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模拟卷(4)(含解析)

苏州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模拟卷(4)
(范围:第1—5章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如图所示是我校“非洲鼓”社团演出时的场景,孩子们正在一边敲鼓一边歌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敲鼓的力度越大,鼓声的音调越高
B.停止敲鼓后,还能听到鼓声,说明声音不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C.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D.所有孩子唱歌的音色相同
2.如图所示,是一副眼镜放到太阳光下,眼镜到地面的距离在一倍焦距以内,在地面上观察到的情境,由此可以判断镜片是(  )
A.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B.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D.凸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3.我们生活在光的世界,下面有关光的知识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孔所成的像一定都是倒立、等大的实像,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B.外层空间是黑暗的,因为外层空间那里缺少灰尘来反射光
C.右边同学刚好看不到纸杯中的硬币,左边同学倒入适量水后便可以看到真实的硬币
D.通过光纤传递的能量,医生能看到病人体内的病灶
4.下图是某衬衫吊牌的部分信息,号型“170/92A”表示适穿人群的特征参数及体型。“A”表示适用于一般体型,“170”表示身高170cm,“92”表示( )
产品名称:衬衫规格:ML颜色:蓝色号型:170/92A……
A.胸围92cm B.肩膀宽92cm C.上臂周长92cm D.脖子周长92cm
5.滑冰比赛中,为了消除冰刀滑行造成的划痕,常在比赛间隙向冰面上浇水,同时向浇水处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补冰”。“补冰”时干冰和水发生的物态变化分别是(  )
A.升华,凝华 B.汽化,凝固 C.升华,凝固 D.熔化,凝华
6.如图所示,将四种声音先后逐一输入同一示波器,分别得到这四种声音的波形,音调和响度都相同的两种声音是(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丁 D.丙和丁
7.在平直公路上,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静止
C.甲车静止,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车做匀速运动,乙车做加速运动
8.如图甲所示,轿车司机从右后视镜中观察到同向驶来一辆越野车,下一时刻越野车在后视镜中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设两车均匀速向前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后视镜中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越野车在轿车司机的左后方行驶
C.越野车比轿车行驶的速度大 D.越野车相对于轿车是静止的
9.如图所示,小明在一圆柱形水杯后面,紧靠水杯放置一个小泥娃,他将泥娃逐渐远离水杯,在该过程中,透过水杯观察,他看到的小泥娃像(  )
A.一直变瘦 B.变高 C.先变高后变矮 D.先变胖后变瘦
10.在碘的升华实验中,小星直接把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如图甲所示;小芳将试管浸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下面用酒精灯加热,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如图乙所示;结果两试管都出现了碘蒸气。已知: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35℃;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500℃,由上述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装置中的碘蒸气一定是升华而成的
B.乙装置中的碘蒸气一定是汽化而成的
C.乙装置中,水沸腾前,试管内就会出现紫色的气体
D.停止加热后,碘蒸气慢慢消失,凝固成碘颗粒附在试管内壁
11.小红和小华周末相约去图书馆看书。她们各自从家里出发前往图书馆,运动的路程s与时间t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小红做直线运动,小华做曲线运动
B.距离图书馆,小红比小华家近100m,小红的出发时间比小华晚1min
C.2~4min内,小华匀速前行,小红早1min到达
D.4~5min内,二人速度相等,图中a的大小为370m
12.如图,S为小电珠,它发出的光可看作由一点发出的。S正对圆孔,到孔的距离为L,透过圆孔的光在后面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圆斑,圆斑的直径是圆孔直径的2倍。若在孔上嵌一凸透镜,则光屏上立刻出现一个清晰的亮点,则该透镜的焦距、圆孔与光屏之间的距离可能为(  )
A., B.,L C.L,L D.L,2L
二、填空题(本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33分)
13.华阴“老腔”是陕西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者演唱时声音响亮,使远处的观众也能听清。“响亮”描述的是声音的_______大。现场观众听到的声音是以______为介质传入人耳的。
14.几种测量仪器的测量结果如图所示
(1)如图甲所示被测液体的温度为______℃;
(2)如图乙所示被测物体的长度为______cm;
(3)如图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__s.
