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五十中学西校2024-2025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含解析)


2024—2025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化学练习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 2022年4月16日上午10点左右,神舟13号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即将进入建造新阶段。下列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加注燃料
B. 太阳能帆板展开
C. 在轨实验设备组装
D. 电解水制氧气
2. 认真观察、准确记录和仔细分析实验现象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细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B. 硫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
C. 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D. 红磷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产生白色烟雾
3. 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A. 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可延长食品保质期
B. 工业制通过分离液态空气,所得不纯
C. 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
D. 空气质量日报中计入空气污染指数项目有: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
4. 下图是表示气体微粒的示意图,图中黑球和白球分别表示相中不同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纯净物的是( )
A. B. C. D.
5. 2024年2月22日央视报道,江西发现新矿物“铈钽易解石”命名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批准通过。“铈”、“钽”最本质的区别是
A.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B. 质子数不同
C. 中子数不同 D.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6. 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及硫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氩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9.95 B. 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C. X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D. 图中三种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7. 从宏观、微观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化学特有的“科学思维”之一。下列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事实正确的是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浑浊的河水过滤后得到澄清液体 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水分子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C.6000L氧气加压可装入40L的钢瓶中 加压时,分子的体积变小
D.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
A. A B. B C. C D. D
8.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探究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
C. 通过电解水探究水的组成时检验两个电极的气体都用燃着的木条
D. 用浓硫酸干燥气体
9. 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正确的是
A.净水措施 B.可加热仪器 C.微粒与元素关系 D.化学反应的关系
A. A B. B C. C D. D
10.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 含多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纯净物
B. 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不是单质
C.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 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的粒子就是原子
11. 如图为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 图中有单质的化学式为N2
C. 反应后分子种类改变
D. 该装置可净化汽车尾气
12. 如图,借助气体浓度传感器探究微粒的某些性质,测得U形管a、b中氨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曲线X对应的U形管为b
B. 该实验证明了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C. 湿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外界空气进入U形管
D. 0~1min,氨气浓度为零是因为微粒静止不动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3. 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新技术可以从火星盐水中获得氧气和燃料
传统的电解水方法需要先去除水中的盐分,但想要在环境恶劣的火星上执行该步骤不仅危险且代价高昂.近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一组工程师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表示,他们开发出了可以直接在盐水中电解出氧气和氢气的系统,这将会显著降低电解盐水的难度和成本、新的系统用钌酸铅作正极端、用铂碳作负极端,并在的温度下检验了其电解盐水的能力。在相同功率下,该系统产生氧气量是先前系统的25倍。研究人员表示,此系统不仅可以用于火星探测,也可以在地球上电解海水,为潜艇供氧等。
(1)下列“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
A. 矿泉水 B. 蒸馏水 C. 雨水 D. 自来水 E. 冰水
(2)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
(3)新的电解水系统中铂碳负极端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__,该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
(4)利用这套新系统给潜水艇供氧,其优点有____________(任写一条)。
14.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
(3)如图G装置可用来收集气体,试回答下列问题: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瓶内装满水,气体从_______导管口通入,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请简述该气体的验满方法__________。
(4)甲烷是密度小于空气、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若要制取较纯净的甲烷,则应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_______________。(从中选择填装置编号)
15. 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某化学兴趣小组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他们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制成自来水,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操作①名称是____________。水中铝离子超标有害健康,可能造成自来水铝离子超标的操作是加入较多的明矾,铝离子符号是____________。
(2)操作③是消毒杀菌,有些自来水厂用氯气消毒。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消毒发生__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二)某同学将浑浊的湖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粉末搅拌溶解,静止一会后,采用如图2操作。
