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8 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
1.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反应进行情况的是(C)
A.氢氧化铜和稀盐酸
B.氧化铁和稀硫酸
C.烧碱溶液和盐酸
D.铁和稀盐酸
2.下列物质不能与稀H2SO4发生化学反应的是(D)
A.CaO B.NaOH溶液
C.CaCO3溶液 D.Cu
3.下表记录了物质X的溶液分别加入另外三种物质的溶液中产生的现象,则物质X的化学式可能是(C)
项目 氢氧化钠 碳酸钠 石蕊
物质X 无明显现象 产生气泡 溶液变红
A.Ca(OH)2 B.CuSO4
C.HCl D.NaCl
4.如图表示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A.若X是稀硫酸,a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
B.若X是稀硫酸,b可能是氧化物
C.若X是稀盐酸,c不可能是单质
D.若X是稀盐酸,d不可能是单质
5.(2023·枣庄中考)实验室中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下列选用的物质不能将它们鉴别出来的是(D)
A.紫色石蕊试液 B.镁条
C.氧化铜 D.硫酸钠溶液
6.(2023·陕西中考A卷)化学学习小组同学在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A中看到的现象是 锌片表面有气泡冒出,锌片逐渐减少 。
(2)反应后溶液颜色为黄色的是 B (填字母)。
(3)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2HCl===2NaCl+H2O+CO2↑ 。
(4)探究实验结束后,用长滴管吸取C中的溶液逐滴加入B中,开始无沉淀生成,后生成红褐色沉淀。则下列分析推理合理的是 ①③ (填序号)。
①长滴管中吸取的C中溶液为红色
②滴加前,B中有固体剩余
③滴加后,B中溶液pH变大
7.(2023·广州中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1)向少量Fe(OH)3沉淀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 固体溶解(或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可判断发生了反应。
(2)向Ca(OH)2溶液中通入CO2,观察到 溶液变浑浊 ,可判断发生了反应。
(3)向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两位同学欲获取反应发生的证据。
①甲同学向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钙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足量,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证明溶液中 氢氧化钙消失了 ,可判断Ca(OH)2与HCl发生了反应。
②乙同学将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混合,然后检验了混合液中含有Ca2+和Cl-,他据此认为Ca(OH)2与HCl发生了反应,且生成了CaCl2。你认为乙同学是否找到了反应发生的证据 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没有找到反应发生的证据,因为氢氧化钙溶液中有钙离子、盐酸中有氯离子,混合后不反应也会存在钙离子和氯离子 。
(4)如图a所示,向NaOH稀溶液中缓缓通入HCl气体,测定该过程中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b。(溶液体积、温度的变化可忽略)
①分析A→B段变化,其他条件相同,导电能力:OH- > (填“>”“<”或“=”)Cl-。
②分析B→C段变化,溶液的导电能力除了与离子种类有关,还与 离子的浓度 有关。
8.(2023·武威中考)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实验过程与分析】
项目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 氢氧化钠能与紫色石蕊反应 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 氢氧化钠不能与盐酸反应
(1)实验一的现象: 溶液变为蓝色 。
(2)实验二的现象: 产生蓝色沉淀 。
【实验反思与拓展】(3)实验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OH+CuSO4===Cu(OH)2↓+Na2SO4 。
(4)某同学认为实验三的结论不正确,他改进了该实验方案: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并振荡,再滴入稀盐酸,观察到溶液由 红 色变为无色,由此可知氢氧化钠与稀盐酸确实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 。
(5)由实验三联想到把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也没有明显现象,那么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 (本实验中忽略CO2溶于水)
①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当观察到 气球膨胀 现象时,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②乙同学重新设计实验:取NaOH溶液于试管中,通入少量CO2,然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 足量稀盐酸(或CaCl2或BaCl2等) 溶液,当观察到 有气泡产生(或有白色沉淀) 现象时,也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9.(2024·广元中考)实验室有两瓶试剂,分别为待测液A、待测液B,已知一瓶是稀盐酸或稀硫酸,另一瓶是NaOH溶液或Ca(OH)2溶液。同学们对待测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小芳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A滴于pH试纸上,测出待测液A的pH约为3,则待测液A是① 酸 (填“酸”或“碱”)溶液。为进一步确定溶液中溶质成分,小芳又做了四组实验。请你帮助她完善表格并分析:
实验序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所加试剂 锌粒 BaCl2 溶液 紫色石 蕊溶液 Na2CO3 溶液
