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2 化学研究什么同步训练(答案)

1.2 化学研究什么同步训练
1.《天工开物》记载的竹纸制造步骤中包括:煮徨足火、春臼、荡料入帘、覆帘压纸等,其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煮徨足火 B.春臼
C.荡料入帘 D.覆帘压纸
2.下列能说明镁条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的实验现象是
A.发出白光 B.放出大量热 C.产生白色固体 D.生成了氧化镁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一定同时发生
B.物理变化一定有其他物质生成
C.化学变化一定有其他物质生成
D.化学变化一定有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的现象
4.空心玻璃微珠是一种粒度为10~250微米,壁厚为1~2微米的空心球体,在深海、深空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其用作飞船返回舱隔热材料,最主要利用的性质是
A.质量轻 B.低导热 C.高强度 D.耐腐蚀
5.以下是《礼记》记载的中国秦代古法酿酒。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秣稻必齐——备好优质粮食
B.水泉必香——选择优良水质
C.陶器必良——挑选精良容器
D.火齐必得——适宜温度下发酵
6.物质的性质决定着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体现其物理性质的是
选项 物质 性质 用途
A 稀有气体 通电之后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制作航标灯
B 臭氧 有强氧化性 用于自来水杀菌
C 红磷 具有可燃性 用于制作烟幕弹
D 氮气 具有稳定性 用于保存食物
A.A B.B C.C D.D
7.环戊烷是一种新型发泡剂,可以替代氟利昂作为冰箱制冷剂。环戊烷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透明的液体 B.不溶于水,能溶于乙醇
C.有刺激性气味 D.易燃烧
8.下列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电解水和水的蒸发的根本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②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的有毒气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不支持燃烧、与水能反应、与石灰水也能反应的气体
③石墨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因为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④物质的性质经常用“是、易、难、会、能、可以”等词语描述:化学变化经常伴随的现象是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等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9.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硬度小,可以用小刀切割 B.蜡烛放入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
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二氧化碳 D.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且外焰温度最高
10.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断物质的性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石蜡浮在水面:石蜡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B.取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石蜡燃烧的火焰上方,发现有水雾出现:石蜡中含有水
C.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D.取毛玻璃片放在石蜡燃烧的火焰上方,毛玻璃片变黑:石蜡不完全燃烧产生炭黑
1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石蜡“质软”这一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B.“石蜡熔化”属于物理变化
C.“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属于CO 的化学性质
D.“石蜡受热形成蒸气”属于化学变化
12.小红同学借助U形管对蜡烛燃烧产物进行创新实验探究,实验装置图(夹持装置略去)如图。
实验操作步骤是:
①准备一个干燥的18mm×180mm的U形管备用;
②点燃固定在桌面的蜡烛,将U形管的一端罩在蜡烛火焰的中上部,观察U形管内壁的实验现象;
③蜡烛燃烧10秒后,将U形管快速倒过来,立即向U形管中注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中,可以观察到U形管内壁的实验现象是 。
(2)步骤③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上述实验现象进一步表明,蜡烛中一定含有 、 两种元素(填元素符号)。
(4)小红同学用U形管代替小烧杯做实验,你认为这样做的优点有______(填选项)。
A.便于实验操作 B.实验现象明显 C.产物浓度较低
13.墨是文房四宝之一,是一件融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的艺术品,墨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古语有云“一两黄金一两墨,千锤万杵方制成”,古法制墨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制成。下面是古代制墨的主要工艺流程图。分析流程,回答问题。
(1)通过“炼烟”制得烟料的主要成分为炭黑,松枝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2)墨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3)“千锤万杵方制成”指的就是“和料”的过程,据说需要反复锤敲达“十万杵”,请你分析这样做的原因是 。
(4)“晾干”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5)描金层光亮、整洁、色层均匀,描金的作用是 。
14.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现象,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蜡烛燃烧的探究。
(1)实验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放入水中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填“易”或“难”)溶于水,硬度小。
(2)实验2:点燃蜡烛,发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用一根木条迅速放入火焰中1~2s后取出,发现木条与外焰接触处炭化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 (填“内焰”“外焰”或“焰心”)温度最高。
(3)实验3:将一只干燥的冷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发现烧杯的内壁出现水雾,触摸烧杯外壁感觉到发热,迅速将烧杯倒转过来,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澄清石灰水变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 。
(4)如图,取一支短导管,将其一端伸入焰心,等另一端有白烟出现时,再将燃着的火柴放到导管口,观察到白烟可以被点燃,证明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若导管长度过长,则实验容易失败,原因是 。
参考答案
