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2024-2025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北京市朝阳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2024-2025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9月统考
化学试卷
(考试时间:7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姓名: 考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长7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班级、姓名、考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4题,每题3分,共42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3分)书法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书法之美尽在笔墨纸砚之间。下列关于传统文房四宝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墨汁是一种水溶液 B.宣纸是合成高分子材料
C.砚石的成分与水晶相同 D.制笔用的狼毫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2.(3分)下列化学用语或模型正确的是( )
A.的电子式: B.的空间结构:
C.的结构示意图: D.的空间填充模型
3.(3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X射线衍射可测定青蒿素晶体的结构
B.利用盐析的方法可将蛋白质从溶液中分离
C.苯酚与甲醛通过加聚反应得到酚醛树脂
D.可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鉴别苯、乙醛和醋酸溶液
4.(3分)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0.50mol分子中共价键的数目为2
B.标准状况下,2.24L 中电子的数目为4.00
C.pH=2的溶液中的数目为0.02
D.常温常压下,28g CO和的混合气体原子数目为2
5.(3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研究“点击化学”的科学家。如图所示化合物是“点击化学”研究中的常用分子。关于该化合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能发生加成反应 B.最多能与等物质的量的NaOH反应
C.能使溴水和酸性溶液褪色 D.能与氨基酸和蛋白质中的氨基反应
6.(3分)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碘化亚铁溶液与等物质的量的氯气:
B.向次氯酸钙溶液通入足量二氧化碳:
C.铜与稀硝酸:
D.向硫化钠溶液通入足量二氧化硫:
7.(3分)化学烫发巧妙利用了头发中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实现对头发的“定型”,其变化过程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药剂A具有还原性
B.①→②过程若有2mol 键断裂,则转移4mol电子
C.②→③过程若药剂B是,其还原产物为
D.化学烫发通过改变头发中某些蛋白质中键位置来实现头发的定型
8.(3分)根据实验操作及现象,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常温下将铁片分别插入稀硝酸和浓硝酸中,前者产生无色气体,后者无明显现象 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
B 取一定量样品,溶解后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浓,仍有沉淀 此样品中含有
C 将银和溶液与铜和溶液组成原电池。连通后银表面有银白色金属沉积,铜电极附近溶液逐渐变蓝 Cu的金属性比Ag强
D 向溴水中加入苯,振荡后静置,水层颜色变浅 溴与苯发生了加成反应
9.(3分)聚酰胶(PA)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一种合成路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A可通过水解反应重新生成Z B.①和②的反应类型都是取代反应
C.该合成路线中甲醇可循环使用 D.1mol PA最多与mol NaOH反应
10.(3分)作为一种新型锂电池正极材料受到广泛关注。由菱锰矿(,含有少量Si、Fe、Ni、Al等元素)制备的流程如图:
已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少量的作用是将氧化为,使用替代效果更好
B.反应器流出的溶液pH=4,此时用石灰乳调节至pH≈7,目的是除去
C.加入少量BaS溶液后滤渣的成分为NiS
D.为保持电解液成分稳定,应不断补充溶液,排出含酸电解液,电解废液可在反应器中循环利用
11.(3分)室温钠-硫电池被认为是一种成本低、比能量高的能源存储系统。一种室温钠-硫电池的结构如图所示。将钠箔置于聚苯并咪唑膜上作为一个电极,表面喷涂有硫磺粉末的炭化纤维素纸作为另一电极。工作时,在硫电极发生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充电时从钠电极向硫电极迁移
B.放电时外电路电子流动的方向是
C.放电时正极反应为:
D.炭化纤维素纸的作用是增强硫电极导电性能
12.(3分)化学小组探究与是否存在反应,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②中溶液无色是因为,导致平衡逆向移动
B.③中溶液略显黄色,可能是因为②→③过程中被空气氧化
C.④中溶液颜色比①浅,说明与反应导致减小
D.将向①中加入的2滴水改为2滴0.3mol/L 溶液,两次实验后的溶液颜色相同
13.(3分)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发生如下反应:
