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九年级化学试题参考答案
1.D 2.C 3.A 4.A 5.D 6.D 7.B 8.C 9.A 10.B 11.A 12.D 13.D 14.D 15.C
16.(1)① H2(1分) ② Mg(OH)2(1分) ③ CaO (1分)
(2)① 分解(1分) ② 20 (1分)
③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 (2分)
漏斗(1分) 引流(1分) CaCl2+2NH3+CO2+H2O=2NH4Cl+CaCO3↓(2分)
17.(1)不可再生(1分) (2)增大与氧气接触面积(1分)
(3)2SO2+O2+2H2O=2H2SO4 (2分)
(4)单位质量的天然气燃烧比煤燃烧释放的热值高(或产生二氧化硫少,污染小)(2分) (5)蓝氢 (1分) 氢分子在金属膜表面分解为氢原子,氢原子通过金属膜后重新组合成氢分子(2分)
(6)①(2分)
② (2分) ③利用太阳能,节能(1分)
18.(1)①ADE (2分) (2分)
②B(1分) 反应物(1分)
(2)①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分)
② (2分)
③没有检验水蒸气的装置(2分) ④ (2分)
19.(1)氧气或O2 (1分)
(2)生成的CuSO4和温度升高共同作用 (2分)
(3)① 生成的CuSO4能加快H2O2分解(1分) ② 甲 (1分)
③甲同学的实验对照组中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因素只有温度(2分)
(4)① 品红不褪色(1分) ② c(1分) (5)锌(1分)
(6)没有(1分) (7)A(1分)
20.(1)金刚石硬度大,而石墨比较软(合理即可)(1分)
(2)单质(1分)
(3)温室效应(1分) (4)(2分)
(5)①催化作用(1分)
②(4分)设:参与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参与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75t。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九年级化学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0:16 F:19 S:32 Mg:24 Fe:56 Cu: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其中1-10题每小题2分,11-15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24年第55个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不符合该主题思想的是
A. 坚持绿色出行,践行低碳生活 B. 垃圾分类回收,减少资源浪费
C. 加强植树造林,改善空气质量 D. 工业废水直排,降低经济成本
2. 《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中记载的下列工艺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纺纱织布 B. 伐木制舟 C. 烧制陶瓷 D. 海水晒盐
3. 化学让生活更美好。下列有关说法中,合理的是
A. 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利用的是其吸附性
B. 氮气通电发出粉红色的光,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C. 电器因短路起火,立即用水扑灭
D. 硬水软化后口感更好,因煮沸时除去了硬水中的所有杂质
4.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下列操作中,符合规范的是
A. 气密性检查 B. 加热液体 C. 验满CO2 D. 移走蒸发皿
5. 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液态氧可作火箭助燃剂 B.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C. O3、NO、NO2、SO2都属于空气污染物 D. 稀有气体不能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6. 碘元素是人体合成甲状腺素的必要成分。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碘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 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 9
B. 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C. 碘元素和氯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D. 碘元素和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核外电子数不同
7. 下列有关燃烧、灭火和爆炸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加油站、加气站附近应该严禁明火 B. 高层公寓发生大火时,乘电梯逃离
C. 炒菜时不慎油锅起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D.增大氧气浓度,可促进可燃物燃烧
8. 归纳整理有助于所学知识的系统化。下列对某一主题知识的归纳中,不正确的一组是
A. 化学家与贡献 B. 化学用语与意义
① 屠呦呦—发现并提取青蒿素 ② 门捷列夫一制作元素周期表 ① 2H—表示两个氢原子 ② 3H2O一表示三个水分子
C. 实验数据与记录 D. 物质组成与分类
① 用托盘天平称量6.24g氯化钠 ② 用100mL量筒量取7.2mL盐酸 ① 常见的混合物一空气、溶液 ② 常见的氧化物一水、氧化铁
9.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下列有关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A. 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变大——水分子体积变大
B.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 通常CO有剧毒、可燃,CO2无毒、不可燃——子结构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D. 电解水实验产生氢气和氧气——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
10. 根据化学反应事实推导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以下推理中,错误的是
选项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金属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银不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反应物的性质
B 木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反应温度
C 二氧化碳和水直接化合生成碳酸,通过光合作用可合成有机物 反应条件
