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九年级化学第一次月考试题
(考试范围1~3单元)
一、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嫦娥六号于6月25日携带人类首份月球背面样品,精准着陆在内蒙古,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和一项世界第一,下列在嫦娥六号返回地球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嫦娥六号在月球上点火起飞 B、由月球进入地球轨道
C、以31马赫的速度“打水漂”进入大气层 D、成功着陆
A.A B.B C.C D.D
2.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第十-篇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有利于实现该目标的是
A.提倡开私家车出行,节约时间成本 B.积极植树造林,扩大植被面积
C.城市垃圾露天焚烧,减少土壤污染 D.加高工厂烟囱,废气高空排放
3.“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了星载氢原子钟和铷原子钟。铷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铷的说法错误的是
A.属于金属元素 B.Rb原子的中子数为37
C.原子核内有37个质子 D.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
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试管中加入块状试剂 B.试管夹从试管口套上
C.试管的洗涤 D.滴加液体
5.下列劳动实践项目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劳动实践项目 微观解释
A 烧水时,水烧开壶盖被顶起 分子的体积增大
B 配制糖水时,蔗糖放入水中溶解 蔗糖分子分解了
C 用“84”消毒液给教室消毒时,充满了消毒液的气味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 吹氢气球时,气球胀大 分子变大
A.A B.B C.C D.D
6.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先后”描述错误的是
A.氯酸钾制氧气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向试管中加入药品
B.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先将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C.高锰酸钾制氧气收集完气体时,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D.给物质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7.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臭的气体
B.氧气在低温、高压时能变为液态或固态
C.鱼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氧气极易溶于水
D.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和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8.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烟雾
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9.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物理性质包括:溶解性、挥发性、可燃性
B.空气污染物包括:CO、、、
C.纯净物:洁净的空气、二氧化碳、冰水混合物
D.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10.下列反应既不属于分解反应,也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B.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C.水氢气+氧气 D.氧化汞汞+氧气
11.实验室常用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下列图像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2.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模型正确的是
A.地壳中元素的含量 B.物质物质的分类
C.原子结构模型 D.构成物质的微粒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潜水用的钢瓶中装的是什么气体吗?其实,这种气体既不是氧气,也不是普通的空气,而是一种特殊的空气一一人造空气。人造空气是将普通空气中的氮气除去后,把氧气和氦气按照1:4的比例混合起来制成。这种人造空气中的氦气,极难溶于水,可以防止潜水员从深海处上升体内恢复常压时产生氮气泡造成的“气塞症”。人造空气的密度只有普通空气的1/3,呼吸起来也比普通空气轻松得多,可以减轻人呼吸的困难,因此还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1)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获取大量氧气和氮气是根据二者的 不同。请例举氮气的一种用途 。
(2)人造空气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下列关于人造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人造空气”中,燃着的蜡烛不会迅速熄灭
B.在“人造空气”中带火星的小木条会复燃
C.氦气是一种稀有气体,可以用来制造电光源
D.氮气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氮气比氦气更难溶于水
(4)硫在人造空气中燃烧和在普通空气中燃烧现象相同,其现象是 。
14.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装置,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② ;
(2)写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
(3)A跟B相比,使用A装置制取氧气优点为 ;
(4)如果要用图G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 进入装置(填字母),验满的方法 。
15.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上述示意图中,共包含 种元素,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 不同。
(2)中属于阴离子的是 (填离子符号)。
(3)若表示某元素的原子,则 ,该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 (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4)若为离子,则= 。
16.某研究小组发现,将适量淀粉放入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加快。对于此现象,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淀粉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作出猜想】淀粉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A 中无明显现象,B中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①产生的气体是氧气②淀粉能
Ⅱ、向 B 试管中重新加入5%的过 氧化氢溶液,反应结束,将剩余 物质过滤、洗涤、干燥、称量 ①又能产生大量使带 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②滤渣质量为 a g 淀粉的 和 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可 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1)写出淀粉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
(2)小组对比探究淀粉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实验以生成 25mL 气体为准,数据见下表:
实验编号 3%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 其他物质质量 待测数据
Ⅰ 20mL 淀粉 0.5g a
Ⅱ 20mL 二氧化锰 0.5g b
上述实验中“待测数据”是指 ;若 a>b,可得出的结论是 。
【拓展研究】查阅资料:收集的氧气占集气瓶容积的 60%(空气占 40%)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那么,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氧气浓度的最低值是 多少呢?小组对此展开探究:
(3)温度升高,过氧化氢会加快分解。某同学取 5%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加热可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难以复燃,解释原因 。
