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试卷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2024八上·利川期末)温度的国际单位是(  )
A.K B.℃ C.华氏度 D.都不对
【答案】B
【知识点】摄氏温度及其计算
【解析】【解答】温度在国际单位中,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国际单位中,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
2.(2024八上·利川期末)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经年累月奋斗在地质勘探的一线,练就了快速、准确丈量的本领。他跨出每一步的步幅几乎是相同的,其步幅合理的是(  )
A.85m B.85dm C.85cm D.85mm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成年人正常的一步长度约80cm,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常见物体的长度,结合数据解答。
3.(2024八上·利川期末)夏天,打开冰箱门时,门附近会出现“白气”,它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凝华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白气的形成属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即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分析】液化属于气态转化为液态,放热。
4.(2024八上·利川期末)如图,敲鼓时,直接看不到鼓膜的振动,而是在鼓面上放些小纸屑,通过其跳动来推断鼓膜的振动。这种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转换法 C.类比法 D.控制变量法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在鼓面上放些小纸屑,通过鼓发声时纸屑的跳动,推断鼓膜的振动,是转换法的利用,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利用便于观察的现象反映不便观察的现象,是转换法。
5.(2024八上·利川期末)如图所示,用小话筒收集信号通过示波器显示出振动的波形,将两次声音的波形截取相同区域的图形进行比较。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振动的响度较大 B.乙振动的频率较低
C.甲声音传播速度快 D.两次声音都是噪声
【答案】A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A.国际图像,甲图像的振幅大,响度较大,A符合题意;
B.甲乙振动的频率相同,B不符合题意;
C.甲乙在相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相同,C不符合题意;
D.两次声音的声波图有规则,不是噪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音调和频率有关,相同介质中,声速相同。
6.(2024八上·利川期末)现代生活里,有的人爱养狗,但遛狗伤人事故也时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如图所示为网上一款)应运而生。实验结果显示:对着狗一按驱狗器的开关,狗好像感觉到了巨大的刺激而躲开,旁边的人却什么也没听见。这是因为驱狗器(  )
A.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B.发出的声波只会向着狗传播
C.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D.发出声波的频率高于人耳感受范围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超声驱狗器发出超声波,频率超过20000Hz,超过人耳听声范围,人不能听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人耳不能听到超声波。
7.(2024八上·利川期末)在电视上看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呈现在屏幕中部。我们之所以认为运动员是运动的,是因为不自觉地以(  )
A.电视前的桌子为参照物 B.看台上的观众为参照物
C.摄像机的镜头为参照物 D.电视机的屏幕为参照物
【答案】B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在电视上看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认为运动员是运动的,是运动员相对于看台上的观众有位置变化,以观众为参照物的,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
8.(2024八上·利川期末)如图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水蒸气形成白霜时吸收了热量
C.冰中加盐提高了冰的熔点
D.如果不加盐,则罐底出现小水珠而不是白霜
【答案】D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盐会让冰的熔点降低,所以会有大量的冰融化成水,冰融化成水是一个吸热反应,因此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温度也会变低,会让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为固态的霜,同时放出热量;如果不加盐,则罐底附近的空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气体降温时直接变为固体是凝华现象。
9.(2024八上·利川期末)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物体同时做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5s时,甲物体的速度为15m/s
B.乙物体在0~10s内相对于地面速度为20m/s
C.在5s时,甲物体比乙物体多运动了5m
D.两物体在10s时,甲比乙运动路程少5m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根据图像,甲物体的速度为,A不符合题意;
B.乙物体在0~10s内相对于地面速度为,B不符合题意;
C.在5s时,甲比乙多运动了 s=v甲t-v乙t=3m/s×5s-2m/s×5s=5m,C符合题意;
D.由于甲的速度大,在10s时,甲比乙运动路程多 s'=v甲t'-v乙t'=3m/s×10s-2m/s×10s=10m,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计算速度;结合s=vt,计算距离差。
10.(2024八上·利川期末)如图所示,在商店的橱窗里,用透明支架摆放着项链,顾客需要看试戴效果时,不取出项链,而是站在橱窗前适当位置处,橱窗上就会照出项链戴在自己脖子上的样子。在表示项链与人的位置关系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由于项链在玻璃后面,人在玻璃前,若照出项链戴在自己脖子上的效果,人的像需要在项链处,则人和项链的位置要关于平面镜对称,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二、非选择题
11.(2024八上·利川期末)“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的优美词句。词句中的冰的形成过程需要   热,雪是水蒸气   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放;凝华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1)冰的形成过程,即水从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2)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
