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优选卷(广西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第一次月考化学优选卷(广西专用)
(共30小题 时间:90分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挥发 B.胆矾研碎
C.石蜡燃烧 D.铁水铸锅
2.下列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PM2.5 B.N2
C.SO2 D.NO2
3.下列实验的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熄灭酒精灯 B.加热液体
C.倾倒液体 D.手拿滴管
4.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及空气中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氧气大约占21%
B.灯泡中充氮气可延长使用寿命
C.分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属于分解反应
D.空气中的氧气常用作燃料
5.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
A.汞 B.水
C.氢气 D.氯化氢
6.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B.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C.气体可压缩储于钢瓶中——分子数目变少
D.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没有变
7.今年世界环境日,我国提出了“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的主题。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活动主题的是( )
A.倡导环保低碳生活 B.大力发展燃煤发电
C.循环高效利用资源 D.鼓励乘坐公共汽车
8.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化学模型中表示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9.2024年以“创新预见6G未来”为主题的全球6G技术大会在南京召开。氮化镓是制造芯片的材料之一。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镓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B.镓原子的中子数是31
C.图中X的数值是8 D.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g
10.下列关于“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所属基本反应类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硫—蓝紫色火焰—化合反应 B.木炭—红光 —氧化反应
C.红磷 — 白烟 —化合反应 D.石蜡—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合反应
1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了化学性质的是( )
①氧气用于炼钢;②液氮用于医疗麻醉;③氮气制造硝酸;④用铜作电线;⑤稀有气体用做保护气;⑥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①②③ D.②④⑥
12.在日常生活中用适当的方法来区分下列各组物质,其中利用化学性质达到目的的是( )
A.白酷和酒精——闻气味
B.铁片和铜片——看颜色
C.自来水和酒精——点燃,看是否燃烧
D.白糖和泥沙——投入水中,看是否溶解
13.研究铁丝的粗、细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影响,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在同一瓶氧气中,先后进行粗、细不同铁丝的燃烧实验
B.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进行粗、细不同铁丝的燃烧实验
C.在两瓶相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进行粗、细不同铁丝的燃烧实验
D.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进行粗、细相同铁丝的燃烧实验
14.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的最简便方法是( )
A.测密度 B.用澄清石灰水
C.闻气味 D.用燃着的木条
15.下列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A. B.
C. D.
16.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过量的白磷放入容积为40mL的试管中,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润滑性很好的注射器组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打开弹簧夹推动注射器活塞,如松手后活塞能返回原刻度处,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B.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必须等实验结束装置冷却到室温之后再读数
D.先夹紧弹簧夹,实验结束后再松开弹簧夹,观察到活塞前沿移动到8mL刻度处
17.下图是我国“祝融号”火星车测得的火星大气成分的体积百分比(体积分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鉴别地球和火星上的大气
B.可用燃着的木条来鉴别氮气和火星上的大气
C.用火星上的大气填充袋装食品可以延缓食品变质
D.从火星大气成分可知,火星不适合人类居住
18.下列有关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C.原子可转化成离子,离子不能转化为原子
D.钠原子和钠离子核电荷数相同
19.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则能使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B.燃烧会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氧气可以作燃料
D.稀有气体属于混合物,则空气一定属于混合物
20.实验室用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21.(6分)选择序号填空。
①氮气 ②水蒸气 ③稀有气体 ④二氧化碳 ⑤氧气 ⑥二氧化硫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4)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的是 。
(5)能支持燃烧的是 。
(6)饼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变软,因为空气中含有 。
22.(4分)请回答下列有关化学基本实验的问题。
(1)上述仪器能作为热源的是 (填字母序号)。
(2)下列试剂中①铁钉;②稀盐酸溶液;③氧化铜粉末;④块状石灰石。可以用药匙取用的是 (填数字序号,下同),可以用镊子取用的是 ,可以用滴管取用的是 。
(3)取用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照最少量 取用液体。
23.(6分)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或操作,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甲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 。
(2)实验2按如下操作:分别用两支胶头滴管吸入等量浓氨水,立刻用单孔橡皮塞固定,如图将橡胶塞塞入试管中,并将B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同时挤压两支胶头滴管,观察几分钟。
①实验2的实验现象为 ;实验2得出关于分子的结论是 。
②请举生活实例,验证实验2得出的结论: 。
(3)实验3中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 ,集气瓶内放入少量水的目的是 。
24.(4分)空气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
(1)稀有气体中的氦气取代氢气用于飞艇,是因为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氦气可以制造低温环境 B.氦气的密度小
