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1.2体验化学研究--鲁教版九上同步分层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1.2 体验化学探究
1.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并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进行活动反思;
2.初步学会实验记录、分析与解释、数据处理,并撰写实验报告。
知识点1 化学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典例1】新独家原创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臭氧层保护日”,臭氧层遭到破坏是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某同学查阅资料后提出“臭氧层遭到破坏可能与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物质有关”,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交流评价
知识点2 蜡烛燃烧的探究
【典例1】维生素C片放入了水中,结果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兴趣小组同学进行的如下实验探究环节。这些环节正确的先后顺序是( )
①产生的气泡是什么?
②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
③气泡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
④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⑤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②⑤ C.①④③②⑤ D.①④②③⑤
【典例2】某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块,把它放入水里,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蜡烛密度比水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横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与 接触的部分最先炭化变黑,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蜡烛燃烧的产物为 。
知识点3 科学探究的态度
【典例1】对待科学实验应该有正确的科学态度,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进行实验之前,要分析实验任务,设计好实验方案
B.当个人的实验结论与书上的权威结论不一致时,应相信权威
C.当个人获得与多数人不同的结果时,忽略个人结果,跟从大多数人
D.当个人观点与大多数人的观点不一致时,应三缄其口
1.化学课上老师吹灭燃烧的蜡烛时,有白烟产生。为探究白烟成分,有同学提出“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建立假设 B.设计实验 C.获得结论 D.交流评价
2.某同学将鸡蛋壳放入食醋中,发现有气泡产生,他认为可能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这里的“可能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实验与事实 B.假设与预测 C.观察与问题 D.解释与结论
3.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小明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为何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收集证据 C.建立假设 D.得出结论
4.利用蜡烛进行的如下实验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烛油凝固 B.小刀切断 C.燃烧放热 D.浮于水面
5.李明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棉线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6.关于蜡烛燃烧实验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放出大量的热 B.发出黄白色火焰
C.火焰分成三层 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7.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硬度小,可以用小刀切割 B.蜡烛放入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
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二氧化碳 D.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且外焰温度最高
8.在蜡烛燃烧的实验中,根据烧杯内壁有水以及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两个现象,得出的实验结果是( )
A.蜡烛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
B.蜡烛中含有水
C.蜡烛中含有二氧化碳
D.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9.希瑞同学发现,老师演示水沸腾实验中试管外壁略发黑,她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查找酒精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10.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填“a”、“b”或“c”)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11.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向青少年连续开展多次报告.下列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B 吹灭蜡烛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石蜡蒸气冷凝后形成的固体
C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D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的明亮程度
A.A B.B C.C D.D
12.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且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包括:①作出假设 ②交流评价 ③获得结论 ④提出问题 ⑤进行实验 ⑥制订计划 等基本环节。合理的探究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④⑤①②⑥③
C.④①⑥⑤③② D.①④⑥⑤②③
13.下列不能用来判断蜡烛燃烧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的是( )
A.用白瓷板盖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
B.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
C.在火焰上放置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
D.用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4.李彬同学就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一系列的探究,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下列实验。
【实验操作一】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硬度 。
点燃蜡烛,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于火焰中,约1s后取出。然后再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根细短玻璃管。
李彬同学把小木条迅速从火焰中取出,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中A所示,这证明焰心 。
【实验操作二】李彬同学再将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
(2)我们可预测:烧杯内壁会出现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由此可得出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为 。
【实验操作三】李彬同学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做出假设】
猜想Ⅰ: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猜想Ⅱ: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猜想Ⅲ: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
【实验操作】
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不要接触烛芯)。
【实验分析】
(3)操作①是为了验证猜想 (填“Ⅰ”“Ⅱ”或“Ⅲ”),但是这样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
(4)操作②中若 ,则猜想Ⅱ不成立。
(5)操作③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猜想 (填“Ⅰ”“Ⅱ”或“Ⅲ”)提供了证据。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1.2 体验化学探究
1.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并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进行活动反思;
2.初步学会实验记录、分析与解释、数据处理,并撰写实验报告。
知识点1 化学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典例1】新独家原创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臭氧层保护日”,臭氧层遭到破坏是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某同学查阅资料后提出“臭氧层遭到破坏可能与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物质有关”,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交流评价
【答案】B
【解析】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臭氧层遭到破坏可能与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物质有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
故选:B。
知识点2 蜡烛燃烧的探究
【典例1】维生素C片放入了水中,结果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兴趣小组同学进行的如下实验探究环节。这些环节正确的先后顺序是( )
①产生的气泡是什么?
