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卷
C.收集氧气 D.铁丝燃烧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8.已知化学方程式:2N2H4+X=3N2+4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X的化学式为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 A.N2O4 B.N2O C.NO2 D.NO
写在答题卡上。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9-11题: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我国饮茶文化源远流长。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记载“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主要是由于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山泉水中的硅酸(H2SiO3)有益人体健康,可促进钙的吸收。《茶经》中用“细、馨、苦”形容茶汤的色、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香、味,其主要是由茶黄素(C29H24O12)、香叶醇(Cl0H18O)、儿茶素(C15H14O6)等物质所致。茶叶
4.测试范围:第1~4章(沪教版2024)。 中富含的硒有防癌作用。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i-28 Mg-24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0分) A.可用肥皂水检验山泉水是否为软水 B.山泉水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
C.硅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D.硅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题,每题 2分,共 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0.有关茶黄素、香叶醇、儿茶素三种物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1.《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法造纸工艺。下列步骤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三种物质都属于化合物 B.三种物质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小的是香叶醇
A.煮楻足火 B.斩竹槌洗 C.日晒成干 D.覆帘压纸 C.三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 D.三种物质都是由碳、氢、氧原子构成
2.科学家与其研究成果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11.硒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门捷列夫——提出原子学说 B.道尔顿——发现元素周期表
C.屠呦呦——提取青蒿素 D.卢瑟福——发现电子
3.下列标志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A.图示中x为18 B.硒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
C.硒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 g D.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
A. B. C. D. 12.下列关于氧气说法不正确的是
A.鱼类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水中溶解了一定量的氧气
B.登山运动员要携带氧气瓶,是因为高山上氧气的体积分数低
4.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C.自然界能自主弥补氧气的消耗,是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A.干冰 B.金刚石 C.铜块 D.氯化钠
D.包装食品有时抽成真空,是因为避免食品被氧气氧化而变质
5.分类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从组成角度,KClO3不属于
13.某品牌直饮水机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纯净物 B.化合物 C.含氧化合物 D.氧化物
6.天津大学研制出稳定性更好的二氧化碳加氢催化剂一Ag/In2O3。In2O3中In的化合价为
A.+2 B.0 C.+6 D.+3
7.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中,下列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A.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 B.滤膜的主要作用是过滤
C.紫外灯照射的作用是杀菌 D.流出的直饮水是纯净物
A.加装药品 B.产生氧气
14.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金刚石具有光学特性,可用于切割玻璃
B.镁有银白色光泽,可用作制烟花 含有适量的催化剂、镁粉(燃烧时提供氯酸钠分解所需的热量)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
D.氧气能支持燃烧,可用于医疗急救
15.关于氧气性质的实验,下列现象与化学方程式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化学方程式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红光,生成黑色固体 点燃
A C+O CO A.氯酸钠的化学式为NaClO32 2
B.氧烛中发生的反应只有分解反应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点燃 C.氧气密度比较大,所以使用时装置必须倒置
B 3Fe+2O2 Fe3O4 D.镁粉质量的多少不会影响氧烛释放出氧气的质量
20.某兴趣小组用如图1探究氧气的性质,将透明的实验盒中间用隔板插入细沙分成两部分,将O2倒入倾倒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点燃
C Mg+O2 MgO2 室,然后一段时间后提起中间隔板,得到倾倒室内氧气浓度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通过装置和数据
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黄色火焰,生成黄烟 点燃
D 4P+3O2 2P2O3
