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期末单元提升卷(含解析)

第三章《物态变化》期末单元提升卷
一、单选题
1.下面是小明同学对身边的一些物理量值的估计,其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普通中学生正常步行速度约为5m/s
B.正常人体温大约是36.4℃
C.一根普通2B铅笔的长度大约为30cm
D.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约8844km
2.下列做法中,可以减慢蒸发的是(  )
A.将稻谷铺在阳光下晾晒
B.把蔬菜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
C.用扫帚把地上的积水扫开
D.晾晒衣服时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
3.《淮南子》完整记载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霜降”中,霜的形成是(  )
A.凝固现象 B.凝华现象 C.升华现象 D.液化现象
4.用体温计测某人的体温,水银柱上升到37.5℃刻度处,如果不甩几下,用这支体温计先后去测实际体温分别是37℃和39℃的人的体温,那么体温计的示数将分别是( )
A.37℃、39℃ B.37℃、37.5℃
C.37.5℃、39℃ D.37.5℃、37.5℃
5.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像中AB阶段表示熔化过程
B.第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
D.该固体为晶体,熔点为60℃
6.关于温度说法正确的是(  )
A.洗澡水的温度约为60℃
B.0℃的冰和0℃的水一样冷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定是0℃
D.-25℃读作零下25度
7.如图所示,用装有固态碘颗粒的“碘锤”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小华采用两种方案:方案一是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热水,再用热水给“碘锤”加热(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800℃);方案二是用酒精灯直接给“碘锤”加热。有关本次实验,下列分析叙述正确的有几句(  )
①要观察“碘的升华”实验,方案一更佳
②方案一中加热方式叫“水浴法”,优点是受热均匀
③方案二中固态碘很容易先液化成液体,再汽化成气体
④方案一中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始终不会出现汽化
A.1句 B.2句 C.3句 D.4句
8.根据你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指出下列数据不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A.中学生课桌高约为80cm
B.一块橡皮从课桌表面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4s
C.成年人正常步行5min通过的路程约为360m
D.洗澡水的温度约为38℃
9.对下列古诗词中所描述的物态变化以及吸、放热的解释都正确的是(  )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雾凇”是升华现象,要吸热
B.“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是“霜”是凝固现象,要放热
C.“朝露待日晞”中的“露”是液化现象,要放热
D.“腾蛇乘雾”中的“雾”是汽化现象,要吸热
10.关于图所示的水循环环节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升华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形成小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
二、填空题
11.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以纵轴表示温度,横轴表示时间,描点连线,得到如图乙所示的a、b两种该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物质是晶体,熔点为 ℃,BC段 (填:“吸热”或“不吸热”),温度不变。
12.下列物质中,①塑料、②沥青、③峰蜡、④铁、⑤松香、⑥冰、⑦食盐,其中属于晶体的 。
13.如图所示,拿两支同规格的温度计,用棉花把甲温度计的泡包上,并用温度跟室温相同的酒精把棉花浸湿.这时,可看到甲温度计表示的温度比乙温度计的 (填:“高”或“低”).这现象说明,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的物体 热量.
14.如图所示,是市场上出售的一种网红食品—分子冰激凌,其制作过程主要是在冰激凌上倒入液态氮,且制成的分子冰激凌周围“烟雾缭绕”。
(1)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液氮倒在冰激凌上后会迅速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冰激凌内的部分水 成固态,制成“分子冰激凌”;(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2)分子冰激凌周围烟雾缭绕的白气形成原因是 (选填“空气中的水蒸气”或“空中的氮气”) 形成的;
(3)装冰激凌的纸盒外侧也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与第(2)中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 (选填“相同”或“不同”)。
15.小明探究水沸腾的特点实验中,当水沸腾时,水的沸点是,低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地大气压强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图 (选填“甲”或“乙”)能反映水沸腾前产生气泡的情形。
三、实验题
16.在探究“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用了下面两组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根据实验数据绘出了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关系图象(如图丙所示)
(1)为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小明应选择的装置是 (选填“甲”或“乙”),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时,有的小组觉得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请你说出两条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① ②
(2)水沸腾时的温度如图乙所示,为 ℃,说明此时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3)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烧杯底部,则测得试管内水的温度值 .(填“偏大”、“偏小”)
(4)沸腾是从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现象,他们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现象应该是图丁中的 图.从实验可得出,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 热,但温度 .
