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 液 复习测 试 卷 (含解析) 2024-2025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 液 复习测 试 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Fe-56 Cu-64 
第I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名称中有“水”字的物质可能是溶液,下列有“水”字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冰水 B.油水 C.泥水 D.自来水
2.在实验室里,常常将固体药品配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其主要原因是
A.提高了反应速率 B.操作更简单 C.水是反应的催化剂 D.便于观察现象
3.将一定温度下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一定能成功的是
A.升高温度 B.加入溶质 C.降低温度 D.增加溶剂
4.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过程中,温度不会发生明显改变的是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 C.氯化钠 D.硝酸铵
5.体育中考的考场上常有考生携带运动型饮料。运动饮料中主要含有无机盐电解质、维生素、氨基酸等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饮料只含有一种溶质 B.运动饮料的溶剂是水
C.运动饮料一定是饱和溶液 D.运动饮料可以代替水长期饮用
6.夏季下雨之前,天气闷热,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养鱼池中的鱼往往会浮出水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氧气的溶解度会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B.氧气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向养鱼池中通入空气
D.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把养鱼池的水喷向空中
7.实验室将10g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稀释成10%的稀硫酸,需要水的质量为
A.49g B.88g C.98g D.100g
硼酸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20℃时,进行如下实验。完成8-10小题。
资料: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4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8.7g。
8.①~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50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③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A.104g B.105g C.106g D.108g
10.下列关于①~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若②升温至40℃,溶质质量变大
C.若向③中加水,溶液质量变大 D.若④升温至40℃,得到不饱和溶液
11.在20℃时,25克水中溶解了6克蔗糖,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20℃时蔗糖的溶解度为
A.6克 B.12克 C.60克 D.24克
12.实验室按如图步骤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CBDEA
B.图A中玻璃棒的作用与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一致
C.用量筒取水时俯视读数,会造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高
D.所需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15g,量取水的体积是85mL
13.学习溶液后,甲、乙、丙、丁四位同学讨论对溶液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甲:40 mL酒精跟60 mL水混合一定得到100 mL溶液
B.乙:1g蔗糖完全溶解在10 g水中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C.丙: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浓溶液
D.丁:所有接近饱和的溶液都可以采用增加溶质的方式使其饱和
14.一定温度下,向溶液Ⅰ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得到溶液Ⅱ,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溶液Ⅰ一定是该条件下氯化钾的不饱和溶液 B.溶液Ⅱ一定是氯化钾的不饱和溶液
C.溶液Ⅱ中溶质的质量增加 D.溶液Ⅱ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15.下图是KNO3和NaCl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不考虑水分的蒸发,析出的晶体中不含结晶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50℃时,将185.5g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到20℃,析出晶体的质量为53.9g
B.NaCl的溶解度小于KNO3的溶解度
C.20℃时,Na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0%
D.若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5分)
16.(8分)“天气瓶”是由罗伯特菲茨罗伊(英)在1834-1836年航行时发明的。他记录如下:若溶液澄清,会晴朗高照;若液体朦胧伴有沉淀,会多云;若有悬浮的沉淀,则会湿度大;若沉淀和流体共存,暴风雨将会到来;若……;若顶部有漩涡,则要变天起风。
“天气瓶”制作过程如图1,和在水中的溶解度如图2。
现代研究证明,瓶内结晶形态与天气的对应关系几乎成随机分布,无预测价值,但可作为一个美丽的装饰。
根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菲茨罗伊的预测:若溶液澄清,天气将 ;科学证明,“天气瓶” (填“能”或“不能”)准确预测天气。
(2)溶解樟脑时,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 ,溶液A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保留)。
(3)时,溶液B是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4)时,的溶解度为 ,归纳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
(5)时, 的饱和溶液降温至,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g。
17.(10分)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粗盐(只含有难溶性杂质)提纯实验,并用所得的精盐配制50g6%的氯化钠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粗盐提纯
(1)上图中操作有错误的是 (填数字序号)。