C.氮气在空气中含量高 D.氦气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2)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列措施会导致空气中PM2.5增加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焚烧垃圾 B.治理工地扬尘
C.汽车尾气的排放 D.控制烟花爆竹的燃放
(3)下列空气污染物中会造成酸雨的是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硫 ③一氧化碳 ④二氧化氮 ⑤氧气
(4)下列保护空气的措施合理的是_______(填序号)。
A.关闭所有的工厂 B.少开私家车,“低碳”出行
C.植树造林 D.带呼吸面具
25.(6分)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2。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①将图中集气瓶内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并做好标记。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通电后观察到红磷开始燃烧。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中原空气总体积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 。
(2)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集气瓶中原空气总体积的,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写一条)。
(3)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4)该实验可推论出氮气 (选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化学性质不活泼的结论。
(5)图2装置和图1装置相比的优点是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2分)
26.(6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你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1)①画出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②上表中,金属元素有 种。
③氟和氯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的原因是它们原子的 相同。
(2)图甲是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乙是该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

①该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相对原子质量为 。
②图乙所示粒子的符号为 。
27.(6分)用氮气(N2)和氢气(H2)合成制取氨气(NH3)是人类科学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对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工厂合成制取氨气的工艺流程如下。
(1)合成塔中的反应在催化剂条件下进行,请根据信息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
B.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不变
C.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
D.催化剂能增加生成物的种类
(2)从合成塔出来的物质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请根据上图中信息回答问题:氨分离器中设置适当温度即可将NH3与N2、H2进行分离,该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其原理与 制氧法类似。
(4)该流程中循环利用的气体是 。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6分)
28.(8分)下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应选用发生装置 (填字母序号),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选用C做发生装置,你认为选用C的优点是 。
(3)欲使用装置E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 (填“a”或“b”)端通入;欲使用装置E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先将瓶中装满水,再将气体从 (填“a”或“b”)端通入。
(4)已知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则收集一氧化氮气体时应选用图中装置 (填字母序号)。
29.(8分)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知道二氧化锰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后,在想探究其他一些物质如氧化铝是否也可做过氧化氢的催化剂。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并填写下列空白。
【问题】氧化铝能不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猜想】氧化铝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1)【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木条不复燃 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非常缓慢,产生的氧气不足以使带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二 在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氧化铝,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
【结论】氧化铝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故氧化铝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讨论与反思】经过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只有上述两个证据,不能证明氧化铝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还要补充一个探究实验:
实验三:
(2)【实验目的】探究 。
【实验步骤】
(3)①准确称量氧化铝(少量)的质量;②完成实验二③待反应结束,将实验而试管里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干燥, ;对比反应前后氧化铝的质量。
【讨论】
(4)如果氧化铝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说明氧化铝可以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但小华认为,要证明猜想,上述三个实验还不足够,还需要再增加一个探究实验,探究 。请简述操作和现象: , 。
五.计算题(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
30.(6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标准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核电荷数为8,其中子数是 。
(2)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kg,一个铝原子的质量为4.482×10-26kg,计算该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列式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2024—2025学年九年级第一次月考化学优选卷(广西专用)
(共30小题 时间:90分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挥发 B.胆矾研碎
C.石蜡燃烧 D.铁水铸锅
【答案】C
【详解】A、酒精挥发,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胆矾研碎,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石蜡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铁水铸锅,只是形状和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2.下列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PM2.5 B.N2
