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 实验探究题
1.(2024·内蒙古兴安盟·中考真题)在一次劳动实践中,某兴趣小组同学发现一种新型固体洗涤剂能瞬间清除衣服上的汗渍、果汁渍等顽固污渍。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新型固体洗涤剂是一种钠盐(Na2CO4),它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钠和其他化合物。小组同学对生成的其他化合物进行探究。过程如下:
实验1:溶解样品。取适量洗涤剂样品于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使之完全溶解,有气泡产生并形成无色溶液a.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提出问题】该洗涤剂与水反应生成的其他化合物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1)猜想一:
猜想二:NaOH
猜想三:、NaOH
做出以上猜想应遵守 定律。
实验2:实验验证。
(2)完成下列表格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与结论
①取适量无色溶液a于小烧杯中,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过滤,得到清液b 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目的是将溶液中的碳酸钠除尽,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取适量清液b于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振荡 猜想 成立
③将上述试管中所得混合物静置,取少量清液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铁溶液 无明显现象
【反思与交流】
(3)该洗涤剂应 保存。
2.(2024·广东广州·中考真题)学习小组进行水质调查时发现某池塘水较浑浊,为此开展水质研究。
【查阅资料】
①明矾溶于水生成的Al(OH)3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物,发生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目的。
②Al(OH)3胶体能溶于酸。
③净水效果可用浊度去除率A表示,A值越大表示净水效果越好。
I.探究影响明矾净水效果的因素
【提出猜想】猜想a:一定范围内,明矾的用量越大,净水效果越好。
猜想b:一定范围内,水样的酸性越强,净水效果越差。
【实验准备】配制絮凝剂溶液和稀硫酸
(1)用明矾配制100mL质量分数为1%的絮凝剂溶液(密度取1.0g/cm3),需用到的玻璃仪器除了量筒、烧杯、胶头滴管外,还需要 。
(2)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取1.8g/cm3)加水稀释配制100mL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密度取1.0g/cm3),需要量取浓硫酸的体积为 mL(结果保留1位小数)。
【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取该水样,按下列实验方案加入试剂后,充分搅拌,静置tmin,测定水样的浊度并计算得到浊度去除率,记录数据。
实验序号 水样体积/mL 1%絮凝剂溶液体积/mL 9.8%硫酸体积/mL 蒸馏水体积/mL tmin后浊度去除率
i 200 5.0 0 5.0 A1
ii 200 V1 0 7.5 A2
iii 200 0 0 V2 A3
iv 200 5.0 2.0 3.0 A4
v 200 5.0 5.0 0 A5
【数据分析,交流讨论】
(3)实验i、ⅱ、ⅲ用于探究猜想a是否成立,则V1= ,V2= 。
(4)实验测得A1>A2>A3,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5)实验证明猜想b成立,得出该结论的依据是 (用A的大小关系表示)。
(6)水样的酸性越强,净水效果越差,原因是 。
Ⅱ.硬水的软化
(7)取少量水样,加入 ,振荡后静置,产生较多浮渣,说明水样是硬水。用沉淀法除去水样中的Ca2+和Mg2+后,再加入盐酸调节溶液至中性,得到软水。
3.(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控制条件可以调控化学反应。“启航”小组以“调控化学反应”为主题展开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火有道】
(1)观察生活:小组同学观察到天然气、木炭能燃烧,而水和石头不能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实验探究:为继续探究燃烧的条件,小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图1所示实验。
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磷燃烧时产生污染空气的五氧化二磷白烟。
【现象与结论】
(2)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②小红根据 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评价与反思】
(3)①实验中小组同学认为图1装置存在不足,于是设计了图2所示装置。图2装置的优点为 。
②小明对小红的结论提出质疑,设计了图3所示装置,对燃烧过程中的氧气含量进行测定,得到图4所示图像。结合图像分析,“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应准确地表述为 。
【调控有术】
化学反应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为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小组同学分别取足量且等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完成了下列实验。
实验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二氧化锰粉末的质量/g 温度/℃ 10秒共收集到氧气的体积/mL
① 3% 0 10 几乎无
② 5% 0 20 几乎无
③ 5% 0.5 20 14
④ 10% 0.5 20 80
(4)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序号是 ;对比实验③和实验④,可得出的结论是 ;上述实验无法探究出 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写一条即可)。
【应用有方】
(5)通过探究,小组同学认识到,生活中也可以通过控制条件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
①用天然气做饭,发现炉火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这时需要 (填“调大”或“调小”)灶具的进风口。
②炒菜时如果油锅着火,可采取的灭火措施是 (写一条即可)。
4.(2024·四川广元·中考真题)实验室有两瓶试剂,分别为待测液A、待测液B,已知一瓶是稀盐酸或稀硫酸,另一瓶是NaOH溶液或Ca(OH)2溶液。同学们对待测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1)小芳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A滴于pH试纸上,测出待测液A的pH约为3,则待测液A是 溶液(填“酸”或“碱”)。
(2)为进一步确定溶液中溶质成分,小芳又做了四组实验。请你帮助她完善如表并分析:
实验序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所加试剂 锌粒 BaCl2溶液 紫色石蕊溶液 Na2CO3溶液
现象 待测液A 产生白色沉淀 变红 产生气泡
待测液B 无明显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变蓝 无明显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测出待测液A是 (填化学式)溶液。以上四组实验中,只根据其中一组的实验现象即可证明待测液B为NaOH溶液的是 (填实验序号)。
【质疑讨论】
(3)小强对实验二中待测液B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提出质疑,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待测液B已变质,写出待测液B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
【提出问题】NaOH溶液变质后,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
(4)猜想一:NaOH、Na2CO3;猜想二: 。
【设计实验】
(5)小强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帮助他完善下表,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方案及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少量变质后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一成立
步骤二:取少量步骤一中的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 溶液变红
【反思拓展】
(6)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上表步骤二还可以用下列 (填字母代号)方案代替,产生其他的现象后,也能得到相同的结论。
a.滴加CuCl2溶液 b.滴加MgSO4溶液 c.通入CO2
5.(2024·北京·中考真题)同学们把盛有自上而下依次呈现多种颜色溶液的试管称为“彩虹管”。小组同学看到某个“彩虹管”的制作过程(如图)后,对影响“彩虹管”效果的因素进行探究。
已知:“彩虹管”呈现出的颜色越多、保持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进行实验】
实验1:用蒸馏水浸泡黑枸杞得到浸取液,分别滴入pH不同的无色溶液中,记录现象。
pH ≤3 4~5 6~8 9~11 12 ≥13
溶液颜色 红色 粉色 紫色 蓝色 绿色 黄色
实验2:向试管中加入6mL一定质量分数的盐酸、滴入5滴黑枸杞浸取液、振荡,再逐滴滴入约3mL一定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之后记录溶液颜色。
实验 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颜色
① 5 5 红色
② 5 10 自上而下依次为红色、蓝色、黄色,静置约6分钟只剩红色、黄色
③ 5 15 自上而下依次为红色、蓝色、黄色,静置约20分钟仍无明显变化
④ 10 5 自上而下为无色、红色
⑤ 10 10 红色
⑥ 10 15 自上而下依次为红色、蓝色、黄色,静置约6分钟只剩红色、黄色
【解释与结论】
(1)向pH=7的无色溶液中滴加黑枸杞浸取液,溶液颜色变为 。
(2)盐酸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2中,①②③的目的是 。
(4)实验2中,“彩虹管”效果最佳的是③,理由是 。
【进一步探究】
查阅资料发现,在NaOH溶液中加入一定量可使“彩虹管”效果更好。小组同学设计实验3进行验证,并与实验2中③对照。
实验3:向100mL质量分数为15%的NaOH溶液中加入固体,搅拌后得到溶液a,进行如下实验并记录。
操作 现象
______,再逐滴滴入约3mL溶液a 立即出现气泡;滴加完成后溶液颜色自上而下依次为红色、粉色、紫色、蓝色、绿色、黄色,静置约1小时仍无明显变化
【解释与结论】
(5)补全实验3的操作: 。
(6)实验3中观察到气泡,推测有气体生成,该气体是 。
(7)由实验2、3可知:制作“彩虹管”过程中,影响其效果的因素一定有 。
6.(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兴趣小组对我国的太空舱制取氧气系统(其剖面如图所示)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I.多角度认识制氧原理电源
(1)太空舱制氧系统中电源A极是 极;将燃着的蜡烛放入b管收集的气体中,看到燃烧 。
(2)太空舱制氧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过程中种类和数目均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用符号表示)。
(3)太空舱制氧过程中消耗的水和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关系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 B. C. D.
