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分。
1.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B. 教室门框的高度约为
C. 中学生脉搏每分钟约次 D. 扬州冬季最低气温约为
2.微信有“声音锁”功能。如图所示,主人只要对着手机屏幕读出上面显示的一串数字,微信就能自动解锁登录,但其他人读出这串数字,微信则无法解锁。“声音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声速
3.在地震救援中,热成像仪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应用中与此原理相同的是( )
A. 声呐 B. 电视遥控器 C. 验钞机 D. 超声波碎结石
4.圭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仪器。如图所示,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南北方向水平放置于地面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观察表的影子长短来读出时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圭表计时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B. 当表的影子最短时,此时是当地的正午
C. 当表的影子逐渐变长时,应是当地的下午
D. 当表的影子逐渐变短时,应是当地的下午
5.戴眼镜的小丽同学发现眼镜会起“雾”,下列现象所对应的物态变化,与其相同的是( )
A. 冰雪消融 B. 霜的形成
C. 露珠的形成 D. 浓雾消散
6.关于词中所蕴含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中“明月”比天上“明月”小
B.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阴晴圆缺的月亮不是光源
C.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清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D.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远隔千里的人也能共赏明月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7.将一长方形玻璃砖沿对角线切开,并分开一段距离放置,所图所示。四条光线沿图示位置入射,能得到右边出射光线的只可能是( )
A. 光线
B. 光线
C. 光线
D. 光线
8.夜晚,小林在明亮的房间里通过一面玻璃窗户看到了自己的像,而在晴朗的白天却看不见。对于此现象,他做出如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夜晚和白天,人都可以通过这面玻璃成像
B. 射向这面玻璃的光,夜晚发生镜面反射,白天发生漫反射
C. 白天,人通过这面玻璃成的像更小
D. 白天室外较强的光线进入眼睛,使室内反射所成的像显得暗淡
9.唐朝诗人孟郊在登科后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如图所示,是诗人骑马赏花的情景,若说诗人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路面
B. 路边的百花
C. 身后的房屋
D. 诗人的马
10.如图所示的两条逐渐靠拢的光线和未相交前照到某光学器材上将改变传播方向,能使这两条光线改变传播方向且仍然能够相交的光学器材可能是( )
凸透镜 凹透镜 平面镜
A. 仅有 B. 仅有、 C. 仅有、 D. 、、
11.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两车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车速度是乙车速度的倍
B. 经过,甲、乙两车相距
C. 经过,甲、乙两车相距
D. ,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12.小华同学用手机在公园中对同一棵腊梅拍了两张照片。照片分别如图甲、乙所示,则( )
A. 拍摄甲照片时,手机离景物更远一些
B. 投影仪的成像原理与手机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一样的
C. 甲、乙都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D. 当手机离景物距离相同时,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的焦距比甲小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13.结合以下声现象,回答相关问题。
如图甲所示,正在发声的音叉缓慢靠近竖直悬挂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______。
如图乙,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振动发声的图象如图所示。若缩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则图象可能为图______。
如图丙所示,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______减弱噪声。
14.如图甲所示,所测物块的边长为______;如图乙所示,秒表读数为______。如图丙中的体温计的读数为______。
15.小明去润扬森林公园游玩时,看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形成圆形光斑,爸爸告诉小明,光斑是太阳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光斑的形状与树叶缝隙的形状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光斑大小不同的原因是______选填“树叶间缝隙的大小不同”或“树叶缝隙到地面的高度不同”。走出森林,小明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______,在彩色光带外侧有两种看不见的光,其中一种光可以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这种光是______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
16.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下面的思维导图:
______;
______;
______。
17.目前很多近视患者戴隐形眼镜来矫正视力,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运动,其中心厚度只有,则此镜片的边缘厚度______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此镜片对光有______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戴上后能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______选填“前”或“后”移。
18.物理学上常用“频闪照相”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甲,、是小亮两次跑步时,照相机记录的频闪照片,已知照片曝光时间间隔一定,由此回答下列问题。
在图甲记录的时间内,______选填“”或“”图表示小亮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______选填“”或“”图反映他跑步的平均速度大。
如图乙是跑步者用随身携带的手机软件记录的“配速”配速定义:通过每公里路程所需要的时间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在、和三个时刻中,运动得最快的时刻是______。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19.完成图中的光路图画出每条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
