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博爱县第一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2025学年焦作市博爱一中高三年级(上)9月月考
化 学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Al 27 S 32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向CuSO4溶液中加入H2O2溶液,很快有大量气体逸出,同时放热,一段时间后,蓝色溶液变为红色浑浊(Cu2O),继续加入H2O2溶液,红色浑浊又变为蓝色溶液,这个反应可以反复多次。下列关于上述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u2+将H2O2还原为O2
B.H2O2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
C.Cu2+是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D.发生了反应:Cu2O+H2O2+4H+2Cu2++3H2O
2.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11.2LCH3CHO中含有π键的数目为0.5NA
B.1mol基态Ni原子中含有未成对电子数为3NA
C.100mL8mol/L浓硝酸与6.4g的Cu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2NA
D.工业合成氨的反应通入14gN2和14gH2充分反应后生成NH分子的数目为NA
3.可用作焙烤食品的添加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定焙烤食品中铝的残留量。取加热分解,加热过程中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a、b、c点对应的固体均为纯净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
B.a点剩余的固体可能为
C.b点剩余的固体可能为
D.c点剩余的固体可能为
4.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前10号元素,W原子半径最小,X、Y、Z为同一周期相邻的三种元素且电负性依次增大;元素Y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2;第四周期元素M的基态原子有两个单电子,且价层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有6种;由以上五种元素形成的配合物结构如图所示,该结构中Y原子组成正方形且两个五元环共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周期中第一电离能比元素Y大的有三种
B.元素M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9列
C.该物质中的M为价,杂化类型不是
D.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是因为分子间氢键
5.一定温度下,探究铜与稀HNO3反应过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Ⅰ中生成无色气体的离子方程式是3Cu+2NO+8H+3Cu2++2NO↑+4H2O
B.步骤Ⅲ反应速率比Ⅰ快的原因是NO2溶于水,使c(HNO3)增大
C.由实验可知,NO2对该反应具有催化作用
D.当活塞不再移动时,再抽入空气,铜可以继续溶解
6.离子液体是指在室温或接近室温下呈现液态的、完全由阴阳离子所组成的盐,也称为低温熔融盐。一种以离子液体为电解质溶液的铝—磷酸铁锂二次电池放电时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充电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B.放电时,磷酸铁锂电极中锂元素被氧化
C.放电时,铝为负极,其电极反应式为
D.充电时,电子由Al电极经离子液体流向磷酸铁锂电极
7.我国科学家合成了检测的荧光探针A,其结构简式如图。下列关于荧光探针A分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存在手性碳原子 B.能形成分子内氢键
C.能与饱和溴水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 D.探针A最多能与反应
8.海洋是一座巨大的化学资源宝库,如图是从海水中提取若干种化学物质的流程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贝壳为原料生产石灰乳,可用于①中沉淀
B.②中包含制取溶液、无水及热还原法冶炼Mg几个阶段
C.③④⑤中溴元素均被氧化
D.除去粗盐中的、、,依次加入足量的、、溶液
9.根据实验目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观察到相关现象。其中方案设计或结论均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检验Na2SO3固体是否变质 将Na2SO3固体溶于水后加入少量酸性KMnO4溶液 最终溶液无色 Na2SO3固体未变质
