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特训: 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单选题
1.对下列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盐
B.向某溶液中滴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证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C.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稀溶液,然后在瓶口用湿润的红色石 试纸检验,未变蓝色,证明原溶液中不含
D.验证某烧碱溶液中是否含有,先加稀硝酸除去,再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原烧碱溶液中含有
2.由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将适量铜粉投入溶液中,振荡,铜粉消失 溶液显酸性
B 向某盐溶液中滴加NaOH浓溶液并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蓝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C 将鲜花投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鲜花褪色 HClO具有漂白性
D 将乙醇和浓硫酸混合加热,并将产生的气体干燥后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褪色 反应中有乙烯生成
A.A B.B C.C D.D
3.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纤通信使用的光缆的主要成分是Si,太阳能电池使用的材料主要是SiO2
B.氨很容易液化,液氨汽化吸收大量的热,所以液氨常用作制冷剂
C.高锰酸钾溶液、酒精、双氧水都能杀菌消毒,消毒原理相同,利用的是强氧化性
D.SO2可以用来漂白纸浆、毛、丝、草帽辫及增白食品等
4.将6.4g铜投入30mL一定浓度的硝酸中,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标准状况下的NO和混合气体共2.24L。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中失去电子数为0.1mol B.做氧化剂的硝酸为0.1mol
C.NO体积为0.56L D.原硝酸浓度0.3mol/L
5.下列反应既体现硝酸的酸性,又体现硝酸的氧化性的是( )
A.
B.
C.
D.
6.只用一种试剂即可区别开:、四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
A. B.NaOH C. D.HCl
7.现用传感技术测定喷泉实验中的压强变化来认识喷泉实验的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取氨气时烧瓶中的固体常用
B.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置于三颈瓶口,试纸变红,说明已经集满
C.关闭,将单孔塞(插有吸入水的胶头滴管)塞紧颈口,打开,完成喷泉实验,电脑绘制三颈瓶内压强变化曲线如图2,则点时喷泉最剧烈
D.若实验在标况下完成,则在点时烧瓶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8.下列物质常温下见光会分解的是( )
A. B. C.浓硝酸 D.浓硫酸
9.如图装置中,干燥烧瓶中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滴管的胶头,然后打开止水夹。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
A.(饱和食盐水)无色喷泉 B.(含石蕊)蓝色喷泉
C.HCl(含石蕊)红色喷泉 D.(NaOH溶液)无色喷泉
10.实验室采用下列装置制取氨气,正确的是( )
A. 装置甲生成 B. 装置乙干燥
C 装置丙收集并验满 D. 装置丁吸收多余
11.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 向表面皿中加入少量,再加入约3mL浓硫酸,搅拌,观察实验现象
B 比较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氧化性强弱 室温下,在浓硝酸和浓盐酸中分别投入光亮的铁钉
C 探究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的气体产物中是否含有 将浓硫酸与木炭混合加热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产生
D 检验固体是否氧化变质 将样品溶于稀硫酸后,滴加KSCN溶液
A.A B.B C.C D.D
12.某小组探究的催化氧化,实验装置图如下。③中气体颜色无明显变化,④中收集到红棕色气体,一段时间后,④中产生白烟。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③、④中现象说明③中的反应是
B.④中白烟的主要成分是
C.一段时间后⑤中可能变蓝
D.若用氨气进行尾气处理,每处理需消耗氨气
13.某兴趣小组探究高锰酸钾和氨水的反应,实验如下:
序号 试剂 实验现象
① 溶液氨水+0.5mL蒸馏水 溶液完全褪色所需时间:③<②<①。实验均产生棕褐色固体(经检验为),都伴有少量气泡产生(经检验为)。
② 溶液氨水稀硫酸
③ 溶液氨水溶液
④ 溶液溶液+0.5mL蒸馏水 无明显变化
注:实验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①中发生了反应
B.溶液完全褪色所需时间②<①的主要原因:增大,的氧化性增强
C.对比实验③④可得出,还原性:>
D.在实验④的试剂中,逐滴加入浓NaOH溶液,可观察到溶液褪色
14.下列关于硫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硫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可用于葡萄酒的生产制作
B.硫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盐类等
C.火山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中存在游离态的硫
D.二氧化硫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15.连二亚硫酸钠()也称保险粉,该物质不溶于乙醇,溶于氢氧化钠溶液,遇少量水或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会发生剧烈反应并燃烧,且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将甲酸和NaOH溶液混合,再通入气体,会得到保险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遇水所发生的是放热反应,燃烧时会有产生
B.属于盐,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C.能和新制氯水反应,但不能和浓硝酸反应
D.制备保险粉的反应为
16.废旧CPU中的金(Au)、Ag和Cu回收的部分流程如下:
已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酸溶”时用浓硝酸产生的量比用稀硝酸产生的少
B.“过滤”所得滤液中的阳离子只含有和
C.用浓盐酸和也可以溶解金
D.用过量锌粉将完全还原为Au,参加反应的Zn为1.5 mol
二、多选题
关于反应,回答1-4题
17.该反应属于( )
A.离子反应 B.置换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分解反应
18.若生成的NO气体质量为30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则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mol B.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为22.4L
C.该气体为红棕色气体 D.该气体难溶于水
19.该反应中涉及的物质为电解质的是( )
A.Cu B. C. D.NO
20.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其氧化剂为( )
A.Cu B. C. D.NO
21.下列解释事实的方程式正确的是( )
A.铁粉与硫粉共热生成黑色物质:
B.食醋除水壶中的水垢:
C.铜溶于稀硝酸:
D.铝的冶炼:
22.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验证炭与浓硝酸反应生成 向浓硝酸中插入红热的炭
B 判断反应后是否沉淀完全 将溶液与溶液混合,反应后静置,向上层清液中再滴入几滴溶液
C 探究催化剂对分解速率的影响 分别向2支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溶液,再向其中1支加入少量
D 探究KI与反应的限度 将5mL0.1mol/LKI溶液与1mL0.1mol/L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再滴入几滴KSCN溶液
A.A B.B C.C D.D
2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部分夹持仪器省略)制备干燥的氨气并验证氨气的性质。已知反应。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盏酒精灯加热顺序是先甲后丁
B.若用丙装置收集氨气,应将b管延长至集气瓶底部
C.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丁中颜色由红棕色变为黑色,说明具有还原性
D.本实验不需要尾气处理装置
24.向59.2g和FeO的混合物中加入1.0L某浓度的稀硝酸,固体物质完全反应生成NO和。在所得溶液中加入2.8L1.0的NaOH溶液,此时溶液呈中性,金属离子已完全沉淀,沉淀质量为85.6g。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与Fe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
B.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4
C.产生的N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48L
D.、FeO与硝酸反应后剩余的为0.2mol
三、填空题
25.氧化镓()是一种常用的无机催化剂.某兴趣小组设计以砷化镓废料(主要成分为GaAs、、)为原料生产的工业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ⅰ.Ga和Al的化学性质相似;
ⅱ.对硝酸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有催化作用。
回答下列问题:
(1)Ga元素的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
(2)滤渣1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
(3)①“浸取”时GaAs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②若取A、B两组样品分别进行“浸取”实验,向A中不断通入,其他条件、操作完全一样,得到镓元素的浸出率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前10min内,浸出速率A______B(填 > 、 = 或 < ),其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
(4)“沉镓”时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需要控制硝酸用量的原因___________。
(5)查阅资料后发现,实际工业生产中,在“浸取”步骤除了加硝酸外,还需要加入,从绿色化学角度分析加入的优点___________。
26.五水硫酸铜在化工、农业、医药、食品等方面均有广泛的用途,实验室制备方法如下:
(1)制备硫酸铜溶液
称取3.0g铜粉放入双颈烧瓶中,加入11.0mL,再分批缓慢加入5.0mL浓,待反应缓和后水浴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补加6.0mL和1.0mL浓硝酸。
①仪器甲的名称是_________,硝酸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
②分批加入硝酸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③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有气体生成,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_________和_________。
(2)制得五水硫酸铜粗品
待Cu接近于全部溶解后,趁热用倾析法将溶液转至小烧杯中,然后通过“相关操作”得到粗五水硫酸铜晶体。
①趁热用倾析法转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相关操作”得到粗五水硫酸铜晶体,其“相关操作”是指将溶液转至蒸发皿中,水浴加热,_________。
③如果蒸发水时温度过高,得到的晶体会偏白色,则原因是_________。(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27.五氧化二钒()广泛用于冶金、化工等行业。一种以含钒废料(含、、、)为原料制备的流程如下:
已知:难溶于水和碱,可溶于酸,灼烧可生成。
(1)为提高含钒废料的浸取率,可采取的措施为________。
(2)“滤液1”中除了含有过量的NaOH,还含有的溶质为________(填化学式)。
(3)“烘干灼烧”的目的是________。
(4)“沉锰”时需将温度控制在70℃左右,温度不能过高的原因为________,“滤渣2”的主要成分是,写出生成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5)“浓缩结晶”后获得晶体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
(6)在煅烧生成的过程中无元素化合价变化,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四、实验题
28.人类农业生产离不开氮肥,几乎所有的氮肥都以氨为原料生产,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制备氨气并探究相关性质。
已知:①Cu、均为红色固体
②
(1)实验室利用A装置制备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
(2)氨气极易溶于水,下列能用作吸收氨气的装置是__________(填序号)。
(3)①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以下现象,完成表格:
序号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 C装置中黑色CuO固体全部变红 /
Ⅱ D装置中无水变蓝 反应生成了__________
Ⅲ F装置中收集到无色无味气体,且遇到空气不变色 反应生成了
②实验后取C中固体加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溶液变蓝且有红色固体剩余,则实验后C中固体一定存在的是__________,再加入下列试剂__________(填选项),固体又可以继续溶解。
A.溶液 B.溶液 C.KCl溶液 D.溶液
(4)若将发生装置A与a相连(如图),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写出生成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若向a处分别通入__________(填选项),也会产生白色沉淀。
A. B. C. D.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无色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硫,则原固体可能含有碳酸盐、碳酸氢盐、亚硫酸盐或亚硫酸氢盐,故A项错误;白色沉淀可能为氯化银或碳酸钡等,原溶液中可能含有银离子或者硫酸根离子,但两者不同时存在,故B项错误;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不加热和稀溶液只能生成一水合氨,然后在瓶口用湿润的红色石 试纸检验,未变蓝色,不能证明原溶液中不含,故C项错误;烧碱溶液中的可与银离子反应,也可以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则先加硝酸排除干扰离子,再加硝酸银生成的白色沉淀为氯化银,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氯离子,故D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A.将适量铜粉投入溶液中,振荡,铜粉消失,发生的反应为:,体现的氧化性,没有体现出酸性,A不合题意;