20.图中是射向一由两块平面镜组成的某光学元件的光线,为入射点;为经该元件两次反射后最终的反射光线,为第二次反射的入射点。请在图中作出该光学元件并补全光路。
21.如图甲所示,这是某物体运动的图像,请在乙图中画出在内的图像。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5分。
22.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
如图甲所示,密闭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的碘颗粒,将玻璃泡浸入开水中。仔细观察,一会儿玻璃泡内弥漫了紫色的气体,碘的这种物态变化叫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小明猜想碘是先由固态迅速变为液态,再由液态迅速变为气态,因为变化的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请你根据如表提供的信息分析,小明的猜想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小华用电吹风对“碘锤”吹热风,也完成了上述这种物态变化实验,据此你可判断出电吹风的热风温度应满足什么要求?______。
用电吹风热风来代替热水来做此实验,你认为优点有:______请说出一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
物质 熔点 沸点
碘
冰
23.小赵和小唐分别使用图甲、图乙装置探究“冰熔化的熔化特点”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时间
温度
为便于观察和记录,小张认为小赵所用甲装置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使用酒精灯。图乙实验装置器材的组装顺序都是由下至上,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在探究“冰熔化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中,上表是小赵设计的数据记录表格,该表格第三行所缺栏目名称是______;该表格还有一处不规范之处是:______;
图乙实验装置中的纸板的主要作用是______;丙图是小赵根据冰熔化数据画出的图像,由图像可以看出冰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冰熔化时间为______。
24.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实验室提供了厚薄不同的两块玻璃板,你应选择______厚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拿未点燃的蜡烛与蜡烛大小相同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______选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至蜡烛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或“转换法”;
实验时,将蜡烛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或“不变”或“变小”;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都无法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
25.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
如图甲所示,电冰箱的原理是制冷剂循环发生汽化和液化过程,其中发生汽化现象的是在______选填“冷冻室”或“冷凝管”处,该过程需要______热。
实验室中温度计的量程只有,活动中若冰箱冷冻室某测量点的温度为,测温度计中液体上表面的位置大致上在图乙中所示的______填“”、“”或“”位置;
甲图中的电冰箱冷藏室内温度分布情况是______。
A.上冷下热,内冷外热
B.上冷下热,内热外冷
C.上热下冷,内冷外热
D.上热下冷,内热外冷
为解决测量凝固点不方便的问题,可以采取先将不同的液体放入冷冻室速冻,然后再取出测量它们的熔点的方法,从而得到凝固点,这样做的理由是______。
有同学认为,电冰箱既然能够制冷,那么打开电冰箱的门,让其持续工作就可以像空调一样降低室内温度,你认为这种说法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
26.小雨用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如图甲,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透镜下方,平行地放上白纸,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绘出图像,如图乙,则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
调整器材高度时,应______选填“点燃”“不点燃”蜡烛。
如图丙,将蜡烛移至刻度处时,从凸透镜右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______选填“虚”或“实”像;该实验现象可以说明______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或“放大镜”。
小金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移动烛焰位置,观察到如图丁至的六种烛焰清晰的像,请按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远到近所得到的个像进行排序,正确顺序为 ______。
实验中,燃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小雨在实验中还发现,当物距等于焦距时,在光屏一侧通过凸透镜仍然看到了烛焰正立放大的像,对此你的解释是______。
小亮实验小组更换相关器材后顺利完成实验,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得到了如图的图像,图像为凸透镜成像的像的倒数和物距的倒数的对应关系,根据图戊信息可知该小组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
27.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
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实验方案时,提出了以下方案:
方案一:测量气泡从点运动到、、和处所用的时间。
方案二:测量气泡从计时开始、、和所通过的距离。
为便于操作,应选方案______。
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__选填“快”或“慢”。
下表为小明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请你根据他所测得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的图像。
从点开始的距离
从点开始计时的时间
分析数据可知: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______。
小明进一步研究“直线运动的规律”,他让可调速电动玩具车沿某一平直跑道运动,如图丙所示,在第末到第末通过的路程为,在第末到第末通过的路程为。则关于该车在内的运动过程图像描述一定错误的是______。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8.长津湖战役,是朝鲜战争的拐点。若美军从下碣隅里经过到达古土里,再通过外的水门桥就可到达兴南港逃脱我志愿军的包围。由于志愿军顽强追击,美军撤退速度缓慢。假设下碣隅里、古土里、水门桥大约在如图所示的直线上,美军撤退速度不变,为
美军从下碣隅里经过多少小时到达古土里?
