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市五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物理·化学试卷-初中化学
1.(2024九上·恩施期中)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烛炬成灰 D.滴水成冰
【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选项木已成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选项花香四溢,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选项烛炬成灰,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选项滴水成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C。
【分析】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2024九上·恩施期中)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纯净物,后者是混合物的是( )
A.糖水、白酒 B.铁矿石、氧气
C.冰水混合物、盐水 D.氮气、氧气
【答案】C
【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解:A、糖水、白酒都是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铁矿石属于混合物,氧气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C、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盐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正确;
D、氮气、氧气都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糖水、白酒都是混合物;铁矿石属于混合物,氧气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盐水属于混合物;氮气、氧气都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
3.(2024九上·恩施期中)下列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属于玻璃仪器,且可直接加热的是( )
A.烧杯 B.蒸发皿 C.试管 D.锥形瓶
【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A、给烧杯加热时必须垫上石棉网,防止局部过热而炸裂,故A不符合题意;
B、蒸发皿能直接加热,但不是玻璃仪器,故B不符合题意;
C、试管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故C符合题意;
D、锥形瓶不能用来加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试管可直接放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分析。
4.(2024九上·恩施期中)下列基本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 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如图所示,瓶塞正立,故错误;
B. 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如图仰视读数实际偏大,故错误;
C. 酒精灯熄灭应用灯帽盖灭,故错误;
D. 粉末状固体药品取用是将试管平放,用纸槽伸到试管底部,然后直立,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液体药品取用是要“一贴(手心)二倒(放瓶塞)三倾斜”。
B、读取量筒的示数时,如果俯视, 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大;如果仰视,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小,因此正确的方法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C、根据酒精灯熄灭应用灯帽盖灭分析。
D、取用粉末、颗粒状药品应使用药匙或纸槽,步骤:“一横、二送、三直立”。
5.(2024九上·恩施期中)下列操作方法错误的是
A.取液体药品时,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在桌面上
B.用镊子夹取块状的药品
C.用滴管取液后,把滴管放在实验台上
D.倾倒液体时,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
【答案】C
【知识点】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取液体药品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否则易污染试剂,该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块状药品应用镊子夹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该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用滴管取液后,把滴管放在实验台上,易导致桌面被腐蚀,或污染试剂或腐蚀胶帽,该操作错误,符合题意;
D、倾倒液体时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防止液体洒在试管外边,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液体药品取用时,瓶塞倒放桌面,标签向手心来解答;
B、根据镊子夹取块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取用粉末状药品来解答;
C、根据滴管滴加液体后立即清洗后放入烧杯中来解答;
D、根据倾倒液体时,瓶口紧挨来解答。
6.(2024九上·恩施期中)下列有关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火焰
B.细铁丝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C.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D.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
【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 ,发出耀眼的白光,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细铁丝不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来解答;
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来解答;
C、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来解答;
D、根据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来解答。
7.(2024九上·恩施期中)瘦肉精被认为是肉制品业的“三聚氰胺”,属食品行业的违禁药品,瘦肉精的化学式为。则下列有关瘦肉精的说法正确的是
A.瘦肉精由五种元素组成
B.一个瘦肉精分子中含有一个氮分子
C.瘦肉精由37个原子构成
D.瘦肉精由碳、氢、氧、氮、氯原子构成
【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A、瘦肉精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氮元素和氯元素等五种元素组成,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瘦肉精分子中不含有氮气分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瘦肉精是由瘦肉精分子构成,1个分子中含有12个C原子、19个H原子、1个O原子、2个N原子、3个Cl原子,共37个原子,即1个瘦肉精分子由37个原子构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瘦肉精是由瘦肉精分子构成,不是由原子构成,应该是瘦肉精分子由碳、氢、氧、氮、氯原子构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构成来解答。
8.(2024九上·恩施期中)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错误的是( )
A.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B.花香四溢——分子不停地运动
C.食物腐败——分子发生变化
D.酒精挥发——分子间间隔变大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花香四溢说明分子不断扩散,食物腐败是食物发生了化学变化,则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酒精挥发是分子间间隔变大了,热胀冷缩是分子间隔变大而导致的体积变大,分子大小本身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A.
【分析】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关键是如何从分子的性质中选取适当的性质来解释相应的现象.