15.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54cm、12.36cm、12.35cm、12.36cm,由测量结果可知,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_________cm。
16.下列热现象:①雪糕周围的“白气”;②草叶上的露珠;③树枝上的雾凇;④燃烧蜡烛流的“泪”;⑤瓦房房顶的霜;⑥冶炼用的“铁水”。形成过程属于液化的有;属于吸热过程的有______。(两空均选填序号)
17.在“初识光的折射现象”活动中,江南中学某学生将一束激光斜射至空水槽底部,如图所示,在P点形成一个光斑,他向水槽内慢慢注水,发现水槽底部的光斑向______(左/右)移动,这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______(会/不会)发生偏折,且折射光线将______(偏向/偏离)法线。为了清楚地看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他可以在水面上方喷一些。
18.雪花落水静悄悄,但科学家发现,雪花落水时产生大量微小气泡,气泡破裂产生频率在50kHz到200kHz之间的声波,它属于______(选填“可听声波”“超声波”或“次声波”)。其中100kHz的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00kHz的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科学监测发现,该声波令鲸鱼异常烦躁,从鲸鱼的角度看,该声波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噪声。
19.玄武湖公园湖光山色,水面如镜,一只蜻蜓平行于湖面飞行,距湖面1m,蜻蜓在水中所成的像与蜻蜓的大小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蜻蜓的像到蜻蜓相距______m,以蜻蜓的像为参照物,蜻蜓是______。
20.在“探究冰熔化”的实验时,为了方便观察和记录数据,最好选用________图的实验装置。根据实验图像丙可知,冰是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仔细观察图像发现,冰在熔化前升温比熔化后升温________(选填“快”或“慢”)。在第5min时处于________态。(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21.中国高铁正在高速发展。在旷野里,远远看到疾驰的列车犹如一枚“白色子弹”,如图所示。若它以100m/s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12s,则行驶了________m。以列车为参照物,座位上安静看书的乘客是________的。列车上交谈的乘客自觉压低声音,这是在________处减弱噪声。
22.“冰能生火”,这是真的吗?为了验证这一现象的真实性,实验小组用冰块制作成透镜。如图所示是用冰块打磨的凸透镜,利用凸透镜实验者成功将手中的报纸点燃。请你回答:
(1)制作透镜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原因是为了减缓冰块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2)能将报纸点燃是因为凸透镜对光产生作用;凸透镜表面______(选填“光滑”或“粗糙”),可以增加透镜对光的这种作用效果;
(3)将报纸放置在凸透镜的______位置,可以更快点燃报纸。
23.物理学上常用“频闪照相”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甲,a、b是小亮两次跑步时,照相机记录的频闪照片,已知照片曝光时间间隔一定,由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甲记录的时间内,______(选填“a”或“b”)图表示小亮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______(选填“a”或“b”)图反映他跑步的平均速度大;
(2)如图乙是跑步者用随身携带的手机APP软件记录的“配速”(配速定义:通过每公里路程所需要的时间)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在t1、t2和t3三个时刻中,运动得最快的时刻是______。
三、解答题(本题共10小题,作图每图2分,每空1分,共43分)
24.如图所示,物体放在平面镜前,请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物体MN在平面镜中的像M'N'。(保留作图痕迹)
25.F为凸透镜的焦点,试画出与已知光线对应的两条折射光线。
26.自行车尾灯是由许多相互垂直的小平面镜构成。如图(a)所示,图(b)为其两个平面镜的简化示意图,请在图(b)中画出入射光依次经过这两个平面镜的反射光路图。
27.如表是D412次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一部分。
时间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到站时间 09∶51 10∶30 11∶45
发车时间 09∶15 09∶53 10∶33
里程/km 0 84 180 300
(1)列车由上海驶往常州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若该列车长200m,以72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个隧道,用时100s,求此隧道的长?
28.如图甲所示,小亮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在标准大气压下,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应选用(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已知酒精的沸点为78℃,水银的沸点为357℃)
(2)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根据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是。此时停止给水加热,水不能继续沸腾。可见,沸腾过程需要,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则此时水的温度为。
29.某同学向两杯子中倒入等质量热水,一段时间后,发现两杯子温度不同。他思考后猜想热水降温快慢可能与杯子开口面积大小和杯身面积大小有关。为探究热水降温快慢与杯子开口面积大小是否有关,准备器材有:足量热水、隔热材料、两支相同的温度计、玻璃杯A、玻璃杯B(B开口面积明显大于A)。实验步骤如下:
(1)将两玻璃杯外表面包上隔热材料;
(2)接下来的操作是:,此时两玻璃杯中热水的初始温度相同;
(3)3min后分别测量并记录玻璃杯A、B中热水的温度tA、tB;
(4)若,则说明同等条件下,开口面积大的杯中热水降温较快。
3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为了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在上午第二节课将凸透镜正对太阳,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此亮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选填“是”或“不是”)该凸透镜的焦距,理由是。
(2)小明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组装实验装置并调节烛焰、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实验时,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的实像。
(3)保持蜡烛、光屏位置不动,把凸透镜移到cm刻度线处,光屏上会再次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4)小明进一步探究发现,当蜡烛距凸透镜cm时,移动光屏,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实像,为了得到凸透镜成像的普遍规律,小明下一步的操作是。
3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小明利用平面镜、茶色玻璃板、蜡烛等器材进行了以下操作:
(1)利用茶色玻璃板和平面镜都能看到蜡烛的像,经观察对比后发现:在茶色玻璃板中成的像稍暗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小明最终选择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请在图甲选出正确的操作方法____________;