16.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水浇灭燃着的木柴——降低着火点
B.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熄灭——隔绝空气
C.设置隔离带,防止森林火灾蔓延——降低温度
D.红磷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红磷不是可燃物
A.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大约为20%
17.某同学为了探究微粒性质,按图1进行实验,并借助传感器测得U型管a、b中氨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B.MN段曲线快速上升,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如图2所示。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C.实验中“提起中间隔板”操作对应的时间点约在第25s
D.NP段蜡烛燃烧越来越微弱,最后在P点熄灭
第 II卷(非选择题 共 60分)
二、非选择题:共 6题,共 60分。
21.(10分)I. 现有①氧气 ②氮气 ③二氧化硫 ④二氧化碳 ⑤氢气,请用上述物质的序号填空:
A.只有U型管a的湿棉花团逐渐变红 B.图2中曲线X对应的为U型管b (1)动植物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气体是 ,燃料燃烧也离不开它;
C.实验证明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D.0~1分钟浓度为零说明此时微粒静止 (2) 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3) 是大气污染物之一,也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A.海水、湖水是混合物,氢气燃烧生成的水是纯净物 (4) 约占空气体积的78%,是工业上生产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5) 可以作高能燃料,且燃烧无污染。
C.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Ⅱ. 根据下列要求用化学用语表示:
D.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反应是化合反应,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反应是分解反应 (6)2个钠原子 ; (7)氦气 ; (8)铵根离子 ;
19.氧烛(如图)是一种常用于潜艇中的化学氧源,主要成分为氯酸钠(化学性质与氯酸钾相似),同时还 (9)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 (10)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 。
22.(7分)下图中的①、②是氟元素和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 (1)写出仪器名称:① ;② 。
图。根据信息回答: (2)实验室中若用装置B制取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验证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 。
(3)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中多次使用注射器(如图所示)。
(1)氟元素的核电荷数为 ,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填序号)。
(3)C粒子的化学符号是 ;若D粒子为原子,则X= 。
(4)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填序号)。 ①甲:用手指堵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仍能推动活塞,这是因为分子 。
(5)由氟元素和钙元素的两种离子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②乙:向右拉动注射器活塞,若观察到 ,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3.(13分)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 ③丙:与用装置B制氧气相比,丙装置的优点是 。
(1)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 25.(10分)兴趣小组同学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①天然水中的 杂质使其呈浑浊,实验室除去该类杂质的操作名称为 ,该操作需用到的玻 (1)按照教材进行红磷燃烧法(如图),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经测定氧气残留为8.89%,
璃仪器为烧杯、玻璃棒、 。 理论上进入集气瓶的水量 瓶内气体总体积的21%(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②活性炭具有 作用,可用其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③饮用硬度过大的水不利于人体健康,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2)通过氢气燃烧实验和电解水实验能认识水的组成。
①氢气能在空气中燃烧,点燃氢气前一定要 。在该反应中,氧气提供氧,具有 性。
②请从微观角度分析电解水反应的实质 。 (2)按照下图用木条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利用火柴点燃木条,并将橡胶塞迅速插入集气瓶口,
(3)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我国“神舟十八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为保证宇航员正常的生命活 观察氧气数据曲线变化如下图。点燃木条后,氧气含量曲线上有小幅度上升,原因是:木条燃烧使瓶内
动,空间站内的空气需与我们周围的空气组成相近,主要采用以下循环系统: 空气膨胀、压强升高,导致短时间内透过氧气传感器敏感器件的氧气分子 (选填“减少”或“增加”)。
(3)按照下图用蜡烛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用点火枪点燃钟罩内的蜡烛,观察氧气数据曲线变
反应①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该循环系统实现了氧气的循环利用,图中消耗氧气的反应是 化如图。由图可知,蜡烛燃烧对氧气含量的要求 木条燃烧(选填“低于”或“高于”) 。
(填序号);已知甲烷的化学式为CH4,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
24.(10分)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4)按照下图1用“暖宝宝”内芯材料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观察到氧气数据曲线变化如图2。“暖宝宝”