(2)操作⑥中,当观察到蒸发皿中 时,停止加热。
(3)海水晒盐采用上图操作⑥的原理,不采用冷却氯化钠浓溶液的方法,原因是氯化钠的溶解度 。
实验二: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 50g6%的氯化钠溶液
(4)计算。需要氯化钠 g, 蒸馏水 mL。
(5)称量、量取。量取水的体积时,若仰视读数,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 6%(填“>” “<”或“=”)。
(6)溶解。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
(7)下列情况会导致所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______(填字母)
A.蔗糖中混有少量杂质 B.称量时蔗糖和砝码位置放反了(使用了游码)
C.用于溶解蔗糖的烧杯洗净后残留有少量的水 D.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18.(10分)“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卓筒并手工制盐,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比西方早800多年。的工艺流程包括如图五个步骤。
(1)“滤卤”与 (填基本操作名称) 的原理相同,可除去 杂质;实验室的该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煎盐”涉及到结晶方法是 (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将卤水在室外风吹日晒一段时间后,浓度可由3%提高至17%,该步骤称为“晒卤”。“晒卤”应位于步骤 (选填:“Ⅱ”、“Ⅲ”或“Ⅳ”) 之后。
(4)卤水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和氯化钾,如表是NaCl、KNO3的部分溶解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X的溶解度/g 35.8 36.0 36.63 36.6 37.0 37.3
Y的溶解度/g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i、X是 (填“NaCl”或“KNO3”)。
ii、若t℃时,氯化钠、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t 的取值范围是 。
19.(10分)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
(1)海水中含有大量氯化钠,通过晾晒海水制得粗盐,析出晶体的母液是该条件下氯化钠的 (“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2)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度数据表和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①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在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②t℃时,图中P点所示硝酸钾饱和溶液和氯化钠饱和溶液,前者和后者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填字母)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
(3)实验室进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时,下列操作需要使用玻璃棒的是______。(填字母)
A.溶解 B.过滤 C.蒸发 D.把蒸发皿中的固体转移到纸上
(4)配制 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水的密度为1 g/cm3),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 g;水的体积为 mL。本实验的操作步骤顺序为 (填字母)
a.计算 b.称量 c.溶解 d.量取 e.装瓶并贴标签
20.(7分)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等,可以蒸发除去水分,得到粗盐。这样得到的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MgCl2、CaCl2、Na2SO4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进行粗盐提纯实验。
【查阅资料】Na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39.0 39.8
【交流与表达】
(1)本实验除了使用下列玻璃仪器外,还缺少一种多次使用的玻璃仪器是 (填仪器名称)。
(2)用托盘天平称取5.0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mL水(密度为1)的烧杯里,边加边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用托盘天平称量剩余粗盐的质量,读数如下图所示,其质量是______(填选项)。
A.0.2g B.1.2g C.2.8g
(3)在进行蒸发操作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 ,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实验中是通过蒸发所得溶液中溶剂的方法而不是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来获取食盐晶体,其理由是 。
【反思与评价】
(5)如果最后得到精盐的质量为3.3g,则其产率为 (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6)实验得到的精盐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1.(10分)“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沈括《梦溪笔谈》。兴趣小组根据其中的原理进行了如下实验。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粉,所得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1)b点固体的成分是 (用化学式表示)。
(2)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和解析
第I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名称中有“水”字的物质可能是溶液,下列有“水”字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冰水 B.油水 C.泥水 D.自来水
【答案】D
【解析】A、冰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不是溶液,故选项错误;
B、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油水不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C、泥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泥水不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D、自来水中溶有微量的矿物质,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在实验室里,常常将固体药品配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其主要原因是
A.提高了反应速率 B.操作更简单 C.水是反应的催化剂 D.便于观察现象