【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并判断吸热还是放热。
12.(2024八上·利川期末)人在已发生火灾的环境中,需要尽量降低身位匍匐离开火场。因为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温度较高,体积会变化,使其密度   (“较大”“较小”或“不变”),低空的氧气含量相对较   (“高”或“低”)。
【答案】较小;高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解答】因为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温度较高,体积会较大,使其密度较小,密度较小的气体容易上升,低空的氧气含量相对较高。
【分析】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密度较小的物体容易上升。
13.(2024八上·利川期末)如图,根据测量画出某物质温度变化曲线。该物质在CD段是   态,观察BC段还发现该物质的   是50℃。
【答案】固;凝固点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根据图像, 是晶体的凝固图像,BC段温度保持不变,在凝固,在CD段降温,是固态,观察BC段,温度保持50℃不变,该物质的凝固点是50℃。
【分析】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凝固时的温度是凝固点。
14.(2024八上·利川期末)根据生活经验,电视遥控器发出的信号,碰到墙壁或玻璃时   (“会”或“不会”)发生反射。如图所示,让红、绿、蓝三种单色光等比例照射到屏上,中间叠加区域呈白色,正中央的亮度与单色区比较会   (“稍亮”“稍暗”或“差不多”)。
【答案】会;稍亮
【知识点】光的反射;色光的三(基)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解析】【解答】电视遥控器发出的信号是红外线,碰到墙壁或玻璃时会发生反射;如图所示,让红、绿、蓝三种单色光等比例照射到屏上,中间叠加区域呈白色,正中央是多种色光的混合,亮度与单色区比较会稍亮。
【分析】遥控器发出红外线,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多种色光混合色,亮度更大。
15.(2024八上·利川期末)如图所示,将一只启动了的小电铃放在连通着抽气机的玻璃罩内: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当罩内的空气减少时,铃声   ;
(2)由此   (“推理”“类比”或“发现”),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答案】(1)变小
(2)推理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减少时,传播声音的介质减少,铃声变小;
(2)空气越少,声音减小,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分析】(1)声音的介质减少,铃声减小;
(2)真空不能传声。
16.(2024八上·利川期末)实验室的温度计,较易损坏玻璃泡,注意在使用时要轻拿轻放;测量时,玻璃泡置于待测物的   (“上部”“中部”或“下部”);读数时,视线应注意   。
【答案】中部;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测量温度时,玻璃泡置于待测物的中部;读数时,视线应注意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分析】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读取示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
17.(2024八上·利川期末)如图所示,刻度尺的量程是   ,木块的长度是   。
【答案】0~10cm;2.65cm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根据图像,刻度尺的量程是0~10cm,木块的长度是2.65cm。
【分析】刻度尺最小和最大测量,判断量程;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
18.(2024八上·利川期末)频闪拍摄是研究物体运动的方式之一。某科创小组用频闪拍摄的方法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他们用相机每隔0.5s曝光一次,拍摄了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频闪照片。请根据照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是   cm/s;
(2)根据照片信息可判断小车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答案】(1)40.0
(2)变速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时,
(1)小车在AC段的路程为sAC=80.0cm-40.0cm=40.0cm,时间t=1s,平均速度是;
(2)根据图像,路程相近时,上半程的时间长,速度慢,判断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分析】(1)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利用,计算速度;
(2)斜面上下滑的小车在加速运动。
19.(2024八上·利川期末)如图甲所示,小强在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安装烧杯和温度计时应先确定它们中   的位置;图乙是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分析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若实验过程中,烧杯中的水减少,同样观测后绘制图像,可能发生的变化是,从90℃到沸腾的时间相比原来   (“变短”“变长”或“相同”)。
【答案】烧杯;不变;变短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探究水沸腾的实验中,组装器材时,从下向上,先确定烧杯的位置;根据图乙,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若烧杯中的水减少,加热时吸收的热量减少,水容易沸腾,从90℃到沸腾的时间相比原来变短。
【分析】组装加热实验时,从下向上;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水的质量减少,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变短。
20.(2024八上·利川期末)如图所示,是一款实验用电子停表。它的上部除了正中央的“MODE”功能选择键外,左右各设置了一个按键,要将数据清零复位,应该按   (“左”“中”或“右”)键。当功能调整为可读到0.01s时,图中所示此次记时读数为   。
【答案】左;8min0.11s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用电子停表测量时间,左侧的按键是复位键,要将数据清零复位,应该按左键;根据图像,测量的时间为8min0.11s。
【分析】电子停表的复位键是左侧按键;根据电子示数,判断时间。
21.(2024八上·利川期末)“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装置如图所示,白纸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一块平面镜竖直放在纸板上,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自由移动的激光笔,使其发出的光紧贴纸板入射。
(1)此实验中,平面镜的作用是   ;
(2)图中的反射角是   °;
