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摸底调研卷
(总分:100 分;考试时长:100 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14 H-1 C-12 O-16 S-32 Fe-56 Mg-24 Cu-64 Cl-35.5
一、单选题
1.(2023·江苏苏州·期中)2023年9月26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召开,“绿色亚运”就是要把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理念融入亚运会筹办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努力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和首个大型“无废”赛事,下列措施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场馆周围栽种绿植,增加绿化面积
B.采用了清洁能源供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被广泛应用
C.充分利用地铁公交等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
D.就地深埋场馆建设过程中的建筑垃圾,废物利用
2.(2023·江苏苏州·期中)下列有关氧气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约占空气质量的1/5 B.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C.氧气具有助燃性,常用作燃料 D.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3.(2023·河南商丘·期中)下列除去粗盐中泥沙的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取样 B. 溶解
C. 过滤 D. 蒸发
4.(2023·福建厦门·期中)科学家发现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糖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被称为“气凝胶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凝胶冰”是纯净物
B.“气凝胶冰”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融化
C.“气凝胶冰”与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D.结成“气凝胶冰”后,分子停止运动
5.(2023·江苏常州·中考)人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物质世界构成规律的探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汤姆生提出了原子学说
B.道尔顿确认原子内部有电子
C.拉瓦锡研究出原子结构
D.门捷列夫发表了元素周期表
6.(2023·江苏扬州·中考)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 氧气 B. 水
C. 氯化钠 D. 金刚石
7.(2023·江苏苏州·期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的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被国际采用作标准数据。如图为铟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有关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铟属于金属元素 B.铟元素符号是In
C.铟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4.8g D.2In表示2个铟原子
8.(2023·江苏苏州·期中)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氮气可以填充灯泡
B.镁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镁可以用作照明弹
C.金刚石的硬度很大,金刚石用来切割玻璃
D.石墨能导电,石墨可以制铅笔芯
9.(2023·四川成都·期中)科学家使用普通氧分子和带电的氧离子得到了新型氧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不带电的分子 B.1个分子含有2个分子
C.与的性质完全相同 D.和混合形成的是纯净物
10.(2023·河北沧州·期中)小李学习了水的有关知识后,自制了如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净水器中的活性炭起吸附作用 B.该净水器无法除去水中的异味
C.该净水器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D.该净水器得到的水为纯净物
11.(2023·江苏常州·期中)“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据研究,粽子的香味来源于粽叶中含有的对乙烯基苯酚(化学式为C8H8O),下列有关对乙烯基苯酚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对乙烯基苯酚中质量分数最小的是氢元素
B.对乙烯基苯酚由8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C.对乙烯基苯酚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8:8:1
D.对乙烯基苯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4
12.(2023·江苏苏州·期中)下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代表碳原子,“”代表氧原子),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②排列再紧密的分子之间也有空隙
③过程I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④过程Ⅱ发生了物理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2023·江苏无锡·期中)概念之间存在并列、交叉和包含等3种关系。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一组概念是
序号 X Y Z
A 单质 混合物 物质