内芯中的主要成分是铁粉、氯化钠、木炭粉、水等,接触空气之后,立即发生氧化反应,其主要产物为
Fe2O3,从图2中温度曲线a可知该反应 。综合以上实验可知以下物质的氧气消耗率最高的 a.防止倒吸 b.使生成的 H2O和 CO2气体分别被后续 B、C装置完全吸收
是 。 (3)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 g。
a.红磷 b.木炭 c.蜡烛 d.“暖宝宝”内芯材料 (4)根据B、C装置增重的质量计算,氢元素的质量为 g,碳元素的质量为 g。
(5)已知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根据上述镁元素、氢元素、碳元素的质量可求出,
该化学式中x∶y∶z= 。
(5)将图1装置改成图3装置,加入适量滴有红墨水的水于U型管,调节左右管高度,使两管液面相平,
且左管液面距顶部橡胶塞底面距离为20cm后。制作装有不同比例混合均匀的铁粉和木炭粉的滤纸袋5个,
用相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润湿后,用订书钉将滤纸袋固定于顶部橡胶塞底部,分别测量每组反应后左管
液面上升高度至c厘米所需时间如下表。则c较合理的数值为 ,由表可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时铁粉和木炭粉的最佳质量比为 (填写最简比)。
组别 铁粉质量/g 木炭粉质量/g 液面上升所需时间/min
1 2.0 2.5 20
2 1.5 3.0 20
3 3.0 1.5 12
4 3.5 1.0 11
5 4.0 0.5 15
26.(10分)将镁条长期存放在空气中,表面会生成灰黑色固体。为确定灰黑色固体的组成,某化学兴趣小
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假设每一步都吸收完全)。
【查阅资料】
①已知灰黑色固体为碱式碳酸镁,化学式为Mgx(OH)y(CO3)z,高温完全分解生成MgO、H2O、CO2。
②浓H2SO4吸收水蒸气,碱石灰能吸收水蒸气和CO2气体。
【实验】称取39.4g固体样品按如图进行实验,持续加热至完全分解,B、C装置最终分别增重1.8g、17.6g。
(1)镁条在空气中可以燃烧,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有同学认为该灰黑色固体
是氧化镁,很快被其他同学否定了,理由是 。
(2)加热前、后均需通入氮气,停止加热后通氮气的作用是 (填字母)。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
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第 1~4 章(沪教版 2024)。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i-28 Mg-24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题,每题 2分,共 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法造纸工艺。下列步骤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煮楻足火 B.斩竹槌洗 C.日晒成干 D.覆帘压纸
【答案】A
【解析】A、煮徨足火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A正确;B、斩竹槌
洗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B错误;C、日晒成干,是水分的蒸发,无新物质生成,属
于物理变化,故 C错误;D、捞好的纸膜一张张叠好,用木板压紧,上置重石,将水压出,变化过程中
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D错误;故选 A。
2.科学家与其研究成果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门捷列夫——提出原子学说 B.道尔顿——发现元素周期表
C.屠呦呦——提取青蒿素 D.卢瑟福——发现电子
【答案】C
【解析】A、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不符合题意;B、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
不符合题意;C、屠呦呦提提取了能成功防治疟疾的青蒿素,符合题意;D、汤姆生发生了电子,不符合
题意;故选 C。
3.下列标志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A、该标志是腐蚀品标志,不符合题意;B、该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符合题意;C、该标志是
爆炸品标志,不符合题意;D、该标志是禁止放易燃物标志,不符合题意。故选 B。
4.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A.干冰 B.金刚石 C.铜块 D.氯化钠
【答案】A
【解析】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的俗称,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金刚石由碳原子直接构成;铜由原子直接
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选 A。
5.分类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从组成角度,KClO3不属于
A.纯净物 B.化合物 C.含氧化合物 D.氧化物
【答案】D
【解析】A、KClO3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则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B、KClO3由 K、Cl、O三种元素
组成,则属于化合物,不符合题意;C、KClO3属于化合物,其中又含有氧元素,故属于含氧化合物,
不符合题意:D、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KClO3由三种元素组成,
则不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故选 D。
6.天津大学研制出稳定性更好的二氧化碳加氢催化剂一 Ag/In2O3。In2O3中 In的化合价为
A.+2 B.0 C.+6 D.+3
【答案】D
【解析】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In2O3中氧元素显-2价,设 In的化合价为 x,则
2x 2 3 0,解得 x=+3。故选 D。
7.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中,下列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A.加装药品 B.产生氧气
C.收集氧气 D.铁丝燃烧
【答案】B
【解析】A、装药品时一横二送三直立,故 A错误;B、KMnO4制氧气要在导管口塞棉花,试管口略向
