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2024-2025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 化学试题(答案)

固始县2024-2025学年一高二高联考上期期末考试
高二化学试题卷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第I卷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玻尔理论、量子力学理论都是对核外电子运动的描述方法,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因为s轨道的形状是球形的,所以s电子做的是圆周运动
B.任何一个能层最多只有s、p、d、f四个能级
C.不同能层中s电子的原子轨道半径相同
D.原子轨道和电子云都是用来形象地描述电子运动状态的
2.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基态Y原子有3个未成对电子,基态Z原子的价电子数等于其电子层数,这四种元素可形成离子化合物[YX4]+[ZW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半径:W-B.Y与Z两原子核外电子空间运动状态分别为7和5
C.YW3的空间结构为平面三角形
D.电负性:Y>X>Z
3.反应A(g)+3B(s)=2C(g)+2D(g)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v(A)=0.15mol/(L·min) B.v(B)=0.1mol/(L·s)
C.v(C)=0.40mol/(L·min) D.v(D)=0.0lmol/(L·s)
4.在CO2的水溶液中,H2CO3达到电离平衡的标志是
A.c()=c() B.溶液中无H2CO3
C.c()恒定不变 D.溶液中H2CO3、、共存
5.已知:,向一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和发生反应,时达到平衡状态1,在时改变某一条件,时重新达到平衡状态Ⅱ,正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容器内压强不变,表明反应达到平衡
B.时改变的条件:向容器中加入A
C.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
D.平衡常数:
6.NaClO溶液具有漂白能力,已知25℃时,Ka(HClO)=4.0×10-8。下列关于NaClO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A.0.01mol/LNaClO溶液中,c(ClO-)=0.01mol/L
B.长期露置在空气中,释放Cl2,漂白能力减弱
C.通入过量S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D.25℃,pH=7.0的NaClO和HClO的混合溶液中,c(HClO)>c(ClO-)=c(Na+)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B.溶液与溶液混合会发生水解反应:
C.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
D.的水解方程式: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温度均为25℃)
A.的和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
B.氨水和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可能呈酸性、中性或碱性
C.的稀硫酸与的溶液混合,溶液呈中性,则
D.的硝酸和的氢氧化钡溶液按照体积比为混合,混合液的pH为10
9.在一定温度下的可逆反应: ,,,为速率常数,只受温度影响。若该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温度下k正=10k逆
B.升高温度,k正增大的倍数大于k逆增大的倍数
C.低温低压的条件更有利于测定A的相对分子质量
D.恒压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He,A的转化率增大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不同状态时的熵值:
B.在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
C. 能否自发进行与温度有关
D.常温下,反应不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入适量的气体,使溶液中,增大
B.常温下,的溶液与的溶液,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C.某盐溶液呈酸性,该盐一定发生了水解反应
D.溶于中的水解方程式为:
12.Ka、Kw、Kh、Ksp分别表示电离常数、水的离子积常数、水解常数、溶度积常数,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室温下,的电离度一定比HClO的大