反应②和③的反应速率分别满足和,其中、分别为反应②和③的速率常数,反应③的活化能大于反应②。测得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t/min 0 1 2 3 4 5
/() 0.160 0.113 0.080 0.056 0.040 0.02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2min内,W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80
B.若增大容器容积,平衡时Z的产率增大
C.若,平衡时
D.若升高温度,平衡时减小
14.(3分)一种制备的工艺路线如图所示,反应Ⅱ所得溶液pH在3~4之间,反应Ⅲ需及时补加NaOH以保持反应在pH=5条件下进行。常温下,的电离平衡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Ⅰ、Ⅱ、Ⅲ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B.低温真空蒸发主要目的是防止被氧化
C.溶液Y可循环用于反应Ⅱ中吸收气体Ⅰ
D.若产量不变,参与反应Ⅲ的X与物质的量之比增大时,需补加的NaOH的量增加
二、本部分共5题,共58分。
15.(12分)晶态的晶胞如图。
(1)①基态硅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______。
②晶态中1个Si原子周围有______个紧邻的O原子。
(2)碳与硅属同族元素,其氧化物二氧化碳固态下又称干冰,熔点为-78.5℃,远低于二氧化硅,其原因为______。
(3)某种硅玻璃可近似看做晶体。在硅玻璃中常常出现晶体缺陷:在应该有O的位置上少了一些O,旁边的Si原子只能形成键保持稳定。当硅玻璃的组成为时,其中键与键的个数比为______。
(4)无机硅胶(化学式用表示)是一种高活性吸附材料,可由硅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原硅酸()发生分子间脱水获得。
①原硅酸钠()溶液可吸收空气中的生成,结合元素周期律解释该反应发生的原因:______。
②从结构的角度分析脱水后溶解度降低的原因:______。
③脱水过程中能量变化很小,结合化学键变化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16.(14分)谷氨酸()是人体内的基本氨基酸之一,家用调味料味精中含有其一钠盐(),谷氨酸一钠与食盐共存时可增强食品鲜味。
(1)根据结构分析,谷氨酸一钠可溶于水,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其中能与反应的基团是______。
(2)谷氨酸分子中,与氨基相邻位置上的羧基酸性强于另一个羧基,原因是______。
(3)甲醛法可测定谷氨酸一钠含量。将一定质量味精样品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36%甲醛溶液,再以酚酞为指示剂,用NaOH溶液进行滴定。
已知:。
①滴定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②若不加入甲醛,测定结果不准确,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4)银量法可测定NaCl含量。
取m克味精溶于水,加入少量溶液做指示剂,用c mol/L的溶液滴定,当出现砖红色沉淀时达滴定终点,消耗v mL 溶液。(味精中其它成分不干扰NaCl测定)
资料:AgCl,;为砖红色固体,。
①滴定终点时,,为保证能恰好指示滴定终点,此时溶液中的=______mol/L。
②该味精样品中NaCl的质量分数是______。(相对原子质量:Na 23 Cl 35.5)
17.(16分)某氯化铅渣中含和少量AgCl、等物质,分步回收其中金属元素的工艺如图:
已知:
物质 CuS AgCl
(1)过程Ⅰ中,加入硫酸的目的是______。
(2)过程Ⅱ用浓氨水分离滤渣1中成分。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氨水的作用______。
②相同时间内,滤渣2中银含量随反应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分析银含量随温度升高先减小后增大的原因:______。
(3)滤渣2中的主要成分是铅蓄电池的电极材料,充电时可转化成Pb单质,该电池充电时的总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4)向滤液2中加入可实现Ⅲ中转化,将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
(5)向滤液1通入过量可将转化为CuS,通过计算说明反应能生成CuS的原因:______。(已知:,)
18.(16分)蔗糖与浓硫酸发生反应时有白雾产生。某化学小组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ⅰ.白雾中可能含有、、CO、水蒸气。
ⅱ.常温下,CO可与银氨溶液反应:
ⅲ.文献中实验及现象如下:
a处注入浓硫酸后,混合物逐渐变为黑色,黑色物质体积膨胀,生成白雾:c、d处颜色褪去;e处固体白色变为蓝色;f处产生少量白色浑浊;g处生成黑色浑浊。
Ⅰ.小组同学对文献中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1)a处变为黑色,体现浓硫酸______性。
(2)针对c、d、e处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
A.c处品红褪色,说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B.d处可能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将e处无水移至a、c之间,可证明产物有水
(3)f处沉淀较少,可能是因为通入气体过量导致。写出过量时,沉淀变少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经检验,g处黑色固体是Ag,但不能确认白雾含CO。从氧化还原角度说明理由______。
Ⅱ.综合上述分析,小组同学对实验进行改进。