17.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如图乙是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特征可判断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冰在熔化过程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大约持续了 min。
(2)图甲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 。
(3)有同学发现,在冰熔化过程中撤去酒精灯,冰还会继续熔化,原因是 。
四、计算题
18.自制温度计的液柱随温度是均匀变化的。有一支未刻刻度的温度计,当把它的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液柱的长度为10cm;当把它的玻璃泡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液柱的长度为30cm。
(1)用该温度计进行测量,当温度每升高1℃时,液柱伸长多少厘米?
(2)若用这支温度计测得某物体的温度为23℃,则此时液柱的长度为多少厘米?
(3)若液柱的长度为20cm,则该处温度应标记为多少摄氏度?
19.冬天,小赵一家人乘G8754列车去到峨眉山游玩。如表所示是他们乘坐列车的时刻表。求:
车次 始发:重庆西站 终点:眉山东站 运行距离
… … … …
G8754 12∶06 14∶06 376km
(1)小赵走进列车,看到玻璃内侧附着许多小水珠,这些水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列车匀速行驶得很平稳,小赵甚至没有感觉到火车在运动,原因是他选择了 为参照物;
(2)该趟列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3)该列车长200m,当它以144km/h的速度匀速开向长为1800m的隧道,假设隧道一直为直线,求:这列火车需多少时间才能完全通过隧道?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C B B D B C B
1.B
【详解】A.普通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1m/s,故A不符合题意;
B.正常人体温在36℃~37℃之间,故B符合题意;
C.一根普通2B铅笔的长度大约为18cm,故C不符合题意;
D.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约8844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B
【详解】A.将稻谷铺在阳光下晾晒,提高了稻谷中水分的温度,增大了水分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把蔬菜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减小了蔬菜中水分的表面积,降低了水分的温度,减慢了蒸发,故B符合题意;
C.用扫帚把地上的积水扫开,增大了水分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故C不符合题意;
D.晾晒衣服时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提高了水分的温度,加快了水分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了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B
【详解】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详解】体温计在构造上有一个特点:内径上有一个很细的缩口,这个缩口的作用能够让升上去的水银柱不能自己流回玻璃泡,当离开人体后,仍能指示原来的温度;通过用力甩可以把升上去的水银重新流回玻璃泡;所以测低温时示数不减少,测高温时示数会升上去,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5.B
【详解】A.由图象可知,该物质为晶体,图像中AB阶段表示物体升温阶段,物体处于固态,故A错误;
B.从第3min物质开始熔化,到第6min 熔化结束,第5min时,处于熔化过程,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正确;
C.从第3min物质开始熔化,到第6min 熔化结束,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3min,故C错误;
D.该固体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该固体为晶体,熔点为45℃,故D错误。
故选B。
6.B
【详解】A.洗澡水的温度约40℃,故A错误;
B.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0℃的冰和0℃的水温度相同,所以冰和水一样冷,故B正确;
C.只有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才是0℃,故C错误;
D.-25℃读作零下25摄氏度,故D错误。
故选B。
7.D
【详解】方案一通过水浴法加热,水的温度不会超过碘的熔点,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但能够发生升华现象;方案二用酒精灯直接给“碘锤”加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800℃,高于碘的熔点是113.5℃和碘的沸点是184.4℃,碘既可能发生升华,也可能先发生熔化再发生汽化;
①要观察“碘的升华”实验,方案一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方案更佳,故①正确;
②方案一中加热方式叫“水浴法”,“碘锤”在热水中能受热均匀,故②正确;
③方案二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800℃,高于碘的熔点是113.5℃和碘的沸点是184.4℃,固态碘很容易先液化成液体,再汽化成气体,故③正确;
④方案一中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所以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始终不会出现汽化,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4句都正确,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8.B
【详解】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一般课桌的高度在80cm左右,一块橡皮从课桌表面掉到地上的时间不到1s,故B符合题意;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2m/s左右,步行
t=5min=300s
通过的路程约
s=vt=1.2m/s×300s=360m
故C不符合题意;
D.人的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略高于体温,在38℃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9.C
【详解】A.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小冰晶,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小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C正确;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飘散在空中,此过程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10.B
【详解】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从液态的水形成水蒸气的过程是汽化现象,故A错误;
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到冷空气,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液态的小水滴,故B正确;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从液态的水滴变成固态小冰珠是凝固现象,不是凝华,故C错误;
D.冬天,气态的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变成固态的小冰晶的过程是凝华现象,不是凝固,故D错误。
故选B。
11. b 80 吸热
【详解】由图乙可知,a物质随着时间变化,温度一直升高,a物质是非晶体;b物质在BD段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b物质是晶体,BD段是熔化过程,对应的温度是80℃,所以b物质的熔点是80℃。
由图乙可知,BC段是b物质的熔化过程,此过程需要对b物质持续加热,所以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12.④铁、⑥冰、⑦食盐
【详解】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因为④铁、⑥冰、⑦食盐有一定的熔点,所以是晶体;而①塑料、②沥青、③峰蜡、⑤松香没有一定的熔点,是非晶体。
13. 低 吸收
【详解】解:甲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有酒精浸湿后的棉花,棉花上的酒精会快速的蒸发为酒精蒸气,此过程中从周围物质吸热,使温度计周围的温度降低,温度计的示数就会减小.
