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测试
初三化学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包括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2.考生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中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世界万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光合作用B.冰雪融化C.钢铁生锈D.葡萄酿酒
2,化学学科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的领域的是
A.计算飞船返回舱落地点B.功能材料制造C.新能源开发D.太空探索
3.下列现象中能够确定镁带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发出耀眼的强光B.生成白色固体C.放出热量D.镁带逐渐变短
4.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铁呈固态B.铜呈紫红色C.蔗糖易溶于水D.氧气能助燃
5.“操作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下列实验操作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6.借助模型可以更好地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下列模型可以用来表示“HC1”的是
7.海水淡化是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图所示为一种海水淡化简易原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太阳能作用下,水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分子间隔变大
C.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变小
D.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变
8.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化学药品时,应注意安全。酒精运输车须张贴的标志是
9.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蔗糖晶体放入水中会很快“消失”——蔗糖分子变小了
B.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食物腐败--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10.下列有关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不能将食品和饮料带进实验室
B.禁止在实验室内喧哗打闹
C.为了节约,实验剩余药品要放回原瓶
D.及时将实验产生的废物、废液等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有两个答案,漏选1个扣1分,错选则不得分)
11.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A.空气湿度增大:单位体积空气中水分子数目增多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C.水结成冰: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原子种类不同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给水加热,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加快,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
C.无论是混合、分离,还是化合、分解,都是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
D.飞船使用液氢而不是气态氢气作燃料,是因为液氢和气态氢气中氢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13.电解水实验如图,反应一段时间后,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生成的气体,记录的现象如下表(查阅资料知: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通电前应将两端玻璃管内空气排尽
B.该反应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两电极产生气泡的速率相同
D.结合气体体积比可推算出水中氢、氧原子个数比
14.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如图所示,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错误的是
A.该反应结束有两种生成物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C.在化学反应中分子改变,原子不改变
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15.“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因此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B.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化学变化能够释放能量,因此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变化获得的
D.任何物质对于人类来说都有两面性,因此人类必须合理使用化学物质
三、理解与应用(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39分)
16.(11 分)物质构成的奥秘。
(1)微粒观:人类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认识到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 、 等)构成的。
(2)“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化学学科思维:用微观粒子名称填空
①氧气是由大量 聚集而成的,该微观粒子是由 自相结合构成的。氢气是由大量 聚集而成的,该微观粒子是由 自相结合构成的。由此可知,同种原子可以自相结合构成分子。
②晶莹的水滴是由大量 聚集而成的,该微观粒子里 是按照一定的数目和角度排列的。由此可知,某些不同类的原子也可以自相结合构成分子。
(3)“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维
①组成不同,性质不同。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不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就不同。如氢气和氧气。
②结构不同,性质不同。金刚石和石墨虽然都是由 构成的,但是其粒子间形成的化学结构不同,导致它们的性质差异很大。
(4)化学科学的本质和意义
化学就是在 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它能指导我们更科学地认识物质,进而 物质。
17.(7分)I.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招远是一个有着千年采金历史的城市,被誉为“中国金都”。金,柔软金黄,熔点1067.9℃,稳定性高,不易被氧化,历来是财富的象征。金在地壳中含量极低,采金异常艰苦,但招远有一种独特的采金方法。宋代《萍洲可谈》记载:“登莱金坑户只用大木,锯剖之,留刃痕,投沙其上,泛以水,沙去,金著锯纹中,甚易得。”这种方法被成为“拉流”,实际上就是通过重力选矿来获得金泥。
(1)以上叙述中,属于金的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金的化学性质的是 。(各填一条即可)
