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下册
同步课时作业
1.将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升温 B.降温 C.加入溶剂 D.加入溶质
2.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不合理的是( )
A.升温 B.降温 C.恒温蒸发溶剂 D.加入硝酸钾固体
3.能证明硝酸钾溶液在20℃时已达到饱和状态的是( )
A.取少量该溶液,升温后没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B.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质质量不变
C.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晶体不再溶解
D.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10℃,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4.下列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认识,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加溶剂可以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继续溶解任何溶质的溶液
C.升高温度一定能把饱和溶液变成它的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含的溶质更多
5.一定温度下,把熟石灰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仍有少许熟石灰未溶解,过滤后得到滤液.下列关于滤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它是熟石灰的饱和溶液
B.它是熟石灰的浓溶液
C.将滤液加热,加热后的滤液为不饱和溶液
D.它是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
6.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碘酒溶液中,溶质是碘单质
D.汽油除油污是乳化现象
7.溶液是一种重要的混合物。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因为溶液中的各种粒子保持静止不动
B.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C.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D.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一定能形成溶液
8.25℃时,向一定量的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象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A. B.
C. D.
9.下列有关NaCl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NaCl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将植物油加入NaCl溶液中并搅拌,静置后会分层
C.NaCl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任何物质
D.NaCl溶液是由NaCl和水组成的
10.能将饱和硝酸钾溶液变为该温度下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A.加水 B.倒出部分溶液 C.加硝酸钾固体 D.加热蒸发水,再降温至该温
11.室温下,分别向四个装有等质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固体,且所加固体的质量依次减少,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填序号,下同)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________中盛的可能是饱和溶液,________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若对A、B两烧杯进行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
(3)欲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12.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是相对又统一的。下图反映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稀溶液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是饱和溶液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下同)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_______是稀溶液。
13.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相等质量的水。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向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20 g、15 g、10 g、5 g某物质,充分溶解后观察到下图所示的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D四个烧杯中,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中盛放的一定是饱和溶液,________中盛放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若加入的物质是,对一定是饱和溶液的烧杯加热,随着温度升高,先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
14.溶液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下列少量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_______(填序号)。
A.植物油 B.食盐 C.面粉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温度升高
B.氯化钠溶液中的存在的微粒是、和
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3)在室温下(20°C)实验小组按如图所示进行探究。
由此可知,图中所示A、B、C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填序号)。
15.如图甲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甲图中,℃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___,P点所表示的含义为_______。
(2)℃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写出一种方法)
(3)若A中混有少量的B,最好采用_______的方法提纯A。
(4)如乙图所示,20℃时把试管放入盛有X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在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mL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同时烧杯中出现浑浊,则X可能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中的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受温度的影响不同,将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和降低温度都不适用于所有物质,加入溶剂是最可靠的方法。故选C。
2.答案:A
解析: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降温,或蒸发掉部分水,或加入适量硝酸钾固体。
3.答案:C
解析: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温后其溶解能力增大,取少量该溶液,升温后没有硝酸钾晶体析出,不能证明硝酸钾溶液在20℃时已达到饱和状态,A错误。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质本身质量无变化,不能证明硝酸钾溶液在20℃时已达到饱和状态,B错误。温度不变,向该溶液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晶体不再溶解,说明硝酸钾溶液在20℃时已达到饱和状态,C正确。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低温度也可能有晶体析出,不能证明硝酸钾溶液在20℃时已达到饱和状态,D错误。
4.答案:A
解析:A、加溶剂,可以继续溶解溶质,所以可以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说法正确;
B、饱和溶液具有相对性,如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指的是相对于氯化钠溶液达到了饱和,条件不变,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了,但是还可以继续溶解硝酸钾等其他物质,说法错误;
C、升高温度,若物质的溶解度变大,能把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若溶解度变小,则饱和溶液会有晶体析出,但仍是饱和溶液,说法错误;
D、只有在相同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含的溶质更多,条件不确定,无法比较,说法错误。
故选A。
5.答案:A
解析:A.一定温度下,把1g熟石灰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仍有少许熟石灰未溶解,说明该温度下上层清液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是该温度下熟石灰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B.一定温度下,把1g熟石灰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仍有少许熟石灰未溶解,说明100水中溶解的熟石灰的质量小于1g,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较小,属于稀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C.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该滤液是饱和溶液,加热时,会有晶体析出,溶液依然为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错误;D.一定温度下,把1g熟石灰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仍有少许熟石灰未溶解,说明该温度下上层清液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是该温度下熟石灰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
6.答案:C
解析:
7.答案:B
解析: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溶液中的各种粒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A错误;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B正确;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不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其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溶解度增大,仍为不饱和溶液,C错误;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不一定能形成溶液,如植物油难溶于水,分散到水里不能形成溶液,D错误。
8.答案:C
解析:
9.答案:C
解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则NaCl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A选项说法正确。植物油难溶于水,将植物油加入NaCl溶液中并搅拌,静置后会分层,故B选项说法正确。NaCl饱和溶液中还能再溶解其他物质,故C选项说法错误。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NaCl溶液是由NaCl和水组成的,故D选项说法正确。
10.答案:A
解析: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增加溶剂,升高温度。溶液具有均一性,倒出部分溶液不能改变硝酸钾溶液的状态。故选A。
11.答案:(1)A、B;C;D
(2)B
(3)蒸发水分(合理即可)
解析:(1)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是在该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由图示可知A和B中都有未溶解的固体溶质,所以都为饱和溶液;由于C中没有未溶解的固体溶质,则其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所以C中盛的可能是饱和溶液;D中也没有未溶解的固体溶质,按常规考虑其中的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但因为四个烧杯中所加固体溶质的质量依次减少,且C中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D中溶质比C中少,所以D中溶液一定不饱和。
(2)B烧杯中的固体比A烧杯中的少,所以若对A、B两烧杯进行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B。
(3)欲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包括加硝酸钾固体、蒸发水分、降低温度等。
12.答案:不一定;不一定
解析:
13.答案:(1)A、BD
(2)B
解析:
14.答案:(1)B
(2)AB
(3)B
解析:(1)A、植物油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B、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故选项正确。
C、面粉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2)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故说法正确。
B、氯化钠溶液是氯化钠的水溶液,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溶液中的存在的微粒是、和,故说法正确。
C、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故说法错误。
(3)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图中所示A、B、C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B,B中有不能继续溶解的氯化钾固体存在。
15.答案:(1)A;在℃时,B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增加溶质(或者恒温蒸发溶剂)
(3)降温结晶
(4)C
解析:(1)根据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C,溶解度最大的是A;在℃时,B和C的溶解度曲线交于P点,则P点表示的含义是:在℃时,B和C溶解度相等;
(2)由于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将B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或降温)的方法;
(3)由于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若A中混有少量的B,最好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4)由于镁条和稀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烧杯中的溶液变浑浊,说明烧杯中的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X应该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