D 等量的粉末状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比块状大理石与盐酸反应速率快 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11. 秦椒是宝鸡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秦椒椒身细长、肉质丰厚、色红味辣,其富含的辣椒碱(化学式Cl8H27NO3)具有镇痛止痒的功效。下列有关辣椒碱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辣椒碱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
B. 辣椒碱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5g
C. 辣椒碱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18∶27∶3
D. 辣椒碱分子中含有18个碳原子,27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3个氧原子
12. 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了改变 B. 物质甲属于氧化物
C. 反应生成的丙、丁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2 D. 图中x的数值为3
13. 通过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A. 图一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B. 图二既说明水电解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又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C. 图三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D. 图四既可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说明了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14. 某混合液中含有Cu(NO3)2、AgNO3、M(NO3)2,小明同学对其进行如下实验,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滤液A可能为蓝色 B. 固体甲中可能含有金属M
C. 固体乙中加入稀盐酸不会产生气泡 D. 四种金属的活动性一定为M>Zn>Cu>Ag
15. 为探究铜的化学性质,某同学借助氧气传感器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氧气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铜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
B. 实验过程中,固体由红色逐渐变黑
C. 拐点至终点所对应的时间范围内,装置内物质的总质量逐渐减少
D. 实验过程中,装置内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减小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6. (11分)(1)按要求从氧气、氢气、氯化钠、盐酸和氧化钙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在下列横线上。
①具有可燃性的一种单质__________; ②一种食品调味剂__________;
③用作食品干燥剂的金属氧化物__________。
(2)“钙”世无双,带你走进钙的世界。
① 发现钙:电解熔融氯化钙得到金属钙和氯气,其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反应。
② 认识钙:如图1是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则钙元素的质子数是________。
③ 制备钙:某兴趣小组利用石灰石制备高纯碳酸钙,流程图如图2。已知: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CaCO3,含有少量的SiO2;其中SiO2难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
图1 图2
酸溶前将石灰石粉碎目的是___________。“操作I”、“操作II”步骤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__,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已知水参与“转化”步骤的反应,请写出“转化”步骤发生反应化学方程________________。
17. (14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通过对小区内居民的走访调查,了解不同时代的家用燃料,分析家庭燃料迭代升级之后给生活、环境带来的变化。
项目活动一:认识燃料
家用燃料经历了下图所示的变迁过程,并将逐步向理想燃料发展。
(1)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_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煤中主要含有碳元素。
项目活动二:探究如何合理使用燃料
【任务1]认识如何使燃烧更加充分
(2) 燃烧柴草时,通常要架空柴草,使其燃烧得更旺,其中的原理是_________。
【任务2】理解燃料变化的意义
【查阅资料】充分燃烧1kg煤或天然气释放的热量和产生SO2的质量如右图所示。
(3) SO2排放到空气中与氧气和水反应形成硫酸型酸雨,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4) 请结合生活常识和如图信息,总结家庭燃料升级成天然气之后的优点有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项目活动三:了解新能源
我国科学家正在利用和开发其他新能源,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实现“3060” “双碳”目标。氢气被认为是理想的能源,我国氢能源的发展规划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三个阶段,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图2
回答下列问题:
催化剂
(5) 通过反应CH4+H2O CO + 3H2制备的氢气属于______(选填“灰氢”、“蓝氢”或“绿氢”)。在生产过程中使用金属膜透氢提纯氢气,微观过程如图2所示,用文字从微观角度描述该过程________________。
(6)中国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光催化剂,实现了高效制取“绿氢”,其主要过程如图3所示。
① 写出整个过程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② “过程II”中生成了氢气和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③ 与电解水法相比,该方法最显著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18. (13分)下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净化和收集实验的部分仪器。
(已知:浓硫酸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可做干燥剂。)