1.《天工开物》记载的竹纸制造步骤中包括:煮徨足火、春臼、荡料入帘、覆帘压纸等,其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煮徨足火 B.春臼
C.荡料入帘 D.覆帘压纸
【答案】A
【详解】A、煮楻足火是把碎料煮烂,使纤维分散,直到煮成纸浆,需要用火去煮,燃料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春臼是取出上述处理的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烂,形同泥面,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荡料入帘是将被打烂之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其余之水则由竹帘之四边流下槽内,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覆帘压纸是将帘反复过去,使湿纸落于板上,即成张纸。如此,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使一张张的湿纸叠积上千张,然后上头加木板重压挤去大部分的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下列能说明镁条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的实验现象是
A.发出白光 B.放出大量热 C.产生白色固体 D.生成了氧化镁
【答案】C
【详解】A、发出白光,不能说明有新物质生成,则不能证明镁条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放热不能说明有新物质生成,则不能证明镁条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产生白色固体,说明有新物质生成,则能证明镁条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描述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名称,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一定同时发生
B.物理变化一定有其他物质生成
C.化学变化一定有其他物质生成
D.化学变化一定有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的现象
【答案】C
【详解】A、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
B、物理变化一定没有其他物质生成,故说法错误。
C、化学变化一定有其他物质生成,故说法正确。
D、化学变化不一定有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等现象,例如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明显现象,故说法错误。
故选:C。
4.空心玻璃微珠是一种粒度为10~250微米,壁厚为1~2微米的空心球体,在深海、深空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其用作飞船返回舱隔热材料,最主要利用的性质是
A.质量轻 B.低导热 C.高强度 D.耐腐蚀
【答案】B
【详解】根据分析,最主要利用的性质是低导热;
故选B。
5.以下是《礼记》记载的中国秦代古法酿酒。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秣稻必齐——备好优质粮食
B.水泉必香——选择优良水质
C.陶器必良——挑选精良容器
D.火齐必得——适宜温度下发酵
【答案】D
【详解】A、秣稻必齐﹣﹣备好优质粮食是收集原料,无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水泉必香﹣﹣选择优良水质是选择水的过程,无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陶器必良﹣﹣挑选精良容器是选择容器,无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火齐必得﹣﹣适宜温度下发酵,发生了缓慢氧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6.物质的性质决定着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体现其物理性质的是
选项 物质 性质 用途
A 稀有气体 通电之后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制作航标灯
B 臭氧 有强氧化性 用于自来水杀菌
C 红磷 具有可燃性 用于制作烟幕弹
D 氮气 具有稳定性 用于保存食物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氧化性、可燃性和稳定性都属于化学性质,稀有气体通电后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属于物理性质,所以选A。
7.环戊烷是一种新型发泡剂,可以替代氟利昂作为冰箱制冷剂。环戊烷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透明的液体 B.不溶于水,能溶于乙醇
C.有刺激性气味 D.易燃烧
【答案】D
【详解】A、环戊烷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颜色、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环戊烷不溶于水,能溶于乙醇,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环戊烷有刺激性气味,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环戊烷易燃烧,即环戊烷具有可燃性,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故选:D。
8.下列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电解水和水的蒸发的根本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②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的有毒气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不支持燃烧、与水能反应、与石灰水也能反应的气体
③石墨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因为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④物质的性质经常用“是、易、难、会、能、可以”等词语描述:化学变化经常伴随的现象是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等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答案】D
【详解】①、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水的蒸发是水从液态变成了气态,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因此电解水和水的蒸发的根本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符合题意;
②、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的有毒气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不支持燃烧、能与水反应、也能与石灰水反应的气体,符合题意;
③、石墨与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但它们是不同的物质,因此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④物质的物理性质经常用“状态、颜色、气味、硬度、密度、熔沸点”等词语描述:物质的化学性质经常用“是、易、难、会、能、可以”等词语描述;化学变化经常伴随的现象是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等,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说法正确的有①②。
故选:D。
9.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硬度小,可以用小刀切割 B.蜡烛放入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