下倾斜,故 B正确;C、收集氧气时,导管应伸到集气瓶底部,故 C错误;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应在
瓶底放细沙或水,故 D错误;故选 B。
8.已知化学方程式: 2N2H4+X=3N2+4H2O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 X的化学式为
A.N2O4 B.N2O C.NO2 D.NO
【答案】A
【解析】由 2N2H4+X=3N2+4H2O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的元素种类相同,原子个数相等,反应
中只有 H原子个数反应前后相等,反应后有 O元素,则反应前 X中含有 O元素,反应后共 6个 N原子,
则 X中应有 2个 N原子,反应后共 4个 O原子,则 X中应有 4个 O原子,又 X的化学计量数为 1,故
X的化学式为 N2O4。故选 A。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 9-11题:
我国饮茶文化源远流长。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记载“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主要是由
于山泉水中的硅酸(H2SiO3)有益人体健康,可促进钙的吸收。《茶经》中用“细、馨、苦”形容茶汤的色、
香、味,其主要是由茶黄素(C29H24O12)、香叶醇(Cl0H18O)、儿茶素(C15H14O6)等物质所致。茶叶中
富含的硒有防癌作用。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用肥皂水检验山泉水是否为软水 B.山泉水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
C.硅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D.硅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78
10.有关茶黄素、香叶醇、儿茶素三种物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种物质都属于化合物 B.三种物质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小的是香叶醇
C.三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 D.三种物质都是由碳、氢、氧原子构成
11.硒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示中 x为 18 B.硒原子核内有 34个质子
C.硒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78.96 g D.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 2个电子
【答案】9.C 10.D 11.C
【解析】9.A、区分软水和硬水,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较少泡沫的是硬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
水,可用肥皂水检验山泉水是否为软水,故 A说法正确;B、山泉水中的硅酸(H2SiO3)有益人体健康,
可促进钙的吸收,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故 B说法正确;C、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
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故 C说法错误;D、硅酸的相对分
子质量为 2+28+16×3=78,故 D说法正确;故选 C。
10.A、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茶黄素(C29H24O12)、香叶醇(C10H18O)、
儿茶素(C15H14O6)三种物质都属于化合物,故 A说法正确; B、茶黄素(C29H24O12)中氧元素质量
16 12
分数 100% 34.04% 、香叶醇(C10H18O)中氧元素质量分数12 29 24 16 12
16
100% 10.39% 、儿茶素(C
12 10 18 16 15
H14O6)中氧元素质量分数
16 6
100% 33.10%,三种物质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小的是香叶醇,故 B说法正确; C、
12 15 14 16 6
不同物质所含的分子不同,三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故 C说法正确;
D、茶黄素(C29H24O12)、香叶醇(C10H18O)、儿茶素(C15H14O6)三种分子都是由碳、氢、氧原子构
成,故 D说法错误;故选 D。
11.A、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34=2+8+x+6,x=18,故 A说法正确;B、由原子结构示意
图可知,硒原子核内有 34个质子,故 B说法正确;C、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方的数字
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硒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78.96,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不是“g”,
常省略不写,故 C说法错误;D、硒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6,大于 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 2个电子,
故 D说法正确;故选 C。
12.下列关于氧气说法不正确的是
A.鱼类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水中溶解了一定量的氧气
B.登山运动员要携带氧气瓶,是因为高山上氧气的体积分数低
C.自然界能自主弥补氧气的消耗,是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包装食品有时抽成真空,是因为避免食品被氧气氧化而变质
【答案】B
【解析】A、氧气能供给呼吸,鱼类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水中溶解了一定量的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登山运动员要携带氧气瓶,是因为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而不是高山上氧气的体积分数低,故选
项说法错误;C、自然界能自主弥补氧气的消耗,是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和水产生
氧气和葡萄糖),故选项说法正确;D、食品能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而变质,包装食品有时抽成真空,
是因为避免食品被氧气氧化而变质,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 B。
