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4章 认识化学反应
4.1 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第1课时)
课堂导入
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
01
探究新知
一、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
1. 化学反应的条件:
2. 影响化学反应的条件:
反应物的浓度
温度
压强
催化剂
反应能否发生,既取决于反应物本身的性质,也与反应的条件直接相关。
内因
外因
燃烧的条件
02
探究新知
二、燃烧的条件
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1. 燃烧的定义:
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发出白光,放热,瓶壁有水雾出现
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二、燃烧的条件
埃德流落荒野,他需要生火过夜。他做了如下的准备,最终成功生火。
步骤1:收集木头和干草
步骤2:快速钻木
步骤3:将空气吹向火绒
这些步骤与燃烧的条件有什么关系?
二、燃烧的条件
现 象
铜片上白磷 ,
产生大量 ;
铜片上红磷 ;
不燃烧
燃烧
白烟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时最低温度
结 论
着火点
热水中白磷 ;
不燃烧
需要与氧气接触
二、燃烧的条件
①
②
③
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 、 .
①②共同点是 、
、
,
①②不同点: .
得出的结论是 .
根据 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01
02
03
铜片上白磷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不同
都与氧气接触
提供的温度相同
都是可燃物
提供热量
隔绝空气
二、燃烧的条件
氧气
温度达到着火点
可燃物
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二、燃烧的条件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需要在铁丝下端系上火材梗,火材梗在实验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引燃铁丝
火柴燃烧放热,使铁丝表面的温度达到铁丝的着火点
交流讨论:
防火与灭火
03
探究新知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同时,若火势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火灾对人类的施孽是非常严酷的。 据联合国“ 世界火灾统计中心 ”(WFSC)近年来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约发生600万至700万起火灾,全球每年死于火灾中的约有65000至75000人。
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
用品:
火柴、蜡烛、沙子、剪刀、烧杯、书、水、湿抹布。
交流讨论:
灭
火
方
法
灭火原理
用嘴吹灭或用书扇灭
用水浇灭
用剪刀剪去烛芯
倒扣一个烧杯
……
用湿抹布盖灭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清除可燃物
隔绝氧气
……
隔绝氧气
三、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
1. 可燃物
2. 氧气
3. 温度达到着火点
1. 清除可燃物
2. 隔绝氧气
3. 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开设防火隔离带
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高压水枪灭火
灭火的根本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三、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水下传递火炬
交流讨论:
解释下列成语所包含的化学道理。
遇到火灾该怎么办?
不要慌张,沉着应对;
火势不大,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火势较大,立即拨打119,并选择必要的自救措施。
交流讨论:
灭火原理:
隔绝空气
适用范围:
用来扑灭非水溶性可燃液体,如汽油、柴油等,以及固体材料,如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火灾
灭火原理:
隔绝空气
适用范围:
除可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火灾
灭火原理:
降温和隔绝空气
适用范围:
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存放场所的火灾
水基型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
二氧化碳
灭火器
常见的灭火器
拓展视野
燃
烧
的
条
件
可燃物
氧气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清除可燃物
隔绝氧气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灭
火
的
原
理
灭火的根本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知识总结
课堂练习
1. “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用水灭火的原理是( )
A.隔绝氧气 B.清除可燃物
C.降低温度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
课堂练习
2. 某同学对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做了如图改进。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试管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两组实验中的红磷都不燃烧,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C.图2的气球与图1的橡胶塞相比,优点是能够缓冲压强
D.与课本探究活动的实验相比,该改进实验更环保
B
课堂练习
3. 当遇到火情时,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
A.高层楼房起火,乘坐电梯逃生
B.室内起火,立即打开门窗
C.被困火场,湿毛巾捂口鼻低姿态逃生
D.电线起火,立即用水浇灭
C
课堂练习
4. 二氧化碳灭火器(如图)使用广泛,生产时将二氧化碳气体加压液化后装入小钢瓶中,使用时将其喷出灭火。下列有关该型灭火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加压液化时,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缩小
B.使用时先拉出保险销,再按下压把喷出灭火
C.灭火时,二氧化碳起到降低着火点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D.适用于扑灭图书馆内图书失火
C4.1 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第一课时)
1.控制变量法是化学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是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 )
A.温度 B.盐酸的浓度 C.盐酸的质量 D.固体的质量
2.《本草纲目》卷六艾火纲目记载:“阳燧(时珍曰)火镜也。以铜铸成,其而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火镜”在点燃艾绒时所起的作用是( )
A.提供氧气 B.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提供可燃物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3.用下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不燃烧,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B.②处燃烧③处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热水中白磷通氧气时也不能燃烧
D.实验中热水只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