9.(2024九上·恩施期中)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解答】A.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1,为原子,故错误。
B. 质子数=16,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错误。
C.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错误。
D. 质子数=13,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带电的原子是离子,所以在离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
10.(2024九上·恩施期中)下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种元素,下列有关该元素的信息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是13 B.它是非金属元素
C.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D.相对原子质量是13
【答案】A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由元素周期表中信息可知,其原子序数为13,则由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即核电荷数是13,故正确;
B. 由名称为铝,其偏旁为“金”,则属于金属元素,故错误;
C. 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即质子数=原子结构中每层上电子数之和,而13≠2+8,故错误;
D. 由元素周期表中信息可知,在名称下方的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故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质子数。
11.(2024九上·恩施期中)下图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氮原子,能保持氨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构成物质的微粒就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氨气由氨分子构成,一个氨气分子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构成,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进行分子。
12.(2024九上·恩施期中)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后质量增加
B.在化学反应后其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C.可以使生成的氧气质量增多
D.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使生成的氧气质量增多,该说错误,不符合题意;
D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催化剂的概念是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来解答。
13.(2024九上·恩施期中)如图为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每个氯离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B.钠原子在该反应中形成了阴离子
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D.钠离子和氯离子的结构都相对稳定
【答案】B
【知识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解答】A、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后形成氯离子,则每个氯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不符合题意;
B、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阳离子,符合题意;
C、由氯化钠的构成可知,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D、钠离子和氯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达到了8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发生化学变化时,钠原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氯原子得电子形成阴离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分析。
14.(2024九上·恩施期中)用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化学方程式)填空:
(1)空气中体积约占21%的是 ;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3)2个氧原子: ;
(4)3个水分子: 。
【答案】(1)
(2)
(3)2O
(4)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解析】【解答】(1)空气中体积约占21%的是氧气,化学式为:O2;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符号为:Al;
(3)2个氧原子表示为:2O;
(4)3个水分子表示为:3H2O。
【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按体积分数由大到少的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地壳中的元素由多到少的是氧气、硅、铝、铁、钙,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化学式前后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来解答。
(1)空气中体积约占21%的是氧气,化学式为:O2;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符号为:Al;
(3)原子的表示方法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氧原子表示为:2O;
(4)分子的表示方法是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3个水分子表示为:3H2O。
15.(2024九上·恩施期中)准确取用少量液体物质除要量筒外,还需要的仪器有 ;用烧杯加热液体物质时,为使其均匀受热,烧杯应放在 上加热;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称了5.4gNacl(1g以下用游码),结果老师检查发现他把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了,他称得NaCl的实际质量为 g。
【答案】胶头滴管;石棉网;4.6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准确取用少量液体物质要量筒和胶头滴管;烧杯的底部较大,为了受热均匀,底部常要垫一张石棉网;托盘天平的使用时要注意左物右码。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但放置错误时,就变成了:砝码的质量=物体的质量—游码的质量,故实际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5g-0.4g=4.6g。
【分析】根据量筒和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分析。
16.(2024九上·恩施期中)实验室某无色液体含有物质,为了探究其成分,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①用试管取用该液体,向其中加入少量黑色粉末C,在常温下能迅速产生无色气体B。而C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②将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把燃着的红磷置于的集气瓶中,红磷剧烈燃烧;③将燃着的硫置于的集气瓶中,硫剧烈燃烧,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各物质的名称:A ;B ;C ;D 。
(2)写出①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答案】(1)过氧化氢;氧气;二氧化锰;二氧化硫
(2)过氧化氢水+氧气;分解反应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B能使燃着的磷、硫剧烈燃烧,则是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剂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1)物质的名称:A:过氧化氢;B:氧气;C:二氧化锰;D:二氧化硫;
(2)①中发生的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水+氧气;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分析】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化合反应是由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来解答。
(1)物质的名称:A:过氧化氢;B:氧气;C:二氧化锰;D:二氧化硫;
(2)①中发生的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水+氧气;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17.(2024九上·恩施期中)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请按表中信息填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质子数是 。
(2)查找出原子序数为10的元素名称 ,排在第 周期。
(3)核电荷数为12元素符号是 。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
(4)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写离子符号 ,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它属于非金属元素,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失去”)电子。
【答案】(1)8;13
(2)氖;二
(3);6
(4);得到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氧原子序数是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铝原子序数为13,原子序数=质子数=13。
(2)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原子序数为10的元素为氖,排在第二周期;
(3)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电荷数为12的元素符号是Mg,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