B 检验木炭与浓硫酸共热后的酸性气体 将木炭与浓硫酸加热反应后的气体依次通过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 品红溶液褪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木炭与浓硫酸加热反应后的气体中有SO2和CO2
C 探究1-溴丁烷消去后的有机产物 将2.0g NaOH、15mL无水乙醇、5mL 1-溴丁烷和碎瓷片共热后的气体直接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1-溴丁烷消去后有不饱和烃生成
D 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向5mL 0.005mol/L FeCl3溶液中加入5mL 0.015mol/L KSCN溶液,振荡后再加入4滴1mol/L KSCN溶液 溶液红色变深 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A.A B.B C.C D.D
10.25℃时,某酸H2R溶液中存在的各种含R元素微粒在总浓度中所占分数δ随溶液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常温下Ksp(MR)=1.0×10-18,M2+不水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下H2R的二级电离常数K的数量级为10-11
B.NaHR溶液中,c(H2R)C.反应H2R(aq)+M2+(aq)MR(s)+2H+(aq)的平衡常数K=101.8
D.向MR的饱和溶液中加酸调节至中性,则一定存在:2c(M2+)=2c(R2-)+c(HR-)
11.电解法常用于分离提纯物质,某混合物浆液含Al(OH)3、MnO2和少量Na2CrO4。考虑到胶体的吸附作用使Na2CrO4不易完全被水浸出,某研究小组利用设计的电解分离装置(如图),使浆液分离成固体混合物和含铬元素溶液进行回收利用(已知:2CrO+2H+Cr2O+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阴极室生成的物质为NaOH和H2
B.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是2H2O-4e-4H++O2↑
C.a离子交换膜为阳离子交换膜
D.当外电路中转移2 mol电子时,阳极室可生成1 mol Cr2O
12.吡啶()含有与苯环类似的大π键,下列说法或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吡啶中N原子的价层孤电子对占据了一个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
B.吡啶是极性分子且能与水形成氢键,故吡啶在水中的溶解度比苯大
C.除去苯中含有的少量吡啶:用盐酸洗涤、分液、干燥有机层
D.、的碱性随N原子电子云密度的增大而增强,故碱性较强
13.X、Y、Z、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其中只有一种金属元素;X、Y、Z三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简单离子半径: B.X在自然界中无单质存在
C.W的单质不易燃烧 D.X、Y、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
14.嘧菌酯是一种新型的高效、广谱农用杀菌剂,合成其中间体N的路线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molK最多可以与2molNaOH发生反应
B.L的核磁共振氢谱有两组峰
C.N中含有两种含氧官能团
D.生成物M与N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是
15.部分含或含物质的分类与相应化合价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可存在c→d→e的转化
B.能与反应生成c的物质只有b
C.新制的d可用于检验葡萄糖中的醛基
D.若b能与反应生成,则b中含共价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计55分。
16.(10分)某小组对Cu和的反应进行相关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实验ⅰ:向装有0.5gCu的烧杯中加入20mL30%溶液,一段时间内无明显现象,10小时后,溶液中有少量蓝色浑浊,Cu片表面附着少量蓝色固体。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继续探究】针对该反应速率较慢,小组同学查阅资料,设计并完成了下列实验。
装置 序号 试剂a 现象
ⅱ 20mL30%与4mL5mol/L混合液 Cu表面产生少量气泡,溶液逐渐变蓝,后产生较多气泡
ⅲ 20mL30%与4mL5mol/L氨水混合液 溶液立即变为深蓝色,产生大量气泡,Cu表面有少量蓝色不溶物
(2)实验ii中:溶液变蓝的原因是 (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经检验产生的气体为氧气,产生氧气先慢后快的原因是 。(不考虑温度的影响)。
(3)对比实验ⅰ和ⅲ,为探究氨水对Cu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影响,该同学利用如图装置继续实验。
已知:电压大小反映了物质氧化还原性强弱的差异;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差异越大,电压越大。
a.K闭合时,电压为x。
