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育英中学中考化学四模试卷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如图是钠元素和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有关的4种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钠、氯都属于金属元素 B.氯化钠是由a,d两种粒子构成的
C.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45g D.a表示的是一种阴离子
2.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 B.金刚石作装饰品 C.铜丝作导线 D.氢气作能源
3.下列实验中,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比较黄铜和铜的硬度 将两金属相互刻画
B 分离CO与CO2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得到溶液M,同时收集CO;再向溶液M中滴加足量稀硫酸,收集CO2
C 检验NaOH是否变质 取样加水后滴加少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证明未变质
D 除去NaCl中Na2SO4 加水溶解,再加适量BaCl2溶液后过滤、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4.某同学加热2~3mL食盐水,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①点燃酒精灯 ②加热 ③用试管夹夹好试管
④往试管中加入2~3mL食盐水 ⑤将试剂瓶盖好,放回原处
A.①④③②⑤ B.①③④②⑤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⑤①②
5.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a、b的溶解度都是20g
B.t2℃时,将100g a物质加入到100g水中并充分搅拌,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C.t2℃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到t1℃时,这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
D.t2℃时,质量相等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c>b>a
6.要除去下列四种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甲:;乙:;丙:;丁:碳粉(CuO)可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有:①加适量盐酸,搅拌,过滤;②加适量水,搅拌,过滤;③加适量盐酸,蒸发;④溶解,加适量石灰水,过滤,蒸发.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甲-②,乙-④ B.乙-③,丙-① C.丙-①,丁-② D.丁-②,丙-③
7.如图为实验室制取CO2四套装置,其中可能收集不到CO2的是( )
A. B. C. D.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干燥氧气 B.测定溶液pH
C.量取9.0mL液体 D.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9.“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或做法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氢气燃烧生成水——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碳原子的结构不同
C.铁质水龙头表面镀铬可防锈——改变了金属的内部结构
D.氧气能被液化贮存于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且间隔能改变
10.下列物质的检验方法正确的是( )
A.用硫酸铜检验葡萄糖 B.通过灼烧检验蛋白质
C.用碘酒检验二氧化硫 D.用钡离子检验硫酸根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下图是31号元素镓(元素符号为G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14号元素硅的相关信息,请依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由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周期表中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相同可知,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第______周期;
(2)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硅元素属于______(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将7.3%的稀盐酸逐滴加入到20g氢氧化钠溶液中边加边搅拌,随着稀盐酸的加人,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该稀盐酸的密度为1.0 g/ml).试回答:
b点溶液中的阳离子符号______;计算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请根据如图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在______℃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在t2℃时,向盛有50g a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g。
(3)若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最好采用______的方法提纯。(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4)将t2℃时等质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将a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B.将t1℃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其溶液的质量一定减小
C.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b物质溶液,若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其它操作均正确,则配制的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偏高。
14.硒被科学家称之为人体微量元素中的“抗癌之王”,请回答下列有关硒的问题。
(1)如图是硒(S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图中X=______;
②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离子,离子符号是______。
(2)硒与硫的化学性质相似,也能与氧气发生相同的反应,硒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富硒茶芳香持久,沁人心脾,闻到茶香,这是因为分子_____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在燃烧正旺的炭火盆上,不小心洒上几滴水,会看到有火苗窜起。这是什么气体在燃烧 小军、小虎、小明和小梅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对此问题展开了探究。火焰是气体物质燃烧产生的现象,既然有火苗,水与炽热的炭反应肯定产生了可燃性气体,同时应该还有未反应的水蒸气。小军:可能含有CO;小梅:可能含有H2;小明:也可能是CO和H2的混合物;小虎:不排除有不可燃性气体生成,可能还有少量的CO2。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为蓝色。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图,并进行了实验。
请将甲、乙、丙装置按一定顺序连接后放入上图方框中,正确的连接顺序是______已知试管内棉花不参与反应,它的作用是产生水蒸气。装置甲的作用是______。实验中观察到装置乙、C中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B中黑色粉末变红,D中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写出乙中变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4)小军认为根据上述现象不足以说明产生的气体中一定存在H2。小梅认为只需将上述装置稍作改进,就可证明产生的气体中一定含有H2。小梅的改进是______。小明认为该实验经上述改进后,还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该缺陷是______。炽热的炭和水蒸气反应有H2、CO和CO2生成。
16.氢氧化钠是常见的碱,为探究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同学们做了如下实验:
