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测试卷(答案)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测试卷
检测内容: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钙是牙齿和骨骼的重要成分,青少年缺钙会影响身高,成年人缺钙会发生骨质软化症,老年人缺钙易导致骨折。这里的“钙”是指( )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钙这种物质
2.古人通过往铜中加入锡(Sn)熔合制成青铜器。锡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9,质子数为50。则锡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169 B.119 C.69 D.50
3.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化学观念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原子、分子和离子等
B 科学思维 洁净的空气、液氮、海水、冰水混合物等都属于混合物
C 科学探究与实践 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入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探究火焰哪层温度最高
D 科学态度与责任 使用清洁能源,加强大气监测,积极植树造林,守护好蓝天白云
4.下列叙述能体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 )
A.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
B.墙内开花墙外香
C.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5.下列化学用语所表达的意义正确的是( )
A.O3——3个氧原子 B.Na+——1个钠离子
C.Al——氯元素 D.2N——2个氮分子
6.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是
A.春暖花开的季节,闻到花香
B.打开浓氨水的瓶盖,浓氨水逐渐减少
C.高锰酸钾加热有气体生成
D.气态氧在加压降温时变为淡蓝色的液态氧
7.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从图中获得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原子可以形成分子,也可以形成离子
C.钠原子得到电子,而氯原子失去电子 D.该反应中,构成三种物质的微粒不同
8.硒元素被称为“生命的火种”,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其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对硒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原子序数为34 B.相对原子质量为78.97
C.元素符号为Se,是一种金属元素 D.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
9.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若①表示原子,则x的值为9 B.②表示的粒子属于阳离子
C.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不同元素 D.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②
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两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B.若两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则这两种粒子的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C.若两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则这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同
D.若两种粒子的质子数相同,则这两种粒子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34分)
11.(6分)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语言。用相关化学用语填空:
(1)铝元素: 。 (2)2个氮原子: 。
(3)与H同周期的元素: 。 (4)构成氯化钠的微粒: 。
(5)质子数为16的原子: 。
(6)相对原子质量为24的原子形成的阳离子: 。
12.(6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A、B分别是 、 。
(2)下列选项中,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 (填字母)。
A.二氧化碳 B.铁 C.氦气 D.氯化钠
(3)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填名称)。
(4)一个水分子由 和 构成。
13.(6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E F
(1)从如图A中可知,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NH3分子中质子数是 。
(2)B~F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
①有明显错误的是 (填字母,下同);
②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
③B~F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
④F形成离子的符号是
14.(6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信息。请分析并回答下列各题。
(1)很多科学家对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请写出其中一位科学家的名字: 。
(2)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填字母)。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3)12号元素的元素名称为 ;Be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4)元素周期表同一横行元素的排列规律: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 ;在同一族中,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呈现的规律有 。(各写一点)
15.(4分)如图是氢分子(H2)和氧分子(O2)运动的示意图。根据图回答:
(1)仔细观察上述粒子运动的示意图,分子运动速率最快的是 (填序号)。
(2)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 (填序号)。
(3)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 有关。
(4)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实例: 。
16.(6分)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1)从组成来看,空气属于 物。从微观上看,空气中的氧气是由 构成的。
(2)下图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A B C
①若A表示的是原子,其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②B代表的元素组成的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从元素的原子结构推测其原因是其组成元素的原子 。
③若C粒子的符号为Na+,请补画齐它的结构示意图。
(3)O元素和S元素有部分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可能是原子 。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6分)
17.(6分)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 ,提出原子是可分的,并提出如图1所示的原子模型。
(2)1909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α粒子轰击金箔,预期这些α粒子会毫不费力地击穿金原子,到达对面的探测板上,结果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①当a粒子轰击金箔时,如图2所示四条运动轨迹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填序号)。
②卢瑟福根据实验现象推测:原子中心有一个结构(原子核),它具有如下特点: 。
(3)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核是研究微观粒子的一种常用方法。1938年,德国科学家哈恩用中子轰击铀235原子(质子数为92,相对原子质量是235,元素符号为U),得到了质子数为56的钡原子,并用如图3模型定义该变化。
图3
①235U原子中,中子数是 。
②上述变化 (填“是”或“不是”)化学变化,理由是 。
18.(10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I(改进前) II(改进后)
【查阅资料】氨水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进行实验】
(1)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甲烧杯 ,乙烧杯 ;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 。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I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溶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脱脂棉;
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
(2)按照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 。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I、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
在U形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胶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的酚酞溶液从橡胶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形管中注入浓氨水。
(4)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棉纱布D比 ,该现象说明了 。
(5)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① ;② 。
参考答案
一、1-5 CDBAB 6-10 CCCCB
二、11.(1)Al (2)2N (3)He (4)Na+、Cl- (5)S (6)Mg2+
12.(1)离子、分子 (2)A (3)水分子 (4)一个氧原子 两个氢原子
13.(1)14.01 10 (2)E DE BCD S2-
14.(1)门捷列夫 (2)B (3)镁 9.012
(4)原子序数(或核电荷数)依次增大 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递增。(各写一点)
15.(1)① (2)②③ (3)分子种类 (4)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合理即可)
16.(1)混合 氧分子 (2)①得到 ②具有稳定结构 ③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三、17.(1)电子 (2)C 质量较大,体积小,带正电 (3)①143 ②不是 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18.(1)溶液变红 溶液没有变化 对比(作对照)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答一条即可)
(2)是滤纸条由右向左依次变红 (3)实验过程中将酚臥滴到棉花上,氨水滴到紙上(合理即可) (4)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5)防止氨气污染空气 能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合理即可)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2025年度河南省高三年级联考(二)化学试卷(无答案)

下一篇:河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高二上学期9月联考化学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