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答案)

2024-2025学年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42分。
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对量子点的发现有突出贡献的科研工作者。量子点是指尺寸在纳米量级通常的半导体晶体,其中铜铟硫量子点被广泛用于光电探测、发光二极管以及光电化学电池领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制备过程中得到的量子点溶液能够产生丁达尔效应
B. 可利用射线衍射技术解析量子点的晶体结构
C. 已知的原子序数为,可推知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
D. 基态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
2.下列反应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 碳和浓反应:
B. 的催化氧化反应:
C. 酸性氢氧燃料电池的正极反应为:
D. 向溶液中通入足量:
3.用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和所含的原子数相同
B. 质量相同的和所含的分子数相同
C. 电解粗铜精炼铜,通过电路的电子数为时,阳极有转化为
D. 标准状况下,乙炔中键数为,键数为
4.下列物质混合后,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溶液增大的是
A. 向酸性溶液中加入溶液,紫色褪去
B. 向溶液中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C. 向溶液中先通入,后通入,产生白色沉淀
D. 向饱和溶液中先通入,后通入,产生白色沉淀
5.镍二硫烯配合物基元的材料因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和导电性而应用于电池领域。一种基于镍二硫烯配合物的单体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单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属于区元素 B. 与形成配位键时,提供孤电子对
C. 组成元素中电负性最大的是 D. 醛基中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
6.一定温度下,在的恒容密闭容器中,“甲烷重整”反应的原理流程如下:
已知:时,“甲烷重整”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原理流程中,物质可能是,的模型为四面体形
B. 若增大的值,则的平衡转化率降低
C. ,向容器中投入和各,达平衡时的转化率为,则该温度下“甲烷重整”反应的平衡常数约为
D. ,若容器中、,则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7.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验证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B.验证牺牲阳极法
C.制备并收集 D.铁件镀铜
A. B. C. D.
8.我国学者研制了一种锌基电极,与涂覆氢氧化镍的镍基电极组成可充电电池,其示意图如下。放电时,转化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放电时,正极反应为:
B. 放电时,若外电路有电子转移,则有向正极迁移
C. 充电时,为外接电源负极
D. 充电时,阴极反应为:
9.,丁二烯和以物质的量之比为发生加成反应分两步:第一步进攻,丁二烯生成中间体溴正离子;第二步进攻中间体完成,加成或,加成。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从中间体到产物,无论从产物稳定性还是反应速率的角度均有利于产物
B. 第一步的反应速率比第二步慢,中间体的存在时间极短
C. 该加成反应的反应热为,反应过程中有键的断裂和生成
D. 升高温度,,丁二烯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10.正戊烷异构化为异戊烷是油品升级的一项重要技术。在恒容、合适催化剂和一定压强下,正戊烷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
名称 熔点 沸点 燃烧热
正戊烷
异戊烷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时,正戊烷异构化成异戊烷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B. 时,随温度升高,正戊烷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原因可能是异戊烷气化离开体系,产物浓度降低,平衡正向移动
C. 时,正戊烷异构化反应的平衡常数为,且体系压强从升高到,正戊烷的平衡转化率基本不变
D. 时,随温度升高,正戊烷异构化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11.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过程Ⅰ发生有生成
