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控制燃烧—九年级上册化学鲁教版(2024)单元质检卷(B卷)(答案)

控制燃烧—九年级上册化学鲁教版(2024)单元质检卷(B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②尽量贴近地面逃离,寻找安全出口 ③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
④跳楼 ⑤打湿床单,披在身上 ⑥携带贵重物品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2.下列标志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
A. B. C. D.
3.了解化学安全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乘坐公交车
B.炒菜时油锅起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C.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纯度
D.家中燃气胶管泄漏着火,立即关闭燃气阀门灭火
4.《辍耕录》中记载,杭人燃烧松木前,将其削成薄纸片状。削成薄纸片状的目的是( )
A.降低了松木的着火点 B.升高了松木的着火点
C.提高了氧气的浓度 D.增大了松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5.不同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你认为学校图书室、档案室、财务室等场所配置的灭火器最合适的是( )
A.干粉灭火器 B.二氧化碳灭火器
C.水基型灭火器 D.以上均可
6.火灾救援离不开化学知识,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在大火蔓延路线前清理出一片隔离带,大火会逐渐熄灭。该灭火方法的原理是( )
A.隔绝氧气 B.隔离可燃物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以上都有
7.粉尘爆炸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可燃性固体微粒接触到火焰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在密闭空间达到爆炸极限而发生的剧烈化学反应的现象。下列有关粉尘爆炸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剧烈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B.燃着的蜡烛可升高面粉着火点
C.鼓空气是为了增大氧气的含量 D.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8.下列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是( )
A. B.
C. D.
9.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既“调整能源结构”又“改善环境”还“促进经济发展”等等。“西气东输”的“气”指的是( )
A.氢气 B.氧气 C.天然气 D.二氧化碳
10.关于石油燃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燃料属于二次能源
B.石油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C.石油燃料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D.汽车发动机能把石油燃料化学能全部转化为汽车动能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氢气、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
B.石油是可再生能源
C.通过化学变化可从石油中分离出汽油、煤油、柴油等
D.煤、石油、天然气都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12.山西煤化所的煤制油技术荣获了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下列与“煤制油”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煤制油得到石油 B.煤制油的条件是点燃
C.煤属于可再生能源 D.该技术可促进燃料清洁利用
13.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
A.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的遗骸经地层深处高温、高压下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B.化石燃料是可再生能源
C.化石燃料燃烧时,会生成等物质
D.化石燃料燃烧为人类活动提供能量,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14.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是各种运动的量度。给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两个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都通过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能量
B.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C.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D.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15.我国科学家提出由二氧化碳和甲烷转化为乙酸()的催化反应历程,该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模型中的短线仅代表原子间的连接方式)。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B.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不变
C.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分子数目均改变论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6—18题每小问2分,19题6分,共计40分。
16.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燃烧的发生和调控产生兴趣,并开启了项目化学习之旅。
任务一:探究燃烧的发生
进行实验甲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两组实验。
(1)实验一的现象说明燃烧的发生需要 。
(2)实验二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发生需要 。
实验结论通过上述实验同学们得出了燃烧发生所需的条件。
反思应用
(3)若家中油锅着火,合理的做法是 。
任务二:探究燃烧的调控
提出问题生活中调控燃烧的方式与原理有哪些
调查研究
(4)乙组同学收集到以下几种调控燃烧的事例,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并完成表格:
调控方式 用鼓风机给煤炉火送风 转动打火机出气调节阀 汽车汽缸工作时柴油以雾状喷出
调控原理 增加氧气的量 调节燃料的量 ________
迁移应用
(5)调查中还发现小明家的燃气灶火焰发黄、锅底发黑。根据探究所得,他们给出调节建议,将燃气灶的进风口_______(选填“调大”或“调小”)从而成功解决了问题。
安全宣传
(6)在加油站、油库、煤矿矿井内,需要张贴的图标是_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17.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两个大量筒中,一个充满,一个充满空气。充满的量筒是______。(选填“A”或“B”),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2)实验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发生该变化的原因是 。
(3)实验3:其设计的目的是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Y型管右侧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8.2023年3月1日,中国海油对外宣布,我国渤海再获亿吨级大发现—渤中26-6油田。该油田为国内最大的变质岩潜山油田,也是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渤海油田连续3年勘探发现的亿吨级油田,进一步夯实了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储量基础,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石油是古代海洋生物的遗骸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主要含有_________元素。
(2)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_________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不同产品,该过程属于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飞机使用的燃料——航空煤油,是石油分馏获得的,石油分馏还可以得到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柴油 B.煤焦油 C.沥青 D.润滑油
19.日前武汉市家庭管道气所输送的燃料为天然气,其主要成分为甲烷。若甲烷不完全燃烧,火焰为黄色,同时产生炭黑、一氧化碳等污染物,因此在使用天然气时应尽量使其完全燃烧。
(1)若家中燃气灶燃烧时火焰为黄色,则应该把燃气灶的进风口(进空气的阀门)调______(填“大”或“小”)
(2)若完全燃烧3.2g甲烷,需要氧气的质量至少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①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过滤有毒烟尘,正确;
②二氧化碳受热后密度变小,故高处二氧化碳含量较高,故尽量贴近地面逃离,寻找安全出口,正确;
③楼房下层起火,火势无法扑灭时,不易逃离,可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正确;