C.SO2 D.NO2
【答案】B
【详解】空气污染物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又称PM10,PM10已经包含PM2.5)、臭氧等,氮气属于空气主要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
故选:B。
3.下列实验的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熄灭酒精灯 B.加热液体
C.倾倒液体 D.手拿滴管
【答案】A
【详解】A、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故A选项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加热试管内液体,液体的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应用酒精灯外焰加热,且管口不要冲着自己,避免加热时液体沸腾喷出伤人,故B选项图中所示操作不正确;
C、取用液体时试剂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以防液体会流出;瓶塞要倒放桌面上,以防污染药品;标签朝向手心,故C选项图中所示操作不正确;
D、持有含有液体试剂的胶头滴管,要保持胶帽朝上,防止液体流入胶帽,腐蚀胶帽,故D选项图中所示操作不正确。
故选A。
4.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及空气中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氧气大约占21%
B.灯泡中充氮气可延长使用寿命
C.分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属于分解反应
D.空气中的氧气常用作燃料
【答案】B
【详解】A、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氧气大约占2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灯泡中充氮气可延长使用寿命,该选项说法正确;
C、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工业上根据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进行分离,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属于分解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氧气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作助燃剂,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5.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
A.汞 B.水
C.氢气 D.氯化氢
【答案】A
【详解】A、汞是一种金属单质,由汞原子直接构成,选项正确;
B、水由水分子构成,选项错误;
C、氢气由氢分子构成,选项错误;
D、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选项错误;
故选A。
6.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B.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C.气体可压缩储于钢瓶中——分子数目变少
D.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没有变
【答案】C
【详解】A、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A不符合题意;
B、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
C、气体可压缩储于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C符合题意;
D、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没有改,只是分子间隔改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今年世界环境日,我国提出了“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的主题。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活动主题的是( )
A.倡导环保低碳生活 B.大力发展燃煤发电
C.循环高效利用资源 D.鼓励乘坐公共汽车
【答案】B
【详解】A.倡导环保低碳生活,正确;B.煤燃烧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错误;C.循环高效利用资源,正确;D.鼓励乘坐公共汽车,正确。故选B。
8.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化学模型中表示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详解】A、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模型中质子不在原子核内,故A错误;
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五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故B正确;
C、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离子通过电子的得失会变回原子,故C正确;
D、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是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一种元素为氧元素,则纯净物包含化合物,化合物包含氧化物,故D正确。
故选:A。
9.2024年以“创新预见6G未来”为主题的全球6G技术大会在南京召开。氮化镓是制造芯片的材料之一。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镓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B.镓原子的中子数是31
C.图中X的数值是8 D.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g
【答案】C
【详解】A、镓是“钅”字旁,所以镓元素为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元素周期表一格左上角数字为原子序数=质子数,最下方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所以镓原子的中子数是70-31=39。不符合题意;
C、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31=2+X+18+3,X=8。符合题意;
D、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下列关于“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所属基本反应类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硫—蓝紫色火焰—化合反应 B.木炭—红光 —氧化反应
C.红磷 — 白烟 —化合反应 D.石蜡—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合反应
【答案】C
【详解】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不是蓝紫色火焰,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错误;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错误;
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正确;
D、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点,不属于化合反应,错误。
故选C。
1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了化学性质的是( )
①氧气用于炼钢;②液氮用于医疗麻醉;③氮气制造硝酸;④用铜作电线;⑤稀有气体用做保护气;⑥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①②③ D.②④⑥
【答案】A
【详解】①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②液氮用于医疗麻醉,是利用了液氮汽化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
③氮气制造硝酸,是因为氮气能与其他物质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生成硝酸,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④用铜作电线,是因为铜具有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