4.下列扑灭山林火灾的方法,其原理是清除可燃物的是( )
A.高压枪喷水 B.覆盖沙土
C.播撒干冰 D.形成隔离带
5.晋·陈寿的《三国志》中记载:“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薪草”、“膏油”是可燃物 B.“同时发火”升高了“诸船”的着火点
C.“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 D.“时风盛猛”是火势旺盛的原因之一
6.如图是人们常使用的打火机,按下开关释放液态丁烷,电火花引燃丁烷气体,松开开关停止释放丁烷,火焰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按下开关,释放的液态丁烷变成气态,丁烷分子的体积变大了
B.松开开关,火焰熄灭,是因为可燃物丁烷没有释放出来
C.电火花引燃丁烷,是使丁烷的着火点升高了
D.使用的金属罩是为了防止液态丁烷溢出
7.下列有关防火与实验安全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厨房燃气泄漏,立即关闭燃气阀
B.火灾现场烟雾较浓,可用湿毛巾捂口鼻,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C.处置森林火灾,开辟防火隔离带
D.实验用剩的药品,直接倒入下水道
8.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不小心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用湿抹布盖灭
B.图书馆着火适宜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C.森林着火可以通过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灭火
D.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灭火器灭火
9.2024年3月云南森林消防跨省增援四川甘孜雅江火场。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春季风大且气候干燥,可燃物着火后火势蔓延迅速
B.林区严禁使用明火,是防止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引起燃烧
C.用水喷淋灭火主要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砍伐出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10.有关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处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B.③④处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C.①③处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①④处燃烧时都能有效避免空气污染
11.小明用如图实验装置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滴入过氧化氢溶液后,观察到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若要验证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丁中X、Y可以是________(填字母)。
A.X是水,Y是红磷
B.X是水,Y是白磷
C.X是水,Y是白磷
12.兴趣小组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
(1)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
I. 试管中白磷燃烧;
Ⅱ. 水中白磷未燃烧;
Ⅲ. 试管中红磷未燃烧;
①由现象Ⅰ、Ⅱ对比可推知的结论是 。
②由现象Ⅰ、Ⅲ对比可推知的结论是 。
利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实验测得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2)①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②将红磷换成过量白磷重复上述实验,反应后装置内氧气的含量为3.21%,请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回答:相同情况下,红磷与白磷燃烧后剩余氧气含量不同的主要原因 。
13.2024年2月23日,南京一小区因电动车停放处起火引发火灾,大火导致15人遇难,44人受伤.学好化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安全逃生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室内发生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B.液化石油罐泄漏时,要迅速打开排风扇
C.图书、档案失火要用水灭火
D.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14.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15.烧烤类食物深受人们喜爱,下列有关烧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烧烤时,木柴燃烧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B.木柴燃烧时经常不充分燃烧,产生大量炭黑颗粒
C.烧烤时的木柴燃烧不旺,产生很多浓烟,可以把木柴架高,目的是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烧烤结束后用水灭火的原因是水蒸发吸热,降低了木柴的着火点
16.世界第一支城市消防队诞生宋朝!专用台词——“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消防装备——水袋、水囊、唧筒、麻搭、火钩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囊水袋用来运水以灭火——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B.麻搭蘸吸泥水用于灭火——隔绝氧气并降低温度
C.火钩用于拆除火势蔓延的小屋,切断火路——清除可燃物
D.“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物质燃烧需要多种条件
17.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检查该装置气密性可将两端封闭通过抽动注射器活塞来判断是否漏气
B.室温时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至凹槽,红磷未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温度要达到其着火点
C.打开K通入N2排尽管内空气,再点燃酒精灯加热,红磷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有可燃物
D.后面设置吸收装置的目的是防止燃烧产物逸散导致空气污染
18.为了预防火灾发生,我们应当了解燃烧与灭火的相关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
B.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主要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吹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D.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失火,用干粉灭火器来灭火
19.某同学为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他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会生成刺激呼吸道的白烟主要成分为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他按图A、图B所示装置进行对比实验:
(1)用图A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再用图B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 :不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燃烧的一个条件为 ,如果停止往装置B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将会 .