A. B.
C. D.
(3)按照上题正确的方法操作后,且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保持垂直,小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A的像重合,请帮他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进器材后,多次改变蜡烛____________(A/B)的位置,并移动另一支蜡烛,确定每次像的位置,在白纸上做好相应记录,如图乙所示。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_;
(5)如图丙所示,小明发现家中穿衣镜是由一定厚度的玻璃制成。他想确定穿衣镜成像的反射面,于是将笔尖紧贴镜子前表面M,发现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说明__________(M/N)是反射面。
32.小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方案如下:选取O点为计时起点,每隔2s拍摄一次频闪照片,记录气泡所在的位置,计算出气泡运动的路程s,画出对应的s﹣t图像。
(1)上述方案中,计时的起点O点离玻璃管底部有一段距离,你认为这样做的原因除了可以方便于计时外,还因为。小华比较气泡运动快慢的方法是,为方便于小华的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较(选填“快”或“慢”)地运动,从而减小测量误差。
(2)拍摄完毕后,小华将刻度尺放在频闪照片旁,结果如图所示。则照片中气泡2s内运动的距离为cm。若实验中气泡的长度为0.5cm,则气泡在2s内实际运动的路程为cm,平均速度为m/s。
(3)实验结束后,将一个直径稍小于试管内径的钢珠从管口由静止开始释放,发现其下落速度越来越快,则他绘制出的s﹣t图像接近图乙中的(选填“①”或“②”)。
33.小媛和妹妹一起荡秋千时,发现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于是她对“哪些因素影响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与秋千的摆长L有关。
猜想二: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与人的质量m有关。
猜想三: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与秋千摆幅s(摆动时人离开中心点的最大距离)有关。
针对上述猜想,小媛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细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拴一小球制成一个摆,让小球自由往返摆动,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摆长L/m 小球质量m/g 摆幅s/m 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t/s
1 0.7 20 0.05 1.7
2 1.0 20 0.08 2.0
3 1.0 30 0.05 2.0
4 1.0 30 0.08 2.0
5 1.3 20 0.05 2.3
(1)实验序号为3、4的这两次实验探究的是摆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的关系。要探究摆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小球质量的关系,应选择实验序号为的数据进行分析‘
(2)综合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摆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由决定;
(3)摆钟是由摆制成的,小媛家的摆钟变慢了,想要调准它,应进行的操作是。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如图所示是我校“非洲鼓”社团演出时的场景,孩子们正在一边敲鼓一边歌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敲鼓的力度越大,鼓声的音调越高
B.停止敲鼓后,还能听到鼓声,说明声音不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C.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D.所有孩子唱歌的音色相同
【答案】C
【解析】A.敲鼓的力度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故A错误;
B.停止敲鼓后,还能听到鼓声,是因为声音还在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正确;
D.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不同孩子唱歌的音色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2.如图所示,是一副眼镜放到太阳光下,眼镜到地面的距离在一倍焦距以内,在地面上观察到的情境,由此可以判断镜片是(  )
A.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B.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D.凸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答案】C
【解析】由图可见,阳光通过眼镜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因此是凹透镜,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故选C。
3.我们生活在光的世界,下面有关光的知识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孔所成的像一定都是倒立、等大的实像,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B.外层空间是黑暗的,因为外层空间那里缺少灰尘来反射光
C.右边同学刚好看不到纸杯中的硬币,左边同学倒入适量水后便可以看到真实的硬币
D.通过光纤传递的能量,医生能看到病人体内的病灶
【答案】B
【解析】A.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所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与距离光源的远近有关,故A错误;
B.外层空间是黑暗的,因为那里缺少灰尘来反射光,故B正确;
C.右边同学刚好看不到纸杯中的硬币,左边同学倒入适量水后便可以看到硬币的虚像,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故C错误;
D.医生能看到病人体内的病灶,利用的是光能够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B。
4.下图是某衬衫吊牌的部分信息,号型“170/92A”表示适穿人群的特征参数及体型。“A”表示适用于一般体型,“170”表示身高170cm,“92”表示( )