13.某品牌直饮水机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 B.滤膜的主要作用是过滤
C.紫外灯照射的作用是杀菌 D.流出的直饮水是纯净物
【答案】D
【解析】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 A说法正确;B、滤膜的主要作用是
过滤,可以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故 B说法正确;C、紫外灯照射的作用是杀菌消毒,故 C说法正
确;D、流出的直饮水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因此属于混合物,故 D说法错误;故选 D。
14.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金刚石具有光学特性,可用于切割玻璃
B.镁有银白色光泽,可用作制烟花
C.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
D.氧气能支持燃烧,可用于医疗急救
【答案】C
【解析】A、金刚石可用于切割玻璃,是因为金刚石为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该选项不正确;B、镁可
作烟花,是因为镁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光,该选项不正确;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它物质
发生反应,因此可用作保护气,该选项正确;D、氧气可用于急救是利用了氧气能供给呼吸的性质,该
选项不正确。故选 C。
15.关于氧气性质的实验,下列现象与化学方程式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化学方程式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红光,生成黑色固体 点燃
A C+O2 CO2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点燃
B 3Fe+2O2 Fe3O4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点燃
C Mg+O2 MgO2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黄色火焰,生成黄烟 点燃
D 4P+3O 2 2P2O3
【答案】B
【解析】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现象不正确;碳燃烧
生成二氧化碳,方程式正确,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
固体,现象正确;铁丝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方程式正确,该选项符合题意;C、镁燃烧时发出耀眼的
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现象正确;镁燃烧生成氧化镁,氧化镁的化学式为MgO,正确的方程式为
点燃
2Mg O2 2MgO,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红磷燃烧,产生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现象不正确;
点燃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正确的方程式为4P 5O2 2P2O5,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
16.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水浇灭燃着的木柴——降低着火点
B.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熄灭——隔绝空气
C.设置隔离带,防止森林火灾蔓延——降低温度
D.红磷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红磷不是可燃物
【答案】B
【解析】A、用水浇灭燃着的木柴,其灭火原理是降低木柴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说法错误,不符合题
意;
B、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熄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说法正确,符合题意;C、设置隔离
带,防止森林火灾蔓延,其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红磷放置在空气中没
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 B。
17.某同学为了探究微粒性质,按图 1进行实验,并借助传感器测得 U型管 a、b中氨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
曲线如图 2所示。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 U型管 a的湿棉花团逐渐变红
B.图 2中曲线 X对应的为 U型管 b
C.实验证明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D.0~1分钟浓度为零说明此时微粒静止
【答案】C
【解析】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温度升高,挥发的更快,所以 U型管 a、b的湿棉花团都会逐渐变红,
故 A不符合题意;B、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氨分子运动的越快,
相同时间内,a中氨气浓度高,故曲线 X对应的 U型管为 a,故 B不符合题意;C、该实验的变量是温
度,且相同时间内,a中氨气浓度高,说明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率越快,
故 C符合题意;D、微粒总是在不断运动,0﹣1分钟,氨气浓度为零,可能是此时氨分子没有运动到
传感器处,故 D不符合题意。故选 C。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海水、湖水是混合物,氢气燃烧生成的水是纯净物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D.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反应是化合反应,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反应是分解反应
【答案】B
【解析】A、海水、湖水是混合物,氢气燃烧生成的水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此选项正确;B、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此选项错误;C、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此选项正确;D、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另一
