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质量评价
(60分钟 6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Mg-24 Al-27 S-32 Ca-40 Zn-65
一、选择题:本题共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厨房里的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面粉 B.白糖 C.植物油 D.辣椒面
2.下面是四位同学在小组学习群中的交流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
A.小云:硝酸铵溶于水后,溶液温度降低
B.小丁: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小丽: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小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可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3.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可得气泡水,二氧化碳溶解越多,口感越佳。因此制作气泡水最佳的方法是( )
A.压强要大,使用冰水 B.压强要大,使用温水
C.压强要小,使用冰水 D.压强要小,使用温水
4.某小组用NaCl固体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棒的作用只有引流
B.水倒入时洒出烧杯外,质量分数变大
C.实验中会用到蒸发皿
D.实验中选用25 mL规格的量筒
5.试管内盛有20 ℃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其上漂浮一小木块。如图所示,将试管插入烧杯内的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试管内溶液的质量变小
B.试管内有固体析出
C.试管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小木块浸入溶液内的体积变大
6.20 ℃和60 ℃时KCl的溶解度分别为34.0 g和45.5 g,如图所示为对KCl进行的溶解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①中溶液为KCl的饱和溶液
B.②中溶液的质量为25.0 g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①<②=③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①<②=③
7.如图是两种常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70 ℃时,100 g饱和NH4Cl溶液中含有60.2 g NH4Cl
B.NH4Cl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C.将等质量的两种饱和溶液由100 ℃降温到40 ℃ NH4Cl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较多
D.NH4Cl中含有少量的NaCl,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NH4Cl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7个小题,除特殊标注,每空1分,共46分。
8.(9分)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通过学习我们认识水、使用水、爱护水资源。
(1)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①高锰酸钾水溶液 ,②硫酸铜溶液 ,
③澄清石灰水 ,④食盐水 。
(2)水有广泛的用途。
①农业上常用16%的氯化钠溶液进行选种,实验室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若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②水还可以用于鉴别物质。水鉴别氯化钠和硝酸铵依据的是 。
③水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可以以水为原料,制取最清洁的能源:氢气,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
9.(6分)如图1所示为粗盐提纯实验的部分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所示的操作中,有错误的是 (填字母)。
(2)改正操作后,粗盐提纯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字母)。
(3)操作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4)操作C中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图2步骤中,不该出现的是 (填字母)。
(5)操作D中称取10.0 g粗盐,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 mL水的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称得未溶解的粗盐的质量为2.0 g,最终得到精盐的质量为6.4 g,该实验精盐的产率是 。
(6)制得精盐的产率偏低,可能的原因是 (多选,填字母)。
A.过滤时滤纸有破损 B.蒸发时有液体溅出
C.所得精盐比较潮湿 D.过滤时未进行洗涤操作
10.(6分)(2024·贵阳模拟)水是生命之源,水也是化学实验中的重要物质(通常水的密度约为1 g·cm-3)。
(1)水的净化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2)用固体氯化钠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 g;量取水的体积为 mL。
(3)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透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的变化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溶质质量减少 b.溶剂质量减少
c.溶液质量减少 d.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4)在60 ℃时,分别取X g氯化钠固体和X g硝酸钾固体进行图1的实验(图2是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加入乙烧杯中的固体是 (选填“NaCl”或“KNO3”),X的取值范围是 。
11.(8分)表格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部分溶解度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硝酸钾 13.3 31.6 63.9 X 169.0
①表中“63.9”的含义是 。
②20 ℃时将31 g KNO3固体放入50 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若升温到40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精确到0.1%)。
③为测定X的值,取4份60 ℃的水各50 g,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如表:
实验编号 甲 乙 丙 丁
KNO3质量/g 40 50 60 70
H2O质量/g 50 50 50 50
溶液质量/g 90 100 105 105
由实验可知X的值为 。
④在20 ℃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 g水的甲、乙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如图1,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A.烧杯甲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烧杯乙中溶液的溶质是硝酸钾
C.若使烧杯乙中固体全部溶解,其溶液浓度一定增大
D.将温度升高到50 ℃,烧杯乙中的固体一定全部溶解
⑤20 ℃时,在100 g水中溶解NaCl和KNO3,进行如图2实验:
Ⅰ.溶液c所含溶质为 ,固体a为 g。
Ⅱ.对整个实验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
A.固体b是纯净物