II.多措施提高制氧效率
【查阅资料】
提高电解效率的措施主要包括:增强水的导电性、改变电解温度、设置超声波场等。
【讨论分析】
(4)用30%的KOH溶液代替水进行电解,增大了水中 的浓度,增强了水的导电性。
(5)升高电解温度能提高制氧效率的原因之一是:温度升高,微粒 。
(6)如图分别为两种不同条件下不锈钢电极表面的气泡直径分布情况图。
①气泡覆盖在电极表面使电解反应界面 (选填“增大”或“减小”),降低了电解效率。
②超声波振动能提高电解效率的原因是 。
7.(2024·山东枣庄·中考真题)《周礼 考工记》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制取氢氧化钾漂白丝帛的过程。制取氢氧化钾的主要流程为:
(蚌壳、草木灰中的杂质在流程中均不反应)
【查阅资料】①蚌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
②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其水溶液显碱性。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一中反应的反应类型是 (填基本反应类型)。
(2)步骤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某兴趣小组对步骤三所得上层清液的溶质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上层清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Ⅰ:KOH 猜想Ⅱ:KOH和
猜想Ⅲ:KOH和K2CO3 猜想Ⅳ:KOH、Ca(OH)2和K2CO3
有同学认为猜想Ⅳ不合理,理由是 。
【实验验证】
方案 实验 现象 结论
一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Na2CO3溶液 猜想Ⅱ不正确
二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 产生气泡 猜想Ⅲ正确
【反思评价】制取氢氧化钾的主要流程中能够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拓展应用】为保证氢氧化钾较好的漂白丝帛的效果,对氢氧化钾的保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
8.(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实验室有一瓶开封且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某化学小组设计如下方案对其变质情况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
(1)猜想一:氢氧化钠 猜想二: 猜想三:碳酸钠
【设计实验】
(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 充分反应 有 产生 猜想二成立
步骤二:取步骤一试管中的物质过滤,向滤液中加入CuCl2溶液 有 产生
【反思拓展】
(3)某同学提出可用Ca(OH)2溶液代替步骤一中加入的试剂进行实验,大家一致认为此方案不可行,理由是 。
(4)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因此氢氧化钠应 保存。
(5)分别取两份完全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一份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另一份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然后将两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废液缸中,得到澄清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一定有 。
9.(2024·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氢氧化钙Ca(OH)2是常见的碱,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物质。我市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研究CO2的性质时偶然发现,澄清石灰水升温时有固体析出(不考虑水的蒸发),为探究析出固体的成分,该小组同学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与假设】析出的固体是Ca(OH)2。
(1)你认为提出此猜想的依据是 。
【探究与结论】
(2)为验证此猜想,小庆同学提出实验方案:将固体过滤出,重新加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测定溶液的pH。经测定,室温下溶液的pH为12,小庆同学认为固体中存在Ca(OH)2。
小娜同学提出另一种实验方案:将升温后变浑浊的石灰水恢复至原温度,若溶液恢复澄清则证明猜想成立。但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实验现象与猜想不一致,她观察到 。因此得出实验结论:析出的固体中除了Ca(OH)2还混有少量CaCO3。你认为存在CaCO3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上述实验过程中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操作为:在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 滴到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溶液的pH;实验过程中发现过滤速率慢,可能的原因为 (填字母)。
a.滤纸没紧贴漏斗内壁 b.固体颗粒堵塞了滤纸孔隙 c.滤纸破损
10.(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学习小组同学对洗衣剂的变迁产生了兴趣,开展探究性活动。
任务一:谈古——古代洗衣剂“灰”
【资料卡片】
资料一:“灰”就是草木灰,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钾。
资料二:碱性溶液可清洗油污,碱性越强,去油污效果越好。
活动一:获得草木灰
【小组实验】在实验室里焚烧秸秆,获得草木灰。
活动二:了解草木灰
【实验准备】称取a克草木灰,用一定温度的热水浸泡并过滤,将滤液平均分成两份。
【探究实验一】
(1)草木灰浸出液的酸碱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 溶液 溶液变红色 草木灰浸出液显碱性
【探究实验二】草木灰中碳酸钾的含量。
对另一份滤液进行了实验,部分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实验反思】
(2)为了干燥气体,B装置中盛放的试剂是 (填名称)。
(3)实验测定C装置质量增重了b克,原因是吸收了 。
(4)查阅资料分析,发现测得的草木灰中碳酸钾的含量偏低,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用浓盐酸代替稀硫酸进行了实验
B.装置中残留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
C.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直接接触
【拓展延伸】
小组同学对常见的不同植物制得的草木灰都进行了测定,最终得知向日葵秸秆灰中碳酸钾含量较高,更适合作为洗衣剂使用。
任务二:论今——现代洗衣剂“爆炸盐”
超市出售的爆炸盐洗衣剂能轻松洗去顽固污渍,小组同学继续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爆炸盐是一种含有过碳酸钠的洗涤用品,过碳酸钠遇水后发生分解,生成过氧化氢和一种碳酸盐,洗涤效果与这两种物质的性质相关。
(5)根据以上信息,写出碳酸盐中的阳离子 (用符号表示)。
(6)为了验证生成的过氧化氢,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适量爆炸盐于试管中,加水、振荡。将少量二氧化锰加入上述试管中,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 有气泡产生,且 爆炸盐遇水后有过氧化氢生成
【交流讨论】
(7)写出实验操作中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爆炸盐应该密封存放。
11.(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氧气是一种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用途的重要气体,如医疗急救、炼钢、气焊、化工等。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市面上有多种类型的制氧机。化学实践小组制作了一台简易“制氧机”,如图所示。
用该制氧机制氧气时,在反应仓中先加入适量水,再依次加入粉末状过碳酸钠(化学式为)和粉末状二氧化锰,即可持续、平稳地产生氧气。
(1)其制氧气的原理可分为两步:①过碳酸钠易溶于水,遇水分解为碳酸钠和过氧化氢,;②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出问题】充分反应后,若将反应仓内的混合物过滤,得到的滤液中溶质成分有哪些?
【查阅资料】①在酸性条件下,过氧化氢能将KI转化为;②氯化钡溶液显中性。
【进行实验】将一定量粉末状过碳酸钠和粉末状二氧化锰置于水中至不再产生气泡,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过滤。
(2)实验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填实验现象),证明滤液中含有碳酸钠。
(3)实验2:继续向实验1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I溶液,再滴加 溶液,溶液没有变为蓝色,证明滤液中不含过氧化氢。
【反思交流】过碳酸钠溶于水时生成碳酸钠,是否同时也会生成氢氧化钠?
(4)实验3: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目的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在不新增其它试剂的情况下,检验加入的氯化钡溶液是否过量的方法是 。
(5)待实验3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 色,证明滤液中不含氢氧化钠。
12.(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铜制品久置在户外容易生锈,失去金属光泽,需要定期除锈、抛光。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铜锈成分及抛光过程进行以下探究。
任务一 分析铜锈的成分
【查阅文献】常见的铜锈成分为、或两者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1)取少量铜锈,加入足量稀硝酸,铜锈溶解,有气泡产生,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铜锈成分为______(填字母序号)。
A. B. C.、
任务二 模拟的生成
【查阅文献】铜在的环境中生成CuCl,CuCl最终会转化为。
【实验探究】向蒸馏水中加入CuCl粉末,每隔2min测一次pH,结果如图。
【讨论分析】CuCl转化为分两个阶段:
(2)①前10分钟:CuCl与水生成Cu2O,化学方程式为 。
②第10~20分钟:部分Cu2O在酸性溶液中,吸收常见气体 (填化学式)生成。
任务三 探究化学抛光原理
除锈、打磨后的铜器表面仍有许多微小凸起(铜),某环保型化学抛光液中含有和,能够有效除去凸起的铜,使表面平整。
【查阅文献】抛光总反应为
【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及现象如下:
试管 试剂 现象
① 铜丝+1mL稀 无明显现象
② 钢丝+10mL 30%的 铜丝表面产生棕色氧化膜(主要成分为CuO
③ 钢丝+10mL 30%的+1mL稀 铜丝表面变光亮,溶液变蓝
【讨论分析】抛光过程包含过程1和过程2,
(3)过程1产生氧化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过程2:除去氧化膜。除去氧化膜的物质为 (填化学式)。
任务四 探究抛光过程中,浓度对分解速率的影响
【查阅文献】易分解,分解速率与温度、(催化剂)和的浓度有关。
【实验探究】探究温度和浓度一定时,不同浓度的对分解速率的影响。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如下试剂(见表),置于40℃水浴中,测量各时间段生成的速率,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试管 相同试剂 不同试剂 各时间段生成的速率(mL/min)
第3min 第6min 第9min 第12min
④ 10mL 30%的、1mL 14%的溶液 1mL 30%的 3.0 3.5 3.6 3.6
⑤ 10mL 30%的、1mL 14%的溶液 1mL 10%的 2.0 2.3 2.4 2.4
【得出结论】
(4)不同浓度的对分解速率的影响是 。
【反思改进】
(5)某同学认为,为了更明显地观察浓度对分解速率的影响,还需要增加试管⑥实验,除了在40℃水浴中以及加入10mL 30%的、1mL 14%的溶液之外,还应该加入的试剂为 (填用量和试剂名称)。
13.(2024·宁夏·中考真题)实验活动课上,同学们进行“燃烧的条件”的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物质 白磷 木材 煤
着火点/℃(通常状况下) 40 250~330 700~750
【设计与实验】
(1)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 小木块燃烧,小石块不燃烧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
步骤2: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空气
步骤3: 小木块燃烧,小煤块不燃烧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问题与交流】
(2)甲同学对步骤2的实验结论提出疑问:空气中的哪种成分支持可燃物的燃烧?
乙同学认为可以通过课堂上老师演示的实验(如图1、图2所示),观察到 的现象,证明是空气中的氧气支持可燃物的燃烧。
(3)实验室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选择合适的药品为热水中的白磷提供氧气,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装置还能用于制取 气体。
【拓展与延伸】
(4)同学们通过实验步骤2还获得了一种灭火的方法。你还能用 方法使燃着的蜡烛熄灭,其原理是 。
14.(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兴趣小组利用某种脱氧剂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成分初探
(1)完成下表内容。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与解释
①取样,用磁铁吸引 样品中有黑色固体能被吸引 脱氧剂中含有铁单质。发生的反应方程式:②③
②取被磁铁吸出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固体逐渐减少, ,溶液变成浅绿色
③取被磁铁吸出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 溶液 固体表面出现红色固体
任务二:效果检验
(2)同学们利用一个软塑料瓶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观察到 现象,完成了脱氧效果的检验。这是从 (选填“反应物消失”或“新物质生成”)的视角,验证了该反应的发生。
(3)同学们观测到食物在缺氧环境下霉菌菌落的数目比富氧条件下少,由此可知,脱氧剂能延长食物保质期的原因是:消耗氧气能 。
任务三:回收设计
已知使用过的脱氧剂中含有氧化铁、氯化钠、碳酸钠、硅藻土、碳、铁。甲同学设计了以下回收铁的流程。
资料卡:
i.硅藻土不溶于水和酸。
ii.溶液与Fe、Zn均能反应生成。
(4)步骤②中氧化物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乙同学认为上述回收流程可以省略步骤①,原因是 。
15.(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某化学兴趣小组研究盐与盐反应,将一定量的氯化钡溶液、硫酸铜溶液混合,发现有大量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得到蓝色滤液。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兴趣小组对蓝色滤液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
所得蓝色滤液含有的溶质是什么呢?
