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二 光学第二讲 光现象第2节 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答案)2025年贵州省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2025年贵州省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教材系统复习-模块二 光学
第二讲 光现象
第2节 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6年3考)
考点梳理
平面镜成像
1.特点: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像与物体关于镜面 );平面镜成 的 像.简记为正立、等大、对称、虚像.
2.原理:光的反射.
3.实像和虚像
(1)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一般是 的.
(2)虚像: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像, 用光屏承接,一般是正立的.
4.平面镜的应用:穿衣镜、潜望镜.
5.凸面镜与凹面镜
(1)凸面镜:对光有 作用,起到扩大视野的作用.
(2)凹面镜:对光有 作用,起到会聚光的作用.
【即时训练】
同学们每天早晨起来洗漱时要通过平面镜观察自己的面容,我们在平面镜中的像是 (填“实像”或“虚像”);当我们面镜时,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重难点突破
平面镜成像作图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的步骤
(1)选取物体(像)上的特殊点.
(2)找出像、物的特殊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
(3)用虚线连接特殊点与其对应的对称点,并标注垂直符号.
(4)用虚(实)线连接对称点即为像(物体).
2.画平面镜的步骤
(1)将像与物的对应点连线(虚线).
(2)作出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即为平面镜的位置.
(3)用短斜线标出平面镜的非反射面.
注:①像、物关于镜面对称;②物体为实线,虚像、像物连线的辅助线用虚线.
【针对训练】平面镜成像作图
1.(宿迁中考)在图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2.(日照中考)如图所示,物体AO放置在水平面上,A′O是AO在平面镜中的像,且A′O垂直于AO.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镜面与水平面夹角的大小.
3.(安顺中考)在图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点光源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过A点的光路图.
实验突破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
2.实验装置图
3.实验器材分析
(1)刻度尺(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2)选用两支外形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与像的 关系).
(3)选择较薄透明玻璃板的原因(透明: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薄:避免出现两个像).
(4)光屏(判断所成像的虚实).
(5)方格纸或白纸(用于测量物到玻璃板的距离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4.物理研究方法
实验中用未点燃的蜡烛代替 ,这种物理研究方法称为 法.
5.实验操作分析
(1)为了便于观察,本实验应选择在 的环境中进行.
(2)实验时将玻璃板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以确保像和物能完全重合.
(3)实验中,代替像的蜡烛 点燃.
(4)观察时眼睛的位置
图1 图2
①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时,眼睛应从点燃蜡烛的同侧透过玻璃板观察,如图1;
②探究像的虚实时,眼睛应从光屏的同侧直接观察光屏,无需透过玻璃板,如图2.
6.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
7.交流与反思
(1)透过玻璃板观察到两个像的原因:玻璃板太厚,前后表面各成一个像.
(2)测得的像和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不相等的原因:①移动未点燃的蜡烛时没有与像完全重合;②玻璃板太厚;③测量距离时存在误差.
(3)多次改变蜡烛的位置进行实验的目的: .
【母题】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实验中,小强同学利用如图1的器材进行实验,其中AB是完全相同的两支蜡烛.
图1 图2
◆基础练
(1)实验中选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原因:玻璃板能成像,且具有透光性,从而便于确定 .
(2)实验应选择外形 (填“相同”或“不相同”)的两支蜡烛A和B,目的是为了确定 (填“像的位置”或“像和物的大小关系”).还需要增加的器材是 和火柴.
(3)移去蜡烛B,将光屏放在蜡烛的像的位置, (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光屏上均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
(4)小强在白纸上记录了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将蜡烛A与B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如图2所示).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记录在下表中:
①分析数据可得,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 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
次数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1 5 5 相等
2 8 8 相等
3 12 12 相等
②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填“无关”或“有关”);
③由图2可初步得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 .
◆提升练
(5)将蜡烛A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他观察发现:玻璃板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3所示的甲、乙、丙三幅图中, 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甲 乙 丙
图3
演练提升
平面镜成像作图(6年1考)
1.请在图中画出三角形ABC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6年2考)
2.如图1所示,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和一块厚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图1 甲 乙
图2
图3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可以确定像的 .实验中有同学从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其原因可能是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发生了光的 .改善“重影”问题的办法是 .解决问题后,移动点燃的蜡烛,多次测量并分析得出结论.
(2)小明发现上述实验中难于准确测量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且未用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多次实验,就得出了像与物大小的关系,于是他换用一些完全相同的木块进行实验.
①如图2甲所示,将一组木块置于玻璃板前,改变该组木块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每次像和物的位置,如图2乙所示.根据对应顶点就能准确测出相应的距离,再将白纸沿
(填“EF”或“GH”)对折,若像和物的对应顶点都 ,则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具有对称性;
②如图3所示,用叠加的方法改变物的大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分析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 .
木块的位置 保持不变
物的大小(玻璃板前木块的个数/个) 1 2 3
像的大小(玻璃板后木块的个数/个) 1 2 3
(3)某小组在较暗的环境中实验时,发现木块的像较暗、不易辨识,联系日常照镜子的经验,解决方法是 (填“照亮木块的像”或“照亮木块”).