(2)图A薄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红磷未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的 ,红磷的着火点 (填“低于”、“等于”或“高于”)白磷的着火点.
(3)根据燃烧的条件选择填空:用扇子扇炉火不会熄灭,而是越扇越旺,原因是 ;用扇子扇蜡烛的烛火一扇就立即熄灭,原因是 (以上均填序号).
A.可快速地提供燃烧所需的氧气
B.空气流动虽带走热量,但温度未降到着火点以下
C.主要是空气流动带走热量,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4)图A与图B所示实验相比,符合环保要求的是 .
20.古代取火方法有“木燧”(钻木取火)、“金燧”(用铜制凹面镜聚焦太阳光取火)和“石燧”(撞击固体产生火星取火)三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三种方法都是使可燃物升温达到着火点
B.“木燧”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产生热量
C.“金燧”时易燃物要放到凹面镜的焦点上
D.“石燧”时固体撞击产生的火星提供了可燃物
21.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取火方式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钻木取火——“钻”为取火提供了热量
B.火折子——吹气可燃是因为吹气过程为燃烧提供了助燃物
C.打火机——转动出气阀调节燃料的量,可以调节火苗大小
D.火柴划——划动摩擦的过程要放热,提高了火柴的着火点
22.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控制条件可以调控化学反应。“启航”小组以“调控化学反应”为主题展开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火有道】
(1)观察生活:小组同学观察到天然气、木炭能燃烧,而水和石头不能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实验探究:为继续探究燃烧的条件,小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图1所示实验。
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磷燃烧时产生污染空气的五氧化二磷白烟。
【现象与结论】
(2)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②小红根据 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评价与反思】
(3)①实验中小组同学认为图1装置存在不足,于是设计了图2所示装置。图2装置的优点为 。
②小明对小红的结论提出质疑,设计了图3所示装置,对燃烧过程中的氧气含量进行测定,得到图4所示图像。结合图像分析,“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应准确地表述为 。
【调控有术】
化学反应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为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小组同学分别取足量且等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完成了下列实验。
实验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二氧化锰粉末的质量/g 温度/℃ 10秒共收集到氧气的体积/mL
① 3% 0 10 几乎无
② 5% 0 20 几乎无
③ 5% 0.5 20 14
④ 10% 0.5 20 80
(4)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序号是 ;对比实验③和实验④,可得出的结论是 ;上述实验无法探究出 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写一条即可)。
【应用有方】
(5)通过探究,小组同学认识到,生活中也可以通过控制条件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
①用天然气做饭,发现炉火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这时需要 (填“调大”或“调小”)灶具的进风口。
②炒菜时如果油锅着火,可采取的灭火措施是 (写一条即可)。4.1 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第一课时)
1.控制变量法是化学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是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 )
A.温度 B.盐酸的浓度 C.盐酸的质量 D.固体的质量
【答案】A
【解析】两个实验中,盐酸浓度相同、镁条相同,温度不同,则该实验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温度,温度不同,反应速率不同。故选A。
2.《本草纲目》卷六艾火纲目记载:“阳燧(时珍曰)火镜也。以铜铸成,其而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火镜”在点燃艾绒时所起的作用是( )
A.提供氧气 B.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提供可燃物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B
【解析】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因此“火镜”在点燃艾绒时所起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B。
3.用下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不燃烧,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B.②处燃烧③处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热水中白磷通氧气时也不能燃烧
D.实验中热水只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
【答案】B
【解析】A、①处不燃烧,说明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选项不正确;
B、②处燃烧(与氧气接触)③处不燃烧(与氧气隔绝),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选项正确;
C、热水中白磷通氧气时能燃烧,故选项不正确;
D、实验中热水起到隔绝氧气、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的作用,故选项不正确。
故选B。
4.下列扑灭山林火灾的方法,其原理是清除可燃物的是( )
A.高压枪喷水 B.覆盖沙土
C.播撒干冰 D.形成隔离带
【答案】D
