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械运动单元学情调研卷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跨学科实践·物理学与社会发展 大客机C919是我国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干线民用客机。它的巡航速度是920km/h,该速度值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跨学科·体育 在学校举行的男子1500 m决赛中,小明的决赛成绩如图所示,则小明的成绩是______________s。
3.单位换算:20 m/s=________km/h。
4.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三次测量的结果分别为2.51cm、2.53cm、2.52cm,则该硬币的直径应记为____________cm。
5.传统文化 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物理学角度而言,以_____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轻舟是运动的。
56.回归教材·人教八物上P29T4 如图所示,玉兔二号月球车沿着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斜梯缓缓下行,留下了属于中国的印记。在玉兔二号月球车下行的过程中,若以玉兔二号为参照物,则嫦娥四号是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7.生命安全与健康 汽车后刹车灯的光源,若采用发光二极管(LED),通电后亮起的时间会比采用白炽灯大约快0.5s,这有助于后方车辆驾驶员及时作出反应。若后方车辆以36km/h的速度匀速前进,则在0.5s的时间内,后方车辆前进的距离为______m。
8.甲车在0.5 h内行驶28km,乙车在15s内行驶150m,丙车在10s内行驶0.8km,丁车在0.5min内行驶450m,以上车辆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快的是______车。
9.核心素养·物理观念 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3∶1,运动时间之比是2∶3,则它们的运动速度之比是__________。
10.数形结合 如图所示的是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经过12 s,甲、乙两物体相距______m。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小明使用刻度尺正确测量出练习本的长度是25.72cm,则测量结果的准确值、估计值、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别是( )
A.25.7 cm,0.02 cm,1cm B.25.7cm,0.02cm,1mm
C.25.7cm,2cm,1cm D.25.7cm,2cm,1mm
12.下列因为误差而引起结果不准确的是( )
A.测量时,物体的边缘未对准“0”刻度线
B.刻度线未紧贴被测物体
C.观察时,视线未能与刻度尺垂直
D.测量仪器精密程度不够高
13.跨学科实践·物理学与日常生活 如图所示,下列测量正确的是 ( )
A.图甲中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
B.图乙中使用三角尺和刻度尺多次测出纪念币的直径,取平均值是为了消除误差
C.图丙中测量地图上路线的长度,用一根有弹性的棉线重合来测量
D.图丁中把金属丝排绕在铅笔上N圈,测出排绕的线圈长度L,则金属丝的直径D=L/2N
14.核心素养·科学思维 如图所示的是模拟孙悟空“腾云驾雾”的拍摄装置,该装置主要由“孙悟空”模型和“蓝天白云”背景板组成。为了让孙悟空从背景板的甲处移到乙处,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背景板相对于地面静止,移动孙悟空;第二种是孙悟空相对于地面静止,移动背景板。采用第二种方式,背景板按下列方向移动可以实现目的的是 ( )
A B
C D
15.生命安全与健康 2024年5月27日11时7分10秒,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发生5.0级地震。地震监测站的工作人员是根据地震时从震源同时传出的横波和纵波进行测定的。若某次地震时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分别是v1=3 km/s和v2=5 km/s,并测得这两种波先后到达某监测站的时间间隔为20 s,则震源到该监测站的距离是 ( )
A.50 km B.80 km C.100 km D.150 km
16.核心素养·物理观念 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大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用的时间t越大
C.物体运动的速度v和路程s成正比,与时间t成反比
D.物体运动的速度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17.数形结合 如图所示的是描述小车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关于该小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小车在第二个10 s内速度大小不变
B.小车在第三个10 s内运动了300 m
C.小车在第一个10 s内以10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D.小车在前30 s内的平均速度为15 m/s
