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白云中学教育集团联考2024-2025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中学教育集团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
1.(2024九上·白云期中)斗转星移、日月变换,大自然美丽而神奇。下列自然现象与其他有本质区别的是(  )
A.铜雕锈蚀 B.枯木腐朽 C.冰雪消融 D.火山烈燃
【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铜雕锈蚀、枯木腐朽、火山烈燃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冰雪消融只是物质形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因此与其他有本质区别的是冰雪消融,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2.(2024九上·白云期中)“山青水绿、天蓝地净”需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创造和维护。下列做法与此相违背的是
A.生活中使用无磷洗衣粉 B.垃圾分类回收,减少资源浪费
C.秸秆粉碎还田,增加农田肥料 D.废弃电池深埋,防止土壤污染
【答案】D
【知识点】绿色化学
【解析】【解答】A、生活中使用无磷洗衣粉,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故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垃圾分类回收,能减少资源浪费,还能减少环境污染,故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秸秆粉碎翻压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秸秆中的有机物被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无机盐,提高了土壤肥力,故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废弃电池进行深埋处理,电池中含有的重金属易污染土壤和水源,因此废气电池需要进行回收处理,减少和防止土壤、水源污染,利于保护生态,故做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爱护环境,防止空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的措施有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低碳出行,使用新能源,节约用水,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工业三废处理达标后排放,回收再利用有限资源,垃圾分类回收等来解答。
3.(2024九上·白云期中)试管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基本仪器之一。下列使用试管操作合理的是
A.倾倒液体 B.加入固体
C.滴加液体 D.加热液体
【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朝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该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B、向试管中装入块状固体药品时,应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使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少量液体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以免污染胶头滴管,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D、用试管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液体倾倒时瓶塞倒放桌面,标签朝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来解答;
B、根据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是一横二放三直立,一横就是将试管横放,二放是用镊子取块状固体药品一至二粒于试管口,三立是慢慢地直立试管使固体药品缓缓地滑落到试管底部,防止药品打破试管来解答;
C、根据用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滴管不能伸入容器内,以免污染滴管,从而污染药品来解答;
D、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地方以免产生烧伤事件,同时试管外壁不能有水珠,防止试管受热不均产生试管炸裂事件来解答。
4.(2024九上·白云期中)从化学视角看“烟”和“雾”、“光”和“焰”是有区别的。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B.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D.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
【答案】C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A、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没有白色烟雾产生,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铁丝在空气持续红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来解答;
B、根据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没有白色烟雾产生来解答;
C、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来解答;
D、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紫色的火焰来解答。
5.(2024九上·白云期中)“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玫瑰中大马酮(化学式为)是其香味的来源。下列有关大马酮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分子含有9个
B.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3:18
C.大马酮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D.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1个大马酮分子含有18个氢原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大马酮()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3×12):(1×18)=26:3,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大马酮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手留余香是因为带香味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物质中的元素的质量,以及元素的质量分析和分子在运动来解答。
6.(2024九上·白云期中)下列关于化学符号及其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Ag—表示汞元素
B.2Al—表示2个铝元素
C.Cl2—表示2个氯原子
D.Ca2+—数字“2”表示1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答案】D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 Ag可以表示银元素,Hg可以表示汞元素,故错误;
B. 2Al表示2个铝原子,故错误;
C. Cl2可以表示氯气、一个氯气分子、1个氯气分子由2个氯原子构成,2Cl表示2个氯原子,故错误;
D. Ca2+中数字“2”表示1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Ag表示银元素分析。
B、元素符号前有数字表示多个原子。
C、元素符号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D、在离子符号中的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有电荷数。
7.(2024九上·白云期中)下列各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 图中只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表示的物质为纯净物,由于分子是由两种不同原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若其中一种原子为氧原子,则该分子为氧化物分子,图所示物质则为氧化物,故正确;
B. 图中含有三种构成不同的分子,即为三种物质的分子,所示的物质为混合物,不可能表示氧化物,故错误;
C. 图中只含有一种原子,所构成物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可能表示氧化物,故错误;
D. 图中只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表示的物质为纯净物,但由于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所构成的单质分子,因此不可能表示氧化物,故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分析判断。
8.(2024九上·白云期中)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消灭
B.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质量几乎不变,化学性质差别很大
C.同种原子通过不同方式结合成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D.同种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则化学性质不同
【答案】D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分解生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消灭,故A正确;
B、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和上,因此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质量几乎不变,原子和离子属于不同的微粒,化学性质差别很大,故B正确;
C、不同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因此同种原子通过不同方式结合成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C正确;
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同种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不同,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A、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分解生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
B、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离子和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C、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也不同;
D、分子构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9.(2024九上·白云期中)科学家利用“基因剪刀”技术降低了水稻中砷的含量。如图是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砷属于非金属元素 B.砷的原子序数为33
C.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D.,砷与磷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金、汞除外,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液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氵”字旁,砷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3,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4.92,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故错误,符合题意;
D. 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5,则砷与磷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元素名称的字旁,判断元素的种类。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常常不写分析。
D、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分析判断。
10.(2024九上·白云期中)宏观和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温度升高,温度计的水银柱液面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
C.热胀冷缩——分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变化而发生改变
D.一滴水中约含有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银是汞的俗称,温度升高,温度计的水银柱液面上升,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温度降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一滴水中约含有个水分子,是因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分子的特性有分子在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分子有质量且很小来解答。
11.(2024九上·白云期中)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农业上采用喷灌和滴灌技术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B.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沉淀、过滤、蒸馏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过滤
D.明矾可用于净水,是因为它可使水中悬浮杂质较快沉降
