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
九年级化学试题
2025.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答在本试卷上不得分。
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Cl:35.5 S:32 Fe:56
第Ⅰ卷(选择题 共3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1-10每小题2分,11-16每小题3分,共3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物质世界,千变万化。下列叙述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点燃木炭 B.裁剪窗花 C.烧制陶瓷 D.消化食物
2.下列前者是纯净物,后者是混合物的是( )
A.矿泉水 冰水混合物 B.红磷 洁净的空气
C.空气中0.94%的稀有气体 牛奶 D.二氧化碳 氮气
3.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如图操作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液体的倾倒
C.给液体加热 D.处理实验废液水池
4.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白色烟雾
5.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自然界的水通过化学变化实现循环 B.加入明矾不能除去水中的钙、镁离子
C.禁止使用化肥、农药以减少水体污染 D.应该长期饮用纯净水,有利于人体健康
6.草莓中含有的乙酸苯甲酯(C9H10O2),常用于化妆品和食品工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酸苯甲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乙酸苯甲酯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乙酸苯甲酯含有1个O2分子
D.乙酸苯甲酯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9:10:2
7.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铁的冶炼技术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赤铁矿和磁铁矿的主要成分分别是Fe2O3和Fe3O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Fe2O3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
B.Fe2O3和Fe3O4都属于氧化物
C.利用Fe2O3和CO炼铁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D.Fe3O4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比Fe2O3的高
8.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正确的是( )
A.金属是能够导电的物质,则能够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B.二氧化碳能产生温室效应,则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C.碳燃烧不充分会产生一氧化碳,则甲烷燃烧不充分也一定会产生一氧化碳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9.一定条件下,甲和乙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中有3种氧化物反应后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改变
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5:3
10.当前,氨气(NH3)的能源化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工业上常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反应物和催化剂进行该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图中有两处被墨迹遮盖。下列说法正确是( )
A.反应后催化剂的质量为8g B.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为6g
C.氨气分子的微观示意图为 D.参加反应的氮气和生成的氨气分子个数比为4:1
1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用镁粉制作照明弹 B.用活性炭除冰箱异味
C.用铜制作电线电缆 D.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12.为进一步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小明同学将铜丝网放置在蜡烛火焰中上部,发现铜丝网下方蜡烛正常燃烧,上方没有火焰,如图所示。请分析铜丝网上方没有火焰的原因是( )
A.铜丝网隔绝氧气或空气
B.铜丝网上方没有石蜡蒸气等可燃物
C.铜丝网散热,其上方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灭火就是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
13.向一定量CuCl2、Fe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滤渣中只有一种金属,则滤液中溶质一定有三种
B.若滤渣中有两种金属,则滤液中溶质一定有两种
C.若滤液中只有一种溶质,则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D.若滤液中有两种溶质,则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不可能有气泡产生
14.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B.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t1℃时,KNO3和NaCl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t2℃时,在50g水中加入40gKNO3固体,能得到90gKNO3溶液
15.下列实验操作或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或方法
A 鉴别蔗糖和硝酸铵固体 取样,加水溶解,触摸试管外壁
B 回收氯化钠中的泥沙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 检验集气瓶内气体是否为CO2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熄灭,则该气体是CO2
A.A B.B C.C D.D
16.实验室用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 62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Cl:35.5 S:32 Fe:56
二、填空题与简答(每个化学方程式、21(2)、(3)、(4),22(3)分别2分,其它每空1分,共38分)
17.(5分)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填空:
(1)氖气______。 (2)2个三氧化硫分子______。 (3)铵根离子______。
(4)碘酒中溶剂的组成元素______。 (5)2两个氧原子______。
18.(4分)我国科研人员在钛酸锶(SrTiO3)材料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制冷技术的革新。回答下列问题:
(1)Sr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Sr属于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其原子核外电子数为______。
(2)SrTiO3由______(填离子符号)和构成,其中Ti的化合价为______。
19.(8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成因。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根据所给的信息,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是指______(填字母序号)。
A.碳元素 B.二氧化碳 C.碳单质
(2)图1是“碳中和”所采用的三种方法。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和供给人们呼吸的______;这种“碳中和”的方法既属于生物固碳,也属于______(化学或物理)固碳。
(3)CO2在催化作用下可转化为汽油,过程如图2。在反应①中CO2和CO的分子个数比为1:1,则另一种生成物是______(填写化学式)。反应②生成的(CH2)n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4)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清洁的液体燃料甲醇(CH3OH)的微观示意图如图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5)将从排放源捕集的二氧化碳注入海底,是一项碳封存技术。能将CO2气体压入地下实现CO2液态封存,原因是______(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20.(5分)实验室中对某河水的水样进行净化处理。
回答下列问题:
(1)明矾的作用是______。
(2)操作1的名称是______,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填一种即可)。