B.向某盐溶液中滴加NaOH浓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若试纸变蓝,说明生成气体为氨气,则该盐溶液中含有,B符合题意;
C.将鲜花投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鲜花褪色,可能是具有漂白性,也可能是Cl2与鲜花中的水反应的产物HClO其漂白作用,故不能说明HClO具有漂白性,C不合题意;
D.挥发的乙醇及生成的乙烯及混有的二氧化硫均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溶液褪色,不能证明产物中一定含乙烯,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答案:B
解析:光纤通信使用的光缆的主要成分是SiO2,太阳能电池使用的材料主要是Si,A项错误;酒精能杀菌消毒利用的是其能使蛋白质变性的性质,C项错误;SO2不能用来增白食品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
5.答案:B
解析:A.因硝酸中氮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只生成盐,硝酸只表现酸性,A不符合题意;B.反应生成硝酸中氮元素化合价降低,体现硝酸的氧化性,同时有硝酸铁生成,表现了硝酸的酸性,B符合题意;C.反应中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全部由+5降低为+4,只体现了氧化性,C不符合题意;D.反应中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能体现硝酸的氧化性,只表现酸性,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答案:B
解析:A.加入硝酸银溶液,、四种溶液都生成白色沉淀,反应现象相同,不能区别开,故A错误;
B.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无现象,氯化镁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铁生成红褐色沉淀,硫酸铵产生刺激性气体,反应现象各不相同,能区别开,故B正确;
C.加入氯化钡溶液,三种溶液都无现象,不能区别开,故C错误;
D.加入盐酸,、四种溶液都无现象,不能区别开,故D错误;
答案为B。
7.答案:D
解析:A.不能与浓氨水反应生成氨气,且与氨气结合生成络合物,不能制备氨气,故A错误;
B.氨气和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电离出氢氧根离子而导致氨水呈碱性,红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所以检验三颈瓶集满的方法是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瓶口c,试纸变蓝色,证明已收集满,故B错误;
C.三颈瓶内气体与外界大气压压强之差越大,其反应速率越快,C点压强最小、大气压不变,所以大气压和C点压强差最大,则喷泉最剧烈,故C错误;
D.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是22.4L/mol,设烧瓶中收集到的氨气的体积为VL,则实验完成后溶液的体积为VL,在E点烧瓶中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故D正确。
答案选D。
8.答案:C
解析:浓硝酸光照分解生成、和,C符合题意。
9.答案:A
解析:A.因NaCl溶液抑制的溶解,则挤压胶管的胶头,气压变化不明显,则不会形成喷泉,故A错误;
B.因氨气极易溶于水,则挤压胶管的胶头,使烧瓶中的气压减小,且小于外界大气压,则形成喷泉,又因氨水溶液显碱性,石蕊遇碱变蓝,故形成蓝色喷泉,故B正确;
C.氯气与水反应生成酸,石蕊遇酸变红,可形成红色喷泉,故C正确;
D.因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溶液为无色,则挤压胶管的胶头,使烧瓶中的气压减小,且小于外界大气压,则形成无色喷泉,故D正确;
10.答案:D
解析:A.受热分解产生、HCl,二者在试管口遇冷又重新化合形成,因此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应该用加热与混合物的方法制取,A错误;
B. 是碱性气体,与浓硫酸会发生反应,因此不能使用浓硫酸干燥氨气,应该使用碱石灰干燥,B错误;
C. 的密度比空气小,采用向下排空气的方法收集时,导气管应该伸入到试管底部,C错误;
D. 是大气污染物,由于极易溶于水,为防止氨气被水吸收时引起倒吸现象,通常在导气管末端安装一个倒扣漏斗或一个干燥管,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11.答案:A
解析:A.中加入浓硫酸,失去水,固体由蓝色变无色,与浓硫酸的吸水性有关,故A正确;
B.室温下Fe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铁能在浓盐酸中溶解,不能比较两种酸的氧化性,故B错误;
C.碳和浓硫酸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均使石灰水变浑浊,由现象不能说明产物中含有,故C错误;
D.酸性条件下亚铁离子、硝酸根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铁离子,不能检验是否变质,故D错误;
故选A。
12.答案:B
解析:A.由分析可知,③中气体颜色无明显变化,④中收集到红棕色气体,一段时间后产生白烟说明③中氨气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反应方程式为:,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④中白烟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铵,故B错误;
C.装置⑤中氮的氧化物与氧气溶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与铜反应生成淡蓝色的硝酸铜溶液,故C正确;
D.用氨气处理尾气,发生的反应的方程式为:,与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6:8,则处理0.6mol需消耗0.8mol氨气,故D正确;
故选B。
13.答案:B
解析:A.实验①中产生棕褐色固体,还伴有少量气泡产生,经检验为,说明发生了反应,A正确;B.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可知影响该反应中反应速率本的并不足,B错误:.实验③中被氧、化为,实验④中未被氧化,所以还原性:,C正确. D.实验④中加入的未被氧化,当逐滴加入浓 NaOH 溶液,会促进的水解,增大了的浓度,因此溶液褪色,D正确。故选B。
14.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硫有毒,可以杀菌消毒;同时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可以作为食品的抗氧化剂,则二氧化硫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葡萄酒的生产制作,A正确;B.硫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硫酸盐等,故B正确,C.自然界中游离态的硫存在于火山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中,故C正确D.二氧化硫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故D错误;故选D。
15.答案:C
解析:遇少量水会发生剧烈反应并燃烧,表明反应能提供引发燃烧的热量,所以发生的是放热反应,燃烧时产生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应是,A正确;属于盐,在该化合物中,S元素平均化合价为+3价,在-2价和+6价之间,则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B正确;由B项分析知,具有还原性,能被强氧化剂新制氯水、浓硝酸等氧化,C错误;将甲酸和NaOH溶液混合,再通入气体,会得到保险粉,S元素价态降低,则甲酸中的C元素价态应升高,生成气体,所以制备保险粉的反应为,D正确。
16.答案:C
解析:对流程分析如下:酸溶时,硝酸与Au不反应,与Ag和Cu反应,酸溶后过滤,得到Au,滤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和,经过溶金、分离后,得到溶液,用锌粉还原得到Au。浓硝酸被还原生成,生成,得到,稀硝酸被还原生成NO,生成1 mol NO,得到,当金属的量相同时,用浓硝酸产生的量比用稀硝酸产生的多,A错误;“过滤”所得滤液中的阳离子为和,B错误;流程中用溶解金,浓盐酸和混合溶液中含有的离子种类和混合溶液中相同,用浓盐酸和也可以溶解Au,C正确;也会与Zn反应,参加反应时,转移,消耗Zn的物质的量为2 mol,D错误。
17.答案:A
解析:
18.答案:ABD
解析:A.若生成的NO气体质量为30g,物质的量为,故A正确;
C.NOC.NO体的物质的量为1mol,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为22.4L,故B正确;C.NOC.NO为无色气体,故C错误;
D.NO难溶于水,故D正确;故选ABD。
19.答案:BC
解析:
20.答案:B
解析:
21.答案:AB
解析:A.酼的氧化性较弱,铁粉与硫粉共热生成黑色物质为 化亚铁:正确;B.醋酸为弱酸,碳酸钴为沉淀,均不可拆,离子反应方程式正确,B正确;C.铜溶于稀硝酸:,C错误:D.铝的冶炼:,D错误;故选AB。
22.答案:BD
解析:
23.答案:D
解析:A.实验开始时要先通一段时间氨气将装置中空气排净,故两酒精灯加热顺序是先甲后丁,A正确;
B.氨气收集方法应是向下排空气法,故应将b管延长至集气瓶底,B正确;
C.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红棕色变为黑色,是,化合价降低,则化合价升高,所以氨气被氧化体现还原性,C正确;
D.本实验无法保证反应完,故应有尾气处理装置,D错误;故答案选D。
24.答案:BD
解析:在所得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后,此时溶液呈中性,金属离子已完全沉淀,溶液中溶质为,沉淀为,质量为85.6g,物质的量为,根据铁元素守恒有,所以反应后的溶液中,设和FeO的物质的量分别为,根据二者的总质量有,根据铁元素守恒有:,联立方程解得。由上述分析可知,,故A正确;根据电子守恒,生成NO的物质的量为,根据N元素守恒可知,所以原硝酸溶液的浓度为,故B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所以标准状况下NO的体积为,故C正确;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硝酸铜反应,剩余的氢氧化钠与硝酸反应,最后为硝酸钠溶液,根据氨元素守恒可知,反应后的溶液中,所以,故D错误。
25.答案:(1)
(2);
(3)①.;②. < ; ③.反应生成的有催化作用,充入后逸出,反应速率下降
(4)①.;②.硝酸用量过多,会导致沉淀溶解;若硝酸用量过少,会导致沉淀不完全
(5)可将氧化为硝酸,减少污染,提高硝酸利用率
解析:
26.答案:(1)分液漏斗;氧化铜粉;防止反应产生的热效应增加硝酸的挥发量;二氧化氮;一氧化氮
(2)除去残余固体;防止硫酸铜晶体析出;浓缩至表面有晶膜出现,取下蒸发皿(或拆去热源),自然冷却,析出粗五水硫酸铜晶体;
解析:(1)①仪器甲的名称是分液漏斗,硝酸的主要作用是氧化铜粉;
②分批加入硝酸的主要原因是防止反应产生的热效应增加硝酸的挥发量;
③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有气体生成,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混合气体。
(2)①趁热用倾析法转液的目的是除去残余固体、防止硫酸铜晶体析出;
②通过“相关操作”得到粗五水硫酸铜晶体,其“相关操作”是指将溶液转至蒸发皿中,水浴加热,浓缩至表面有晶膜出现,取下蒸发皿(或拆去热源),自然冷却,析出粗五水硫酸铜晶体;
③如果蒸发水时温度过高,得到的晶体会偏白色,说明受热分解产生,方程式为:。
27.答案:(1)延长浸取时间、将含钒废料粉碎、适当增大NaOH溶液的浓度等
(2)或
(3)将氧化为
(4)加热易分解;
(5)过滤、洗涤、干燥
(6)
解析:
28.答案:(1);防止F中水蒸气进入D装置,干扰实验
(2)②③④
(3);;AD
(4);AB
解析:(1)根据装置特点可知制备氨气利用的原料是氢氧化钙和氯化铵,方程式为,由于F中水蒸气能干扰水的检验,所以装置E的作用是防止F中水蒸气进入D装置,干扰试验;
(2)氨气极易溶于水,尾气吸收需要防止倒吸,图中能用来吸收尾气的装置是②③④,装置①易发生倒吸,⑤没有出气口且氨气溶于水;
(3)实验后取C中固体加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溶液变蓝且有红色固体剩余,说明用铜,氯化铁能溶液能溶解铜,氯化亚铁、氯化钾溶液均不能溶解铜,硝酸钾在酸性溶液中具有强氧化性,能溶解铜,故答案为:AD;
(4)若将D与a相连,氨气和二氧化硫在水中生成亚硫酸铵,亚硫酸铵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亚硫酸钡沉淀,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二氧化氮能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或氯气能将二氧化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结合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氮气和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氯化钡均不反应,无白色沉淀生成,故答案为:;AB。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特训: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一、单选题
1.一定条件下,酸性溶液与发生反应,(Ⅱ)起催化作用,过程中不同价态含粒子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Ⅲ)不能氧化
B.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减小,反应速率逐渐减小
C.该条件下,(Ⅱ)和(Ⅶ)不能大量共存
D.总反应为:
2.油条是我国传统食品,其做法之一是将明矾[]、纯碱、食盐按比例加入温水中,再加入面粉,搅拌成面团,放置,使面团产生气体,形成孔洞,放置过程发生反应:。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明矾属于混合物
B.放置过程发生的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电解质
C.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
D.该反应说明与不能大量共存
3.实验室提供的玻璃仪器有试管、烧杯、锥形瓶、普通漏斗、胶头滴管、酒精灯、玻璃棒、表面皿等,选用上述仪器(非玻璃仪器任选)能完成的实验是( )
A.中和热的测定 B.粗盐提纯 C.中和滴定 D.海带提碘
4.在太空舱里,常用作催化剂将宇航员呼出的转化为,中Ni的化合价为+2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中Fe为+6价
B.将转化为,一定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C.4属于氧化物
D.与CO是同素异形体
5.汽车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中发生反应:。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能在瞬间完成,并产生大量气体
B.生成标准状况下气体,该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
C.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D.被氧化和被还原的N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6.离子的摩尔电导率可用来衡量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导电能力的强弱,摩尔电导率越大,离子在溶液中的导电能力越强。已知、、的摩尔电导率分别为0.60、1.98、0.45据此可判断,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溶液导电能力随二氧化碳通入量的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A. B.