志愿军某小队从下碣隅里用匀速穿插到古土里,在古土里等待后,接到命令:运送炸药到达水门桥,炸桥以阻止敌军逃窜,志愿军小队匀速从古土里又经达到水门桥,则志愿军小队从下碣隅里到水门桥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水门桥全场,志愿军小队以的速度匀速过桥,完全过桥用时。此志愿军小队队伍的长度为多少?
六、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2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手术无影灯
手术无影灯用来照明手术部位,尽量消除医护人员的头、手和器械等对手术部位造成的阴影。
手术无影灯是怎么做到“无影”的呢?晚上在教室内只打开一盏日光灯,仔细观察你自己的影子,会发现影子中部特别黑暗,四周稍浅。影子中部,日光灯发出的光不能照到,特别黑暗,叫本影。四周灰暗的部分叫半影。
为了解释无影灯的工作原理,在课桌上点两支蜡烛分开放置于、两个位置,蜡烛前面立一本书,关掉日光灯可以看到墙壁出现书的本影和半影,如图甲。如果点燃三支甚至四支蜡烛,书的本影部分就会逐渐缩小,半影部分会出现很多明暗不同的层次。
手术无影灯是将发光强度很大的许多灯排列在灯盘上,合成一个大面积的光源,这样就能从不同角度把光线照射到手术台上,既保证手术视野有足够的亮度,同时又不会产生明显的本影。
图甲的上侧半影区域中,蜡烛______。
A.和发出的光都照到
B.发出的光照到,照不到
C.和发出的光都照不到
D.发出的光照到,照不到
在手术无影灯下,医护人员的手和器械等在手术部位______会不会产生本影。
请在图乙中画出第三支蜡烛照到课本上时,在墙上产生的本影区域仿图甲,在墙壁上对应位置画出阴影。
如果在乙图中再点燃更多的蜡烛,书的半影部分______。
A.明暗更明显,层次更多
B.明暗更明显,层次更少
C.明暗更不明显,层次更多
D.明暗更不明显,层次更少
小明同学想用盏相同的灯图丙中用表示排列合成一个大光源作为无影灯,下列设计效果最好的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
【解析】、人步行的速度约为,故A不符合实际;
B、教室门框的高度约为,故B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脉搏每分钟约次,故C符合实际;
D、扬州冬季最低气温约为,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
2.
【解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大小,音色指声音的特色,不同的人音调和响度可能会相同,但每个人的音色都不相同,所以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色,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
3.
【解析】在地震救援中,热成像仪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利用了红外线的热作用。
A、声呐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来工作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故B符合题意;
C、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来工作的,故C不符合题意;
D、超声波碎结石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4.
【解析】、影子形成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A正确;
、影子的长度与太阳的高度有关,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影子最短时,此时是当地的正午,影子逐渐变长时,应是当地的下午,影子逐渐变短时,应是当地的上午,故B、C正确,D错误。
故选:。
5.
【解析】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A、消融的冰雪,是冰雪的熔化现象,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C正确;
D、浓雾消散是小水珠汽化为水蒸气,故D错误。
故选:。
6.