B 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 化学反应
C 缓慢氧化 燃烧 氧化反应
D 化合物 氧化物 纯净物
A.A B.B C.C D.D
14.(2023·江苏泰州·期中)下表对部分化学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化学与生活 B.对化学史的认识
①利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②用水经常冲洗自行车以防止生锈 ①门捷列夫发表了元素周期表 ②1965年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化学与安全 D.化学与健康
①进入菜窖前,进行灯火试验 ②房间里着火应立即开窗通风,降低室内有害气体和烟尘的含量 ①食品包装袋内充入氮气防腐 ②生产剧毒农药,杀灭害虫,提高农作物产量
A.A B.B C.C D.D
15.(2023·江苏苏州·期中)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与石蕊反应使其变红
B.取B处变红后的溶液加热,又会变回紫色
C.C处现象为石灰水变浑浊
D.D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
16.(2023·上海长宁·期中)对于如图实验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打开a,试管I中产生气泡,试管II中无现象
B.打开a,液体从试管II流向试管I
C.关闭a,无法使试管I中反应停止
D.先打开a,稍后关闭,试管II中产生白色沉淀又溶解了
17.(2023·江苏常州·期中)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在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B.将一定质量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C.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D.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18.(2023·江苏苏州·期中)下面是两种海水淡化的原理示意图。图1中,加压后钠离子、镁离子不能通过反渗透膜。图2中,海水通过蒸发冷凝得到淡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离子的符号是Mg
B.图I中,加压后膜左侧的液体中钠离子、镁离子的浓度变大
C.海水蒸发过程中会释放热量
D.海水蒸发冷凝得到淡水的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19.(2023·北京西城·期中)某小组利用图1装置研究25℃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打开止水夹,向3个充满二氧化碳的100mL烧瓶中,分别注入20mL、40mL、60mL蒸馏水,关闭止水夹,振荡前后压强的变化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曲线①中ab段对应的操作是迅速注入蒸馏水
B.曲线①中c点和e点可能进行了振荡
C.曲线③对应的实验是注入60mL蒸馏水
D.终点气压高于初始的原因可能是在25℃时,1体积水中最多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小于1体积
20.(2023·江苏苏州·期中)2021年9月,我国科学家在全球首次实现用CO2人工合成淀粉,前两步核心反应可用如图表示。下列对该成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第1步反应是一项重要的碳捕集及利用技术
B.第2步反应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O2和H2O2
C.两步化学反应都有H2参与
D.第2步发生的反应为CH3OH+O2→CH2O+H2O2
21.(2023·江苏苏州·期中)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22年2月4日在北京开幕。
(1)氢能“黑科技”亮相北京冬奥会。冬奥会“飞场”火炬科技亮点之一是采用氢气作为燃料,氢气可加压降温后形成液氢,从微粒的角度分析,该变化中发生改变的是 ,氢气燃烧的能量转化形式是 。
(2)园区内树林富含抗氧化防衰老的负氧离子(),每个O2-中含有 个电子。
(3)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构成,若以“”“”“”分别代表电子、中子、质子,下图为各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填序号),其中C属于 元素(填元素名称)。
(4)奥运村的公共区域和房间常用84消毒液进行定期消毒,臭氧也有杀菌消毒的作用。高空中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有学者认为,制冷剂氟利昂进入高空大气后会产生氯原子(Cl.),引发以下反应:
Cl·加快了上述转化过程总反应的速率,但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总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该转化过程总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22.(2023·江苏苏州·期中)水是生命之源,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水的研究。
I、现有同学利用如下水电解器进行电解水实验,在水电解器中加入的水溶液,至充满管A和管B(不参与反应),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后,现象如图所示:
(1)水电解反应符号表达式为 。管A中产生的气体用 检验,实验过程中中间的的长颈漏斗内的液面 。(填升高,降低或者不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水中加入溶液能增强导电性
B.电极N与电源正极相连
C.该过程中分子未改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的空隙
D.该实验能验证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Ⅱ、为证明水不是由“水元素”组成的,1785年,拉瓦锡在高温的条件下,用水蒸气与红热的铁粉反应,模拟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吹泡器吹出的气泡不断往上升,用燃着的木条去点气泡,发现气泡能被点着,同时生成四氧化三铁。