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由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氢
气燃烧生成水的反应是化合反应,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反应是分解反应,此选项正确。故选 B。
19.氧烛(如图)是一种常用于潜艇中的化学氧源,主要成分为氯酸钠(化学性质与氯酸钾相似),同时还
含有适量的催化剂、镁粉(燃烧时提供氯酸钠分解所需的热量)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酸钠的化学式为 NaClO3
B.氧烛中发生的反应只有分解反应
C.氧气密度比较大,所以使用时装置必须倒置
D.镁粉质量的多少不会影响氧烛释放出氧气的质量
【答案】A
【解析】A、氯酸钠中氯酸根化合价为-1 价,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其化学式为 NaClO3,故 A说法
正确;B、氧烛中发生的反应既有分解反应(氯酸钾分解反应),也有化合反应(镁燃烧),故 B说法错
误;C、氧气密度比较大,所以使用时装置必须正立,故 C说法错误;D、镁粉燃烧时提供氯酸钠分解
所需的热量,镁粉质量的多少会影响氧烛释放出氧气的质量,故 D说法错误;故选 A。
20.某兴趣小组用如图 1探究氧气的性质,将透明的实验盒中间用隔板插入细沙分成两部分,将 O2倒入倾
倒室,然后一段时间后提起中间隔板,得到倾倒室内氧气浓度变化情况如图 2所示,下列通过装置和
数据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A.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大约为 20%
B.MN段曲线快速上升,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C.实验中“提起中间隔板”操作对应的时间点约在第 25s
D.NP段蜡烛燃烧越来越微弱,最后在 P点熄灭
【答案】D
【解析】A、由图 2可知,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大约为 20%,正确;B、将 O2倒入倾倒室,然后一段时间
后提起中间隔板,MN段曲线快速上升,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正确;C、由图 2可知,在第 25s
左右时氧气浓度逐渐变小,故实验中“提起中间隔板”操作对应的时间点约在第 25s,正确;D、NP段氧
气浓度逐渐减小,蜡烛燃烧越来越微弱,最后在 P点时与空气中氧气浓度接近,蜡烛正常燃烧,错误。
故选 D。
二、非选择题:共 6题,共 60分。
21.(10分)I. 现有①氧气 ②氮气 ③二氧化硫 ④二氧化碳 ⑤氢气,请用上述物质的序号填空:
(1)动植物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气体是 ,燃料燃烧也离不开它;
(2) 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3) 是大气污染物之一,也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4) 约占空气体积的 78%,是工业上生产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5) 可以作高能燃料,且燃烧无污染。
Ⅱ. 根据下列要求用化学用语表示:
(6)2个钠原子 ;
(7)氦气 ;
(8)铵根离子 ;
(9)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
(10)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 。
【答案】(1)①
(2)④
(3)③
(4)②
(5)⑤
(6)2Na
(7)He
+
(8)NH4
(9)O
+3
(10)Al2 O3
【解析】(1)氧气可以供给呼吸,动植物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气体,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燃料燃烧也
离不开它,故选①;
(2)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故选④;
(3)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之一,也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故选③;
(4)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78%,是工业上生产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故选②;
(5)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产物是水,可以作高能燃料,且燃烧无污染,故选⑤;
(6)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
数字。2个钠原子表示为 2Na;
(7)氦气属于稀有气体,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为 He;
(8)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
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铵
根离子表示为 NH 4 ;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故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为氧元素,表示为 O;
(10)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
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数值为 1时,不能省略。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
3
表示为 Al 2 O 。3
22.(7分)下图中的①、②是氟元素和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
意图。根据信息回答:
(1)氟元素的核电荷数为 ,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填序号)。
(3)C粒子的化学符号是 ;若 D粒子为原子,则 X= 。
(4)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 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填序号)。
(5)由氟元素和钙元素的两种离子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答案】(1)9 40.08
(2)BC
(3)Cl- 8
(4)B
(5)CaF2
【解析】(1)在元素信息示意图中,左上角数字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最下方的数字为该元素原子的