【解析】A、使用高压水枪喷水,水蒸发吸热,是利用了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原理来灭火,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覆盖沙土是采用了隔绝氧气的原理来灭火,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的俗称,升华时会吸收大量的热,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播撒干冰是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以及隔绝氧气的原理来灭火,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原理来灭火,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5.晋·陈寿的《三国志》中记载:“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薪草”、“膏油”是可燃物 B.“同时发火”升高了“诸船”的着火点
C.“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 D.“时风盛猛”是火势旺盛的原因之一
【答案】B
【解析】A、“薪草”“膏油”具有可燃性,是可燃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B、“同时发火”不能升高“诸船”的着火点,因为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通常是不变的,“同时发火"是将周围温度升高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是因为“膏油”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用水的话会增大膏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火势更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D、“时风盛猛”能加速空气流通,为可燃物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可使火势旺盛,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6.如图是人们常使用的打火机,按下开关释放液态丁烷,电火花引燃丁烷气体,松开开关停止释放丁烷,火焰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按下开关,释放的液态丁烷变成气态,丁烷分子的体积变大了
B.松开开关,火焰熄灭,是因为可燃物丁烷没有释放出来
C.电火花引燃丁烷,是使丁烷的着火点升高了
D.使用的金属罩是为了防止液态丁烷溢出
【答案】B
【解析】A、分子间有间隔,按下开关释放液态丁烷,丁烷分子的间隔变大,分子的体积不变,故说法不正确;
B、松开开关火焰熄灭,是因为断绝了丁烷的来源,没有了可燃物,故说法正确;
C、电火花引燃丁烷时,使丁烷的温度升高,达到了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属性,一般不变,故说法不正确;
D、使用的金属罩是为了防止外部的空气将火焰吹灭,故说法不正确。
故选B。
7.下列有关防火与实验安全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厨房燃气泄漏,立即关闭燃气阀
B.火灾现场烟雾较浓,可用湿毛巾捂口鼻,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C.处置森林火灾,开辟防火隔离带
D.实验用剩的药品,直接倒入下水道
【答案】D
【解析】A、燃气与空气混合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易发生爆炸,厨房燃气泄漏,立即关闭燃气阀,可以防止燃气继续泄露,故选项说法正确;
B、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的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故选项说法正确;
C、处置森林火灾,开辟防火隔离带,利用的是隔离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D、实验用剩的药品,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应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8.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不小心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用湿抹布盖灭
B.图书馆着火适宜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C.森林着火可以通过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灭火
D.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灭火器灭火
【答案】B
【解析】A、不小心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用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描述正确;
B、图书馆着火不适宜用干粉灭火器灭火,图书馆着火应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灭火时不会留下痕迹,避免损坏图书,故B描述错误;
C、森林着火,通过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故C描述正确;
D。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防止触电,再用灭火器灭火,故D描述正确;
故选:B。
9.2024年3月云南森林消防跨省增援四川甘孜雅江火场。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春季风大且气候干燥,可燃物着火后火势蔓延迅速
B.林区严禁使用明火,是防止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引起燃烧
C.用水喷淋灭火主要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砍伐出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答案】C
【解析】A、春季风大且气候干燥,可燃物着火后火势蔓延迅速,故选项说法正确;
B、林区严禁使用明火,是防止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引起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用水喷淋灭火主要是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砍伐出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0.有关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处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B.③④处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C.①③处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①④处燃烧时都能有效避免空气污染
【答案】B
【解析】A、白磷和红磷都是可燃物,但是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①处白磷燃烧,②处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
B、③处白磷不燃烧,④处通入氧气后热水中白磷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正确;