B. 合成时,参加反应的和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C. 中的含氧官能团有种
D. 在酸性条件下充分水解能生成和
12.降低硫含量是裂化汽油精制处理的关键。技术使用作脱硫吸附剂脱除噻吩中硫原子的过程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过程涉及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断裂
B. 过程通入的主要目的是将转化为和
C. 过程中参加反应的和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D. 过程通入的主要目的是使脱硫吸附剂再生
13.一定温度下,向含一定浓度金属离子代表、和的溶液中通气体至饱和为时,相应的金属硫化物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的与关系如下图。已知:当溶液中的浓度小于时认为该离子沉淀完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点所示溶液中,
B. 该温度下,
C. 点所示溶液中,可发生反应
D. 、浓度均为的混合溶液,通入并调控可实现分离
14.兴趣小组为探究在溶液中显黄色的原因,进行如下实验。
序号 操作 试剂 试剂 现象
蒸馏水 溶液为黄色
盐酸 溶液为浅黄色
蒸馏水 溶液为浅黄色
硝酸 溶液接近无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中的溶液颜色比中的浅,主要是因为的水解平衡逆向移动
B. 由可知,溶液显浅黄色与水解有关
C. 由以上实验可推知,溶液显黄色与水解、存在均有关
D. 由以上实验可推知,导致溶液均为浅黄色的原因相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8分。
15.超分子指多个分子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聚集体,超分子内部分子通过非共价键相结合。冠醚是大环多醚类物质的总称,能与阳离子作用,并随环大小不同对阳离子具有选择性作用,下图为常见的三种冠醚结构。
已知:与冠醚结合能力强,使钾盐在该液体冠醚中溶解性好。
下列冠醚中原子的基态或激发态价电子中,能量由低到高排列的正确顺序为___________。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与两元素的部分电离能如下表所示。
元素 电离能
比较两元素的、可知,气态再失去个电子比气态再失去个电子更难,请从原子结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____。
具有强氧化性,但其水溶液对环己烯的氧化效果很差。若将环己烯溶于冠醚再加入,氧化效果大幅度提升,原因是__________。
分子结构如下图所示能与冠醚形成一种分子梭结构,其中的杂化类型为__________,该分子梭可以通过加入酸或碱使冠醚在位点和位点之间来回移动。加酸冠醚移动到位点,冠醚与位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为__________。填选项
静电作用 离子键 共价键 氢键
与冠醚结合能力强,有独特的电性、磁性。
的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为__________。
晶体结构如图所示,每个小正八面体的顶点均为原子,该立方晶胞中与最近且等距的的数目为__________,该晶体密度为,则该晶胞的棱长为__________。,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16.一世纪初,以和为原料的工业合成氨方法研制成功。其反应为:
压强对合成氨有较大影响。下图为不同压强下,以物质的量分数、进料组成,反应达平衡时与温度的计算结果。
判断压强:__________填“”或“”,简述理由:__________。
在、时,氮气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
合成氨原料气中存在不参与反应的时会影响的平衡含量。在时,以物质的量分数、、进料组成。反应达平衡时与温度的计算结果与组成相比有一定变化,在上图中用虚线画出相应曲线__________。
二合成氨厂的废水中氮元素以、和的形式存在,下面是两种电化学除氨氮的方法。
方法一:电化学氧化法
研究表明,当以碳材料为阴极,可在阴极生成,进一步生成氧化性更强的将水中氨氮氧化为。
写出的电子式__________。
写出去除氨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
阴极区加入可进一步提高氨氮的去除率,结合图示解释的作用__________。
方法二:电化学沉淀法
已知:常温下、和的溶度积如下
物质
溶度积
用溶液模拟氨氮废水,电解沉淀原理如左下图,调节溶液初始,氨氮的去除率和溶液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右下图。
用化学用语表示磷酸铵镁沉淀的原理:,__________。
反应以后,氨氮的去除率随时间的延长反而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17.螺环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功能,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Ⅰ