现象 待测 液A ②产生 气泡 产生白 色沉淀 变红 产生气泡
待测 液B 无明显 现象 产生白 色沉淀 变蓝 无明显 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测出待测液A是③ H2SO4 (填化学式)溶液。以上四组实验中,只根据其中一组的实验现象即可证明待测液B为NaOH溶液的是④ 实验四 (填实验序号)。
【质疑讨论】小强对实验二中待测液B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提出疑问,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待测液B已变质,写出待测液B变质的化学方程式⑤ CO2+2NaOH===Na2CO3+H2O 。
【提出问题】NaOH溶液变质后,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NaOH、Na2CO3;猜想二:⑥ Na2CO3 。
【设计实验】小强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帮助他完善表格,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方案及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少量变质后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一成立
步骤二:取少量步骤一中的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⑦ 2~3滴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反思拓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表中步骤二还可以用下列⑧ ab (填字母代号)方案代替,产生其他的现象后,也能得到相同的结论。
a.滴加CuCl2溶液
b.滴加MgSO4溶液
c.通入CO2
10.(2024·龙东中考)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探究1】
(1)实验A中酚酞的作用是 作指示剂,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
(2)实验B中气球的变化情况是 变大 ,理由是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消耗,装置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 (用文字表述)。
(3)实验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Ca(OH)2===CaCO3↓+2NaOH 。
【实验探究2】
(4)实验结束后,将A、B、C三个实验的滤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D中,发现烧杯底部产生白色沉淀,上层清液呈红色。
提出问题:烧杯上层清液中含有哪些溶质(指示剂除外)
猜想与假设:小芳:NaCl、NaOH;小莉:NaCl、NaOH、Ca(OH)2;小明: NaCl、NaOH、Na2CO3 。
进行实验:为了验证小明的猜想,同学们设计以下实验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探究过程。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同学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Ca(OH)2溶液 产生白 色沉淀 小明的猜想成立
乙同学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小明的猜想不成立
反思与交流:你认为乙同学的结论是否正确 否 (填“是”或“否”),理由是 少量的稀盐酸可能被氢氧化钠完全消耗,未与碳酸钠反应 。 实验活动8 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
1.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反应进行情况的是( )
A.氢氧化铜和稀盐酸
B.氧化铁和稀硫酸
C.烧碱溶液和盐酸
D.铁和稀盐酸
2.下列物质不能与稀H2SO4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CaO B.NaOH溶液
C.CaCO3溶液 D.Cu
3.下表记录了物质X的溶液分别加入另外三种物质的溶液中产生的现象,则物质X的化学式可能是( )
项目 氢氧化钠 碳酸钠 石蕊
物质X 无明显现象 产生气泡 溶液变红
A.Ca(OH)2 B.CuSO4
C.HCl D.NaCl
4.如图表示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X是稀硫酸,a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
B.若X是稀硫酸,b可能是氧化物
C.若X是稀盐酸,c不可能是单质
D.若X是稀盐酸,d不可能是单质
5.(2023·枣庄中考)实验室中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下列选用的物质不能将它们鉴别出来的是( )
A.紫色石蕊试液 B.镁条
C.氧化铜 D.硫酸钠溶液
6.(2023·陕西中考A卷)化学学习小组同学在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A中看到的现象是 。
(2)反应后溶液颜色为黄色的是 (填字母)。
(3)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探究实验结束后,用长滴管吸取C中的溶液逐滴加入B中,开始无沉淀生成,后生成红褐色沉淀。则下列分析推理合理的是 (填序号)。
①长滴管中吸取的C中溶液为红色
②滴加前,B中有固体剩余
③滴加后,B中溶液pH变大
7.(2023·广州中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1)向少量Fe(OH)3沉淀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 ,可判断发生了反应。
(2)向Ca(OH)2溶液中通入CO2,观察到 ,可判断发生了反应。
(3)向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两位同学欲获取反应发生的证据。
①甲同学向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钙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足量,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证明溶液中 ,可判断Ca(OH)2与HCl发生了反应。
