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 科普阅读题 --人教版2024 八年级上册期中专项练习
1.“油膜法”测分子直径
小米很小,直接测量直径有困难,我们可以用量筒取一定体积V的小米,将这些小米倒在浅盘上尽量铺开,使之只有一层小米紧密分布,在盘上放一有机刻度板,测出小米所占的面积S,利用即可求出直径。
与此方法类似,我们可以用油膜法粗测油酸分子的直径。油酸分子可以看出是由两部分组成:一个较大的“头部”(烃链)和一个很小的“尾巴”(羧基-COOH),“头部”不溶于水,但“尾巴”对水有很强的亲和力。由于一滴未经稀释的油酸溶液在水面上形成的油膜面积很大,不便于测量,因此,使用“油膜法”测量油酸分子直径时,通常将少量油酸溶于酒精中,配制成油酸酒精溶液。酒精稀释的油酸分子会更充分地在水面展开,“头部”露出水面,“尾巴”留在水中。酒精溶于水中并很快挥发,油酸分子便一个一个整齐地排列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层油膜。如果将油酸分子看做是球形并忽略分子间间隙,则该单分子膜的厚度d就可认为等于油酸分子的直径。以下是小清同学根据以上原理开展实验时记录的相关数据:向6mL油酸中加酒精直至总体积达到mL,将油酸与酒精充分混合后用滴管吸取制得的溶液逐滴滴入量筒,记录滴入的滴数直到量筒达到1mL为止,恰好共滴了75滴;然后在浅水盘内注入约2厘米深的水,将细石膏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再用滴管吸取油酸酒精溶液,轻轻地向水面滴一滴溶液,酒精挥发后,油酸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撒开,形成一层油膜,膜上没有石膏粉,可以清楚地看出油膜轮廓;待油膜形状稳定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在玻璃板上绘出油膜的形状;将画有油膜形状的玻璃板放在方格纸上(如图所示),先数出完整的方格数,对于不完整的方格,再数出大于半格的格子数(小于半格的忽略不计),则油膜的面积(a为小方格的边长)。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实验过程中使用油酸酒精溶液替代纯油酸溶液的优点是 。
(2)根据小清同学的数据,已知小方格的边长为1cm,则油膜的面积S= ,估测出的油酸分子的直径为 m(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请阅读《频闪照相》。
频闪照相
我们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确定物体随时间的流逝有怎样的变化。但是物体在运动时位置不断改变,时间不断推移,如何有效的同时记录两个不断变化的物理量呢?
同学们是否注意过,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会不断地发出闪光的信号,这个信号灯每隔相等的时间就会闪一下。根据这个闪光,即便是在黑夜我们不但能方便的确定飞机的位置,还可以估计下一次闪光时飞机在哪里,以及判断飞机的升降状态和飞行方向。
我们由此获得启发,是否可以在物体运动过程中每隔相等的时间拍摄照片记录位置从而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呢?其实这就是“频闪照相”,顾名思义就是频繁闪光拍摄的照片。具体说就是在暗室中把照相机固定在地面上保持拍摄状态,但由于没有光照亮物体,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0.02s闪亮一次,闪亮的时间很短,只有大约1/1000s。光源发光时物体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减少闪光的间隔就会使物体的位置变化更为精细。
如图为一张羽毛球飞行时的频闪照片,羽毛球通过任意两个相邻位置所用的时间相等。根据这幅照片我们就可以研究羽毛球运动的规律了。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频闪照相”指的是物体运动过程中,每隔相同的 拍摄照片,记录物体的位置,从而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2)分析图中的照片可知,两个相邻位置间距离较大就意味着速度较 ;(选填“大”或“小”)
(3)如图所示是一个小球从A点沿着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小于”)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请写出你的判断依据。
3.小明在一条长线的一端系一个螺母做成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单摆,小明发现螺母往返摆动过程中,每摆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几乎相等;于是小明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 A:可能跟螺母摆动的最大角度θ有关;猜想 B:可能跟绳子的长度 L有关;
(1)为验证猜想,除了铁架台、细线和螺母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有刻度尺、量角器和 ;
(2)小明在不同条件下,测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后,得到一些数据如下表;
序号 细线长度 L/cm 螺母摆动的最大角度θ/° 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 t/s
1 100 20 2.0
2 140 20 2.4
3 140 30 2.4
①对比1、2两次实验,可得出结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 有关;
②对比2、3两次实验,可验证猜想 (填字母),得出的结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螺母摆动最大的角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实验中我们采取的实验方法是 法;
(3)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同一地点的单摆摆动一次的时间t只跟绳子的长度L有关,且绳子越长,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越 ,摆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有一次小明发现家里的摆钟变慢了,要把它调准,小明应将摆钟的摆长调 ;(均选填“长”或“短”)
(4)实验中发现,螺母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很难测准,请你帮他想一个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在现代汽车中一般都安装有汽车雷达,它能实时测量出汽车周围是否存在障碍物,并通过显示屏显示出障碍物的距离。它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超声波发射器向外面某一个方向发射出超声波信号,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进行计时,超声波通过空气进行传播,传播途中遇障碍物就会立即反射传播回来,超声波接收器在收到反射波的时刻就立即停止计时.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计时器通过记录时间t,就可以测算出从发射点到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即________。但是超声波雷达有一定的局限性,超声波传播速度受天气影响很大,并且当汽车高速行驶时,使用超声波测距无法跟上汽车的车距实时变化,误差较大.另外超声波散射角度大,方向性差,在测量较远的目标时,其回波信号会比较弱,影响测量精度。因此,超声波雷达往往用在短距离测距中.