C、①处和③处白磷不同点在于①处白磷能够接触氧气,两者差异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错误;
D、①处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五氧化二磷会散逸到空气中污染环境,④处白磷在水中燃烧,五氧化二磷不能散逸到空气中,能避免空气污染,错误。
故选B。
11.小明用如图实验装置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滴入过氧化氢溶液后,观察到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若要验证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丁中X、Y可以是________(填字母)。
A.X是水,Y是红磷
B.X是水,Y是白磷
C.X是水,Y是白磷
【答案】(1)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2)AC
【解析】(1)甲中白磷不与氧气接触,而乙中白磷与氧气接触,则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2)由题意可知,验证的燃烧条件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因为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故选择白磷和低于白磷着火点的水温,或选择红磷和低于红磷着火点的水温都可以;
A、80℃的水和红磷,符合题意;
B、40℃的水和白磷,不符合题意;
C、20℃的水和白磷,符合题意。
故选AC。
12.兴趣小组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
(1)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
I. 试管中白磷燃烧;
Ⅱ. 水中白磷未燃烧;
Ⅲ. 试管中红磷未燃烧;
①由现象Ⅰ、Ⅱ对比可推知的结论是 。
②由现象Ⅰ、Ⅲ对比可推知的结论是 。
利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实验测得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2)①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②将红磷换成过量白磷重复上述实验,反应后装置内氧气的含量为3.21%,请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回答:相同情况下,红磷与白磷燃烧后剩余氧气含量不同的主要原因 。
【答案】(1)燃烧需要使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发光、发热 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不同
【解析】(1)①Ⅰ试管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则试管中白磷燃烧;Ⅱ水中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则水中白磷不燃烧,故由现象Ⅰ、Ⅱ对比可推知的结论是燃烧需要使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②Ⅰ试管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则试管中白磷燃烧;Ⅲ试管中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则试管中红磷未燃烧,故由现象Ⅰ、Ⅲ对比可推知的结论是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①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②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氧气并未耗尽,氧气的含量约为10%。将红磷换成过量白磷重复上述实验,反应后装置内氧气的含量为3.21%,燃烧条件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分析,白磷着火点最低,瓶内剩余氧气较少,红磷着火点最高,瓶内剩余氧气较多,相同情况下,红磷与白磷燃烧后剩余氧气含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红磷和白磷的着火点不同。
13.2024年2月23日,南京一小区因电动车停放处起火引发火灾,大火导致15人遇难,44人受伤.学好化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安全逃生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室内发生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B.液化石油罐泄漏时,要迅速打开排风扇
C.图书、档案失火要用水灭火
D.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答案】A
【解析】A、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目的是防止烟气损伤呼吸道,贴近地面前进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烟气上升,这样有利于安全逃生,说法正确;
B、液化石油罐泄漏的正确处理方法:关闭阀门,开窗通风,不能打开排气扇,防止排气扇中电火花引燃气体,导致爆炸,说法错误;
C、图书、档案失火要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以免留下痕迹,损坏图书、档案,说法错误;
D、室内起火,不能马上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流通加快,使火势燃烧更旺,说法错误;
故选A。
14.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答案】B
【解析】A、布手帕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不符合题意;
B、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故手帕不燃烧,符合题意;
C、手帕不燃烧,是因为温度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不符合题意;
D、手帕与空气充分接触,手帕不燃烧,不是因为空气不充足,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烧烤类食物深受人们喜爱,下列有关烧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烧烤时,木柴燃烧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B.木柴燃烧时经常不充分燃烧,产生大量炭黑颗粒
C.烧烤时的木柴燃烧不旺,产生很多浓烟,可以把木柴架高,目的是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烧烤结束后用水灭火的原因是水蒸发吸热,降低了木柴的着火点
【答案】D
【解析】A、木柴燃烧放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该选项说法正确;
B、木柴不充分燃烧,会产生炭黑,该选项说法正确;
C、将木柴架高,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
