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1运动与静止 古诗里的相对运动专题(答案)

古诗词里的相对运动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唐代诗人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写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中描写轻舟的运动情况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舟 B.万重山
C.舟上的李白 D.水流
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山,孤帆一片日出来。这是唐代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从物理学角度看,我们乘船的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楚江 B.孤帆 C.青山 D.太阳
3.在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某学校组织师生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影片中有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其中”青山…走“所选的参照物是(  )
A.江岸 B.竹排 C.房屋 D.地面
4.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山 B.船 C.流水 D.河岸
5.我国古书《套买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随(yǒu,指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其中“舟行”和“人不觉”分别对应的参照物是(  )
A.舟、岸 B.门窗、水 C.岸、舟 D.门窗、舟
6.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船 B.山 C.流水 D.河岸
7.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曾对他的学生说:“水涨船高,非船之高也。”文中的“非船之高也”描述了船的运动状态,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船 B.岸 C.水面 D.河底
8.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热映让古诗词的魅力再次展现在国人面前,其中李白的诗句“轻舟己过万重山“更是引起了观众深刻的共鸣和感动。”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参照物是(  )
A.轻舟 B.山
C.舟上的诗人 D.水流
9.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
尾跑去…“。其中”连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山 B.划船的小伙伴
C.流水 D.河岸
10.“月在云中行”、“鱼戏莲叶间”,诗句中“月”和“戏”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
A.云、鱼 B.云,莲叶 C.月亮、鱼 D.星星、水
11.宋代诗人陈与义在《襄邑道中》一诗中写到“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关于诗中所描述的运动及参照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船为参照物,诗人是运动的
B.“云不动”是以两岸“飞花”为参照物
C.以“两岸”为参照物,船是静止的
D.“云与我俱东”是以两岸“榆树”为参照物
12.唐朝诗人孟郊在《登科后》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如图所示,是诗人骑马赏花的情景,若说花是运动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路面 B.路边的百花
C.身后的房屋 D.诗人的马
13.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一首词中有这样的描写:“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其中“不觉船移”所选的参照物可能是(  )
A.船在水中的倒影 B.船周围的浮萍
C.被船惊飞的鸟 D.船附近岸边的花草
14.公元10世纪,谭峭在其著作《化书》中记录了很多科学现象及规律,如“作环舞者,宫室皆转”。环舞,此处可以理解为旋转舞蹈。在旋转舞蹈时,舞者认为周围宫室都在转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周围宫室 B.舞者自身 C.脚下大地 D.院内树木
1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李白一首脸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如果说舟中的人是静止,这是相对(  )
A.白帝 B.江陵 C.两岸 D.轻舟
16.古书中记载“人在舟中闭定(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其中“舟行”的参照物是(  )
A.岸 B.窗 C.舟 D.人
17.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以下是一些蕴含物理知识--参照物的诗句,其中不正确的是(  )
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的运动是以山为参照物
B.“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日出”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描述太阳的升起
C.“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人”是以柴门为参照物,描述人是静止的
D.“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桥流”是以水为参照物
18.《吕氏春秋 察今》记载了刻舟求剑的故事,其中有这样的文字“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从物理角度看,“剑不行”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舟 B.岸 C.流水 D.舟中人
19.“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诗中描绘的意境如图所示。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舟中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白帝城 B.轻舟 C.两岸 D.江陵
20.南北朝萧绎有诗云“不疑行舫动,唯看远树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远树来”,是以岸为参照物
B.“远树来”,是以船为参照物
C.诗人认为船是静止的,是以船为参照物
D.诗人认为船是静止的,是以岸为参照物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唐代诗人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写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中描写轻舟的运动情况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舟 B.万重山
C.舟上的李白 D.水流
[分析]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就说物体是静止的,反之,就说物体是运动的。
[解答]解:依题意得,轻舟是运动的。
A.参照物不选择自身,故A错误;
B.轻舟与万重山的相对位置不断改变,以万重山为参照物,轻舟是运动的,故B正确;
C.轻舟与舟上的李白的相对位置不断改变,以舟上的李白为参照物,轻舟是静止的,故C错误;
D.水流的运动速度不断改变,不适合作为参照物,故D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参照物,属于基础题。
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山,孤帆一片日出来。这是唐代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从物理学角度看,我们乘船的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楚江 B.孤帆 C.青山 D.太阳
[分析](1)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
(2)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解答]解:相对于楚江、青山、太阳,乘船的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相对于孤帆,乘船的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故 ACD 错误, B正确。
故选: B。
[点评]该题通过古诗句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属于基础题。
3.在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某学校组织师生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影片中有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其中”青山…走“所选的参照物是(  )