C. D.
7.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含有的溶液:
B.含有的溶液:
C.澄清透明溶液中:
D.含有的溶液:
8.下列实验不能证明一元酸HR为弱酸的是( )
A.室温下,NaR溶液的pH大于7
B.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和HR溶液完全中和时,消耗等浓度NaOH溶液的体积相同
C.向HR溶液中加入少量NaR固体,溶解后溶液的pH变大
D.时,溶液的
9.化学烫发巧妙利用了头发中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实现对头发的“定型”,其变化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药剂A具有还原性
B.①→②过程若有键断裂,则转移电子
C.②→③过程若药剂B是,其还原产物为
D.化学烫发通过改变头发中某些蛋白质中键位置来实现头发的定型
10.关于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生还原反应
B.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D.1mol发生反应,转移4mol电子
11.一定量的与足量的碳在容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平衡时,体系中气体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
已知:气体分压气体总压体积分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时,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表示的化学平衡常数
B.时,若充入情性气体,均减小,平衡不移动
C.时,若充入等体积的和CO,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时,反应达到平衡后的转化率为
12.小组同学探究盐溶液对反应(血红色)的影响。将2mL的溶液与的KSCN溶液混合,分别加入等量的试剂①~④,测得平衡后体系的透光率如图所示。
已知:ⅰ.溶液血红色越深,透光率越小,其他颜色对透光率的影响可忽略;
ⅱ.(黄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注入试剂①后混合溶液透光率增大,证明逆向移动
B.混合溶液透光率不再变化时,加入试剂③的混合溶液的透光率比加入试剂②的高,可能是阳离子种类或溶液pH不同导致的
C.混合溶液透光率不再变化时,加入试剂④的混合溶液的透光率比加入试剂③的高,可能发生反应
D.若要证明试剂③中的对平衡体系有影响,可使用的溶液进行实验
13.在容积为2 L的刚性容器中充入1 mol X和2 mol Y,发生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测得容器内压强的变化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反应时间/min 0 5 10 15 20 25
压强/MPa 12.6 10.8 9.5 8.7 8.4 8.4
(用压强计算平衡常数;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A.20 min后,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且
B.内,Y转化率为
C.25 min时,再向容器中通入X、Z各1 mol,平衡逆向移动
D.该温度下平衡常数
14.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固体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负对数值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
B.A点对应状态的平衡常数
C.的气体体积分数不变时,该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D.时,B点对应状态的
15.一定温度下,在三个容积为1.0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容器编号 温度/℃ 起始的反应物物质的量/mol 平衡的生成物物质的量/mol
Ⅰ 387 0.40 0.16 0.16
Ⅱ 387 0.80
Ⅲ 207 0.40 0.18 0.18
A.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B.达到平衡时,容器Ⅰ中的体积分数比容器Ⅱ中的小
C.容器Ⅰ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时间比容器Ⅲ中的长
D.若起始时向容器Ⅰ中充入、和,则反应将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16.血红蛋白分子在人体中存在如下过程:
①;
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高原地区氧气的分压低,因此该地区人体内的Hb数量普遍较高
B.人体吸入CO会造成缺氧,说明
C.CO中毒时,需立即切断CO源,使变小
D.CO中毒时,可将病人移入高压氧舱,使反应①的浓度商
二、多选题
17.海洋生物参与氮循环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①、②、④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B.反应③、④中的氮元素均被还原
C.反应③和⑤均属于氮的固定
D.等质量的分别参与反应④和⑤,转移电子数之比为4:3
18.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NO、中的两种或多种气体。现将此无色透明的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后,品红溶液褪色,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对于原混合气体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肯定有和 B.肯定有NO
C.肯定没有和 D.可能有和
19.利用传感器和信息处理终端对氯水的实验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得到以下图像,图一表示氯水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随着反应进行某种量的变化;图二表示将过量铁粉加入氯水中,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一可表示:随光照时间的变化曲线
B.图一可表示随光照时间的变化曲线
C.图二ab段测得有,可能是Fe与反应生成的
D.图二bc段表明溶液中的反应以为主
20.将和的混合气体通入的混合溶液中反应可回收S,转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图示转化关系中,化合价不变的元素有2种
B.过程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通入过量的氧气或者增大的浓度可以减少回收的S中CuS的含量
D.转化过程中参加循环反应的离子只有
21.锰酸钾()在浓强碱溶液中可稳定存在,碱性减弱时易发生反应:。利用氧化制备的装置如图所示(夹持装置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强碱性环境下,氧化性:
B.装置Ⅰ中的漂白粉可以用代替
C.装置Ⅱ中盛放浓硫酸,以提高的产率
D.装置Ⅳ不需要防倒吸的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与氯气反应速率较慢
三、填空题
22.从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两个角度学习、研究物质的性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图是硫、氮两元素的价类二维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X可作为火箭发动机的燃料,其结构式为___________。
(2)宋代著名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录》中有关于“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主要用于检验是否有含硫元素的有毒物质。其反应原理之一为:(反应未配平),已知:为一种不溶于水的灰黑色固体。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当银针变黑时,说明所检验的物质中可能有毒
B.银针验毒时,Ag被氧化
C.上述验毒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
D.在上述验毒反应中作还原剂
(3)已知物质Z是一种可溶性正盐,能被酸性溶液氧化为被还原为,请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4)大苏打在照相、电影、纺织、化纤、造纸、皮革、农药等方面均有重要用途。现欲在实验室制备大苏打,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下列选用的试剂合理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5)氨的氧化物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催化还原氮氧化物(SCR)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烟气氮氧化物脱除技术。当物质P与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与足量氨气能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两种无污染的物质,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6)将32g铜与150mL一定浓度的物质Q充分反应,铜完全溶解,产生标准状况下的物质P和二氧化氮混合气体共11.2L。则混合气体中物质P的体积为___________L(标准状况下);待产生的气体全部释放后,向溶液加入200mL5mol/L的NaOH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全部转化成沉淀,则物质Q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mol/L;欲使铜与物质Q反应生成的混合气体在NaOH溶液中全部转化为,至少需要氧气___________L(标准状况下)。
23.海洋是人类巨大的资源宝库,如图为某课题小组模拟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的简易流程图。
【信息】
某品牌不同碱的价格
试剂
价格(元/吨) 3100 670 7000
请分析:
(1)海水和母液都可以作为制取氯化镁的原料,小真同学提出选择母液更好,小组同学一致同意他的观点,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工业生产中为了降低成本,步骤Ⅰ中的试剂①最好选择表格中的_______________。
(3)步骤Ⅱ由氢氧化镁制得氯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4.研究和采取措施去除氮氧化物尾气和水中硝酸盐造成的氮污染备受关注。
Ⅰ氧化吸收法酸性条件下,NaClO溶液氧化、NO和等生成和。
(1)其他条件一定,转化为的转化率随水体溶液初始pH的变化如左图所示。
①、NO和三种气体中,相同条件下最易被NaClO氧化的是________。
②在酸性水体中,加入NaClO溶液吸收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③水体溶液初始pH越小,转化率越高。其原因是________。
(2)NaClO吸收液还可以同时脱除烟气中NO和。研究发现NaClO吸收液在不同初始pH条件下,对流动烟气的脱硫效率都接近100%,而对NO的脱除率如右图所示:
①酸性条件下,的脱除率高于NO,其原因除的还原性比NO强外,还可能是________。
②若用盐酸调节NaClO吸收液pH,不仅不利于NO的吸收,还会在反应过程中生成一种有毒气体,其化学式为________。
Ⅱ催化还原法
(3)在的催化条件下,使用作为还原剂,可将水中的转化为。该反应机理分为三步,如下左图所示:第一步:________(补充完整该步反应机理);第二步:从Cu表面迁移至W的表面;第三步:在W表面吸附并解离为活性氢原子(W-H),W-H将还原为,同时W-H将CuO还原为Cu,自身转化为W,实现Cu和W的催化循环。
(4)若改用作为还原硝酸盐过程的催化剂,其催化机理与相似。但还原过程中检测到三种含氮化合物微粒,其浓度变化如上右图所示,在1.5小时以后,的百分含量不断减少,的百分含量不断增多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
四、实验题
25.某小组通过实验探究和的性质。
实验一:探究和的溶解性和水溶液的酸碱性。
步骤 实验操作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① 在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1g和,各加入10mL水,振荡 全部溶解,得到透明溶液 部分溶解,试管底部有少许固体
② 将步骤①的试管中溶液分别分成两份,其中1份溶液中各滴加2滴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溶液变浅红色
③ 在步骤②的另两份溶液中各滴加2滴10%盐酸,振荡 没有气泡产生 产生少量气泡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常温下,的溶解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的溶解度。
(2)下列推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碳酸氢钠溶液呈酸性
B.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都呈碱性
C.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都呈酸性
D.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碳酸氢钠溶液呈中性
实验二:探究和的热稳定性。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
物质 装置B中现象 装置C中现象
无明显变化 开始断断续续产生气泡,一会儿后,没有气泡,溶液保持澄清
白色粉末变蓝色 开始断断续续产生气泡,一会儿后,产生连续气泡,溶液变浑浊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3)加热时,装置C中产生气泡的原因是_______。
(4)实验结论是________。
(5)加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开始一段时间(大约13min前)随着时间的推移Mn(Ⅶ)浓度减小直至为0,Mn(Ⅲ)浓度增大直至达到最大值,结合图像,此时间段主要生成Mn(Ⅲ),同时先生成少量Mn(Ⅳ)后Mn(Ⅳ)被消耗;后来(大约13min后)随着时间的推移Mn(Ⅲ)浓度减少,Mn(Ⅱ)的浓度增大;据此作答。
A.由图像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Mn(Ⅲ)的浓度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开始反应生成Mn(Ⅲ),后Mn(Ⅲ)被消耗生成Mn(Ⅱ),Mn(Ⅲ)能氧化,A项错误;
B.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减小,到大约13min时开始生成Mn(Ⅱ),Mn(Ⅱ)对反应起催化作用,13min后反应速率会增大,B项错误;
C.由图像可知,Mn(Ⅶ)的浓度为0后才开始生成Mn(Ⅱ),该条件下Mn(Ⅱ)和Mn(Ⅶ)不能大量共存,C项正确;
D.为弱酸,在离子方程式中应以化学式保留,总反应为,D项错误;
答案选C。
2.答案:D
解析:A(×),明矾属于纯净物;B(×),生成物中的不属于电解质;C(×),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D(√),该反应中转化为气体,转化为沉淀,说明与不能大量共存。
3.答案:B
解析:A.中和热测定需要量取液体体积,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故A不符合题意;
B.粗盐的提纯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为酒精灯、普通漏斗、玻璃棒,还需要用到瓷质的蒸发皿,则题给仪器可以完成粗盐的提纯的实验,故B符合题意;
C.中和滴定需要用到滴定管,C不符合题意;
D.海带提碘需要萃取,玻璃仪器需要用到分液漏斗,D不符合题意;
本题选B。
4.答案:B
解析:中Ni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内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计算出Fe的化合价为+3价,A项错误;,氧元素化合价升高,一定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B项正确;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不符合此定义,C项错误;同素异形体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CO均为化合物,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A.该反应在碰撞时就迅速发生,反应放出大量气体,可以起到缓冲作用,防止人因撞击而受严重伤害,A正确;B.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反应产生,反应过程中转移电子。现在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气体的物质的量是,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故该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B错误;C.在该反应中N元素化合价由反应前中的价变为反应后中的0价,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故是氧化产物;N元素化合价由反应前中的+5价变为反应后中的0价,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故又是还原产物,因此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C正确;D.根据选项C分析可知:中的N被氧化,中N被还原,故被氧化和被还原的N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D正确;故合理选项是B。
6.答案:D
解析:向饱和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先生成碳酸钙沉淀,钙离子、氢氧根离子的浓度逐渐减小,后沉淀溶解生成碳酸氢钙,钙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逐渐增大,直至钙离子的浓度与原来的相等,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与原来氢氧根离子的浓度相等,又因为的摩尔电导率大于的摩尔电导率,故选D。
7.答案:C
解析:会与发生反应,与结合生成,与反应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共存,A不符合题意;与发生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而无法大量共存,B不符合题意;各离子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C符合题意;具有强氧化性,会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大量存在时,会与发生归中反应,无法大量共存,D不符合题意。
8.答案:B
解析:室温下,NaR溶液的pH大于7,说明NaR为强碱弱酸盐,能证明HR为弱酸,故A不符合题意;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和HR溶液完全中和时,消耗等浓度的NaOH溶液体积相同只能说明HR是一元酸,但不能说明HR部分电离,所以不能说明HR是弱酸,故B符合题意;向HR溶液中加入少量NaR固体,溶解后溶液的pH变大,说明HR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则HR为弱酸,故C不符合题意;时,的HR溶液,说明HR没有完全电离,可证明HR为弱酸,故D不符合题意。