(3)该操作还缺少一种仪器,该仪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4)操作结束后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写一点)___________。
(5)改进后进行实验,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他兴奋地宣布:我终于得到了纯水,你认为他的说法是_____(填“正确”或“错误”)的。
16.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实验回顾】
(1)Ⅰ.写出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该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Ⅱ.实验原理: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减小,烧杯中水倒吸到集气瓶.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操作规范,用量筒测量进入瓶中水的体积,能粗略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问题提出】
(2)有实验资料表明:燃烧过程中当氧气体积分数低时,红磷就无法继续燃烧,因此通过上述实验,测量结果应该比理论值_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3)如果用气压传感器测瓶内气压的变化,____________段表示水倒吸的过程。
【实验改进】
查阅资料:Ⅰ.铁生锈原理:铁与氧气、水作用生成铁锈。根据铁在空气中生锈的原理设计如图实验装置,再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中饱和食盐水、活性炭会加速铁生锈,
Ⅱ.测得实验数据如表:
测量项目 实验前 实验后
烧杯中水的体积 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 集气瓶(扣除内容物)和导管的容积
体积 80.0 54.5 126.0
(4)根据表中数据计算,改进实验后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
【反思】
(5)请分析,压强图中d点比a点低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同学根据温度和压强图分析得出,红磷燃烧熄灭不是b点对应的时刻,请简述原因_______________。
17.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无意中发现过氧化氢溶液和“84”消毒液以及氧化铜混合后均产生了大量气泡,有同学对此产生了疑惑——“84”消毒液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催化过氧化氢分解除了二氧化锰外是否有更好的催化剂呢?于是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探究活动。
【资料】①“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
②“84”消毒液和过氧化氢溶液混合能产生氧气。
③氧化铜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探究一:探究次氯酸钠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上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图中省略了相应固定装置,实验过程中忽略大气压、温度、摩擦等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
【进行实验】
步骤Ⅰ: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步骤Ⅱ:向锥形瓶中加入“84”消毒液,然后用注射器吸取过氧化氢溶液,塞紧橡胶塞;
步骤Ⅲ: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溶液平均分5次(每次)推入锥形瓶中;每次推入过氧化氢溶液,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读出量筒中水的总体积如表所示.(忽略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量筒中水的总体积 140 280 365 370 x
【讨论与分析】
(1)下列有关该实验的数据分析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 第1次实验产生的气体为 B. 前两次实验产生气体的总体积为
C. 表格中x的值是370 D. 最后两次实验没有气体产生
(2)小组同学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次氯酸钠和过氧化氢的反应中,次氯酸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作反应物”或“作催化剂”)。
探究二:氧化铜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较
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在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分别将注射器内盛有的等体积、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注入试管中,利用注射器收集氧气,收集到氧气的体积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3)实验中造成U型管内红墨水液面左低右高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图像2除了能得出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比氧化铜好,还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5)由氧化铜催化的反应,时间段反应速率逐渐变慢的原因是,随着反应的进行,______,导致反应速率减慢。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 2022年4月16日上午10点左右,神舟13号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即将进入建造新阶段。下列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加注燃料
B. 太阳能帆板展开
C. 在轨实验设备组装
D. 电解水制氧气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详解】A、将燃料加注入燃料箱,没有生成新物质,不符合题意;
B、太阳能帆板展开,没有生成新物质,不符合题意;
C、在轨实验设备组装,没有生成新物质,不符合题意;
D、电解水制氧气过程中,水变为氢气和氧气,生成新物质,符合题意。
故选D。
2. 认真观察、准确记录和仔细分析实验现象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细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B. 硫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
C. 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D. 红磷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产生白色烟雾
【答案】B
【解析】
【详解】A、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烧至红热,不符合题意;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符合题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不符合题意;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可延长食品保质期
B. 工业制通过分离液态空气,所得不纯
C 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
D. 空气质量日报中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有: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故可在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延长食品保质期,选项说法正确;
B、由于氧气和氮气沸点不同,故工业上可通过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用此方法制取的氧气不纯,其中含有少量氮气、二氧化碳和其它稀有气体等,是混合物,选项说法正确;
C、氧气可供给呼吸,故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选项说法正确;
D、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二氧化碳不计入空气质量日报中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用途、工业制氧气原理、以及空气质量日报等相关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 下图是表示气体微粒的示意图,图中黑球和白球分别表示相中不同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纯净物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黑球和白球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若为纯净物,则图中只能出现一种类型的示意图