④发生火灾时,不能跳楼,防止引发更大的危险,错误;
⑤发生火灾时,可打湿床单,披在身上,防止皮肤被灼伤,正确;
⑥发生火灾时,应迅速撤离,不能因携带贵重物品而耽误时间,错误。
故选D。
2.答案:B
解析:A、该标志是腐蚀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B、该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符合题意;
C、该标志是爆炸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D、该标志是禁止放易燃物标志,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A
解析:A、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乘坐公交车,易造成安全事故,不符合安全要求,故A符合题意;B、炒菜时油锅起火,立即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灭火,符合安全要求,故B不合题意;C、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纯度,可防止引起爆炸,符合安全要求,故C不合题意;D、家中燃气胶管泄漏着火,立即关闭燃气阀门,隔离可燃物灭火,符合安全要求,故D不合题意。故选:A。
4.答案:D
解析: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燃烧松木前,将其削成薄纸片状是为了增大松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5.答案:B
解析:A、干粉灭火器是利用压缩气体吹出干粉来灭火,可以用来扑灭一般火灾,还可用于扑灭油、气等引起的火灾,不适合图书室、档案室、财务室等场所灭火,故A错误;
B、二氧化碳灭火器后不留有痕迹,不会造成图书档案的损坏,可以用来扑灭图书、精密仪器等火灾,故B正确;
C、水基型灭火器是一种适用于扑救易燃固体或非水溶性液体的初起火灾,不可扑救带电设备火灾的灭火器,不适合图书室、档案室、财务室等场所灭火,故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以上均可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
故选B。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灭火的措施。在大火蔓延路线前清理出一片隔离带,隔离了可燃物,当火烧到没有可燃物的地方时,会自动熄灭,B项正确;A、C、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A、剧烈燃烧不一定会引起爆炸,如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没有发生爆炸,剧烈燃烧发生在有限空间会引起爆炸,故A错误;B、燃着的蜡烛会使温度达到面粉的着火点,而面粉的着火点不能被改变,故B错误;C、鼓空气是为了增大面粉和空气接触面积,故C错误;D、面粉遇明火容易发生爆炸,则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故D正确。故选D。
8.答案:D
9.答案:C
解析:“西气东输”是将西部地区天然气输送到东部地区,“西气东输”的“气”指的是天然气。故选C。
10.答案:B
解析:A、石油燃料属于一次能源,故A错误;
B、石油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B正确;
C、石油燃料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故C错误;
D、由于存在能量损失,汽车发动机不能把石油燃料化学能全部转化为汽车动能,故D错误。故选:B。
11.答案:D
解析:CO、不是化石燃料,A错;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B错;石油分馏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C错。
12.答案:D
解析:A、“煤制油”是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过程中生产油品和化工产品的一项技术,故错误;
B、“煤制油”的条件不是点燃,而是直接将煤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通过催化加氢直接液化合成液态烃类燃料,故错误;
C、煤属于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错误;
D、我国成功解决了煤炭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的问题,发展煤炭制油产业,可以减少煤炭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问题,故正确;
故选D。
13.答案:B
解析: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的遗骸经地层深处高温、高压下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化石燃料都含有碳、氢元素,所以化石燃料燃烧时,会产生等物质;化石燃料燃烧为人类活动提供能量,也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对环境造成污染。
14.答案:A
解析:A、汽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燃烧,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人的呼吸作用是缓慢氧化,符合题意;
B、燃烧和呼吸作用都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不符合题意;
C、含碳燃烧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因此这两个过程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不符合题意;
D、这两个反应均有新物质生成,均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题图可知,该反应把二氧化碳转化成其他物质,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A正确。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发生改变,B错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分子数目均改变,C、D正确。
16.答案:(1)可燃物
(2)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3)用锅盖盖灭
(4)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5)调大
(6)D
解析:(1)蘸有酒精的棉球可以燃烧,蘸有水的棉球不能燃烧,水不能燃烧,酒精可以燃烧,则实验1的现象说明燃烧的发生需要可燃物;
(2)实验2中的红磷与空气接触,但是红磷着火点较高,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实验2中红磷没有燃烧;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的发生需要与氧气接触;
(3)若家中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可以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目的;
(4)汽车汽缸工作时柴油以雾状喷出,可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5)调查中还发现小明家的燃气灶火焰发黄、锅底发黑,说明燃气发生了不充分燃烧,需要增加氧气的量,使物质充分燃烧,则将燃气灶的进风口调大,使燃气能与空气充分接触,以利于燃气充分燃烧;
(6)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加油站、油库、煤矿矿井等地的空气中混有可燃的汽油蒸气、甲烷气体等,要防止引燃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A、该图标表示“腐蚀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B、该图标是“国家节水标志”,不符合题意;
C、该图标是“有毒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D、该图标是“禁止吸烟”标志,符合题意;
故选:D。
17.答案:(1)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软塑料瓶变瘪;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故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
(3)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解析:(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B中肥皂泡基本不下沉,说明B中气体比空气的密度大;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故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
(3)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色,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故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Y形管右侧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反映的化学方程式为:。
18.答案:(1)碳、氢(或C、H)
(2)沸点;物理
(3)ACD
解析:(3)石油分馏可得到柴油、汽油、煤油、润滑油、沥青等,煤焦油是煤干馏的产物。
19.答案:(1)大
(2)12.8g
解析:(1)燃气灶燃烧时火焰为黄色,说明氧气不足,应该把燃气灶的进风口调大,故填:大。
(2)解:设需要氧气质量为x。
x=12.8g
答:需要氧气质量12.8g。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5届高三物理试题 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 强化训练(含解析)

下一篇:2025届高三物理试题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强化训练(含解析)