【答案】C
【知识点】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保护水资源
【解析】【解答】A.农业上采用喷灌和滴灌,可以节约用水,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煮沸能将水中钙镁化合物转化为沉淀,降低水的硬度,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沉淀、过滤、蒸馏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蒸馏,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悬浮杂质,加速其沉降,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水的净化方法,降低水硬度的方法,节约用水的措施分析。
12.(2024九上·白云期中)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解答】A. 核内质子数(10)=核外电子数(10),属于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B. 核内质子数(7)<核外电子数(10),属于阴离子,故不符合题意;
C. 核内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属于阳离子,故符合题意;
D. 核内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属于阴离子,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当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
当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
当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进行f分析。
13.(2024九上·白云期中)为探究铜的化学性质,某同学借助氧气传感器在密闭装置中进行下图所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氧气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其中终点D(203,6.15%)表示时间为203秒时,装置中氧气含量为6.15%。结合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加热前的空气样品中氧气含量为20.99%
B.铜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C.铜粉的量多或少,都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D.通过现象证据和数据证据,可以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分析得出合理解释
【答案】C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解析】【解答】A、由图像信息可知,加热前的空气样品中氧气含量为20.99%,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加热的条件下,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所以铜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使用铜粉的量多,不会影响实验结果;量少,不能完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测定结果偏小,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通过现象证据和数据证据,可以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分析得出合理解释,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氧气占空气体积分数的21%,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来解答。
14.(2024九上·白云期中)如下图所示是某一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
C.Q的化学式为 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同
【答案】C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B、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Q的化学式为C2H4O2,符合题意;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故分子种类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反应模型图分析可知,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分子的种类变化,化合反应是由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来解答。
15.(2024九上·白云期中)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1)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填“分子”或“原子”或“离子”)。
(2)根据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上图中,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
②在化学反应中,锂原子容易   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③铝和钠属于不同种元素,是因为它们的原子中   不同;
④原子中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
【答案】(1)离子
(2)Ne;失去;质子数;锂和钠(或Li和Na)
【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解答】(1)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2)①在原子结构中,当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2,则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若电子层数目多于1,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才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则上图中,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氖原子(或Ne);
②原子结构中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则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则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锂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电子;
③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所以锂和钠属于不同种元素,是因为它们的原子中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核外电子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原子中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锂和钠或(或Li和Na),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1。
【分析】根据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电子层数决定元素的周期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来解答。
(1)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2)①在原子结构中,当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2,则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若电子层数目多于1,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才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则上图中,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氖原子(或Ne);
②原子结构中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则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则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锂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电子;
③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所以锂和钠属于不同种元素,是因为它们的原子中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核外电子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原子中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锂和钠或(或Li和Na),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1。
16.(2024九上·白云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同种原子相互排斥不能结合;化合物由“复杂原子”构成,“复杂原子”由不同原子按一定整数比例简单构成。
材料二:1811年,阿伏加德罗引入新的概念—分子,提出了分子学说。对于化合物而言,分子相当于道尔顿所谓的“复杂原子”;对于单质而言,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单质分子。
(1)完成下列表格:
物质 五氧化二磷 氢气 二氧化硫 氖气
构成物质的微粒(写微粒符号)                
(2)上表微粒中符合道尔顿“复杂原子”的是    (写化学式)。
(3)你同意材料一中加点部分的观点吗?   ,请选用(1)表中的物质说明理由   。
(4)从原子论的创立到分子学说的提出,谈谈你对科学理论的发展有何感想    。
【答案】(1)P2O5;H2;SO2;Ne
(2)P2O5、SO2
(3)不同意;氢气由氢分子构成,1个氢分子由2个相同的氢原子构成,说明同种原子能结合
(4)科学理论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合理即可)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1)五氧化二磷的符号是P2O5;氢气的符号是H2;二氧化硫的符号是SO2;氖气的符号是Ne。
(2)道尔顿认为,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同种原子相互排斥不能结合,化合物由“复杂原子”构成,则上表微粒中符合道尔顿“复杂原子”的是P2O5、SO2。
(3)道尔顿认为,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同种原子相互排斥不能结合。不同意该观点,理由是:根据表格信息,氢气由氢分子构成,1个氢分子由2个相同的氢原子构成,说明同种原子能结合。
(4)从原子论的创立到分子学说的提出,说明科学理论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
【分析】根据物质的化学式中正负价的代数和为0;道尔顿认为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化合物由“复杂原子”构成;以及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来解答。
(1)根据“顺写反读”的规则,五氧化二磷的符号是P2O5;
氢气由氢分子构成,1个氢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书写化学式时,化学式中原子的个数在原子右下角标注,则氢气的符号是H2;
根据“顺写反读”的规则,二氧化硫的符号是SO2;
氖气属于稀有气体,由氖原子构成,则氖气的符号是Ne。
(2)道尔顿认为,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同种原子相互排斥不能结合,化合物由“复杂原子”构成,则上表微粒中符合道尔顿“复杂原子”的是P2O5、SO2。
(3)道尔顿认为,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同种原子相互排斥不能结合。不同意该观点,理由是:根据表格信息,氢气由氢分子构成,1个氢分子由2个相同的氢原子构成,说明同种原子能结合。
(4)从原子论的创立到分子学说的提出,说明科学理论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
17.(2024九上·白云期中)品味祖国的传统文化,厚植爱国情怀。
(1)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臭名远扬的臭豆腐由豆腐发酵而成,发酵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②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饮茶可为人体补充所需维生素。茶叶中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其相对分子质量的为    。
(2)“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花气袭人的原因是    。
(3)《天工开物》记载了“火法”冶炼锌,原料是碳酸锌()和木炭。计算碳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    。该反应有两种产物:锌和气体X,小明猜测X一定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请问小明猜测的依据是     。
【答案】(1)化学变化;176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52%;反应物含有锌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反应生成了锌和气体X,锌由锌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气体X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①发酵过程豆腐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生成其它物质,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②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C6H8O6,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8+16×6=176;