②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
③气泡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
④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⑤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②⑤ C.①④③②⑤ D.①④②③⑤
【答案】B
【解析】①产生的气泡是什么?属于提出问题环节;②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属于得出结论环节;③气泡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属于作出假设环节。④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属于实施计划环节。⑤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属于表达和交流环节。由以上分析可知,这些环节正确的先后顺序是①③④②⑤。
综上所述:选择B。
【典例2】某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块,把它放入水里,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蜡烛密度比水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横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与 接触的部分最先炭化变黑,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蜡烛燃烧的产物为 。
【答案】(1)小
(2) 外焰 外焰
(3)水和二氧化碳
【解析】(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块,把它放入水里,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密度比水小,故填:小;
(2)温度越高,火柴梗碳化的越快;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横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与外焰接触的部分最先炭化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填:外焰;外焰;
(3)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蜡烛燃烧的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故填:水和二氧化碳。
知识点3 科学探究的态度
【典例1】对待科学实验应该有正确的科学态度,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进行实验之前,要分析实验任务,设计好实验方案
B.当个人的实验结论与书上的权威结论不一致时,应相信权威
C.当个人获得与多数人不同的结果时,忽略个人结果,跟从大多数人
D.当个人观点与大多数人的观点不一致时,应三缄其口
【答案】A
【解析】A、进行实验前,应认真分析实验任务,设计好实验方案,该选项观点正确;
B、个人结论与权威结论不同时,不要盲目相信权威,该选项观点不正确;
C、当个人实验获得了与多数人不同的结果时,应查找原因、重复实验,该选项观点不正确;
D、不应该三缄其口,应该通过实验事实来证实自己的观点,该选项观点不正确。
故选A。
1.化学课上老师吹灭燃烧的蜡烛时,有白烟产生。为探究白烟成分,有同学提出“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建立假设 B.设计实验 C.获得结论 D.交流评价
【答案】B
【解析】提出“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属于设计实验的环节,故选B。
2.某同学将鸡蛋壳放入食醋中,发现有气泡产生,他认为可能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这里的“可能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实验与事实 B.假设与预测 C.观察与问题 D.解释与结论
【答案】B
【解析】、实验是根据假设,结合相关资料,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不符合题意;
B、假设或猜想是根据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猜想,故“可能是产生了二氧化碳”属于假设或猜想,符合题意;
C、观察与问题是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并提出一些问题,不符合题意;
D、解释与结论是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结合相关资料,得出最后的结论,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小明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为何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收集证据 C.建立假设 D.得出结论
【答案】B
【解析】A、查阅资料的目的是为了收集证据,不是提出问题。A不符合题意;
B、查阅资料的目的是为了收集证据。B符合题意;
C、查阅资料的目的是为了收集证据,不是建立假设。C不符合题意;
D、查阅资料的目的是为了收集证据,不能得出结论。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B。
4.利用蜡烛进行的如下实验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烛油凝固 B.小刀切断 C.燃烧放热 D.浮于水面
【答案】C
【解析】A、烛油凝固过程中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小刀切断过程中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煤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D、蜡烛浮于水面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C。
5.李明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棉线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答案】D
【解析】A、该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的固体小颗粒,不是氧气,故选项错误.
B、该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的固体小颗粒,不是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C、该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的固体小颗粒,不是棉线,故选项错误.
D、该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的固体小颗粒,故选项正确.