【猜想假设】
(2)假设一:蓝色滤液含有的溶质为氯化铜。
假设二:蓝色滤液含有的溶质为氯化铜和硫酸铜。
假设三:蓝色滤液含有的溶质为 。
【设计实验】
(3)在不使用新药品的情况下,兴趣小组设计出下列实验确定蓝色滤液的成分。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 ①少量滤液滴加 。 ② 。 假设二不成立。
Ⅱ ③少量滤液滴加 。 ④ 。 假设三成立。
【拓展延伸】
(4)该化学兴趣小组在上述所得蓝色滤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得到9.8克蓝色沉淀,则所用原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克。
16.(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那么稀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否减小?对此问题,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下列实验探究:
【提出猜想】
(1)猜想一: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猜想二: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猜想三:溶质质量分数 。
【查阅资料】pH计可较精确地测定溶液的pH;NaHCO3属于碳酸盐。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
【药品准备】备好NaHCO3粉末;取适量稀盐酸分为两等份(如图1),一份密封保存(下称甲),另一份敞口放置15天(下称乙)。
【实验求证】兴趣小组按照两种方案进行了探究实验。
实验Ⅰ:用pH计测两份稀盐酸的pH(结果如下表)。
试样 甲 乙
pH 0.6 0.5
(2)上表数据说明敞口放置的稀盐酸酸性较 (填“强”或“弱”),也说明猜想 成立。
实验Ⅱ:用图2装置和药品分别测定两份稀盐酸与NaHCO3粉末反应产生CO2的体积(结果如表)。
试样 甲 乙
V(CO2) V(甲) V(乙)
(3)实验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测得V(甲) V(乙)(选填“>”“<”“=”之一),也得出了与实验1相同的结论。
【反思交流】
从微观角度分析,为什么稀盐酸敞口久置后溶质质量分数会出现上述变化?
【实验再探】
(4)加热稀盐酸,在试管口放置紫色石蕊试液浸泡后干燥的纸花。纸花变红,说明稀盐酸中的HCl和H2O不断扩散。那么导致实验Ⅰ、Ⅱ中结果的原因是逸出HCl和H2O的组分之比 (选填“>”“<”“=”之一)原溶液中组分之比。
17.(2024·宁夏·中考真题)抗酸药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类药物。化学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模仿科学家研发药物的历程,开展以“抗酸药的研究”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
【查阅资料】抗酸药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消耗分泌出的过多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使胃液从pH约为1调节到pH约为3,来缓解胃部不适。
(1)任务一:抗酸药的初筛
【复习归纳】请补充完整
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及类别(指示剂除外)
金属单质 金属氧化物 盐
(K、Ca、Na除外,举2例) MgO、CaO Mg(OH)2、Al(OH)3 CaCO3、NaHCO3
【分析总结】初筛结果如下:
①金属单质不适宜作抗酸药,因为金属难以消化且会与胃酸产生难溶性氢气。
②氧化钙不适宜作抗酸药,原因是 。
③常见的抗酸药主要含有MgO、Mg(OH)2、Al(OH)3、CaCO3、NaHCO3等物质。
(2)任务二:抗酸药的实验筛选
经过多组化学实验筛选,进一步选取MgO、Mg(OH)2、NaHCO3展开再探究。
【提出问题】含MgO、Mg(OH)2、NaHCO3的药物哪一种能最快缓解胃酸过多的症状?
【进行实验】各取MgO、Mg(OH)2、NaHCO31.0g,分别加入到等体积、等溶质质量分数pH为1的盐酸中,利用pH传感器及数据采集器进行数据的采集。
【收集证据】通过传感器获取溶液pH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解释与结论】
①实验中氧化镁使盐酸的pH达到3时所用的时间约为 s。
②通过对图1、图2、图3的对比分析,得出含 的药物能最快缓解胃酸过多的症状。
(3)任务三:抗酸药的文献研究
【查阅资料】几种抗酸药的功效、副作用、适用症的部分信息如表:
抗酸药 功效、副作用、适用症
MgO 抗酸作用强而持久,还可用作缓泻剂。肾功能不全者服用本品可引起高镁血症。
Mg(OH)2 可作泻药,并有抗酸作用。
Al(OH)3 可作抗酸药,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老年痴呆。
NaHCO3 适用于胃酸过多,容易引发腹胀造成胃扩张,对胃溃疡患者甚至有产生胃穿孔的危险。
CaCO3 抗酸作用强而持久,缓冲胃酸过多。能更有效地结合磷酸盐,且不会发生铝中毒。
分析回答:
①胃溃疡病人不易服用含有碳酸氢钠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②胃病患者在医院用X射线检查胃肠疾病时需要服用造影剂钡餐,钡餐的成分是BaSO4.
资料:BaSO4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和盐酸;BaCO3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BaCl2易溶于水,有剧毒。
某同学提出可以用BaCO3代替BaSO4作钡餐造影,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 。
【项目分享】你认为理想的抗酸药应具备的特点有 (写一点)。
18.(2024·山东菏泽·中考真题)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研学期间,发现路边栅栏和工厂内有些钢铁部件有锈蚀现象,同学们想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除锈和防锈的方案。
任务一、除锈剂的选择
【提出问题】
盐酸和硫酸都可以作为除锈剂,相同浓度的盐酸和硫酸除锈效果一样吗?
【实验探究】
(1)完善下列表格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取一枚生锈的铁钉放入试管中,加入5mL的稀盐酸,加热 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铁锈少量剥落,溶液迅速变黄,铁锈很快消失 两者除锈效果几乎相同。铁锈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出其中一个即可)
2 取与实验1相同的一枚生锈铁钉放入另一试管中,加入5mL同浓度的稀硫酸,加热 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铁锈少量剥落,溶液呈浅棕色,铁锈很快消失
【反思评价】
(2)酸除铁锈时有产生,这说明除锈的同时会造成钢铁的 ,产生的氢气也会渗透进金属中引起“氢脆”现象,影响钢铁强度。为了避免以上现象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有 (答出一点即可)。
任务二、除锈防锈方案的制定
同学们发现工厂内许多锈蚀的钢铁表面有很多油污,于是又做了以下探究实验。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 取与以上相同的一枚生锈铁钉,沾满油污,放入试管中,加入5mL与实验1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加热 铁锈没有明显变化 油污影响除锈
【观察分析】①结合以上实验和所学知识,同学们一致认为锈蚀钢铁如果表面有油污,应先选择碱性油污清洁剂“碱洗”去油污,再进行“酸洗”除锈。
②同学们发现从实验1中取出的铁钉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又发生锈蚀。
【论证完善】
(3)实际除锈防锈方案中主要涉及到以下操作:a.酸洗b.烘干c.水洗d.碱洗e.刷漆或涂油。结合实验探究和分析,方案中合理的操作顺序应为d→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填写)。
【反思评价】
(4)①除锈后的废液呈酸性,该如何处理 。
②钢铁生锈会造成很大损失,但利用铁生锈的原理也可服务于生活。请举出铁生锈原理应用于生活的一个实例 。
任务三、除锈防锈方案的评价
除上述方法除锈外,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除锈的方法还有多种。比如:
1.人工除锈 用砂纸、钢丝球等工具,打磨铁锈。适合小型、少量钢铁零件除锈。
2.机械除锈 利用高速石英砂流的冲击力打磨铁锈。适合于大面积除锈。
【整合归纳】
(5)结合实际,你认为设计一个除锈防锈方案要综合考虑的因素有 。
19.(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兴趣小组对一瓶久置的固体的变质情况进行了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变质了吗?
【作出猜想】①没有变质 ②已经变质
(1)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能变质的原因 。
任务一 定性实验 探究该固体是否变质
【实验活动1】
(2)兴趣小组设计方案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该固体样品完全溶于水,加入过量稀盐酸 猜想②成立依据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反思评价】有的同学提出此实验无法确定该固体变质程度。
任务二 定量实验 探究该固体变质程度
【实验活动2】
(3)兴趣小组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分别向左右容器内加入下列物质 温度升高值/ 溶液
1 固体 31.52 13.69
2 固体a的数值为 10.03 11.92
3 该固体样品 15.71 m
【实验结论】
(4)小组同学分析温度升高值数据,确定该固体变质程度是 ,请推测m的取值范围是 。
任务三计算该固体的变质率
【实验活动3】实验步骤:称量该固体样品于小烧杯中备用:量取的稀盐酸:用电子秤称量反应前仪器和药品的质量,记录数据:将稀盐酸加入小烧杯内,待完全反应,再次称量仪器和反应后溶液的质量,记录数据。
反应前质量/g 反应后质量/g 质量差/g
105.32 105.02 0.30
(5)兴趣小组结合实验数据,计算出该固体的变质率为 (结果保留至1%)。
温馨提示:变质率=(已经变质的的质量/未变质前的总质量)×100%
【反思评价】兴趣小组充分认识到定量研究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6)生活中的管道疏通剂和炉具清洁剂成分中都含有,包装标签上应注明的注意事项是 (写一条)。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专题20 实验探究题
1.(2024·内蒙古兴安盟·中考真题)在一次劳动实践中,某兴趣小组同学发现一种新型固体洗涤剂能瞬间清除衣服上的汗渍、果汁渍等顽固污渍。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新型固体洗涤剂是一种钠盐(Na2CO4),它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钠和其他化合物。小组同学对生成的其他化合物进行探究。过程如下:
实验1:溶解样品。取适量洗涤剂样品于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使之完全溶解,有气泡产生并形成无色溶液a.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提出问题】该洗涤剂与水反应生成的其他化合物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1)猜想一:
猜想二:NaOH
猜想三:、NaOH
做出以上猜想应遵守 定律。
实验2:实验验证。
(2)完成下列表格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与结论
①取适量无色溶液a于小烧杯中,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过滤,得到清液b 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目的是将溶液中的碳酸钠除尽,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取适量清液b于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振荡 猜想 成立
③将上述试管中所得混合物静置,取少量清液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铁溶液 无明显现象
【反思与交流】
(3)该洗涤剂应 保存。
【答案】(1)质量守恒
(2) 生成白色沉淀 产生气泡 一
(3)密封(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1)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Na2CO4)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钠和其他化合物,反应前含有钠、碳、氢、氧四种元素,碳酸钠中只含有钠、碳、氧元素,所以“其他化合物”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故作出猜想。故填:质量守恒;
(2)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碳酸钙,不与过氧化氢或氢氧化钠反应,故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目的是将溶液中的碳酸钠除尽,方程式为:;实验现象为:有白色沉淀生成;
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铁反应产生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根据实验③将上述试管中所得混合物静置,取少量清液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铁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氢氧化钠,故猜想一成立;所以实验①后得到的清液中含有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会分解产生水和氧气,所以②取适量清液b于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振荡,实验现象为:产生气泡;
(3)该洗涤剂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故应防潮、密封保存。
2.(2024·广东广州·中考真题)学习小组进行水质调查时发现某池塘水较浑浊,为此开展水质研究。
【查阅资料】
①明矾溶于水生成的Al(OH)3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物,发生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目的。
②Al(OH)3胶体能溶于酸。
③净水效果可用浊度去除率A表示,A值越大表示净水效果越好。
I.探究影响明矾净水效果的因素
【提出猜想】猜想a:一定范围内,明矾的用量越大,净水效果越好。
猜想b:一定范围内,水样的酸性越强,净水效果越差。
【实验准备】配制絮凝剂溶液和稀硫酸
(1)用明矾配制100mL质量分数为1%的絮凝剂溶液(密度取1.0g/cm3),需用到的玻璃仪器除了量筒、烧杯、胶头滴管外,还需要 。
(2)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取1.8g/cm3)加水稀释配制100mL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密度取1.0g/cm3),需要量取浓硫酸的体积为 mL(结果保留1位小数)。