(3)正确操作实验,并在纸板上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如图乙所示。取下纸板,接下来进行的操作是   ,分析得出结论。
【答案】(1)反射光
(2)50
(3)应用量角器分别测出入射角和对应的反射角并记录在表格中,通过分析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
(1)实验中,平面镜的作用是反射光,探究反射规律;
(2)根据图甲,入射角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为90°-40°=50°,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角为50°;
(3)根据图乙,是实验时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析实验结论时,应用量角器分别测出入射角和对应的反射角并记录在表格中,通过分析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分析得出结论。
【分析】(1)平面镜可以对光进行反射;
(2)入射角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通过多次实验测量的角度关系,判断反射时的角度规律。
22.(2024八上·利川期末)同学们在复习交流时,发现小慧一直认为“人离平面镜越近,人在镜中的像越大”,为了纠正这个错误认知,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所示,将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把玻璃板支撑起来,让玻璃板与纸面   ;
(2)将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放在玻璃板前后,点燃蜡烛   (选填“A”“B”或“AB”),并移动蜡烛B到合适位置;
(3)为了纠正小慧的错误认知,小明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时,改变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不同,通过每次都会出现   的现象,来说明正确的实验结论是:当物体到反射面的距离不同时,物体经反射面成虚像的大小   。
【答案】(1)垂直
(2)A
(3)次蜡烛B和蜡烛A的像重合;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知识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析】【解答】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
(1)实验时,把玻璃板支撑起来,让玻璃板与纸面垂直;
(2)实验时,点燃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直到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3)多次改变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每次都会出现蜡烛B和蜡烛A的像重合的现象,反映蜡烛A的像和B相同,蜡烛B和A完全相同,实验结论是:当物体到反射面的距离不同时,物体的虚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分析】(1)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玻璃板和水平面垂直放置;
(2)实验时,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点燃,移动后面的蜡烛和前面蜡烛的像重合;
(3)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和距离无关。
23.(2024八上·利川期末)小明同学利用以下器材设计甲和乙两种方案测量金属球的密度,按图所示完成以下步骤。
方案甲:
器材:天平、量筒、水、细线(质量和体积均不计,不吸水)
(1)他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置于“0”刻度线,调节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
接着他按如图A所示的方法来称量金属球的质量,其中有两个错误:①   ;②   。
(2)改正错误后,正确测出金属球的质量和体积,如图B和图C所示;密度的测量值是   g/cm;
(3)方案乙:
器材:电子秤、烧杯、量筒、滴管、水
①用电子秤测出金属球的质量,如图D所示;
②将金属球放入烧杯中,然后向杯中注入适量水,在正对水面处作记号,如图E所示;
③缓慢取出金属球,再用量筒取体积为的水,用其向烧杯中补加水,直至水面上升到正对所作记号,如图F,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为。
则金属球的密度可记为   ;
(4)方案乙中,由于取出金属球会带走少量水,可能会导致所测量的密度结果   。
【答案】(1)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后,根据左物右码测出物体的质量,图中物体放在右盘、游码放在左盘了;用手拿砝码
(2)7.2
(3)
(4)偏小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解答】测量金属球的密度时,
(1)根据图A,称量金属球的质量时,操作错误是:①根据左物右码测出物体的质量,物体放在右盘、游码放在左盘了;②砝码要利用镊子夹取,用手拿砝码错误;
(2)根据图B和图C,正确测出金属球的质量m=50g+20g+2g=72g,体积V=30cm3-20cm3=10cm3,密度是;
(3)①用电子秤测出金属球的质量,如图D所示,m=72g;
②将金属球放入烧杯中,然后向杯中注入适量水,在正对水面处作记号;
③缓慢取出金属球,再用量筒取体积为V1的水,用其向烧杯中补加水,直至水面上升到正对所作记号,如图F,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为V2,金属球的体积为V=V1-V2;金属球的密度为;
(4)取出金属球会带走少量水,添加的水更多,测量的体积偏大,导致所测量的密度结果偏小。
【分析】(1)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左物右码,利用镊子取砝码;
(2)根据天平上砝码和游码位置测量质量,根据量筒中液面位置,测量体积;利用,计算密度;
(3)根据体积相等,结合量筒中减少的水的体积,计算物体的体积;利用,计算密度;
(4)测量体积偏大时,计算密度偏小。
24.(2024八上·利川期末)图中,光线AO自空气斜射向水面,画出其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光在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在折射时,水中的角度小于空气中的角度,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如图 。
【分析】反射时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在折射时,空气中的角度较大。
25.(2024八上·利川期末)如图所示,从光源S发出的光线射向平面镜,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A点。请作出两条光线射向A点的大致路径,并画出看到S所成的虚像的位置。
【答案】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反射光线经过A点时,光源的像S'和A在同一直线上,画出光源S的对称点S',连接S'A交平面镜于O点,连接SO为入射光线;同理,在另一平面镜中,画出像S'',并使反射光线过A点,如图

【分析】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和反射光线经过的点在同一直线上。
26.(2024八上·利川期末)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在距离地面17km远的云朵处产生的雷声,径直传向地面。求:
(1)为什么地上的人看到闪电的瞬间,并没有听到雷声?