A.江岸 B.竹排 C.房屋 D.地面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解答]解: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时,不能以被研究的物体自身作为参照物,歌词“巍巍青山两岸走”中是青山在“走”,所以应选有相对位置变化的青山之外的竹排为参照物,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 B。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山 B.船 C.流水 D.河岸
[分析]被研究物体与参照物相比,位置没有改变,就说物体是静止的;反之,就是运动的。
[解答]解:船行时,山和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以船为参照物,山是运动的。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参照物的理解,属于基础题。
5.我国古书《套买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牖(yǒu,指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其中“舟行”和“人不觉”分别对应的参照物是(  )
A.舟、岸 B.门窗、水 C.岸、舟 D.门窗、舟
[分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被研究的物体相对参照物来讲的,这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答]解:舟相对于河岸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河岸为参照物,舟是运动的。
“人不觉”是说人感觉舟是静止的(没动),是因为人选择了舟作为参照物,位置没有改变,故人感觉舟是静止的。
故 ABD 错误, C 正确。
故选: 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人在舟里坐着,舟是行驶的,但是人感觉不动。原因是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结论就不同。说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6.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船 B.山 C.流水 D.河岸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先确定一个作为标准的参照物,分析研究对象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分析题意可知,题中的研究对象是“山”,它的运动状态是“向船尾跑去了”,即山在“运动”。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题中的研究对象是“山”,它的运动状态是“向船尾跑去了”,即山在“运动”。以船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且船向前行,以船为参照物,山在“后退”,故所选的参照物是船。
故选: 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7.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曾对他的学生说:“水涨船高,非船之高也。”文中的“非船之高也”描述了船的运动状态,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船 B.岸 C.水面 D.河底
[分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
[解答]解:A.研究船的运动状态,不能以船作为参照物,故A不正确;
B.以岸为参照物,船升高了,故B不正确;
C.以水面为参照物,船的位置没有变化,故C正确;
D.以河底为参照物,船升高了,故D不正确,故D不正确。
故选: C。
[点评]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再判断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变化
8.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热映让古诗词的魅力再次展现在国人面前,其中李白的诗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更是引起了观众深刻的共鸣和感动。”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参照物是(  )
A.轻舟 B.山
C.舟上的诗人 D.水流
[分析]参照物是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则物体是运动的,位置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诗句“轻舟已过万重山”中,描述的是轻舟是运动的,而轻舟相对于山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故所选的参照物是山。故只有选项 B 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评]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主要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9.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
尾跑去…“。其中”连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山 B.划船的小伙伴
C.流水 D.河岸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先确定一个作为标准的参照物,分析研究对象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
由题意可知,题中的研究对象是“山”,它的运动状态是“向船尾跑去了”,即山在“运动”,以划船的小伙伴为参照物,山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且小伙伴随船向前行,所以以划船的小伙伴为参照物,山向船尾跑去了,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 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10.“月在云中行”、“鱼戏莲叶间”,诗句中“月”和“戏”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
A.云、鱼 B.云,莲叶 C.月亮、鱼 D.星星、水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判断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物体与参照物位置发生改变,物体相对参照物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物体相对参照物是静止的。
[解答]解:以云为参照物,月与云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月是运动的,所以“月在云中行”;
以莲叶为参照物,鱼与莲叶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鱼是运动的,所以“鱼戏莲叶间”。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参照物的选择,读懂诗句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11.宋代诗人陈与义在《襄邑道中》一诗中写到“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关于诗中所描述的运动及参照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船为参照物,诗人是运动的
B.“云不动”是以两岸“飞花”为参照物
C.以“两岸”为参照物,船是静止的
D.“云与我俱东”是以两岸“榆树”为参照物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先选取一个标准做为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
[解答]解:A、以船为参照物,诗人和船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诗人是静止的,故A错误;
B、细细品味古诗,从最后一句“不知云与我俱东”可知,相对于地面来说,诗人与云都是向东运动
也就是说,二者的运动状态相同,相对静止。所以诗人以自己为参照物看云时,会认为“卧看满天云不动“的效果,故 B 错误;
CD、在本题中船是向东高速行驶,而“卧看满天云不动”是指“云与我”保持相对静止,即“云与我”以相同的速度相对于地球向东运动。所以“云与我俱东”是以两岸的“榆树”为参照物的,故C错误;
D正确。
故选: D。
[点评]此题通过古诗句考查同学们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12.唐朝诗人孟郊在《登科后》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如图所示,是诗人骑马赏花的情景,若说花是运动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路面 B.路边的百花
C.身后的房屋 D.诗人的马
[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相对于哪一个物体在运动,就要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哪个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解答]解:A.花相对于路面位置不变,以路面为参照物,花是静止的,故A不正确:
B.花相对于路边的百花位置不变,以路边的百花为参照物,花是静止的,故B不正确:
C.花相对于身后的房屋位置不变,以身后的房屋为参照物,花是静止的,故C不正确;
D.花相对于诗人的马位置发生了变化,以诗人的马为参照物,花是运动的,故D正确。
故选: D。