b.向U型管右侧溶液中滴加氨水后,电压不变
c.继续向U型管左侧溶液中滴加氨水后,电压增大了y。
①解释步骤c中电压增大的原因: 。
②若向U型管左侧溶液中滴加硫酸后,电压不变,继续向U型管右侧溶液中滴加硫酸后,电压增大了z。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加入硫酸后,石墨发生的电极反应式 。
(4)基于以上实验,影响Cu与反应的因素有 。(任写一条)
(5)结合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化学是研究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B.实验ⅱ中发生的反应中,只体现氧化性
C.在还原反应(氧化反应)中,增大反应物浓度或降低生成物浓度,氧化剂(还原剂)的氧化性(还原性)增强
17.(14分)小组同学探究镁与银氨溶液反应的产物及影响其反应速率的因素。
Ⅰ.探究镁与银氨溶液反应的产物
[实验1] 向5 mL 2 mol·L-1 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5 mL 6 mol·L-1氨水,最终得到无色透明溶液。
[实验2]
(1)实验1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2)由实验2-2可证明2-1中有Ag生成,则2-2中加入过量稀硝酸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由实验2-3可证明2-1中有Ag2O生成,则试剂甲、乙分别为    、    (填序号)。
a.稀硝酸 b.稀盐酸 c. NaCl溶液 d. NaNO3溶液
(4)经检验,实验2-1中产生的气体有H2和NH3。
①检验产生气体中有NH3的操作及现象: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处,观察到    。
②生成H2、NH3、Ag的反应可表示为Mg+2H2OMg(OH)2+H2↑、    。
Ⅱ.探究影响镁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H2速率的因素
[实验3]用2 mol·L-1 AgNO3溶液、12 mol·L-1氨水按照如表所示用量配制好银氨溶液后,放入等量打磨过的镁条,记录收集112 mL H2所用时间。
序号 配制银氨溶液所用试剂 配好的银氨溶液的组成
3-1 6.00 1.00 1.00 0.25 1.00 600
3-2 4.00 2.50 1.50 0.625 1.00 300
3-3 2.00 4.00 a 1.00 1.00 60
(5)实验3-3中,a=    。
(6)根据上述实验分析,银氨溶液中[Ag(NH3)2]+浓度越大,产生H2的速率越快的主要原因是        。
Ⅲ.实验结论与反思
(7)综合上述实验,可知Mg与银氨溶液反应后的产物有Ag、NH3、H2、Mg(OH)2、Ag2O等;小组同学推测氨水浓度也是影响Mg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Ag的速率的因素。他们的推测    (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
18.(11分)已知A、B、C、D、E为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其中A与C同主族,B与D同主族,且D的原子序数是B的2倍,B、D两元素原子序数之和是A、C两元素原子序数之和的2倍。请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A、B、E三种元素形成的三核分子的结构式为 。
(2)D、E元素的非金属性更强的是 (填元素符号),判断依据是 (用一个离子方程式来表示)。
(3)已知C-D新型一次高能电池工作时的总反应为,则该电池工作时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
(4)已知气态单质A与气态单质E完全反应生成1mol气态AE放出91.5kJ的热量,单质A中共价键的键能为436kJ/mol,单质E中共价键的键能为243kJ/mol,则化合物AE中共价键的键能为 kJ/mol。
(5)在某一容积为5L的密闭容器内,加入0.2mol单质D和0.2mol的,加热至发生反应;反应中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图中数据,用表示该反应在0~10min内的反应速率=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向体系中加入更多单质D可以加快该反应的反应速率
b.向该体系中通入更多Ar,可以加快该反应的反应速率
c.保持足够长的反应时间,该体系可以生成0.2mol
d.10min到20min之间,浓度保持不变,说明该反应停止了
e.体积和温度一定时,容器内的压强不再改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f.体积和温度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19.(9分)碲(Te)是半导体、红外探测等领域的重要战略元素。从阳极泥或冶炼烟尘中提取的粗二氧化碲中含有、PbO、CuO等杂质。一种由粗二氧化碲提取纯碲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浸出”步骤中,碲和硒两种元素分别转化为和。浸出温度控制在65℃左右,当温度超过80℃时,碲的浸出率会小幅降低。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2)的沸点(387℃)高于的沸点(191.4℃),原因是 。