(5)证明有CO生成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6)设计实验证明反应后k处溶液中含有。取反应后k处溶液,______。(写出实验操作、预期现象与结论)
北京市朝阳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2024-2025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9月统考
化学试卷-答案及解析
1.【解答】解:A.木材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属于多糖,故A错误;
B.骨头中无机质主要由碳酸钙和磷酸钙构成,所以裴李岗文化骨笛不是由硅酸盐材料制成的,故B错误;
C.陶瓷属于传统硅酸盐产品,商朝后期陶埙属于陶瓷,是由硅酸盐材料制成的,故C正确;
D.青铜是Cu和Sn或Pb的合金,则曾侯乙青铜编钟不是由硅酸盐材料制成的,故D错误;故选:D。
2.【解答】解:A.为共价化合物,C原子和O原子间共用2对电子,C、O原子外围电子数均为8,电子式为,故A错误;
B.白磷()是正四面体结构,P原子间形成共价单键,则的空间结构为,故B正确;
C.A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的结构示意图为,故C错误;
D.的球棍模型为,空间填充模型为,故D错误;故选:B。
3.【解答】解:A.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可以测定青蒿素分子的空间结构,故A正确;
B.蛋白质在盐溶液中可发生盐析生成沉淀,过滤可分离,故B正确;
C.苯酚与甲醛通过缩聚反应得到酚醛树脂,故C错误;
D.乙醛和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生成砖红色沉淀,醋酸能和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发生中和反应,苯和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不反应出现分层,故可以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鉴别苯、乙醛和醋酸溶液,故D正确;故选:C。
4.【解答】解:A.1个分子中含有10个共价键,因此0.50mol分子中共价键的数目为5,故A错误;
B.标准状况下,为非气体,因此无法计算标准状况下2.24L 中电子的数目,故B错误;
C.溶液体积未知,无法计算pH=2的溶液中的数目,故C错误;
D.CO和的摩尔质量均为28g/mol,且二者均为双原子分子,28g CO和的物质的量为1mol,混合气体原子数目为2,故D正确;故选:D。
5.【解答】解:A.分子中的苯环、碳碳双键都能发生加成反应,故A正确;
B.羧基、酰胺基水解生成的羧基都能和NaOH以1∶1反应,分子中含有1个羧基、1个酰胺基水解生成1个羧基,所以该物质与最多消耗的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故B错误;
C.分子中碳碳双键能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而使溴水褪色、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C正确;
D.分子中羧基具有酸性,能和氨基酸、蛋白质中的氨基反应,故D正确;故选:B。
6.【解答】解:A.氯气先氧化碘离子,然后氧化亚铁离子,和以1∶1反应时,氯气只能氧化碘离子,离子方程式为,故A错误;
B.次氯酸钙溶液和足量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和HClO,离子方程式为,故B正确;
C.Cu和稀硝酸反应生成NO,离子方程式为,故C错误;
D.溶液中通入足量,二者反应生成S和,离子方程式为,故D错误;故选:B。
7.【解答】解:A.①→②变化过程中,硫元素化合价-1价降低到-2价,需要还原剂,药剂A具有还原性,故A正确;
B.①→②过程中,硫元素化合价-1价降低到-2价,若有2mol 键断裂,则转移4mol电子,故B正确;
C.②→③过程中是部分硫元素化合价升高,需要氧化剂,若药剂B是,其还原产物为,故C错误;
D.化学烫发通过上述变化,改变头发中某些蛋白质中键位置,实现了头发的定型,故D正确;故选:C。
8.【解答】解:A.常温下将铁片分别插入稀硝酸和浓硝酸中,前者产生无色气体NO,常温下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铁发生钝化,无明显现象,不能证明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故A错误;
B.取一定量样品,溶解后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为,亚硫酸钡具有还原性,加入浓,氧化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仍有沉淀,不能证明含硫酸根离子,故B错误;
C.将银和溶液与铜和溶液组成原电池,连通后,铜做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铜离子,铜电极附近溶液逐渐变蓝,银为正极,溶液中阴离子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银,银表面有银白色金属沉积,原电池中证明Cu的金属性比Ag强,故C正确;
D.向溴水中加入苯,振荡后静置,水层颜色变浅,苯萃取了水溶液中的溴单质,溴与苯未发生反应,故D错误;故选:C。
9.【解答】解:A.PA含有的酯基、酰胺基都发生水解,水解生成、和,故A错误;
B.反应①除发生取代反应外,还发生醇的消去反应,故B错误;
C.Y→Z的过程中消耗甲醇,而Z→PA的过程中有甲醇生成,所以甲醇能循环利用,故C正确;
D.PA分子中含有2n个酰胺基、1个端基酯基,1mol PA最多与mol NaOH反应,故D错误;故选:C。
10.【解答】解:A.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加入少量的作用是将氧化为,不能使用替代,因为对分解具有催化作用,故A错误;
B.反应器流出的溶液pH=4,,,此时,即已除完,此时用石灰乳调节至pH≈7,,,,此时也完全转化为沉淀,故用石灰乳调节pH≈7的目的是除去,故B错误;
C.加入少量BaS溶液后滤渣的成分为、NiS,故C错误;
D.加入BaS溶液,沉淀了,为保持电解液成分稳定,应不断补充溶液,排出含酸电解液,电解废液可在反应器中循环利用,故D正确;故选:D。