B.的溶液任何温度下均为中性
C.已知25℃时,AgCl和砖红色沉淀Ag2CrO4的Ksp分别为1.8×10-10和2.0×10-12,则用AgNO3标准溶液滴定Cl-时,可采用K2CrO4为指示剂
D.某温度下,一元弱酸HA的Ka越小,则NaA的Kh越大
13.已知某温度下,K(HCN)=6.2×10 10,K(HF)=6.8×10 4,K(CH3COOH)=1.7×10 5,K(HNO2)=5.1×10 4,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 1的下列溶液,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NaCN>NaNO2>CH3COONa>NaF
B.NaF>NaNO2>CH3COONa>NaCN
C.NaCN>CH3COONa>NaNO2>NaF
D.NaCN>CH3COONa>NaF>NaNO2
14.化学平衡常数(K)、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a)、难溶物的溶度积常数(KSP)是判断物质性质或变化的重要的平衡常数.下列关于这些常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衡常数的大小与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有关
B.KSP(AgCl)>KSP(AgI),由此可以判断AgCl(s)+I-=AgI(s)+Cl-(aq)能够发生
C.当温度升高时,弱酸的电离常数Ka变小
D.Ka(HCN)<Ka(CH3COOH),说明相同物质的量浓度时,氢氰酸的酸性比醋酸强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58分)
15.(14分)氧化还原反应可拆分为氧化和还原两个“半反应”。某小组同学从“半反应”的角度探究反应规律。
(1)已知:IO+I-→I2的转化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发生。
①该转化的还原半反应是2IO+10e-+12H+=I2+6H2O,则相应的氧化半反应是 。
②分析上述还原半反应可知:增大c(H+)可促进IO得到电子,使其 性增强,进而与I-发生反应
(2)探究Cu与浓盐酸能否发生反应。
①有同学认为Cu与浓盐酸不能发生反应产生氢气,其依据是 。
用如下装置进行实验[硫酸与浓盐酸中c(H+)接近]。
装置 序号 试管内药品 现象
甲 浓盐酸 24小时后仍无明显变化
乙 Cu粉+硫酸 24小时后仍无明显变化
丙 Cu粉+浓盐酸 24小时后气球变鼓
②甲是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 的干扰。
③a.丙中气球变鼓是因为生成了 气体(填化学式)。
b.经检测,丙中反应后溶液中存在[CuCl4]3-。从氧化还原性的角度分析丙中反应能够发生的原因: 。
(3)探究以下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实验结果:产生电流,左侧Ag电极表面有Ag析出。右侧Ag电极周围生成AgCl。
①该装置中右侧Ag电极作 (填“正”或“负”)极。
②对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的反应类型进行分析,谈谈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 。
16.(14分)资料显示,酸性介质中,和可反应转化为和。小组探究利用该反应测定含量的条件。
实验 序号 物质a 实验现象
I 0.002mol/L溶液 无明显变化
II 0.002mol/L溶液 加热至沸腾,5min后溶液变为紫色
III 0.05mol/L溶液 加热至沸腾,生成大量棕黑色沉淀,静置,上层溶液未变紫色
(1)根据实验II的现象,氧化性: (填“>”或“<”)。
(2)实验II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3)实验I的条件下能将氧化为,推测实验I未出现紫色的原因: 。
(4)经检验,棕黑色沉淀为,针对实验Ⅲ中的现象,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的浓度较低,不足以将氧化为
假设2:溶液中存在还原剂,将生成的还原为
①甲同学分析上述实验设计,认为假设1不成立,理由是 。
②针对假设2,乙同学设计实验IV证实了推测合理。
请写出实验操作和现象: 。
③实验III中生成的离子方程式是 ,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分析实验Ⅲ未得到紫色溶液的原因: 。
(5)资料表明可作为和反应转化为的催化剂。丙同学设计实验Ⅲ的对比实验进行了证实。向 中滴加2滴0.1mol/L溶液,再加入0.0005mol固体,加热至沸腾,观察到溶液变为紫色。
(6)根据上述实验,要利用将转化为的反应来快速测定的含量,应控制的反应条件有:加热至沸腾、 。
17.(15分)绿矾()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为检测某部分被氧化的绿矾中亚铁离子的质量分数设计如下实验。