产品名称:衬衫规格:ML颜色:蓝色号型:170/92A……
A.胸围92cm B.肩膀宽92cm C.上臂周长92cm D.脖子周长92cm
【答案】A
【解析】A.一般人的胸围约92cm,故A符合题意;
B.一般人的肩膀宽约37cm,故B不符合题意;
C.一般人的上臂周长约18cm,故C不符合题意;
D.一般人的脖子周长约40c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滑冰比赛中,为了消除冰刀滑行造成的划痕,常在比赛间隙向冰面上浇水,同时向浇水处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补冰”。“补冰”时干冰和水发生的物态变化分别是(  )
A.升华,凝华 B.汽化,凝固 C.升华,凝固 D.熔化,凝华
【答案】C
【解析】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会吸热迅速的升华变为二氧化碳气体,使水放热凝固成冰,因此“补冰”时干冰和水发生的物态变化分别是升华和凝固,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如图所示,将四种声音先后逐一输入同一示波器,分别得到这四种声音的波形,音调和响度都相同的两种声音是(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丁 D.丙和丁
【答案】D
【解析】ABCD.如图可知,甲、丙、丁的振动幅度相同,所以,丙、丁响度相同;乙、丙、丁的频率相同,则乙、丙、丁的音调相同,所以,丙和丁的音调相同,所以,音调和响度都相同的两种声音是丙、丁,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7.在平直公路上,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静止
C.甲车静止,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车做匀速运动,乙车做加速运动
【答案】C
【解析】由图像可知,乙车的s-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表示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s-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甲车通过的路程一直保持不变,表示甲车静止不动,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如图甲所示,轿车司机从右后视镜中观察到同向驶来一辆越野车,下一时刻越野车在后视镜中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设两车均匀速向前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后视镜中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越野车在轿车司机的左后方行驶
C.越野车比轿车行驶的速度大 D.越野车相对于轿车是静止的
【答案】C
【解析】A.后视镜中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轿车司机从右后视镜中观察到越野车在后方,是在有后视镜中观察到,越野车在右后方行驶,故B错误;
C.对比甲、乙两图,两车的间距慢慢变小,而两车都是匀速,越野车慢慢追上了小轿车,故越野车比轿车的行驶速度大,故C正确;
D.越野车相对于轿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越野车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C。
9.如图所示,小明在一圆柱形水杯后面,紧靠水杯放置一个小泥娃,他将泥娃逐渐远离水杯,在该过程中,透过水杯观察,他看到的小泥娃像(  )
A.一直变瘦 B.变高 C.先变高后变矮 D.先变胖后变瘦
【答案】D
【解析】BC.盛水的水杯相当于柱形凸透镜,所成的像上下方向高度不变,只有左右会发生变化,故BC不符合题意;
AD.紧靠水杯放置一个小泥娃,将泥娃逐渐远离水杯过程中,在焦点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越靠近焦点,像越大,所以虚像逐渐变胖;过了焦点后,成倒立的实像,离焦点越远,实像越小,所以实像逐渐变瘦。所以他看到的小泥娃像先变胖后变瘦,故A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0.在碘的升华实验中,小星直接把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如图甲所示;小芳将试管浸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下面用酒精灯加热,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如图乙所示;结果两试管都出现了碘蒸气。已知: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35℃;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500℃,由上述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装置中的碘蒸气一定是升华而成的
B.乙装置中的碘蒸气一定是汽化而成的
C.乙装置中,水沸腾前,试管内就会出现紫色的气体
D.停止加热后,碘蒸气慢慢消失,凝固成碘颗粒附在试管内壁
【答案】C
【解析】A.如图甲所示,甲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500℃,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会超过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故A错误;
B.如图乙所示,乙实验中,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所以乙图的碘蒸气一定是升华而成的,故B错误;
C.升华过程对温度没有特定要求,不需水沸腾,所以在水沸腾前试管内就会出现紫色的气体,故C正确;
D.停止加热后,碘蒸气遇冷直接变为固态的碘颗粒附在试管内壁,这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11.小红和小华周末相约去图书馆看书。她们各自从家里出发前往图书馆,运动的路程s与时间t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小红做直线运动,小华做曲线运动
B.距离图书馆,小红比小华家近100m,小红的出发时间比小华晚1min
C.2~4min内,小华匀速前行,小红早1min到达
D.4~5min内,二人速度相等,图中a的大小为370m
【答案】D
【解析】A.s-t图中,倾斜直线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静止,故小红做直线运动,小华先做匀速直线运动、后静止、最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距离图书馆,小红运动路程为550m﹣100m=450m