(3)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4)实验过程中,吹泡器吹出的气泡不断往上升,说明 ,点燃气泡是产生 色火焰。
Ⅲ、水在化学实验中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反应都用到了水。
(5)图一中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该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
(6)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中,某同学在实验室中没有找到止水夹,于是设计了如图二所示的实验,实验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为吸收反应产生有毒的五氧化二磷,另外的作用为 , 。
23.(2023·江苏无锡·期中)实验小组同学使用普通玻璃尖嘴导管进行氢气燃烧实验,观察到氢气火焰颜色偏黄。
查阅资料如下:
资料 1:焰色反应主要是根据某些金属或者它们的挥发性化合物在无色火焰中灼烧时会呈现出不同颜色的火焰。从而可以判断物质中是否含有这些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如图1。
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它并未生成新物质,焰色反应是物质原子内部电子能级的改变,通俗的说是原子中的电子能量的变化,不涉及物质结构和化学性质的改变。当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火焰上灼烧时,原子中的电子吸收了能量,从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但处于能量较高轨道上的电子是不稳定的,很快跃迁回能量较低的轨道,这时就将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放出。而放出的光的波长在可见光范围内(波长为 400nm~760nm),因而能使火焰呈现颜色。由于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不同,电子跃迁时能量的变化就不相同,就发出不同波长的光。
资料 2:普通玻璃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如果加入溴化银和微量氧化铜则形成一种变色玻璃。当受到太阳光或紫外线的照射时,其中的溴化银发生分解,产生银原子。银原子能吸引可见光,当银原子聚集到一定数量时,射在玻璃上的光大部分被吸收,原来无色透明的玻璃这时就会变成灰黑色。当把变色后的玻璃放到暗处时,在氧化铜的催化作用下,银原子和溴原子又会结合成溴化银( AgBr ),因为银离子不吸收可见光,于是,玻璃又会变成无色透明。变色玻璃:在光照、温度等条件下能够改变颜色,当施加条件消失后又能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的玻璃。图2所示为光照强度相同时,某种变色玻璃的遮蔽系数与太阳光照射时长的关系图。
部分金属元素焰色
元素名称 钡 钙 钠 铁 铜(Ⅰ) 铜(Ⅱ) 锶
元素符号 Ba Ca Na Fe Cu(Ⅰ) Cu(Ⅱ) Sr
焰色 黄绿 砖红 黄 无色 浅蓝 祖母绿 洋红
请参考资料内容结合图1、2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氢气燃烧时,烧杯内壁 ,说明氢气燃烧产物有水。
(2)“焰色反应”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通过阅读资料、图表信息,实验小组观察到偏黄色火焰的原因是 ,要成功观察到氢气燃烧时真实的火焰颜色,可以使用 (填“铁”或“铜”)制的导管。
(4)由图2可知,照射时间与遮蔽系数的关系是 。
(5)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焰色反应中金属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
b.同种元素的焰色反应相同
c.玻璃属于纯净物,变色玻璃为混合物
d.无色玻璃变成灰黑色时,氧化铜做催化剂
24.(2023九年级上·江苏苏州·期中)2023年9月23日,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使用的一种液体火炬燃料——“零碳甲醇”,备受瞩目,它是CO2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碳中和”理念的重要途径(“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
I.“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如图1。
(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物质变化角度看,水循环与另外两种在变化上有本质的区别
b.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就是氧气的产生途径
c.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2)结合图1,提出一种目前可行的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 。
II.“碳捕获”并封存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同学们设计了一个简易CO2捕捉器,其流程如图2所示。
(3)写出喷雾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此方法中采用“喷雾”的优点是 。
III.“碳”的转化与利用
转化一:CH4与CO2在固相催化剂作用下可得到CO和H2,反应过程如图3所示,在催化剂表面发生的反应可分为以下2步:。
(4)反应一段时间后,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降低的原因是 ,可在原料气中加入适量 气体以有效缓解上述问题。反应中各物质的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4所示,纵坐标(kmol)数值越大表示该物质越多,因此,反应在 (填“较低”或“较高”)温度下进行。
(5)利用液氮的低温可将CO液化分离,从而获得纯净的氢气,说明氢气的沸点比CO的沸点 。
转化二:以CO2为原料制取炭黑的太阳能工艺如图5所示
(6)反应1的符号表达式为 。
(7)在整个转化过程中,CO2最终被转化为 ,反应前后Fe3O4质量会 (“变大”或“不变”或“变小”)。
转化三:光催化还原法能实现二氧化碳的甲烷化,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甲烷和氧气。
