车轮与钢轨接头处的撞击声开始,在40s内听到了撞击声 129次,试求:
(1) 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2)若火车在行进途中要经过一山洞,在距离山洞1330m的地方鸣笛,问多久以后列车驾驶员会听到回声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22.一辆汽车向山崖开去,在离山崖710m时司机按了一下喇叭,经过了4s钟他听到了回声,求;
(1)当司机听到回声时离山崖多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汽车的速度为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D
A.蓝牙耳机中的发声部件需要振动才能产生声音,故A错误;
B.超声波人耳无法听到,蓝牙耳机发出声音人能听到,所以声音不是超声波,周围群众听不到是因为耳机减弱了声音传播到空气中,故B错误;
C.因为超过90dB会损坏听力,所以 蓝牙耳机发出声音的强度不可能为120dB,故C错误;
D.耳机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3、减弱噪音的途径有:声源处(摩托车装消声器)、传播中(建隔音墙 )、人耳处(戴耳罩)。
2.D
3.B
4.D
5.B
A. 骨笛发声是由骨笛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按压骨笛上不同的孔,可以改变振动部分空气柱的长度,从而可以改变声音的频率,进而改变发出笛声的音调,故B正确;
C.一般情况下,骨笛声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故C错误;
D.用力吹奏骨笛,由于发声体的材料不变,因此音色会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A.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B.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频率决定;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变;
D.音色由发声体的特点判断。
6.D
7.B
8.B
9.D
A.发声的音叉弹开小球,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人听到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10.振动;响度;超声波
(1)演奏者敲击编钟,悠长的声音是由编钟振动生的;
(2)编钟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来工作的。
(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大小有关;
(3)超声波的频率高,方向性好,据此分析解答。
11.振动;隔声;响度
蝉声是靠蝉腹部下方一层薄薄的发音膜振动引起的。窗边的同学关上了窗户,这是通过隔声的方式减弱噪声的。老师提高了讲课的嗓门声,增大了声音的响度。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阻止声音的传播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声音的大小指响度不同。
12.真空不能传声;A、B
13.振动;转换法;响度
14.振动;空气;能量
用小锤敲响右边的音叉,音叉会振动发生;空气会把声音传递到左边,故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声音能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能量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递需要介质,空气能传声,声音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15.钢尺伸出桌面部分;响度;音调;声音频率过低
16.信息;能量;响度;声源
17.大;3×108;3.9×108
18.能量;信息
19.快;高;频率;振幅;音调
20.(1)C
(2)80
(3)在材料、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的琴弦,琴弦越短,音调越高。
(4)C
(1)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琴弦的长短、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为了验证猜想一,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需要选择长度、材料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故应选择A、B、C。
(2)控制变量法是被研究的问题与多个因素有关,研究和某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一定或不变。为了验证猜想三,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需要选择长度、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的琴弦,如果选择E、G、H,则E的长度应与G、H相同,即为80cm。
(3)振动频率的高低跟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材料有关。一般情况下,发声体的长度越长,频率越低;长度越短;频率越高。选用编号为A、D、F的琴弦进行实验时,材料、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的琴弦,探究的是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其A最短,音调最高,其次为D,F的音调最低,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材料、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的琴弦,琴弦越短,音调越高。
(4)本实验中有多因素影响音调的高低,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它因素相同进行探究,这种方法为控制变量法。
A.研究声音产生的实验中,音叉的振动属于微小振动,肉眼很难直接观察到,将正在发声的音叉静的水面,观察到水花溅起,表明音叉在振动,运用了转换法。故A不符合题意;
B.研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时,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的声音变小,通过实验推理的方法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运用了实验推理法,故B不符合题意;
C.研究材料的隔声性能时,要用同一声源,隔声材料厚度等因素相同。改变材料的种类,属于控制变量法,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时,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不变;
(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长度不变;
(3)根据实验现象,结合控制变量法分析;
(4)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
(1)为了验证猜想一,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需要选择长度、材料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故应选择A、B、C。
(2)为了验证猜想三,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需要选择长度、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的琴弦,如果选择E、G、H,则E的长度应与G、H相同,即为80cm。
(3)选用编号为A、D、F的琴弦进行实验时,材料、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的琴弦,探究的是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其A最短,音调最高,其次为D,F的音调最低,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材料、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的琴弦,琴弦越短,音调越高。
(4)本实验中有多因素影响音调的高低,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它因素相同进行探究,这种方法为控制变量法。
A.研究声音产生的实验中,音叉的振动属于微小振动,肉眼很难直接观察到,将正在发声的音叉静的水面,观察到水花溅起,表明音叉在振动,运用了转换法。故A不符合题意;
B.研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时,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的声音变小,通过实验推理的方法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运用了实验推理法,故B不符合题意;
C.研究材料的隔声性能时,要用同一声源,隔声材料厚度等因素相同。改变材料的种类,属于控制变量法,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21.(1)解:40 m/s
(2)解:7 s
解:(1)车轮每到钢轨接头处,发出一次撞击声,到第一次响声时开始计时,共听到129次撞击声,因此火车通过的路程s=(129﹣1)×12.5m=1600m,
则火车的速度v===40m/s;
答:火车的速度是40m/s;
(2)由v=,可得声音从喊出到高山的时间:t===3.5s,
则听到回声的时间t′=2t=2×3.5s=7s.
答:声音经过时间7s后列车员能听到回声.
(1)车轮每到钢轨接头处,发出一次撞击声,从听到第一次响声时开始计时,在40s共听到129次撞击声,因此火车通过的路程s=(129﹣1)×12.5m,最后再根据速度公式计算
(2)要清楚火车发出鸣笛后,声音和火车同向运动,回声是发出的声音遇到山洞后返回来的现象,知道回声所经历的路程是两个1330m的距离减去从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火车行驶的距离即可
22.(1)解:设汽车的速度为v,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根据题意得:(340m/s+v)×4s=710m×2解之,得:v=15m/s;汽车行驶路程s=vt=15m/s×4s=60m
司机听到回声时离山崖之间的距离是:710m 60m=650m
(2)解:设汽车的速度为v,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根据题意得:(340m/s+v)×4s=710m×2解之,得:v=15m/s;汽车行驶路程s=vt=15m/s×4s=60m
司机听到回声时离山崖之间的距离是:710m 60m=650m
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鸣笛时汽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据此利用速度计算公式v=求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