小华运动路程550m,故小红比小华家近100m,由图可知,小华的出发时间比小红晚1min,故B不符合题意;
C.2~4min内,小华运动图像为水平直线,小华静止,没有匀速前行,由图可知,小红早1min到达,故C不符合题意;
D.4~5min内,二人图像中直线的倾斜程度相同,故二者速度相等;小红的平均速度为
两同学在a处通过的路程相等,由可得,a处通过的路程为
因为小红在100m处出发,所以图中a的大小为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2.如图,S为小电珠,它发出的光可看作由一点发出的。S正对圆孔,到孔的距离为L,透过圆孔的光在后面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圆斑,圆斑的直径是圆孔直径的2倍。若在孔上嵌一凸透镜,则光屏上立刻出现一个清晰的亮点,则该透镜的焦距、圆孔与光屏之间的距离可能为(  )
A., B.,L C.L,L D.L,2L
【答案】B
【解析】由小孔成像原理及圆斑的直径是圆孔直径的2倍,可知光屏到圆孔的距离为L,由“在孔上嵌一凸透镜光屏上立刻出现一个清晰的亮点”,可知亮点是发光点的像,得
则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得

可知
则该透镜的焦距为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本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33分)
13.华阴“老腔”是陕西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者演唱时声音响亮,使远处的观众也能听清。“响亮”描述的是声音的大。现场观众听到的声音是以为介质传入人耳的。
【答案】响度空气
【解析】[1]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坐在远处和近处的观众,他们听到唱词声的响度是不同的,近处的响度大,“响亮”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大,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所以人们听到的唱词是通过空气以波的形式传入人耳的。
14.几种测量仪器的测量结果如图所示
(1)如图甲所示被测液体的温度为℃;
(2)如图乙所示被测物体的长度为cm;
(3)如图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s.
【答案】 -19 2.13(2.11-2.15均可) 337.5
【分析】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析】由图知:
(1)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此温度计上的示数自下而上越来越小,所以表示的是0℃以下的温度,所以读数是: 19℃.
(2)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对应的示数为0.00cm,右侧对应的示数为2.13cm,所以物体的边长为L=2.13cm 0.00cm=2.13cm;
(3)由图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秒表的读数为5min+37.5s=5min37.5s=337.5s
15.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54cm、12.36cm、12.35cm、12.36cm,由测量结果可知,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_________cm。
【答案】1mm(或0.1cm)12.36cm
【解析】从4次测量结果看,数据12.54cm的准确值与其他不同,是错误的数据,应去掉;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即物体的长度为
16.下列热现象:①雪糕周围的“白气”;②草叶上的露珠;③树枝上的雾凇;④燃烧蜡烛流的“泪”;⑤瓦房房顶的霜;⑥冶炼用的“铁水”。形成过程属于液化的有;属于吸热过程的有。(两空均选填序号)
【答案】 ①② ④⑥
【解析】[1][2]①雪糕周围的“白气”是雪糕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放热;
②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
③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
④燃烧蜡烛流的“泪”是固态蜡烛熔化形成的,熔化吸热;
⑤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
⑥冶炼用的“铁水”是固态铁熔化形成的,熔化吸热;故①②为液化现象,属于吸热过程的是④⑥。
17.在“初识光的折射现象”活动中,江南中学某学生将一束激光斜射至空水槽底部,如图所示,在P点形成一个光斑,他向水槽内慢慢注水,发现水槽底部的光斑向(左/右)移动,这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偏折,且折射光线将(偏向/偏离)法线。为了清楚地看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他可以在水面上方喷一些。
【答案】左会偏向烟雾(或粉尘、水雾)
【解析】[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光线方向不变,折射光线方向也不变,由题图可知,入射点向左移,则水槽底部的光斑也向左移。
[2]这一现象表明了,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水面处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3]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偏向法线。
[4] 利用光的散射来显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所以可以在空中喷一些烟雾、粉尘或水雾。
18.雪花落水静悄悄,但科学家发现,雪花落水时产生大量微小气泡,气泡破裂产生频率在50kHz到200kHz之间的声波,它属于(选填“可听声波”“超声波”或“次声波”)。其中100kHz的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00kHz的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科学监测发现,该声波令鲸鱼异常烦躁,从鲸鱼的角度看,该声波(选填“是”或“不是”)噪声。
【答案】超声波等于是
【解析】[1]泡破裂产生频率在50kHz到200kHz之间的声波,它属于超声波。
[2]其中100kHz的声波,和200kHz的声波,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3]科学监测发现,该声波令鲸鱼异常烦躁,从鲸鱼的角度看,该声波是噪声。
19.玄武湖公园湖光山色,水面如镜,一只蜻蜓平行于湖面飞行,距湖面1m,蜻蜓在水中所成的像与蜻蜓的大小(选填“相等”或“不相等”),蜻蜓的像到蜻蜓相距m,以蜻蜓的像为参照物,蜻蜓是。