(1)请将文中横线处的填空补充完整 。
(2)中国计划在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文中的雷达装置 (填“能”或“不能”)安装在火星探测器上使用。
(3)如图2为一超声波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
使用说明书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
(2)复位后用棒锤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收;
(3)液晶屏显示甲、乙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毫转(1毫秒=0.001秒)。
①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
②如图所示,已知,液晶显示屏上显示:2.00。则此时声速约为 m/s。
5.同学们玩捉迷藏听声音时(如图甲),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分辨出声音是由哪个方向传来的,从而大致确定声源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由于右耳离声源较近,声音就先传到右耳,然后才传到左耳,产生了“时间差”;由于头颅对声音的阻隔作用,声音到达两耳的音量就可能不同,不同波形的声波绕过人头部的能力是不同的,频率越高的声波衰减就越大,也就是“音色差”。
(1)说话时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 产生的,并将声音传播出去,图甲中蒙住双眼的同学能辨别周围其他同学的声音,是因为声音的 (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
(2)若左耳听到声音的声级比右耳听到声音的声级小,则声源可能在人的 (选填“正前方”“左前方”或“右前方”);
(3)下面不是由于“双耳效应”达到的效果的是______(填字母);
A.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
B.将双眼蒙上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
C.有时将头旋转一定角度后可以更准确判断声源位置
(4)如图丙,若某人两耳间的距离是0.204m,声速为340m/s,人沿虚线箭头方向向后转动,使声源到O点连线和两耳连线夹角从0°增大到180°,双耳两次听到声音之间的时间差最大为 s,图中关于人双耳听到声音的时间差与夹角关系的图像,正确的是 (填字母)。
A. B. C. D.
6.雪花落水也有声
一般的常识告诉我们,雪花落水静悄悄,毫无声响。在3月份一期的《自然》杂志上,几个科学家联名发表文章,宣布了他们的结论。
首先要说明的是,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频率在50000赫到2×105赫之间,高于人们能听见的声波频率。但是,海里的海豚就能听到雪花落水所产生的声响,并且这些声响令海豚异常烦躁。然而,请不要想当然,这些声音不是雪花与水面撞击发出的,而是…… 著名的约翰·霍甫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普罗斯佩勒提教授是个奇才,普罗斯佩勒提断定,这些声音不是雨滴撞击水面发出,他们确实在下雨时发现水中产生气泡,这些气泡还在不断地收缩、膨胀、振动。下雨时那些噪声的频率和衰减情况确实与气泡的振动状况协调一致,从而证实他们的理论完全正确。
事情还没有结束,渔民常抱怨,在下雪时他们的声呐也常常侦听不到鱼群。一开始,他们也不信,因为雪花中含有90%以上的水,空气不多。但是,他们不是简单否认,而是要用实验来验证。在一个风雪的夜晚,他们在一个汽车旅馆的游泳池找到了证据,雪花落水时也产生气泡,同样,这些气泡也振动,从而发出声波。其实,无论是人们打水漂时所听到的细微声响,还是瀑布的隆隆震响,都不是(或主要不是)来自石块及岩石与水的碰撞,而是由于气泡。你看,大自然是何等奇妙,而从事科研的人们在发现真理的时候又是多么幸福。
(1)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属于 (选填“超声”、“次声”),正常人耳频率的范围是 Hz;
(2)声呐装置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制成的,它是利用 工作的(选填“超声波”、“次声波”), 它模仿的是下列哪种生物 ;
A. 蝙蝠 B. 猫 C. 狗 D.大象
(3)科学家们发现,不论是雪花落水,还是雨滴落水,都会引起气泡的 ,这个声音能被鲸鱼听到,说明 能传播声音。
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以声消声
科学研究发现,音叉的叉股向外侧振动时(如图甲),会压缩外侧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当叉股向内侧振动时,这部分空气又变疏;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空气中的声波由近处向远处传播。当两列频率相近的声波相遇时,如果其中一列声波的“密部”与另一列声波的“疏部”恰好相遇,它们就会相互抵消,在这些位置几乎听不到声音。
根据这个原理,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消声器。图乙是这种消声器的结构原理图。某声源发出的一列声波,沿水平管道自左向右传播。当入射声波到达A处时,分成两束声波,它们分别向上、向下沿着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传播,通过不同的路径在B处再次相遇,恰好发生消声现象。消声器能有效控制发动机的周期性排气噪声,经消声处理后,其排气噪声可以降低70%以上。