(2)地上的人听到雷声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光的速度远远大于声速,由知,在路程相同时,速度越大,用时越短,所以,地上的人看到闪电的瞬间,雷声还没有传到地面人的耳朵,故地面上的人没有听到雷声。
(2)由知,雷声从距离地面17km远的云朵处传到地面需要的时间为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光的速度远大于声速,传播路程相同时,时间不同;
(2)根据,计算雷声传播时间。
27.(2024八上·利川期末)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青铜器的“模”与“范”
方块汉字蕴含着极有韵味的中华文化,每个字都有出处,每个词皆有来历。“模范”这个词的起源几乎与中华文明史等同,其实“模”与“范”是不同的器具。
在古代铸造青铜器时,首先要塑一个实心的泥模,泥模上雕有花纹(如图A)。然后用这个泥模翻出泥质的外范,这个外范上面就有了花纹(如图B)。再将最初制作的实心泥模表面刮去一层作内范(如图C),刮去的厚度就是所铸青铜器的厚度。内外范经过阴干、入窑焙烧两道工序,形成不易变形的陶范。将内外陶范合在一起,留出注入液体的浇口,外面用一层泥加固(如图D)。对陶范进行预热后,从浇口浇铸青铜熔液,待青铜熔液冷却后,打碎外范、掏出内范,一件青铜器就诞生了(如图E)。这种方法称为范铸法。
古人为了追求更为细致、精美的艺术效果,又发明了熔模法铸造青铜器。先以泥制作出内范,在其外部贴蜡。将蜡雕刻成所需制作的青铜器的形状,成为蜡模。外部再以泥填充加固,制成外范。通过加热使蜡质熔化,倒出后形成空腔。再向空腔内注入青铜熔液,待降温冷却后,打去填充的泥范,便可得到与蜡模相同的青铜器。1978年出土的云纹铜禁(如图所示)是春秋中期的青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通高28.8cm,器身长103cm,宽46cm,质量94.5kg,呈长方形,它就是用熔模法铸造而成的。
几千年来,模与范成为人们铸造钱币、器物的规范模具。今天,模范引申为值得学习与仿效的榜样。
(1)利用泥和蜡制作青铜器的模具,主要依据其材料的____等物理属性;
A.弹性 B.塑性 C.导热性 D.硬度
(2)要把铜等原材料倒入模具中,首先需要让原材料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然后材料在模具中经   成型。
(3)制作云纹铜禁的蜡模至少需要多少kg的蜡质材料   ?(铜禁为实心)
【答案】(1)B;D
(2)熔化;凝固
(3)9.45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物质的基本属性;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利用泥和蜡制作青铜器的模具,主要依据其材料的可塑性强,硬度大,不易变形,BD符合题意;
(2)要把铜等原材料倒入模具中,倒入的是液体,需要让原材料熔化,然后在模具中凝固成型;
(3)云纹铜禁体积为,制作云纹铜禁的蜡模需要的蜡为m蜡=ρ蜡V=0.9×103kg/m3×1.05×10-2m3=9.45kg。
【分析】(1)物体的塑性强,硬度大,不易变形;
(2)固体变为液体是熔化现象,液体变为固体,是凝固现象;
(3)根据,计算体积;根据m=ρV,计算质量。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2024八上·利川期末)温度的国际单位是(  )
A.K B.℃ C.华氏度 D.都不对
2.(2024八上·利川期末)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经年累月奋斗在地质勘探的一线,练就了快速、准确丈量的本领。他跨出每一步的步幅几乎是相同的,其步幅合理的是(  )
A.85m B.85dm C.85cm D.85mm
3.(2024八上·利川期末)夏天,打开冰箱门时,门附近会出现“白气”,它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凝华
4.(2024八上·利川期末)如图,敲鼓时,直接看不到鼓膜的振动,而是在鼓面上放些小纸屑,通过其跳动来推断鼓膜的振动。这种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转换法 C.类比法 D.控制变量法
5.(2024八上·利川期末)如图所示,用小话筒收集信号通过示波器显示出振动的波形,将两次声音的波形截取相同区域的图形进行比较。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振动的响度较大 B.乙振动的频率较低
C.甲声音传播速度快 D.两次声音都是噪声
6.(2024八上·利川期末)现代生活里,有的人爱养狗,但遛狗伤人事故也时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如图所示为网上一款)应运而生。实验结果显示:对着狗一按驱狗器的开关,狗好像感觉到了巨大的刺激而躲开,旁边的人却什么也没听见。这是因为驱狗器(  )
A.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B.发出的声波只会向着狗传播
C.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D.发出声波的频率高于人耳感受范围
7.(2024八上·利川期末)在电视上看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呈现在屏幕中部。我们之所以认为运动员是运动的,是因为不自觉地以(  )
A.电视前的桌子为参照物 B.看台上的观众为参照物
C.摄像机的镜头为参照物 D.电视机的屏幕为参照物
8.(2024八上·利川期末)如图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水蒸气形成白霜时吸收了热量
C.冰中加盐提高了冰的熔点
D.如果不加盐,则罐底出现小水珠而不是白霜
9.(2024八上·利川期末)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物体同时做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5s时,甲物体的速度为15m/s
B.乙物体在0~10s内相对于地面速度为20m/s
C.在5s时,甲物体比乙物体多运动了5m
D.两物体在10s时,甲比乙运动路程少5m