9.答案:C
解析:A.①→②是氢原子添加进去,该过程是还原反应,因此①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则药剂A具有还原性,故A正确;
B.①→②过程中S的价态由 1价变为 2价,若有键断裂,则转移电子,故B正确;
C.②→③过程发生氧化反应,若药剂B是,则B化合价应该降低,因此其还原产物为,故C错误;
D.通过①→②过程和②→③过程,某些蛋白质中键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化学烫发通过改变头发中某些蛋白质中键位置来实现头发的定型,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C。
10.答案:B
解析:由化学方程式可知中的硫元素反应前后化合价不变,没有发生还原反应,A项错误;
中S元素由+2价变成0价和+4价,化合价既有降低又有升高,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B项正确;
为氧化产物,S为还原产物,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C项错误;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发生反应,转移2 mol电子,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由题图可知时,反应达到平衡的体系中CO的体积分数为,则的体积分数为,所以,,所以,A错误;在容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中发生题给反应,时若充入惰性气体,相当于增大容积,气体浓度减小,则、均减小,该反应正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则平衡正向移动,B错误;由题图可知,时,反应达到平衡后CO和的体积分数都为,所以恒压条件下充入等体积的和CO后依然是平衡状态,平衡不移动,C错误;由题图可知,时,反应达到平衡后CO的体积分数为,设开始加入的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1 mol,转化了,则剩余,生成,所以有,解得,所以的转化率为,D正确。
12.答案:A
解析:注入试剂①蒸馏水是稀释混合溶液的过程,浓度减小,混合溶液的透光率升高,无法判断平衡是否逆向移动,A错误。试剂③KCl溶液为含有钾离子和氯离子的中性溶液,试剂②溶液中铵根离子会发生水解使溶液显酸性,且试剂②中含有铵根离子、氯离子及氢离子,则当混合溶液透光率不再变化时,加入试剂③的混合溶液的透光率比加入试剂②的高,可能是阳离子种类不同或溶液pH不同导致的,B正确。试剂③溶液的浓度比试剂④溶液的浓度低,则当混合溶液透光率不再变化时,加入试剂④的混合溶液的透光率比加入试剂③的高,说明加入试剂④的混合溶液的血红色变浅,可能发生反应,C正确。若要证明试剂③中的对平衡体系有影响,需要排除钾离子的干扰,即浓度保持不变作空白对照实验,可以和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故可以使用的溶液进行实验,D正确。
13.答案:B
解析:为气体的分子数减少的反应,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可知,增大压强,平衡会向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移动,即正向移动,则,A错误。假设反应达到平衡时,X的物质的量变化了,则平衡时X的物质的量为,Y的物质的量为,Z的物质的量为,气体的物质的量共;反应开始前体系中含1 mol X和2 mol Y,共3 mol气体,对应总压强为12.6 MPa,当达到平衡时体系总压强为8.4 MPa,则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2mol,即,解得,则Y转化了1 mol,其转化率为,B正确。由B项分析可知,平衡时X为,Y为,Z为0.5mol,容器容积为2 L,则平衡常数;平衡时再向容器中通入X、Z各1 mol,则为,Y为,Z为1.5 mol,此时浓度商,则平衡不移动,C错误。由B项分析可知,平衡时X为,Y为,Z为0.5 mol,容器容积为2 L,总压强为8.4 MPa,则各物质分压为,,,,D错误。
14.答案:C
解析:越大,则平衡常数K越小,由题图可知,随温度升高,减小,平衡常数增大,则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该反应的,A正确;A点,则平衡常数,B正确;反应得到的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反应物是固体,反应开始后氨气的气体体积分数始终不变,则的气体体积分数不变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错误;时,B点在曲线下方,浓度商大于平衡常数,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则B点对应状态:,D正确。
15.答案:D
解析:比较容器Ⅰ、Ⅲ的反应条件及数据,温度升高,平衡时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故该反应的逆反应为吸热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A项错误;容器Ⅱ中反应物的起始量是容器Ⅰ中反应物的起始量的2倍,温度与体积不变,则对比容器Ⅰ,容器Ⅱ相当于增大压强,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压强不影响平衡状态,故容器Ⅰ、Ⅱ两体系中反应达到的平衡为等效平衡,平衡时容器Ⅰ、Ⅱ中的体积分数相同,B项错误;容器Ⅰ、Ⅲ中反应物投料量相同,容器Ⅰ中温度高,反应速率快,达到平衡时间短,C项错误;该温度下,容器Ⅰ中的反应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若起始充入和,容器容积为1.0 L,此时浓度商,故反应将向正反应方向进行,D项正确。
16.答案:C
解析:高原地区含氧量低,导致反应①逆向移动,Hb数量增大,A正确;人体吸入CO会造成缺氧,说明反应②比反应①容易进行,即,B正确;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切断CO源不影响平衡常数的大小,C错误;将病人移入高压氧舱,氧气浓度增大,使反应①的浓度商,平衡正向移动,产生足够多的,缓解中毒,D正确。
17.答案:D
解析:反应①:,N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②:,N的化合价由-1价降低为-2价,存在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④:,N的化合价由+3价降低为-1价,存在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
反应③:,N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为0价,N被氧化,反应④:,N的化合价由+3价降低为-1价,N被还原,B错误;
氮的固定是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因此反应③、⑤不是氮的固定,C错误;
反应④:,N的化合价由+3价降低为-1价,降低4价,反应⑤:,N的化合价由+3价降低为0价,降低3价,转移电子数之比为4:3,D正确。
18.答案:BC
解析:无色透明的混合气体一定不含、,通过品红溶液后,品红溶液褪色,一定含有,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则原混合气体一定含有NO,NO与氧气反应,则一定不含,结论肯定没有、和,肯定有、NO;
答案选BC。
19.答案:AC
解析:A.次氯酸见光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溶液的酸性增强,增大,A错误;
B.次氯酸见光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减小,所以图一可表示随光照时间的变化曲线,B正确;
C.图二ab段三价铁离子浓度增大,因为三价铁离子氧化性大于氢离子,所以测得有,可能是Fe与三价铁离子反应生成的,C错误;
D.图二bc段表明溶液中三价铁离子浓度减小,主要原因三价铁离子与铁反应发生反应,反应式为,D正确;
故选AC。
20.答案:AD
解析:观察题图中各种物质可知,H、Cl、Cu三种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而O(化合价由0价降低为-2价)、Fe(与相互转化)、S(转化为S)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均有变化,故A项不正确;由图示可知,与在过程Ⅰ中发生反应生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质量守恒,过程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B项正确;要减少回收S中的CuS含量,则不能过量,可以通入过量的氧气或者增大的浓度以减小的浓度,故C项正确;由图可知,过程Ⅰ发生的反应为,过程Ⅱ发生的反应为,过程Ⅲ发生的反应为,据此可知参加循环反应的离子有,故D项不正确。
21.答案:BC
解析:A.在强碱性环境下,氧化制备,发生的反应中,Cl2为氧化剂,为氧化产物,则氧化性:,A正确;
B.装置Ⅰ中没有加热仪器,与浓盐酸不能发生反应,所以不能用漂白粉代替,B不正确;
C.与是在水溶液中发生反应,所以不需干燥,装置Ⅱ中应盛放饱和食盐水,除去中混有HCl,以提高的产率,C不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与氯气反应速率较慢,不会产生明显的负压,所以装置Ⅳ不需要防倒吸,D正确;
故选BC。
22.答案:(1)
(2)CD
(3)
(4)B
(5)
(6)5.6;10;5.6
解析:(1)物质X为肼,其电子式为,结构式为;
(2)A.当银针变黑时,说明生成,说明所检验的物质中可能有毒,故A正确;
B.反应生成硫化银,Ag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故B正确;
C.反应的方程式为,氧化剂和还原剂Ag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1:4,故C错误;
D.中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未发生变化,故在该反应中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故D错误;
故选CD。
(3)物质Z为,由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和配平可得到。
(4)在中,S的平均价态为+2价。
A.若反应,产物中S的价态一定在价与0价之间,故A错误;
B.若反应,产物中S的价态在0价和+4价之间,可能为+2价,故B正确;
C.若反应,产物中S的价态一定在+4价和+6价之间,故C错误;
D.,若反应,产物中S的价态一定在+4价和+6价之间,故D错误;
故选B。
(5)由图可知,反应物为、NO和,生成物为和,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从+4价降低到0价,则每摩尔得到4mol电子,N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降低到0价,则每摩尔NO得到2mol电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从-3价升高到0价,则每摩尔失去3mol电子,当与N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根据得失电子数守恒可知,,设的系数为2,的系数为1,NO的系数为1,根据原子守恒可知,的系数为2,的系数为3,故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6)设产生结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和电子得失守恒,可得方程组:,解得:,则混合气体中一氧化氮的体积为;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全部转化成沉淀,此时溶液中溶质为,由钠离子守恒,生成混合气体物质的量为,根据氮原子守恒可知,故原有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欲使铜与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在NaOH溶液中全部转化为,则、NO与氧气和水完全反应生成硝酸,由此可得出硝酸与铜反应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应等于氧气氧化、NO生成硝酸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等于铜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则由电子守恒可得需要氧气的物质的量是,在标况下的体积为。
23.答案:(1)母液中的氯化镁浓度更高
(2)
(3);复分解反应
解析:(1)海水和母液都可以作为制取氯化镁的原料,小真同学提出选择母液更好,小组同学一致同意他的观点,理由是母液中的氯化镁浓度更高。
(2)在工业生产中为了降低成本,步骤Ⅰ中的试剂①最好选择表格中的,是因为利用该物质价格最低。
(3)步骤Ⅱ中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24.答案:(1)①.②.③.酸性增强,次氯酸根离子氧化性增强
(2)①.易溶于水,与溶液中接触充分,而NO难溶于水,与溶液中接触不够充分,不易脱除②.
(3)在表面被还原,Cu被氧化为
(4)在催化剂催化作用下亚硝酸根离子与氢原子反应转化为铵根离子。
解析:(1)①同种元素,其化合价越低,则其还原性越强,故相同条件下最易被NaClO氧化的是;
②溶液可以氧化生成和;在酸性水体中,加入溶液吸收的离子方程式为;
③发生转化的过程,就是其被氧化的过程,水体溶液初始越小,转化率越高,其原因是酸性增强,次氯酸根离子氧化性增强;
(2)①物质反应前,需要相互接触,对于气体来说,与溶液反应前,应先溶解在溶液中,则酸性条件下,的脱除率高于NO,其原因除的还原性比NO强外,还可能是:易溶于水,与溶液中接触充分,而NO难溶于水,与溶液中接触不够充分,不易脱除;
②若用盐酸调节NaClO吸收液pH,可能与发生归中反应,并生成氯气,则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毒气体,其化学式为;
(3)由图可知第一步:在表面被还原为,Cu被氧化为;
(4)结合图示可知,在1.5小时以后,的百分含量不断减少,的百分含量不断增多的可能原因是:在催化剂催化作用下亚硝酸根离子与氢原子反应转化为铵根离子。
25.答案:(1)小于
(2)B
(3)加热时排出了装置内的空气
(4)的热稳定性比强
(5)
解析: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实验一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和水溶液的酸碱性,由实验①可知,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由实验②可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都呈碱性,但是碳酸钠溶液的碱性强于碳酸氢钠,由实验③可知,碳酸钠与少量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二氧化碳;实验二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的热稳定性,由实验可知,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而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1)由上述可知,常温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故答案为:小于;
(2)由上述可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都呈碱性,但是碳酸钠溶液的碱性强于碳酸氢钠,故选B;
(3)由上述可知,碳酸钠受热不分解,则断断续续产生气泡是因为加热时排出了装置内的空气,故答案为:加热时排出了装置内的空气;
(4)由上述可知,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而碳酸钠受热不分解,说明碳酸钠的热稳定性强于碳酸氢钠,故答案为:的热稳定性比强;
(5)由上述可知,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特训: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单选题
1.某温度下按下式分解:。测得恒容密闭容器内,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
0 1 2 3 4 5 ……
1.00 0.71 0.50 0.35 0.25 0.1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时,
B.5 min时,的转化率为
C.内平均反应速率
D.其他条件不变,若起始,则2 min时
2.取50mL过氧化氢水溶液,在少量存在下分解:。在一定温度下,测得的放出量,转换成浓度如下表:
0 20 40 60 80
0.80 0.40 0.20 0.10 0.05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20 min时,测得体积为224 mL(标准状况)
B.,消耗的平均速率为
C.第30min时的瞬时速率小于第50 min时的瞬时速率
D.分解酶或代替也可以催化分解
3.为有效降低含氮化物的排放量,又能充分利用化学能,合作小组利用反应设计如图所示电池(离子交换膜对溶液里的离子具有选择透过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电流可以通过离子交换膜
B.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左侧电极室溶液的碱性增强
C.电子由电极A经负载流向电极B
D.同温同压时,左右两侧电极室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4∶3
4.下列措施对加快反应速率有明显效果的是( )
A.Na与水反应时,增加水的用量
B.Al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时,改用浓硫酸
C.与两种溶液反应时,增大压强
D.大理石和盐酸反应制取时,将块状大理石改为粉末状
5.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s)+,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1,达平衡后在时都只改变了一种条件,逆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2 min内,
B.时改变的条件是降温,平衡逆向移动
C.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增大,平衡时B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
D.时可能是减小压强,平衡不移动;时可能是使用催化剂,不变
6.四个不同的密闭容器中,采用不同条件进行反应,根据下列在相同时间内测定的结果判断,生成氨的速率最快的是( )
A. B.
C. D.
7.我国科学家团队打通了温和条件下草酸二甲酯催化加氢制乙二醇的技术难关,反应为.如图所示,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温度为时,和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分别为曲线Ⅰ和Ⅱ,反应温度为时,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为曲线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a、b两时刻生成乙二醇的速率:
C.在温度下,反应在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D.其他条件相同,在温度下,起始时向该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则反应达到平衡时
8.反应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B.