(1)图甲音叉叉股左右振动产生声音时,音叉两侧空气 (填“左右”或“上下”)振动。
(2)图甲音叉叉股振动时,在音叉的左边、右边都会传播声波,则声波向左和向右传播时,两边的空气___________。
A.是疏密相间的 B.是变密的 C.是变疏的 D.是均匀的
(3)疏密相间的竖线表示两列频率相同的声波(如图丙),P、Q表示密部,M、N表示疏部,则当P与N两列声波相遇时,消声效果 。(填:“明显”或“不明显”)
(4)图乙中,B处声音的响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A处声音的响度。
(5)消声器的使用效果与噪声的频度和响度有关,如图丁是某型号消声器在控制不同发动机的周期性排气噪声时的性能图像,阴影部分为消声达标。以下情况中,消声达标的是___________。
A.响度为20dB,频率为100Hz B.响度为40dB。频率为210Hz
C.响度为70dB,频率为250Hz D.响度为90dB,频率为350Hz
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风寒温度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走在街上,感觉冷暖刚好适宜,这时突然起了一阵大风,顿时感觉周身寒冷,这就是风寒效应。风寒效应会影响人们对冷的感觉,导致人体感觉的温度与温度计所测环境温度有明显的差别。原来,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通过皮肤红外辐射、接触传导热量、冷热空气对流和汗液蒸发等方式散热。当无风时,在人体皮肤和周围空气之间,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空气层,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当刮风时,稳定的空气保温层不断被新来的冷空气所代替,并把热量带走。风速越大,人体热量散失得越快、越多,人也就感觉越寒冷。科学家提出用风寒温度描述刮风时人体皮肤感觉的温度,并通过大量实验找出了风寒温度和风速的关系,下表是在气温为时,风寒温度和风速的关系。
风速
风寒温度
(1)下列例子主要是哪种散热方式使人感觉更寒冷的。(选填字母)
①吹风时人感觉更寒冷: ;冬天用手摸铁杆时手感觉更寒冷: 。
A.辐射 B.传导 C.对流 D.汗液蒸发
(2)利用表格给出的数据在图中画出风寒温度风速图象 。
(3)根据所给数据,当气温为6℃时,用表示风寒温度,表示风速,请你写出T与二者关系的数量表达式: 。
(4)当气温为、风速为时,风寒温度为 ,地面上的水 (选填“会”或“不会”)结冰。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路积雪时会给汽车的行驶带来很大的危害,路面积雪经车辆压实后,使车轮与路面间的摩擦力减小,汽车容易左右滑摆。同时,汽车的制动距离也难以控制,一旦车速过快、转弯太急,都可能发生交通事故。专家研究表明,气温不同,积雪的厚薄不同,对汽车的危害也不一样。当积雪厚度在5~15cm,气温在0℃左右时,汽车最容易发生事故,因为在这种条件下,路面上的冰雪常会呈现“昼化夜冻”状态。此时,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以避免“昼化夜冻”现象的发生,即在相同气温条件下,熔化了的冰雪不再结冰,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1)在“昼化夜冻”现象中,包含着物质状态的变化,“昼化”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2)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可以避免“昼化夜冻”现象,即在相同气温条件下,熔化了的冰雪不再结冰,从而 (填“升高”或“降低”)盐水(或混合物)的凝固点。
10.11月6日,沈阳故宫迎来了2023年的第一场冬雪,金瓦白雪,红墙银衣,漫天飞雷与古建筑相互映衬,素色如锦,岁月从容。而雪后的街道又给大家的出行带来了不便,环卫工人寒风中昼夜除雪让大家特别感动。小明和学习小组的同学对“除雪”展开项目探究。
【项目分解】
(1)认识雪的形成
(2)了解除雪剂清除积雪的原理
【项目实施】
(1)认识雷的形成原因。雪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小明同学说“下雪的时候不觉得怎么冷,而化雪时好像更冷一些。”小组同学的感觉也是这样的,请你说说化雪更冷的科学依据是: ;
(2)小组同学还发现为了应对大雪对交通的影响,交警和路政部门提前布局,第一时间向路面撒除雪剂,经了解除雪剂就是工业盐(不能食用),撒盐后气温低于0℃雪却熔化了,小组猜想撒盐后雪的熔点降低了,为了验证猜想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浓度的盐水的凝固点变化规律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小组同学向质量为10g的容器中装水200mL,向容器中加盐,并测出凝固点记录表中,继续加盐多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加盐量(汤勺数)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凝固点(℃)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 (填:变化规律);
【项目拓展】
(3)小组受实验启发想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你认为给冷藏盒中药品降温最好选用 ;
A.常用冰块 B.盐水结成的冰 C.0℃的水