故选:D。
6.关于蜡烛燃烧实验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放出大量的热 B.发出黄白色火焰
C.火焰分成三层 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D
【解析】A. 蜡烛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选项正确;
B. 蜡烛燃烧时发出黄白色火焰,选项正确;
C. 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其中外焰温度最高,选项正确;
D.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选项错误。
故选D。
7.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硬度小,可以用小刀切割 B.蜡烛放入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
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二氧化碳 D.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且外焰温度最高
【答案】C
【解析】A、蜡烛硬度小,小刀硬度大于蜡烛,可以用小刀切割,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蜡烛的密度比水的小,蜡烛放入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可能是二氧化碳,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固体小颗粒,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外焰与空气接触最充分。温度最高,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在蜡烛燃烧的实验中,根据烧杯内壁有水以及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两个现象,得出的实验结果是( )
A.蜡烛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
B.蜡烛中含有水
C.蜡烛中含有二氧化碳
D.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解析】A、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蒸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而不是蜡烛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B、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蒸气,而不是蜡烛中含有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而不是蜡烛中含有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D、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蒸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9.希瑞同学发现,老师演示水沸腾实验中试管外壁略发黑,她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查找酒精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答案】B
【解析】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根据产生的现象来探究烧杯被熏黑的原因,就是进行对比实验,此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不符合探究的学习精神,此做法错误,符合题意;
C、找资料,探究黑色物质的成分,也是探究学习的过程,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此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向老师请教出现黑色物质的原因,就是通过咨询老师、积极探讨,来解决问题,此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填“a”、“b”或“c”)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答案】(1)小
(2)a 外焰
【解析】(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
(2)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碳化,b处碳化较浅,c处碳化最浅,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11.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向青少年连续开展多次报告.下列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B 吹灭蜡烛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石蜡蒸气冷凝后形成的固体
C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D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的明亮程度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A、火焰为什么向上?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属于解释原因,故A错误;
B、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主要成分是石蜡蒸气凝华成的石蜡固体,属于结论,故B错误;
C、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属于设计实验方案,故C正确。
D、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属于实验现象分析,故D错误;
故选:C。
12.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且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包括:①作出假设 ②交流评价 ③获得结论 ④提出问题 ⑤进行实验 ⑥制订计划 等基本环节。合理的探究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④⑤①②⑥③
C.④①⑥⑤③② D.①④⑥⑤②③
【答案】C
【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分析题干中所给的几个环节,可以知道正确的顺序为:④①⑥⑤③②。
故选C。
13.下列不能用来判断蜡烛燃烧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的是( )
A.用白瓷板盖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
B.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
C.在火焰上放置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
D.用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B
【解析】A、用白瓷板盖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说明有新物质碳生成,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变化时发光发热,不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如电灯发热发光,故选项正确;
C、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杯壁上有水珠出现,水是新物质,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用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二氧化碳,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4.李彬同学就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一系列的探究,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下列实验。
【实验操作一】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硬度 。
点燃蜡烛,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于火焰中,约1s后取出。然后再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根细短玻璃管。
李彬同学把小木条迅速从火焰中取出,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中A所示,这证明焰心 。
【实验操作二】李彬同学再将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
(2)我们可预测:烧杯内壁会出现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由此可得出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为 。
【实验操作三】李彬同学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做出假设】
猜想Ⅰ: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猜想Ⅱ: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猜想Ⅲ: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
【实验操作】
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不要接触烛芯)。
【实验分析】
(3)操作①是为了验证猜想 (填“Ⅰ”“Ⅱ”或“Ⅲ”),但是这样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
(4)操作②中若 ,则猜想Ⅱ不成立。
(5)操作③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猜想 (填“Ⅰ”“Ⅱ”或“Ⅲ”)提供了证据。
【答案】(1)小 小 最低
(2)水雾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和水
(3)Ⅰ 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玻璃片没有出现水雾
(5)Ⅲ
【解析】(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石蜡的硬度小,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把小木条迅速从火焰中取出,观察到与焰心接触部分不变色,两边变黑,说明焰心温度最低;
(2)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将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可预测:烧杯内壁会出现水雾,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以上分析可知,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为二氧化碳和水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操作①是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看是否变浑浊,则操作①是为了验证猜想Ⅰ,但是这样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操作②中,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若玻璃片没有出现水雾,说明没有生成水蒸气,则猜想Ⅱ不成立;
(5)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均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则操作③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猜想Ⅲ提供了证据,原因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均不能燃烧。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5届河北省高三上学期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I)物理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核心素养】2.1.2原子--鲁教版九上同步分层练习(学生版+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