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升华和凝华
基础主干落实
一、升华
1.定义:物质从 直接变成 的过程,升华过程需要 。
2.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灯泡中的钨丝变细。
3.升华吸热的应用:利用干冰冷藏物品,人工降雨。
二、凝华
1.定义:物质从 直接变成 的过程,凝华过程需要 。
2.现象:霜、雪、雾凇的形成。
三、固态、液态、气态三者的关系
重点案例探析
重点 升华和凝华现象
【典题】(2024·毕节期中)中华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物理知识。《诗经·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诗句中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选填“吸热”或“放热”)后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点拨】判断升华和凝华现象,关键是看产生的现象是不是在气态与固态之间直接发生变化,若经历了液态,则一定不是升华或凝华现象。
A层·基础必会
考点一 升华和凝华
1.遵义乃黔北重镇,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遵义人杰地灵,山川毓秀。下列关于遵义的诗句中属于升华的是( )
A.滴滴清露凤凰楼
B.冰消雪融金鼎远
C.寒霜微染海龙堡
D.娄山冰雕随风干
2.(多选)(2023·牡丹江中考改编)下列现象属于凝华的是(C、D)
3.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 (多选)(2024·贵阳期末)如图所示,干冰常被用来营造舞台上烟雾缭绕的仙境效果。下列关于用干冰制造“烟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C)
A.烟雾就是干冰升华形成的CO2气体
B.干冰升华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热量
C.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
D.“烟雾”即是水的气态表现形式
5.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 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 为黑色碳粉。这样,纸张和黑色碳粉都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考点二 水循环
6.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季节的变换给大自然带来很多奇妙的景象。如图,甲、乙、丙分别代表水的固、液、气三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甲到乙要吸热,例如积雪消融汇成潺潺流水
B.由乙到丙会放热,例如清晨草叶上出现晶莹的露珠
C.由丙到甲要吸热,例如高山之巅的积雪慢慢变少
D.由甲到丙会放热,例如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小冰晶
易错点 不能正确判断凝华发生的位置
7.(易错题)北方寒冬的早晨,在玻璃窗上会出现“冰花”,“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固态的小冰晶附着在玻璃窗 (选填“内侧”或“外侧”)。
纠错:玻璃窗上的冰花是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华形成的小冰晶,附着在温度较高的那一侧。
B层·能力提升
8.(2024·六盘水期末)“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关于节气的谚语,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需要放热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该过程需要吸热
C.“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露的形成是凝固现象,该过程需要放热
D.“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需要放热
9.(多选)(2023·株洲中考)在试管中放少量固态碘,塞紧塞子后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的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的碘。在上述实验中,碘经历的过程是(已知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约114 ℃,沸点约184 ℃。)(C、D)
A.熔化和凝固
B.汽化和液化
C.升华和凝华
D.吸热和放热
10.(2024·贵阳月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 ℃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 ℃~-10 ℃,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小华由短文猜出霜形成的条件是 和 ;
(2)小明为了验证小华的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电冰箱取出一些-10 ℃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 。
11.(2024·黔东南期中)“冰火花”是一种新型的液体降温材料,把它喷在人的皮肤上,会迅速凝成9 ℃的固态凝胶,几秒钟后又消失不见了,在皮肤上不留黏黏的感觉,使人感到凉爽。请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种现象。第4节 升华和凝华
基础主干落实
一、升华
1.定义:物质从 固态 直接变成 气态 的过程,升华过程需要 吸热 。
2.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灯泡中的钨丝变细。
3.升华吸热的应用:利用干冰冷藏物品,人工降雨。
二、凝华
1.定义:物质从 气态 直接变成 固态 的过程,凝华过程需要 放热 。
2.现象:霜、雪、雾凇的形成。
三、固态、液态、气态三者的关系
重点案例探析
重点 升华和凝华现象
【典题】(2024·毕节期中)中华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物理知识。《诗经·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诗句中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后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点拨】判断升华和凝华现象,关键是看产生的现象是不是在气态与固态之间直接发生变化,若经历了液态,则一定不是升华或凝华现象。
A层·基础必会
考点一 升华和凝华
1.遵义乃黔北重镇,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遵义人杰地灵,山川毓秀。下列关于遵义的诗句中属于升华的是(D)
A.滴滴清露凤凰楼
B.冰消雪融金鼎远
C.寒霜微染海龙堡
D.娄山冰雕随风干
2.(多选)(2023·牡丹江中考改编)下列现象属于凝华的是(C、D)
3.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C)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 (多选)(2024·贵阳期末)如图所示,干冰常被用来营造舞台上烟雾缭绕的仙境效果。下列关于用干冰制造“烟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C)
A.烟雾就是干冰升华形成的CO2气体
B.干冰升华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热量
C.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
D.“烟雾”即是水的气态表现形式
5.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 升华 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 凝华 为黑色碳粉。这样,纸张和黑色碳粉都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考点二 水循环
6.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季节的变换给大自然带来很多奇妙的景象。如图,甲、乙、丙分别代表水的固、液、气三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由甲到乙要吸热,例如积雪消融汇成潺潺流水
B.由乙到丙会放热,例如清晨草叶上出现晶莹的露珠
C.由丙到甲要吸热,例如高山之巅的积雪慢慢变少
D.由甲到丙会放热,例如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小冰晶
易错点 不能正确判断凝华发生的位置
7.(易错题)北方寒冬的早晨,在玻璃窗上会出现“冰花”,“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固态的小冰晶附着在玻璃窗 内侧 (选填“内侧”或“外侧”)。
纠错:玻璃窗上的冰花是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华形成的小冰晶,附着在温度较高的那一侧。
B层·能力提升
8.(2024·六盘水期末)“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关于节气的谚语,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D)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需要放热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该过程需要吸热
C.“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露的形成是凝固现象,该过程需要放热
D.“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需要放热
9.(多选)(2023·株洲中考)在试管中放少量固态碘,塞紧塞子后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的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的碘。在上述实验中,碘经历的过程是(已知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约114 ℃,沸点约184 ℃。)(C、D)
A.熔化和凝固
B.汽化和液化
C.升华和凝华
D.吸热和放热
10.(2024·贵阳月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 ℃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 ℃~-10 ℃,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小华由短文猜出霜形成的条件是 空气湿润 和 气温在0 ℃以下 ;
(2)小明为了验证小华的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电冰箱取出一些-10 ℃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 没有做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出现霜的对比实验 。
11.(2024·黔东南期中)“冰火花”是一种新型的液体降温材料,把它喷在人的皮肤上,会迅速凝成9 ℃的固态凝胶,几秒钟后又消失不见了,在皮肤上不留黏黏的感觉,使人感到凉爽。请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冰火花”喷在人的皮肤上,迅速凝成9 ℃的固态凝胶,是由液态变为固态过程,属于凝固现象;固态凝胶几秒钟后消失不见了,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物质升华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所以会使人感到凉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