步骤一:精确称量部分被氧化的绿矾,加入适量硫酸溶解并配制成溶液。
步骤二:取所配溶液于锥形瓶中,用溶液滴定至终点。
步骤三:重复步骤二2~3次,平均消耗溶液的体积为。
(1)步骤一中需要用到下列仪器中的_______ (填选项字母)。
A. B. C. D.
(2)步骤二中溶液应用 (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盛装。滴定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滴定前,有关滴定管的正确操作为(选出正确操作并按序排列): 。
检漏→蒸馏水洗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滴定。
A.装入溶液至零刻度以上
B.用溶液润洗2至3次
C.排除气泡
D.记录起始读数
E.调整液面至零刻度或零刻度以下
(4)步骤二中滴定至终点时的实验现象为 。
(5)被氧化的绿矾中亚铁离子的质量分数为 。
(6)下列情况会造成测定结果偏高的是 (填字母)。
a.盛装溶液的滴定管,未用溶液润洗
b.盛装绿矾溶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过后未用绿矾溶液润洗
c.盛装溶液的滴定管,滴定前尖嘴处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d.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滴定管的刻度
18.(15分)回答下列问题:
I、已知:反应①Fe(s)+CO2(g)FeO(s)+CO(g)的平衡常数为K1;反应②Fe(s)+H2O(g)Fe(s)+H2(g)的平衡常数为K2.不同温度时K1、K2的值如下表,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K K1 K2
973 1.47 2.38
1173 2.15 1.67
(1)请写出反应①的平衡常数K1的表达式 ;通过表格中的数值可以推断:反应①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当温度为973K时,反应③CO(g)+H2O(g)CO2(g)+H2(g)的平衡常数K3= (结果保留小数点后2位)
(3)能判断反应③已达平衡状态的是_____。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
C.v正(H2)=v逆(H2O) D.c(CO2)=c(CO)
(4)根据反应①与②及上表数据,能够推断出反应③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要使反应③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采取的措施是 (填写序号)。
A.缩小反应容器容积B.扩大反应容器容积C.降低温度D.升高温度E.使用合适的催化剂F.设法减少CO2的量
Ⅱ、汽车尾气里含有的NO气体是由于内燃机燃烧的高温引起氮气和氧气反应所致:N2(g)+O2(g)2NO(g)ΔH>0,已知该反应在T℃时,平衡常数K=9.0,请回答下列问题:
(5)某温度下,向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N2和O2各1mol,5s后O2的物质的量为0.4mol,则0~5s内NO的反应速率 mol·L-1·min-1.
(6)下列为4种不同情况下测得的反应速率中,表明该反应进行最快的是_____。
A.v(N2)=0.4mol·L-1·min-1 B.v(NO)=0.6mol·L-1·min-1
C.v(O2)=0.3mol·L-1·s-1 D.v(NO)=0.4mol·L-1·s-1
(7)将N2、O2混合充入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下列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B.C.
(8)T℃时,某时刻测得容器内N2、O2、NO的浓度分别为0.20mol/L、0.20mol/L和0.50mol/L,此时反应v正(N2) v逆(N2)(填“>”、“=”或“<”)。
固始县2024-2025学年一高二高联考上期期末考试
高二化学试题参考答案
1.D
2.D
【解析】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基态 Y 原子有3个未成对电子,Y为氮;能形成[YX4]+[离子,则X为氢;基态Z原子的价电子数等于其电子层数,则其为13号元素铝,能形成[ZW4]-离子,则W为氯;
3.D
【解析】比较化学反应速率快慢时,可根据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将选项中各物质表示的速率转化为同一物质所表示的反应速率后进行比较,注意单位要统一。
4.C
【解析】在CO2的水溶液中,H2CO3的电离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溶液中各粒子浓度不变,据此分析解答。
5.C
6.D
【解析】25℃时,Ka(HClO)=4.0×10-8,则,HClO为弱酸且具有氧化性,ClO-可水解。
7.D
8.C
9.D
10.B
11.B
12.A
13.C
14.B
15.(1) (2分) 氧化(2分)
(2)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Cu位于H之后(2分) 浓盐酸挥发(2分) H2(1分) 浓盐酸Cl-浓度大,Cl-使Cu的还原性增强,促使反应Cu+4Cl--e-═[CuCl4]3-发生(2分)
(3) 负(1分) 原电池两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总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2分)
16.(1)> (1分)
(2)5+2+8H2O=2+10+16H+ (2分)
(3)相比实验II,实验温度I较低,反应速率较慢 (1分)
(4)实验II和实验III中的浓度相同 (1分)
向1mL 0.05mol/L溶液中滴入3滴1mol/LH2SO4溶液并加入1mL 0.05mol/LKMnO4,有棕黑色沉淀生成 (2分)
3+2+2H2O=5↓+4H+ (2分)
溶液中存在反应,反应ii速率快于反应i,所以未得到紫色溶液 (2分)
(5)1mL 0.05mol/L溶液和3滴1mol/LH2SO4溶液的混合溶液中 (2分)
(6)过量、加入催化剂 (1分)
17.(1)BC (2分)
(2) 酸式 (2分) (2分)
(3) BACED (2分)
(4)当加入最后半滴高锰酸钾溶液,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浅紫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说明达到了滴定终点 (2分)
(5)11.2% (3分)
(6)ac (2分)
18.(1) (2分) 吸热 (1分)
(2)1.62 (2分)
(3)BC (2分)
(4)放热 (1分) CF (1分)
(5)1.44 (2分)
(6)C (1分)
(7)AC (2分)
(8)> (1分)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含答案及听力音频无听力原文)

下一篇:第三章 数据分析初步【培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