11.【解答】解:A.由分析知,充电时Na电极作为阴极,阳离子移向阴极,因此充电时从硫电极向钠电极迁移,故A错误;
B.放电时,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由分析知,a为负极,b为正极,因此放电时外电路电子流动的方向是a→b,故B正确;
C.放电时,硫电极作为正极,由题意知,在硫电极发生反应:①,②,③,得反应,因此放电时正极反应为:,故C正确;
D.炭化纤维素纸具有导电性,其作用是增强硫电极导电性能,故D正确;故选:A。
12.【解答】解:A.②中溶液中加入足量铁粉,发生反应,导致平衡逆向移动,溶液颜色变浅,故A正确;
B.③中溶液略显黄色,可能是亚铁离子被氧化为铁离子,可能是因为②→③过程中被空气氧化,故B正确;
C.④中加入硫酸铁溶液,溶液颜色又呈红色,但颜色比①浅,说明与反应导致减小,故C正确;
D.①中溶液2mL,②中溶液4mL,然后分成两等分,每份2mL,则①溶液体积和②等分为两等份的溶液体积相同,将向①中加入的2滴水改为2滴0.3mol/L 溶液,溶液颜色变浅,两次实验后的溶液颜色不相同,故D错误;故选:D。
13.【解答】解:A.由表知0~2min内,生成,但一部分X转化为Z,造成,则,故A错误;
B.过程②是可逆反应,若增大容器容积,则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即平衡时Z的产率减小,故B错误;
C.由速率之比等于系数比,平衡时,即,,若,平衡时,故C错误;
D.反应③的活化能大于反应②,正反应活化能-逆反应活化能<0,则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则平衡时减小,故D正确;故选:D。
14.【解答】解:A.反应Ⅰ是铜和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是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Ⅱ是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Ⅲ是和反应生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低温真空蒸发主要目的是防止被氧化,而不是,故B错误;
C.经分析溶液Y的成分是溶液,可循环用于反应Ⅱ的操作单元吸收气体(气体Ⅰ),故C正确;
D.制取总反应方程式是,化合物X是指,若产量不变,增大比,多的会消耗氢离子,用于控制pH值,可减少NaOH的量,故D错误;故选:C。
二、本部分共5题,共58分。
15.(1)① ②4
(2)二氧化碳为分子晶体,二氧化硅为共价晶体,分子晶体的熔沸点低于共价晶体
(3)13∶30
(4)①C和Si同主族,非金属性C>Si,空气中的溶于水形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故可与反应制
②原硅酸脱水后,羟基相对数量减少,与水形成氢键的数目减少,同时可能发生交联形成空间网状结构
③成键()放出与断键(键和键)吸收的能量接近
【解答】解:(1)①基态Si原子的价层电子为3s、3p能级上的电子,则基态Si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
故答案为:;
②晶体中每个Si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每个O原子能形成2个共价键,所以每个Si原子周围紧邻4个O原子,而每个O原子周围紧邻2个Si原子,
故答案为:4;
(2)碳与硅属同族元素,其氧化物二氧化碳固态下又称干冰,熔点为-78.5℃,远低于二氧化硅,其原因为二氧化碳为分子晶体,二氧化硅为共价晶体,分子晶体的熔沸点低于共价晶体,故答案为:二氧化碳为分子晶体,二氧化硅为共价晶体,分子晶体的熔沸点低于共价晶体;
(3)根据二氧化硅晶胞的结构:Si原子个数为个,O的个数为16个,键的数目为32个,键的数目为12个:根据已知信息,当硅玻璃的组成为时,说明硅玻璃中Si的个数为8个,O的个数为个,说明晶胞中缺了一个O原子,则比二氧化硅晶胞少了2个键,即30个,多了1个键,即13个,所以键与键的个数比为13∶30,
故答案为:13∶30;
(4)①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强酸能和弱酸盐反应生成弱酸,C和Si同主族,非金属性C>Si,空气中的溶于水形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故可与反应制,
故答案为:C和Si同主族,非金属性C>Si,空气中的溶于水形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故可与反应制;
②脱水后亲水基羟基个数减少,导致与水形成氢键的数目减少,同时可能发生交联形成空间网状结构,所以脱水后溶解度降低,
故答案为:原硅酸脱水后,羟基相对数量减少,与水形成氢键的数目减少,同时可能发生交联形成空间网状结构;
③原硅酸分子内有4个羟基,脱水过程中需要断开键和键,以及形成键,该过程中可能成键放出与断键吸收的能量接近,所以导致脱水过程中能量变化很小,
故答案为:成键()放出与断键(键和键)吸收的能量接近。
16.(1)
(2)氨基中的N原子电负性较大,导致与氨基相邻位置上的羧基中的键极性增大,更容易断裂,酸性更强
(3)①
②氨基显碱性,会干扰羧基和NaOH的中和反应
(4)① ②
【解答】解:(1)根据结构分析,谷氨酸一钠可溶于水,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其中能与H+反应的基团是:,
故答案为:;
(2)谷氨酸分子中,与氨基相邻位置上的羧基酸性强于另一个羧基,原因是:氨基中的N原子电负性较大,导致与氨基相邻位置上的羧基中的键极性增大,更容易断裂,酸性更强,
故答案为:氨基中的N原子电负性较大,导致与氨基相邻位置上的羧基中的键极性增大,更容易断裂,酸性更强;
(3)①已知:,滴定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故答案为:;
②若不加入甲醛,测定结果不准确,可能的原因是:氨基显碱性,会干扰羧基和NaOH的中和反应,
故答案为:氨基显碱性,会干扰羧基和NaOH的中和反应;
(4)①滴定时,,此时溶液中,为保证能恰好指示到反应终点,即有沉淀生成,此时溶液中,
故答案为:;
②反应原理为,该味精样品中NaCl的质量分数,
故答案为:。
17.(1)①
(2)①