【答案】相等 2 静止
【解析】[1]在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所以蜻蜓在水中所成的像与蜻蜓的大小相等。
[2]蜻蜓距离湖面1m,则其水中的像与湖面的距离为1m,蜻蜓的像与蜻蜓的距离为2m。
[3]以蜻蜓的像为参照物,蜻蜓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因为在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20.在“探究冰熔化”的实验时,为了方便观察和记录数据,最好选用________图的实验装置。根据实验图像丙可知,冰是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仔细观察图像发现,冰在熔化前升温比熔化后升温________(选填“快”或“慢”)。在第5min时处于________态。(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答案】乙晶体快固液共存
【解析】[1] 选用乙图的实验装置采用水浴法加热,冰受热均匀,温度上升较慢,方便观察和记录数据。
[2] 根据实验图像丙可知,冰熔化时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不变,所以冰是晶体。
[3] 根据实验图像丙可知,冰在熔化前加热3min升温,熔化后加热3min升温,所以冰在熔化前升温比熔化后升温快。
[4] 在第5min时冰正处于熔化阶段,属于固液共存态。
21.中国高铁正在高速发展。在旷野里,远远看到疾驰的列车犹如一枚“白色子弹”,如图所示。若它以100m/s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12s,则行驶了________m。以列车为参照物,座位上安静看书的乘客是________的。列车上交谈的乘客自觉压低声音,这是在________处减弱噪声。
【答案】 1200 静止声源
【解析】[1]若它以100m/s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12s,由得,高铁行驶的距离为
[2]以列车为参照物,座位上安静看书的乘客的位置不变,是静止的。
[3]列车上交谈的乘客自觉压低声音,减少噪声的产生,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2.“冰能生火”,这是真的吗?为了验证这一现象的真实性,实验小组用冰块制作成透镜。如图所示是用冰块打磨的凸透镜,利用凸透镜实验者成功将手中的报纸点燃。请你回答:
(1)制作透镜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原因是为了减缓冰块;(填物态变化名称)
(2)能将报纸点燃是因为凸透镜对光产生作用;凸透镜表面(选填“光滑”或“粗糙”),可以增加透镜对光的这种作用效果;
(3)将报纸放置在凸透镜的位置,可以更快点燃报纸。
【答案】(1)熔化(2)会聚光滑(3)焦点
【解析】(1)用冰块打磨的凸透镜,需要避免冰块吸热后的熔化,要尽量避免阳光照射而吸热。
(2)[1][2]因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能将报纸点燃;凸透镜表面光滑,可以增加会聚作用效果。
(3)凸透镜将平行于主轴的光会聚到焦点上,将报纸放置在凸透镜的焦点位置,可以更快点燃报纸。
23.物理学上常用“频闪照相”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甲,a、b是小亮两次跑步时,照相机记录的频闪照片,已知照片曝光时间间隔一定,由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甲记录的时间内,(选填“a”或“b”)图表示小亮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选填“a”或“b”)图反映他跑步的平均速度大;
(2)如图乙是跑步者用随身携带的手机APP软件记录的“配速”(配速定义:通过每公里路程所需要的时间)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在t1、t2和t3三个时刻中,运动得最快的时刻是。
【答案】abt2
【解析】(1)[1][2]设曝光时间间隔,由图甲知,a图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加,做加速运动;由图甲知,a、b通过的距离s相同,a所用时间为,b所用时间为,由可知,b跑步的平均速度大。
(2)[3]配速是指跑每公里路程所用的时间,此数值越小,表示运动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越少,根据知,运动越快;由图乙知t2时刻的配速值最小,其运动速度最快。
三、解答题(本题共10小题,作图每图2分,每空1分,共43分)
24.如图所示,物体放在平面镜前,请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物体MN在平面镜中的像M'N'。(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
【解析】先作出端点M、N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M′、N′,用虚线连接M′、N′即为物体MN的像,如图所示:
25.F为凸透镜的焦点,试画出与已知光线对应的两条折射光线。
【答案】
【解析】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穿过凸透镜后会平行于主光轴,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穿过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据此作图如下:
26.自行车尾灯是由许多相互垂直的小平面镜构成。如图(a)所示,图(b)为其两个平面镜的简化示意图,请在图(b)中画出入射光依次经过这两个平面镜的反射光路图。
【答案】
【解析】
过入射点作垂直于反射面的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然后过第二次的入射点作法线,仍然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的方向,注意二次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入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
27.如表是D412次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一部分。
时间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到站时间 09∶51 10∶30 11∶45
发车时间 09∶15 09∶53 10∶33
里程/km 0 84 180 300
(1)列车由上海驶往常州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若该列车长200m,以72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个隧道,用时100s,求此隧道的长?