⑤稀有气体用做保护气,因为其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化学性质稳定,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
⑥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是因为其通电时,会产生各种颜色的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
故选A。
12.在日常生活中用适当的方法来区分下列各组物质,其中利用化学性质达到目的的是( )
A.白酷和酒精——闻气味
B.铁片和铜片——看颜色
C.自来水和酒精——点燃,看是否燃烧
D.白糖和泥沙——投入水中,看是否溶解
【答案】C
【详解】A、闻气味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体现的是物理性质,A错误。
B、看颜色没有生成新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体现的是物理性质,B错误。
C、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体现的是化学性质,C正确。
D、溶解属于物理变化,体现的是物理性质,D错误。
故选:C。
13.研究铁丝的粗、细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影响,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在同一瓶氧气中,先后进行粗、细不同铁丝的燃烧实验
B.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进行粗、细不同铁丝的燃烧实验
C.在两瓶相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进行粗、细不同铁丝的燃烧实验
D.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进行粗、细相同铁丝的燃烧实验
【答案】C
【详解】A、在同一瓶氧气中先后做实验,这样就使反应的条件不同,而难以比较,故选项A错误;
B、氧气的浓度不同,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故选项B错误;
C、氧气的浓度相同,根据两种铁丝的燃烧的剧烈情况来得出结论,故选项C正确;
D、浓度不同的氧气中,比较同种铁丝的燃烧,与探究的实验目的不同,故选D错误;
故选:C。
14.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的最简便方法是( )
A.测密度 B.用澄清石灰水
C.闻气味 D.用燃着的木条
【答案】D
【详解】A、三种气体密度都比较小,测密度不是最简便方法,错误;
B、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氧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错误;
C、空气、氧气、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气体,通过气味无法鉴别,错误;
D、燃着的小木条在氧气中燃烧的更旺,在二氧化碳中熄灭,在空气中正常燃烧,可以鉴别,正确。
故选:D。
15.下列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详解】A、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A错误;
B、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B正确;
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6,为原子,故C错误;
D、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D错误。故选B。
16.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过量的白磷放入容积为40mL的试管中,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润滑性很好的注射器组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打开弹簧夹推动注射器活塞,如松手后活塞能返回原刻度处,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B.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必须等实验结束装置冷却到室温之后再读数
D.先夹紧弹簧夹,实验结束后再松开弹簧夹,观察到活塞前沿移动到8mL刻度处
【答案】D
【解析】A、如装置气密性良好,最终内外压强一致,所以实验前打开弹簧夹推动注射器活塞,如松手后活塞能返回原刻度处,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正确。B、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现象为产生大量白烟。正确。C、必须等实验结束装置冷却到室温之后再读数,否则气体膨胀会导致结果不准确。正确。D、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消耗氧气的体积为。则活塞的位置为20mL-8mL=12mL。错误。
故选D 。
17.下图是我国“祝融号”火星车测得的火星大气成分的体积百分比(体积分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鉴别地球和火星上的大气
B.可用燃着的木条来鉴别氮气和火星上的大气
C.用火星上的大气填充袋装食品可以延缓食品变质
D.从火星大气成分可知,火星不适合人类居住
【答案】B
【详解】A.由图可知,火星气体中将近90%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而地球上的大气中只有0.03%的气体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可以用澄清石灰水鉴别地球和火星上的大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为火星上的气体,不变浑浊的为地球上的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火星气体中将近90%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而氮气的体积分数仅有不到10%,地球中的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气,体积分数为78%,地球上的大气中只有0.03%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所以,不能用燃着的木条来鉴别氮气和火星上的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火星气体中主要成分是氮气和二氧化碳,而氧气含量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易与食品中的物质发生缓慢氧化,而使其变质,因此,用火星上的大气填充袋装食品可以延缓食品变质,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火星气体中主要成分是氮气和二氧化碳,而氧气含量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地球上的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氧气可以供给人呼吸,因此,从火星大气成分可知,火星不适合人类居住,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下列有关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C.原子可转化成离子,离子不能转化为原子
D.钠原子和钠离子核电荷数相同
【答案】D
【详解】A、原子的原子核不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如氢原子质子数为1,无中子,说法错误;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离开化学变化,原子是可以再分的,说法错误;
C、原子得失电子可转化成离子,离子得失电子也能转化为原子,说法错误;
D、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核电荷数不变,核外电子数少1,说法正确。
故选D。
19.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则能使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B.燃烧会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氧气可以作燃料
D.稀有气体属于混合物,则空气一定属于混合物
【答案】D
【详解】A、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但是能使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如氮气等物质也不支持燃烧,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故A错误;