(8)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和甲烷的生成速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300~400℃之间,甲烷生成速率加快的原因是 。
25.(2023·江苏·期中)化肥对于粮食产量提升有着巨大的贡献,而氮肥需要通过氨气合成而来。
Ⅰ.氨气的制备
1905年,化学家哈珀成功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下图是合成氨工艺的主要流程。
(1)氨分离器是在高压下适当降温,使氨气液化储存,剩余的N2和H2经循环压缩机回输到合成塔。此过程说明氨气的沸点比N2和H2的沸点都要 。
(2)合成塔中的反应条件为高温、高压并使用催化剂,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3)使用催化剂的目的主要是 。根据催化剂的特性可知,催化剂在该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 不变。
(4)下图为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过程合理的顺序是 。
(图中“●”表示氮原子, “○”表示氢原子, “”表示催化剂)
Ⅱ.氨气的性质
某兴趣小组对氨气的性质进行探究,氨气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称为氨水,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5)如图-1所示,烧杯中盛有含酚酞的冷水,将充满氨气的试管倒置在烧杯中,用手捂住试管底部片刻,观察到烧杯中的水沿导管向上,并形成“红色喷泉”,最终红色溶液几乎充满了整个试管,解释产生喷泉的原因:当手捂住试管底部,温度升高,气体膨胀, 。
(6)浓氨水能与燃着的镁反应,生成黄绿色固体物质MgxN2,其中元素的质量比m(Mg):m(N)=18:7,则x= 。
Ⅲ.氨气的用途
使用NH3熏蒸法可降低食物中滋生的黄曲霉素。该方法利用NH3与食品中的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再与黄曲霉素反应,从而有效的降低黄曲霉素的含量。为测定不同温度下,黄曲霉素的降解率,将50 g花生破碎成粉末,包裹密封并注入氨气,置于恒温箱进行熏蒸。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7)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验中必须控制的变量有 (填字母)。
a.熏蒸时间 b.熏蒸温度 c. NH3浓度 d.花生含水量
(8)由图可知:在25℃~45℃的范围内,熏蒸温度与黄曲霉素的降解率的关系可表述为 ,实际生产中应选取的最佳熏蒸温度为 。
26.(2023·江苏无锡·期中)2023 年10 月26 日“神州十七号”发射并与空间站对接,成功将三名宇航员送达空间站。为保障宇航员正常的生命活动,其中少部分氧气由宇航员从地球带入太空,而大部分氧气是在太空站制备出来的。以下是两种常用的制备方法。
方法一:利用宇航员呼出气体中的物质与 Na2O2(过氧化钠)反应产生 O2。
(1)同学们展开猜想:①可能是 H2O;②可能是CO2;③可能是 (填符号)
实验小组同学根据猜想进行实验。首先使用塑料袋收集一袋呼出气体,并用传感器测出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如图1。然后快速向塑料袋中加入足量的过氧化钠,继续用传感器检测,数据如图2。
(2)根据实验数据得出,二氧化碳 (填“能”或“不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由图可知,放入过氧化钠 秒后,反应基本停止。
(3)实验小组同学又对水和过氧化钠能否反应展开实验探究,如图3。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水与过氧化钠接触后,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管 P 口处,发现木条 ,证明水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为确保成功且排除其他干扰,加水时应 (填序号)
a.使水逐滴加入
b.快速加水,浸没过氧化钠后关闭活塞
c.让水全部流下,不做其他操作
实验中发现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待反应停止,冷却后,观察到 。
(4)利用过氧化钠制氧气的装置如图4,其中的洗气室相当于实验室中使用的多功能瓶,欲用图3中装置制氧气,连接 P 口时,应选择图5中的 (填序号)瓶进行洗气。
方法二:将宇航员生活产生的废水、尿液等循环利用,维持人体所需的水和氧气,如图6。
(5)该系统中理论上能够达成 100%循环的元素有 (填序号)
a.碳元素 b.氢元素 c.氧元素
(6)写出太空仓生命循环系统中发生的分解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2024-2025学年九年级期中摸底调研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A D C C D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B B A D A B C C
21.(1)氢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2)17
(3) AD 锂
(4)
22.(1) 带火星的小木条 升高
(2)A
(3)+H2
(4)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 淡蓝色
(5) 防止生成的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6) 吸收热量,缩短冷却至室温的时间 密封,防止装置漏气
23.(1)有水雾
(2)物理
(3) 玻璃中含钠元素、钙元素(答出 1 个即可) 铁
(4)光照强度相同时,照射时间在 0~1 分钟遮蔽系数急剧下降,1~12 分钟遮蔽系数缓慢上升,12~15 分钟,上升更缓(合理即可)
(5)abcd
24.(1)b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3) 增大吸收二氧化碳面积,更充分吸收二氧化碳
(4) 甲烷分解生成的碳附在催化剂表面 氮气/N2 较高
(5)高
(6)
(7) 碳/C 变小
(8)温度升高,压强增大
25.(1)高
(2) N2+H2NH3 化合反应
(3)提高合成氨的反应速率 化学性质
(4)⑤④①②③
(5)氨气易溶于水,导致试管内外形成压强差,烧杯中水被压入试管,形成喷泉
(6)3
(7)acd
(8) 其他条件相同时,黄曲霉素的降解率随熏蒸温度的上升而增大 40°C
26.(1) H2O、CO2
(2)能 45
(3)燃烧更旺 a 烧杯中的导管形成一段液柱
(4)A
(5)c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