【详解】A、 该图示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分子,故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图中含有一种由一个黑球和一个白球构成的分子和由两个黑球一个白球构成的分子,故属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只含有由两个黑球一个白球构成的分子,故属于纯净物,答案选C。
D、图中含有一种由一个黑球和一个白球构成的分子和由两个黑球构成的分子,故属混合物,选项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C。
5. 2024年2月22日央视报道,江西发现新矿物“铈钽易解石”命名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批准通过。“铈”、“钽”最本质的区别是
A.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B. 质子数不同
C. 中子数不同 D.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
【详解】A、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不是最外层电子数,故A错误;
B、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故B正确;
C、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不是中子数,故C错误;
D、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不是相对原子质量,故D错误。
故选B。
6. 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及硫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氩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9.95 B. 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C. X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D. 图中三种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氩元素名称正下方的数字表示氩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氩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是 39.95,说法正确;
B、由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硫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6,大于4,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说法错误;
C、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硫、X和氩,三种元素位于同一横行,属于同一周期,同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结合硫原子结构示意图,X 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说法正确;
D、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硫、X和氩,三种元素位于同一横行,属于同一周期,选项正确;
故选B。
7. 从宏观、微观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化学特有的“科学思维”之一。下列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事实正确的是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浑浊的河水过滤后得到澄清液体 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水分子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C.6000L氧气加压可装入40L的钢瓶中 加压时,分子的体积变小
D.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浑浊的河水过滤后得到澄清液体,河水中不溶性分子被过滤除去,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微观解释宏观事实错误;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氢气分子由氢原子构成,氧气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水分子是由氢、氧原子构成,微观解释宏观事实错误;
C、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40L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加压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而氧分子本身的体积不变,微观解释宏观事实错误;
D、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微观解释宏观事实正确;
答案:D。
8.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探究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
C. 通过电解水探究水的组成时检验两个电极的气体都用燃着的木条
D. 用浓硫酸干燥气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推注射器,无论装置是否漏气,水中导管口都有气泡冒出,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应该控制变量,但是图示中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同,所以不能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检验两个电极的气体都用燃着的木条,如果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说明气体是氧气;如果气体能被点燃,说明气体是氢气,故选项符合题意;
D.浓硫酸可以干燥气体,但是气流方向应该是长进短出,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 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正确的是
A.净水措施 B.可加热仪器 C.微粒与元素的关系 D.化学反应的关系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净水措施是沉降、过滤、消毒 、吸附、蒸馏, 电解不是净水措施,故模型不正确;
B.烧杯、烧瓶是间接加热仪器,试管是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蒸发皿、燃烧匙是可直接加热仪器,锥形瓶是间接加热仪器,故模型不正确;
C.氧离子和氧原子都属于氧元素,故模型不正确;
D.氧化反应中有的属于化合反应,有的不属于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中有的属于氧化反应,有的不属于氧化反应;有氧气参加,且生成物为一种的化学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如硫与氧气的反应,两种反应属于交叉关系,故模型正确;
故选:D。
10.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 含多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纯净物
B. 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不是单质
C.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 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的粒子就是原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含多种元素的物质可能属于纯净物,如氯酸钾由K、Cl、O三种元素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不是单质,符合题意;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但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由氧元素组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但是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原子,如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 如图为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 图中有单质的化学式为N2