B.溶液c、d中NaCl质量分数相等
C.溶液d中硝酸钾的质量小于氯化钠的质量
D.实验过程中硝酸钾溶液始终是不饱和溶液
12.(6分)(2023·贵州中考)水及溶液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生活中使用活性炭净化水,主要利用了活性炭的 性。
(2)水是常见的溶剂。“果蔬洗盐”是一种果蔬清洁剂,某“果蔬洗盐”的部分标签如图1所示,配料中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①取15 g“果蔬洗盐”放入1 kg 20 ℃的水中,加快溶解的方法是 ,形成的溶液是NaCl的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②“果蔬洗盐”溶液可除去果蔬上残留的酸性有害物质,若配制“果蔬洗盐”溶液过稀,会影响清洁效果,原因是 。
(3)利用溶解性的差异,可提纯和分离混合物。
①分别将50 ℃时NaCl、NaHCO3、Na2CO3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②除去NaCl样品中少量的Na2CO3,可用溶解→蒸发→过滤的方法,其中过滤要在40 ℃左右进行的原因是 。
13.(8分)为了探究相同条件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两组实验。(提示:本实验所用汽油与KMnO4、碘均不发生化学反应)
【探究一】KMnO4晶体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
根据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图示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图示 实验操作及现象
步骤1 振荡后静置: (1)A试管中晶体全部溶解,溶液呈 色;B试管中晶体不溶解,汽油不变色
步骤2 (2)将步骤1中A试管内溶液倒入B试管中,振荡后静置:B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为 (2分)
【探究二】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
根据实验操作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操作图示 实验结论或解释
(3)由图2所示现象可知:碘 (选填“不”“微”或“易”)溶于水。 (4)图3所示试管中液体分层。上层紫红色溶液的名称是 。说明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 (选填“强”或“弱”)
【反思与应用】(5)①碘易溶于酒精。若【探究二】中汽油用酒精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液体 (选填“分层”或“不分层”)。
②“从稀碘水中提取碘”是“海带提碘”工艺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原理类似【探究二】中第二步操作。工业实际生产时使用其他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14.(3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粗锌测定某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取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于烧杯中,称量稀硫酸和烧杯的总质量;然后,向其中分两次加入粗锌(杂质不参加反应),生成气体的总质量为0.2 g。请计算: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质量评价
(60分钟 6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Mg-24 Al-27 S-32 Ca-40 Zn-65
一、选择题:本题共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厨房里的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B)
A.面粉 B.白糖 C.植物油 D.辣椒面
2.下面是四位同学在小组学习群中的交流记录,其中错误的是(C)
A.小云:硝酸铵溶于水后,溶液温度降低
B.小丁: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小丽: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小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可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3.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可得气泡水,二氧化碳溶解越多,口感越佳。因此制作气泡水最佳的方法是(A)
A.压强要大,使用冰水 B.压强要大,使用温水
C.压强要小,使用冰水 D.压强要小,使用温水
4.某小组用NaCl固体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玻璃棒的作用只有引流
B.水倒入时洒出烧杯外,质量分数变大
C.实验中会用到蒸发皿
D.实验中选用25 mL规格的量筒
5.试管内盛有20 ℃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其上漂浮一小木块。如图所示,将试管插入烧杯内的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C)
A.试管内溶液的质量变小
B.试管内有固体析出
C.试管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小木块浸入溶液内的体积变大
6.20 ℃和60 ℃时KCl的溶解度分别为34.0 g和45.5 g,如图所示为对KCl进行的溶解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D)
A.①中溶液为KCl的饱和溶液
B.②中溶液的质量为25.0 g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①<②=③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①<②=③
7.如图是两种常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70 ℃时,100 g饱和NH4Cl溶液中含有60.2 g NH4Cl
B.NH4Cl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C.将等质量的两种饱和溶液由100 ℃降温到40 ℃ NH4Cl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较多
D.NH4Cl中含有少量的NaCl,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NH4Cl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7个小题,除特殊标注,每空1分,共46分。
8.(9分)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通过学习我们认识水、使用水、爱护水资源。
(1)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①高锰酸钾水溶液 KMnO4 ,②硫酸铜溶液 CuSO4 ,
③澄清石灰水 Ca(OH)2 ,④食盐水 NaCl 。
(2)水有广泛的用途。
①农业上常用16%的氯化钠溶液进行选种,实验室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④⑤①②③ (填序号)。若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 偏小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②水还可以用于鉴别物质。水鉴别氯化钠和硝酸铵依据的是 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 。
③水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可以以水为原料,制取最清洁的能源:氢气,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H2↑+O2↑ ,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氢元素、氧元素 组成的。
9.(6分)如图1所示为粗盐提纯实验的部分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所示的操作中,有错误的是 C (填字母)。