【解析】酒中“明月”是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酒中“明月”比天上“明月”小,故A错误;
B.月亮本身并不发光,不是光源,是因为反射了太阳光才被人看见的,故B正确;
C.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物体,阻挡了光的传播,在其后边形成的一个黑色的区域,故C错误;
D.远隔千里的人也能共赏明月是由于光的反射,故D错误。
故选:。
7.
【解析】已知出射光线与最右边玻璃面垂直,因此入射光线方向与出射光线方向相同;然后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画出入射光线,再利用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因为,所以,因此在左侧玻璃中的光线与最左侧玻璃面垂直,故最左侧的入射光线垂直于左侧的玻璃面;如下图所示:
显然最左侧的入射光线与最左侧的玻璃面垂直,并且在光线的下方,故入射光线的方向只可能是。
故选:。
8.
【解析】、夜晚和白天,人都可以通过这面玻璃成像,白天阳光从屋外照射进来,由于阳光的亮度远超镜子反射的物体的成像的亮度,所以在晴朗的白天却看不见,晚上外面暗室内亮,所以外面几乎没有反射光线进来,室内灯光越亮,反射的光线越强,像也就越清晰,故A不合要求,符合要求;
B、射向这面玻璃的光,夜晚和白天发生的都是镜面反射,故B不合要求;
C、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白天,人通过这面玻璃成的像与人是等大的,故C不合要求。
故选:。
9.
【解析】、若以路面、路边的百花、身后的房屋为参照物,诗人的位置发生改变,所以诗人是运动的,故ABC错误;
D、若以诗人的马为参照物,诗人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诗人是静止的,故D正确。
故选:。
10.
【解析】光线通过凸透镜,传播路线如下:
由图知,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可以相交;
光线通过凹透镜,传播路线如下:
由图知,光线通过凹透镜折射后可以相交;
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传播路线如下:
由图知,光线通过平面镜反射可以相交。
故选:。
11.
【解析】
A.,甲车的路程是,乙车的路程是,
甲车的速度
;
乙车的速度
;
甲、乙两车的速度关系
;
甲车速度是乙车速度的,故A错误;
B.经过,甲车的路程是,乙车的路程是,甲、乙两车相距
故B错误;
C.由图可知,甲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经过,甲车的路程
乙车在后运动到处,是静止的,经过,甲、乙两车相距
故C正确;
D.,乙车处于静止状态,故D错误。
故答案选:。
12.
【解析】
A、由图可知,甲图中的像较大,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的像距较大,物距较小离景物近一些,故A错误;
B、手机的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像,与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不同,故B错误;
C、手机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当手机离景物距离一样远时,即物距相同,甲的像大于乙的像,说明拍摄甲照片时景物离镜头的焦点较近,即此时焦距较大,也就是乙照片拍摄时手机镜头的焦距要小一些,故D正确。
故选:。
13.振动 声源处
【解析】图甲中,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被弹开,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这种实验方法叫做转换法;通过乒乓球被弹起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
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振动发声的图象如图所示。若缩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钢尺振动部分变短,频率变大,音调变高,则图象可能为图;
图丙是禁止鸣喇叭的标志,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振动;;声源处。
14.