(2)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花气袭人,是因为香气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
(3)碳酸锌(ZnCO3)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碳酸锌(ZnCO3)和木炭(C)反应生成锌(Zn)和气体X,X一定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理由是:反应物含有锌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反应生成了锌和气体X,锌由锌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气体X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
【分析】(1)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化学式的式量来解答;
(2)根据分子的特性有分子在运动,分子间有间隔来解答;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以及质量守恒定律来解答。
(1)①发酵过程豆腐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生成其它物质,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②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C6H8O6,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8+16×6=176;
(2)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花气袭人,是因为香气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
(3)碳酸锌(ZnCO3)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碳酸锌(ZnCO3)和木炭(C)反应生成锌(Zn)和气体X,X一定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理由是:反应物含有锌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反应生成了锌和气体X,锌由锌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气体X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
18.(2024九上·白云期中)根据下图所示,按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   ,图F实验的目的是   。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实验时还应在B装置试管口放一团   。
(3)实验室收集较干燥的氧气时,应选用装置   (填序号),用该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   。若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开始收集氧气的合适时机是   。
(4)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的实验如下:
实验 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过氧化氢溶液体积 温度 二氧化锰用量 收集氧气体积 反应所需时间
5 1 20 01 4 16.75
15 1 20 0.1 4 6.04
30 5 35 0 2 49.21
__ 5 __ 0 2 待测
对比实验a、b,得到的结论是   。若要探究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还受温度影响,还需补充一个实验,请将表中补充完整: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温度   ℃。
(5)蜡烛在充满空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时熄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采集瓶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数据如图。
根据测得的氧气浓度数据,你对燃烧的新认识是   。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答案】(1)集气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KMnO4KMnO4+MnO2+O2;棉花
(3)D;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证明已经收集满了;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
(4)其它条件相同时,过氧化氢浓度越大,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越快;30;20
(5)当氧气浓度较低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也不能燃烧;氮气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
【解析】【解答】(1)仪器a为集气瓶;F装置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高锰酸钾加热分解产生锰酸钾和氧气和二氧化锰,符号表达式为:;为防止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需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用向上排空气法D装置收集,且收集的气体较干燥;氧气具有助燃性,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若小木条复燃,则氧气已满;若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刚刚冒出的气泡为空气,故开始收集氧气的合适时机是有连续且均匀的气泡冒出时。
(4)对比实验a、b,除了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其它因素均相同,且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越高,且收集等体积氧气所需时间越短,故对比实验a、b可知,过氧化氢分解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且过氧化氢浓度越大,过氧化氢的速率越快;若要探究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还受温度影响,除了温度不同以外,保证其它因素均相同,故还需补充一个实验 d ,若与c实验对比,则d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为30%,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为5mL,温度为20℃,二氧化锰用量为0,收集氧气体积为2mL。
(5)据图像可知,当氧气浓度变为15.82%时,氧气浓度不再改变,即蜡烛不再燃烧,当氧气浓度较低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也不能燃烧;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是氮气,氮气不与蜡烛反应,故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见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来解答;
(2)根据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试管口的棉花防止粉末堵塞导管来解答;
(3)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发生装置,收集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来选择收集装置,氧气的验满和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注意事项来解答;
(4)根据过氧化氢反应制取氧气的反应速度与反应物的浓度和催化剂有关来解答;
(5)根据蜡烛燃烧需要一定浓度的氧气来解答。
(1)仪器a为集气瓶;
F装置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高锰酸钾加热分解产生锰酸钾和氧气和二氧化锰,符号表达式为:;
为防止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需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且收集的气体较干燥,故选D;
氧气具有助燃性,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若小木条复燃,则氧气已满;
若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刚刚冒出的气泡为空气,故开始收集氧气的合适时机是有连续且均匀的气泡冒出时;
(4)对比实验a、b,除了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其它因素均相同,且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越高,且收集等体积氧气所需时间越短,故对比实验a、b可知,过氧化氢分解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且过氧化氢浓度越大,过氧化氢的速率越快;
若要探究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还受温度影响,除了温度不同以外,保证其它因素均相同,故还需补充一个实验 d ,若与c实验对比,则d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为30%,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为5mL,温度为20℃,二氧化锰用量为0,收集氧气体积为2mL;
(5)据图像可知,当氧气浓度变为15.82%时,氧气浓度不再改变,即蜡烛不再燃烧,当氧气浓度较低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也不能燃烧;
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是氮气,氮气不与蜡烛反应,故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19.(2024九上·白云期中)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都离不开水。
(1)地球上的总水量虽然很大,但淡水很少。下列行为不利于节约用水的是______
A.工业用水重复使用 B.洗手后不随手关水龙头
C.生活中用淘米水浇花 D.园林用水采用喷灌的灌溉方式
(2)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如下图所示。
①天然水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净水方法X、Y分别是   、   。
②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过滤用到了烧杯、漏斗外还需要的玻璃仪器   ,其作用是   。
③自来水厂常用氯气(Cl2)消毒杀菌,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HCl)和次氯酸(HClO),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3)①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水的主要作用的解释,正确的是   (填字母)。
A B C D
实验名称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硫在氧气中的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实验装置
解释 量筒中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氧气的体积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冷凝管中的水:对蒸馏产物起冷凝作用
②实验C中铁丝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
(4)电解水实验可用来确定水的组成(装置如图所示)。
①电解时,乙玻璃管中产生气泡的位置在   (填“a”、“b”或“c”)处。
②甲、乙两支玻璃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
【答案】(1)B
(2)混合物;沉淀;吸附;玻璃棒;引流;
(3)ACD;
(4)c;2:1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水的性质和应用;水的净化;保护水资源
【解析】【解答】(1)A、工业用水重复使用,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洗手后不随手关水龙头,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生活中用淘米水浇花,一水多用,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园林用水采用喷灌的灌溉方式,可以节约用水,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①天然水是由水、可溶性杂质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加入絮凝剂,絮凝剂可加速悬浮物的沉降,故净水方法X是:沉降;加入活性炭,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净水方法Y是吸附;
②过滤用到了烧杯、漏斗外还需要玻璃棒,用来引流;
③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HCl)和次氯酸(HClO),符号表达式为;
(3)①A、该实验中,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量筒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故量筒中水的作用是: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氧气的体积,符合题意;
B、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散逸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故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不符合题意;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符合题意;
D、该实验是蒸馏,冷凝管中的水,可对蒸馏产物起冷凝作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D.