C. D.
9.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诗句中主要涉及吸热反应的是( )
A.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苏轼《石炭》:“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C.于谦《咏煤炭》:“爝火燃回春浩浩,烘炉照破夜沉沉。”
D.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0.对于可逆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B.
C. D.
11.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闭合,铁的腐蚀速率减缓
B.闭合时铁的腐蚀速率比闭合时铁的腐蚀速率快
C.闭合,石墨电极附近变大
D.闭合石墨电极附近变大
12.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①,②,③,④,则此反应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得最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在相同条件下研究催化剂Ⅰ、Ⅱ对反应X→2Y的影响,各物质浓度c随反应时间t的部分变化曲线如图,则( )
A.无催化剂时,反应不能进行
B.与催化剂Ⅰ相比,Ⅱ使反应活化能更低
C.a曲线表示使用催化剂Ⅱ时X的浓度随t的变化
D.使用催化剂Ⅰ时,0~2 min内,
14.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大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B.铝和二氧化锰在高温下反应
C.稀硫酸与NaOH溶液反应 D.石灰石在高温下分解
15.和在尿素合成塔中合成是分两步进行的:①;②。其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的能量低于1mol能量
B.
C.选择合适的催化剂,能同时改变反应①②的焓变
D.反应过程中会有大量累积
16.对于反应,下列各数据表示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其中反应进行得最快的是( )
A. B.
C. D.
二、多选题
17.在潮湿的深层土壤中,钢管主要发生厌氧腐蚀,厌氧腐蚀的机理有多种,其中一种机理为厌氧细菌可促使与反应生成,加速钢管的腐蚀,其反应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正极的电极反应为
B.与的反应可表示为
C.钢管腐蚀的直接产物中含有FeS和
D.在钢管表面镀锌或铜可减缓钢管的腐蚀,镀层破损后仍对钢管有保护作用
18.NOCl常用于有机合成,其合成原理为,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2molNOCl(g)所具有能量比2molNO(g)所具有能量低76kJ
B.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该反应中每生成2molNOCl(g)放出热量76kJ
D.形成1molNOCl(g)中的化学键放出热量90kJ
19.1,3—丁二烯与HBr加成的能量—反应进程如图所示。已知0℃、短时间tmin内,amol的1,3—丁二烯与HBr完全反应得到3—溴—1—丁烯和1—溴—2—丁烯的物质的量之比为7: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时间越长,得到1—溴—2—丁烯的比例越大
B.tmin内生成1—溴—2—丁烯的平均速率为
C.1,3—丁二烯与HBr反应生成3—溴—1—丁烯的反应热为
D.与烯烃结合的第一步为决速步,进攻时活化能小的方向得到3—溴—1—丁烯
20.科研人员通过控制光沉积的方法构建复合材料光催化剂,以和渗透Nafion膜在酸性介质下构建了一个还原和氧化分离的人工光合体系,其反应机理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价电子排布式:3
B.体系中能量转化形式:电能→化学能
C.体系中总反应的活化能:
D.理论上每消耗18g水生成46gHCOOH
21.我国科学家发现,将纳米级嵌入电极材料,能大大提高可充电铝离子电池的容量。其中有机离子导体主要含和,隔膜仅允许含铝元素的微粒通过,放电时嵌入电极得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电时,N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B.放电时,正极反应为
C.充电时,离子由右侧移向左侧电极室
D.充电时,阳极反应为
三、填空题
22.在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发生反应:,图中所示曲线分别表示反应在10min时和平衡时的转化率()与温度(T)的关系。
(1)X点对应状态下,前10min内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延长反应时间的转化率将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X点与Y点对应状态下,的消耗速率更快的是________(填“X点”或“Y点”);温度高于84℃时,两条曲线开始重合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则为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下列选项中,符合图中能量变化趋势的是________(填标号)。
A.熟石灰与稀盐酸反应
B.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
C.金属铝与氧气反应
D.木炭与二氧化碳高温条件下反应
(4)通入水中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淡黄色沉淀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某温度下,在一个2L的恒容容器中,通入X(g)和Y(g),发生可逆反应生成Z(g),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填空: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反应1 min时,该容器中含有Z(g)的物质的量n(Z)______(填“<”“>”或“=”)0.1mol。
(3)反应开始至2min,以气体Z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1min时,正反应速率______(填“>”“<”或“=”)逆反应速率;X(g)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
(4)容器内2min之前在变化而2min之后不再变化的量是______(填字母)。
A.气体密度
B.压强
C.化学反应速率
D.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5)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改变反应条件______(填“能”或“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个化学反应的限度。
24.电池在许多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移动设备到太空探索,从医疗设备到军事科技,无处不在。
(1)伏打电池是意大利教授伏打发明的电池组,开创了电学发展的新时代。一种伏打电池结构如图1所示,银片和锌片间隔有浸渍溶液的纸板.伏打电池的正极为_________(填“a”或“b”),若将银片换成__________(填标号),则电流计中没有电子流过。
A.陶瓷片
B.锌片
C.铜片
D.镁片
(2)1859年,法国物理学家普兰特发明了铅酸蓄电池,其结构如图2所示.放电时,负极的质量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正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
(3)镍镉电池(如图3)是最早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的可充放电电池,放电时总反应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标号)。
A.镍镉电池充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放电时,负极发生了氧化反应
C.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
D.镍镉电池为二次电池
(4)近年来,采用非贵重金属作为催化剂的节能环保的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备受青睐,其工作原理如图4。该电池负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相同条件下,正、负极消耗的气体的体积之比为______。
四、实验题
25.下面是某化学兴趣小组测定化学反应速率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的实验。
Ⅰ.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甲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1)除如图装置所示的实验用品外,还需要的一件实验用品是___________。
(2)圆底烧瓶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若在2min时收集到224m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气体,可计算出该内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设圆底烧瓶内混合溶液的总体积为100mL,且反应过程中体积不变),而该测定值比实际值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Ⅱ.探究一定条件下反应物浓度对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硫酸溶液反应速率的影响。乙同学利用浊度计探究一定条件下反应物浓度对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硫酸溶液反应速率的影响。已知:浊度计用于测量浑浊度的变化。产生的沉淀越多,浑浊度(单位为NTU)值越大。
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如下表所示的5个实验,分别测量混合后溶液达到相同浑浊度的过程中,浑浊度随时间的变化。实验①~⑤所得数据如图2曲线①~⑤所示。
实验装置 溶液 溶液 蒸馏水
① 0.1 1.5 0.1 3.5 10
② 0.1 2.5 0.1 3.5 9
③ 0.1 3.5 0.1 3.5 x
④ 0.1 3.5 0.1 2.5 9
⑤ 0.1 3.5 0.1 1.5 10
【分析与解释】
(4)实验③中,x=_________。
(5)实验①、②、③的目的是________。
(6)通过比较Ⅰ组(①、②、③)与Ⅱ组(③④、⑤)两组实验,可推断反应物浓度的改变对与硫酸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溶液浓度的改变影响更大。该推断的证据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由题给表格数据可知,4 min时,的消耗量为,由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变化量之比可得反应生成,故A正确;B.5 min时,的消耗量,则的转化率为,故B正确;C.内,的消耗量为,由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变化量之比可得反应生成,则,故C正确;D.由题给表格数据可知,2 min时的消耗浓度为起始的一半,其他条件不变,若起始,反应物浓度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慢,反应消耗的浓度小于起始的一半,则2min时,故D错误。
2.答案:C
解析:A.反应20 min时,过氧化氢的浓度变为,说明分解的过氧化氢的物质的量0.02 mol,过氧化氢分解生成的氧气的物质的量,标况下的体积,A正确;B.,消耗过氧化氢的浓度为,则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B正确;C.随着反应不断进行,过氧化氢的浓度不断减小,某一时刻分解的过氧化氢的量也不断减小,故第30 min时的瞬时速率大于第50 D.I时的瞬时速率,C错误;D.I在反应中起到催化的作用,故也可以利用过氧化氢分解酶或代替,D正确。
3.答案:B
解析:A.电流通过离子交换膜才能形成闭合回路,A正确;
B.负极反应式为,消耗氢氧根离子的同时生成水,因此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左侧电极室溶液的碱性减弱,B错误;
C.电极A为负极,电极B为正极,电子从电极A经负载流向电极B,C正确;
D.正极反应式为,负极反应式为,转移相同数量的电子时,正极上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3∶4,即左右两侧电极室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4∶3,D正确;
故选B。
4.答案:D
解析:A.水为纯液体,增加水的用量,反应速率不变,A不选:B.Al与浓硫酸发生钝化,不生成氢气,反应速率减小,B不选;C.反应没有气体参加,则增大压强,反应速率不变,C不选;D.块状大理石改为粉末状,增大了接触面积,反应速率加快,D选。
5.答案:D
解析:A.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同时间等体积,物质的量变化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即,解得,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故错误;B.根据图2,时逐渐增大,说明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错误;C.A为固体,反应前后气体系数之和相等,增大C的变,故错误;D.时刻,平衡不移动,逆反应速率减小,可能是减小压强,时,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不移动,不变,可能是增大压强,也可能是使用催化剂,故正确。
6.答案:A
解析:根据速率比等于计量数之比,将各物质表示速率转化为以氮气表示:
A.
B.
C.
D.