C. 反应后分子种类改变
D. 该装置可净化汽车尾气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以得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N2+2CO2。
【详解】A、化合反应是指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该反应中生成物有两种物质,则不属于化合反应,故A错误。
B、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单质的化学式为N2,故B正确。
C、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分子为CO、NO,反应后分子为N2、CO2,则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故C正确。
D、该装置能将汽车尾气中有毒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转化为无毒的二氧化碳和氮气,则能净化汽车尾气,故D正确。
故选A。
12. 如图,借助气体浓度传感器探究微粒的某些性质,测得U形管a、b中氨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曲线X对应的U形管为b
B. 该实验证明了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C. 湿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外界空气进入U形管
D. 0~1min,氨气浓度为零是因为微粒静止不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a端有电热丝加热,温度高分子运动快,氨气浓度测出值大,因此曲线X对应的U型管为a,错误;
B、通过a、b对比可知,温度高时,分子运动速率更快,因此实验证明了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正确;
C、氨气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可利用氨气易溶于水的性质,用水吸收,因此湿棉花的作用是吸收氨气,减少氨气对空气的污染,错误;
D、分子在不断运动,0~1min氨气浓度为零,可能是因为此时氨分子还未运动到传感器位置,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3. 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新技术可以从火星盐水中获得氧气和燃料
传统的电解水方法需要先去除水中的盐分,但想要在环境恶劣的火星上执行该步骤不仅危险且代价高昂.近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一组工程师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表示,他们开发出了可以直接在盐水中电解出氧气和氢气的系统,这将会显著降低电解盐水的难度和成本、新的系统用钌酸铅作正极端、用铂碳作负极端,并在的温度下检验了其电解盐水的能力。在相同功率下,该系统产生氧气量是先前系统的25倍。研究人员表示,此系统不仅可以用于火星探测,也可以在地球上电解海水,为潜艇供氧等。
(1)下列“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
A. 矿泉水 B. 蒸馏水 C. 雨水 D. 自来水 E. 冰水
(2)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
(3)新的电解水系统中铂碳负极端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__,该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
(4)利用这套新系统给潜水艇供氧,其优点有____________(任写一条)。
【答案】(1)BE (2)
(3) ①. 氢气##H2 ②. 可燃性、还原性
(4)相同功率下产生更多氧气,节约能源
【解析】
【小问1详解】
A、矿泉水由水、可溶性矿物质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蒸馏水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C、雨水由水、可溶性杂质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自来水由水、可溶性杂质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E、冰是固态的水,冰水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故选BE;
【小问2详解】
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小问3详解】
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故负极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等化学性质;
【小问4详解】
由题干信息可知,在相同功率下,该系统产生氧气量是先前系统的25倍,故其优点有:相同功率下产生更多氧气,节约能源。
14.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
(3)如图G装置可用来收集气体,试回答下列问题: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瓶内装满水,气体从_______导管口通入,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请简述该气体的验满方法__________。
(4)甲烷是密度小于空气、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若要制取较纯净的甲烷,则应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_______________。(从中选择填装置编号)
【答案】(1)分液漏斗
(2) ①. ②. 分解反应
(3) ①. b ②.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b导管口处,木条复燃则收集满 (4)CF
【解析】
【小问1详解】
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小问2详解】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小问3详解】
若用G装置进行排水法收集氧气,瓶内装满水,气体从b导管口通入,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b导管口处,木条复燃则收集满;
【小问4详解】
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选择固体加热装置,故发生装置选C,甲烷是密度小于空气、难溶于水的气体,可选用向下排空气和排水法收集,若要制取较纯净的甲烷,用故排水法收集,故收集装置选F,故应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CF。
15. 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某化学兴趣小组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他们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制成自来水,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操作①名称是____________。水中铝离子超标有害健康,可能造成自来水铝离子超标的操作是加入较多的明矾,铝离子符号是____________。
(2)操作③是消毒杀菌,有些自来水厂用氯气消毒。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消毒发生__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二)某同学将浑浊的湖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粉末搅拌溶解,静止一会后,采用如图2操作。
(3)该操作还缺少一种仪器,该仪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4)操作结束后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写一点)___________。
(5)改进后进行实验,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他兴奋地宣布:我终于得到了纯水,你认为他的说法是_____(填“正确”或“错误”)的。
【答案】(1) ①. 过滤 ②. Al3+
(2)化学 (3)引流
(4)滤纸破损(合理即可)
(5)错误
【解析】
【小问1详解】
操作①是分离固体与液体的方法,其名称是过滤;每个铝离子带三个单位的正电荷,因此铝离子符号是Al3+;
【小问2详解】
氯气(Cl2)与水反应生成盐酸(HCl)和次氯酸(HClO)。消毒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
【小问3详解】
图示过滤操作中还缺少玻璃棒,其作用是引流;
【小问4详解】
过滤后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滤纸破损或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小问5详解】