②实验C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4)①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在电极上产生气体,故电解时,乙玻璃管中产生气泡的位置在c处;
②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甲管与负极相连,产生的是氢气,乙管与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故甲、乙两支玻璃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分析】(1)根据节约用水的措施一水多用,循环使用来解答;
(2)根据混合物概念和纯净物概念,过滤操作用玻璃棒引流,氯气杀菌消毒生成氯化氢和次氯酸来解答;
(3)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中的水是测定氧气体积,硫燃烧中的水是吸收二氧化硫,铁燃烧中的水是吸收热量,蒸馏过程中的水降温冷却水蒸气来解答;
(4)根据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二者的体积比是1:2来解答。
(1)A、工业用水重复使用,正确;
B、洗手后不随手关水龙头,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错误;
C、生活中用淘米水浇花,一水多用,正确;
D、园林用水采用喷灌的灌溉方式,可以节约用水,正确;
故选B;
(2)①天然水是由水、可溶性杂质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加入絮凝剂,絮凝剂可加速悬浮物的沉降,故净水方法X是:沉降;加入活性炭,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净水方法Y是吸附;
②过滤用到了烧杯、漏斗外还需要玻璃棒,用来引流;
③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HCl)和次氯酸(HClO),符号表达式为;
(3)①A、该实验中,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量筒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故量筒中水的作用是: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氧气的体积,符合题意;
B、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散逸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故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不符合题意;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符合题意;
D、该实验是蒸馏,冷凝管中的水,可对蒸馏产物起冷凝作用,符合题意;
故选ACD;
②实验C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4)①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在电极上产生气体,故电解时,乙玻璃管中产生气泡的位置在c处;
②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甲管与负极相连,产生的是氢气,乙管与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故甲、乙两支玻璃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20.(2024九上·白云期中)84消毒液、过氧化氢溶液都是常用消毒剂,北关中学碲铱学习小组对两种消毒剂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84消毒液具有漂白性和腐蚀性,其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化学式为NaClO)。
【实验1】小侨同学取少量84消毒液于试管中,滴加过氧化氢溶液,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到   (填实验现象),证明该气体为氧气。
【提出问题】在上述反应中,NaClO的作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作反应物,NaClO与过氧化氢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猜想二:作   ,类似分解过氯化氢溶液制氧气时二氧化锰的作用。请写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符号表达式   。
【实验2】
(1)小江同学按如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2)向锥形瓶中加入30mL84消毒液,注射器中吸入25mL过氧化氢溶液。
(3)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溶液平均分5次推入锥形瓶中:每次推入溶液,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记录收集气体的总体积(忽略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见下表。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收集气体的总体积/mL 140 280 365 x 375
【分析数据】表中的数据x=   。
【得出结论】分析得出   (填“猜想一”或“猜想二”)正确。
【拓展反思】生活中常用消毒剂除84消毒液、过氧化氢溶液外,还有医用酒精、过氧乙酸等。使用各种消毒剂时,要考虑其性质。下列使用消毒剂的做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为了增强消毒效果,不同的消毒剂可随意混合使用
B.使用医用酒精消毒应远离明火,防止火灾
C.84消毒液可用于洗涤有色衣物并对衣物进行消毒处理
D.过氧化氢溶液、医用酒精等消毒剂均应密封保存
【答案】木条复燃;催化剂;;370;猜想一;BD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解析】【解答】[实验1]: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到木条复燃;
[作出猜想]: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作为催化剂使用,因此此处则假设次氯酸钠作为催化剂;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反应产生水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
[分析数据]:在前三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量增多,最终生成气体体积增加减少,说明次氯酸钠参与了反应,且第三次产生气体减少说明次氯酸钠已经反应完毕,第四次再加入5mL过氧化氢溶液后,不发生反应,只是将内部残留的气体再排出5mL,因此此时气体体积为370mL,则x=370;
[得出结论]:若次氯酸钠是催化剂,则每次反应产生气体体积相同,但是产生气体气体不同,说明次氯酸钠参与了反应,不是作为催化剂使用;故猜想一正确;
[拓展反思]:A、84消毒液中次氯酸钠与过氧化氢可以反应,所以不同消毒液不能随意混用,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医用酒精易挥发,具有可燃性,接触明火会引发火灾,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84消毒液具有漂白性,会将有色衣物脱色,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溶液见光易分解,医用酒精易挥发,应从都需要密封保存,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D.