[点评]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状态也不一样。
13.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一首词中有这样的描写:“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其中“不觉船移”所选的参照物可能是(  )
A.船在水中的倒影 B.船周围的浮萍
C.被船惊飞的鸟 D.船附近岸边的花草
[分析]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要先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不觉船”以船周围的浮萍、被船惊飞的鸟以及船附近岸边的花草为参照物时,船相对于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以船在水中的倒影为参照物,船与倒影的位置未发生变化,故A正确, BCD错误。
故选: A。
[点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14.公元10世纪,谭峭在其著作《化书》中记录了很多科学现象及规律,如“作环舞者,宫室皆转”。环舞,此处可以理解为旋转舞蹈。在旋转舞蹈时,舞者认为周围宫室都在转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周围宫室 B.舞者自身 C.脚下大地 D.院内树木
[分析]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就说物体是静止的,反之,就说物体是运动的。 [解答]解:在旋转舞蹈时,以周围宫室、舞者自身、脚下大地以及院内树木为参照物,只有周围宫室和舞者自身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舞者自身为参照物,周围宫室是运动的。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参照物的问题,属于基础题。
1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李白一首除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如果说舟中的人是静止,这是相对(  )
A.白帝 B.江陵 C.两岸 D.轻舟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解答]解:从轻舟已过万重山,可以体现出舟中人相对于高山位置不断变化,所以以高山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人始终坐在舟上,相对于舟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人相对于轻舟是静止的。
故选: 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16.古书中记载“人在舟中闭定(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其中“舟行”的参照物是(  )
A.岸 B.窗 C.舟 D.人
[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解:“人在舟中闭牖(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舟行”是舟和河岸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河岸为参照物,舟是运动的。
故选: 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17.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以下是一些蕴含物理知识--参照物的诗句,其中不正确的是(  )
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的运动是以山为参照物的
B.“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日出”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描述太阳的升起
C.“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人”是以柴门为参照物,描述人是静止的
D.“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桥流”是以水为参照物[分析]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如果位置发生了变化,就说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说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A、舟行走时,舟和山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以山为参照物,舟是运动的,故A正确:
B、日出时,太阳和地面的距离发生变化,故以地面为参照物,太阳是运动的,故B正确;
C、人在行走时,以柴门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故C错误;
D、水在桥下流走时,水和桥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以水为参照物,桥是运动的,故D正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参照物的问题,属于基础题。
18.《吕氏春秋·察今》记载了刻舟求剑的故事,其中有这样的文字“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从物理角度看,“剑不行”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舟 B.岸 C.流水 D.舟中人
[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相对于哪一个物体在运动,就要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哪个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解答]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意思是舟已经向前行驶了,但剑没有行进,即舟是运动的,剑是静止的;
A、以舟为参照物,剑相对于舟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舟不能以自身为参照物,故A错误:
B、以江岸为参照物,舟相对于江岸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以江岸为参照物,剑相对于江岸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均以江岸为参照物,故B正确:
C、以流水为参照物,流水相对于剑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C错误:
D、以舟中人为参照物,舟相对于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剑相对于人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 B。
[点评]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状态也不一样。
19.“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诗中描绘的意境如图所示。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舟中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白帝城 B.轻舟 C.两岸 D.江陵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解答]解: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乘船的人是静止的,即人相对于船的相对位置没有改变,故是选择船(轻舟)为参照物的。
故选: B。
[点评]同一物体处于同一状态,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其运动状态也一般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0.南北朝萧绎有诗云“不疑行舫动,唯看远树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远树来”,是以岸为参照物
B.“远树来”,是以船为参照物
C.诗人认为船是静止的,是以船为参照物
D.诗人认为船是静止的,是以岸为参照物
[分析]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首先确定参照物,若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位置的变化,则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AB、“远树来”,是以船为参照物,树与船之间有位置变化,可得到树在靠近船的结论:
如以岸为参照物,树与岸之间没有位置变化,将判定树是静止的,故A错误、B正确;
CD、诗人认为船是静止的,是以诗人自己为参照物,诗人与船之间没有位置变化,可得到船静止的结论:不得以研究对象为参照物,故C错误;以岸为参照物,船与岸之间的位置在发生变化,会得到船运动的结论,故D错误。
故选: B。
[点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因此,解答中要抓住“参照物”这个中心,认真分析,灵活处理.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河南省新乡市封丘一中2024-2025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化学试卷(无答案)

下一篇:江苏省镇江中学2024-2025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 化学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