氯化镁溶液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A中溶液呈红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要测定它的酸碱度,可使用______。B中没有明显的现象,该反应真的发生了吗 有同学提出,可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某些物质,根据相应的现象来判断,下列分析正确的有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加入Na2CO3溶液,如果不产生气泡,能证明反应发生
②加入CuSO4溶液,如果不产生蓝色沉淀,能证明反应发生。
③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如果溶液呈紫色,能证明反应发生。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该实验证明碱能与某些盐反应。实验结束后,将三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一只洁净的烧杯中,烧杯中出现白色沉淀,静置,上层清液无色。上层清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呢 (指示剂除外)经过讨论,大家作出两种合理的猜想:
①NaCl;②______将猜想②补充完整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______溶液 ______ 猜想②正确
老师提醒同学们,实验结束后氢氧化钠溶液仍要密封保存,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B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A选项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B选项氯化钠是由a、d两种粒子构成的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45;D选项a表示的是一种阳离子;故答案选择B
考点: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信息、微粒结构示意图
2、D
【解题分析】
A、活性炭中含有很多细小的空洞,可以吸收杂质分子,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B、金刚石光学性质较好,可用作装饰,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C、铜具有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D、氢气作能源是利用其燃烧放热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选D。
3、C
【解题分析】
A、相互刻画,黄铜痕迹不明显,铜的痕迹明显,说明黄铜比铜的硬度大,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得到溶液M(碳酸钠溶液),同时收集CO;再向溶液M(碳酸钠溶液)中滴加足量稀硫酸,收集CO2,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取样,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氢氧化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明显变化,应加入过量的稀盐酸,选项不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混合物加水溶解,再加适量BaCl2溶液后过滤、蒸发、结晶,能除去杂质且不引入新的杂质,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故选C。
【题目点拨】
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加入试剂除杂时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主要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4、C
【解题分析】
该实验首先要取药品,取完药品要把原来的试剂瓶复原,再用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向上夹到试管的中上部,点燃酒精灯,先进行预热再集中药品部位加热。
故选:C。
5、D
【解题分析】
A、根据溶解度曲线,t1℃时,a、c的溶解度都是20g,而不是a、b,选项A错误;
B、根据溶解度曲线,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故将100g a物质加入到100g水中并充分搅拌,只能溶解50g,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50g/150g×100%=33.3%,选项B错误;
C、根据溶解度曲线,物质a、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将t2℃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都有晶体析出,成为t1℃时的饱和溶液,而在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故溶质质量分数b也大于a,而对于c而言,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t2℃降温到t1℃,,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中的溶质、溶剂质量都不变,故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而在t2℃时,物质c的溶解度要小于t1℃时a的溶解度,故c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故若将t2℃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则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选项C错误;
D、根据溶解度曲线,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b>c,故t2℃时,质量相等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c>b>a,选项D正确。故选D。
6、A
【解题分析】
甲:碳酸钠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
乙:溶解后,Na2CO3能与适量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再过滤、蒸发,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
丙:KHCO3能与适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
丁:CuO能与适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炭粉不与稀盐酸反应,再进行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
甲-②,乙-④,丙-③,丁-①;故选:A。
【题目点拨】
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7、C
【解题分析】
在实验室中,常用块状固体大理石或石灰石与液态的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
【题目详解】
A.该装置可用于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收集;
B.该装置中的小试管里加注稀盐酸将漏斗下端浸没起来,也可用于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收集;
C.该装置中,长颈漏斗伸入锥形瓶过短,导气管伸入过长,这样会造成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逸出而不利于收集;
D.该装置的烧瓶内加入石灰石或大理石,注射器内加入稀盐酸,可用于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收集;
故选C。
8、D
【解题分析】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能用于干燥氧气;但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图中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错误,图中所示装置错误。
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从减小实验误差的角度去选择量筒的量程,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测量一次,二是量程要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量取9.0 mL液体,应使用10 mL的量筒,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9、D
【解题分析】
A.氢气燃烧生成水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发生改变,故错误;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错误;
C.金属表面镀上一层抗腐蚀性的金属或化学性质不活泼的金属,可以阻止铁与空气和水接触,并没有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故错误;
D.氧气能被液化贮存于钢瓶说明分子间有空隙且空隙能改变,故正确。
故选:D。
【题目点拨】
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