【分析】根据氧气具有氧化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次氯酸钠和过氧化氢反应,酒精易挥发且具有可燃性来解答。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中学教育集团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
1.(2024九上·白云期中)斗转星移、日月变换,大自然美丽而神奇。下列自然现象与其他有本质区别的是(  )
A.铜雕锈蚀 B.枯木腐朽 C.冰雪消融 D.火山烈燃
2.(2024九上·白云期中)“山青水绿、天蓝地净”需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创造和维护。下列做法与此相违背的是
A.生活中使用无磷洗衣粉 B.垃圾分类回收,减少资源浪费
C.秸秆粉碎还田,增加农田肥料 D.废弃电池深埋,防止土壤污染
3.(2024九上·白云期中)试管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基本仪器之一。下列使用试管操作合理的是
A.倾倒液体 B.加入固体
C.滴加液体 D.加热液体
4.(2024九上·白云期中)从化学视角看“烟”和“雾”、“光”和“焰”是有区别的。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B.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D.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
5.(2024九上·白云期中)“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玫瑰中大马酮(化学式为)是其香味的来源。下列有关大马酮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分子含有9个
B.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3:18
C.大马酮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D.分子在不断运动
6.(2024九上·白云期中)下列关于化学符号及其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Ag—表示汞元素
B.2Al—表示2个铝元素
C.Cl2—表示2个氯原子
D.Ca2+—数字“2”表示1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7.(2024九上·白云期中)下列各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A. B.
C. D.
8.(2024九上·白云期中)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消灭
B.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质量几乎不变,化学性质差别很大
C.同种原子通过不同方式结合成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D.同种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则化学性质不同
9.(2024九上·白云期中)科学家利用“基因剪刀”技术降低了水稻中砷的含量。如图是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砷属于非金属元素 B.砷的原子序数为33
C.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D.,砷与磷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10.(2024九上·白云期中)宏观和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温度升高,温度计的水银柱液面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
C.热胀冷缩——分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变化而发生改变
D.一滴水中约含有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11.(2024九上·白云期中)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农业上采用喷灌和滴灌技术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B.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沉淀、过滤、蒸馏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过滤
D.明矾可用于净水,是因为它可使水中悬浮杂质较快沉降
12.(2024九上·白云期中)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A. B. C. D.
13.(2024九上·白云期中)为探究铜的化学性质,某同学借助氧气传感器在密闭装置中进行下图所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氧气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其中终点D(203,6.15%)表示时间为203秒时,装置中氧气含量为6.15%。结合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加热前的空气样品中氧气含量为20.99%
B.铜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C.铜粉的量多或少,都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D.通过现象证据和数据证据,可以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分析得出合理解释
14.(2024九上·白云期中)如下图所示是某一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
C.Q的化学式为 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同
15.(2024九上·白云期中)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1)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填“分子”或“原子”或“离子”)。
(2)根据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上图中,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
②在化学反应中,锂原子容易   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③铝和钠属于不同种元素,是因为它们的原子中   不同;
④原子中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
16.(2024九上·白云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同种原子相互排斥不能结合;化合物由“复杂原子”构成,“复杂原子”由不同原子按一定整数比例简单构成。
材料二:1811年,阿伏加德罗引入新的概念—分子,提出了分子学说。对于化合物而言,分子相当于道尔顿所谓的“复杂原子”;对于单质而言,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单质分子。
(1)完成下列表格:
物质 五氧化二磷 氢气 二氧化硫 氖气
构成物质的微粒(写微粒符号)                
(2)上表微粒中符合道尔顿“复杂原子”的是    (写化学式)。
(3)你同意材料一中加点部分的观点吗?   ,请选用(1)表中的物质说明理由   。
(4)从原子论的创立到分子学说的提出,谈谈你对科学理论的发展有何感想    。
17.(2024九上·白云期中)品味祖国的传统文化,厚植爱国情怀。
(1)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臭名远扬的臭豆腐由豆腐发酵而成,发酵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②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饮茶可为人体补充所需维生素。茶叶中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其相对分子质量的为    。
(2)“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花气袭人的原因是    。
(3)《天工开物》记载了“火法”冶炼锌,原料是碳酸锌()和木炭。计算碳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    。该反应有两种产物:锌和气体X,小明猜测X一定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请问小明猜测的依据是     。
18.(2024九上·白云期中)根据下图所示,按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   ,图F实验的目的是   。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实验时还应在B装置试管口放一团   。
(3)实验室收集较干燥的氧气时,应选用装置   (填序号),用该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   。若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开始收集氧气的合适时机是   。
(4)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的实验如下:
实验 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过氧化氢溶液体积 温度 二氧化锰用量 收集氧气体积 反应所需时间
5 1 20 01 4 16.75
15 1 20 0.1 4 6.04
30 5 35 0 2 49.21
__ 5 __ 0 2 待测
对比实验a、b,得到的结论是   。若要探究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还受温度影响,还需补充一个实验,请将表中补充完整: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温度   ℃。
(5)蜡烛在充满空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时熄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采集瓶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数据如图。
根据测得的氧气浓度数据,你对燃烧的新认识是   。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19.(2024九上·白云期中)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都离不开水。
(1)地球上的总水量虽然很大,但淡水很少。下列行为不利于节约用水的是______
A.工业用水重复使用 B.洗手后不随手关水龙头
C.生活中用淘米水浇花 D.园林用水采用喷灌的灌溉方式
(2)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如下图所示。
①天然水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净水方法X、Y分别是   、   。
②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过滤用到了烧杯、漏斗外还需要的玻璃仪器   ,其作用是   。
③自来水厂常用氯气(Cl2)消毒杀菌,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HCl)和次氯酸(HClO),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3)①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水的主要作用的解释,正确的是   (填字母)。
A B C D
实验名称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硫在氧气中的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实验装置
解释 量筒中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氧气的体积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冷凝管中的水:对蒸馏产物起冷凝作用
②实验C中铁丝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
(4)电解水实验可用来确定水的组成(装置如图所示)。
①电解时,乙玻璃管中产生气泡的位置在   (填“a”、“b”或“c”)处。
②甲、乙两支玻璃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
20.(2024九上·白云期中)84消毒液、过氧化氢溶液都是常用消毒剂,北关中学碲铱学习小组对两种消毒剂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84消毒液具有漂白性和腐蚀性,其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化学式为NaClO)。
【实验1】小侨同学取少量84消毒液于试管中,滴加过氧化氢溶液,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到   (填实验现象),证明该气体为氧气。