相对原子质量,所以根据元素信息示意图可知,氟元素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9,钙元素的相
对原子质量是 40.08,故填 9;40.08;
(2)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质子数相同时元素种类相同,则图中 BC是同种元素。故填 BC;
(3)C粒子是氯元素的离子,核外电子数多 1,故是带 1个单位的负电荷的氯离子,表示为 Cl-,故填
Cl-;
原子中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若 D为原子,则 X=18-2-8=8,故填 8;
(4)粒子的化学性质是由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而 A、B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故 A与 B的化学性质
相似,故填 B;
(5)氟元素和钙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氟化钙,根据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可知,氟化
钙的符号为 CaF2,故填 CaF2。
23.(13分)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
(1)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
①天然水中的 杂质使其呈浑浊,实验室除去该类杂质的操作名称为 ,该操作需用到的
玻璃仪器为烧杯、玻璃棒、 。
②活性炭具有 作用,可用其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③饮用硬度过大的水不利于人体健康,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2)通过氢气燃烧实验和电解水实验能认识水的组成。
①氢气能在空气中燃烧,点燃氢气前一定要 。在该反应中,氧气提供氧,具有 性。
②请从微观角度分析电解水反应的实质 。
(3)2024年 4月 25日 20时 59分,我国“神舟十八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为保证宇航员正常的
生命活动,空间站内的空气需与我们周围的空气组成相近,主要采用以下循环系统:
反应①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该循环系统实现了氧气的循环利用,图中消耗氧气的反应是
(填序号);已知甲烷的化学式为 CH4,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①不溶性 过滤 漏斗 ②吸附 ③煮沸
(2)①检验其纯度 氧化 ②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2个氢原子结合成 1个氢分子,
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2个氧原子结合成 1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催化剂
(3)分解反应 ② CO2+4H2 CH4+2H2O
【解析】(1)①天然水中含有不溶性的杂质,使水呈浑浊状态;过滤能将固液分离,实验室除过滤除
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过滤操作需用到的玻璃仪器为承接液体的烧杯、引流的玻璃棒和制作过滤器的
漏斗;
②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③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化合物,日常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式将钙镁化合物转化成沉淀,从而降
低水的硬度;
(2)①氢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发生爆炸,所以点燃前要先验纯;
在氢气燃烧的反应中,氧气提供氧,表现出了氧化性;
②电解水从微观角度来看是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每 2个氢原子结合成 1个氢分子,很多
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每 2个氧原子结合成 1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3)反应①为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符合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
由图可知发应②消耗氧气;
催化剂
④是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了甲烷和水,方程式为:CO2 4H2 CH 4 2H2O 。
24.(10分)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中若用装置 B制取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验证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 。
(3)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中多次使用注射器(如图所示)。
①甲:用手指堵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仍能推动活塞,这是因为分子 。
②乙:向右拉动注射器活塞,若观察到 ,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③丙:与用装置 B制氧气相比,丙装置的优点是 。
【答案】(1)铁架台 水槽
MnO2
(2) 2H2O2 2H2O+O2 C或 E 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则为氧气
(3)之间有间隔 长颈漏斗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 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解析】(1)根据仪器形状可知,仪器①为铁架台,仪器②为水槽。
(2)B装置为固液常温型,即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nO2
2H2O2 2H2O+O2 。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
法收集,所以收集装置可以 C或 E装置。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则为氧气。
(3)①甲:分子之间有间隔,所以用手指堵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仍能推动活塞。
②乙:向右拉动注射器活塞,装置内压强减小,若观察到长颈漏斗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说明该装置