(2)“拉流”主要利用金和沙的 不同,利用水流将二者分开。这属于利用黄金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II.在“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的分析、总结是学习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用“”和“”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氧原子,“N”和“”分别表示氮分子和一氧化氮分子,如图是氮气与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的微观模拟图(A表示反应前,B表示反应中,C表示反应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3)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4)此变化中发生改变粒子是 (填名称);不变的粒子是 (填名称)。
18.(12分)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天宫”空间站中水和氧气来源于如图1所示的循环和净化系统。利用学过的知识回答如下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是 。
A.空间站中的水和地球上的水化学性质相同
B.空间站中的水的制取过程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C.空间站中的水中的水分子已经停止运动
(2)空间站中的水除了维持航天员生命需求和实验外,还可以通过水电解系统制取氧气供航天员呼吸。实验室采取如图2所示装置模拟该过程,N电极与直流电源的 (填“正极”或“负极”)相连。接通直流电源后,A管产生气体用 来检验。一段时间后中间的的长颈漏斗内的液面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在“尿处理系统”中采用蒸馏方法对其中成分进行分离,此方法是根据尿液中各成分的 不同进行分离的。“水电解系统”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4)一定条件下萨巴蒂尔反应器里二氧化碳和氢气混合反应,生成甲烷和水,将水从甲烷中分离出来再次利用,而甲烷就直接排入太空。
①补全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
②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看,该反应的作用是 (写出一条即可)。
(5)空间站上的氧气还可以采取高压气体的形式储存在特种钢瓶中带上太空,气体以易被压缩,说明分子具有的1条性质是 。
(6)从变化的角度对比:自然界中水循环主要发生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其能量来源于 。
19.(9 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学习了与水有关的知识后,决定对水开展项目式学习。
活动一:参观自来水生产过程。
(1)加入絮凝剂的作用是 。
(2)自来水在输送过程中可能受到二次污染,需煮沸后再饮用,煮沸的目的是 。在煮沸的过程中,水中的碳酸氢钙受热生成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活动二:了解直饮机。学校均安装了直饮机,让师生们喝上了干净、放心的饮用水。如图甲是直饮机的工作流程图。
(3)超滤膜可以让水分子通过,而大分子无法通过,如图乙,该过程相当于净水操作中的 。
(4)活性炭罐内的活性炭具有 作用,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5)热交换器内,开水管、冷水管紧密交替排列,开水管中开水的温度降低,冷水管中冷水的温度升高。温度升高的冷水输送至电热开水器,加热成开水,这样交换的优点是 。
活动三:自制简易净水器。
(6)紫外灯管照射可以杀菌消毒,这个过程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活动三:自制简易净水器。
(7)同学向如图所示的容器中分层装填活性炭、小石子、细砂就制成了简易净水装置,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此装置能对水杀菌消毒
B.此装置能除去水中可溶性的矿物质
C.①层装填细砂
D.③层装填活性炭
四、实验与探究(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31分)
20.(6分)通过化学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些常见的仪器,掌握了一些实验技能。
(1)取用粉末状固体试剂时用到的仪器是(填仪器名称,下同) ,可夹持燃烧着镁条的仪器是 。
(2)加热少量硫酸铜晶体,需要选择的仪器有:铁架台、 、 ,安装仪器时,试管口略向 (填“上”或“下”)倾斜。
(3)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 (填“试管底部”或“试管口”)套入。
21.(5分)根据如图所示实验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指出图 1 中一处明显错误 。
(2)请改正图 2 中两处错误 、 。若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写出一种可能的原因 。
(3)图3实验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是先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然后双手紧握试管外壁,如果 ,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2.(6分)某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探究微观粒子的性质。
【查阅资料】氨溶于水得到的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实验一】
(1)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较难被压缩的是 (填“空气”或“水”),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是 。
【实验二】
(2)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内事先充有空气,用冰水洗瓶身,一段时间后观察到 。
【实验三】
三朵白色小花a、b、c,将a依次用氨水和酚酞润湿,a变红;将b用加酚酞的蒸馏水润湿、c用浓氨水润湿,迅速扣上烧杯,一段时间后观察b变红,c不变色。
(3)实验三的现象说明 ,证明了分子 。
【实验四】
(4)将玻璃片抽开后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
23.(14分)I.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
【提出问题】石蜡是否需要变成石蜡蒸气后才能燃烧?
【猜想与假设】石蜡可能需要变成蒸气才能燃烧。
【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①尝试用火柴点燃蒸发皿中从蜡烛上刮下的固体石蜡,观察到石蜡 。
②点燃一支蜡烛,待烛芯周围有较多石蜡油产生时,熄灭蜡烛,立即尝试用火柴点燃石蜡油,观察到石蜡油 。
③将短玻璃管的末端插入燃着的蜡烛烛芯附近,一段时间后用火柴在玻璃管的另一端点燃,观察到 。
【形成结论】石蜡是先熔化成液态再 才燃烧的。
【反思与交流】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蜡烛的内焰温度最高
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II.小明经过上述探究后,对酒精灯中酒精燃烧、家庭使用的天然气燃烧也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了一系列实验。
(1)首先他发现三种物质的状态不同,蜡烛是固体,酒精是 (填“气体”、“液体”或“固体”,下同),天然气是 。
(2)点燃酒精灯,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有 (填序号)。
A.燃烧后产生刺激性气味B.发光、发热C.产生浓烟D.火焰分层
(3)用一根一次性木筷从垂直火焰方向迅速插入天然气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筷表面不同部位的灼烧情况和在蜡烛中灼烧出现的现象相同,说明天然气燃烧火焰的 温度最高,平时用水壶在天然气灶上烧水时应该使用天然气的 加热。
(4)为了探究天然气燃烧后生成的产物,他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天然气的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天然气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