【提出问题】在上述反应中,NaClO的作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作反应物,NaClO与过氧化氢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猜想二:作   ,类似分解过氯化氢溶液制氧气时二氧化锰的作用。请写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符号表达式   。
【实验2】
(1)小江同学按如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2)向锥形瓶中加入30mL84消毒液,注射器中吸入25mL过氧化氢溶液。
(3)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溶液平均分5次推入锥形瓶中:每次推入溶液,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记录收集气体的总体积(忽略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见下表。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收集气体的总体积/mL 140 280 365 x 375
【分析数据】表中的数据x=   。
【得出结论】分析得出   (填“猜想一”或“猜想二”)正确。
【拓展反思】生活中常用消毒剂除84消毒液、过氧化氢溶液外,还有医用酒精、过氧乙酸等。使用各种消毒剂时,要考虑其性质。下列使用消毒剂的做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为了增强消毒效果,不同的消毒剂可随意混合使用
B.使用医用酒精消毒应远离明火,防止火灾
C.84消毒液可用于洗涤有色衣物并对衣物进行消毒处理
D.过氧化氢溶液、医用酒精等消毒剂均应密封保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铜雕锈蚀、枯木腐朽、火山烈燃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冰雪消融只是物质形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因此与其他有本质区别的是冰雪消融,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D
【知识点】绿色化学
【解析】【解答】A、生活中使用无磷洗衣粉,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故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垃圾分类回收,能减少资源浪费,还能减少环境污染,故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秸秆粉碎翻压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秸秆中的有机物被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无机盐,提高了土壤肥力,故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废弃电池进行深埋处理,电池中含有的重金属易污染土壤和水源,因此废气电池需要进行回收处理,减少和防止土壤、水源污染,利于保护生态,故做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爱护环境,防止空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的措施有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低碳出行,使用新能源,节约用水,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工业三废处理达标后排放,回收再利用有限资源,垃圾分类回收等来解答。
3.【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朝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该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B、向试管中装入块状固体药品时,应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使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少量液体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以免污染胶头滴管,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D、用试管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液体倾倒时瓶塞倒放桌面,标签朝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来解答;
B、根据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是一横二放三直立,一横就是将试管横放,二放是用镊子取块状固体药品一至二粒于试管口,三立是慢慢地直立试管使固体药品缓缓地滑落到试管底部,防止药品打破试管来解答;
C、根据用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滴管不能伸入容器内,以免污染滴管,从而污染药品来解答;
D、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地方以免产生烧伤事件,同时试管外壁不能有水珠,防止试管受热不均产生试管炸裂事件来解答。
4.【答案】C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A、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没有白色烟雾产生,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铁丝在空气持续红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来解答;
B、根据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没有白色烟雾产生来解答;
C、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来解答;
D、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紫色的火焰来解答。
5.【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1个大马酮分子含有18个氢原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大马酮()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3×12):(1×18)=26:3,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大马酮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手留余香是因为带香味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物质中的元素的质量,以及元素的质量分析和分子在运动来解答。
6.【答案】D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 Ag可以表示银元素,Hg可以表示汞元素,故错误;
B. 2Al表示2个铝原子,故错误;
C. Cl2可以表示氯气、一个氯气分子、1个氯气分子由2个氯原子构成,2Cl表示2个氯原子,故错误;
D. Ca2+中数字“2”表示1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Ag表示银元素分析。
B、元素符号前有数字表示多个原子。
C、元素符号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D、在离子符号中的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有电荷数。
7.【答案】A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 图中只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表示的物质为纯净物,由于分子是由两种不同原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若其中一种原子为氧原子,则该分子为氧化物分子,图所示物质则为氧化物,故正确;
B. 图中含有三种构成不同的分子,即为三种物质的分子,所示的物质为混合物,不可能表示氧化物,故错误;
C. 图中只含有一种原子,所构成物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可能表示氧化物,故错误;
D. 图中只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表示的物质为纯净物,但由于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所构成的单质分子,因此不可能表示氧化物,故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分析判断。
8.【答案】D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分解生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消灭,故A正确;
B、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和上,因此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质量几乎不变,原子和离子属于不同的微粒,化学性质差别很大,故B正确;
C、不同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因此同种原子通过不同方式结合成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C正确;
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同种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不同,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A、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分解生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
B、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离子和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C、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也不同;
D、分子构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9.【答案】C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金、汞除外,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液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氵”字旁,砷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3,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4.92,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故错误,符合题意;
D. 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5,则砷与磷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元素名称的字旁,判断元素的种类。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常常不写分析。
D、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分析判断。
10.【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银是汞的俗称,温度升高,温度计的水银柱液面上升,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温度降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一滴水中约含有个水分子,是因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分子的特性有分子在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分子有质量且很小来解答。
11.【答案】C
【知识点】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保护水资源
【解析】【解答】A.农业上采用喷灌和滴灌,可以节约用水,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煮沸能将水中钙镁化合物转化为沉淀,降低水的硬度,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沉淀、过滤、蒸馏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蒸馏,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悬浮杂质,加速其沉降,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水的净化方法,降低水硬度的方法,节约用水的措施分析。
12.【答案】C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解答】A. 核内质子数(10)=核外电子数(10),属于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B. 核内质子数(7)<核外电子数(10),属于阴离子,故不符合题意;