10.(2024八上·利川期末)如图所示,在商店的橱窗里,用透明支架摆放着项链,顾客需要看试戴效果时,不取出项链,而是站在橱窗前适当位置处,橱窗上就会照出项链戴在自己脖子上的样子。在表示项链与人的位置关系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二、非选择题
11.(2024八上·利川期末)“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的优美词句。词句中的冰的形成过程需要   热,雪是水蒸气   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12.(2024八上·利川期末)人在已发生火灾的环境中,需要尽量降低身位匍匐离开火场。因为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温度较高,体积会变化,使其密度   (“较大”“较小”或“不变”),低空的氧气含量相对较   (“高”或“低”)。
13.(2024八上·利川期末)如图,根据测量画出某物质温度变化曲线。该物质在CD段是   态,观察BC段还发现该物质的   是50℃。
14.(2024八上·利川期末)根据生活经验,电视遥控器发出的信号,碰到墙壁或玻璃时   (“会”或“不会”)发生反射。如图所示,让红、绿、蓝三种单色光等比例照射到屏上,中间叠加区域呈白色,正中央的亮度与单色区比较会   (“稍亮”“稍暗”或“差不多”)。
15.(2024八上·利川期末)如图所示,将一只启动了的小电铃放在连通着抽气机的玻璃罩内: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当罩内的空气减少时,铃声   ;
(2)由此   (“推理”“类比”或“发现”),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16.(2024八上·利川期末)实验室的温度计,较易损坏玻璃泡,注意在使用时要轻拿轻放;测量时,玻璃泡置于待测物的   (“上部”“中部”或“下部”);读数时,视线应注意   。
17.(2024八上·利川期末)如图所示,刻度尺的量程是   ,木块的长度是   。
18.(2024八上·利川期末)频闪拍摄是研究物体运动的方式之一。某科创小组用频闪拍摄的方法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他们用相机每隔0.5s曝光一次,拍摄了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频闪照片。请根据照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是   cm/s;
(2)根据照片信息可判断小车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19.(2024八上·利川期末)如图甲所示,小强在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安装烧杯和温度计时应先确定它们中   的位置;图乙是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分析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若实验过程中,烧杯中的水减少,同样观测后绘制图像,可能发生的变化是,从90℃到沸腾的时间相比原来   (“变短”“变长”或“相同”)。
20.(2024八上·利川期末)如图所示,是一款实验用电子停表。它的上部除了正中央的“MODE”功能选择键外,左右各设置了一个按键,要将数据清零复位,应该按   (“左”“中”或“右”)键。当功能调整为可读到0.01s时,图中所示此次记时读数为   。
21.(2024八上·利川期末)“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装置如图所示,白纸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一块平面镜竖直放在纸板上,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自由移动的激光笔,使其发出的光紧贴纸板入射。
(1)此实验中,平面镜的作用是   ;
(2)图中的反射角是   °;
(3)正确操作实验,并在纸板上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如图乙所示。取下纸板,接下来进行的操作是   ,分析得出结论。
22.(2024八上·利川期末)同学们在复习交流时,发现小慧一直认为“人离平面镜越近,人在镜中的像越大”,为了纠正这个错误认知,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所示,将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把玻璃板支撑起来,让玻璃板与纸面   ;
(2)将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放在玻璃板前后,点燃蜡烛   (选填“A”“B”或“AB”),并移动蜡烛B到合适位置;
(3)为了纠正小慧的错误认知,小明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时,改变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不同,通过每次都会出现   的现象,来说明正确的实验结论是:当物体到反射面的距离不同时,物体经反射面成虚像的大小   。
23.(2024八上·利川期末)小明同学利用以下器材设计甲和乙两种方案测量金属球的密度,按图所示完成以下步骤。
方案甲:
器材:天平、量筒、水、细线(质量和体积均不计,不吸水)
(1)他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置于“0”刻度线,调节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
接着他按如图A所示的方法来称量金属球的质量,其中有两个错误:①   ;②   。
(2)改正错误后,正确测出金属球的质量和体积,如图B和图C所示;密度的测量值是   g/cm;
(3)方案乙:
器材:电子秤、烧杯、量筒、滴管、水
①用电子秤测出金属球的质量,如图D所示;
②将金属球放入烧杯中,然后向杯中注入适量水,在正对水面处作记号,如图E所示;
③缓慢取出金属球,再用量筒取体积为的水,用其向烧杯中补加水,直至水面上升到正对所作记号,如图F,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为。
则金属球的密度可记为   ;