(1)试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 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纯净的氧气,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_(从左到右填写仪器序号字母),上述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② 实验室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加热的方法可制取Cl2,同时生成MnCl2和H2O。用该方法制取Cl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填仪器序号字母),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____________(填“催化剂”或“反应物”)
(2) 已知某混合气体由CO、CO2和H2O三种气体组成,化学实验小组为验证三种气体的存在设计了下图所示实验。(假设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充分反应)
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 能证明混合气体中存在CO2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 仪器C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 根据实验目的分析,该实验设计存在的明显不足是__________________。
④ 若反应后仪器D的质量相比于反应前增加ag,则仪器C处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物质减少的质量为_________g(结果用代数式表示)。
19. (12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两个实验后,进行废液处理时,产生“异常”现象,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向盛有铜和稀硫酸废液的烧杯中倒入过氧化氢溶液时,开始有少量气泡,后来 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放出热量,溶液呈蓝色。
【查阅资料】已知:Cu+H2O2+H2SO4=CuSO4+2H2O。
【检验气体】(1)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产生的气体,发现木条复燃,证明该气体是_________。
【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加快了H2O2分解?
【作出猜想】(2)猜想1:生成的CuSO4:猜想2:温度升高:猜想3: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实验分析】(3)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实验一产生气泡;实验二无明显现象;实验三产生气泡;实验四快速产生气泡,对比实验一和实验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为了验证温度升高能加快H2O2的分解,甲同学的方案是实验二和实验三对比:乙同学的方案是实验一和实验四对比。你认为_______同学的方案更严谨,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猜想三正确。
探究二:向盛有铜片和稀硫酸废液烧杯中放入锌片,两金属片接触时(如图1所示),发现铜片表面产生气泡。
【提出问题】图1中铜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同学们对产生的气体进行了以下猜想:猜想1:二氧化硫:猜想2:氧气:猜想3:氢气。
【查阅资料】①将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平行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产生气体,该反应过程中金属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发生了转移。②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进行实验』(4)他们设计了图2装置进行实验,将产生的气体分别通过导管与图3中的装置连接,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结论
连接导管a与导管d,向品红溶液中通入气体一段时间 _______________ 猜想3正确
收集气体一段时间后,向试管内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不复燃
连接导管a与导管_____(填序号),收集气体后用拇指堵住试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气体燃烧,听到轻微的“噗”声
【教师释疑】锌与稀硫酸反应,锌失去电子,稀硫酸溶液中氢离子在锌片表面获得电子生 成氢气。
【学生感悟】(5)图2实验中,稀硫酸溶液中的氢离子从铜片表面获得_____(选填“锌”或“铜”)失去的电子生成了氢气。
【得出结论】(6)图1中两种金属触碰后,铜______(选填“有”或“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延伸应用】(7)制造钢制船闸门时,为防止铁被腐蚀,常在钢闸门表面安装比铁更活泼的金属,这种金属可以是________(填序号)。
A. 锌 B. 铜 C. 锡 D. 银
20. (10分)碳是重要的生命元素,碳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利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I. 碳的多样性 (1)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相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________(填具体的物理性质)。
(2)从石墨中分离出的单层石墨片(石墨烯)是目前人工制得的最薄材料,单层石墨片属_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II. “碳中和”的实现
“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CO2的排放量与吸收量基本相当。CO2的捕集、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对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
(3)大气中CO2的过度排放会造成_______________的加剧。
(4)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经吸收剂处理可实现CO2的捕集。写出NaOH溶液吸收CO2生成NaHCO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5)CO2与也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CH4(反应过程如图所示,虚线处部分中间产物略去),可实现CO2的再利用。
① 该反应中MgO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② 用该方法制取1t甲烷,则参与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