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
中含有的官能团是__________。
酸性环境下电化学氧化法可实现的一步合成,阳极区涉及到的反应有:

__________,可循环利用。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试剂的分子式为,其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
分子中含有一个六元环和一个五元环。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
关于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含有手性碳原子
能发生消去反应
在加热和催化条件下,不能被氧化
存在含苯环和碳碳三键的同分异构体
、中均含有“”,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
18.钒被称为钢铁行业的“维生素”。从某钒矿石焙砂中提取钒的主要流程如下:
已知:
滤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有、、、等;
“萃取”过程可表示为有机相有机相。
“浸钒”时,为加快浸出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写出条即可。
“浸钒”过程中,焙砂中的与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还原”过程中,铁粉发生的反应有、和如下反应,补全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萃取”前,若不用石灰乳先中和,萃取效果不好,原因是__________。
写出“煅烧”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用以下方法测量“浸钒”过程中钒的浸出率。从滤液中取出,用蒸馏水稀释至
,加入适量过硫酸铵,加热,将滤液中可能存在的氧化为,继续加热煮沸,除去过量的过硫酸铵。冷却后加入滴指示剂,用的标准溶液将滴定为,共消耗溶液。
已知:所取钒矿石焙砂中钒元素的质量为;所得滤液的总体积为;
滴指示剂消耗溶液。
用上述方法测得“浸钒”过程中钒的浸出率为__________。
若不除去过量的过硫酸铵,钒浸出率的测定结果将__________填“偏高”“不变”或“偏低”。
19.实验小组探究金属银与碘水的反应。
已知时:
碘水中、。
次碘酸不稳定,室温下部分分解为碘酸。
;在浓溶液中可以无色形式存在;
将碘水溶于蒸馏水加入盛有银粉的试管中,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 Ⅰ 现象
现象:棕黄色溶液迅速变为无色,粉表面略变暗,未见其他明显现象,溶液。现象:滴加淀粉溶液,未见明显变化;继续滴加稀,溶液仍未见明显变化。
碘水中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针对实验Ⅰ现象“棕黄色溶液迅速变为无色”的原因,实验小组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银粉与氢碘酸发生反应__________填化学方程式生成碘化银,使碘单质减少;
假设:银粉与碘单质直接化合生成碘化银,使碘单质减少;
假设:银粉与氢碘酸及共同作用生成碘化银,使碘单质减少。
实验小组结合资料分析并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结合数据和实验现象判断假设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主要原因。
通过实验证实银粉表面生成了:取表面变暗的银粉,加入一定量浓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加蒸馏水稀释,出现黄色浑浊。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出现黄色浑浊的原因:__________。
资料表明假设成立。
实验小组针对假设,在实验Ⅰ的基础上设计了实验Ⅱ和实验Ⅲ:
实验Ⅱ:取一定量碘水,加入,充分振荡后分液,取上层清液,加入淀粉溶液,未见明显变化;加入稀硫酸后溶液变蓝。
实验Ⅲ:向实验Ⅰ最后所得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填试剂,溶液立即变蓝。
综合实验Ⅰ、实验Ⅱ、实验Ⅲ,可以证实假设分析实验Ⅱ的作用是__________。
反思:实验小组认为,本实验与碘水反应的过程中,的生成促进了体系中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进行电化学实验证实。
步骤如下图所示组装装置并加入试剂,电流计指针略向左偏转。
步骤向右侧烧杯中加入__________,指针向左偏转幅度增大。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四周期第族 气态再失去个电子需要破坏半充满状态,半充满状态比较稳定,需要更多的能量 环己烯与水互不相溶,高锰酸钾与环己烯不易接触,加入冠醚后,环己烯在冠醚中溶解度好,同时高锰酸根离子随钾离子进入冠醚溶液,高锰酸根离子不与冠醚结合,游离的高锰酸根离子与环己烯充分接触,反应活性高,反应速率快



16.合成氨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少的反应,在一定温度下,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加;
催化作用
; 反应后,随着溶液中和的增大,会形成或沉淀,同时,碱性条件下生成的沉淀会部分转化为或沉淀,释放铵根离子,促使溶液中氨氮的去除率下降。

17.取代反应
碳氯键或氯原子、羧基

18.搅拌合理给分
若不用石灰乳中和,溶液中较大,不利于平衡有机相有机相正向移动,对萃取效果不好
;偏高

19.
不是 与浓溶液中的可发生反应,加蒸馏水后,使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商大于平衡常数,平衡左移,析出沉淀;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实验Ⅱ的作用:证明碘水中存在的、、等微粒在作用下能够生成足以使淀粉溶液变蓝的,结合实验 Ⅲ可以说明实验Ⅰ最后所得溶液没有变蓝是Ⅰ被消耗过多所致

第1页,共1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5年广东省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电磁学检测卷(一)(答案)

下一篇:2025年广东省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力学检测卷(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