(4)第一组实验:取 3 只集气瓶,编号为①、②、③,分别装入 15%、30%、45%的水。用 排水法把集气瓶中的水全部排去,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伸入①~③号瓶中,记录实验现象。 小芳在前一组实验的基础上又做了第二组实验,两组实验的数据和现象见下表。
第一组 第二组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集气瓶装水的体积分数(%) 15 30 45 34 38 42
带火星木条的状况 亮 很亮 复燃 很亮 复燃 复燃
根据上述两组实验现象后,小英认为还不能确定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需继续进行实验,则实验序号⑦的集气瓶装水的体积分数应该是 %,排完水后集气 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
17.氧气在化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验小组的同学用下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实验改进】
改进一:点火方式改进。
(1)如图2所示,利用电热丝通电放出热量引燃红磷,其优点是 (写一点)。
改进二:测量方式改进。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老师用气压传感器测定了图1装置内的压强变化,其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
(2)BC段压强增大,原因是 。
(3)用木炭代替红磷完成此实验,集气瓶内气压变化趋势与图3 (填“相同”或“不同”)。
改进三:反应原理的创新。
小明利用图4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已知发热剂的主要成分为铁粉、炭粉、水和食盐等,反应原理可简化为铁生锈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
得数据如表:
实验前的体积 实验后的体积
集气瓶内空气 量筒内水 量筒内剩余水
(4)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
(5)小可改进了小明同学的实验,如图5,将同样足量的发热剂均匀涂抹在集气瓶内壁的四周,这样做的目的是 。
1.A
【详解】A、嫦娥六号点火起飞,是燃料燃烧为上升器提供动力,燃烧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A正确;
B、嫦娥六号从月球进入地球轨道,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
C、嫦娥六号以31马赫的速度“打水漂”进入大气层,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
D、嫦娥六号成功着陆,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D错误。
故选A。
2.B
【详解】A、汽车尾气会污染空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积极植树造林,扩大植被面积,可美化环境,减少污染,该选项符合题意;
C、焚烧垃圾,会污染环境,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加高工厂烟囱,废气仍会污染空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B
【详解】A、铷是“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可知,原子序数=质子数=37,相对原子质量约为85,因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中子数,所以中子数=85-37=48,故B符合题意;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7,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37,故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可知,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即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详解】A、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试管的洗涤:先倒净试管内的废液,然后注入半试管水,振荡,振荡时,利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摆动,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D、胶头滴管加液时,既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C
【详解】A、烧水时,水烧开壶盖被顶起,是因为水分子受热,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使水的体积膨胀,而分子的体积不变,故A解释错误;
B、配制糖水时,蔗糖放入水中溶解,是因为蔗糖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B解释错误;
C、用“84”消毒液给教室消毒时,充满了消毒液的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气味,故C解释正确;
D、吹氢气球时,气球胀大,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增多,分子数目增多,分子间隔变小,而分子大小不变,故D解释错误;
故选:C。
6.C
【详解】A、氯酸钾制氧气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向试管中加入药品,防止装置漏气,浪费药品,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先将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防止气体受热膨胀,占据了一定的体积,导致测定结果偏小,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制氧气收集完气体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选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D、给物质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炸裂,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C
【详解】A、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不符合题意;
B、氧气是一种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发生三态变化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然而,当温度降低和压强增加时,氧气可以转化为液态或固态,不符合题意;
C、鱼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水中含有溶解氧,氧气不易溶于水,符合题意;
D、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和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B
【详解】A、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色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是无色气体,无法直接观察到,故此项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鹅蓝紫色火焰,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此项正确;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白雾,故此项错误;
D、 铁丝在空气中无法燃烧,故此项错误。
故选B。
9.D
【详解】A、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不包括可燃性。A不正确;
B、空气污染物不包括二氧化碳。B不正确;
C、洁净的空气包括氮气、氧气等,属于混合物,不是纯净物。C不正确;
D、化学反应类型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10.B
【详解】A、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该反应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符合题意;
C、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D
【详解】A、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过程中固体的质量不断减少直到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为止,才不再改变,错误;
B、在高锰酸钾没有分解时,氧气的质量为零,错误;