【答案】(1)144km/h;(2)1800m
【解析】解:(1)由列车运行时刻表知道,列车由上海驶往常州的路程为s1=180km,时间为
则列车由上海驶往常州的平均速度为
(2)列车的速度为
100s时间内列车运动的距离
隧道的长
答:(1)列车由上海驶往常州的平均速度为144km/h;
(2)此隧道的长为1800m。
28.如图甲所示,小亮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在标准大气压下,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应选用(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已知酒精的沸点为78℃,水银的沸点为357℃)
(2)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根据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是。此时停止给水加热,水不能继续沸腾。可见,沸腾过程需要,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则此时水的温度为。
【答案】水银液化温度不变吸热 97℃
【解析】(1)[1]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为99°C,水银的沸点为357°C,酒精的沸点为78°C,若用酒精温度计,在水沸腾前,酒精已达到沸点,则会剧烈汽化膨胀,从而损坏温度计,故应选用在水达到沸点时,未达到沸点依旧为液态的水银温度计。
(2)[2]水沸腾时,水蒸气在杯口附近遇冷液化形成小雾滴,故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
(3)[3]由图乙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99°C不变。
[4]停止给水加热,水不能继续吸热,水不能继续沸腾,故沸腾的过程需要吸热。
[5] 由图丙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C,此时该温度计的液体在100°C下面的三个格,故温度为97°C。
29.某同学向两杯子中倒入等质量热水,一段时间后,发现两杯子温度不同。他思考后猜想热水降温快慢可能与杯子开口面积大小和杯身面积大小有关。为探究热水降温快慢与杯子开口面积大小是否有关,准备器材有:足量热水、隔热材料、两支相同的温度计、玻璃杯A、玻璃杯B(B开口面积明显大于A)。实验步骤如下:
(1)将两玻璃杯外表面包上隔热材料;
(2)接下来的操作是:,此时两玻璃杯中热水的初始温度相同;
(3)3min后分别测量并记录玻璃杯A、B中热水的温度tA、tB;
(4)若,则说明同等条件下,开口面积大的杯中热水降温较快。
【答案】向A、B两玻璃杯中倒入等质量的热水,将两只相同的温度计插入热水中tA>tB
【解析】(2)[1]根据控制变量法,要想探究热水降温快慢与杯子开口面积大小的关系,应控制水的质量和初温相同,且实验中需要测量水的温度,因此应向A、B两玻璃杯中倒入等质量的热水,将两只相同的温度计插入热水中,此时两玻璃杯中热水的初始温度相同。
(4)[2]根据实验步骤,过一段时间测量水的温度,因水的初温相同,所以若tA>tB,则说明同等条件下,开口面积大的杯中热水降温较快;反之,若tA3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为了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在上午第二节课将凸透镜正对太阳,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此亮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选填“是”或“不是”)该凸透镜的焦距,理由是。
(2)小明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组装实验装置并调节烛焰、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实验时,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的实像。
(3)保持蜡烛、光屏位置不动,把凸透镜移到cm刻度线处,光屏上会再次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4)小明进一步探究发现,当蜡烛距凸透镜cm时,移动光屏,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实像,为了得到凸透镜成像的普遍规律,小明下一步的操作是。
【答案】(1)不是地面没有与凸透镜平行,所以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
(2)主光轴上缩小(3)35.0(4) 20 改变物距,多次实验
【解析】(1)[1][2]太阳光可以近似看为平行光源,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太阳光经凸透镜后将会聚在焦点上,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此时地面没有与凸透镜平行,所以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
(2)[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烛焰、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2]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保持蜡烛、光屏位置不动,把凸透镜移到35.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根据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可知,光屏上会再次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4)[1]根据得,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因此当蜡烛距凸透镜20cm时,移动光屏,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实像。
[2]为了得到凸透镜成像的普遍规律,小明下一步的操作是:改变物距,多次实验。
3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小明利用平面镜、茶色玻璃板、蜡烛等器材进行了以下操作:
(1)利用茶色玻璃板和平面镜都能看到蜡烛的像,经观察对比后发现:在茶色玻璃板中成的像稍暗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小明最终选择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请在图甲选出正确的操作方法____________;
