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燃料的燃烧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教材核心练 梳理教材 直击重点
1.燃烧的条件
(1)定义: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 、 的剧烈的 。
(2)条件:① ;
② ;
③ 。
2.燃料的充分燃烧
(1)燃烧不充分的缺点: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产生 等物质,污染空气。
(2)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要有足够的 ;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 。
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原理:破坏掉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2)方法:
① ;
② ;
③ 。
4.火灾自救措施
发生火灾,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及时拨打 电话,并采取自救措施,用 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等。
5.爆炸:可燃物在 内急剧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 而引起爆炸,但同时也要注意,爆炸不一定都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
6.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放热反应
①燃烧放热:可燃物的燃烧,如酒精是 的俗称,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非燃烧放热:如 等。
(2)吸热反应:有些反应吸收热量,如 等。
基础达标练 课时训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一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1.(2023·乐山中考)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某同学点燃装有半杯水的纸杯,发现纸杯盛水部分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 )
A.纸杯着火点变高
B.纸杯不是可燃物
C.纸杯未与氧气接触
D.温度低于纸杯着火点
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观察到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70 ℃
C.①②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D.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知识点二 燃料燃烧的调控
3.(2023·恩施州中考)俗话说“人要实,火要虚”。“火要虚”所蕴含的化学道理是( )
A.燃烧需要可燃物
B.温度若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就可燃烧
C.燃烧需要有氧气
D.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充分
4.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错误的是( )
A.火上浇油——增加可燃物
B.釜底抽薪——移走可燃物
C.吹灭蜡烛——降低着火点
D.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
5.(2023·丹东中考)提高公共安全意识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下列属于禁止吸烟的图标是( )
6.(2023·宜昌中考)消防安全,人人有责。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室内着火,打开门窗
B.燃气泄漏,开灯检查
C.火灾逃生,匍匐前进
D.加油站内,接打电话
知识点三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7.在当今社会,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回答下列问题:
(1)化学反应中的热量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请列举出一个实际应用的例子: 。
(2)乙醇汽油可以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乙醇(C2H5OH)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巩固提升练 巩固提升 迁移运用
8.(2023·贵州中考)探索燃烧的利用和控制,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产生的能量被广泛应用
B.把煤块粉碎成煤粉使用,可以使煤充分燃烧
C.炒菜油锅着火时,立刻盖上锅盖可以灭火
D.把蜡烛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蜡烛能立刻燃烧
9.每年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以下有关火灾现场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
C.人员被火势围困在高层建筑时使用楼内电梯撤退
D.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发出求救信号
10.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60 ℃。如图实验,三支试管里面充满氮气,初始温度25 ℃,升温至60 ℃后,用注射器同时向②③试管中迅速注入足量氧气。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只有②中有燃烧现象
B.由①②现象说明可燃物达着火点未必燃烧
C.若继续水浴升温,则③中一定会燃烧
D.该实验能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11.(2023·黔东南州期末)为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60 ℃)
(1)挤压滴管1,一段时间后,加热燃烧管至260 ℃以上,燃烧管中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2)挤压滴管2,一段时间后,微热燃烧管至80 ℃。观察到 (填实验现象),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挤压滴管2后,双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教材核心练 梳理教材 直击重点
1.燃烧的条件
(1)定义: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 发光 、 放热 的剧烈的 氧化反应 。
(2)条件:① 可燃物 ;
② 氧气(或空气) ;
③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
2.燃料的充分燃烧
(1)燃烧不充分的缺点: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产生 一氧化碳 等物质,污染空气。
(2)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要有足够的 空气 ;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 接触面积 。
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原理:破坏掉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2)方法:
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
② 隔绝氧气(或空气) ;
③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
4.火灾自救措施
发生火灾,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及时拨打 119 电话,并采取自救措施,用 湿毛巾 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等。
5.爆炸:可燃物在 有限的空间 内急剧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 迅速膨胀 而引起爆炸,但同时也要注意,爆炸不一定都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
6.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放热反应
①燃烧放热:可燃物的燃烧,如酒精是 乙醇 的俗称,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5OH+3O22CO2+3H2O 。
②非燃烧放热:如 氧化钙与水的反应 等。
(2)吸热反应:有些反应吸收热量,如 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等。
基础达标练 课时训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一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1.(2023·乐山中考)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某同学点燃装有半杯水的纸杯,发现纸杯盛水部分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D)
A.纸杯着火点变高
B.纸杯不是可燃物
C.纸杯未与氧气接触
D.温度低于纸杯着火点
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观察到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D)
A.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70 ℃
C.①②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D.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知识点二 燃料燃烧的调控
3.(2023·恩施州中考)俗话说“人要实,火要虚”。“火要虚”所蕴含的化学道理是(D)
A.燃烧需要可燃物
B.温度若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就可燃烧
C.燃烧需要有氧气
D.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充分
4.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错误的是(C)
A.火上浇油——增加可燃物
B.釜底抽薪——移走可燃物
C.吹灭蜡烛——降低着火点
D.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
5.(2023·丹东中考)提高公共安全意识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下列属于禁止吸烟的图标是(A)
6.(2023·宜昌中考)消防安全,人人有责。下列做法正确的是(C)
A.室内着火,打开门窗
B.燃气泄漏,开灯检查
C.火灾逃生,匍匐前进
D.加油站内,接打电话
知识点三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7.在当今社会,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回答下列问题:
(1)化学反应中的热量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请列举出一个实际应用的例子: 用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取暖(合理即可) 。
(2)乙醇汽油可以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乙醇(C2H5OH)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5OH+3O22CO2+3H2O 。
巩固提升练 巩固提升 迁移运用
8.(2023·贵州中考)探索燃烧的利用和控制,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D)
A.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产生的能量被广泛应用
B.把煤块粉碎成煤粉使用,可以使煤充分燃烧
C.炒菜油锅着火时,立刻盖上锅盖可以灭火
D.把蜡烛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蜡烛能立刻燃烧
9.每年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以下有关火灾现场处理方法错误的是(C)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
C.人员被火势围困在高层建筑时使用楼内电梯撤退
D.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发出求救信号
10.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60 ℃。如图实验,三支试管里面充满氮气,初始温度25 ℃,升温至60 ℃后,用注射器同时向②③试管中迅速注入足量氧气。下列说法有误的是(C)
A.只有②中有燃烧现象
B.由①②现象说明可燃物达着火点未必燃烧
C.若继续水浴升温,则③中一定会燃烧
D.该实验能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11.(2023·黔东南州期末)为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60 ℃)
(1)挤压滴管1,一段时间后,加热燃烧管至260 ℃以上,燃烧管中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没与氧气接触 。
(2)挤压滴管2,一段时间后,微热燃烧管至80 ℃。观察到 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填实验现象),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挤压滴管2后,双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
O2↑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课题2 碳的氧化物 第2课时 一氧化碳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下一篇: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