(3)“净化”步骤中产生的滤渣主要含 (写化学式)和少量硒单质。
(4)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还原和的随温度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还原除杂”步骤的温度不宜超过 K,该步骤控制在此温度以下的原因是 。
(5)“还原”步骤中产生碲单质的化学方程式为 。
(6)“还原”后的酸性还原尾液中含有少量未被还原的碲,加入还原剂R进行“尾还原”,可以产生粗碲,提高碲的回收率。综合还原效率、工艺成本和环保因素,最合适的还原剂是 (填标号)。
A.铁粉 B.氢气 C.硫化钠
20.(11分)工业上可利用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A制备有广泛用途的内酯F和高分子化合物 PC。
已知:
①有机物 A核磁共振氢谱图中只有一个吸收峰
②代表烃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为 。
(2)B分子的VSEPR模型为 ,分子中的键角是否都相等? (填“是”或“否”)。
(3)已知D为乙酸乙酯,则C+D→E的反应类型为 。
(4)F分子内含有六元环,其结构简式是 。
(5)写出在一定条件下H和I合成PC的化学方程式 。
(6)有机物J是C的同分异构体,符合下列条件的J有 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a.能与新制反应 b.不含醚键
其中可发生水解反应,核磁共振氢谱显示4组峰,且峰面积之比为3:2:2:1的结构简式为: 。
(7)以物质A、苯甲醇为原料选用必要的无机试剂合成 ,其合成路线 。
化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答案】A
【解析】硫酸铜与H2O2溶液首先发生反应产生氧化亚铜,铜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硫酸铜作氧化剂,则H2O2作还原剂被氧化成氧气,故A错误;开始过氧化氢被氧化成氧气表现还原性,继续滴加过氧化氢溶液后氧化亚铜转变成铜离子,则过氧化氢又表现氧化性,故B正确;整个过程中反应开始有铜离子,反应结束时还有铜离子,铜离子的量没有变化,符合催化剂的特点,故C正确;反应的第二阶段是过氧化氢与氧化亚铜反应产生铜离子的过程,根据价态变化,可知过氧化氢应被还原成水,根据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可得离子方程式:Cu2O+H2O2+4H+2Cu2++3H2O,故D正确。
2.【答案】C
【解析】A.标准状况下,乙醛为液态,无法计算11.2LCH3CHO的物质的量,A项错误;B.基态Ni原子的价层电子排水式为3d84s2,含有2个未成对电子,1mol基态Ni原子中含有未成对电子数为2NA,B项错误;C.100mL8mol/L浓硝酸与6.4g的Cu反应,由方程式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可知浓硝酸过量,6.4gCu即0.1molCu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0.2 NA,C项正确;D.工业合成氨反应为可逆反应,0.5molN2与过量H2反应生成NH3分子的数目小于NA,D项错误;故选C。
3.【答案】B
【解析】A.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故A正确;B.由上述分析可知,a点剩余的固体可能为,故B错误;C.由分析可知,b点剩余的固体可能为,故C正确;D.由分析可知,c点剩余的固体可能为,故D正确。答案选B。
4.【答案】C
【解析】A.同周期中第一电离能从左到右有增大的趋势,但基态N原子价电子排布式为2s22p3,2p轨道为半充满结构,不易失电子,第一电离能N>O,所以同周期中第一电离能比元素N大的只有Ne和F两种,A选项错误;B.元素M为28号元素Ni,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0列,B选项错误;C.元素M为28号元素Ni,Ni易失去两个电子变为Ni2+,故该物质中M为+2价,由结构图所示,该结构中N原子组成正方形且两个五元环共面,若Ni2+杂化类型sp3杂化,则为四面体结构,不可能出现N原子组成正方形且两个五元环共面的情况,因此Ni2+杂化类型不是sp3杂化,C选项正确;D.X元素为C元素,Y元素为N元素,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X5.【答案】B
【解析】B项,步骤Ⅲ中硝酸的浓度没有Ⅰ中大,因为部分硝酸转化成了一氧化氮,因此反应速率比Ⅰ快的原因不可能是c(HNO3)增大,错误;C项,由实验可知,步骤Ⅲ反应速率比Ⅰ快,说明NO2对该反应具有催化作用,正确;D项,当活塞不再移动时,再抽入空气,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水生成硝酸,能够与铜继续反应,正确。
6.【答案】A
【解析】A.充电时,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A正确;B.放电时,磷酸铁为正极,铁元素被还原,B错误;C.放电时,铝为负极,其电极反应式为,C错误;D.电子不下水,不能经过溶液,D错误; 故选A。
7.【答案】D