【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取该水样,按下列实验方案加入试剂后,充分搅拌,静置tmin,测定水样的浊度并计算得到浊度去除率,记录数据。
实验序号 水样体积/mL 1%絮凝剂溶液体积/mL 9.8%硫酸体积/mL 蒸馏水体积/mL tmin后浊度去除率
i 200 5.0 0 5.0 A1
ii 200 V1 0 7.5 A2
iii 200 0 0 V2 A3
iv 200 5.0 2.0 3.0 A4
v 200 5.0 5.0 0 A5
【数据分析,交流讨论】
(3)实验i、ⅱ、ⅲ用于探究猜想a是否成立,则V1= ,V2= 。
(4)实验测得A1>A2>A3,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5)实验证明猜想b成立,得出该结论的依据是 (用A的大小关系表示)。
(6)水样的酸性越强,净水效果越差,原因是 。
Ⅱ.硬水的软化
(7)取少量水样,加入 ,振荡后静置,产生较多浮渣,说明水样是硬水。用沉淀法除去水样中的Ca2+和Mg2+后,再加入盐酸调节溶液至中性,得到软水。
【答案】(1)玻璃棒
(2)5.6
(3) 2.5 10
(4)一定范围内,明矾的用量越大,净水效果越好。
(5)A4>A5
(6)明矾溶于水生成的Al(OH)3胶体溶于硫酸,吸附水中悬浮物的能力减小
(7)肥皂水
【解析】(1)用固体明矾配制絮凝剂溶液,需用到的玻璃仪器除了量筒、烧杯、胶头滴管外,溶解时还需要用玻璃棒搅拌。故填:玻璃棒。
(2)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列式计算出需要浓硫酸的体积。设需要浓硫酸的体积为x,x×1.8g/cm3×98%=100mL×1.0g/cm3×9.8%,解得,x≈5.6mL。
(3)实验i、ⅱ、ⅲ用于探究猜想a是否成立,实验中应该控制变量。三个实验中水样体积都是200mL,都没有加入稀硫酸,由于题中1%的絮凝剂溶液密度取1.0g/cm3,水的密度也是1.0g/cm3,故每个实验中加入的1%絮凝剂溶液体积和蒸馏水体积之和也应该相等。实验i中1%絮凝剂溶液体积是5.0mL,蒸馏水体积也是5.0mL,因此实验ⅱ、ⅲ中1%絮凝剂溶液体积和蒸馏水体积之和也应是10.0mL。因为实验ⅱ中加入蒸馏水体积是7.5mL,所以应加入1%絮凝剂溶液V1=2.5mL;由于实验ⅲ中没有加入1%絮凝剂溶液,故应加入蒸馏水V2=10.0mL。
(4)实验i、ⅱ、ⅲ中水样体积相同,都没有加入稀硫酸,实验中加入的1%絮凝剂溶液体积和蒸馏水体积之和也相等,实验i、ⅱ、ⅲ中加入1%絮凝剂溶液的体积分别是5.0mL,2.5mL,0,可见三个实验中实验i中明矾的用量最大,实验ⅱ中明矾用量其次,实验ⅲ中没有明矾。根据实验测得结果:A1>A2>A3,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一定范围内,明矾的用量越大,净水效果越好。
(5)实验ⅳ、ⅴ中水样体积都是200mL,加入的1%絮凝剂溶液体积都是5.0mL,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和水的密度都取1.0g/cm3,因此实验ⅳ、ⅴ中加入的9.8%硫酸体积和蒸馏水体积(或质量)之和相等,符合控制变量法。因为实验ⅳ加入的9.8%硫酸体积是2.0mL,实验ⅴ中加入的9.8%硫酸体积是5.0mL,所以实验ⅳ中水样的酸性比实验ⅴ中水样的酸性弱,Al(OH)3胶体能溶于酸,故实验ⅳ中能起净水作用的Al(OH)3胶体比实验ⅴ多,净水效果好。故填:A4>A5。
(6)根据资料,明矾溶于水生成的Al(OH)3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物,发生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目的,因此明矾溶于水生成的Al(OH)3胶体越多,净水效果就越好。因为Al(OH)3胶体能和硫酸等酸性物质反应,所以水样的酸性越强,明矾溶于水生成的Al(OH)3胶体就越少存在,净水效果就变差。故填:明矾溶于水生成的Al(OH)3胶体溶于硫酸,吸附水中悬浮物的能力减小。
(7)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因为将肥皂水滴加到含有较多Ca2+、Mg2+的硬水中,会形成较多浮渣,所以实验中常用肥皂水来鉴别水样是否是硬水。故填:肥皂水。
3.(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控制条件可以调控化学反应。“启航”小组以“调控化学反应”为主题展开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火有道】
(1)观察生活:小组同学观察到天然气、木炭能燃烧,而水和石头不能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实验探究:为继续探究燃烧的条件,小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图1所示实验。
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磷燃烧时产生污染空气的五氧化二磷白烟。
【现象与结论】
(2)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②小红根据 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评价与反思】
(3)①实验中小组同学认为图1装置存在不足,于是设计了图2所示装置。图2装置的优点为 。
②小明对小红的结论提出质疑,设计了图3所示装置,对燃烧过程中的氧气含量进行测定,得到图4所示图像。结合图像分析,“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应准确地表述为 。
【调控有术】
化学反应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为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小组同学分别取足量且等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完成了下列实验。
实验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二氧化锰粉末的质量/g 温度/℃ 10秒共收集到氧气的体积/mL
① 3% 0 10 几乎无
② 5% 0 20 几乎无
③ 5% 0.5 20 14
④ 10% 0.5 20 80
(4)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序号是 ;对比实验③和实验④,可得出的结论是 ;上述实验无法探究出 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写一条即可)。
【应用有方】
(5)通过探究,小组同学认识到,生活中也可以通过控制条件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
①用天然气做饭,发现炉火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这时需要 (填“调大”或“调小”)灶具的进风口。
②炒菜时如果油锅着火,可采取的灭火措施是 (写一条即可)。
【答案】(1)可燃物
(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 环保 可燃物与足够浓度的氧气接触
(4)②③ 相同条件下,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催化剂的种类
(5)调大 用锅盖盖灭
【解析】(1)小组同学观察到天然气、木炭能燃烧,而水和石头不能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天然气、木材具有可燃性,而水和石头不具有可燃性。
(2)①白磷和红磷都属于可燃物,且都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②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属于同一种物质,且着火点相同,小红根据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①实验中小组同学认为图1装置存在不足,白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污染环境,图2所示装置是在密闭环境中进行实验,不会污染环境,装置的优点为环保。
②由图3和图4可知:白磷燃烧消耗试管中的氧气,氧气的含量逐渐减少,当氧气浓度小于10%时,白磷不在燃烧,结合图像分析,“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应准确地表述为可燃物与足够浓度的氧气接触。
(4)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变量是有无催化剂,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反应时的温度必须相同,应选择的实验序号是②③;比实验③和实验④,催化剂粉末质量相同,反应时温度相同,只有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浓度越大,相同时间内收集氧气的体积越大,可得出的结论是相同条件下,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上述实验无法探究出催化剂的种类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5)①用天然气做饭,发现炉火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说明氧气不充足,燃烧不充分,这时需要调大灶具进风口,使燃烧更充分。
②炒菜时如果油锅着火,可采取的灭火措施是用锅盖盖灭,对应灭火的原理是隔绝空气。
4.(2024·四川广元·中考真题)实验室有两瓶试剂,分别为待测液A、待测液B,已知一瓶是稀盐酸或稀硫酸,另一瓶是NaOH溶液或Ca(OH)2溶液。同学们对待测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1)小芳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A滴于pH试纸上,测出待测液A的pH约为3,则待测液A是 溶液(填“酸”或“碱”)。
(2)为进一步确定溶液中溶质成分,小芳又做了四组实验。请你帮助她完善如表并分析:
实验序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所加试剂 锌粒 BaCl2溶液 紫色石蕊溶液 Na2CO3溶液
现象 待测液A 产生白色沉淀 变红 产生气泡
待测液B 无明显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变蓝 无明显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测出待测液A是 (填化学式)溶液。以上四组实验中,只根据其中一组的实验现象即可证明待测液B为NaOH溶液的是 (填实验序号)。
【质疑讨论】
(3)小强对实验二中待测液B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提出质疑,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待测液B已变质,写出待测液B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
【提出问题】NaOH溶液变质后,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
(4)猜想一:NaOH、Na2CO3;猜想二: 。
【设计实验】
(5)小强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帮助他完善下表,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方案及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少量变质后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一成立
步骤二:取少量步骤一中的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 溶液变红
【反思拓展】
(6)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上表步骤二还可以用下列 (填字母代号)方案代替,产生其他的现象后,也能得到相同的结论。
a.滴加CuCl2溶液 b.滴加MgSO4溶液 c.通入CO2
【答案】(1)酸
(2)产生气泡 H2SO4 实验四
(3)CO2+2NaOH=Na2CO3+H2O
(4)Na2CO3/碳酸钠
(5)
2~3滴无色滴酚酞溶液
(6)ac
【解析】(1)pH<7,溶液呈酸性,小芳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A滴于pH试纸上,测出待测液A的pH约为3,则待测液A是酸溶液,故填:酸;
(2)锌粒与碱不反应,与酸溶液反应生成氢气,则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气泡,故填:产生气泡;
实验二中BaCl2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则可推测待测液A是H2SO4溶液,故填:H2SO4;
氢氧化钠溶液与碳酸钠不反应,而盐酸、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所以四个实验中,只根据其中一个实验的现象即可证明2号试管中原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的是实验四,故填:实验四;
(3)氢氧化钠变质,即氢氧化钠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变质后的碳酸钠可以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故填:2NaOH+CO2=Na2CO3+H2O;
(4)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若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猜想一:NaOH、Na2CO3,若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则猜想二:Na2CO3,故填:Na2CO3;
(5)猜想一成立,即变质后溶质的成分是NaOH、Na2CO3,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余下的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则步骤二:取步骤一中的滤液少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2~3无色滴酚酞溶液,故填;2~3无色滴酚酞溶液;
(6)a、滴加CuCl2溶液,氯化铜溶液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氯化钠,有蓝色沉淀生成,该方案可行,故a符合题意;
b、滴加MgSO4溶液,MgSO4溶液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和硫酸钠,有白色沉淀产生,但由于步骤一剩余氯化钡也可以和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故该方案不可行,故b不符合题意;
c、通入CO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会和剩余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而二氧化碳不能直接和氯化钡反应,故该方案可行,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
5.(2024·北京·中考真题)同学们把盛有自上而下依次呈现多种颜色溶液的试管称为“彩虹管”。小组同学看到某个“彩虹管”的制作过程(如图)后,对影响“彩虹管”效果的因素进行探究。
已知:“彩虹管”呈现出的颜色越多、保持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进行实验】
实验1:用蒸馏水浸泡黑枸杞得到浸取液,分别滴入pH不同的无色溶液中,记录现象。
pH ≤3 4~5 6~8 9~11 12 ≥13
溶液颜色 红色 粉色 紫色 蓝色 绿色 黄色