故答案为低;吸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蒸发吸热的理解和掌握,是中招的热点.
14. 汽化 吸收 凝固 空气中的水蒸气 液化 相同
【详解】(1)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氮的沸点为 196℃,在常温下达到沸点,液氮会沸腾,沸腾过程中液氮迅速变为气体,吸收热量,使冰激凌中的水凝固成冰,制成“分子冰激凌”。
(2)液氮吸热汽化,使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放热,形成液态小水滴,所以会出现“烟雾缭绕”的现象。
(3)装冰激凌的纸盒外侧也出现许多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与第(2)中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相同。
15. 低于 甲
【详解】[1]液体沸点随气压降低而降低,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该实验中水的沸点为98℃,低于100℃,因此当地大气压强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2]水沸腾前,上升的气泡体积会逐渐变小,由图可知,图甲能反映水沸腾前产生气泡的情形。
16. 乙 减少水的质量 提高水的初温 98 小于 偏大 (a) 吸 不变
【分析】(1)根据器材的使用规则分析选择哪个装置,根据生活经验分析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
(2)在读取温度计的示数时,应先明确分度值,再看刻度的位置.要知道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系,知道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3)根据水沸腾的特点可找出丙图中错误;
(4)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在水沸腾时,温度不再变化,但是仍需吸热.
【详解】(1)甲装置是用来探究冰的熔化的,乙装置加盖,这样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缩短加热所需时间.所以选择装置乙.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等;
(2)沸腾时温度可从温度计上读出为98℃,低于1标准大气压强水的沸点,说明此时气压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3)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烧杯底部,烧杯底部温度较高,则测得试管内水的温度值将会偏大;
(4)(a)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变大,所以(a)是沸腾时的情况.(b)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减小,所以(b)是沸腾前的情况,在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再变化,但是仍需吸热.
17. 晶体 吸收 3 使冰均匀受热 烧杯内水的温度高于试管内晶体的熔点,两者存在温度差,冰可以继续吸收热量
【详解】(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是否有固定的熔点或凝固点,如图乙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以看出,冰在熔化过程中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是晶体。
冰是晶体,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从图中可知,熔化过程大约持续了
5min﹣2min=3min
(2)利用水给试管内的冰加热的方法,称为“水浴法”,这样可以使冰均匀受热。
(3)在晶体熔化过程中撤去酒精灯,冰还会继续熔化,原因是烧杯内水的温度高于试管内晶体的熔点,两者存在温度差,冰可以继续吸收热量。
18.(1)0.2厘米;(2)14.6厘米;(3)50℃
【详解】解:(1)在冰水混合物中,即温度为0℃时,液柱的长度是10cm,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即温度为100℃时,液柱的长度是30cm,两者之间的液柱的长度为
30cm﹣10m=20cm
则用该温度计进行测量时,当温度每升高1℃时,液柱的伸长的长度为
(2)测得物体的温度为23℃时,则液柱的长度为
23×0.2cm+10cm=14.6cm
(3)若液柱的长度为20cm,则相对0℃的刻度上升了
20cm﹣10cm=10cm
则该处温度应标记为
答:(1)用该温度计进行测量,当温度每升高1℃时,液柱伸长0.2厘米;
(2)若用这支温度计测得某物体的温度为23℃,则此时液柱的长度为14.6厘米;
(3)若液柱的长度为20cm,则该处温度应标记为50℃。
19.(1) 液化 座椅或行李架等合理均可
(2)188km/h
(3)50s
【详解】(1)玻璃窗内侧附着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高铁车厢的车窗采用的是双层玻璃,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选择座椅或行李架等为参照物,小赵与火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所以没有感觉到火车在运动。
(2)由图可知,G8754次列车的行驶时间
该趟列车的平均速度
(3)列车完全穿过隧道的所行驶的路程
列车过隧道的速度为
列车完全穿过隧道所需要的时间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2025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上学期期末总复习《欧姆定律》计算真题训练AB卷(附答案)

下一篇: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2024-2025九年级上学期第三阶段性监测物理试题(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