B、燃烧是可燃物和氧气等物质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现象,所以燃烧会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属于化学变化;但是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过程,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氧气具有助燃性,但是自身不能燃烧,所以氧气不能作为燃料,故C错误;
D、稀有气体中包括氦气、氖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而空气中含有稀有气体,所以空气一定是混合物,故D正确;
故选D。
20.实验室用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详解】A、催化剂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剂时,产生O2的速率较快,对应曲线的斜率更大,但催化剂不能改变产物最终质量,因此不论是否使用催化剂,O2最终产量应相等,而图中O2最终产量不等,A选项错误;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快速分解生成水、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大直至过氧化氢完全分解,此后氧气的质量保持不变,而图中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大,B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作为反应的催化剂,其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而图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不断减小,C选项错误;
D、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水,因此开始反应前水的质量不为0,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快速分解生成水、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水的质量不断增大直至过氧化氢完全分解,此后水的质量保持不变,D选项正确。
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21.(6分)选择序号填空。
①氮气 ②水蒸气 ③稀有气体 ④二氧化碳 ⑤氧气 ⑥二氧化硫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4)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的是 。
(5)能支持燃烧的是 。
(6)饼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变软,因为空气中含有 。
【答案】(1)①;(2)⑥;(3)④;(4)③;(5)⑤;(6)②
【详解】(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故填:①。
(2)二氧化硫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填:⑥。
(3)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④。
(4)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故填:③。
(5)氧气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故填:⑤。
(6)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能使饼干等食品变软,故填:②。
22.(4分)请回答下列有关化学基本实验的问题。
(1)上述仪器能作为热源的是 (填字母序号)。
(2)下列试剂中①铁钉;②稀盐酸溶液;③氧化铜粉末;④块状石灰石。可以用药匙取用的是 (填数字序号,下同),可以用镊子取用的是 ,可以用滴管取用的是 。
(3)取用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照最少量 取用液体。
【答案】(1)E
(2) ③ ①④/④① ②
(3)1-2mL
【详解】(1)上述仪器能作为热源的是酒精灯,故填:E;
(2)可以用药匙取用的是粉末状固体,因此只有氧化铜粉末可以用药匙取用;可以用镊子取用的是块状固体,因此铁钉和块状石灰石可以用镊子取用;滴管可以取用少量液体,因此稀盐酸溶液可以用滴管取用;
(3)取用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取用液体一般应该按照最少量1-2mL。
23.(6分)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或操作,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甲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 。
(2)实验2按如下操作:分别用两支胶头滴管吸入等量浓氨水,立刻用单孔橡皮塞固定,如图将橡胶塞塞入试管中,并将B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同时挤压两支胶头滴管,观察几分钟。
①实验2的实验现象为 ;实验2得出关于分子的结论是 。
②请举生活实例,验证实验2得出的结论: 。
(3)实验3中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 ,集气瓶内放入少量水的目的是 。
【答案】(1)酚酞溶液变红色
(2) 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变红色,并且 B 中的棉花比 A 中的先变红色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越快(合理即可) 将适量相同质量的蔗糖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中,观察到热水中的蔗糖先完全溶解(合理即可)
(3) 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详解】(1)实验1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气分子不断运动到甲溶液中,形成氨水,氨水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所以甲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酚酞溶液变红色。
(2)①分别用两支胶头滴管吸入等量浓氨水,立刻用单孔橡皮塞固定,如图将橡胶塞塞入试管中,并将B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同时挤压两支胶头滴管,观察几分钟。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气分子不断运动,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都会变红色,B试管中的温度比A试管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先变红色,所以实验2的实验现象为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变红色,并且 B 中的棉花比 A 中的先变红色,可以得出关于分子的结论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越快(合理即可)。
②生活实例,验证实验2得出的结论,例如:将适量相同质量的蔗糖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中,观察到热水中的蔗糖先完全溶解(合理即可)。
(3)实验3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将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使铁丝充分受热;集气瓶内放入少量水的目的是: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24.(4分)空气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
(1)稀有气体中的氦气取代氢气用于飞艇,是因为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氦气可以制造低温环境 B.氦气的密度小
C.氮气在空气中含量高 D.氦气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2)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列措施会导致空气中PM2.5增加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焚烧垃圾 B.治理工地扬尘