实验2:向试管中加入6mL一定质量分数的盐酸、滴入5滴黑枸杞浸取液、振荡,再逐滴滴入约3mL一定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之后记录溶液颜色。
实验 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颜色
① 5 5 红色
② 5 10 自上而下依次为红色、蓝色、黄色,静置约6分钟只剩红色、黄色
③ 5 15 自上而下依次为红色、蓝色、黄色,静置约20分钟仍无明显变化
④ 10 5 自上而下为无色、红色
⑤ 10 10 红色
⑥ 10 15 自上而下依次为红色、蓝色、黄色,静置约6分钟只剩红色、黄色
【解释与结论】
(1)向pH=7的无色溶液中滴加黑枸杞浸取液,溶液颜色变为 。
(2)盐酸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2中,①②③的目的是 。
(4)实验2中,“彩虹管”效果最佳的是③,理由是 。
【进一步探究】
查阅资料发现,在NaOH溶液中加入一定量可使“彩虹管”效果更好。小组同学设计实验3进行验证,并与实验2中③对照。
实验3:向100mL质量分数为15%的NaOH溶液中加入固体,搅拌后得到溶液a,进行如下实验并记录。
操作 现象
______,再逐滴滴入约3mL溶液a 立即出现气泡;滴加完成后溶液颜色自上而下依次为红色、粉色、紫色、蓝色、绿色、黄色,静置约1小时仍无明显变化
【解释与结论】
(5)补全实验3的操作: 。
(6)实验3中观察到气泡,推测有气体生成,该气体是 。
(7)由实验2、3可知:制作“彩虹管”过程中,影响其效果的因素一定有 。
【答案】(1)紫色
(2)HCl+NaOH═NaCl+H2O
(3)验证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质量关系对 “彩虹管”效果的影响
(4)呈现出的颜色越多、保持时间越长
(5)向试管中加入6mL一定质量分数的盐酸、滴入5滴黑枸杞浸取液、振荡
(6)二氧化碳
(7)溶液pH的变化情况等(合理即可)
【解析】(1)pH=7的无色溶液显中性,滴加黑枸杞浸取液后,溶液颜色变为紫色;
(2)盐酸与NaOH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3)对比实验2中的①②③可知,是将3mL5%、10%、15%的NaOH溶液分别滴入6mL5%的盐酸和5滴黑枸杞浸取液混合溶液中,通过现象可得,实验①②③的目的是:验证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质量关系对 “彩虹管”效果的影响;
(4)对比实验2中的①②③的现象可知,③中呈现出的颜色越多、保持时间越长,所以效果最好;
(5)根据对比实验的要求可得,实验3的操作为:向试管中加入6mL一定质量分数的盐酸、滴入5滴黑枸杞浸取液、振荡,再逐滴滴入约3mL溶液a;
(6)盐酸会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所以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7)由实验2、3的现象可知:制作“彩虹管”过程中,影响其效果的因素一定有:溶液pH的变化情况等。
6.(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兴趣小组对我国的太空舱制取氧气系统(其剖面如图所示)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I.多角度认识制氧原理电源
(1)太空舱制氧系统中电源A极是 极;将燃着的蜡烛放入b管收集的气体中,看到燃烧 。
(2)太空舱制氧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过程中种类和数目均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用符号表示)。
(3)太空舱制氧过程中消耗的水和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关系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 B. C. D.
II.多措施提高制氧效率
【查阅资料】
提高电解效率的措施主要包括:增强水的导电性、改变电解温度、设置超声波场等。
【讨论分析】
(4)用30%的KOH溶液代替水进行电解,增大了水中 的浓度,增强了水的导电性。
(5)升高电解温度能提高制氧效率的原因之一是:温度升高,微粒 。
(6)如图分别为两种不同条件下不锈钢电极表面的气泡直径分布情况图。
①气泡覆盖在电极表面使电解反应界面 (选填“增大”或“减小”),降低了电解效率。
②超声波振动能提高电解效率的原因是 。
【答案】(1)负 更旺
(2) H、O
(3)A
(4)离子(或带电粒子等)
(5)运动速率加快
(6)减小 超声波振动能减少电极表面的气泡
【解析】(1)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a管中产生的是氢气,故太空舱制氧系统中电源A极是负极;
b管收集的气体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故将燃着的蜡烛放入b管收集的气体中,看到燃烧更旺;
(2)太空舱制氧原理为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反应过程中种类和数目均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故填:H、O;
(3)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即,消耗水和生成氧气的质量比为:。
故选A;
(4)用30%的KOH溶液代替水进行电解,氢氧化钾溶液中含自由移动的钾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故增大了水中离子的浓度,增强了水的导电性;
(5)升高电解温度能提高制氧效率的原因之一是:温度升高,微粒的运动速率加快,微粒之间的接触机会变大;
(6)①气泡覆盖在电极表面,阻碍了电极与水的接触,使电解反应界面减小,降低了电解效率;
②由图可知,与静音条件下相比,超声条件下,不锈钢电极表面的气泡较少,说明超声波振动能减少电极表面的气泡,故可以提高电解效率。
7.(2024·山东枣庄·中考真题)《周礼 考工记》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制取氢氧化钾漂白丝帛的过程。制取氢氧化钾的主要流程为:
(蚌壳、草木灰中的杂质在流程中均不反应)
【查阅资料】①蚌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
②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其水溶液显碱性。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一中反应的反应类型是 (填基本反应类型)。
(2)步骤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某兴趣小组对步骤三所得上层清液的溶质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上层清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Ⅰ:KOH 猜想Ⅱ:KOH和
猜想Ⅲ:KOH和K2CO3 猜想Ⅳ:KOH、Ca(OH)2和K2CO3
有同学认为猜想Ⅳ不合理,理由是 。
【实验验证】
方案 实验 现象 结论
一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Na2CO3溶液 猜想Ⅱ不正确
二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 产生气泡 猜想Ⅲ正确
【反思评价】制取氢氧化钾的主要流程中能够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拓展应用】为保证氢氧化钾较好的漂白丝帛的效果,对氢氧化钾的保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
【答案】(1)分解反应
(2)CaO+H2O=Ca(OH)2
(3)Ca(OH)2 K2CO3和Ca(OH)2不共存等 无明显现象 足量稀盐酸等 CaCO3 密封保存
【解析】(1)蚌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氢氧化钙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碳酸钙沉淀。步骤一中反应是指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2)步骤二中反应是指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
(3)[作出猜想]
猜想Ⅰ:KOH,氢氧化钙与碳酸钾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过滤得到氢氧化钾;
猜想Ⅱ:KOH和Ca(OH)2,此时氢氧化钙过量;
猜想Ⅲ:KOH和K2CO3,此时碳酸钾过量;
猜想Ⅳ:KOH、Ca(OH)2和K2CO3
有同学认为猜想Ⅳ不合理,理由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钾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K2CO3和Ca(OH)2不共存。
[实验验证]
方案一、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Na2CO3溶液,猜想Ⅱ不正确,即上层清液中不含氢氧化钙,实验现象:没有明显现象。
方案二、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某种试剂,产生气泡,猜想Ⅲ正确,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钾,某种试剂和碳酸钾反应有气泡生成,则加入试剂是足量稀盐酸等。
[反思评价]步骤一消耗碳酸钙、步骤三有碳酸钙生成,制取氢氧化钾的主要流程中能够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aCO3。
[拓展应用]氢氧化钾易于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反应,为保证氢氧化钾较好的漂白丝帛的效果,对氢氧化钾的保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密封保存。
8.(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实验室有一瓶开封且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某化学小组设计如下方案对其变质情况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
(1)猜想一:氢氧化钠 猜想二: 猜想三:碳酸钠
【设计实验】
(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 充分反应 有 产生 猜想二成立
步骤二:取步骤一试管中的物质过滤,向滤液中加入CuCl2溶液 有 产生
【反思拓展】
(3)某同学提出可用Ca(OH)2溶液代替步骤一中加入的试剂进行实验,大家一致认为此方案不可行,理由是 。
(4)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因此氢氧化钠应 保存。
(5)分别取两份完全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一份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另一份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然后将两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废液缸中,得到澄清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一定有 。
【答案】(1)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2)过量的氯化钙溶液 白色沉淀 蓝色沉淀
(3)Ca(OH)2溶液和碳酸钠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影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
(4) 密封
(5)氯化钠和氯化钡
【解析】(1)氢氧化钠的变质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猜想一:若氢氧化钠未变质,则溶质成分为氢氧化钠;
猜想二:若氢氧化钠部分变质,溶质成分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猜想三:若氢氧化钠完全变质,溶质成分为碳酸钠;
(2)步骤一:根据实验结论是猜想二成立,即溶质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白色沉淀碳酸钙,则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可以检验并完全除去碳酸钠,防止对后续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
步骤二:取步骤一试管中的物质过滤,向滤液中加入CuCl2溶液,氢氧化钠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则可观察到有蓝色沉淀产生;
(3)由于Ca(OH)2溶液和碳酸钠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影响后续对氢氧化钠的检验,所以不能用Ca(OH)2溶液代替步骤一中加入的试剂进行实验;
(4)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因此氢氧化钠应密封保存;
(5)分别取两份完全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一份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另一份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然后将两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废液缸中,得到澄清溶液,说明第一支试管中过量的稀盐酸与碳酸钡反应生成氯化钡、二氧化碳和水,则溶液中一定有生成的氯化钠和氯化钡。
9.(2024·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氢氧化钙Ca(OH)2是常见的碱,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物质。我市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研究CO2的性质时偶然发现,澄清石灰水升温时有固体析出(不考虑水的蒸发),为探究析出固体的成分,该小组同学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与假设】析出的固体是Ca(OH)2。
(1)你认为提出此猜想的依据是 。
【探究与结论】
(2)为验证此猜想,小庆同学提出实验方案:将固体过滤出,重新加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测定溶液的pH。经测定,室温下溶液的pH为12,小庆同学认为固体中存在Ca(OH)2。
小娜同学提出另一种实验方案:将升温后变浑浊的石灰水恢复至原温度,若溶液恢复澄清则证明猜想成立。但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实验现象与猜想不一致,她观察到 。因此得出实验结论:析出的固体中除了Ca(OH)2还混有少量CaCO3。你认为存在CaCO3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上述实验过程中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操作为:在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 滴到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溶液的pH;实验过程中发现过滤速率慢,可能的原因为 (填字母)。
a.滤纸没紧贴漏斗内壁 b.固体颗粒堵塞了滤纸孔隙 c.滤纸破损