【答案】A
【解析】将固体药品配成溶液,能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大大提高了反应速率,故选A。
3.将一定温度下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一定能成功的是
A.升高温度 B.加入溶质 C.降低温度 D.增加溶剂
【答案】D
【解析】A、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降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不一定能成功;
B、增加溶质依然是饱和溶液,方法不能成功;
C、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降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不一定能成功;
D、增加溶剂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方法一定能成功;
故选:D。
4.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过程中,温度不会发生明显改变的是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 C.氯化钠 D.硝酸铵
【答案】C
【解析】A、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符合题意;
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体育中考的考场上常有考生携带运动型饮料。运动饮料中主要含有无机盐电解质、维生素、氨基酸等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饮料只含有一种溶质 B.运动饮料的溶剂是水
C.运动饮料一定是饱和溶液 D.运动饮料可以代替水长期饮用
【答案】B
【解析】A.运动饮料含有多种溶质,比如维生素,多种无机盐,错误;
B.运动饮料的溶剂是水,正确;
C.运动饮料不一定是饱和溶液,错误;
D.运动饮料不能代替水长期饮用,水中有人体需要的一些矿物元素,错误。
故选:B。
6.夏季下雨之前,天气闷热,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养鱼池中的鱼往往会浮出水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氧气的溶解度会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B.氧气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向养鱼池中通入空气
D.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把养鱼池的水喷向空中
【答案】B
【解析】A、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则氧气的溶解度会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不符合题意。
B、夏季下雨之前,池塘里的鱼常跃出水面,是因为夏季气温升高,原本水中溶有的氧气的溶解度减小,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减少,符合题意。
C、空气中含有氧气,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向养鱼池中通入空气,不符合题意。
D、增大气体和水的接触面积,可以增加溶解量,把养鱼池的水喷向空中,增大了水和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加水池的含氧量,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实验室将10g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稀释成10%的稀硫酸,需要水的质量为
A.49g B.88g C.98g D.100g
【答案】B
【解析】设要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10g×98%=(10g+x)×10%
解得:x=88g。
故选B。
硼酸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20℃时,进行如下实验。完成8-10小题。
资料: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4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8.7g。
8.①~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50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③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A.104g B.105g C.106g D.108g
10.下列关于①~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若②升温至40℃,溶质质量变大
C.若向③中加水,溶液质量变大 D.若④升温至40℃,得到不饱和溶液
【答案】8.A 9.B 10.B
【解析】8.A、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则该温度下,向100g水中加入2g硼酸,能全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g:100g=1:50,符合题意;
B、②中水的质量为100g,加入硼酸的总质量为:2g+2g=4g,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则该温度下,4g硼酸能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4g:100g=1:25,不符合题意;
C、③中水的质量为100g,加入硼酸的总质量为:2g+2g+2g=6g,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则该温度下,6g硼酸只能溶解5g,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5g:100g=1:20,不符合题意;
D、④中水的质量为100g,加入硼酸的总质量为:2g+2g+2g+2g=8g,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则该温度下,8g硼酸只能溶解5g,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5g:100g=1:20,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③中水的质量为100g,加入硼酸的总质量为:2g+2g+2g=6g,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则该温度下,6g硼酸只能溶解5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00g+5g=105g。
故选B;
10.A、由以上分析可知,①中水的质量为100g,加入硼酸的质量为2g,而2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5.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5g硼酸,则①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B、由以上分析可知,②中4g硼酸完全溶解,若②升温至40℃,升温后,硼酸的溶解度增加,溶质质量不变,符合题意;
C、由以上分析可知,③中6g硼酸只能溶解5g,则若向③中加水,硼酸能继续溶解,溶液质量变大,不符合题意;