(4)方案乙中,由于取出金属球会带走少量水,可能会导致所测量的密度结果   。
24.(2024八上·利川期末)图中,光线AO自空气斜射向水面,画出其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25.(2024八上·利川期末)如图所示,从光源S发出的光线射向平面镜,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A点。请作出两条光线射向A点的大致路径,并画出看到S所成的虚像的位置。
26.(2024八上·利川期末)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在距离地面17km远的云朵处产生的雷声,径直传向地面。求:
(1)为什么地上的人看到闪电的瞬间,并没有听到雷声?
(2)地上的人听到雷声需要多长时间?
27.(2024八上·利川期末)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青铜器的“模”与“范”
方块汉字蕴含着极有韵味的中华文化,每个字都有出处,每个词皆有来历。“模范”这个词的起源几乎与中华文明史等同,其实“模”与“范”是不同的器具。
在古代铸造青铜器时,首先要塑一个实心的泥模,泥模上雕有花纹(如图A)。然后用这个泥模翻出泥质的外范,这个外范上面就有了花纹(如图B)。再将最初制作的实心泥模表面刮去一层作内范(如图C),刮去的厚度就是所铸青铜器的厚度。内外范经过阴干、入窑焙烧两道工序,形成不易变形的陶范。将内外陶范合在一起,留出注入液体的浇口,外面用一层泥加固(如图D)。对陶范进行预热后,从浇口浇铸青铜熔液,待青铜熔液冷却后,打碎外范、掏出内范,一件青铜器就诞生了(如图E)。这种方法称为范铸法。
古人为了追求更为细致、精美的艺术效果,又发明了熔模法铸造青铜器。先以泥制作出内范,在其外部贴蜡。将蜡雕刻成所需制作的青铜器的形状,成为蜡模。外部再以泥填充加固,制成外范。通过加热使蜡质熔化,倒出后形成空腔。再向空腔内注入青铜熔液,待降温冷却后,打去填充的泥范,便可得到与蜡模相同的青铜器。1978年出土的云纹铜禁(如图所示)是春秋中期的青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通高28.8cm,器身长103cm,宽46cm,质量94.5kg,呈长方形,它就是用熔模法铸造而成的。
几千年来,模与范成为人们铸造钱币、器物的规范模具。今天,模范引申为值得学习与仿效的榜样。
(1)利用泥和蜡制作青铜器的模具,主要依据其材料的____等物理属性;
A.弹性 B.塑性 C.导热性 D.硬度
(2)要把铜等原材料倒入模具中,首先需要让原材料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然后材料在模具中经   成型。
(3)制作云纹铜禁的蜡模至少需要多少kg的蜡质材料   ?(铜禁为实心)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摄氏温度及其计算
【解析】【解答】温度在国际单位中,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国际单位中,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
2.【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成年人正常的一步长度约80cm,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常见物体的长度,结合数据解答。
3.【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白气的形成属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即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分析】液化属于气态转化为液态,放热。
4.【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在鼓面上放些小纸屑,通过鼓发声时纸屑的跳动,推断鼓膜的振动,是转换法的利用,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利用便于观察的现象反映不便观察的现象,是转换法。
5.【答案】A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A.国际图像,甲图像的振幅大,响度较大,A符合题意;
B.甲乙振动的频率相同,B不符合题意;
C.甲乙在相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相同,C不符合题意;
D.两次声音的声波图有规则,不是噪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音调和频率有关,相同介质中,声速相同。
6.【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超声驱狗器发出超声波,频率超过20000Hz,超过人耳听声范围,人不能听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人耳不能听到超声波。
7.【答案】B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在电视上看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认为运动员是运动的,是运动员相对于看台上的观众有位置变化,以观众为参照物的,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
8.【答案】D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盐会让冰的熔点降低,所以会有大量的冰融化成水,冰融化成水是一个吸热反应,因此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温度也会变低,会让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为固态的霜,同时放出热量;如果不加盐,则罐底附近的空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气体降温时直接变为固体是凝华现象。
9.【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根据图像,甲物体的速度为,A不符合题意;
B.乙物体在0~10s内相对于地面速度为,B不符合题意;
