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期末考试
物理试卷 24-25 学年第一学期
时量: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1-10题为单选题,11-12为双选题,双选题漏选得 2分,错选不得分,每空 3分,共 36分)
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 18dm B.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1m/s
C. 一名初中学生的质量约为 500kg D.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时间约为 5s
2.如图是我国某地方修筑的“音乐公路”。当汽车以一定速度匀速行驶时,就会奏出一段悦耳的乐曲。音乐
公路的路面上分布着许多疏密不同的横向凹槽,汽车每经过一个凹槽,就会上下振动一次。假设某音乐公
路规定的行驶速度是 54km/h,设定乐曲为《歌唱祖国》,第一个音符“sol”的频率为 392Hz,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我们听到的“音乐公路”发出来的声音主要是通过地面的振动产生的
B.当路面上凹槽的分布比较稀疏时,汽车行进时振动很慢,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C.当汽车发出“sol”这个音符时,所对应的相邻凹槽之间的距离约为0.038m
D.我们能分辨“音乐公路”上的乐曲还是汽车的鸣笛声,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一样
3.如图所示,超声波清洁器正在清洗眼镜。使用时先向水槽中加水使眼镜浸没水中,通电后清洁器开始工
作。下列声的利用,与此清洁器工作时声的利用方式相同的是( )
A.超声波加湿器打碎水珠加湿空气 B.医生用 B 超诊断病情
C.利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 D.蝙蝠根据反射回来的超声波确定昆虫位置
4.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不会发生汽化现象
B.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的“白气”实际上是水蒸气
C.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是因为纸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需要吸热
D.纸锅里的水烧干后,继续加热纸锅仍不会燃烧
5.《淮南子》完整记载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雨的形成是熔化,需要放热
B.夏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露的形成是汽化,需要吸热
C.秋分:“风起白苹初日晚,霜雕红叶欲秋分”,霜的形成是凝华,需要放热
D.大寒:“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水结冰时温度降低,不断对外界放热
6.如图是塔式太阳能电站工作时的情景。塔式太阳能电站是把许多平面镜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从而
利用太阳能来发电。与塔式太阳能电站会聚光的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7.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 容易导致视力下降。下列关于近
视眼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
A. 甲、乙 B 甲、丁 C 乙 、丙 D 丙、丁
8.如图所示,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某新型战斗机上的光电搜索跟踪系统。该系统功能与人眼相似,能为战斗机
提供感知外界的“视觉”,系统内置的光电传感器,相当于人眼的视网膜,最外层窗口和传感器之间的光学
元件,相当于人眼的晶状体。关于该系统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系统的光学元件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B.该系统在光电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当物体远离该系统的光学元件时,在光电传感器上成的像变小
D.周围景物通过该系统成像时,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小于镜头的 2 倍焦距
9. 如右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m)—体积(V)图像,分析图像可以知道( )
A.甲物质的密度随体积的增大而增大
B.乙物质的密度是ρ乙=0.6×103kg/m3
C.当甲和乙两物质的质量相同时,乙物质的体积较小
D.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9∶4
10.沿同一条直线同向运动的物体 A、B,从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 O 的距离 s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像如图所
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 O 点开始运动
②运动 2.5s,A 和 B 相距 10m
③运动 5s,A、B 相遇
④A 和 B 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且 VB始终大于 VA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下列四幅图描述的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方
A.图甲:小孔成像,是由于光在任意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B.图乙:我们从不同方向看见不发光的物体,这是物体表面发生镜面反射的缘故
C.图丙:平面镜成虚像的光路图,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D.图丁:有经验的渔民都知道只有瞄准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这是光的折射的缘故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块实心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B. 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C.发生火灾时,受困人员应该弯腰甚至匍匐前进,是因为含有毒害物质的气体温度较高, 密度较小,大
量聚集在房间上方
D.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水来开山采石,在石洞里灌水,晚上降温后水结冰石头就裂开了,是因为冰的密度比
水的密度大
二、填空题(共 5 小题,11 空,每空 2 分,共 22 分)
13.如下图所示,小芳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枚纽扣的直径,纽扣的直径为________cm;这支温度计的
示数为______℃。
14 题图
14. 如上图是我国航空母舰上两位甲板引导员引导飞机起飞的情景。飞机起飞的过程中会产
生 波;引导员工作时要配戴防噪声耳罩,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在 处减弱噪
声的。
15. 某同学身高 1.60m,他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 2m 处,他在镜中的像高为 m,若他以 1m/s 的
速度走向平面镜,则 1s 后他的像与他的距离是 。
16.如图所示,是一个自制的模型照相机。纸筒 A 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 B 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
镜。纸筒 A 能在纸筒 B 中前后移动。用该照相机观察物体时,把纸筒
(选填“A”或“B”)对着明亮的室外,半透明纸上恰能呈现清晰的像。
若想看到更多的景物,应该将照相机 (选填“靠近”或“远离”)景
物。
17.一列火车沿着一条平直铁路匀速驶向一座大山,火车的速度为 15m/s.途中火车鸣笛一次,2s 后司机听
到回声;火车到达隧道口后,以原来的速度完全通过该石山中的一条隧道,耗时 1 分钟,已知这列火车长
200m。(空气中的声速为 340m/s)
(1)以石山中的隧道为参照物,火车是 (选择“运动”或“静止”)
(2)鸣笛时,火车到大山山脚的距离约为 米
(3)该隧道长为 米。
三、作图及实验探究(本大题共 5 小题,第 18 题 2 分,第 19 题 6 分,第 20 题 6 分,第 21 题 8 分,第 22
题 6 分,共 28 分)
18.(1)如图甲所示,一束激光射入水中。请画出该束光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
(2)如图乙所示,O为凸透镜的光心,F为凸透镜的焦点,请画出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乙
甲
19.小轩在探究“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甲
乙
(1)除了实验装置中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
(2)实验过程中,小明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温度,根据实验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如图乙所示,请用笔画
线,将图象补充完整;
(3)由图乙中图象可以判断出该固体是晶体,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明利用右图中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纸板 A、B
是连接起来的两块硬纸板,可绕 ON 折转.