【答案】(1)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石灰水中仍有少量白色固体
(3)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 ab
【解析】(1)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澄清石灰水升温时会有氢氧化钙固体析出;
(2)小娜同学提出另一种实验方案:将升温后变浑浊的石灰水恢复至原温度,若溶液恢复澄清则证明猜想成立。但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实验现象与猜想不一致,即观察到溶液中仍然有部分白色固体存在;因此得出实验结论:析出的固体中除了Ca(OH)2还混有少量CaCO3,是因为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方程式为:;
(3)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操作为:在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溶液的pH;
a.滤纸没紧贴漏斗内壁,造成滤纸过滤面积减小,会造成过滤速率慢,符合题意;
b.固体颗粒堵塞了滤纸孔,会造成过滤速率慢,符合题意;
c.滤纸破损,会使过滤速率变快,过滤液仍浑浊,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10.(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学习小组同学对洗衣剂的变迁产生了兴趣,开展探究性活动。
任务一:谈古——古代洗衣剂“灰”
【资料卡片】
资料一:“灰”就是草木灰,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钾。
资料二:碱性溶液可清洗油污,碱性越强,去油污效果越好。
活动一:获得草木灰
【小组实验】在实验室里焚烧秸秆,获得草木灰。
活动二:了解草木灰
【实验准备】称取a克草木灰,用一定温度的热水浸泡并过滤,将滤液平均分成两份。
【探究实验一】
(1)草木灰浸出液的酸碱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 溶液 溶液变红色 草木灰浸出液显碱性
【探究实验二】草木灰中碳酸钾的含量。
对另一份滤液进行了实验,部分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实验反思】
(2)为了干燥气体,B装置中盛放的试剂是 (填名称)。
(3)实验测定C装置质量增重了b克,原因是吸收了 。
(4)查阅资料分析,发现测得的草木灰中碳酸钾的含量偏低,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用浓盐酸代替稀硫酸进行了实验
B.装置中残留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
C.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直接接触
【拓展延伸】
小组同学对常见的不同植物制得的草木灰都进行了测定,最终得知向日葵秸秆灰中碳酸钾含量较高,更适合作为洗衣剂使用。
任务二:论今——现代洗衣剂“爆炸盐”
超市出售的爆炸盐洗衣剂能轻松洗去顽固污渍,小组同学继续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爆炸盐是一种含有过碳酸钠的洗涤用品,过碳酸钠遇水后发生分解,生成过氧化氢和一种碳酸盐,洗涤效果与这两种物质的性质相关。
(5)根据以上信息,写出碳酸盐中的阳离子 (用符号表示)。
(6)为了验证生成的过氧化氢,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适量爆炸盐于试管中,加水、振荡。将少量二氧化锰加入上述试管中,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 有气泡产生,且 爆炸盐遇水后有过氧化氢生成
【交流讨论】
(7)写出实验操作中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爆炸盐应该密封存放。
【答案】(1)无色酚酞
(2)浓硫酸
(3)二氧化碳/CO2
(4)B
(5)
(6)木条复燃
(7)
【解析】(1)根据实验结论草木灰浸出液显碱性,碱性溶液遇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则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草木灰浸出液显碱性;
(2)稀硫酸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钾、二氧化碳和水,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则为了干燥气体,B装置中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
(3)实验测定C装置质量增重了b克,原因是吸收了二氧化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4)A、用浓盐酸代替稀硫酸进行了实验,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氢氧化钠能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会导致C装置增重的质量偏大,则根据增重的质量计算出的草木灰中碳酸钾的含量偏高,不符合题意;
B、装置中残留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使得C装置增重的质量偏小,则根据增重的质量计算出的草木灰中碳酸钾的含量偏低,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直接接触,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会导致C装置增重的质量偏大,则根据增重的质量计算出的草木灰中碳酸钾的含量偏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过碳酸钠遇水后发生分解,生成过氧化氢和碳酸钠,则碳酸钠中的阳离子是钠离子,其离子符号为;
(6)根据实验结论爆炸盐遇水后有过氧化氢生成,则取适量爆炸盐于试管中,加水、振荡,将少量二氧化锰加入上述试管中,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实验现象为有气泡产生,且木条复燃;
(7)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11.(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氧气是一种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用途的重要气体,如医疗急救、炼钢、气焊、化工等。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市面上有多种类型的制氧机。化学实践小组制作了一台简易“制氧机”,如图所示。
用该制氧机制氧气时,在反应仓中先加入适量水,再依次加入粉末状过碳酸钠(化学式为)和粉末状二氧化锰,即可持续、平稳地产生氧气。
(1)其制氧气的原理可分为两步:①过碳酸钠易溶于水,遇水分解为碳酸钠和过氧化氢,;②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出问题】充分反应后,若将反应仓内的混合物过滤,得到的滤液中溶质成分有哪些?
【查阅资料】①在酸性条件下,过氧化氢能将KI转化为;②氯化钡溶液显中性。
【进行实验】将一定量粉末状过碳酸钠和粉末状二氧化锰置于水中至不再产生气泡,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过滤。
(2)实验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填实验现象),证明滤液中含有碳酸钠。
(3)实验2:继续向实验1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I溶液,再滴加 溶液,溶液没有变为蓝色,证明滤液中不含过氧化氢。
【反思交流】过碳酸钠溶于水时生成碳酸钠,是否同时也会生成氢氧化钠?
(4)实验3: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目的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在不新增其它试剂的情况下,检验加入的氯化钡溶液是否过量的方法是 。
(5)待实验3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 色,证明滤液中不含氢氧化钠。
【答案】(1)
(2)有气泡产生
(3)淀粉
(4) 除去碳酸钠,防止碳酸钠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 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氯化钡溶液
(5)无
【解析】(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证明滤液中含有碳酸钠;
(3)在酸性条件下,过氧化氢能将KI转化为,能使淀粉变蓝,故继续向实验1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I溶液,再滴加淀粉溶液,溶液没有变为蓝色,证明滤液中不含过氧化氢;
(4)因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会使酚酞变红,因此需要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目的是:除去碳酸钠,防止碳酸钠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在不新增其它试剂的情况下,检验加入的氯化钡溶液是否过量的方法是: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氯化钡溶液,若加入氯化钡溶液后,没有沉淀产生,说明已经将碳酸钠去除,加入的氯化钡溶液是过量的;
(5)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滤液中不含氢氧化钠,则待实验3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
12.(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铜制品久置在户外容易生锈,失去金属光泽,需要定期除锈、抛光。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铜锈成分及抛光过程进行以下探究。
任务一 分析铜锈的成分
【查阅文献】常见的铜锈成分为、或两者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1)取少量铜锈,加入足量稀硝酸,铜锈溶解,有气泡产生,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铜锈成分为______(填字母序号)。
A. B. C.、
任务二 模拟的生成
【查阅文献】铜在的环境中生成CuCl,CuCl最终会转化为。
【实验探究】向蒸馏水中加入CuCl粉末,每隔2min测一次pH,结果如图。
【讨论分析】CuCl转化为分两个阶段:
(2)①前10分钟:CuCl与水生成Cu2O,化学方程式为 。
②第10~20分钟:部分Cu2O在酸性溶液中,吸收常见气体 (填化学式)生成。
任务三 探究化学抛光原理
除锈、打磨后的铜器表面仍有许多微小凸起(铜),某环保型化学抛光液中含有和,能够有效除去凸起的铜,使表面平整。
【查阅文献】抛光总反应为
【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及现象如下:
试管 试剂 现象
① 铜丝+1mL稀 无明显现象
② 钢丝+10mL 30%的 铜丝表面产生棕色氧化膜(主要成分为CuO
③ 钢丝+10mL 30%的+1mL稀 铜丝表面变光亮,溶液变蓝
【讨论分析】抛光过程包含过程1和过程2,
(3)过程1产生氧化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过程2:除去氧化膜。除去氧化膜的物质为 (填化学式)。
任务四 探究抛光过程中,浓度对分解速率的影响
【查阅文献】易分解,分解速率与温度、(催化剂)和的浓度有关。
【实验探究】探究温度和浓度一定时,不同浓度的对分解速率的影响。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如下试剂(见表),置于40℃水浴中,测量各时间段生成的速率,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试管 相同试剂 不同试剂 各时间段生成的速率(mL/min)
第3min 第6min 第9min 第12min
④ 10mL 30%的、1mL 14%的溶液 1mL 30%的 3.0 3.5 3.6 3.6
⑤ 10mL 30%的、1mL 14%的溶液 1mL 10%的 2.0 2.3 2.4 2.4
【得出结论】
(4)不同浓度的对分解速率的影响是 。
【反思改进】
(5)某同学认为,为了更明显地观察浓度对分解速率的影响,还需要增加试管⑥实验,除了在40℃水浴中以及加入10mL 30%的、1mL 14%的溶液之外,还应该加入的试剂为 (填用量和试剂名称)。
【答案】(1)C
(2) HCl
(3)
(4)相同条件下,硫酸浓度越大,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越快
(5)1mL 10%的
【解析】(1)常见的铜锈成分为、或两者的混合物。取少量铜锈,加入足量稀硝酸,铜锈溶解,有气泡产生,说明铜锈中含有碳酸根,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铜锈中含有氯离子,铜锈成分为、;
故选:C。
(2)①前10分钟: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CuCl与水生成Cu2O和HCl,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②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第10~20分钟:部分Cu2O在酸性溶液中,吸收常见气体HCl生成。
(3)抛光过程包含过程1和过程2,过程1产生氧化膜,是指铜和过氧化氢溶液反应生成氧化铜和水,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过程2:除去氧化膜。过氧化氢溶液与铜反应生成氧化铜和水,硫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硫酸铜和水,除去氧化膜的物质为。
(4)分析实验④和⑤,过氧化氢溶液、硫酸铜溶液体积相同,浓度相等,硫酸溶液体积相等,浓度不同,变量是硫酸的浓度,硫酸浓度越大,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生成氧气的速率越快,不同浓度的对分解速率的影响是相同条件下,硫酸浓度越大,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越快。
(5)为了更明显地观察浓度对分解速率的影响,还需要增加试管⑥实验,除了在40℃水浴中以及加入10mL 30%的、1mL 14%的溶液之外,此时变量是温度,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为了使观察更直观,反应速率要始终,可使实验⑤和⑥作对比,比较温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还应该加入的试剂为1mL 10%的。
13.(2024·宁夏·中考真题)实验活动课上,同学们进行“燃烧的条件”的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物质 白磷 木材 煤
着火点/℃(通常状况下) 40 250~330 700~750
【设计与实验】
(1)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 小木块燃烧,小石块不燃烧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
步骤2: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空气
步骤3: 小木块燃烧,小煤块不燃烧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问题与交流】
(2)甲同学对步骤2的实验结论提出疑问:空气中的哪种成分支持可燃物的燃烧?