C、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应该是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后才能产生氧气,当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氧气的质量不再改变,错误;
D、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过程中固体的质量不断减少直到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为止,才不再改变,正确。
故选D。
12.D
【详解】A、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氧、硅、铝、铁,该选项模型不正确,故A错误;
B、根据物质的组成,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再根据物质中的元素组成,再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该选项模型不正确,故B错误;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该选项模型不正确,故C错误;
D、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该选项模型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13.(1) 沸点 做食品保护气
(2)混合物
(3)BD
(4)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详解】(1)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获取大量氧气和氮气是根据二者的沸点不同;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以做食品的保护气;
(2)人造空气中含有氮气和氧气,属于混合物;
(3)A、人造空气中含氧气,在人造空气中,燃着的蜡烛不会迅速熄灭,故A正确;
B、人造空气中含氧气,但其含量低,不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故B错误;
C、氦气是一种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有色光,可以用来制造电光源,故C正确;
D、氮气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氦气极难溶于水,氦气比氮气更难溶于水,故D错误;
故选BD;
(4)硫在普通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因为硫在人造空气中燃烧和在普通空气中燃烧现象相同,硫在人造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14.(1)集气瓶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控制反应速率
(4) a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端口处,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满
【详解】(1)仪器②是集气瓶;故答案为:集气瓶;
(2)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3)A装置用了注射器,可以控制液体流下来的速度,故使用A装置制取氧气优点为: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4)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如果要用图G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a进入装置。氧气具有助燃性,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端口处,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满;
15.(1) 4##四 核内质子数
(2)
(3) 7 得到
(4)8
【详解】(1)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根据图示可以看出,上述示意图中,质子数共有四种,所以包含四种元素,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故填:4,核内质子数;
(2)A、C中质子数=电子数,属于原子,B中质子数>电子数,属于阳离子,E中质子数<电子数,属于阴离子,E中质子数为16,质子数比电子数小2,为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根据离子符号的书写,将数字和正负号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数字,后标正负号,数值为1,省略不写,故离子符号为:;
(3)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若D表示某元素的原子,则,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该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故填:7,得到;
(4)若D为离子,则为氯离子,m=8。
16. 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质量 化学性质 过氧化氢水+氧气 生成25mL气体所用的时间 二氧化锰比淀粉的催化效果好 氧气体积分数未占到空气的60% 36% 48.8%
【详解】实验验证:
实验现象中A 中无明显现象,B中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说明加入淀粉后加快了反应速率,因此结论为②淀粉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淀粉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可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1)淀粉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2)通过比较生成等量气体所用的时间来探究淀粉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因此“待测数据”是指生成25mL气体所用的时间;若 a>b,加入淀粉后过氧化氢生成25mL气体所用的时间长于加入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生成25mL气体所用的时间,说明可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锰比淀粉的催化效果好。
拓展研究:
(3)通过资料中可知,收集的氧气占集气瓶容积的 60%(空气占 40%)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知氧气占集气瓶容积的 60%以下时不能使木条复燃,因此某同学取 5%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加热可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难以复燃,解释原因氧气体积分数未占到空气的60%。
(4)通过比较第二组实验中的④和⑤说明集气瓶装水的体积分数在34%~38%时,为木条存在复燃的条件,因此为了确定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则实验序号⑦的集气瓶装水的体积分数应该是34%~38%之间,因此为36%:排完水后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水的体积+瓶内剩余的体积×20%=36%+(100%-36%)×20%=48.8%。
17.(1)测量结果更准确(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红磷燃烧放热,装置内气体体积受热膨胀,压强增大
(3)不同
(4)20.4%
(5)增大反应物间接触面积,使发热剂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消耗氧气更彻底
【详解】(1)利用电热丝通电放出热量引燃红磷,不会有空气或白烟逸出,所以其优点是测量结果更准确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填:测量结果更准确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红磷燃烧放热,装置内气体体积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此时反应刚开始,温度升高对压强的影响比气体减少对压强的影响大。所以BC段压强增大。故填:红磷燃烧放热,装置内气体体积受热膨胀,压强增大。
(3)木炭燃烧后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所以集气瓶内气压只有刚开始时由于温度的升高气压变大,其他时候,集气瓶内气压几乎不变,所以用木炭代替红磷完成此实验,集气瓶内气压变化趋势与图3不同。故填:不同。
(4)由于进入的水的体积即为氧气体积,则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故填:20.4%。
(5)为增大反应物间接触面积,使发热剂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消耗氧气更彻底,可将同样足量的发热剂均匀涂抹在集气瓶内壁的四周。故填:增大反应物间接触面积,使发热剂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消耗氧气更彻底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