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两种电荷—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随堂小测(含解析)

15.1两种电荷—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随堂小测
1.下列微观粒子按尺度从小到大排列的是( )
A.电子-原子核-原子 B.原子-原子核-电子
C.原子核-原子-电子 D.原子-电子-原子核
2.如图,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B.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说明金属箔片带了异种电荷
C.用玻璃棒接触验电器,验电器失去电子
D.接触瞬间电流方向是从验电器的金属球到玻璃棒
3.以摩擦起电为灵感发明的摩擦纳米发电机,让正常很难收集的静电可以被持续利用。近年来,在国内外企业不断研发下,摩擦纳米发电机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得到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B.摩擦起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
C.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D.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是负电荷
4.在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属于绝缘体的是( )
A.铁丝 B.人体 C.铜线 D.塑料尺
5.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甲和乙,如图,使甲带负电荷,乙不带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验电器带负电是因为它得到了电子
B.甲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是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C.用橡胶棒连接两金属球,金属箔片的张角都会发生改变
D.用金属棒连接两金属球的瞬间,棒中电流方向为由乙到甲
6.如图所示,最先发现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物理学家是( )
A.汤姆生 B.盖尔曼 C.卢瑟福 D.劳伦斯
7.如图所示,当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带电硬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者相互排斥 B.二者相互吸引
C.二者保持相对静止 D.以上现象都有可能出现
8.金属锡的原子核带有50个大小与电子电荷相等的正电荷,它的原子核外的电子总共带有______C的电荷量,其通常情况下对外不显电性。金属锡容易导电的原因是______。
9.剪开一个已经使用过的医用口罩,你会发现:口罩有三层;而其中的熔喷布,俗称口罩的“心脏”,是口罩中间的过滤层,能过滤细菌,阻止病菌传播。将熔喷布制成口罩时,使其带上静电,利用带电体具有__________的性质,增强口罩的过滤效果。
10.如图所示,这是加油站用于运输汽油的油罐车,其尾部经常挂有一根拖在地上的___________(选填“铁”或“塑料”)链子,该链子的主要作用是将运输过程中产生的___________导入大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电子的直径小于原子核。因此按尺度从小到大排列是电子-原子核-原子。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答案:C
解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A错误;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是因为金属箔片带了同种电荷而互相排斥,B错误;用玻璃棒接触验电器,验电器失去电子,也带正电,C正确;接触的瞬间电子由验电器的金属球转移到玻璃棒,但电流方向是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和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接触瞬间的电流方向是从玻璃棒到金属球,D错误.
3.答案:C
解析: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故A错误;摩擦起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电荷发生转移,不是创造了电荷,故B错误;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故C正确;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失去电子,带的是正电荷,故D错误。
4.答案:D
解析:A.绝缘体是容易不导电的物体,导体是容易导电的物体;铁丝中有大量自由电子,容易导电,故A不符合题意;
B.人体组织中含有大量水分,和矿物质,电解质,所以人体会导电,故B不符合题意;
C.铜线中有大量自由电子,容易导电,故C不符合题意;
D.塑料尺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C
解析:橡胶棒是绝缘体,用橡胶棒连接两金属球,两验电器的金属箔片的张角均不会发生变化,故C错误,符合题意.
6.答案:A
解析:最先发现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是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
故选A。
7.答案:A
解析: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均带负电,为同种电荷,所以相互排斥,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8.答案:;见详解
解析:金属锡的原子核外带有50个电子,电子所带的总电荷
金属锡容易导电的原因是导体内有大量自由电荷。
9.答案:吸引轻小物体
解析:将熔喷布制成口罩时,使其带上静电,利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增强口罩的过滤效果。
10.答案:铁;静电
解析:运输汽油的油罐车,其尾部经常挂有一根拖在地上的铁链子。
该链子的主要作用是将运输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导入大地。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2024—2025九年级上学期入学物理试卷(无答案)

下一篇:2024-2025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月考物理试卷(9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