乙同学认为可以通过课堂上老师演示的实验(如图1、图2所示),观察到 的现象,证明是空气中的氧气支持可燃物的燃烧。
(3)实验室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选择合适的药品为热水中的白磷提供氧气,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装置还能用于制取 气体。
【拓展与延伸】
(4)同学们通过实验步骤2还获得了一种灭火的方法。你还能用 方法使燃着的蜡烛熄灭,其原理是 。
【答案】(1) 烧杯外的蜡烛正常燃烧,烧杯内的蜡烛逐渐熄灭 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图1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图2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燃烧
(3)2H2O22H2O+O2↑ 氢气(或二氧化碳)
(4)水浇灭(或吹灭或剪掉烛芯)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或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或清除可燃物)
【解析】(1)步骤2中,观察到烧杯外的蜡烛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正常燃烧,烧杯内的蜡烛由于氧气被消耗,蜡烛与氧气接触逐渐减少,温度达到着火点,逐渐熄灭的现象,证明是空气中的氧气支持可燃物的燃烧;由于煤的着火点比木材高,因此步骤3中,小木块燃烧,小煤块不燃烧,据此可知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图1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图2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燃烧,由此可以证明是空气中的氧气支持可燃物的燃烧;
(3)实验室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是固体与液体混合不需加热的发生装置,制氧气所用药品是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室制取氢气所用药品是锌与稀硫酸,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这两个反应的反应物都是固体和液体,不需加热,属于固、液混合不加热型,该装置还能用于制取氢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4)灭火的原理是隔绝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或清除可燃物;因此灭火的方法很多,水浇法(水汽化吸热,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吹灭法(空气流动,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剪掉蜡芯法(清除可燃物)等;
14.(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兴趣小组利用某种脱氧剂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成分初探
(1)完成下表内容。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与解释
①取样,用磁铁吸引 样品中有黑色固体能被吸引 脱氧剂中含有铁单质。发生的反应方程式:②③
②取被磁铁吸出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固体逐渐减少, ,溶液变成浅绿色
③取被磁铁吸出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 溶液 固体表面出现红色固体
任务二:效果检验
(2)同学们利用一个软塑料瓶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观察到 现象,完成了脱氧效果的检验。这是从 (选填“反应物消失”或“新物质生成”)的视角,验证了该反应的发生。
(3)同学们观测到食物在缺氧环境下霉菌菌落的数目比富氧条件下少,由此可知,脱氧剂能延长食物保质期的原因是:消耗氧气能 。
任务三:回收设计
已知使用过的脱氧剂中含有氧化铁、氯化钠、碳酸钠、硅藻土、碳、铁。甲同学设计了以下回收铁的流程。
资料卡:
i.硅藻土不溶于水和酸。
ii.溶液与Fe、Zn均能反应生成。
(4)步骤②中氧化物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乙同学认为上述回收流程可以省略步骤①,原因是 。
【答案】(1) 硫酸铜 有气泡产生
(2)软塑料瓶变瘪 反应物消失
(3)防止食物腐败
(4)
(5)这是回收铁的流程,步骤①用磁铁吸引出来的铁又要加入溶液中,经过一系列反应,最终形成回收的铁,所以可以省略步骤①,让磁铁吸引出来的铁直接在溶液中参与这些反应,效果是一样的
【解析】(1)根据结论②中是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实验现象为固体逐渐减少,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浅绿色;③中固体表面出现红色固体,再根据结论脱氧剂中含有铁单质,结合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固体表面出现红色固体应为被铁置换出来的铜,故加入硫酸铜溶液(其它合理答案均可),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软塑料瓶中放一整袋脱氧剂,脱氧剂中铁单质与软塑料瓶中氧气、水蒸气反应产生铁锈,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故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现象,这是从反应物消失的视角,验证了该反应的发生;
(3)同学们观测到食物在缺氧环境下霉菌菌落的数目比富氧条件下少,由此可知,脱氧剂能延长食物保质期的原因是:消耗氧气能防止食物腐败;
(4)脱氧剂样品中只有氧化铁为氧化物,故步骤②中氧化物发生反应为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5)这是回收铁的流程,步骤①用磁铁吸引出来的铁又要加入溶液中,经过一系列反应,最终形成回收的铁,所以可以省略步骤①,让磁铁吸引出来的铁直接在溶液中参与这些反应,效果是一样的。
15.(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某化学兴趣小组研究盐与盐反应,将一定量的氯化钡溶液、硫酸铜溶液混合,发现有大量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得到蓝色滤液。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兴趣小组对蓝色滤液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
所得蓝色滤液含有的溶质是什么呢?
【猜想假设】
(2)假设一:蓝色滤液含有的溶质为氯化铜。
假设二:蓝色滤液含有的溶质为氯化铜和硫酸铜。
假设三:蓝色滤液含有的溶质为 。
【设计实验】
(3)在不使用新药品的情况下,兴趣小组设计出下列实验确定蓝色滤液的成分。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 ①少量滤液滴加 。 ② 。 假设二不成立。
Ⅱ ③少量滤液滴加 。 ④ 。 假设三成立。
【拓展延伸】
(4)该化学兴趣小组在上述所得蓝色滤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得到9.8克蓝色沉淀,则所用原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克。
【答案】(1)
(2)氯化铜和氯化钡
(3)氯化钡溶液 无白色沉淀生成 硫酸铜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4)16
【解析】(1)氯化钡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氯化钡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铜,如果恰好完全反应,则蓝色滤液含有的溶质为氯化铜,如果硫酸铜过量,则蓝色滤液含有的溶质为氯化铜和硫酸铜,如果氯化钡过量,则蓝色滤液含有的溶质为氯化铜和氯化钡;
(3)Ⅰ、①氯化钡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铜,故少量滤液滴加氯化钡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不含硫酸铜,则假设二不成立;
Ⅱ、②氯化钡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铜,少量滤液滴加硫酸铜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氯化钡,则假设三成立;
(4)氯化钡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铜,即,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钠,即,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原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元素完全转化到了氢氧化铜中,则铜元素的质量为:,则原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为:,则原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6g。
16.(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那么稀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否减小?对此问题,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下列实验探究:
【提出猜想】
(1)猜想一: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猜想二: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猜想三:溶质质量分数 。
【查阅资料】pH计可较精确地测定溶液的pH;NaHCO3属于碳酸盐。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
【药品准备】备好NaHCO3粉末;取适量稀盐酸分为两等份(如图1),一份密封保存(下称甲),另一份敞口放置15天(下称乙)。
【实验求证】兴趣小组按照两种方案进行了探究实验。
实验Ⅰ:用pH计测两份稀盐酸的pH(结果如下表)。
试样 甲 乙
pH 0.6 0.5
(2)上表数据说明敞口放置的稀盐酸酸性较 (填“强”或“弱”),也说明猜想 成立。
实验Ⅱ:用图2装置和药品分别测定两份稀盐酸与NaHCO3粉末反应产生CO2的体积(结果如表)。
试样 甲 乙
V(CO2) V(甲) V(乙)
(3)实验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测得V(甲) V(乙)(选填“>”“<”“=”之一),也得出了与实验1相同的结论。
【反思交流】
从微观角度分析,为什么稀盐酸敞口久置后溶质质量分数会出现上述变化?
【实验再探】
(4)加热稀盐酸,在试管口放置紫色石蕊试液浸泡后干燥的纸花。纸花变红,说明稀盐酸中的HCl和H2O不断扩散。那么导致实验Ⅰ、Ⅱ中结果的原因是逸出HCl和H2O的组分之比 (选填“>”“<”“=”之一)原溶液中组分之比。
【答案】(1)不变
(2)强 二
(3) <
(4)<
【解析】(1)猜想一是溶质质量分数减小,猜想二是溶质质量分数增大,猜想三应该是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2)实验Ⅰ:用pH计测两份稀盐酸的pH分别是0.6和0.5,值越小酸性越强,敞口放置的稀盐酸乙的酸性更强,因此猜想二成立;
(3)实验Ⅱ:稀盐酸与NaHCO3粉末反应产生CO2、水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等质量NaHCO3粉末与等体积稀盐酸反应,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大生成二氧化碳体积大,若V(甲)小于V(乙)说明乙的溶质质量分数大,猜想二成立;
(4)加热稀盐酸,在试管口放置紫色石蕊试液浸泡后干燥的纸花,纸花变红,说明稀盐酸中的HCl和H2O不断扩散,逸出HCl和H2O的组分之比小于原溶液中组分之比,说明敞口放置的盐酸乙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17.(2024·宁夏·中考真题)抗酸药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类药物。化学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模仿科学家研发药物的历程,开展以“抗酸药的研究”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
【查阅资料】抗酸药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消耗分泌出的过多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使胃液从pH约为1调节到pH约为3,来缓解胃部不适。
(1)任务一:抗酸药的初筛
【复习归纳】请补充完整
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及类别(指示剂除外)
金属单质 金属氧化物 盐
(K、Ca、Na除外,举2例) MgO、CaO Mg(OH)2、Al(OH)3 CaCO3、NaHCO3
【分析总结】初筛结果如下:
①金属单质不适宜作抗酸药,因为金属难以消化且会与胃酸产生难溶性氢气。
②氧化钙不适宜作抗酸药,原因是 。
③常见的抗酸药主要含有MgO、Mg(OH)2、Al(OH)3、CaCO3、NaHCO3等物质。
(2)任务二:抗酸药的实验筛选
经过多组化学实验筛选,进一步选取MgO、Mg(OH)2、NaHCO3展开再探究。
【提出问题】含MgO、Mg(OH)2、NaHCO3的药物哪一种能最快缓解胃酸过多的症状?