D、着火点不能改变,用水灭火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6.世界第一支城市消防队诞生宋朝!专用台词——“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消防装备——水袋、水囊、唧筒、麻搭、火钩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囊水袋用来运水以灭火——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B.麻搭蘸吸泥水用于灭火——隔绝氧气并降低温度
C.火钩用于拆除火势蔓延的小屋,切断火路——清除可燃物
D.“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物质燃烧需要多种条件
【答案】A
【解析】A、水囊水袋用来运水以灭火,是因为水蒸发吸热,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符合题意;
B、麻搭蘸吸泥水用于灭火,可隔绝氧气,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C、火钩用于拆除火势蔓延的小屋,切断火路,是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D、“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检查该装置气密性可将两端封闭通过抽动注射器活塞来判断是否漏气
B.室温时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至凹槽,红磷未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温度要达到其着火点
C.打开K通入N2排尽管内空气,再点燃酒精灯加热,红磷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有可燃物
D.后面设置吸收装置的目的是防止燃烧产物逸散导致空气污染
【答案】C
【解析】A、检查该装置气密性,可将玻璃管两端封闭,推拉注射器活塞,若活塞推到一定程度不能推动,证明气密性良好,故A说法正确;
B、室温时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至凹槽,红磷与氧气接触未燃烧,点燃酒精灯加热,红磷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温度要达到其着火点,故B说法正确;
C、打开K通入N2排尽管内空气,再点燃酒精灯加热,红磷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有氧气,故C说法错误;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逸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故设置吸收装置的目的是防止燃烧产物逸散导致污染空气,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18.为了预防火灾发生,我们应当了解燃烧与灭火的相关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
B.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主要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吹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D.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失火,用干粉灭火器来灭火
【答案】A
【解析】A、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更充分,燃烧更旺,使火势蔓延,选项说法正确;
B、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水蒸发吸热,其原理主要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能改变,选项说法错误;
C、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空气流通带走热量,使蜡烛温度低于其着火点而达到灭火的目的,选项说法错误;
D、干粉灭火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水等物质,不能用于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失火,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失火,为了防止造成二次损害,应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不会留下任何痕迹,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19.某同学为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他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会生成刺激呼吸道的白烟主要成分为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他按图A、图B所示装置进行对比实验:
(1)用图A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再用图B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 :不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燃烧的一个条件为 ,如果停止往装置B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将会 .
(2)图A薄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红磷未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的 ,红磷的着火点 (填“低于”、“等于”或“高于”)白磷的着火点.
(3)根据燃烧的条件选择填空:用扇子扇炉火不会熄灭,而是越扇越旺,原因是 ;用扇子扇蜡烛的烛火一扇就立即熄灭,原因是 (以上均填序号).
A.可快速地提供燃烧所需的氧气
B.空气流动虽带走热量,但温度未降到着火点以下
C.主要是空气流动带走热量,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4)图A与图B所示实验相比,符合环保要求的是 .
【答案】(1)水下的白磷燃烧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熄灭
(2)最低温度 高于
(3)AB C
(4)图B
【解析】(1)水下白磷未燃烧是因为缺乏氧气,进行图B实验通入氧气,看到的现象是水下的白磷燃烧;
由图A水下白磷未燃烧是因为缺乏氧气,B中通入氧气后燃烧,说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如果停止往装置B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将会熄灭;
(2)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的着火点;
(3)同样是扇子煽火结果不同,是因为炉火温度较高产生的热量较多煽走的热量不能是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相反煽火的时候补充氧气,所以炉火会更旺,故选AB;
而蜡烛产生的热量较低煽火时温度降到了蜡烛的着火点以下故蜡烛熄灭,故选C;
(4)磷的燃烧会产生五氧化二磷白烟污染空气,在水下反应可使白烟溶解于水中,防止了空气污染,故更环保的是图B。