综上,生成氨气速率最快的,答案选A;
7.答案:B
解析:由题图可知,曲线Ⅱ比曲线Ⅲ先达到平衡,所以,温度升高,的平衡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则正反应放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A错误;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则反应速率,B正确;时,在内,,则,C错误;向恒容容器中充入氩气,不影响反应物浓度,不影响化学平衡,则反应达到平衡时,D错误。
8.答案:B
解析: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的反应速率与反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有关,化学计量数越大,反应速率越快,由题给数据可得若均以表示反应速率,则、、、,则反应进行的快慢顺序为。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的是植物中的有机物燃烧产生和等,反应过程放出热量,反应为放热反应,A项不符合题意;以、、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为吸热反应,高温时碳与水蒸气的反应为吸热反应,B项符合题意;该诗句体现的是煤燃烧产生,同时放出大量热量,使周围温度升高,同时发出光亮,C项不符合题意;该诗句体现的是蜡烛的燃烧,属于放热反应,D项不符合题意。
10.答案:B
解析:
11.答案:C
解析:A.根据分析可知,则铁腐蚀的速度最慢的是只闭合,A正确;
B.根据腐蚀速率,阳极大于负极,所以闭合时铁的腐蚀速率比闭合时铁的腐蚀速率快,B正确;
C.闭合,铁棒作阴极,生成氢气和氢氧根,所以铁棒电极附近pH变大,C错误;
D.闭合,石墨作正极,氧气得到电子转化为氢氧根离子,所以石墨电极附近pH变大,D正确;
故选C。
12.答案:B
解析:
13.答案:D
解析:催化剂只能决定化学反应快慢,不能决定反应是否发生,A项错误;由图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相同时间内,催化剂导致的浓度变化更大,则催化剂Ⅰ使反应活化能更低,B项错误;2 min时,a曲线和催化剂Ⅱ曲线浓度变化的量相等,与反应中X、Y的化学计量数矛盾,a曲线表示使用催化剂Ⅰ时X的浓度随t的变化,C项错误;使用催化剂Ⅰ时,0~2 min内,,D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B.铝和二氧化锰在高温下反应,为放热反应,故B错误;C.稀硫酸与NaOH溶液反应,为放热反应,故C错误;D.石灰石在高温下分解,为吸热反应,故D正确;故选:D。
15.答案:D
解析:A.由图知,1mol的能量低于1mol和1mol的总能量,A错误;
B.由图知,为放热反应,则,B错误;
C.选择合适的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的焓变,C错误;
D.由图可知,,所以速率反应①大于反应②,故反应过程中会有大量累积,D正确;
故选D。
16.答案:A
解析:将各选项中的速率都换算为同一种物质表示,且单位相同,A项符合题意。
17.答案:BC
解析:由题意可知,钢管主要发生厌氧腐蚀,即发生析氢腐蚀,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电极反应为,故A项错误;与在厌氧细菌的作用下反应生成和,离子方程式为,故B项正确;钢管腐蚀的过程中,负极上Fe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与正极周围的和反应分别生成FeS和,故C项正确;在钢管表面镀锌或铜可减缓钢管的腐蚀,但镀铜破损后容易形成原电池,会加速铁的腐蚀,故D项错误。
18.答案:CD
解析:A.根据图示,2 mol NOCl(g)所具有能量比2 mol NO(g)和1 mol所具有的总能量低(180-104)kJ=76 kJ,故A错误;
B.反应物的能量总和大于生成物的能量总和,为放热反应,故B错误;
C.根据图示,2 mol NOCl(g)所具有能量比2 mol NO(g)和1 mol所具有的总能量低(180-104)kJ=76 kJ,故C正确;
D.断裂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故D正确;
故选CD。
19.答案:AD
解析:
20.答案:CD
解析:A.由分析可知,a为亚铁离子,是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形成的,价电子排布式:3,A错误;
B.由图可知,体系中能量转化形式:光能→化学能,B错误;
C.体系中总反应为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氧气和甲酸,反应为吸热反应,则活化能:,C正确;
D.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碳元素化合价由+4变为-2,根据电子守恒可知,,理论上每消耗18g水(1mol)生成46gHCOOH(1mol),D正确;
故选CD。
21.答案:AC
解析:A.根据分析可知,放电时N电极为负极,Al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A正确;
B.放电时,正极反应为,B错误;
C.充电时,电解质中的阴离子向阳极移动,向嵌入电极移动,即由右侧向左侧电极室移动,C正确;
D.充电时,阳极反应为,D错误;
故答案选AC。
22.答案:(1)0.0025;增大
(2)Y点;温度较低时,反应速率较慢,10min内无法达到平衡状态,随着温度升高,反应速率逐渐加快,10min可以达到平衡状态,故两条曲线开始重合
(3)吸热;BD
(4)
解析:
23.答案:(1)
(2)>
(3);>;30%
(4)BCD
(5)能
解析:
24.答案:(1)a;AB
(2)增大;
(3)BD
(4);3:2
解析:
25.答案:(1)秒表(或计时器)
(2)
(3);会部分溶于水
(4)8
(5)探究浓度变化对
硫代硫酸钠和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
(6)从题图2可知,两组实验中达到相同浑浊度时,Ⅰ组实验浓度变化对反应时间影响更明显
解析:(1)从实验装置可知,本实验是通过测量在一个时间段内所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来测定反应速率,故还缺少的仪器是秒表或计时器。
(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硫元素的歧化反应,由+2价歧化为0价和+4价,即产物为和。
(3)若在2 min时收集到224 m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气体,气体的物质的量为,根据,可计算出2min内的反应速率为,而该测定值比实际值偏小,其原因可能是会部分溶于水,收集得到的比理论值小。
(4)由控制变量法可知溶液总体积为15 mL,实验③中,。
(5)①、②、③中硫酸的体积相同、混合溶液的总体积不变,只有加入的溶液的体积不同,所以实验①、②、③)的目的是探究浓度变化对硫代硫酸钠和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
(6)通过比较Ⅰ组(①、②、③)与Ⅱ组(③、④、⑤)两组实验,可推断溶液浓度的改变对与硫酸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影响更大,该推断的依据是从题图2可知,两组实验中达到相同浑浊度时,Ⅰ组实验浓度变化对反应时间影响更明显。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特训: 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
一、单选题
1.20世纪60年代初,化学家巴特列特用(六氟化铂)与等物质的量的氧气在室温下制得了一种深红色的固体,经实验确认,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这是人类第一次制得的盐。巴特列特经过类比和推理,断定也应存在。巴特列特立即动手实验,结果在室温下轻而易举地制得了黄色固体。根据以上叙述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能是离子化合物 B.可能存在离子键
C.具有强氧化性 D.Xe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为零
2.有一种分子(分子式为),该分子过去只是在星际空间被探测到,现在一个研究小组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这种稳定的分子。该分子也许能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含碳的分子如何在太空中形成,刚接触到这个分子时,有人认为是a、b两种结构中的某一种(如图所示),如果取其样品继续研究,你认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①a、b分子属于同分异构体
②若用(D即)示踪,燃烧后生成等物质的量的和HDO,可推测应为b
③a、b两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及加聚反应
④a、b中的所有原子都应处于同一平面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根据元素周期律,由下列事实进行归纳推测,推测不合理的是( )
选项 事实 推测
A 和都难溶于水 也难溶于水
B Si与高温时反应,S与加热能反应 P与在高温时能反应
C Si是半导体材料,同族的Ge也是半导体材料 第ⅣA族的元素的单质都可作为半导体材料
D HCl在1500℃时分解,HI在230℃时分解 HBr的分解温度在230~1500℃
A.A B.B C.C D.D
4.类推的思维方式在化学学习与研究中经常采用,但类推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最终要经过实验的验证。以下类推的结论正确的是( )
A.由“”可推出“”也能发生
B.HCl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推出HF在水溶液中也完全电离
C.由“”可推出“”也能发生
D.Na、K在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主族,其化学性质相似,Na常温下与水剧烈反应,故K常温下也能与水剧烈反应
5.下列关于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五边形石墨烯与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
B.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杀菌的性能,可以漂白紫色石蕊溶液
C.二氧化硅是半导体材料,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D.二氧化锰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是分解的氧化剂
6.据报道,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以石墨烯为载体的催化剂,在25℃下用直接将转化为含氧有机物,其主要原理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上图中代表
B.由上图可知,步骤Ⅳ生成的中的H原子全部来自
C.步骤Ⅰ、Ⅱ的总反应方程式是
D.根据以上原理,推测步骤Ⅵ生成HCOOH和
7.我国科学工作者成功发现了新一类水分解产氢催化剂:通过调控三氧化钨()局部原子结构,制备出深蓝色钨氧化物(),该种钨的氧化物能高效而快速地催化水分解产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和是同素异形体
B.由制备的过程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C.18g在的高效催化下产生体积为22.4L
D.利用这种新型催化剂分解水的同时可放出热量
8.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一种抗肿瘤无机含硒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专利,该发明为硒(Se,与O和S位于同一主族)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制备方法,有望抗肿瘤的同时降低其毒副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化物稳定性:
B.该方法制备的硒纳米颗粒是胶体
C.酸性:
D.与S相比,Se与更难反应
9.铑的配合物离子可催化甲醇羰基化,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是反应中间体
B.甲醇羰基化反应为
C.反应过程中Rh的成键数目保持不变
D.存在反应
10.根据元素周期律,由下列事实进行推测,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推测
A Na、Al通常用电解法冶炼 Mg可用电解法冶炼
B 是中强酸,是强酸 是强酸
C Si是半导体材料,Ge也是半导体材料 ⅣA族元素的单质都是半导体材料
D Mg与冷水较难反应,Ca与冷水较易反应 Be与冷水更难反应
A.A B.B C.C D.D
11.牛津大学与IBM苏黎世研究中心首次借助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分子甲及反应中间体乙、丙进行高分辨率的探测成像,并利用单原子操纵技术对其进行原子尺度的操作,通过针尖施加电压脉冲逐步切断CO基团,最终成功合成了2019年度明星分子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分子含有6个手性碳原子
B.反应中间体乙、丙都是碳的氧化物
C.丁和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
D.甲生成丁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12.我国报道的高温超导材料中,铊(Tl)是其中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已知铊与铝同主族,且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六周期,则下列关于铊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铊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铝元素的原子半径
B.铊原子核内质子数为81
C.铊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
D.铊在空气中表面不易被氧化
13.某同学想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究的性质,设计了如下研究过程,合理的是( )
A.观察(得出的物理性质)→分类(预测的化学性质)→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预测)→比较并得出结论,对于异常现象再预测,再实验,再验证
B.分类(预测的化学性质)→观察(得出的物理性质)→实验→比较并得出结论
C.观察(得出的物理性质)→实验→分类(预测的化学性质)→比较并得出结论
D.实验→分类(预测的化学性质)→观察(得出的物理性质)→比较并得出结论
14.铍元素与铝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相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e溶于NaOH溶液生成
B.BeO、均难溶于水
C.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
D.溶液呈酸性
15.美国某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利用铝镓合金加水制造氢气的新工艺。这项工艺具有广泛的用途,包括为汽车提供原料、为潜水艇提供燃料等。该工艺通过向铝镓合金注水,使铝生成氧化铝,同时生成氢气。合金中镓(Ga)是关键成分,可阻止铝形成致密的氧化膜。下列关于铝、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铝的金属性比镓强
B.铝的熔点比镓低
C.铝的原子半径比镓大
D.铝镓合金与水反应后的物质可以回收利用冶炼铝
16.已知金属锂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钠相似,金属锂的密度是0.534、煤油的密度是0.80,下列有关金属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不存在锂单质
B.在盛有煤油和水的烧杯中投人金属锂,金属锂在水层和煤油界面处发生反应
C.金属锂可与氧气、氯气、盐酸发生反应
D.金属锂与金属钠的性质有相似又有不同,体现了分类法和比较法在研究物质性质时的应用
二、填空题
17.研究人员发现,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在20 ℃、1个大气压下,水可以结成冰,称为“热冰”。
(1)中半径较大的是________原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水分子中氢、氧原子间的化学键是________(填“共价键”或“离子键”)。
(2)用球棍模型表示的水分子结构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18.归纳与演绎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也是常用的化学学习方法,请用该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实验室制取三种气体的反应原理与收集方法。请你归纳出选择实验室制取气体反应的发生装置主要考虑的因素:______(填序号)。
①反应物的状态
②生成气体的溶解性
③反应条件
④原料为纯净物
⑤气体的密度
(2)探究课上,小明同学为了探究氨气的某些性质,做了以下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是他所做实验及现象)。
通过实验,小明同学可得出氨气的三点性质,分别是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3)在获得氨气的主要性质后,小明决定自己来制取氨气,他先查阅了有关资料,知道可通过多种反应得到,他准备分别用以下两种化学反应来制备氨气,请结合所学知识帮助他完成氨气的实验制备方案。
①
②
若选择反应①作为实验室制取的反应原理,需要用如图装置中的_____作为发生装置,若用D装置来收集氨气,气体由_____端进入。若选择反应②作为实验室制取的反应原理,需要用上图装置中的_____作为发生装置。
19.钯(Pd)、锌及其化合物在合成酮类物质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图为合成的反应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I原子价电子排布式为 ,其能量最高的能层是 (填能层符号)。
(2)H、C、O三种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3) 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
(4)溶液中加入足量氨水,发生的反应为。
①上述反应涉及的物质中,固态时属于分子晶体的是 。
②NH3的空间构型为 。
③1 mol 中含有 mol σ键。
(5)Zn和Cu可形成金属互化物(ZnCu),该金属互化物中所有金属原子均按面心立方最密堆积,若所有Cu均位于晶胞的面心,则Zn位于晶胞的 。
(6)金属钯的堆积方式如图所示:
①该晶胞中原子的空间利用率为 (用含π的式子表示)。
②若该晶胞参数a=658 pm,则该晶胞密度为 (列出计算表达式)g·cm-3。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的盐即以为阳离子的盐,这意味着是离子化合物,A项正确;是巴特列特类推后制得的,可以推断它的结构类似于,也应是一种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存在离子键,B项正确;氧气与反应生成含的,得电子的是,说明具有强氧化性,C项正确;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或8个电子,属于稳定结构,但稀有气体也可以参与反应,形成具有共价键或离子键的化合物,单质中Xe的化合价为零,在其形成的化合物中,它的化合价不为零,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a、b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①正确;a、b分子中的H原子都是等效H原子,②错误;a、b分子均可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加聚反应,③正确;a、b分子均为平面结构,④正确。
3.答案:C