(3)加活性炭是利用其______性除去水样中的异味等。
(4)净化水属于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1.(7分)“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青铜器出土后立刻震惊了全世界。近日部分青铜器在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展出。
(1)青铜是由铜、锡熔合制成。相比于纯铜的质地柔软,青铜______,而应用于农具和兵器的生产中。
(2)《淮南万毕术》记载“曾青(硫酸铜溶液)得铁则化为铜”的湿法炼铜工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小琦同学查阅资料发现:SnCl2(氯化亚锡)溶于水可形成无色溶液。请你帮她设计实验方案证明锡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______(写出操作和现象)。
(4)出土的青铜器表面锈蚀物分为无害锈和有害锈。无害锈是一层致密薄膜,如铜绿;有害锈含氯,可加快青铜器锈蚀。锈层成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写出操作和现象)。
A.图中的CuCl和粉状锈均是有害锈
B.形成铜绿的过程中有CO2、H2O参与,与O2无关
C.青铜器锈蚀的过程中铜元素的化合价未变化
D.保护青铜器最重要的是防氯
22.(4分)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甲的溶解度______(填“>”“<”或“=”)乙的溶解度。
(2)将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写一条即可)。
(3)t1℃时,向一定量质量分数为10%的甲溶液中加入ag甲物质,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为______(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忽略不计)。
A.10% B.16.1% C.20% D.25%
23.(4分)某工厂排放的废液中含有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将废液转化为硫酸锌溶液的流程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Ⅰ和步骤Ⅲ的操作名称是______。
(2)步骤Ⅱ用磁铁吸引分离出的固体B是______(填化学式)。
(3)写出步骤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三、实验探究(每个方程式2分,其它每空1分,共14分)
24.(5分)查阅资料:过氧化钠(Na2O2)为淡黄色固体,常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作生氧剂,反应原理如下:
① ②
请结合图回答问题。
(1)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过氧化钠制取氧气选B作发生装置,则反应原理是______(填“①”或“②”)。该发生装置还可以用来制取其他气体,请写出制取其中一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能用C装置收集的气体具有的性质是______。
(3)在实验室可用加热氢氧化钙固体和氯化铵固体制取氨气(NH3),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______(填装置序号)。
25.(9分)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控制条件可以调控化学反应。“启航”小组以“调控化学反应”为主题展开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火有道】
(1)观察生活:小组同学观察到天然气、木炭能燃烧,而水和石头不能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
实验探究:为继续探究燃烧的条件,小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图1所示实验。
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磷燃烧时产生污染空气的五氧化二磷白烟。
【现象与结论】
(2)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
②小红根据______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评价与反思】
(3)①实验中小组同学认为图1装置存在不足,于是设计了图2所示装置。图2装置的优点为______。
②小明对小红的结论提出质疑,设计了图3所示装置,对燃烧过程中的氧气含量进行测定,得到图4所示图像。结合图像分析,“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应准确地表述为______。
【调控有术】
化学反应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为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小组同学分别取足量且等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完成了下列实验。
实验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二氧化锰粉末的质量/g 温度/℃ 10秒共收集到氧气的体积/mL
① 3% 0 10 几乎无
② 5% 0 20 几乎无
③ 5% 0.5 20 14
④ 10% 0.5 20 80
(4)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序号是______;对比实验③和实验④,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上述实验无法探究出______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写一条即可)。
【应用有方】
(5)通过探究,小组同学认识到,生活中也可以通过控制条件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
用天然气做饭,发现炉火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这时需要______(填“调大”或“调小”)灶具的进风。
四、计算题【(1)2分(2)4分(3)4分)共10分】
26.(10分)某实验室测定刚购进的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12g大理石样品于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将烧杯中的物质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不溶物2g(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计算:
(1)该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2)所用稀盐酸的质量?
(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质量?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九年级化学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1-10每小题2分,11-16每小题3分,共3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B 2.B 3.C 4.B 5.B 6.C 7.C 8.C 9.C 10.B 11.A 12.C 13.C 14.C 15.D
16.A
二、填空题与简答(每个化学方程式、21(2)、(3)、(4),22(3)分别2分,其它每空1分,共38分)
17.(5分)(1)Ne (2) (3) (4)C、H、O (5)2O
18.(4分)(1) 金属 38 (2)
19.(8分)(1)B (2) 氧气/O2 化学 (3) H2O 6:1
(4) (5)分子之间有间隔
20. (6分)(1)加速沉降(沉降等) (2) 过滤 漏斗/玻璃棒/烧杯等
(3 )吸附 (4)混合物
21.(7分) (1)硬度大 (2)
(3)将打磨光亮的锡片插入氯化铜溶液中,锡片上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说明锡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 (4)AD
22. (4分)(1)>(2)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升高温度 (3)BC
23. (4分)(1)过滤 (2)Fe (3)
三、实验探究( 每个方程式2分,其它每空1分,共14分 )
24. (5分)(1) ②
(2)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3)AD
25.(9分)(1)可燃物
(2)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 环保 可燃物与足够浓度的氧气接触
(4) ②③ 相同条件下,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催化剂的种类
(5) 调大
26.(10分).(1)根据题意可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则该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3.3%。
(2)解:设参与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为x,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为y
答:所用稀盐酸的质量为73g。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保持不变可知,反应后的溶液总质量为 质量分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