20.古代取火方法有“木燧”(钻木取火)、“金燧”(用铜制凹面镜聚焦太阳光取火)和“石燧”(撞击固体产生火星取火)三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三种方法都是使可燃物升温达到着火点
B.“木燧”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产生热量
C.“金燧”时易燃物要放到凹面镜的焦点上
D.“石燧”时固体撞击产生的火星提供了可燃物
【答案】D
【解析】A、古代取火方法有“木燧”(钻木取火)、“金燧”(用铜制凹面镜聚焦太阳光取火)和“石燧”(撞击固体产生火星取火)三种,这三种方法都是使可燃物升温达到着火点,故A说法正确;
B、“木燧”,钻木取火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产生热量,使可燃物升温达到着火点,故B说法正确;
C、“金燧”时易燃物要放到凹面镜的焦点上,铜镜表面发生了光的反射现象,故C说法正确;
D、“石燧”时固体撞击产生的火星提供了热量,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21.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取火方式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钻木取火——“钻”为取火提供了热量
B.火折子——吹气可燃是因为吹气过程为燃烧提供了助燃物
C.打火机——转动出气阀调节燃料的量,可以调节火苗大小
D.火柴划——划动摩擦的过程要放热,提高了火柴的着火点
【答案】D
【解析】A、钻木取火,“钻”进行了摩擦,摩擦的过程要放热,“钻”为取火提供了热量,故A说法正确;
B、火折子,吹气可燃是因为吹气过程为燃烧提供了助燃物氧气,故B说法正确;
C、打火机,转动出气阀调节燃料的量,可以调节火苗大小,故C说法正确;
D、火柴划,划动摩擦的过程要放热,而着火点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属性,是不能改变的,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22.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控制条件可以调控化学反应。“启航”小组以“调控化学反应”为主题展开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火有道】
(1)观察生活:小组同学观察到天然气、木炭能燃烧,而水和石头不能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实验探究:为继续探究燃烧的条件,小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图1所示实验。
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磷燃烧时产生污染空气的五氧化二磷白烟。
【现象与结论】
(2)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②小红根据 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评价与反思】
(3)①实验中小组同学认为图1装置存在不足,于是设计了图2所示装置。图2装置的优点为 。
②小明对小红的结论提出质疑,设计了图3所示装置,对燃烧过程中的氧气含量进行测定,得到图4所示图像。结合图像分析,“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应准确地表述为 。
【调控有术】
化学反应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为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小组同学分别取足量且等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完成了下列实验。
实验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二氧化锰粉末的质量/g 温度/℃ 10秒共收集到氧气的体积/mL
① 3% 0 10 几乎无
② 5% 0 20 几乎无
③ 5% 0.5 20 14
④ 10% 0.5 20 80
(4)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序号是 ;对比实验③和实验④,可得出的结论是 ;上述实验无法探究出 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写一条即可)。
【应用有方】
(5)通过探究,小组同学认识到,生活中也可以通过控制条件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
①用天然气做饭,发现炉火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这时需要 (填“调大”或“调小”)灶具的进风口。
②炒菜时如果油锅着火,可采取的灭火措施是 (写一条即可)。
【答案】(1)可燃物
(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环保 可燃物与足够浓度的氧气接触
(4)②③ 相同条件下,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催化剂的种类
(5)调大 用锅盖盖灭
【解析】(1)小组同学观察到天然气、木炭能燃烧,而水和石头不能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天然气、木材具有可燃性,而水和石头不具有可燃性。
(2)①白磷和红磷都属于可燃物,且都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②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属于同一种物质,且着火点相同,小红根据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①实验中小组同学认为图1装置存在不足,白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污染环境,图2所示装置是在密闭环境中进行实验,不会污染环境,装置的优点为环保。
②由图3和图4可知:白磷燃烧消耗试管中的氧气,氧气的含量逐渐减少,当氧气浓度小于10%时,白磷不在燃烧,结合图像分析,“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应准确地表述为可燃物与足够浓度的氧气接触。
(4)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变量是有无催化剂,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反应时的温度必须相同,应选择的实验序号是②③;比实验③和实验④,催化剂粉末质量相同,反应时温度相同,只有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浓度越大,相同时间内收集氧气的体积越大,可得出的结论是相同条件下,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上述实验无法探究出催化剂的种类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5)①用天然气做饭,发现炉火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说明氧气不充足,燃烧不充分,这时需要调大灶具进风口,使燃烧更充分。
②炒菜时如果油锅着火,可采取的灭火措施是用锅盖盖灭,对应灭火的原理是隔绝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