【解析】A.手性碳原子是指连接4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的碳原子,该有机物中不含手性碳原子,A说法正确;B.该分子中存在-OH和多个O、N,可形成分子内氢键,B说法正确;C.该分子具有碳碳双键,能与饱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Br2可以取代酚羟基邻位或对位的H,发生取代反应,C说法正确;D.酚羟基、酯基水解生成的酚羟基和羧基都能和NaOH反应,探针A最多能与反应,D说法错误;答案选D。
8.【答案】A
【解析】A.贝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因此用贝壳为原料生产石灰乳,可用于①中沉淀Mg2+,A正确;B.②氢氧化镁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溶液,浓缩结晶得到MgCl2·6H2O,再在HCl气流中加热获得无水氯化镁,再熔融电解MgCl2等几个阶段,B错误;C.③⑤中溴元素均被氧化,④中溴元素被还原,C错误;D.依次加入足量的NaOH、Na2CO3、BaCl2溶液,试剂的加入顺序会导致Ba2+无法除尽,碳酸根不仅除掉钙离子,还可以除掉钡离子,因此碳酸钠加在氯化钡后面,D错误;故选A。
9.【答案】D
【解析】A.将Na2SO3固体溶于水加入少量酸性KMnO4溶液,观察到最终溶液无色,只能说明固体中还含有Na2SO3,不能说明Na2SO3没有变质,也可能部分变质,A不合题意;B.将木炭与浓硫酸加热反应后的气体依次通过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观察到品红溶液褪色,SO2不一定被除干净,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不能说明产生了CO2,B不合题意;C.由于乙醇易挥发,且乙醇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将2.0g NaOH、15mL无水乙醇、5mL 1-溴丁烷和碎瓷片共热后的气体直接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即使观察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不能说明1-溴丁烷消去后有不饱和烃生成,C不合题意;D.向5mL 0.005mol/L FeCl3溶液中加入5mL 0.015mol/L KSCN溶液,振荡后再加入4滴1mol/L KSCN溶液,观察到溶液红色变深,说明Fe3++3SCN-Fe(SCN)3平衡正向移动,即说明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0.【答案】C
【解析】A.由题意可知H2R的电离方程式为H2RH++HR-、HR-H++R2-,溶液酸性较强时主要发生第一步电离,随着酸性减弱发生第二步电离,由图可知,pH=5时,c(H2R)=c(HR-),Ka1=c(H+)=10-5,pH=11.2时c(HR-)=c(R2-),Ka2==c(H+)=10-11.2,数量级为10-12,A错误;B.NaHR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由计算可知Kh==10-9>Ka2,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c(H2R)>c(R2-),B错误;C.反应H2R(aq)+M2+(aq)MR(s)+2H+(aq)的平衡常数K==101.8,C正确;D.向MR的饱和溶液中加酸调节至中性,根据电荷守恒可知2c(M2+)+c(H+)=c(OH-)+2c(R2-)+c(HR-)+nc(酸根离子)(n取决于酸根离子的电荷数),中性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等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溶液中还含有酸根阴离子,则有2c(M2+)>2c(R2-)+c(HR-),D错误;故答案选C。
11.【答案】D
【解析】电解时,阳极上水中的氢氧根离子放电:2H2O-4e-O2↑+4H+,故CrO通过阴(b)离子交换膜向阳极移动,因2CrO+2H+Cr2O+H2O为可逆反应,故外电路中转移2 mol电子时,阳极室生成的Cr2O小于1 mol;阴极上水中的氢离子放电:2H2O+2e-H2↑+2OH-,混合物浆液中的Na+通过阳(a)离子交换膜进入阴极,故阴极反应生成H2和NaOH。
12.【答案】A
【解析】吡啶()含有与苯环类似的大π键,则吡啶中N原子也发生sp2杂化,所以价层孤电子对占据了一个参与杂化的p轨道,A不正确;吡啶是极性分子且能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而苯为非极性分子,故吡啶在水中的溶解度比苯大,B正确;因为吡啶呈碱性,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水溶性物质,所以除去苯中含有的少量吡啶,可用盐酸洗涤、分液、干燥有机层,C正确;烷基是推电子基团,分子中N原子电子云密度比大,故碱性较强,D正确。
13.【答案】D
【解析】A.由分析可知,Y为O,Z为Mg,故其简单离子半径为O2->Mg2+即,A错误;B.由分析可知,X为C,X在自然界中存在单质,如金刚石,B错误;C.由分析可知,W为P,白磷易自燃,红磷也易燃烧,错误;D.由分析可知,X、Y、Z依次为C、O、Mg ,则X、Y、Z可形成,属于离子化合物,正确;故答案为:D。
14.【答案】D