②温度低于5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加快,银含量降低,温度高于5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浸出液中氨水受热分解,生成的氨气逸出,导致氨水浓度降低,银的浸出率下降,导致银含量升高
(3)
(4)
(5),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平衡常数比较大,反应进行完全,可将转化为CuS
【解答】解:(1)根据题给信息可知:,过程Ⅰ中,向溶液中加入,目的是把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
故答案为:把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
(2)①根据分析可知,过程Ⅱ用浓氨水分离滤渣1中成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氨水的作用为:

故答案为:;
②由图可知,温度低于5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加快,银含量降低,温度高于5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浸出液中氨水受热分解,生成的氨气逸出,导致氨水浓度降低,银的浸出率下降,导致银含量升高,
故答案为:温度低于5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加快,银含量降低,温度高于5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浸出液中氨水受热分解,生成的氨气逸出,导致氨水浓度降低,银的浸出率下降,导致银含量升高;
(3)根据题意可知,铅蓄电池充电时的总反应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4)向滤液2中加入时的离子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5)向滤液1通入过量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平衡常数比较大,反应进行完全,故可将转化为CuS,
故答案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平衡常数比较大,反应进行完全,可将转化为CuS。
18.Ⅰ.(1)脱水 (2)C (3)
(4)g处黑色固体是Ag,说明银氨溶液发生还原反应,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所以不能确认白雾含CO
Ⅱ.(5)f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g处产生黑色固体
(6)加入足量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足量高锰酸钾溶液、澄清石灰水、高锰酸钾溶液没有完全褪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k处溶液中含
【解答】解:(1)a处变为黑色,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
故答案为:脱水;
(2)A.c处品红褪色,说明二氧化硫生成,浓硫酸和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说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故A正确;
B.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d处可能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B正确;
C.将e处无水移至a、c之间,由于蔗糖用水浸湿,c处棉球也会带出水蒸气,不能证明产物有水,故C错误;
故答案为:C;
(3)二氧化硫过量时亚硫酸钙和二氧化碳、谁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钙,沉淀变少,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4)经检验,g处黑色固体是Ag,说明银氨溶液发生还原反应,二氧化硫也具有还原性,不能确认白雾含CO,
故答案为:g处黑色固体是Ag,说明银氨溶液发生还原反应,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所以不能确认白雾含CO;
(5)证明有CO生成的实验现象是:f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g处产生黑色固体,故答案为:f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g处产生黑色固体;
(6)设计实验证明反应后k处溶液中含有离子的方法为:取反应后k处溶液,加入足量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足量高锰酸钾溶液、澄清石灰水、高锰酸钾溶液没有完全褪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k处溶液中含,
故答案为:加入足量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足量高锰酸钾溶液、澄清石灰水、高锰酸钾溶液没有完全褪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k处溶液中含。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3 超声波与次声波 2024-2025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学生版+答案版)

下一篇:3.2 第1课时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024-2025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学生版+答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