(4)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在反应中容易得到两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其离子符号为S2-。
【分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电子层数决定元素的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得失电子数,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来解答。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其原子序数是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其原子序数为13,原子序数=质子数=13;
(2)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原子序数为10的元素名称氖,排在第二周期;
(3)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电荷数为12元素符号是Mg,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
(4)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反应中容易得到两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其离子符号为S2-。
18.(2024九上·恩施期中)小强和小明两位同学在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制取几种气体。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是 ;b 。
(2)小强想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氧气的发生装置是 (填装置序号),而小明认为该装置有一个小问题,请你帮助他: ;实验室用该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是: 。
(3)在装入药品前,应先进行的一项操作是: 。
【答案】(1)长颈漏斗;水槽
(2)A;试管内导气管口应放棉花;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是长颈漏斗;b是水槽。
(2)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是A;试管内导气管口的放棉花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在装入药品前,应先进行的一项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止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见仪器来解答;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发生装置,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试管口的棉花是防止粉末堵塞导管来解答;
(3)根据制取气体前均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来解答。
(1)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是长颈漏斗;b是水槽;
(2)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是A;该装置有一个小问题,试管内导气管口没有放棉花,试管内的固体粉末会进入导管,堵塞导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在装入药品前,应先进行的一项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止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
19.(2024九上·恩施期中)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够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某同学为了验证氧化铜(难溶于水)是否能做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设计实验如下:
【实验一】
(1)实验目的:探究氧化铜是否能改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在试管中加入的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变化
实验一结论:氧化铜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实验二】
(2)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待实验一第2步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二结论:氧化铜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
【实验三】实验目的:探究氧化铜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有没有改变
在实验后,该同学将反应剩余物过滤、洗涤、干燥,再称量。得到黑色固体质量为。
实验三结论:氧化铜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
【实验结论】综上所述,说明了氧化铜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3)请写出该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
【答案】在上述试管中加入氧化铜,并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探究氧化铜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是否发生改变;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过氧化氢水+氧气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
【解析】【解答】(1)该实验目的:探究氧化铜是否能改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因此要对比有无氧化铜时分解速率;
实验步骤:在试管中加入2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变化;在上述试管中加入氧化铜,并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该实验一结论:氧化铜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因此实验现象是: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由实验二结论:氧化铜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可知该实验目的为:探究氧化铜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是否发生了改变;
待实验一第2步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可观察到试管中有大量的气泡冒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化铜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
(3)该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在氧化铜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水+氧气。
【分析】根据不同的催化剂均可以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速度,催化剂在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来解答。
湖北省恩施市五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物理·化学试卷-初中化学
1.(2024九上·恩施期中)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烛炬成灰 D.滴水成冰
2.(2024九上·恩施期中)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纯净物,后者是混合物的是( )
A.糖水、白酒 B.铁矿石、氧气
C.冰水混合物、盐水 D.氮气、氧气
3.(2024九上·恩施期中)下列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属于玻璃仪器,且可直接加热的是( )
A.烧杯 B.蒸发皿 C.试管 D.锥形瓶
4.(2024九上·恩施期中)下列基本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5.(2024九上·恩施期中)下列操作方法错误的是
A.取液体药品时,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在桌面上
B.用镊子夹取块状的药品
C.用滴管取液后,把滴管放在实验台上
D.倾倒液体时,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
6.(2024九上·恩施期中)下列有关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火焰
B.细铁丝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C.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D.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
7.(2024九上·恩施期中)瘦肉精被认为是肉制品业的“三聚氰胺”,属食品行业的违禁药品,瘦肉精的化学式为。则下列有关瘦肉精的说法正确的是
A.瘦肉精由五种元素组成
B.一个瘦肉精分子中含有一个氮分子
C.瘦肉精由37个原子构成
D.瘦肉精由碳、氢、氧、氮、氯原子构成
8.(2024九上·恩施期中)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错误的是( )
A.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B.花香四溢——分子不停地运动
C.食物腐败——分子发生变化
D.酒精挥发——分子间间隔变大
9.(2024九上·恩施期中)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A. B.
C. D.
10.(2024九上·恩施期中)下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种元素,下列有关该元素的信息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是13 B.它是非金属元素
C.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D.相对原子质量是13
11.(2024九上·恩施期中)下图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氮原子,能保持氨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 B.