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即得不到纯水。
16.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实验回顾】
(1)Ⅰ.写出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该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Ⅱ.实验原理: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减小,烧杯中水倒吸到集气瓶.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操作规范,用量筒测量进入瓶中水的体积,能粗略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问题提出】
(2)有实验资料表明:燃烧过程中当氧气体积分数低时,红磷就无法继续燃烧,因此通过上述实验,测量结果应该比理论值_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3)如果用气压传感器测瓶内气压的变化,____________段表示水倒吸的过程。
【实验改进】
查阅资料:Ⅰ.铁生锈原理:铁与氧气、水作用生成铁锈。根据铁在空气中生锈的原理设计如图实验装置,再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中饱和食盐水、活性炭会加速铁生锈,
Ⅱ.测得实验数据如表:
测量项目 实验前 实验后
烧杯中水的体积 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 集气瓶(扣除内容物)和导管的容积
体积 800 54.5 126.0
(4)根据表中数据计算,改进实验后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
【反思】
(5)请分析,压强图中d点比a点低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同学根据温度和压强图分析得出,红磷燃烧熄灭不是b点对应的时刻,请简述原因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②. 发出黄光,产生浓厚的白烟
(2)偏小 (3)cd
(4)20.2% (5) ①.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导致瓶内气体减少 ②. bc段压强减少,是因为氧气被消耗,温度降低
【解析】
【小问1详解】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光,产生浓厚的白烟,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的符号表达式为:;
【小问2详解】
由于燃烧过程中当氧气体积分数低于7%时,红磷就无法继续燃烧,所以氧气不能完全反应,故测量结果应该比理论值偏小;
【小问3详解】
水倒吸的过程中,由于水的进入,装置内压强会增大,因此cd段表示水倒吸的过程;
【小问4详解】
改进实验后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小问5详解】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导致瓶内气体减少,最终压强图中d点比a点低;bc段压强减少,是因为氧气被消耗,温度降低,则说明在b点后c点前反应结束。
17.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无意中发现过氧化氢溶液和“84”消毒液以及氧化铜混合后均产生了大量气泡,有同学对此产生了疑惑——“84”消毒液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催化过氧化氢分解除了二氧化锰外是否有更好的催化剂呢?于是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探究活动。
【资料】①“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
②“84”消毒液和过氧化氢溶液混合能产生氧气。
③氧化铜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探究一:探究次氯酸钠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上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图中省略了相应固定装置,实验过程中忽略大气压、温度、摩擦等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
【进行实验】
步骤Ⅰ: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步骤Ⅱ:向锥形瓶中加入“84”消毒液,然后用注射器吸取过氧化氢溶液,塞紧橡胶塞;
步骤Ⅲ: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溶液平均分5次(每次)推入锥形瓶中;每次推入过氧化氢溶液,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读出量筒中水的总体积如表所示.(忽略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量筒中水的总体积 140 280 365 370 x
【讨论与分析】
(1)下列有关该实验的数据分析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 第1次实验产生的气体为 B. 前两次实验产生气体的总体积为
C. 表格中x的值是370 D. 最后两次实验没有气体产生
(2)小组同学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次氯酸钠和过氧化氢的反应中,次氯酸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作反应物”或“作催化剂”)。
探究二:氧化铜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较
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在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分别将注射器内盛有的等体积、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注入试管中,利用注射器收集氧气,收集到氧气的体积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3)实验中造成U型管内红墨水液面左低右高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图像2除了能得出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比氧化铜好,还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5)由氧化铜催化的反应,时间段反应速率逐渐变慢的原因是,随着反应的进行,______,导致反应速率减慢。
【答案】(1)BD (2)作反应物
(3)过氧化氢分解时放热
(4)催化剂不影响生成氧气的质量
(5)过氧化氢溶液浓度降低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A、第一次实验中注射器推入5mL的过氧化氢溶液,则产生的气体为140mL-5mL=135mL,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注射器每次推入5mL的过氧化氢溶液,则前两次实验产生气体的总体积为280mL-5mL×2=270mL,故选项说法正确;
C、第1次加入5mLH2O2溶液,产生气体135mL,第2次加入5mLH2O2溶液,产生气体135mL,第3次加入5mLH2O2溶液,产生气体365 mL-280mL-5mL=80mL,说明第3次已经把次氯酸钠反应完全,第4、5次分别加入5mLH2O2溶液将不再产生气体,但是会分别排出5mL气体,则表中的数据x=370+5=375,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由选项C的分析可知,最后两次实验没有气体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D;
【小问2详解】
分析表中数据,第1、2次产生气体体积相等,第3次产生气体比第1、2次产生气体少,第4、5次不产生气体,说明次氯酸钠是反应物,不是催化剂,故填:作反应物;
【小问3详解】
实验中造成U形管内红墨水液面左低右高的可能原因是过氧化氢分解时放热,导致试管中的气体膨胀,故填:过氧化氢分解时放热;
【小问4详解】
由图分析得出,当反应结束时,等体积、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无论是用何种催化剂生成的氧气体积相等,说明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氧气的质量,故填:催化剂不影响生成氧气的质量;
小问5详解】
t1~t2时间段曲线逐渐变平缓,说明反应速率又逐渐变慢,这是由于随着反应的进行,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在不断减小,故填:过氧化氢溶液浓度降低。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甘肃省定西市岷县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无答案)

下一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2024--2025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