【解析】A.由结构简式可知,K分子中含有的酚酯基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水解反应,则1molK最多可以与2mol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故A正确;B.由结构简式可知,L分子中含有2类氢原子,核磁共振氢谱有两组峰,故B正确;C.由结构简式可知,N分子的含氧官能团为醚键、酯基,共有2种,故C正确;D.由分析可知,1molK与1molL先发生取代反应、后发生消去反应生成2mol甲醇和1molN,则生成物M与N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是2:1,故D错误;故选D。
15.【答案】B
【解析】A.由分析可知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所以存在c→d→e的转化,A合理;B.钠和氧化钠(过氧化钠)都能与反应都能生成氢氧化钠,B不合理;C.新制氢氧化铜可用于检验葡萄糖中的醛基,C合理;D.若b能与反应生成,则b为过氧化钠,结构中含共价键和离子键,D合理;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计55分。
16.(10分)【答案】
(1)Cu+H2O2=Cu(OH)2↓
(2)Cu+H2O2+2H+=Cu2++2H2O 产生的铜离子催化了过氧化氢分解
(3)氨水与铜离子形成Cu[(NH3)4]2+,使铜离子浓度减小,提高了Cu的还原性 酸性增强可提高H2O2的氧化性
(4)酸碱性
(5)AC
【解析】(1)根据溶液中有少量蓝色浑浊,Cu片表面附着少量蓝色固体可知,产物为Cu(OH)2,所以方程式为:Cu+H2O2=Cu(OH)2↓;
(2)溶液变蓝的原因是产生了Cu2+,所以方程式为Cu+H2O2+2H+=Cu2++2H2O;经检验产生的气体为氧气,氧气是由H2O分解得到,产生氧气先慢后快的原因是产生的铜离子催化了过氧化氢分解;
(3)①根据已知,氨水与铜离子形成Cu[(NH3)4]2+,使铜离子浓度减小,还原性减弱,提高了H2O2与铜离子溶液的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差异;
②若向U型管左侧溶液中滴加硫酸后,电压不变,继续向U型管右侧溶液中滴加硫酸后,电压增大了z,则说明酸性增强可提高H2O2的氧化性,增大了两侧溶液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差异;加入硫酸后,石墨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
(4)基于以上实验,影响Cu与H2O2反应的因素有溶液的酸碱性、溶液的浓度等;
(5)A.该实验用电化学研究物质氧化性、还原性,操作简便,现象明显,且易于量化,是该类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故A正确;
B.实验ii发生的反应中,H2O2分解生成了氧气,体现氧化性与还原性,故B错误;
C.实验iii体现了在还原反应(氧化反应)中,增大反应物浓度或降低生成物浓度,氧化剂(还原剂)的氧化性(还原性)增强,故C正确;
故答案为:AC。
17.(14分)【答案】
(1)Ag++2NH3[Ag(NH3)2]+
(2)固体溶解,产生无色气体,遇空气后变为红棕色
(3)b  a
(4)①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②Mg+2[Ag(NH3)2]++2NH3·H2OMg(OH)2+2Ag+4NH3↑+2N
(5)2.00
(6)c{[Ag(NH3)2]+}增大,Mg与[Ag(NH3)2]+生成Ag的反应速率增大,单位时间内生成Ag的量增多,形成更多的Mg-Ag原电池,产生H2的速率加快
(7)合理 c(NH3·H2O)改变,会使[Ag(NH3)2]+Ag++2NH3平衡移动,从而改变c(Ag+),进而影响生成银的速率
【解析】(1)实验1是配制银氨溶液,结合电荷守恒、质量守恒可书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g++2NH3[Ag(NH3)2]+。
(2)实验2-1中产生灰白色固体,实验2-2中灰白色固体与过量稀硝酸反应,根据现象证明2-1中有Ag生成,则银与稀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溶解,同时生成无色的NO气体,NO迅速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
(3)已知由实验2-3可证明2-1中有Ag2O生成,根据图示可知实验2-3加入试剂甲后没有明显现象,则推测试剂甲不是稀硝酸,加入试剂乙后固体中的银溶解且剩余少量白色沉淀,则推测试剂乙为稀硝酸;结合实验2-2可知,白色沉淀为AgCl,则试剂甲为稀盐酸,Ag2O与盐酸反应生成AgCl(白色固体)和水,所以没有明显现象,再加入稀硝酸,AgCl不溶于硝酸,Ag与硝酸反应溶解,进一步证实推测正确。
(4)氨气溶于水溶液显碱性,可使石蕊试纸变蓝;镁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NH3、Ag,故化学方程式为Mg+2[Ag(NH3)2]++2NH3·H2OMg(OH)2+2Ag+4NH3↑+2N。
(5)根据控制变量的要求,只改变一个条件,即[Ag(NH3)2]+的浓度,其他条件保持相同,则总体积相同,均为8.00 mL,则a=2.00。
18.(11分)【答案】
(1)H-O-Cl
(2)Cl (或)
(3) (或)
(4)431
(5) f
【解析】(1)由分析可知,A是H,B是O,E是Cl,则A、B、E三种元素形成的三核分子的结构式为H—O—Cl;
(2)由分析可知,D是S,E是Cl,同周期越靠右非金属性越强,则非金属性更强的是Cl;可以通过置换反应来证明,故判断依据是(或);