C. D.
12.(2024九上·恩施期中)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后质量增加
B.在化学反应后其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C.可以使生成的氧气质量增多
D.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13.(2024九上·恩施期中)如图为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每个氯离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B.钠原子在该反应中形成了阴离子
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D.钠离子和氯离子的结构都相对稳定
14.(2024九上·恩施期中)用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化学方程式)填空:
(1)空气中体积约占21%的是 ;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3)2个氧原子: ;
(4)3个水分子: 。
15.(2024九上·恩施期中)准确取用少量液体物质除要量筒外,还需要的仪器有 ;用烧杯加热液体物质时,为使其均匀受热,烧杯应放在 上加热;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称了5.4gNacl(1g以下用游码),结果老师检查发现他把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了,他称得NaCl的实际质量为 g。
16.(2024九上·恩施期中)实验室某无色液体含有物质,为了探究其成分,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①用试管取用该液体,向其中加入少量黑色粉末C,在常温下能迅速产生无色气体B。而C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②将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把燃着的红磷置于的集气瓶中,红磷剧烈燃烧;③将燃着的硫置于的集气瓶中,硫剧烈燃烧,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各物质的名称:A ;B ;C ;D 。
(2)写出①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17.(2024九上·恩施期中)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请按表中信息填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质子数是 。
(2)查找出原子序数为10的元素名称 ,排在第 周期。
(3)核电荷数为12元素符号是 。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
(4)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写离子符号 ,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它属于非金属元素,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失去”)电子。
18.(2024九上·恩施期中)小强和小明两位同学在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制取几种气体。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是 ;b 。
(2)小强想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氧气的发生装置是 (填装置序号),而小明认为该装置有一个小问题,请你帮助他: ;实验室用该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是: 。
(3)在装入药品前,应先进行的一项操作是: 。
19.(2024九上·恩施期中)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够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某同学为了验证氧化铜(难溶于水)是否能做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设计实验如下:
【实验一】
(1)实验目的:探究氧化铜是否能改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在试管中加入的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变化
实验一结论:氧化铜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实验二】
(2)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待实验一第2步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二结论:氧化铜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
【实验三】实验目的:探究氧化铜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有没有改变
在实验后,该同学将反应剩余物过滤、洗涤、干燥,再称量。得到黑色固体质量为。
实验三结论:氧化铜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
【实验结论】综上所述,说明了氧化铜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3)请写出该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选项木已成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选项花香四溢,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选项烛炬成灰,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选项滴水成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C。
【分析】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答案】C
【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解:A、糖水、白酒都是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铁矿石属于混合物,氧气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C、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盐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正确;
D、氮气、氧气都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糖水、白酒都是混合物;铁矿石属于混合物,氧气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盐水属于混合物;氮气、氧气都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
3.【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A、给烧杯加热时必须垫上石棉网,防止局部过热而炸裂,故A不符合题意;
B、蒸发皿能直接加热,但不是玻璃仪器,故B不符合题意;
C、试管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故C符合题意;
D、锥形瓶不能用来加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试管可直接放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分析。
4.【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 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如图所示,瓶塞正立,故错误;
B. 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如图仰视读数实际偏大,故错误;
C. 酒精灯熄灭应用灯帽盖灭,故错误;
D. 粉末状固体药品取用是将试管平放,用纸槽伸到试管底部,然后直立,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液体药品取用是要“一贴(手心)二倒(放瓶塞)三倾斜”。
B、读取量筒的示数时,如果俯视, 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大;如果仰视,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小,因此正确的方法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C、根据酒精灯熄灭应用灯帽盖灭分析。
D、取用粉末、颗粒状药品应使用药匙或纸槽,步骤:“一横、二送、三直立”。
5.【答案】C
【知识点】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取液体药品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否则易污染试剂,该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块状药品应用镊子夹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该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用滴管取液后,把滴管放在实验台上,易导致桌面被腐蚀,或污染试剂或腐蚀胶帽,该操作错误,符合题意;
D、倾倒液体时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防止液体洒在试管外边,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液体药品取用时,瓶塞倒放桌面,标签向手心来解答;
B、根据镊子夹取块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取用粉末状药品来解答;
C、根据滴管滴加液体后立即清洗后放入烧杯中来解答;
D、根据倾倒液体时,瓶口紧挨来解答。
6.【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 ,发出耀眼的白光,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细铁丝不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来解答;
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来解答;
C、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来解答;
D、根据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来解答。
7.【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A、瘦肉精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氮元素和氯元素等五种元素组成,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瘦肉精分子中不含有氮气分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瘦肉精是由瘦肉精分子构成,1个分子中含有12个C原子、19个H原子、1个O原子、2个N原子、3个Cl原子,共37个原子,即1个瘦肉精分子由37个原子构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瘦肉精是由瘦肉精分子构成,不是由原子构成,应该是瘦肉精分子由碳、氢、氧、氮、氯原子构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构成来解答。
8.【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花香四溢说明分子不断扩散,食物腐败是食物发生了化学变化,则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酒精挥发是分子间间隔变大了,热胀冷缩是分子间隔变大而导致的体积变大,分子大小本身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A.