(4)小组还发现生产生活中溶液凝固点变化的应用还有很多,如我们冬季汽车使用的防冻液和防冻玻璃水也是通过在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溶液凝固点 ,防止凝固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酒精稀释的油酸分子会更充分地在水面展开
(2) ,结果在范围内即可 ,结果在范围内即可
【详解】(1)由题意可知,一滴未经稀释的油酸溶液在水面上形成的油膜面积很大,不便于测量,而酒精稀释的油酸分子会更充分地在水面展开。
(2)[1]由图可知,符合条件的格子数共约110个,即
则油膜的面积约为
[2]75滴油酸分子的体积为
则一滴油酸分子的体积为
则油酸分子的直径约为
2.(1)时间
(2)大
(3)小于,见解析
【详解】(1)根据文意可知,“频闪照相”指的是物体运动过程中,每隔相同的时间拍摄照片记录位置从而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2)由于两个相邻位置间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可知,距离较大就意味着速度较大。
(3)由图可知,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路程为
时间为
速度为
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的路程为
时间为
速度为
因此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小于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
3.(1)秒表
(2) 细线长度 A 无关 控制变量
(3) 长 短
(4)测出摆动n次所用的时间t,然后用得出单摆摆动1次所用的时间
【详解】(1)由于实验中需要测量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所以还需要测量时间的工具秒表。
(2)①[1]由1、2两次实验数据可知,螺母摆动的角度相同,细线的长度不同,螺母摆动一次的时间不同,因此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细线长度有关。
②[2][3]由2、3两次实验数据可知,细线长度、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都相同,只有螺母摆动的角度不同,因此由2、3两次实验可验证猜想A,并且可得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螺母摆动的角度无关。
[4]由于实验中控制细线长度相同,改变螺母摆动的角度,探究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与螺母摆动角度的关系,所以实验中采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3)[1]由实验数据可知,在同一地点,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只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越大,故绳子越长,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越长。
[2]由于摆长越短,钟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越小,钟表走时越快,所以应将摆钟的摆长调短。
(4)螺母摆动一个来回所用时间很难测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可以是采用累积法,即可以测出摆动n次所用的时间t,然后用得出单摆摆动1次所用的时间。
4.(1)170m/s×t
(2)不能
(3) 0 345
【详解】(1)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声=340m/s;超声波从发射点到障碍物的时间:,从发射点到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2)在火星上是真空,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文中的雷达装置不能安装在火星探测器上使用。
(3)[1]如果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的距离和与乙的距离是相等的,且由于声速相同,所以声音从铜铃到达甲、乙的时间相同,故液晶屏的示数为0。
[2]设声速为v',则声音从铜铃传到甲的时间为:,声音从铜铃传到乙的时间为:;由题意知
t2 t1=2.00×10 3s
所以
解得
5.(1) 振动 音色
(2)右前方
(3)A
(4) B
【详解】(1)[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说话时发出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2]不同发声体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图甲中蒙住双眼的同学能辨别周围其他同学的声音, 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
(2)左耳听到声音的声级比右耳听到声音的声级小, 则声源距离左耳较远, 即声源可能在人的右前方。
(3)A.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 但雷声却隆隆不断, 雷声在传播的过程中, 经地面、山丘等障碍物多次反射, 传来隆隆不断的雷声, 不是双耳效应的原因,故A 符合题意;