D、④中水的质量为100g,加入硼酸的总质量为8g,若④升温至40℃,40℃时,硼酸的溶解度为8.7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8.7g硼酸,则该温度下,8g硼酸能完全溶解,得到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在20℃时,25克水中溶解了6克蔗糖,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20℃时蔗糖的溶解度为
A.6克 B.12克 C.60克 D.24克
【答案】D
【解析】20℃时,把6克蔗糖溶于25克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可知该温度下100g溶剂水中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为24g,故20℃时,蔗糖的溶解度为24g。
故选D。
12.实验室按如图步骤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CBDEA
B.图A中玻璃棒的作用与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一致
C.用量筒取水时俯视读数,会造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高
D.所需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15g,量取水的体积是85mL
【答案】B
【解析】A、首先计算需要的溶质、溶剂质量,然后取用溶质氯化钠即操作C,之后使用天平精准称量一定质量的溶质即操作B,将称取的溶质倒入烧杯中即操作D,然后使用量筒精准量取溶剂水的体积进行溶解溶质即操作E,最后使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氯化钠溶解即操作A,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CBDEA,不符合题意;
B、图A中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加速氯化钠溶解,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避免待过滤液体洒出漏斗外,符合题意;
C、用量筒取水时俯视读数,会造成溶剂质量偏小,造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高,不符合题意;
D、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量取水的体积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学习溶液后,甲、乙、丙、丁四位同学讨论对溶液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甲:40 mL酒精跟60 mL水混合一定得到100 mL溶液
B.乙:1g蔗糖完全溶解在10 g水中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C.丙: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浓溶液
D.丁:所有接近饱和的溶液都可以采用增加溶质的方式使其饱和
【答案】D
【解析】A. 40 mL酒精跟60 mL水混合不能得到100 mL溶液,因为分子间有间隔,选项说法错误。
B. 1g蔗糖完全溶解在10 g水中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选项说法错误。
C.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浓溶液,饱和与物质的溶解度有关,与物质的浓稀没有必然的关系,选项说法错误。
D.所有接近饱和的溶液都可以采用增加溶质的方式使其饱和,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4.一定温度下,向溶液Ⅰ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得到溶液Ⅱ,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溶液Ⅰ一定是该条件下氯化钾的不饱和溶液
B.溶液Ⅱ一定是氯化钾的不饱和溶液
C.溶液Ⅱ中溶质的质量增加
D.溶液Ⅱ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答案】C
【解析】A、一定温度下,图I烧杯中氯化钾不能继续溶解,是氯化钾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定温度下,向图I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氯化钾全部溶解,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题意,加入一定量的水,氯化钾全部溶解,溶质的质量一定增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题意,加入一定量的水,氯化钾全部溶解,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若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若仍是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不可能增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5.下图是KNO3和NaCl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不考虑水分的蒸发,析出的晶体中不含结晶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50℃时,将185.5g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到20℃,析出晶体的质量为53.9g
B.NaCl的溶解度小于KNO3的溶解度
C.20℃时,Na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0%
D.若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
【答案】A
【解析】A、50℃时,KNO3的溶解度为85.5g,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50℃时,将185.5g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到20℃,析出晶体的质量,85.5g-31.6g,=53.9g,故选项说法正确;
B、没有指明溶液的温度,无法比较NaCl和KNO3的溶解度大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C、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g,则20℃时,Na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选项说法错误;
D、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若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5分)
16.(8分)“天气瓶”是由罗伯特菲茨罗伊(英)在1834-1836年航行时发明的。他记录如下:若溶液澄清,会晴朗高照;若液体朦胧伴有沉淀,会多云;若有悬浮的沉淀,则会湿度大;若沉淀和流体共存,暴风雨将会到来;若……;若顶部有漩涡,则要变天起风。
“天气瓶”制作过程如图1,和在水中的溶解度如图2。
现代研究证明,瓶内结晶形态与天气的对应关系几乎成随机分布,无预测价值,但可作为一个美丽的装饰。
根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菲茨罗伊的预测:若溶液澄清,天气将 ;科学证明,“天气瓶” (填“能”或“不能”)准确预测天气。