【分析】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关键是如何从分子的性质中选取适当的性质来解释相应的现象.
9.【答案】D
【知识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解答】A.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1,为原子,故错误。
B. 质子数=16,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错误。
C.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错误。
D. 质子数=13,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带电的原子是离子,所以在离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
10.【答案】A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由元素周期表中信息可知,其原子序数为13,则由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即核电荷数是13,故正确;
B. 由名称为铝,其偏旁为“金”,则属于金属元素,故错误;
C. 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即质子数=原子结构中每层上电子数之和,而13≠2+8,故错误;
D. 由元素周期表中信息可知,在名称下方的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故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质子数。
11.【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构成物质的微粒就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氨气由氨分子构成,一个氨气分子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构成,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进行分子。
12.【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使生成的氧气质量增多,该说错误,不符合题意;
D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催化剂的概念是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来解答。
13.【答案】B
【知识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解答】A、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后形成氯离子,则每个氯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不符合题意;
B、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阳离子,符合题意;
C、由氯化钠的构成可知,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D、钠离子和氯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达到了8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发生化学变化时,钠原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氯原子得电子形成阴离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分析。
14.【答案】(1)
(2)
(3)2O
(4)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解析】【解答】(1)空气中体积约占21%的是氧气,化学式为:O2;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符号为:Al;
(3)2个氧原子表示为:2O;
(4)3个水分子表示为:3H2O。
【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按体积分数由大到少的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地壳中的元素由多到少的是氧气、硅、铝、铁、钙,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化学式前后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来解答。
(1)空气中体积约占21%的是氧气,化学式为:O2;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符号为:Al;
(3)原子的表示方法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氧原子表示为:2O;
(4)分子的表示方法是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3个水分子表示为:3H2O。
15.【答案】胶头滴管;石棉网;4.6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准确取用少量液体物质要量筒和胶头滴管;烧杯的底部较大,为了受热均匀,底部常要垫一张石棉网;托盘天平的使用时要注意左物右码。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但放置错误时,就变成了:砝码的质量=物体的质量—游码的质量,故实际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5g-0.4g=4.6g。
【分析】根据量筒和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分析。
16.【答案】(1)过氧化氢;氧气;二氧化锰;二氧化硫
(2)过氧化氢水+氧气;分解反应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B能使燃着的磷、硫剧烈燃烧,则是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剂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1)物质的名称:A:过氧化氢;B:氧气;C:二氧化锰;D:二氧化硫;
(2)①中发生的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水+氧气;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分析】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化合反应是由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来解答。
(1)物质的名称:A:过氧化氢;B:氧气;C:二氧化锰;D:二氧化硫;
(2)①中发生的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水+氧气;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17.【答案】(1)8;13
(2)氖;二
(3);6
(4);得到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氧原子序数是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铝原子序数为13,原子序数=质子数=13。
(2)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原子序数为10的元素为氖,排在第二周期;
(3)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电荷数为12的元素符号是Mg,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
(4)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在反应中容易得到两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其离子符号为S2-。
【分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电子层数决定元素的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得失电子数,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来解答。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其原子序数是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其原子序数为13,原子序数=质子数=13;
(2)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原子序数为10的元素名称氖,排在第二周期;
(3)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电荷数为12元素符号是Mg,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
(4)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反应中容易得到两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其离子符号为S2-。
18.【答案】(1)长颈漏斗;水槽
(2)A;试管内导气管口应放棉花;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是长颈漏斗;b是水槽。
(2)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是A;试管内导气管口的放棉花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在装入药品前,应先进行的一项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止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见仪器来解答;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发生装置,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试管口的棉花是防止粉末堵塞导管来解答;
(3)根据制取气体前均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来解答。
(1)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是长颈漏斗;b是水槽;
(2)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是A;该装置有一个小问题,试管内导气管口没有放棉花,试管内的固体粉末会进入导管,堵塞导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在装入药品前,应先进行的一项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止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
19.【答案】在上述试管中加入氧化铜,并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探究氧化铜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是否发生改变;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过氧化氢水+氧气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
【解析】【解答】(1)该实验目的:探究氧化铜是否能改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因此要对比有无氧化铜时分解速率;
实验步骤:在试管中加入2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变化;在上述试管中加入氧化铜,并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该实验一结论:氧化铜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因此实验现象是: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由实验二结论:氧化铜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可知该实验目的为:探究氧化铜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是否发生了改变;
待实验一第2步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可观察到试管中有大量的气泡冒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化铜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
(3)该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在氧化铜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水+氧气。
【分析】根据不同的催化剂均可以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速度,催化剂在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