解析:同一主族元素的性质相似,难溶于水,A项正确;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氢气越易反应,非金属性S>P>Si,则结合题表知P与在高温时能反应,B项正确;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的单质可作为半导体材料,C、Pb的单质均不能作为半导体材料,C项错误;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Cl>Br>I,所以氢化物的稳定性HCl>HBr>HI,则HBr的分解温度介于230~1500℃,D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与反应生成HF和氧气:,A项错误;HF的水溶液显弱酸性,B项错误;Fe与反应生成,C项错误;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故K常温下与水反应比Na常温下与水反应更剧烈,D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五边形石墨烯与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A项正确;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杀菌的性能,但不能漂白紫色石蕊溶液,B项错误;二氧化硅不是半导体材料,硅单质才是半导体材料,C项错误;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代表,A项正确;根据图示,步骤Ⅳ生成的,其中的H来自和,B项错误;根据图示步骤Ⅰ、Ⅱ,得到产物水和,化学方程式为,C项正确;模仿步骤Ⅱ,分成2个—OH,1个结合H原子生成,1个与步骤V生成的—CHO结合得到HCOOH,因此步骤Ⅵ生成HCOOH和,D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同素异形体对应的为单质,和不是同素异形体,A项错误;和中W的化合价不同,由制备的过程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B项正确;外界条件不确定时,无法确定氢气的体积,C项错误;水的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使用催化剂不能改变热效应,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O与Se同主族,原子序数Se>O,所以Se元素的非金属性弱于O元素,则氢化物的稳定性:,A项错误;制备的硒纳米颗粒是纯净物,不是胶体,B项错误;非金属性Se9.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催化反应的过程可知,是中间产物,A项正确;甲醇羰基化反应为,B项正确;从催化反应过程可以看出,Rh的成键数目发生了变化,C项错误;由题图可知,存在反应,D项正确。
10.答案:C
解析: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依次减弱,则镁元素的金属性介于钠元素和铝元素之间,由钠和铝通常用电解法冶炼可知,镁可用电解法冶炼,A正确;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则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硫元素,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硫酸是强酸可知,高氯酸是强酸,B正确;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依次增强,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则锡和铅的金属性强于锗,位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硅和锗是半导体材料,但锡和铅不是半导体材料,C错误;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依次增强,则铍的金属性弱于镁,由镁与冷水较难反应可知,铍与冷水更难反应,D正确。
11.答案:A
解析:手性碳原子一定是饱和碳原子,且碳原子所连接的四个原子或基团不相同,根据甲分子的结构可知,甲分子中的碳原子均为不饱和碳原子,故甲分子中不含有手性碳原子,A项错误;反应中间体乙、丙均由C、O两种元素组成,属于碳的氧化物,B项正确;由丁分子的结构可知,丁是C元素形成的单质,与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C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甲通过针尖施加电压脉冲逐步切断CO基团,最终得到丁,属于分解反应,D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则铊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铝元素的原子半径,A项正确;铊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1,核电荷数为81,则铊原子核内质子数为81,B项正确;铊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C项正确;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依次增强,单质的还原性增强,则铊单质的还原性强于铝单质,在空气中易被氧化,D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探究的性质时先从色、态方面观察二氧化硫的外观,得出的物理性质,然后根据二氧化硫可能具有的性质,预测的化学性质,再做实验验证预测,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再分析实验现象并用已知化学知识解释现象,最后得出结论,A项正确。
14.答案:C
解析:在周期表中Be和Al位于对角线位置,性质相似,根据铝、氧化铝、氢氧化铝性质推测Be、氧化铍、性质,Be与Al的性质相似,则Be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生成,A正确;分别类似和,均难溶于水,B正确;和过量NaOH溶液反应生成,则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C错误;溶液呈酸性,则为强酸弱碱盐,其溶液呈酸性,D正确。
15.答案:D
解析: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Ga>Al,A项错误;熔点:Al>Ga,B项错误;铝的原子半径比镓小,C项错误;铝镓合金与水反应,铝生成氧化铝,可以回收氧化铝冶炼铝,D项正确。
16.答案:B
解析:由金属锂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钠相似可知,锂是活泼金属,自然界中不存在锂单质,A项正确;由金属锂、煤油及水的密度可知,煤油在上层,水在下层,金属锂会浮在煤油液面上而不会和水发生反应,B项错误;根据金属锂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钠相似可知,金属锂能与氧气、氯气、盐酸发生反应,C项正确;锂原子与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金属锂与金属钠化学性质相似,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所以金属锂与金属钠化学性质又有不同,可以用分类法和比较法来研究二者性质的异同,D项正确。
17.答案:(1)氧(或O);;共价键
(2)B
解析:(1)氧原子比氢原子半径大,O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水分子中化学键为共价键。
(2)水分子中两个O—H键之间的夹角约为104.5°,呈V形结构。
18.答案:(1)①③
(2)①相同条件下,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②氨气极易溶于水;③氨气能跟水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后的溶液显碱性
(3)A;e;B或C
解析:(1)实验室制取气体反应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主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是固体还是液体以及反应条件,如加热等。
(2)根据实验可知,气体是由上到下充满试管的,充满氨气的试管能形成喷泉且形成的溶液使酚酞显红色,从而得出氨气的三点性质。
(3)反应①需要用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则选取A作为发生装置;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则用D装置收集时,气体由e端进入;若选择反应②作为实验室制取的反应原理,则应选择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即B或C。
19.答案:(1) O
(2)O>C>H
(3)
(4)①②三角锥形③16
(5)顶点、面心
(6)①②
解析: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特训: 金属与人类文明
一、单选题
1.取一定体积的两种试剂进行试管实验,当改变两种试剂的滴加顺序(试剂浓度均为),实验现象没有明显差别的是( )。
选项 A B C D
试剂1 溶液 溶液 溶液 酸性溶液
试剂2 氨水 溶液 溶液 溶液
A.A B.B C.C D.D
2.某同学欲利用如图装置制取能较长时间存在的,其中实验所用溶液现配现用且蒸馏水先加热煮沸。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X可以是稀硫酸、稀盐酸或浓硫酸
B.实验开始时应先关闭止水夹a、打开b,再向烧瓶中加入X
C.反应一段时间后可在烧瓶中观察到白色沉淀
D.反应结束后若关闭b及分液漏斗活塞,则可较长时间存在
3.类比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常用方法之一,下列类比正确的是( )
①Cu与能化合生成,则Fe与能化合生成
②Mg在空气中燃烧生成MgO,则Na在空气中燃烧生成
③可以治疗胃酸过多,则NaOH也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④Na、K具有强还原性,常温下Na能与水剧烈反应,则K也能与水剧烈反应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铜锌组成的原电池中电子是从锌经过导线流向铜
B.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出现气泡
C.把铜片插入溶液中,在铜片表面出现一层铁
D.把锌片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加入几滴溶液,气泡放出速率加快
5.已知:①绿茶中含有大量的鞣酸;②鞣酸亚铁溶液为无色,鞣酸铁溶液为蓝黑色。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流程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应①中绿茶叶水与反应直接生成鞣酸铁而呈蓝黑色
B.反应②中维生素C体现出还原性
C.反应④中可以替换为新制氯水
D.绿茶叶水不宜与补铁剂同时服用
6.重视实验安全,弘扬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操作铝热反应时,应戴上石棉手套和护目镜
B.闻气体时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C.实验后,将产生的实验废液及时用自来水稀释后倒入下水道
D.蒸馏操作过程中,若发现忘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待烧瓶冷却后再加入沸石
7.化学在“国之重器”的打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库车绿氢”用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能有效减少碳排放
B.国产大飞机“”使用的芳纶蜂窝材料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C.国产“龙芯”的主要材料与光导纤维的材料相同
D.“鲲龙”水陆两栖飞机所用的航空煤油是石油分馏产品
8.人类生活离不开材料科学,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聚氯乙烯可用于食品、药物、日常用品等的包装材料
B.制造“蛟龙号”潜水器载人球舱的钛合金比纯金属钛的强度更大,但熔点更低
C.航空材料中用到的聚乙炔高分子材料能像金属一样具有导电性
D.光纤、石墨烯和玻璃都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9.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顺利闭幕,下列关于亚运会期间使用的材料说法错误的是( )
A.杭州丝绸的主要成分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B.火炬的金属部分采用的铝合金硬度比铝大
C.具有自净功能的聚四氟乙烯可通过缩聚制备
D.通信用到的芯片主要材料是高纯硅
10.从科技前沿到人类的日常生活,化学无处不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国产大型飞机C919用到的氮化硅陶瓷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B.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的形成都与氮氧化合物有关
C.漂粉精既可作棉麻织物漂白剂,又可用作环境的消毒剂
D.粒子直径为1nm~100nm的铁粉材料,不属于胶体
11.根据实验操作、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溶液中加入片并振荡 溶液变绿色 金属活动性:Fe>Cu
B 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溶液 紫色溶液褪色 具有氧化性
C 以为指示剂,用标准溶液滴定溶液中的 先出现浅黄色沉淀,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D 向盛有淀粉溶液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水浴加热。冷却至室温后加入溶液调至碱性,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 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 淀粉发生了水解
A.A B.B C.C D.D
12.室温下,下列实验探究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
A 将食品脱氧剂样品中的还原铁粉溶于盐酸,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食品脱氧剂样品中有无+3价铁
B 在一支50mL的注射器中充入,然后吸入5mL水,再快速吸入10mL空气后夹上弹簧夹,观察现象。震荡注射器,再观察现象 溶于水
C 向的溶液中分别加入溶液和溶液,观察溶液褪色快慢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 向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新制的悬浊液,加热,观察现象 葡萄糖具有氧化性
A.A B.B C.C D.D
13.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3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钛合金具有耐腐蚀和耐低温等性能,可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B.航天器的操纵杆采用的碳纤维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C.火箭的整流罩前锥段材料——聚甲基丙烯酰亚胺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D.航天器使用的太阳能电池阵和锂离子电池组工作时,均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14.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纤通信使用的光缆的主要成分是Si,太阳能电池使用的材料主要是SiO2
B.氨很容易液化,液氨汽化吸收大量的热,所以液氨常用作制冷剂
C.高锰酸钾溶液、酒精、双氧水都能杀菌消毒,消毒原理相同,利用的是强氧化性
D.SO2可以用来漂白纸浆、毛、丝、草帽辫及增白食品等
15.工业上冶炼金属Ag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A.电解法 B.湿法冶炼 C.热分解法 D.热还原法
16.若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应加入的试剂是( )
A.溶液 B.稀硫酸
C.稀硝酸 D.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二、多选题
17.下列各图示中能较长时间看到白色沉淀的是( )(已知:苯为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的液体)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8.以下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A 向溶液中依次加入5滴、5滴溶液 探究和的大小
B 将银和溶液与铜和溶液组成原电池 比较Cu和Ag的金属性强弱
C 向溶液(pH=1)中滴加溶液 验证具有还原性
D 向溶液中同时通入和 比较和的氧化能力
A.A B.B C.C D.D
19.纯铁的实际应用范围有限,人们大量使用的是铁的合金。钢铁是铁和碳的合金的总称,其强度高、价格便宜、应用广泛。在以下关于不锈钢和普通钢的认识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它们的组成元素是相同的
B.耐腐蚀的性能不同
C.它们都属于钢,因此物理性质是一样的
D.构成普通钢和不锈钢的主要元素都是铁,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20.NaOH是一种常用的试剂。下列探究其用途的装置或操作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用操作甲鉴别溶液和溶液 B.用装置乙除去气体中的HCl
C.用装置丙吸收多余的 D.用操作丁制备少量固体
21.X溶液中可能含有下列离子中的若干种:、、、、、、。现对X溶液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其现象和结果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取溶液B进行焰色试验,若透过蓝色钴玻璃能看到紫色火焰,则X溶液中有
B.取溶液B进行焰色试验,若能看到黄色火焰,则X溶液中有
C.X溶液中一定含有、
D.白色沉淀A一定是
三、填空题
22.从矿石中获得化工原料
资源 名称 原理(主要的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 说明
矿产 1.工业制硫酸 (沸腾炉)(接触室)(吸收塔) 三步反应都是_______;为了充分利用,进入接触室的气体要净化、预热;用98%_______吸收,得到发烟硫酸,再稀释
2.铝的冶炼 一系列的变化是为了得到纯净的
3.粗硅的提纯 粗硅提纯: ,氧化产物不是_______,是_______
4.硅酸盐工业——玻璃 制玻璃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玻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3.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下面的实验方法制备氢氧化铁胶体:首先取少量蒸馏水于洁净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滴加饱和的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
(1)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按要求制备了胶体,但是他又向胶体中逐滴加入了稀硫酸,结果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先出现红褐色沉淀,稀硫酸的量足够后沉淀溶解。沉淀溶解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Ⅱ.碳酸钠在轻工、建材、纺织、国防、医药等工业中应用广泛。工业碳酸钠(纯度约为98%)中含有等杂质离子,提纯工艺线路如图甲所示:
碳酸钠的饱和溶液在不同温度下析出的溶质如图乙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3)试剂A是过量的NaOH溶液,作用是除去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下同)。“母液”中除了含有外,还含有等,趁热过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检验试剂级中和是否除尽,依次加入的试剂(足量)是__________(填序号)。
A. B.
C. D.
24.经检测,某化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离子中,能大量存在于该废水中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 B. C. D.