A. B.
C. D.
(3)按照上题正确的方法操作后,且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保持垂直,小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A的像重合,请帮他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进器材后,多次改变蜡烛____________(A/B)的位置,并移动另一支蜡烛,确定每次像的位置,在白纸上做好相应记录,如图乙所示。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_;
(5)如图丙所示,小明发现家中穿衣镜是由一定厚度的玻璃制成。他想确定穿衣镜成像的反射面,于是将笔尖紧贴镜子前表面M,发现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说明__________(M/N)是反射面。
【答案】 ①.见解析 ②.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③.B ④.见解析 ⑤.A ⑥.相等 ⑦.N
【解析】(1)[1][2]平面镜不透光,茶色玻璃板可以透光,反射光较少,在茶色玻璃板中成的像稍暗些;茶色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3]实验时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故选B。
(3)[4]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保持垂直,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A的像重合,可能蜡烛燃烧后变短,像变短,蜡烛B比A的像长,蜡烛B无法与A的像重合。
(4)[5][6]实验中要多次移动蜡烛A,改变物体位置,移动蜡烛B的位置,确定像的位置,并记录下来。将玻璃板及每次物和像的位置记录在玻璃板下面的白纸上,连接物和对应的像点,由图乙可知,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5)[7]将笔尖紧贴镜面M,发现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这是因为玻璃有一定的厚度,笔尖通过N面成像(穿衣镜的里层镀了膜,镀膜后增强了光的反射),从而造成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由此可见,N是反射面。
32.小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方案如下:选取O点为计时起点,每隔2s拍摄一次频闪照片,记录气泡所在的位置,计算出气泡运动的路程s,画出对应的s﹣t图像。
(1)上述方案中,计时的起点O点离玻璃管底部有一段距离,你认为这样做的原因除了可以方便于计时外,还因为。小华比较气泡运动快慢的方法是,为方便于小华的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较(选填“快”或“慢”)地运动,从而减小测量误差。
(2)拍摄完毕后,小华将刻度尺放在频闪照片旁,结果如图所示。则照片中气泡2s内运动的距离为cm。若实验中气泡的长度为0.5cm,则气泡在2s内实际运动的路程为cm,平均速度为m/s。
(3)实验结束后,将一个直径稍小于试管内径的钢珠从管口由静止开始释放,发现其下落速度越来越快,则他绘制出的s﹣t图像接近图乙中的(选填“①”或“②”)。
【答案】(1)气泡从静止开始运动,在开始运动的很短时间内是做加速运动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慢(2)1.00 2.50 0.0125(3)②
【解析】(1)[1]气泡从静止开始运动,在开始运动的很短时间内是做加速运动,所以要判断气泡的运动规律需等气泡运动一小段时间后才开始测量比较合适。
[2]每隔2s拍摄一次频闪照片,记录气泡所在的位置,小华比较气泡运动快慢的方法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
[3]气泡运动越慢,测量时间才越准确,所以使气泡在管内较慢运动可以减小测量误差。
(2)[1]每隔2s拍摄一次频闪照片,由图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照片中气泡2s内运动的距离为1.00cm。
[2]由图甲可知,照片中气泡的长度为0.2cm,若实验中气泡的长度为0.5cm,气泡实际长度是照片中气泡长度的2.5倍,则气泡在2s内实际运动的路程应该为照片中气泡2s内运动的距离2.5倍,即
s=1.00cm×2.5=2.50cm=0.025m
[3]故平均速度为
(3)钢珠从管口由静止开始释放,发现其下落速度越来越快,说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其s-t图像应向上弯曲,接近图乙中的②。
33.小媛和妹妹一起荡秋千时,发现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于是她对“哪些因素影响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与秋千的摆长L有关。
猜想二: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与人的质量m有关。
猜想三: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与秋千摆幅s(摆动时人离开中心点的最大距离)有关。
针对上述猜想,小媛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细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拴一小球制成一个摆,让小球自由往返摆动,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摆长L/m 小球质量m/g 摆幅s/m 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t/s
1 0.7 20 0.05 1.7
2 1.0 20 0.08 2.0
3 1.0 30 0.05 2.0
4 1.0 30 0.08 2.0
5 1.3 20 0.05 2.3
(1)实验序号为3、4的这两次实验探究的是摆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的关系。要探究摆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小球质量的关系,应选择实验序号为的数据进行分析‘
(2)综合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摆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由决定;
(3)摆钟是由摆制成的,小媛家的摆钟变慢了,想要调准它,应进行的操作是。
【答案】摆幅 2、4 摆长将摆长调短
【解析】(1)[1]实验序号为3、4的这两次实验控制摆长、小球质量相同,摆幅不同,探究的是摆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幅的关系。
[2]要探究摆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小球质量的关系,要控制摆长、摆幅相同,改变质量,则应选择实验序号为2、4的数据进行分析。
(2)[3]由表格中数据得,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质量、摆幅无关,与摆长有关,则说明摆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由摆长决定。
(3)[4]由表格中国数据得,摆长越长,摆动时间越长,摆长越短,摆动时间越短。摆钟是由摆制成的,小媛家的摆钟变慢了,说明摆动时间变大,想要调准它,应进行的操作是将摆长调短。
1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期末复习(答案)

下一篇:苏州市2024-2025第一学期初三物理期末模拟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