【进行实验】各取MgO、Mg(OH)2、NaHCO31.0g,分别加入到等体积、等溶质质量分数pH为1的盐酸中,利用pH传感器及数据采集器进行数据的采集。
【收集证据】通过传感器获取溶液pH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解释与结论】
①实验中氧化镁使盐酸的pH达到3时所用的时间约为 s。
②通过对图1、图2、图3的对比分析,得出含 的药物能最快缓解胃酸过多的症状。
(3)任务三:抗酸药的文献研究
【查阅资料】几种抗酸药的功效、副作用、适用症的部分信息如表:
抗酸药 功效、副作用、适用症
MgO 抗酸作用强而持久,还可用作缓泻剂。肾功能不全者服用本品可引起高镁血症。
Mg(OH)2 可作泻药,并有抗酸作用。
Al(OH)3 可作抗酸药,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老年痴呆。
NaHCO3 适用于胃酸过多,容易引发腹胀造成胃扩张,对胃溃疡患者甚至有产生胃穿孔的危险。
CaCO3 抗酸作用强而持久,缓冲胃酸过多。能更有效地结合磷酸盐,且不会发生铝中毒。
分析回答:
①胃溃疡病人不易服用含有碳酸氢钠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②胃病患者在医院用X射线检查胃肠疾病时需要服用造影剂钡餐,钡餐的成分是BaSO4.
资料:BaSO4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和盐酸;BaCO3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BaCl2易溶于水,有剧毒。
某同学提出可以用BaCO3代替BaSO4作钡餐造影,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 。
【项目分享】你认为理想的抗酸药应具备的特点有 (写一点)。
【答案】(1)Zn、Fe(合理即可) 碱 氧化钙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热生成有腐蚀性的氢氧化钙
(2)100 碳酸氢钠
(3) 不可以,因为碳酸钡与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有剧毒的氯化钡 反应速率适中,但不产生气体
【解析】(1)[复习归纳] 在金属活动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单质能与酸反应,如锌(Zn)、铁(Fe)等;Mg(OH)2、Al(OH)3的水溶液中解离出的阴离子只有氢氧根离子,属于碱,故填:Zn、Fe(合理即可);碱;
[分析总结]②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有腐蚀性的氢氧化钙并且放出大量热,对人体有伤害,因此氧化钙不适宜作抗酸药。故填:氧化钙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热生成有腐蚀性的氢氧化钙;
(2)①根据图1信息可知,氧化镁使盐酸的pH达到3时所用的时间约为100s,故填:100;
②通过图1、图2、图3的对比分析,得出含碳酸氢钠的药物能最快缓解胃酸过多的症状。故填:碳酸氢钠;
(3)①胃溃疡病人不易服用含有碳酸氢钠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原因是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② BaSO4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和盐酸,而BaCO3难溶于水但溶于酸,碳酸钡与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有剧毒的氯化钡。故填:不可以,因为碳酸钡与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有剧毒的氯化钡;
[项目分享]理想的抗酸药应消耗胃酸,反应速率适中但不产生气体,不会引起胃胀,故填:反应速率适中,但不产生气体。
18.(2024·山东菏泽·中考真题)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研学期间,发现路边栅栏和工厂内有些钢铁部件有锈蚀现象,同学们想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除锈和防锈的方案。
任务一、除锈剂的选择
【提出问题】
盐酸和硫酸都可以作为除锈剂,相同浓度的盐酸和硫酸除锈效果一样吗?
【实验探究】
(1)完善下列表格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取一枚生锈的铁钉放入试管中,加入5mL的稀盐酸,加热 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铁锈少量剥落,溶液迅速变黄,铁锈很快消失 两者除锈效果几乎相同。铁锈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出其中一个即可)
2 取与实验1相同的一枚生锈铁钉放入另一试管中,加入5mL同浓度的稀硫酸,加热 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铁锈少量剥落,溶液呈浅棕色,铁锈很快消失
【反思评价】
(2)酸除铁锈时有产生,这说明除锈的同时会造成钢铁的 ,产生的氢气也会渗透进金属中引起“氢脆”现象,影响钢铁强度。为了避免以上现象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有 (答出一点即可)。
任务二、除锈防锈方案的制定
同学们发现工厂内许多锈蚀的钢铁表面有很多油污,于是又做了以下探究实验。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 取与以上相同的一枚生锈铁钉,沾满油污,放入试管中,加入5mL与实验1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加热 铁锈没有明显变化 油污影响除锈
【观察分析】①结合以上实验和所学知识,同学们一致认为锈蚀钢铁如果表面有油污,应先选择碱性油污清洁剂“碱洗”去油污,再进行“酸洗”除锈。
②同学们发现从实验1中取出的铁钉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又发生锈蚀。
【论证完善】
(3)实际除锈防锈方案中主要涉及到以下操作:a.酸洗b.烘干c.水洗d.碱洗e.刷漆或涂油。结合实验探究和分析,方案中合理的操作顺序应为d→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填写)。
【反思评价】
(4)①除锈后的废液呈酸性,该如何处理 。
②钢铁生锈会造成很大损失,但利用铁生锈的原理也可服务于生活。请举出铁生锈原理应用于生活的一个实例 。
任务三、除锈防锈方案的评价
除上述方法除锈外,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除锈的方法还有多种。比如:
1.人工除锈 用砂纸、钢丝球等工具,打磨铁锈。适合小型、少量钢铁零件除锈。
2.机械除锈 利用高速石英砂流的冲击力打磨铁锈。适合于大面积除锈。
【整合归纳】
(5)结合实际,你认为设计一个除锈防锈方案要综合考虑的因素有 。
【答案】(1)
(2)损耗 采用喷淋方式,用酸液冲洗铁锈器件
(3)c 、b、e
(4)用熟石灰与酸性废液反应 食品的保鲜剂
(5)操作难易、工作效率、经济成本、效果如何、是否环保等
【解析】(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用酸除铁锈,可以为稀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或用稀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酸除铁锈时有产生,这是酸和钢铁反应生成的,这说明除锈的同时会造成钢铁的损耗;为了避免“氢脆”现象,影响钢铁强度,可采取的措施有避免钢铁长时间浸泡在酸溶液中,不断打捞确定铁锈是否除尽;采用喷淋方式,用酸液冲洗铁锈器件;除尽铁锈后立即用蒸馏水冲洗;适当延迟烘干时间,让钢铁基体中的气体尽可能的逸出;
(3)实际除锈防锈中,应先“碱洗”去油污,再进行“酸洗”除锈,再水洗、烘干,最后刷漆或涂油防锈,故操作顺序应为d→a→c→b→e;
(4)废液呈酸性,根据酸碱中和的化学性质可知:可用廉价的熟石灰(氢氧化钙)与酸反应,处理酸性废液;铁会与氧气、水反应而生锈,所以如果将“铁生锈”原理应用得当,同样可以造福人类,如:食品的保鲜剂;
(5)结合实际,设计一个除锈防锈方案要综合考虑的因素有:操作难易、工作效率、经济成本、效果如何、是否环保等。
19.(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兴趣小组对一瓶久置的固体的变质情况进行了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变质了吗?
【作出猜想】①没有变质 ②已经变质
(1)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能变质的原因 。
任务一 定性实验 探究该固体是否变质
【实验活动1】
(2)兴趣小组设计方案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该固体样品完全溶于水,加入过量稀盐酸 猜想②成立依据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反思评价】有的同学提出此实验无法确定该固体变质程度。
任务二 定量实验 探究该固体变质程度
【实验活动2】
(3)兴趣小组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分别向左右容器内加入下列物质 温度升高值/ 溶液
1 固体 31.52 13.69
2 固体a的数值为 10.03 11.92
3 该固体样品 15.71 m
【实验结论】
(4)小组同学分析温度升高值数据,确定该固体变质程度是 ,请推测m的取值范围是 。
任务三计算该固体的变质率
【实验活动3】实验步骤:称量该固体样品于小烧杯中备用:量取的稀盐酸:用电子秤称量反应前仪器和药品的质量,记录数据:将稀盐酸加入小烧杯内,待完全反应,再次称量仪器和反应后溶液的质量,记录数据。
反应前质量/g 反应后质量/g 质量差/g
105.32 105.02 0.30
(5)兴趣小组结合实验数据,计算出该固体的变质率为 (结果保留至1%)。
温馨提示:变质率=(已经变质的的质量/未变质前的总质量)×100%
【反思评价】兴趣小组充分认识到定量研究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6)生活中的管道疏通剂和炉具清洁剂成分中都含有,包装标签上应注明的注意事项是 (写一条)。
【答案】(1)
(2) 产生气泡
(3)1.0/1
(4) 部分变质
(5)
(6)密封保存
【解析】(1)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从而变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气泡,说明含碳酸钠,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程度,根据控制变量法,加入物质的种类不同,其它因素相同,故加入碳酸钠固体的质量也应是1.0g,即a的数值为1.0;
(4)由表中数据可知,相同条件下,该氢氧化钠固体样品的温度升高值介于氢氧化钠固体和碳酸钠固体之间,说明该 NaOH 固体变质程度是部分变质;
该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即该氢氧化钠固体样品中含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故其溶液的pH值应介于实验1和实验2之间,即m的取值范围是:11.92<m<13.69;
(5)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30g
解:设该氢氧化钠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x≈0.72g
设该样品中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y≈0.54g
故该 NaOH 固体的变质率为:
答:该 NaOH 固体的变质率为66%;
(6)生活中的管道疏通剂和炉具清洁剂成分中都含有 NaOH ,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故包装标签上应注明的注意事项是:密封保存。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