②乙同学将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混合,然后检验了混合液中含有Ca2+和Cl-,他据此认为Ca(OH)2与HCl发生了反应,且生成了CaCl2。你认为乙同学是否找到了反应发生的证据 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
(4)如图a所示,向NaOH稀溶液中缓缓通入HCl气体,测定该过程中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b。(溶液体积、温度的变化可忽略)
①分析A→B段变化,其他条件相同,导电能力:OH- (填“>”“<”或“=”)Cl-。
②分析B→C段变化,溶液的导电能力除了与离子种类有关,还与 有关。
8.(2023·武威中考)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实验过程与分析】
项目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 氢氧化钠能与紫色石蕊反应 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 氢氧化钠不能与盐酸反应
(1)实验一的现象: 。
(2)实验二的现象: 。
【实验反思与拓展】(3)实验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某同学认为实验三的结论不正确,他改进了该实验方案: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并振荡,再滴入稀盐酸,观察到溶液由 色变为无色,由此可知氢氧化钠与稀盐酸确实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由实验三联想到把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也没有明显现象,那么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 (本实验中忽略CO2溶于水)
①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当观察到 现象时,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②乙同学重新设计实验:取NaOH溶液于试管中,通入少量CO2,然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 溶液,当观察到 现象时,也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9.(2024·广元中考)实验室有两瓶试剂,分别为待测液A、待测液B,已知一瓶是稀盐酸或稀硫酸,另一瓶是NaOH溶液或Ca(OH)2溶液。同学们对待测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小芳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A滴于pH试纸上,测出待测液A的pH约为3,则待测液A是① (填“酸”或“碱”)溶液。为进一步确定溶液中溶质成分,小芳又做了四组实验。请你帮助她完善表格并分析:
实验序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所加试剂 锌粒 BaCl2 溶液 紫色石 蕊溶液 Na2CO3 溶液
现象 待测 液A ② 产生白 色沉淀 变红 产生气泡
待测 液B 无明显 现象 产生白 色沉淀 变蓝 无明显 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测出待测液A是③ (填化学式)溶液。以上四组实验中,只根据其中一组的实验现象即可证明待测液B为NaOH溶液的是④ (填实验序号)。
【质疑讨论】小强对实验二中待测液B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提出疑问,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待测液B已变质,写出待测液B变质的化学方程式⑤ 。
【提出问题】NaOH溶液变质后,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NaOH、Na2CO3;猜想二:⑥ 。
【设计实验】小强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帮助他完善表格,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方案及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少量变质后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一成立
步骤二:取少量步骤一中的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⑦ 溶液变红
【反思拓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表中步骤二还可以用下列⑧ (填字母代号)方案代替,产生其他的现象后,也能得到相同的结论。
a.滴加CuCl2溶液
b.滴加MgSO4溶液
c.通入CO2
10.(2024·龙东中考)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探究1】
(1)实验A中酚酞的作用是 。
(2)实验B中气球的变化情况是 ,理由是 (用文字表述)。
(3)实验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探究2】
(4)实验结束后,将A、B、C三个实验的滤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D中,发现烧杯底部产生白色沉淀,上层清液呈红色。
提出问题:烧杯上层清液中含有哪些溶质(指示剂除外)
猜想与假设:小芳:NaCl、NaOH;小莉:NaCl、NaOH、Ca(OH)2;小明: 。
进行实验:为了验证小明的猜想,同学们设计以下实验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探究过程。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同学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Ca(OH)2溶液 小明的猜想成立
乙同学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小明的猜想不成立
反思与交流:你认为乙同学的结论是否正确 (填“是”或“否”),理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