C.在5s时,甲比乙多运动了 s=v甲t-v乙t=3m/s×5s-2m/s×5s=5m,C符合题意;
D.由于甲的速度大,在10s时,甲比乙运动路程多 s'=v甲t'-v乙t'=3m/s×10s-2m/s×10s=10m,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计算速度;结合s=vt,计算距离差。
10.【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由于项链在玻璃后面,人在玻璃前,若照出项链戴在自己脖子上的效果,人的像需要在项链处,则人和项链的位置要关于平面镜对称,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11.【答案】放;凝华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1)冰的形成过程,即水从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2)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
【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并判断吸热还是放热。
12.【答案】较小;高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解答】因为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温度较高,体积会较大,使其密度较小,密度较小的气体容易上升,低空的氧气含量相对较高。
【分析】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密度较小的物体容易上升。
13.【答案】固;凝固点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根据图像, 是晶体的凝固图像,BC段温度保持不变,在凝固,在CD段降温,是固态,观察BC段,温度保持50℃不变,该物质的凝固点是50℃。
【分析】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凝固时的温度是凝固点。
14.【答案】会;稍亮
【知识点】光的反射;色光的三(基)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解析】【解答】电视遥控器发出的信号是红外线,碰到墙壁或玻璃时会发生反射;如图所示,让红、绿、蓝三种单色光等比例照射到屏上,中间叠加区域呈白色,正中央是多种色光的混合,亮度与单色区比较会稍亮。
【分析】遥控器发出红外线,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多种色光混合色,亮度更大。
15.【答案】(1)变小
(2)推理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减少时,传播声音的介质减少,铃声变小;
(2)空气越少,声音减小,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分析】(1)声音的介质减少,铃声减小;
(2)真空不能传声。
16.【答案】中部;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测量温度时,玻璃泡置于待测物的中部;读数时,视线应注意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分析】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读取示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
17.【答案】0~10cm;2.65cm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根据图像,刻度尺的量程是0~10cm,木块的长度是2.65cm。
【分析】刻度尺最小和最大测量,判断量程;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
18.【答案】(1)40.0
(2)变速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时,
(1)小车在AC段的路程为sAC=80.0cm-40.0cm=40.0cm,时间t=1s,平均速度是;
(2)根据图像,路程相近时,上半程的时间长,速度慢,判断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分析】(1)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利用,计算速度;
(2)斜面上下滑的小车在加速运动。
19.【答案】烧杯;不变;变短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探究水沸腾的实验中,组装器材时,从下向上,先确定烧杯的位置;根据图乙,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若烧杯中的水减少,加热时吸收的热量减少,水容易沸腾,从90℃到沸腾的时间相比原来变短。
【分析】组装加热实验时,从下向上;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水的质量减少,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变短。
20.【答案】左;8min0.11s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用电子停表测量时间,左侧的按键是复位键,要将数据清零复位,应该按左键;根据图像,测量的时间为8min0.11s。
【分析】电子停表的复位键是左侧按键;根据电子示数,判断时间。
21.【答案】(1)反射光
(2)50
(3)应用量角器分别测出入射角和对应的反射角并记录在表格中,通过分析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
(1)实验中,平面镜的作用是反射光,探究反射规律;
(2)根据图甲,入射角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为90°-40°=50°,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角为50°;