三、实验题(第18小题10分,第19小题8分,第20小题8分,共26分)
18.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图1 图2
(1)用如图1所示的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mm,两种观测刻度的方法中,正确的是______(选填“A”或“B”),铅笔的长度是____________cm。
(2)如图2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操作是______(选填“甲”或“乙”);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19.核心素养·科学探究 如图所示的是小明设计的“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
(2)确定计时的电子秒表后,为了方便测量时间并减小误差,在实验中应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程度。
(3)若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秒表的指针旋转不足一圈,则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____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3,则这三个平均速度中最大的是_______ (选填“v1”“v2”或“v3”)。
20.创新考法·实验设计 实验探究:气泡的速度。
【实验器材】(1)实验所需的测量工具:__________和秒表。
【实验步骤】(2)①倒转玻璃管后要保持竖直。
②观察气泡在玻璃管内的运动,从某一位置开始用秒表计时,每__________在玻璃管上用记号笔记录气泡的位置。
【分析论证】(3)如图所示,根据绘制的气泡位置,气泡在前6 s 的速度是____________m/s。根据图像分析可知,气泡做的是____________运动。
四、计算题(第21小题7分,第22小题8分,第23小题8分,共23分;解答要有必要的公式和解答过程)
21.汽车先以4 m/s的速度行驶了20 s,接着又以7.5 m/s的速度行驶了20 s,最后改用36 km/h的速度行驶了5 min到达目的地。求:
(1)汽车在前40 s内的平均速度。
(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22.据某网站报道,一名11个月大的男婴异物卡喉,家长送医却遇交通高峰,执勤交警接到求助后立即出警,并向指挥中心汇报调整信号灯,如图甲所示的是交警开启警灯、喊话器为求助车辆开路的情景。异物卡喉的黄金抢救时间为5 min,路上有如图乙所示的限速标志牌,男婴家距医院的路程为6 km。求:
(1)若在全程不超速的前提下,至少需要多少分钟才能到达医院。
(2)男婴家长先以60 km/h的速度行驶了1 min,又在交警的护送下,以100 km/h的速度赶到了医院。请计算在交警帮助下男婴能否在黄金抢救时间内到达医院。
23.跨学科实践·物理学与日常生活 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若驾驶员发现前方70 m处有障碍物,采取制动后,汽车继续行驶50 m刚好停在障碍物前10 m处,已知该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0.5 s。
(1)求制动前汽车的行驶速度。
(2)若驾驶员酒后驾驶,反应时间变为2 s。计算说明在上述情况下,汽车能否安全停下来
答案
一、1.飞机每小时飞行的路程是920 km
2.337.5
3.72
4.2.52
.高山(或河岸)
6.运动
7.5
8.丙
9.9∶2
10.1
二、11.B
12.D
13.A
14.D
15.D
16.D
17.C
三、18.(1)1 B 3.50
(2)乙 减小测量误差
19.(1)v=
(2)减小
(3)0.2 v2
20.(1)刻度尺
(2)2 s
(3)0.05 匀速直线
四、21.解:(1)汽车行驶的路程 s1=v1t1=4m/s×20s=80m,(1分)
s2=v2t2=7.5m/s×20s=150m,(1分)
v3=36km/h=10m/s,s3=v3t3=10m/s×5×60s=3 000m,(1分)
汽车在前40s内的平均速度
v===5.75m/s。(2分)
(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v'===9.5m/s。(2分)
答:(1)汽车在前40 s内的平均速度是 5.75m/s。
(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是9.5m/s。
22.解:(1)到达医院需要的时间
t===0.1 h=6 min。(3分)
(2)以 60 km/h 的速度开车行驶1 min通过的路程
s1=v1t1=60 km/h× h=1 km,(2分)
又在交警的一路护送下,以100 km/h的速度赶到了医院,通过的路程s2=s-s1=6 km-1 km=5 km,
用的时间
t2===0.05 h=3 min,(2分)
t总=t1+t2=1 min+3 min=4 min<5 min,能在黄金抢救时间内到达医院。(1分)
答:(1)至少需要6 min才能到达医院。
(2)能在黄金抢救时间内到达医院。
23.解:(1)汽车的反应距离s=70 m-(50 m+10 m)=10 m,
反应时间t=0.5 s,
制动前汽车的行驶速度v===20 m/s。(3分)
(2)由v=s/t可得,反应时间变为2 s时的反应距离
s'=vt'=20 m/s×2 s=40 m,(2分)
从发现情况到停下来的总路程s总=40 m+50 m=90 m>70 m,
因此汽车不能安全停下来。(3分)
答:(1)制动前汽车的行驶速度为20 m/s。
(2)若驾驶员酒后驾驶,反应时间变为2 s,则汽车不能安全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