C. 核内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属于阳离子,故符合题意;
D. 核内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属于阴离子,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当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
当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
当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进行f分析。
13.【答案】C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解析】【解答】A、由图像信息可知,加热前的空气样品中氧气含量为20.99%,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加热的条件下,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所以铜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使用铜粉的量多,不会影响实验结果;量少,不能完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测定结果偏小,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通过现象证据和数据证据,可以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分析得出合理解释,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氧气占空气体积分数的21%,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来解答。
14.【答案】C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B、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Q的化学式为C2H4O2,符合题意;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故分子种类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反应模型图分析可知,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分子的种类变化,化合反应是由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来解答。
15.【答案】(1)离子
(2)Ne;失去;质子数;锂和钠(或Li和Na)
【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解答】(1)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2)①在原子结构中,当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2,则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若电子层数目多于1,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才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则上图中,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氖原子(或Ne);
②原子结构中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则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则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锂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电子;
③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所以锂和钠属于不同种元素,是因为它们的原子中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核外电子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原子中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锂和钠或(或Li和Na),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1。
【分析】根据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电子层数决定元素的周期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来解答。
(1)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2)①在原子结构中,当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2,则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若电子层数目多于1,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才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则上图中,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氖原子(或Ne);
②原子结构中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则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则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锂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电子;
③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所以锂和钠属于不同种元素,是因为它们的原子中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核外电子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原子中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锂和钠或(或Li和Na),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1。
16.【答案】(1)P2O5;H2;SO2;Ne
(2)P2O5、SO2
(3)不同意;氢气由氢分子构成,1个氢分子由2个相同的氢原子构成,说明同种原子能结合
(4)科学理论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合理即可)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1)五氧化二磷的符号是P2O5;氢气的符号是H2;二氧化硫的符号是SO2;氖气的符号是Ne。
(2)道尔顿认为,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同种原子相互排斥不能结合,化合物由“复杂原子”构成,则上表微粒中符合道尔顿“复杂原子”的是P2O5、SO2。
(3)道尔顿认为,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同种原子相互排斥不能结合。不同意该观点,理由是:根据表格信息,氢气由氢分子构成,1个氢分子由2个相同的氢原子构成,说明同种原子能结合。
(4)从原子论的创立到分子学说的提出,说明科学理论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
【分析】根据物质的化学式中正负价的代数和为0;道尔顿认为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化合物由“复杂原子”构成;以及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来解答。
(1)根据“顺写反读”的规则,五氧化二磷的符号是P2O5;
氢气由氢分子构成,1个氢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书写化学式时,化学式中原子的个数在原子右下角标注,则氢气的符号是H2;
根据“顺写反读”的规则,二氧化硫的符号是SO2;
氖气属于稀有气体,由氖原子构成,则氖气的符号是Ne。
(2)道尔顿认为,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同种原子相互排斥不能结合,化合物由“复杂原子”构成,则上表微粒中符合道尔顿“复杂原子”的是P2O5、SO2。
(3)道尔顿认为,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同种原子相互排斥不能结合。不同意该观点,理由是:根据表格信息,氢气由氢分子构成,1个氢分子由2个相同的氢原子构成,说明同种原子能结合。
(4)从原子论的创立到分子学说的提出,说明科学理论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
17.【答案】(1)化学变化;176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52%;反应物含有锌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反应生成了锌和气体X,锌由锌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气体X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①发酵过程豆腐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生成其它物质,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②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C6H8O6,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8+16×6=176;
(2)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花气袭人,是因为香气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
(3)碳酸锌(ZnCO3)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碳酸锌(ZnCO3)和木炭(C)反应生成锌(Zn)和气体X,X一定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理由是:反应物含有锌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反应生成了锌和气体X,锌由锌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气体X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
【分析】(1)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化学式的式量来解答;
(2)根据分子的特性有分子在运动,分子间有间隔来解答;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以及质量守恒定律来解答。
(1)①发酵过程豆腐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生成其它物质,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②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C6H8O6,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8+16×6=176;
(2)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花气袭人,是因为香气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
(3)碳酸锌(ZnCO3)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碳酸锌(ZnCO3)和木炭(C)反应生成锌(Zn)和气体X,X一定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理由是:反应物含有锌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反应生成了锌和气体X,锌由锌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气体X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
18.【答案】(1)集气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KMnO4KMnO4+MnO2+O2;棉花
(3)D;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证明已经收集满了;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
(4)其它条件相同时,过氧化氢浓度越大,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越快;30;20
(5)当氧气浓度较低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也不能燃烧;氮气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