的气密性良好。
③丙:与用装置 B制氧气相比,丙装置含有注射器,可以通过控制反应物的滴加速率来控制反应速率。
25.(10分)兴趣小组同学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按照教材进行红磷燃烧法(如图),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经测定氧气残留为 8.89%,
理论上进入集气瓶的水量 瓶内气体总体积的 21%(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按照下图用木条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利用火柴点燃木条,并将橡胶塞迅速插入集气瓶口,
观察氧气数据曲线变化如下图。点燃木条后,氧气含量曲线上有小幅度上升,原因是:木条燃烧使瓶
内空气膨胀、压强升高,导致短时间内透过氧气传感器敏感器件的氧气分子 (选填“减少”或“增
加”)。
(3)按照下图用蜡烛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用点火枪点燃钟罩内的蜡烛,观察氧气数据曲线变
化如图。由图可知,蜡烛燃烧对氧气含量的要求 木条燃烧(选填“低于”或“高于”) 。
(4)按照下图 1用“暖宝宝”内芯材料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观察到氧气数据曲线变化如图 2。“暖宝宝”
内芯中的主要成分是铁粉、氯化钠、木炭粉、水等,接触空气之后,立即发生氧化反应,其主要产物
为 Fe2O3,从图 2中温度曲线 a可知该反应 。综合以上实验可知以下物质的氧气消耗率最高的
是 。
a.红磷 b.木炭 c.蜡烛 d.“暖宝宝”内芯材料
(5)将图 1装置改成图 3装置,加入适量滴有红墨水的水于 U型管,调节左右管高度,使两管液面相
平,且左管液面距顶部橡胶塞底面距离为 20cm后。制作装有不同比例混合均匀的铁粉和木炭粉的滤纸
袋 5个,用相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润湿后,用订书钉将滤纸袋固定于顶部橡胶塞底部,分别测量每组
反应后左管液面上升高度至 c厘米所需时间如下表。则 c较合理的数值为 ,由表可知用来测定
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铁粉和木炭粉的最佳质量比为 (填写最简比)。
组别 铁粉质量/g 木炭粉质量/g 液面上升所需时间/min
1 2.0 2.5 20
2 1.5 3.0 20
3 3.0 1.5 12
4 3.5 1.0 11
5 4.0 0.5 15
点燃
【答案】(1) 4P+5O2 2P2O5 小于
(2)增加
(3)高于
(4)放热 d
(5) 4/4.2 7:2
点燃
【解析】(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P+5O2 2P2O5;磷与空气中
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容器内压强减小,让水进入容器,测定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经测定氧气残留为 8.89%,理论上进入集气瓶的水量小于瓶内气体总体积的 21%;
(2)点燃木条后,氧气含量曲线上有小幅度上升,原因是:木条燃烧使瓶内空气膨胀、压强升高,导
致短时间内透过氧气传感器敏感器件的氧气分子增加;
(3)根据图像可知,木条熄灭时氧气的浓度大约为 12%左右,蜡烛熄灭时氧气的浓度大约为 16%左右,
蜡烛燃烧对氧气含量的要求高于木条燃烧;
(4)从图 2中温度曲线 a可知该反应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红磷燃烧后,氧气残
留为 8.89%,木炭燃烧后,氧气残留为 12%左右,蜡烛燃烧后,氧气残留为 16%左右,“暖宝宝”内芯材
料完全反应后,氧气残留小于 8%,;综合以上实验可知以下物质的氧气消耗率最高的是暖宝宝”内芯材
料。
故选 d;
1
5 1( )空气中,氧气体积大约占空气体积的 (或 21%),c较合理的数值= 20cm 4cm( 20cm 21% 4.2cm );
5 5
由表可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铁粉和木炭粉的最佳质量比=3.5g:1.0g=7:2,该质量比时,反应速
度最快。
26.(10分)将镁条长期存放在空气中,表面会生成灰黑色固体。为确定灰黑色固体的组成,某化学兴趣小
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假设每一步都吸收完全)。
【查阅资料】
①已知灰黑色固体为碱式碳酸镁,化学式为Mgx(OH)y(CO3)z,高温完全分解生成MgO、H2O、CO2。
②浓 H2SO4吸收水蒸气,碱石灰能吸收水蒸气和 CO2气体。
【实验】称取 39.4g固体样品按如图进行实验,持续加热至完全分解,B、C装置最终分别增重 1.8g、
17.6g。
(1)镁条在空气中可以燃烧,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有同学认为该灰黑色固
体是氧化镁,很快被其他同学否定了,理由是 。
(2)加热前、后均需通入氮气,停止加热后通氮气的作用是 (填字母)。
a.防止倒吸
b.使生成的 H2O和 CO2气体分别被后续 B、C装置完全吸收
(3)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 g。
(4)根据 B、C装置增重的质量计算,氢元素的质量为 g,碳元素的质量为 g。
(5)已知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根据上述镁元素、氢元素、碳元素的质量可求出,
该化学式中 x∶y∶z= 。
点燃
【答案】(1)2Mg+O2 2MgO 氧化镁是白色固体
(2)b
(3)20
(4)0.2 4.8
(5)5∶2∶4
点燃
【解析】(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O2 2MgO。氧化镁是白色
固体,所以产生的灰黑色固体不是氧化镁。
(2)加热前、后均需通入氮气,停止加热后通入氮气的目的是使生成的 H2O和 CO2气体分别被 B、C
装置完全吸收,以减少实验误差,故选 b。
(3)称取 39.4g固体样品,高温完全分解生成MgO、H2O和 CO2,装置 B中的浓硫酸吸收水蒸气,增
重的 1.8g即为生成的 H2O的质量;装置 C中的碱石灰吸收水蒸气和 CO2,增重 17.6g即为生成的 CO2
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MgO 的质量为 39.4g-1.8g-17.6g=20g。
(4)装置 B中的浓硫酸吸收水蒸气,增重的 1.8g为生成的 H2O的质量,则氢元素的质量为
1.8g× 1 21 2 16 1 ×100%=0.2g;装置 C中的碱石灰吸收水蒸气和 CO2,增重 17.6g为生成的 CO 2的质量,
12 1
则碳元素的质量为 17.6g× ×100%=4.8g。
12 1 16 2
24 1
(5)分析可知,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 20g,则镁元素的质量为 20g× ×100%=12g。根据
24 1 16 1
Mgx(OH)y(CO3)z,有 24x∶y∶12z=(12g)∶(0.2g)∶(4.8g),解得 x∶y∶z=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