【解析】刻度尺上之间有小格,所以每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物体左侧与零刻度线对齐,右侧与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
秒表的中间小表盘上,每个小格代表,指针指在“”和“”之间,偏向“”一侧,小表盘的读数为;在秒表的大表盘上,之间有个小格,所以每个小格代表,因为小表盘指针偏向“”一侧,所以大表盘指针的读数为,停表的读数为。
体温计每大格是,每大格内有小格,所以分度值是,体温计的液柱末端在刻度线处,读数为。
故答案为:;;。
15.倒立 无关 树叶缝隙到地面的高度不同 色散 紫外线
【解析】大树上的树叶很多,树叶与树叶之间会形成很多小的缝隙,太阳光从这些小缝隙中照射下来,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在地面上会形成太阳的像,像的形状和太阳一样,而且是倒立的实像;
小孔成像时,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是相同的,与缝隙的形状无关;
光斑的大小跟缝隙离地面的高度有关,也与物体到缝隙的距离有关,与树叶间缝隙的大小无关,因此光斑大小不同的原因是树叶缝隙到地面的高度不同;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钞票上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标记,在紫外线下照射下识别这些标记,从而辨别钞票的真伪。
故答案为:倒立;无关;树叶缝隙到地面的高度不同;色散;紫外线。
16.蒸发 继续吸热 降低温度
【解析】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故处应填蒸发;
沸腾的条件有两个: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故处应填继续吸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故处应填降低温度。
故答案为:蒸发;继续吸热;降低温度。
17.大于 发散 后
【解析】近视眼看不清楚远处的物体,原因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但是我们可用发散作用的凹透镜矫正,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使光线会聚能力减弱,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凹透镜的四周的厚度要比中间的厚度厚,故这种超薄镜片的边缘厚度大于。
故答案为:大于;发散;后。
18.
【解析】设曝光时间间隔,由图甲知,图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加,做加速运动;
由图甲知,、通过的距离相同,所用时间为,所用时间为,由可知,跑步的平均速度大;
配速是指跑每公里路程所用的时间,此数值越小大,表示运动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越少多,根据知,运动越快慢;由图乙知时刻的配速值最小,其运动速度最快。
故答案为:;;。
19.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所示:
【解析】在作凹透镜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0.由题意知,连接即为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作其夹角的平分线,再作该平分线的垂线段,即为平面镜的位置;
作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的平分线,再作该平分线的垂线段,即为另一块平面镜,如图所示:
【解析】两次反射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始终平行的,因此,只要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两次反射后的光线方向就不会改变。
21.由图甲可知该物体在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内保持静止状态,内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
的速度为:,
的速度为:,
由上述分析画出内的一图像如下图所示:
故答案为:内的一图像如上图所示。
22.升华 错误 热风温度应低于碘的熔点 操作简单,且安全
【解析】如图甲所示,密闭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的碘颗粒,将玻璃泡浸入开水中,一会儿玻璃泡内弥漫了紫色的气体,这是碘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升华现象;
碘属于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开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因此出现紫色的气体只能是碘升华形成的,故小明的猜想是错误的;
小华用电吹风对“碘锤”吹热风,也完成了上述这种物态变化实验,说明电吹风的热风温度低于碘的熔点;
用电吹风热风来代替热水来做此实验,其优点是:操作简单,且安全。
故答案为:升华;错误;热风温度应低于碘的熔点;操作简单,且安全。
23.不需要 便于让酒精灯外焰加热 状态 时间缺少单位 减少热的散失 晶体
【解析】温水的温度高于冰的熔点,不需要加热;实验装置器材的组装顺序都是由下至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使酒精灯用外焰加热,因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上表是小赵设计的数据记录表格,该表格第三行所缺栏目名称是状态;该表格还有一处不规范之处是:时间缺少单位;
图乙实验装置中的纸板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热量的损失的作用;由图像知,冰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不变,是晶体,熔化的时间为。
故答案为:不需要;便于让酒精灯外焰加热;状态;时间缺少单位;减少热的散失;晶体;。
24.薄 前侧 等效替代法 不变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解析】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