【解析】【解答】(1)仪器a为集气瓶;F装置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高锰酸钾加热分解产生锰酸钾和氧气和二氧化锰,符号表达式为:;为防止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需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用向上排空气法D装置收集,且收集的气体较干燥;氧气具有助燃性,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若小木条复燃,则氧气已满;若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刚刚冒出的气泡为空气,故开始收集氧气的合适时机是有连续且均匀的气泡冒出时。
(4)对比实验a、b,除了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其它因素均相同,且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越高,且收集等体积氧气所需时间越短,故对比实验a、b可知,过氧化氢分解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且过氧化氢浓度越大,过氧化氢的速率越快;若要探究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还受温度影响,除了温度不同以外,保证其它因素均相同,故还需补充一个实验 d ,若与c实验对比,则d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为30%,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为5mL,温度为20℃,二氧化锰用量为0,收集氧气体积为2mL。
(5)据图像可知,当氧气浓度变为15.82%时,氧气浓度不再改变,即蜡烛不再燃烧,当氧气浓度较低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也不能燃烧;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是氮气,氮气不与蜡烛反应,故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见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来解答;
(2)根据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试管口的棉花防止粉末堵塞导管来解答;
(3)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发生装置,收集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来选择收集装置,氧气的验满和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注意事项来解答;
(4)根据过氧化氢反应制取氧气的反应速度与反应物的浓度和催化剂有关来解答;
(5)根据蜡烛燃烧需要一定浓度的氧气来解答。
(1)仪器a为集气瓶;
F装置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高锰酸钾加热分解产生锰酸钾和氧气和二氧化锰,符号表达式为:;
为防止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需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且收集的气体较干燥,故选D;
氧气具有助燃性,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若小木条复燃,则氧气已满;
若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刚刚冒出的气泡为空气,故开始收集氧气的合适时机是有连续且均匀的气泡冒出时;
(4)对比实验a、b,除了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其它因素均相同,且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越高,且收集等体积氧气所需时间越短,故对比实验a、b可知,过氧化氢分解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且过氧化氢浓度越大,过氧化氢的速率越快;
若要探究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还受温度影响,除了温度不同以外,保证其它因素均相同,故还需补充一个实验 d ,若与c实验对比,则d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为30%,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为5mL,温度为20℃,二氧化锰用量为0,收集氧气体积为2mL;
(5)据图像可知,当氧气浓度变为15.82%时,氧气浓度不再改变,即蜡烛不再燃烧,当氧气浓度较低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也不能燃烧;
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是氮气,氮气不与蜡烛反应,故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19.【答案】(1)B
(2)混合物;沉淀;吸附;玻璃棒;引流;
(3)ACD;
(4)c;2:1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水的性质和应用;水的净化;保护水资源
【解析】【解答】(1)A、工业用水重复使用,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洗手后不随手关水龙头,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生活中用淘米水浇花,一水多用,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园林用水采用喷灌的灌溉方式,可以节约用水,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①天然水是由水、可溶性杂质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加入絮凝剂,絮凝剂可加速悬浮物的沉降,故净水方法X是:沉降;加入活性炭,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净水方法Y是吸附;
②过滤用到了烧杯、漏斗外还需要玻璃棒,用来引流;
③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HCl)和次氯酸(HClO),符号表达式为;
(3)①A、该实验中,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量筒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故量筒中水的作用是: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氧气的体积,符合题意;
B、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散逸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故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不符合题意;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符合题意;
D、该实验是蒸馏,冷凝管中的水,可对蒸馏产物起冷凝作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D.
②实验C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4)①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在电极上产生气体,故电解时,乙玻璃管中产生气泡的位置在c处;
②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甲管与负极相连,产生的是氢气,乙管与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故甲、乙两支玻璃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分析】(1)根据节约用水的措施一水多用,循环使用来解答;
(2)根据混合物概念和纯净物概念,过滤操作用玻璃棒引流,氯气杀菌消毒生成氯化氢和次氯酸来解答;
(3)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中的水是测定氧气体积,硫燃烧中的水是吸收二氧化硫,铁燃烧中的水是吸收热量,蒸馏过程中的水降温冷却水蒸气来解答;
(4)根据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二者的体积比是1:2来解答。
(1)A、工业用水重复使用,正确;
B、洗手后不随手关水龙头,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错误;
C、生活中用淘米水浇花,一水多用,正确;
D、园林用水采用喷灌的灌溉方式,可以节约用水,正确;
故选B;
(2)①天然水是由水、可溶性杂质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加入絮凝剂,絮凝剂可加速悬浮物的沉降,故净水方法X是:沉降;加入活性炭,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净水方法Y是吸附;
②过滤用到了烧杯、漏斗外还需要玻璃棒,用来引流;
③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HCl)和次氯酸(HClO),符号表达式为;
(3)①A、该实验中,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量筒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故量筒中水的作用是: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氧气的体积,符合题意;
B、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散逸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故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不符合题意;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符合题意;
D、该实验是蒸馏,冷凝管中的水,可对蒸馏产物起冷凝作用,符合题意;
故选ACD;
②实验C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4)①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在电极上产生气体,故电解时,乙玻璃管中产生气泡的位置在c处;
②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甲管与负极相连,产生的是氢气,乙管与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故甲、乙两支玻璃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20.【答案】木条复燃;催化剂;;370;猜想一;BD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解析】【解答】[实验1]: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到木条复燃;
[作出猜想]: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作为催化剂使用,因此此处则假设次氯酸钠作为催化剂;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反应产生水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
[分析数据]:在前三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量增多,最终生成气体体积增加减少,说明次氯酸钠参与了反应,且第三次产生气体减少说明次氯酸钠已经反应完毕,第四次再加入5mL过氧化氢溶液后,不发生反应,只是将内部残留的气体再排出5mL,因此此时气体体积为370mL,则x=370;
[得出结论]:若次氯酸钠是催化剂,则每次反应产生气体体积相同,但是产生气体气体不同,说明次氯酸钠参与了反应,不是作为催化剂使用;故猜想一正确;
[拓展反思]:A、84消毒液中次氯酸钠与过氧化氢可以反应,所以不同消毒液不能随意混用,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医用酒精易挥发,具有可燃性,接触明火会引发火灾,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84消毒液具有漂白性,会将有色衣物脱色,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溶液见光易分解,医用酒精易挥发,应从都需要密封保存,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D.
【分析】根据氧气具有氧化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次氯酸钠和过氧化氢反应,酒精易挥发且具有可燃性来解答。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炎德英才大联考(雅礼版)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四)4历史答案!

下一篇:北京市第四中学2024-2025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