(1)随着入射光位置的不断改变,反射光的位置也在不断改变,但
是 他 们 始 终 位 于 ON 两 侧 , 这 说 明 反 射 光 线 与 入 射 光 线
__________________.
(2)让入射光线 EO远离法线 ON 入射,会看到反射光线 OF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法线射出.
(3)某同学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测得数
据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
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该同学测量实验数据过程
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松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把凸透镜放在 40cm 位置处,
发光物体放在 15cm 处。
(1)小明把发光物体、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将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的中
心调整到
(2)如图所示,发光物体放在 15cm 处,要使光屏上能呈现一个最清晰的像,光屏应调
至 cm 的范围之间。
(3)把发光物体放在 32cm 处,光屏上看不到发光物体的像,从光屏一侧向凸透镜方向看,可观察到像,
生活中利用该成像原理的光学仪器是 。
(4)同组的小华又拿了一副眼镜放在发光物体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
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22.长沙盛产花岗岩。小航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一小块花岗岩的密度。小红利用天平和量筒等工具测量蜡块
的密度。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如图 1所示,此时
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横梁平衡;
(2)天平平衡时,放在天平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 2所示,则蜡块的质量
是 g;
(3)测量蜡块体积的过程如图 3所示,计算得到蜡的密度是 kg/m3;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23 题 6 分,第 24 题 8 分,共 14 分)
23.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有一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 0.5s,
这段时间汽车保持原来的速度前行了 8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 20m, 滑行时间为 2s。求: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从司机发现险情到汽车停下,平均速度是多少
(3)若司机酒后驾驶,反应时间是平时的 2 倍,司机发现险情时,汽车距障碍物 50m,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
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24.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有一个底面积为 50cm2、高为 10cm 的平底圆柱形容器(容器厚度不计);容
器内盛某种液体时,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与液体的体积关系如右图所示。
(1)液体的密度是多少?
(2)已知容器内盛 V= 250cm3这种液体,将一质量为 810g 的铝块 A 轻轻地放入容器中(铝块 A 的底面积
小于 50cm2,且铝块 A 不吸水),铝块沉入容器底,待液体不再溢出时,擦干溢出液体,求容器、铝块 A
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已知ρ铝= 2.7×103kg/m3 )
(3)继续将物块 B(和 A 不一样的材质,物块 B 的底面积与铝块 A 的底面积相等,物块 B 不吸水)轻轻
地放入容器中,物块 B 全部被液体淹没,已知 VA:VB = 2:1,待液体不再溢出时,擦干溢出液体,测得剩
余液体、A、B 和容器的总质量为 2095g, 求物块 B 的密度。八年级期末考试答案
物理试卷24-25学年第一学期
选择题。
1~5 B C A C C 6~10 D A C D B 11.C D 12 B C
填空题(共5小题,11空,每空2分,共22分)
1.10(接近的数据都可以) -13℃
次声波(填声波或超声波,同样给分) 人耳
1.60 2m
B 远离
运动,355,700
三、作图及实验探究(本大题共5小题,第18题2分,第19题6分,第20题6分,第21题8分,第22题6分,共28分)
18.略
19. (1)秒表
(2)如右图
(3)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20. (1)分居法线两侧
(2)远离
(3)将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21. (1)同一高度 (2)50~60cm (3)放大镜 (4)远视
22. (1)左 (2)18.6 (3) 0.93×103 kg/m3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3题6分,第24题8分,共14分)
23.(1)16m/s (2)11.2m/s (3)36m<50m,不会撞上
24. (1)1g/cm3 (2)1060g (3) 7.9 ×103 kg/m3 (只要答出浸没的情况算出此答案即得全分,若答未浸没时无法计算给1分,不作答不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