(2)取100 mL该废水于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溶液呈碱性的过程中,原废水中存在的离子的量会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3)某化学社团小组成员欲除去废水样品中的和,最终得到中性溶液,设计的方案流程如图。
①试剂a为______(填化学式,下同)溶液,蓝色沉淀为______。
②试剂b、c依次为溶液和溶液,则白色沉淀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写出白色沉淀和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③“分离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___,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25.长期放置的溶液易被氧化而变质。某兴趣小组分别对新制和久置的两瓶溶液进行了如表实验。
Ⅰ.分别取2 mL新制的溶液于三支试管中,进行实验。
实验 试剂X 实验现象
ⅰ 1 mL NaOH溶液 现象a
ⅱ 5滴酸性溶液 现象b:紫色褪去
ⅲ 依次加入5滴KSCN溶液、5滴氯水4 现象c
(1)实验ⅰ中,现象a是立即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逐渐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最终变为红褐色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2)实验ⅲ的现象c是__________,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Ⅱ.分别取2 mL久置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进行实验。
实验 试剂Y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ⅳ 5滴KSCN溶液 溶液变红 溶液部分变质
ⅴ _______ _______
(3)将上述实验Ⅴ中的试剂Y和现象补充完整。
(4)若要使部分变质的复原,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5)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维生素C可将转化为。为了验证维生素C的作用,设计了实验ⅵ。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ⅵ 取一定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维生素C,振荡溶解后,滴加酸性溶液 紫色褪去
由实验ⅵ能否得出“维生素C可将转化为”的结论?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将溶液滴入氨水,立刻生成沉淀,振荡后又溶解,得到无色的;将氨水滴入溶液,立刻生成沉淀,震荡后不溶解,A有区别;
将溶液滴入溶液,立即产生气泡;将溶液滴入溶液,开始无气泡生成,继续滴加一段时间产生气泡,B有区别;
溶液与溶液只要接触即发生反应溶液变红色,与滴加顺序无关,C无区别;
将酸性溶液滴入溶液,紫色马上褪去;将溶液滴入酸性溶液,紫色变浅,继续滴加最终褪色,D有区别。
2.答案:D
解析:X不能是浓硫酸,常温下,铁和浓硫酸发生钝化,A项错误;实验开始时应先打开止水夹a、b,再向烧瓶中加入X,产生的氢气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出,B项错误;反应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a,过一会儿会在吸滤瓶中观察到白色沉淀,C项错误;反应结束后关闭b及分液漏斗活塞,装置内无氧气,可较长时间存在,D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把变价金属Cu、Fe氧化为高价态,Cu的化合价有+1、+2价,则Cu与能化合生成,Fe的化合价有+2、+3价,因此Fe与能化合生成,①正确;Mg在空气中燃烧生成MgO,Na在空气中燃烧生成,②错误;能够与胃酸HCl反应,本身对人无刺激性,因此可以治疗胃酸过多,虽然NaOH能够与HCl发生反应,但其碱性强,会对人产生腐蚀性,因此不可以治疗胃酸过多,③错误;Na、K都是活泼金属,常温下都可以与水剧烈反应,④正确;故选D。
4.答案:C
解析:把铜片插入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铜片表面不会出现一层铁,C错误。
5.答案:A
解析:A.绿茶中含有大量的鞣酸与反应生成鞣酸亚铁,溶液为无色,鞣酸亚铁被氧化生成鞣酸铁而呈蓝黑色,A错误;
B.向蓝黑色溶液中加入维生素C,溶液由蓝黑色恢复原色,说明维生素C能将鞣酸铁还原成鞣酸亚铁,表现还原性,B正确;
C.和新制氯水均具有氧化性,能将氧化为,所以反应④中可以替换为新制氯水,C正确;
D.因为绿茶叶水中的鞣酸与补铁剂中的反应生成鞣酸亚铁,鞣酸亚铁不稳定,易被氧化为鞣酸铁,故服用补铁剂时不能喝绿茶,D正确;
故答案选A。
6.答案:C
解析:A.铝热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则操作时应戴上石棉手套和护目镜,A正确;
B.为了防止中毒,闻气体时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该操作正确,B正确;
C.实验后,将产生的实验废液中可能含有有毒有害、腐蚀性的药品,不能仅用自来水稀释后倒入下水道,而应该集中无害处理,C错误;
D.不能在加热过程中加入碎瓷片,可停止加热,冷却后再加入碎瓷片,以防烫伤,D正确;
故答案为:C。
7.答案:C
解析:A.用光伏发电系统制的电能,然后电解水制绿氢,能有效减少碳排放,A正确;
B.芳纶属于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B正确;
C.芯片的主要成分为单质硅,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两者主要成分不同,C错误;
D.航空煤油是石油分馏产品,D正确;
故选C。
8.答案:A
解析:A.聚乙烯可用于食品、药物、日常用品等的包装材料,聚氯乙烯有毒,不可用于食品、药物、日常用品等的包装材料,A错误;
B.钛合金与纯金属钛相比,具有较低的熔点、更高的硬度,B正确;
C.聚乙炔高分子材料能像金属一样能传递电子,具有导电性,C正确;
D.光纤主要成分二氧化硅,石墨烯主要成分为C、玻璃主要成分为硅酸盐,都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D正确;
故选A。
9.答案:C
解析:A.杭州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故A正确;
B.含有Al、Cu、Mg等元素,合金的硬度比任一组成成分金属的硬度大,火炬的金属部分采用的铝合金硬度比铝大,故B正确;
C.具有自净功能的聚四氟乙烯可通过加聚反应制备,故C错误;
D.通信用到的芯片是半导体,主要材料是高纯硅,故D正确;
故选C。
10.答案:B
解析:B、光化学烟雾、良氧展空洞,酸雨的形成都与氮氧化合物有关,温室效应形成与二氧化碳有关,错误;答案选B。
11.答案:D
解析:A.向溶液中加入片并振荡发生反应,说明Cu的还原性强于Fe2+,不能说明金属性,故A错误;
B.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溶液,反应生成和,反应中为还原剂,表现还原性,故B错误;
C.与的浓度是否相等是未知的,且AgBr与类型不相同,故无法比较AgBr与的,故C错误;
D.向淀粉水解后的溶液加入NaOH溶液调节为碱性,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有还原性糖生成,说明淀粉发生了水解,故D正确。
答案选D。
12.答案:B
解析:A.可能存在三价铁与过量铁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则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不能
确定样品中是否含+3价铁,故A错误;B.空气足量,能将一氧化氮充分转化为硝酸,反应方程式为,无法证明溶于水,故B错误;C.该实验中只有浓度不同,其它因素都相同,所以能实现实验目的,故C正确;D.葡萄糖是还原性糖,具有还原性,故D错误。
13.答案:D
解析:A.钛合金具有耐腐蚀和耐低温等性能,因此可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制作航天器,A正确;
B.碳纤维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B正确;
C.火箭的整流罩前锥段材料——聚甲基丙烯酰亚胺属于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C正确;
D.航天器使用的太阳能电池阵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而不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14.答案:B
解析:光纤通信使用的光缆的主要成分是SiO2,太阳能电池使用的材料主要是Si,A项错误;酒精能杀菌消毒利用的是其能使蛋白质变性的性质,C项错误;SO2不能用来增白食品项错误。
15.答案:C
解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Ag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工业上冶炼金属Ag通常采用热分解法。故选C。
16.答案:A
解析:
17.答案:AB
解析:①Fe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将装置内空气排出,可防止生成的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故①选;
②Fe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将装置内空气排出,且关闭止水夹a,利用压强差使硫酸亚铁与NaOH接触而反应,可防止生成的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故②选;
③没有隔绝空气,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易被氧化,故③不选;
④苯隔绝空气,可防止生成的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故④选;
综上所述答案为AB。
18.答案:BD
解析:
19.答案:ACD
解析:向普通钢中增加一些物质熔合形成不锈钢,不锈钢比普通钢有许多更优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0.答案:AC
解析:A.是两性氢氧化物,能溶于NaOH溶液中,将NaOH溶液滴入溶液中,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而将NaOH溶液滴入溶液中,只产生白色沉淀,A项符合题意;
B.NaOH溶液与和HCl均能反应,B项不符合题意;
C.与NaOH反应,可以用碱吸收氯气,C项符合题意;
D.易被氧气氧化,所以在制备时应尽可能隔绝空气,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
21.答案:AD
解析:
22.答案:放热反应,硫酸;、;、、、、、
解析:
23.答案:(1)
(2)
(3);;;提高的含量
(4)C
解析:(1)将饱和溶液逐滴加入煮沸的蒸馏水中,继续煮沸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先发生胶体聚沉得到氢氧化铁沉淀,然后沉淀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NaOH可将转化为对应的氢氧化物沉淀除去则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的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结合题给碳酸钠中的杂质离子知,“母液”中除了含有外,还含有,依据流程图可知,趁热过滤得到的产品为和母液,而从碳酸钠的饱和溶液在不同温度下析出的溶质可知温度较高时析出物质为,所以趁热过滤的目的是提高的含量。
(4)检验氯离子需要硝酸银溶液,但硫酸银也是白色沉淀,因此检验试剂级中和是否除尽时,应先检验,再检验,具体操作:加足量的稀硝酸除尽碳酸根离子并使溶液呈酸性,然后加入足量硝酸钡,最后加入检验,所以依次加入的试剂是稀。
24.答案:(1)B
(2)
(3)①NaOH;
②和;
③过滤漏斗、烧杯、玻璃棒
解析:(1)某化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大量,会与反应,与反应生成AgCl,因此能大量存在于该废水中的是。
(2)取100 mL该废水于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溶液呈碱性,先和反应,再与反应生成沉淀,则原废水中存在的离子的量会发生变化的是。
(3)要除去工业废水中的和,可将转化为沉淀,将转化为沉淀。加入过量的试剂a是NaOH溶液,使转化为蓝色沉淀,过滤后再依次加入的试剂b、c为溶液和溶液,沉淀硫酸根离子和过量的钡离子,过滤得到的白色沉淀为和溶液2中有过量的NaOH和,加入稀盐酸可调节溶液pH至中性。①试剂a为NaOH溶液,蓝色沉淀为。②白色沉淀是和,硫酸钡不与稀盐酸反应,碳酸钡溶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③固液分离的操作是过滤,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漏斗和玻璃棒。
25.答案:(1);
(2)加入KSCN溶液后无明显现象,加入氯水后溶液变成红色;
(3)5滴酸性溶液;紫色褪去
(4)
(5)不能,维生素C过量也可使酸性溶液褪色,无法证明一定有生成
解析:(1)由实验现象可知,反应过程为与结合生成被氧化为,则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变为红褐色的化学方程式为。
(2)原溶液含亚铁离子,不含铁离子,则实验ⅲ的现象c是加入KSCN溶液后无明显现象,加入氯水后溶液变成红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由实验结论“溶液部分变质”知,久置的溶液中含有和,实验ⅳ中,向久置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说明含有,则实验ⅴ应证明溶液中含有,则对应的操作和现象为向久置的溶液中滴加5滴酸性溶液,紫色褪去。
(4)若要使变质的溶液复原,可以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再经过滤除去剩余的铁粉,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