C.汽车尾气的排放 D.控制烟花爆竹的燃放
(3)下列空气污染物中会造成酸雨的是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硫 ③一氧化碳 ④二氧化氮 ⑤氧气
(4)下列保护空气的措施合理的是_______(填序号)。
A.关闭所有的工厂 B.少开私家车,“低碳”出行
C.植树造林 D.带呼吸面具
【答案】(1)BD;(2)AC;(3)②④;(4)BC
【详解】(1)稀有气体中的氦气取代氢气用于飞艇,是因为氦气密度小,且化学性质不活泼。与制造低温环境无关,且氦气在空气中含量较少。
(2)A、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PM2.5的含量,符合题意;
B、治理工地扬尘,可以控制空气中PM2.5增加,不符合题意;
C、汽车尾气的排放,会产生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PM2.5的含量,符合题意;
D、控制烟花爆竹的燃放,可以减少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控制空气中PM2.5增加,不符合题意。故选AC;
(3)硫和氮的氧化物排放到空气中会引起酸雨,故选:②④
(4)A、不能关闭所有的工厂,只要是排放气体达标后再排放即可,不符合题意;
B、少开私家车,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低碳”出行,符合题意;
C、植树造林,促进光合作用,有利于空气的保护,符合题意;
D、带呼吸面具无法改变空气的污染,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25.(6分)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2。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①将图中集气瓶内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并做好标记。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通电后观察到红磷开始燃烧。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中原空气总体积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 。
(2)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集气瓶中原空气总体积的,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写一条)。
(3)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4)该实验可推论出氮气 (选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化学性质不活泼的结论。
(5)图2装置和图1装置相比的优点是 。
【答案】(1)将装置内氧气耗尽;(2)装置漏气(合理即可);(3)4P+5O22P2O5;(4)难;(5)装置始终密闭,没有气体逸出,实验结果更准确/减少五氧化二磷对空气的污染(合理即可)
【解析】(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将装置内氧气耗尽,使实验结果更精确,若红磷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偏小,故填:将装置内氧气耗尽;(2)所测结果偏小,可能是红磷的量不足,不能将氧气完全耗尽,也可能是装置漏气,在冷却至室温的过程中,外界空气进入,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故填:装置漏气(合理即可);(3)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故填:4P+5O22P2O5;(4)由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由此可得出氮气的性质是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不活泼的结论,故填:难;(5)通电的方法引燃红磷,装置始终密闭,没有气体逸出,实验结果更准确,也不会使红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故填:装置始终密闭,没有气体逸出,实验结果更准确或减少五氧化二磷对空气的污染(合理即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2分)
26.(6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你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1)①画出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②上表中,金属元素有 种。
③氟和氯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的原因是它们原子的 相同。
(2)图甲是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乙是该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

①该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相对原子质量为 。
②图乙所示粒子的符号为 。
【答案】(1) ;五/五;最外层电子数;(2) 16 ;32.06 ; S2-
【解析】(1)①由表中信息知,钠原子序数为11,则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核外有11个电子,根据钠核外电子层排布知识可知,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故填: 。 ②上表中,金属元素有锂、铍、钠、镁、铝共五种,故填:五。③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氟和氯两种元素位于同一族,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氟和氯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故填:最外层电子数。(2)①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则该元素原子核内的核电荷数为16,元素名称下面的数字表示的是相对原子质量,则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②质子数为16的是硫元素,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所以图乙所示粒子的符号为S2-。
27.(6分)用氮气(N2)和氢气(H2)合成制取氨气(NH3)是人类科学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对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工厂合成制取氨气的工艺流程如下。
(1)合成塔中的反应在催化剂条件下进行,请根据信息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
B.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不变
C.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
D.催化剂能增加生成物的种类
(2)从合成塔出来的物质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请根据上图中信息回答问题:氨分离器中设置适当温度即可将NH3与N2、H2进行分离,该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其原理与 制氧法类似。
(4)该流程中循环利用的气体是 。
【答案】(1) AC
(2)混合物
(3) 物理 工业分离液态空气
(4)氮气、氢气
【详解】(1)合成塔中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说法正确;
B、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说法不正确;
C、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说法正确;
D、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种类及质量,说法不正确;
故选AC;
(2)从合成塔排出的是氨气、氮气和氢气,属于混合物;
(3)氨分离器中设置适当温度即可将NH3 与N2 、H2 进行分离,是利用了三种物质的沸点不同将气体进行分离,属于物理变化过程, 其原理与工业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法类似;
(4)从合成塔排出的是氨气、氮气和氢气的混合物,经分离器液化分离,得到液氨,分离出的氮气和氢气可循环利用。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6分)