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二氧化碳 D.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且外焰温度最高
【答案】C
【详解】A、蜡烛硬度小,小刀硬度大于蜡烛,可以用小刀切割,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蜡烛的密度比水的小,蜡烛放入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可能是二氧化碳,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固体小颗粒,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外焰与空气接触最充分。温度最高,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断物质的性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石蜡浮在水面:石蜡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B.取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石蜡燃烧的火焰上方,发现有水雾出现:石蜡中含有水
C.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D.取毛玻璃片放在石蜡燃烧的火焰上方,毛玻璃片变黑:石蜡不完全燃烧产生炭黑
【答案】B
【详解】A、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密度小于水,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蜡烛燃烧时,有氧气参与反应,则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出现水雾,只能说明石蜡中含有氢元素,故B符合题意;
C、蜡烛重新燃烧,是因为白烟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小颗粒,具有可燃性,故C不符合题意;
D、取毛玻璃片放在石蜡燃烧的火焰上方,毛玻璃片变黑,可以说明石蜡不完全燃烧后产生了炭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石蜡“质软”这一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B.“石蜡熔化”属于物理变化
C.“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属于CO 的化学性质
D.“石蜡受热形成蒸气”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D
【详解】A、石蜡“质软”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硬度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石蜡熔化”是石蜡由固体变成液体,只是状态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能和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属于CO 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D、“石蜡受热形成蒸气”是石蜡由固体变成气体,只是状态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12.小红同学借助U形管对蜡烛燃烧产物进行创新实验探究,实验装置图(夹持装置略去)如图。
实验操作步骤是:
①准备一个干燥的18mm×180mm的U形管备用;
②点燃固定在桌面的蜡烛,将U形管的一端罩在蜡烛火焰的中上部,观察U形管内壁的实验现象;
③蜡烛燃烧10秒后,将U形管快速倒过来,立即向U形管中注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中,可以观察到U形管内壁的实验现象是 。
(2)步骤③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上述实验现象进一步表明,蜡烛中一定含有 、 两种元素(填元素符号)。
(4)小红同学用U形管代替小烧杯做实验,你认为这样做的优点有______(填选项)。
A.便于实验操作 B.实验现象明显 C.产物浓度较低
【答案】(1)出现水雾
(2) 碳(或C) 氢(或H)
(3)AB
【详解】(1)蜡烛燃烧有水生成,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因此步骤②中,可以观察到U形管内壁的实验现象是出现水雾;故答案为:出现水雾;
(2)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氧元素,则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蜡烛中一定含有碳元素与氢元素,元素符号分别为C、H;故答案为:C;H;
(3)A、用U形管代替小烧杯做实验,操作更方便,符合题意;
B、U形管比较小,现象比较明显,符合题意;
C、U形管不影响产物浓度,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13.墨是文房四宝之一,是一件融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的艺术品,墨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古语有云“一两黄金一两墨,千锤万杵方制成”,古法制墨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制成。下面是古代制墨的主要工艺流程图。分析流程,回答问题。
(1)通过“炼烟”制得烟料的主要成分为炭黑,松枝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2)墨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3)“千锤万杵方制成”指的就是“和料”的过程,据说需要反复锤敲达“十万杵”,请你分析这样做的原因是 。
(4)“晾干”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5)描金层光亮、整洁、色层均匀,描金的作用是 。
【答案】(1)碳/C
(2)可燃性
(3)使烟料和胶合料混合均匀
(4)物理变化
(5)美观
14.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现象,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蜡烛燃烧的探究。
(1)实验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放入水中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填“易”或“难”)溶于水,硬度小。
(2)实验2:点燃蜡烛,发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用一根木条迅速放入火焰中1~2s后取出,发现木条与外焰接触处炭化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 (填“内焰”“外焰”或“焰心”)温度最高。
(3)实验3:将一只干燥的冷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发现烧杯的内壁出现水雾,触摸烧杯外壁感觉到发热,迅速将烧杯倒转过来,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澄清石灰水变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 。
(4)如图,取一支短导管,将其一端伸入焰心,等另一端有白烟出现时,再将燃着的火柴放到导管口,观察到白烟可以被点燃,证明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若导管长度过长,则实验容易失败,原因是 。
【答案】(1)难
(2)外焰
(3) 浑浊 二氧化碳/CO2
(4) 气态 长导管中石蜡蒸汽凝结成了固体,到不了导管另一端,所以不能被点燃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1.1 探索勾股定理(含2课时)(无答案)

下一篇: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测试题 (答案)2024-2025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