2025年贵州省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教材系统复习-模块二 光学
第二讲 光现象
第2节 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6年3考)
考点梳理
平面镜成像
1.特点: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简记为正立、等大、对称、虚像.
2.原理:光的反射.
3.实像和虚像
(1)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一般是倒立的.
(2)虚像: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像,不能用光屏承接,一般是正立的.
4.平面镜的应用:穿衣镜、潜望镜.
5.凸面镜与凹面镜
(1)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起到扩大视野的作用.
(2)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起到会聚光的作用.
【即时训练】
同学们每天早晨起来洗漱时要通过平面镜观察自己的面容,我们在平面镜中的像是虚像(填“实像”或“虚像”);当我们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重难点突破
平面镜成像作图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的步骤
(1)选取物体(像)上的特殊点.
(2)找出像、物的特殊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
(3)用虚线连接特殊点与其对应的对称点,并标注垂直符号.
(4)用虚(实)线连接对称点即为像(物体).
2.画平面镜的步骤
(1)将像与物的对应点连线(虚线).
(2)作出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即为平面镜的位置.
(3)用短斜线标出平面镜的非反射面.
注:①像、物关于镜面对称;②物体为实线,虚像、像物连线的辅助线用虚线.
【针对训练】平面镜成像作图
1.(宿迁中考)在图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如图所示:
2.(日照中考)如图所示,物体AO放置在水平面上,A′O是AO在平面镜中的像,且A′O垂直于AO.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镜面与水平面夹角的大小.
如图所示:
3.(安顺中考)在图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点光源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过A点的光路图.
如图所示:
实验突破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
2.实验装置图
3.实验器材分析
(1)刻度尺(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2)选用两支外形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
(3)选择较薄透明玻璃板的原因(透明: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薄:避免出现两个像).
(4)光屏(判断所成像的虚实).
(5)方格纸或白纸(用于测量物到玻璃板的距离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4.物理研究方法
实验中用未点燃的蜡烛代替点燃蜡烛的像,这种物理研究方法称为等效替代法.
5.实验操作分析
(1)为了便于观察,本实验应选择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2)实验时将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以确保像和物能完全重合.
(3)实验中,代替像的蜡烛不需要点燃.
(4)观察时眼睛的位置
图1 图2
①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时,眼睛应从点燃蜡烛的同侧透过玻璃板观察,如图1;
②探究像的虚实时,眼睛应从光屏的同侧直接观察光屏,无需透过玻璃板,如图2.
6.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
7.交流与反思
(1)透过玻璃板观察到两个像的原因:玻璃板太厚,前后表面各成一个像.
(2)测得的像和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不相等的原因:①移动未点燃的蜡烛时没有与像完全重合;②玻璃板太厚;③测量距离时存在误差.
(3)多次改变蜡烛的位置进行实验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母题】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实验中,小强同学利用如图1的器材进行实验,其中AB是完全相同的两支蜡烛.
图1 图2
◆基础练
(1)实验中选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原因:玻璃板能成像,且具有透光性,从而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实验应选择外形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的两支蜡烛A和B,目的是为了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填“像的位置”或“像和物的大小关系”).还需要增加的器材是刻度尺和火柴.
(3)移去蜡烛B,将光屏放在蜡烛的像的位置,不透过(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光屏上均不能(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4)小强在白纸上记录了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将蜡烛A与B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如图2所示).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记录在下表中:
①分析数据可得,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次数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1 5 5 相等
2 8 8 相等
3 12 12 相等
②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填“无关”或“有关”);
③由图2可初步得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提升练
(5)将蜡烛A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他观察发现:玻璃板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3所示的甲、乙、丙三幅图中,丙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甲 乙 丙
图3
演练提升
平面镜成像作图(6年1考)
1.请在图中画出三角形ABC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
如图所示: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6年2考)
2.如图1所示,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和一块厚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图1 甲 乙
图2
图3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实验中有同学从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其原因可能是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发生了光的反射.改善“重影”问题的办法是用较薄的玻璃板.解决问题后,移动点燃的蜡烛,多次测量并分析得出结论.
(2)小明发现上述实验中难于准确测量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且未用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多次实验,就得出了像与物大小的关系,于是他换用一些完全相同的木块进行实验.
①如图2甲所示,将一组木块置于玻璃板前,改变该组木块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每次像和物的位置,如图2乙所示.根据对应顶点就能准确测出相应的距离,再将白纸沿
GH(填“EF”或“GH”)对折,若像和物的对应顶点都重合,则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具有对称性;
②如图3所示,用叠加的方法改变物的大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分析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木块的位置 保持不变
物的大小(玻璃板前木块的个数/个) 1 2 3
像的大小(玻璃板后木块的个数/个) 1 2 3
(3)某小组在较暗的环境中实验时,发现木块的像较暗、不易辨识,联系日常照镜子的经验,解决方法是照亮木块(填“照亮木块的像”或“照亮木块”).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5届高三二轮复习 中档题定时训练集锦二 (原卷版+解析版)

下一篇:2025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核心小专题 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