(3)已知C-D新型一次高能电池工作时的总反应为2C+xDC2Dx即2Na+xSNa2Sx,则该电池工作时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故电极反应式为Na-e-Na+,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故电极反应式为xS+2e-,故答案为 Na-e-Na+;(或);
(4)已知气态单质A与气态单质E完全反应生成1mol气态AE放出91.5kJ的热量,单质A中共价键的键能为436kJ/mol,单质E中共价键的键能为243kJ/mol,设单质A与单质E形成的化合物中共价键的键能为xkJ/mol,根据反应热为:E(H-H)+E(Cl-Cl)-2E(H-Cl)=-183kJ/mol,即436kJ/mol+243kJ/mol-2x=-183kJ/mol,解得:x=431kJ/mol,故答案为:431;
(5)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系数比,结合上图中数据,用A2表示该反应在0~10min内的反应速率:;
a.由于D是固体,故往该体系中加入更多单质D,D的浓度不变,故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不变,a错误;
b.由于往该体系中通入更多Ar,反应物的浓度不变,故反应速率不变,b错误;
c.由于体系加入0.2mol单质D和0.2mol的A2,若保持足够长的反应时间,该体系能够生成0.2molA2D,即D和A2均完全反应,但题干告知是个可逆反应,故不可能完全转化,c错误;
d.10min至20min时间段,A2D浓度保持不变,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但反应并未停止,d错误;
e.由于该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保持不变,故体积和温度一定时,容器内的压强一直保持不变,故容器内的压强不再改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错误;
f.由于反应物中D是固体,故体积和温度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一直再改变,现在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f正确;
故答案为:;f。
19.(9分)【答案】
(1)温度超过80℃时加速浓盐酸挥发
(2)和结构相似,都属于分子晶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大,范德华力更大
(3)PbS和CuS
(4)310 低于该温度,TeCl4和SO2反应的△G>0,TeCl4不会被还原
(5)
(6)A
【解析】(1)“浸出”步骤中使用了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则当温度超过80℃时,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温度超过80℃时加速浓盐酸挥发;
(2)从晶体类型的角度分析,和结构相似,都属于分子晶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大,范德华力更大;
(3)根据分析可知,加入硫化钠可以和浸出液中的铅离子、铜离子分别生成PbS和CuS,则“净化”步骤中产生的滤渣主要含PbS和CuS;
(4)根据可知,当△G<0,反应可知发生,结合图形可知,温度高于310℃时会有单质Te产生;故答案为:310;低于该温度,TeCl4和SO2反应的△G>0,TeCl4不会被还原;
(5)“还原”步骤中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单质Te,方程式为:;
(6)综合还原效率、工艺成本和环保因素可知,氢气成本较高,结合流程可知,硫化钠对Te2+的还原效果不好,则用铁粉还原较好,故选A。
20.(11分)【答案】
(1)丙酮
(2)平面三角形 否
(3)加成反应
(4)
(5)
(6)7 HCOOCH2CH2CH3
(7)
【解析】(1)A的化学名称为丙酮;
(2)甲醛分子中心原子碳上没有孤电子对,价层电子数为3,VSEPR模型为平面三角形;分子中的键角不相等,因为碳原子所连的三个原子不完全相同;
(3)根据分析可知C+D→E的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
(4)F分子的结构简式是 ;
(5)H和I发生缩聚反应合成PC的化学方程式是 ;
(6)能与新制反应说明含有醛基,不含醚键说明还应该有羟基或者是甲酸所形成的酯基,有CH2(OH)CH2CH2CHO、CH3CH(OH)CH2CHO、CH3CH2CH(OH)CHO、 、 、HCOOCH2CH2CH3、HCOOCH(CH3)2共7种,结合可发生水解反应,可知分子结构中存在甲酸所形成的酯基,核磁共振氢谱显示4组峰,且峰面积之比为3:2:2:1的结构简式,为HCOOCH2CH2CH3;
(7)苯甲醇氧化得到苯甲醛,2分子苯甲醛与1分子丙酮发生加成反应,得到 ,再与氢气加成反应得到 ,合成路线为。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专项 与欧姆定律相关的图像问题(无答案)2024-2025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下一篇: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真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