(3)根据图乙,是实验时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析实验结论时,应用量角器分别测出入射角和对应的反射角并记录在表格中,通过分析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分析得出结论。
【分析】(1)平面镜可以对光进行反射;
(2)入射角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通过多次实验测量的角度关系,判断反射时的角度规律。
22.【答案】(1)垂直
(2)A
(3)次蜡烛B和蜡烛A的像重合;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知识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析】【解答】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
(1)实验时,把玻璃板支撑起来,让玻璃板与纸面垂直;
(2)实验时,点燃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直到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3)多次改变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每次都会出现蜡烛B和蜡烛A的像重合的现象,反映蜡烛A的像和B相同,蜡烛B和A完全相同,实验结论是:当物体到反射面的距离不同时,物体的虚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分析】(1)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玻璃板和水平面垂直放置;
(2)实验时,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点燃,移动后面的蜡烛和前面蜡烛的像重合;
(3)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和距离无关。
23.【答案】(1)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后,根据左物右码测出物体的质量,图中物体放在右盘、游码放在左盘了;用手拿砝码
(2)7.2
(3)
(4)偏小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解答】测量金属球的密度时,
(1)根据图A,称量金属球的质量时,操作错误是:①根据左物右码测出物体的质量,物体放在右盘、游码放在左盘了;②砝码要利用镊子夹取,用手拿砝码错误;
(2)根据图B和图C,正确测出金属球的质量m=50g+20g+2g=72g,体积V=30cm3-20cm3=10cm3,密度是;
(3)①用电子秤测出金属球的质量,如图D所示,m=72g;
②将金属球放入烧杯中,然后向杯中注入适量水,在正对水面处作记号;
③缓慢取出金属球,再用量筒取体积为V1的水,用其向烧杯中补加水,直至水面上升到正对所作记号,如图F,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为V2,金属球的体积为V=V1-V2;金属球的密度为;
(4)取出金属球会带走少量水,添加的水更多,测量的体积偏大,导致所测量的密度结果偏小。
【分析】(1)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左物右码,利用镊子取砝码;
(2)根据天平上砝码和游码位置测量质量,根据量筒中液面位置,测量体积;利用,计算密度;
(3)根据体积相等,结合量筒中减少的水的体积,计算物体的体积;利用,计算密度;
(4)测量体积偏大时,计算密度偏小。
24.【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光在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在折射时,水中的角度小于空气中的角度,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如图 。
【分析】反射时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在折射时,空气中的角度较大。
25.【答案】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反射光线经过A点时,光源的像S'和A在同一直线上,画出光源S的对称点S',连接S'A交平面镜于O点,连接SO为入射光线;同理,在另一平面镜中,画出像S'',并使反射光线过A点,如图

【分析】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和反射光线经过的点在同一直线上。
26.【答案】(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光的速度远远大于声速,由知,在路程相同时,速度越大,用时越短,所以,地上的人看到闪电的瞬间,雷声还没有传到地面人的耳朵,故地面上的人没有听到雷声。
(2)由知,雷声从距离地面17km远的云朵处传到地面需要的时间为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光的速度远大于声速,传播路程相同时,时间不同;
(2)根据,计算雷声传播时间。
27.【答案】(1)B;D
(2)熔化;凝固
(3)9.45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物质的基本属性;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利用泥和蜡制作青铜器的模具,主要依据其材料的可塑性强,硬度大,不易变形,BD符合题意;
(2)要把铜等原材料倒入模具中,倒入的是液体,需要让原材料熔化,然后在模具中凝固成型;
(3)云纹铜禁体积为,制作云纹铜禁的蜡模需要的蜡为m蜡=ρ蜡V=0.9×103kg/m3×1.05×10-2m3=9.45kg。
【分析】(1)物体的塑性强,硬度大,不易变形;
(2)固体变为液体是熔化现象,液体变为固体,是凝固现象;
(3)根据,计算体积;根据m=ρV,计算质量。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内蒙古中学2023-2024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物理统考试题

下一篇:甘肃省酒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