(2)改正操作后,粗盐提纯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DACB (填字母)。
(3)操作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而引起液滴飞溅 。
(4)操作C中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图2步骤中,不该出现的是 d (填字母)。
(5)操作D中称取10.0 g粗盐,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 mL水的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称得未溶解的粗盐的质量为2.0 g,最终得到精盐的质量为6.4 g,该实验精盐的产率是 80% 。
(6)制得精盐的产率偏低,可能的原因是 BD (多选,填字母)。
A.过滤时滤纸有破损 B.蒸发时有液体溅出
C.所得精盐比较潮湿 D.过滤时未进行洗涤操作
10.(6分)(2024·贵阳模拟)水是生命之源,水也是化学实验中的重要物质(通常水的密度约为1 g·cm-3)。
(1)水的净化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蒸馏 。
(2)用固体氯化钠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 3.0 g;量取水的体积为 47.0 mL。
(3)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透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的变化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bc (填字母)。
a.溶质质量减少 b.溶剂质量减少
c.溶液质量减少 d.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4)在60 ℃时,分别取X g氯化钠固体和X g硝酸钾固体进行图1的实验(图2是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加入乙烧杯中的固体是 KNO3 (选填“NaCl”或“KNO3”),X的取值范围是 37.3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硝酸钾 13.3 31.6 63.9 X 169.0
①表中“63.9”的含义是 4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 g 。
②20 ℃时将31 g KNO3固体放入50 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65.8 g,若升温到40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38.3% (精确到0.1%)。
③为测定X的值,取4份60 ℃的水各50 g,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如表:
实验编号 甲 乙 丙 丁
KNO3质量/g 40 50 60 70
H2O质量/g 50 50 50 50
溶液质量/g 90 100 105 105
由实验可知X的值为 110 。
④在20 ℃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 g水的甲、乙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如图1,说法错误的是 AC (填序号)。
A.烧杯甲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烧杯乙中溶液的溶质是硝酸钾
C.若使烧杯乙中固体全部溶解,其溶液浓度一定增大
D.将温度升高到50 ℃,烧杯乙中的固体一定全部溶解
⑤20 ℃时,在100 g水中溶解NaCl和KNO3,进行如图2实验:
Ⅰ.溶液c所含溶质为 NaCl和KNO3 ,固体a为 114 g。
Ⅱ.对整个实验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AD 。
A.固体b是纯净物
B.溶液c、d中NaCl质量分数相等
C.溶液d中硝酸钾的质量小于氯化钠的质量
D.实验过程中硝酸钾溶液始终是不饱和溶液
12.(6分)(2023·贵州中考)水及溶液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生活中使用活性炭净化水,主要利用了活性炭的 吸附 性。
(2)水是常见的溶剂。“果蔬洗盐”是一种果蔬清洁剂,某“果蔬洗盐”的部分标签如图1所示,配料中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①取15 g“果蔬洗盐”放入1 kg 20 ℃的水中,加快溶解的方法是 搅拌 ,形成的溶液是NaCl的 不饱和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②“果蔬洗盐”溶液可除去果蔬上残留的酸性有害物质,若配制“果蔬洗盐”溶液过稀,会影响清洁效果,原因是 配制“果蔬洗盐”溶液过稀,其有效成分含量少,碱性弱,不能除尽果蔬上残留的酸性有害物质(合理即可) 。
(3)利用溶解性的差异,可提纯和分离混合物。
①分别将50 ℃时NaCl、NaHCO3、Na2CO3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NaCl>Na2CO3>NaHCO3 。
②除去NaCl样品中少量的Na2CO3,可用溶解→蒸发→过滤的方法,其中过滤要在40 ℃左右进行的原因是 40 ℃左右,碳酸钠的溶解度大,能减少碳酸钠的析出 。
13.(8分)为了探究相同条件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两组实验。(提示:本实验所用汽油与KMnO4、碘均不发生化学反应)
【探究一】KMnO4晶体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
根据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图示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图示 实验操作及现象
步骤1 振荡后静置: (1)A试管中晶体全部溶解,溶液呈 紫(紫红、红) 色;B试管中晶体不溶解,汽油不变色
步骤2 (2)将步骤1中A试管内溶液倒入B试管中,振荡后静置:B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为 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为紫红色,试管底部无固体残留 (2分)
【探究二】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
根据实验操作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操作图示 实验结论或解释
(3)由图2所示现象可知:碘 微 (选填“不”“微”或“易”)溶于水。 (4)图3所示试管中液体分层。上层紫红色溶液的名称是 碘的汽油溶液 。说明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 强 (选填“强”或“弱”)
【反思与应用】(5)①碘易溶于酒精。若【探究二】中汽油用酒精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液体 不分层 (选填“分层”或“不分层”)。
②“从稀碘水中提取碘”是“海带提碘”工艺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原理类似【探究二】中第二步操作。工业实际生产时使用其他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与水不互溶,碘在这种液体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
14.(3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粗锌测定某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取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于烧杯中,称量稀硫酸和烧杯的总质量;然后,向其中分两次加入粗锌(杂质不参加反应),生成气体的总质量为0.2 g。请计算: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设参加反应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98 2
x 0.2 g
= x=9.8 g
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9.8%。
答: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