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拿未点燃的蜡烛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不会变化。
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所以,移去蜡烛,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
故答案为:薄;前侧;等效替代法; 不变;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25.冷冻室 吸 同种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错误
【解析】电冰箱的原理是制冷剂循环发生汽化和液化过程,其中发生汽化现象的是在冷冻室;制冷剂在汽化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热;
根据图示温度计的刻度,可知分度值为,由对称关系可以确定大致应该在位置;
因为冰箱内的制冷剂在冷藏室内是由下向上循环,在下部吸收热量导致冷藏室内下部温度变低,故室内温度是上热下冷;制冷剂将热量带出后在外部放出热量液化,故外热内冷,项正确;
为解决测量凝固点不方便的问题,可以采取先将不同的液体放入冷冻室速冻,然后再取出测量它们的熔点的方法,从而得到凝固点,这样做的理由是同种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冰箱工作时,只不过是将冰箱内部的能量转移到冰箱的外面。冰箱工作一段时间,内部的温度虽然降低了,但外界的温度由于能量的增加而升高。若打开冰箱门,会出现部分内能从冰箱内到冰箱外的房间,再由房间到冰箱内的循环。室内的总内能并没有减少,所以,室内温度不会降低。
故答案为:冷冻室;吸;;;同种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错误。
26. 点燃 虚 放大镜 上 部分烛焰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
【解析】由图乙可知,当透镜与白纸间距时,白纸被烤焦的时间,所用的时间最短,说明太阳光经过凸透镜会聚后该点的温度最高,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则测出透镜与白纸距离即为焦距;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实验的要求,必须让三者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使其成像在光屏的中心;只有先将蜡烛点燃,才可以确定烛焰的中心,所以点燃蜡烛应在调整高度之前;
蜡烛移至刻度线处时,物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该实验现象可以说明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可知,正确顺序为;
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像会向光屏的上方移动;
物距小于凸透镜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在光屏一侧通过凸透镜能看到烛焰正立、放大的像,说明部分烛焰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
图中时,,此时,像距等于物距,说明物体处于二倍焦距处,即,所以。
故答案为:;点燃;虚;放大镜;;上;部分烛焰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
27.一 慢 正比
【解析】由实验过程可知,在运动过程中,用秒表记录时间比用刻度尺测量距离更容易操作。因此,最好的方案是测量气泡从点运动到、、和处所用的时间,即方案一更合适;
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的较慢。
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然后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路程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接近,因此,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之间近似成正比关系;
两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具体的每一段路程,其速度可能是变化的,也可是整个过程每时刻的速度为;
A、图象为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速度大小始终不变,存在这种可能;
B、为图象,可知时间段的平均速度和的平均速度都大于,而的平均速度小于,不存在这种可能;
C、每段图象为曲线,说明在每段路程中速度是变化的,但每段路程的运动的平均快慢是不变的平均速度为,存在这种可能;
D、为图象,三个过程中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等于,存在这种可能;
故选:。
故答案为:一;慢;正比;。
28.结合题目信息,根据速度公式可知,美军从下碣隅里到达古土里所需时间是:;
从下碣隅里到水门桥的距离是:,
从下碣隅里到水门桥所用时间是:,
志愿军小队从下碣隅里到水门桥的平均速度是:;
志愿军小队通过桥的速度,
由可知,志愿军小队完全通过桥所行驶的路程:,
志愿军小队的长度:。
答:美军从下碣隅里经过到达古土里;
志愿军小队从下碣隅里到水门桥的平均速度为;
志愿军小队队伍的长度为。
29. 不会
【解析】根据图甲知,其中的上侧半影区域中,发出的光可以照到,发出的光照不到,故选D;
由题可知,手术无影灯是将发光强度很大的许多灯排列在灯盘上,合成一个大面积的光源,这样就能从不同角度把光线照射到手术台上,既保证手术视野有足够的亮度,同时又不会产生明显的本影,即医护人员的手和器械等在手术部位不会产生明显的本影。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从的发出的光,到物体边缘,沿直线传播,如图所示:
在课桌上点两支蜡烛分开放置于、两个位置,蜡烛前面立一本书,关掉日光灯可以看到墙壁出现书的本影和半影,如图甲。如果点燃三支甚至四支蜡烛,书的本影部分就会逐渐缩小,半影部分会出现很多明暗不同的层次,明暗更不明显;选:;
想用盏相同的灯排列合成一个大光源作为无影灯,既要有中间的照明,四周越多,本影越不明显,因而选择。
故答案为:;
不会;
;
。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