(2)溶解樟脑时,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 ,溶液A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保留)。
(3)时,溶液B是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4)时,的溶解度为 ,归纳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
(5)时, 的饱和溶液降温至,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g。
【答案】(1) 晴朗高照 不能
(2) 加速溶解
(3)不饱和
(4)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增大
(5)60
【解析】(1)由题中信息可知,菲茨罗伊的预测:若溶液澄清,天气将晴朗高照;
科学证明,瓶内结晶形 态与天气的对应关系几乎成随机分布,无预测 价值,“天气瓶”不能准确预测天气;
(2)溶解樟脑时,用玻璃棒搅拌能加速樟脑的溶解;
溶液A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3)2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0g,设20°C时,33g水能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x
故20°C时,溶液B是KNO3的不饱和溶液;
(4)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40°C时,NH4Cl的溶解度为50g,NH4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增大;
(5)5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90g,190gKNO3的饱和溶液中含有100g的溶剂和90g的硝酸钾,降温至20℃,硝酸钾溶解度是30g,则析出晶体的质量为90g-30g=60g。
17.(10分)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粗盐(只含有难溶性杂质)提纯实验,并用所得的精盐配制50g6%的氯化钠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粗盐提纯
(1)上图中操作有错误的是 (填数字序号)。
(2)操作⑥中,当观察到蒸发皿中 时,停止加热。
(3)海水晒盐采用上图操作⑥的原理,不采用冷却氯化钠浓溶液的方法,原因是氯化钠的溶解度 。
实验二: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 50g6%的氯化钠溶液
(4)计算。需要氯化钠 g, 蒸馏水 mL。
(5)称量、量取。量取水的体积时,若仰视读数,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 6%(填“>” “<”或“=”)。
(6)溶解。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
(7)下列情况会导致所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______(填字母)
A.蔗糖中混有少量杂质
B.称量时蔗糖和砝码位置放反了(使用了游码)
C.用于溶解蔗糖的烧杯洗净后残留有少量的水
D.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答案】(1)⑤
(2)有较多固体析出
(3)受温度影响比较小
(4) 3 47
(5)<
(6)加速溶解
(7)ABC
【解析】(1)过滤时,液体应用玻璃棒引流,则⑤操作错误。
(2)操作⑥为蒸发,当蒸发皿中有较多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温加热。
(3)由于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小,则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晒盐。
(4)配制 50g6%的氯化钠溶液时,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50g×6%=3g,需要水的质量为50g-3g=47g,则体积为。
(5)若仰视读取量筒读数,会使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小。
(6)溶解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能加速溶解。
(7)A、蔗糖中混有少量杂质,会使溶质质量偏小,导致所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
B、若用托盘天平称量时,蔗糖和砝码位置放反,且使用游码,会使溶质质量偏小,导致所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
C、若烧杯中残留有水,会使溶剂质量偏大,导致所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
D、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使溶剂质量偏小,导致所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18.(10分)“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卓筒并手工制盐,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比西方早800多年。的工艺流程包括如图五个步骤。
(1)“滤卤”与 (填基本操作名称) 的原理相同,可除去 杂质;实验室的该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煎盐”涉及到结晶方法是 (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将卤水在室外风吹日晒一段时间后,浓度可由3%提高至17%,该步骤称为“晒卤”。“晒卤”应位于步骤 (选填:“Ⅱ”、“Ⅲ”或“Ⅳ”) 之后。
(4)卤水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和氯化钾,如表是NaCl、KNO3的部分溶解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X的溶解度/g 35.8 36.0 36.63 36.6 37.0 37.3
Y的溶解度/g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i、X是 (填“NaCl”或“KNO3”)。
ii、若t℃时,氯化钠、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t 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1) 过滤 不溶性杂质 漏斗 引流
(2) 蒸发结晶
(3)Ⅲ
(4) NaCl 20℃~30℃
【解析】(1)滤卤水是将卤水中的泥砂、杂质滤掉,澄清后再放入盐锅中煎盐,即滤卤是将固混液合物分离,与过滤操作的原理是相同的;可以除去盐卤中的不溶性杂质;过滤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漏斗,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煎盐”是将水分发蒸发,得到盐的过程,由于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得到氯化钠晶体;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晒卤”为蒸发浓缩的过程,通过风吹日晒,使水分蒸发,形成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再过滤能减少过滤时间,除去不溶性杂质后,再将饱和溶液蒸发结晶,所以“晒卤”要位于滤卤之前,故答案填Ⅲ;