10、B
【解题分析】
A、检验葡萄糖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取样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共热,若有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生成,说明含有葡萄糖,不能使用硫酸铜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蛋白质灼烧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可以通过灼烧检验蛋白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C、检验二氧化硫,可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碳酸根离子也能跟钡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检验硫酸根离子,可用钡离子和稀硝酸,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四 失去 非金属
【解题分析】
(1)由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周期表中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相同可知,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第四周期;
(2)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3,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3)硅元素汉字名称中含有“石”旁,硅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Na+和H+ 8%
【解题分析】
根据图像中溶液pH判断b点物质的成分
【题目详解】
设溶液中NaOH的质量为x
40 36.5
x 1.46g
x=1.6g
NaOH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答: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
(1)b点溶液为稀盐酸过量的图像,溶质有生成的氯化钠和剩余的盐酸,所以最离子符号为Na+和H+;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t1 75 降温结晶 b>a>c BC
【解题分析】
(1)在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在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故向盛有50g a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最多溶解25g a,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25g+50g=75g;
(3)若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最好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因为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比b大;
(4)由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可知,溶解度越大,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因为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是:a>b>c,所以t2℃时a、b、c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a>b>c,降温后a和b溶解度降低,都析出晶体,仍然是饱和溶液,质量分数按t1℃计算,又因为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所以t1℃时,b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a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由于c物质降温后变为不饱和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要比较c物质在t2℃时的溶解度与t1℃时a、b的溶解度大小,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通过图表可知:b>a>c;
(5)A、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a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若采用升温的方法,则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B、将t1℃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其溶液的质量一定减小,因为有固体析出,故选项正确;
C、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b物质溶液,量取水时俯视读数,水量少了,其它操作均正确,则配制的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偏高,故选项正确。故选BC。
14、34 分子不断的运动
【解题分析】
(1)①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由硒(S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X=2+8+18+6=34。
②硒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其离子符号为:。
(2)硒与硫的化学性质相似,硒也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由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则硒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富硒茶芳香持久,沁人心脾,闻到茶香,这是因为分子不断的运动。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乙丙甲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或干燥气体)
将装置C和装置D交换 没有进行尾气处理
【解题分析】
水与炽热的炭反应肯定产生了可燃性气体,同时应该还有未反应的水蒸气,制取完全气体,先要除去杂质,然后再对气体进行干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题目详解】
(1)水与炽热的炭反应肯定产生了可燃性气体,同时应该还有未反应的水蒸气,先检验生成的气体有没有二氧化碳,然后吸收二氧化碳,最后用浓硫酸干燥,故正确的连接顺序是乙丙甲。
(2)已知试管内棉花不参与反应,它的作用是产生水蒸气。装置甲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3)实验中产生了二氧化碳,故观察到装置乙、C中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B中黑色粉末变红,生成了铜,D中无水硫酸铜遇水蒸气,由白色变为蓝色。乙中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4)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故将装置C和装置D交换就能证明是否产生氢气。
(5)实验产生有毒气体,要进行尾气处理,故缺陷是没有进行尾气处理。
【题目点拨】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
16、pH试纸①②③和MgCl2氢氧化钠出现白色沉淀
【解题分析】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内能是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氯化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题目详解】
(1)A中溶液呈红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要测定它的酸碱度,可使用pH试纸。
(2)B中没有明显的现象,加入下列物质:①加入Na2CO3溶液,如果不产生气泡,能证明反应发生;②加入CuSO4溶液,如果不产生蓝色沉淀,能证明反应发生;③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如果溶液呈紫色,能证明反应发生;故选①②③。
(3)C实验证明碱能与某些盐反应,即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4)实验结束后,将三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一只洁净的烧杯中,烧杯中出现白色沉淀,静置,上层清液无色;经过讨论,大家作出两种合理的猜想:①NaCl;②NaCl和MgCl2;
将猜想②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证明猜想②正确;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因此要密封保存,化学方程式为。
【题目点拨】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