BC.将双眼蒙上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有时将头旋转一定角度后可以更准确判断声源位置, 都是利用双耳效应,故BC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1]当声源到O点连线和两耳连线夹角α=0°或180°时,双耳两次听到声音之间的时间差最大为
[2]当α=90°时,双耳两次听到声音之间的时间差为0,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6.(1) 超声 20~20000
(2) 超声波 A
(3) 振动 液体
【详解】(1)[1][2]短文可知: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频率在50000赫到2×105赫之间,高于人们能听见的声波频率20~20000Hz,所以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属于超声。
(2)[1][2]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和穿透力强的特点,所以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声呐的使用,它模仿的是蝙蝠利用超声定位来捕食。
故选A。
(3)[6][7]不论是雪花落水,还是雨滴落水,都会引起气泡的振动,振动产生声音;而这个声音能被海豚听到,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7.(1)左右
(2)A
(3)明显
(4)小于
(5)C
【详解】(1)图甲中,音叉叉股左右振动产生声音时,会引起两侧空气的疏密相间的变化,因此,音叉两侧的空气也会左右振动。
(2)音叉的叉股向外侧振动时,会压缩外侧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一会儿变密,一会儿变疏,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故音叉向左和向右传播时,两边空气都是疏密相间的,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由题干中的表述可知,当两列频率相近的声波相遇时,如果其中一列声波的“密部”与另一列声波的“疏部”恰好相遇,它们就会相互抵消,P与N相遇符合一列声波的“密部”与另一列声波的“疏部”相遇”,消声效果会明显。
(4)由上述“消声”原理可知,声音从A处传来时,分成两束声波,它们分别向上、向下沿着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传播,通过不同的路径在B处再次相遇,恰好发生消声现象,因此,A处声音的响度大于B处声音的响度。
(5)ABD.对照图象可知,A响度为20dB,频率为100Hz,B响度为40dB,频率为200Hz,D响度为90dB,频率为350Hz所示的声音,在消声后所对应的坐标位置都不在图象中达标的阴影范围之内,因此ABD不符合题意;
C.响度为70dB,频率为250Hz的声音在消声后所对应的坐标位置在图象中达标的阴影范围之内,因此消声达标,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8.(1)
(2)
(3)
(4) 不会
【详解】(1)[1]吹风时,人周围的冷热空气产生对流,会让人感觉更寒冷,所以选C。
[2]用手摸铁杆时,感觉更寒冷是手的热量传递给铁杆,所以选B。
(2)根据表格的数据,找出风速为0km/h,风寒温度为6℃的点,描在风寒温度-风速图象中,用同样的方法找出剩余的四点,然后将描出的各点用线连起来,如图所示:
(3)由题意和图象可知,当气温t一定时,风寒温度T与风速v成一次函数关系,设关系式为
T=kv+b
将v=0、T=6℃代入关系式可得:b=6℃;把v=10km/h、T=4℃代入关系式解得:k=﹣0.2,则关系式为
T=﹣0.2v+6℃(或T=6﹣0.2v)
(4)[1][2]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风速每增加10km/h,温度会降低2℃,则风速每增加5km/h,温度会降低1℃,故气温为6℃,风速为25km/h时,风寒温度为1℃,不到水的凝固点,地面不会结冰。
9.(1)熔化
(2)降低
【详解】(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昼化是水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熔化过程。
(2)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工业盐,降低冰的熔点,在相同气温条件下,熔化成的冰水不再结冰,说明水的凝固点降低。
10. 凝华 雪熔化吸热使气温降低 先下降后上升 B 降低
【详解】(1)[1][2]雪是空气中集聚的水蒸气在温度极低的环境中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下雪时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水蒸气凝华成雪时会放出热量,因此环境温度不会太低;雪熔化时吸收热量,使环境的温度更加降低,因此化雪时会感到更冷。
(2)[3]加盐量越大时,盐水浓度增大时,凝固点由-2℃先减小到-18℃,再增大到-1.4℃,即凝固点先减小后增大。
(3)[4]水在正常情况下凝固点是0℃,盐水结成的冰凝固点低于0℃,因此盐水结成的冰块冷却效果更好;0℃的水呈液态,放在冷藏盒中容易弄湿医用物品,所以最好选用盐水结成的冰给冷藏盒降温。
故选B。
(4)[5]水的凝固点是0摄氏度,正常情况下当温度降到0℃以下时水会结冰,因此将水中添加某种物质后使溶液的凝固点降低了,防止溶液结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