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4:酸、碱、盐之间的转化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专项训练4:酸、碱、盐之间的转化
1.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混合反应后的容器中加入下列物质,不能发生反应的是(D)
A.稀硫酸 B.氯化铜溶液
C.氧化钙 D.铁粉
2.化学的特征之一是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因此研究物质的转化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B)
A.FeSO4→FeCl2
B.H2SO4→MgO
C.CaCO3→CaO
D.Zn→Cu
3.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D)
A.若乙为稀盐酸,则丙、丁中一定有盐
B.若乙为氢氧化钙,则丙、丁种一定有盐
C.若丁为水,则甲、乙中有一种可能是酸
D.若丙为硫酸铜,则甲和乙一定是酸和碱
4.取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固体分别置于两个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一次性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过量稀硫酸,用压强传感器测得两容器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曲线a表示Na2CO3与稀硫酸反应过程中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B.反应过程中两容器内溶液的pH均逐渐减小
C.反应结束后,两容器中H2SO4的质量相等,Na2SO4的质量也相等
D.反应结束后,向两容器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相等
5.(2024·贵州模拟)有以下两种铜盐: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在加热条件下能发生反应分解为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Cu2(OH)2CO32CuO+H2O↑+CO2↑;氢氧化铜[Cu(OH)2],在加热条件下能发生反应分解为氧化铜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u(OH)2CuO+H2O↑。将碱式碳酸铜和氢氧化铜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得到蓝绿色粉末,取a g粉末充分加热,用精密测量仪测得以下图像: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实验现象为蓝绿色粉末变黑
B.a的值为32
C.将装置中气体全部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生成的白色沉淀大于10 g
D.Cu2(OH)2CO3生成的CuO与Cu(OH)2生成的CuO的质量比为1∶2
6.某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钙、硫酸钠、氯化钡、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该固体粉末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
(2)白色沉淀C是 BaSO4 (填化学式)。
(3)原固体粉末一定含 Na2SO4、CaCO3 (填化学式)。
7.氢氧化钠是化工生产的重要原料,保存不妥易发生变质。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中发现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对其是否变质以及变质程度产生了兴趣。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
【猜想与假设】①没有变质;②部分变质;③全部变质。
【实验与结论】
方案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方案一 取该溶液2 mL于试管中,滴入少量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没有变质
方案二 首先取该溶液2 mL于试管中,滴入过量氯化钡溶液 溶液变浑浊 部分变质
静置,然后取上层清液放入试管中,滴入硫酸铜溶液 有蓝色沉淀产生
【评价与解释】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两种方案得出的不同结论进行了充分讨论,一致认为方案二科学合理,方案一有明显漏洞。你认为方案一的漏洞导致结论错误的原因是 滴入的稀盐酸过少,稀盐酸只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方案二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 将溶液中的碳酸钠除尽 ,向清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uSO4===Cu(OH)2↓+Na2SO4 。
【反思与整改】该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 2NaOH+CO2===Na2CO3+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因此需 密封 保存。
8.碳酸钠是生活中常用的盐,其水溶液呈碱性。某同学在完成“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后(如图),对所得溶液溶质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反思讨论】
猜想Ⅰ:溶质只有NaCl;
猜想Ⅱ:溶质有NaCl和 HCl ;
猜想Ⅲ:溶质有NaCl和Na2CO3。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并向试管中加入一小段镁条  无明显现象  猜想Ⅱ不正确
实验2: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C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猜想 Ⅲ  正确
【反思讨论】
(1)实验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l2+Na2CO3===CaCO3↓+2NaCl 。
(2)某同学认为只要实验2中有白色沉淀产生,不需要实验1就可以判断猜想Ⅱ不正确,其理由是 HCl和Na2CO3不能共存 。
(3)向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后的溶液中进行下列操作,其现象一定能证明碳酸钠过量的是 ab (填序号)。
a.加入少量酚酞溶液后,溶液呈红色
b.继续加入稀硫酸,产生气泡
c.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d.加入少量铁屑后无气泡产生专项训练4:酸、碱、盐之间的转化
1.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混合反应后的容器中加入下列物质,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
A.稀硫酸 B.氯化铜溶液
C.氧化钙 D.铁粉
2.化学的特征之一是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因此研究物质的转化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FeSO4→FeCl2
B.H2SO4→MgO
C.CaCO3→CaO
D.Zn→Cu
3.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若乙为稀盐酸,则丙、丁中一定有盐
B.若乙为氢氧化钙,则丙、丁种一定有盐
C.若丁为水,则甲、乙中有一种可能是酸
D.若丙为硫酸铜,则甲和乙一定是酸和碱
4.取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固体分别置于两个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一次性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过量稀硫酸,用压强传感器测得两容器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a表示Na2CO3与稀硫酸反应过程中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B.反应过程中两容器内溶液的pH均逐渐减小
C.反应结束后,两容器中H2SO4的质量相等,Na2SO4的质量也相等
D.反应结束后,向两容器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相等
5.(2024·贵州模拟)有以下两种铜盐: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在加热条件下能发生反应分解为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Cu2(OH)2CO32CuO+H2O↑+CO2↑;氢氧化铜[Cu(OH)2],在加热条件下能发生反应分解为氧化铜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u(OH)2CuO+H2O↑。将碱式碳酸铜和氢氧化铜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得到蓝绿色粉末,取a g粉末充分加热,用精密测量仪测得以下图像: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现象为蓝绿色粉末变黑
B.a的值为32
C.将装置中气体全部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生成的白色沉淀大于10 g
D.Cu2(OH)2CO3生成的CuO与Cu(OH)2生成的CuO的质量比为1∶2
6.某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钙、硫酸钠、氯化钡、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该固体粉末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 。
(2)白色沉淀C是 (填化学式)。
(3)原固体粉末一定含 (填化学式)。
7.氢氧化钠是化工生产的重要原料,保存不妥易发生变质。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中发现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对其是否变质以及变质程度产生了兴趣。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
【猜想与假设】①没有变质;②部分变质;③全部变质。
【实验与结论】
方案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方案一 取该溶液2 mL于试管中,滴入少量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没有变质
方案二 首先取该溶液2 mL于试管中,滴入过量氯化钡溶液 溶液变浑浊 部分变质
静置,然后取上层清液放入试管中,滴入硫酸铜溶液 有蓝色沉淀产生
【评价与解释】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两种方案得出的不同结论进行了充分讨论,一致认为方案二科学合理,方案一有明显漏洞。你认为方案一的漏洞导致结论错误的原因是 ;方案二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 ,向清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思与整改】该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因此需 保存。
8.碳酸钠是生活中常用的盐,其水溶液呈碱性。某同学在完成“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后(如图),对所得溶液溶质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反思讨论】
猜想Ⅰ:溶质只有NaCl;
猜想Ⅱ:溶质有NaCl和 ;
猜想Ⅲ:溶质有NaCl和Na2CO3。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并向试管中加入一小段镁条 猜想Ⅱ不正确
实验2: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C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猜想 正确
【反思讨论】
(1)实验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某同学认为只要实验2中有白色沉淀产生,不需要实验1就可以判断猜想Ⅱ不正确,其理由是 。
(3)向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后的溶液中进行下列操作,其现象一定能证明碳酸钠过量的是 (填序号)。
a.加入少量酚酞溶液后,溶液呈红色
b.继续加入稀硫酸,产生气泡
c.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d.加入少量铁屑后无气泡产生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Unit 6 Work quietly!(知识清单+考点精讲) 2024-2025五年级下册英语 人教PEP版(原卷版+解析版)

下一篇:甘肃省兰州树人中学2024-2025上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数学试卷(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