28.(8分)下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应选用发生装置 (填字母序号),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选用C做发生装置,你认为选用C的优点是 。
(3)欲使用装置E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 (填“a”或“b”)端通入;欲使用装置E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先将瓶中装满水,再将气体从 (填“a”或“b”)端通入。
(4)已知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则收集一氧化氮气体时应选用图中装置 (填字母序号)。
【答案】(1) A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收集满
(2) 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3) a b
(4)F
【详解】(1)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应选用发生装置A,氧气有助燃性,所以用装置D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燃烧更旺,证明集满;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注射器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所以选用C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3)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使用装置E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a端通入,氧气密度比水小,不易溶于水,所以使用装置E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先将瓶中装满水,再将气体从b端通入;
(4)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所以收集一氧化氮气体时应选用图中装置F。
29.(8分)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知道二氧化锰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后,在想探究其他一些物质如氧化铝是否也可做过氧化氢的催化剂。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并填写下列空白。
【问题】氧化铝能不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猜想】氧化铝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1)【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木条不复燃 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非常缓慢,产生的氧气不足以使带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二 在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氧化铝,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
【结论】氧化铝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故氧化铝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讨论与反思】经过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只有上述两个证据,不能证明氧化铝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还要补充一个探究实验:
实验三:
(2)【实验目的】探究 。
【实验步骤】
(3)①准确称量氧化铝(少量)的质量;②完成实验二③待反应结束,将实验而试管里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干燥, ;对比反应前后氧化铝的质量。
【讨论】
(4)如果氧化铝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说明氧化铝可以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但小华认为,要证明猜想,上述三个实验还不足够,还需要再增加一个探究实验,探究 。请简述操作和现象: , 。
【答案】(1)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 氧化铝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2)探究氧化铝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质量是否改变
(3)称量
(4) 探究氧化铝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待实验二中的试管不再产生气泡时,再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仍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仍复燃
【详解】(1)实验一和实验二对比,是探究氧化铝能否改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在设计对比实验时,实验二中加入了氧化铝,所以实验一中不加入氧化铝,形成对比,得出结论,故实验一的实验步骤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
实验一中木条没有复燃,实验二中木条复燃,说明实验二中的试管中有较多的氧气产生,所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氧化铝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2)根据实验步骤可知实验三的目的是:探究氧化铝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质量是否改变。
(3)探究氧化铝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改变,要称量反应前后氧化铝的质量,进行对比,故填:称量。
(4)实验一和实验二证明了氧化铝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实验三探究了氧化铝在该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变化,根据催化剂的特征还需要补做的实验是,探究氧化铝在该反应前后化学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设计思路就是用所加入的固体进行二次实验,观察能否出现相同的现象,故操作为:待实验二中的试管不再产生气泡时,再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伸入带火星的木条;现象为:仍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仍复燃。
五.计算题(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
30.(6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标准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核电荷数为8,其中子数是 。
(2)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kg,一个铝原子的质量为4.482×10-26kg,计算该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列式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
【答案】(1)8
(2)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详解】(1)原子由核外电子与原子核构成,核外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构成,则原子的质量由质子与中子决定,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质子数,标准氧原子核电荷数=13,则其中子数=16-8=8;
(2)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的比值;则该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答案)

下一篇: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23-2024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