(4)i.由于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少,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结合表中数据,X的溶角度 受温度影响变化小,所以X是氯化钠;
ii.氯化钠、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即在某一温度下二者的溶解度相等,结合表中数据,可知在20℃~30℃之间时,两物质的溶解度有相等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19.(10分)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
(1)海水中含有大量氯化钠,通过晾晒海水制得粗盐,析出晶体的母液是该条件下氯化钠的 (“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2)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度数据表和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①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在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②t℃时,图中P点所示硝酸钾饱和溶液和氯化钠饱和溶液,前者和后者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填字母)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
(3)实验室进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时,下列操作需要使用玻璃棒的是______。(填字母)
A.溶解 B.过滤 C.蒸发 D.把蒸发皿中的固体转移到纸上
(4)配制 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水的密度为1 g/cm3),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 g;水的体积为 mL。本实验的操作步骤顺序为 (填字母)
a.计算 b.称量 c.溶解 d.量取 e.装瓶并贴标签
【答案】(1)饱和溶液
(2) 31.6g 85g C
(3)ABCD
(4) 3 47 abdce
【解析】(1)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不能再溶解氯化钠,是饱和溶液。
(2)①由表知,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由图知,在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为85g。
②t℃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则图中P点所示硝酸钾饱和溶液和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选C。
(3)A、溶解时需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选项正确;
B、过滤需要玻璃棒引流,选项正确;
C、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液体飞溅,选项正确;
D、把蒸发皿中的固体转移到纸上,需用到玻璃棒,选项正确。
故选ABCD。
(4)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50g×6%=3g,需要水的体积为(50g-3g)÷1g/mL=47mL。配制溶液的基本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并贴标签。故填abdce。
20.(7分)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等,可以蒸发除去水分,得到粗盐。这样得到的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进行粗盐提纯实验。
【查阅资料】Na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39.0 39.8
【交流与表达】
(1)本实验除了使用下列玻璃仪器外,还缺少一种多次使用的玻璃仪器是 (填仪器名称)。
(2)用托盘天平称取5.0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mL水(密度为1)的烧杯里,边加边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用托盘天平称量剩余粗盐的质量,读数如下图所示,其质量是______(填选项)。
A.0.2g B.1.2g C.2.8g
(3)在进行蒸发操作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 ,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实验中是通过蒸发所得溶液中溶剂的方法而不是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来获取食盐晶体,其理由是 。
【反思与评价】
(5)如果最后得到精盐的质量为3.3g,则其产率为 (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6)实验得到的精盐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答案】(1)玻璃棒
(2)B
(3)加热
(4)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5)86.8%
(6)混合物
【解析】(1)粗盐提纯实验步骤及所需玻璃仪器为:量取一定体积的水需要用到量筒和胶头滴管,溶解(烧杯、玻璃棒)、过滤(烧杯、漏斗、玻璃棒)、蒸发(酒精灯、玻璃棒),故还缺少玻璃棒;
(2)由图可知,称量的粗盐的质量为:1.2g。
故选B;
(3)在进行蒸发操作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故通过蒸发所得溶液中溶剂的方法而不是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来获取食盐晶体;
(5)如果最后得到精盐的质量为3.3g,则其产率为:;
(6)实验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
21.(10分)“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沈括《梦溪笔谈》。兴趣小组根据其中的原理进行了如下实验。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粉,所得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1)b点固体的成分是 (用化学式表示)。
(2)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
(2)
解:设反应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铜的质量为y
x=15.2g
y=6.4g
则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解析】(1)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粉,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b点时铁粉过量,故b点固体的成分是:Fe、Cu;
(2)见答案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2-2023山东省济宁市五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含解析无音频)

下一篇:人教版(PEP)(2024)英语三年级下册期中能力达标测试卷(含答案含听力原文无听力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